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始知识框架构建(知识梳理+练习)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始知识框架构建(知识梳理+练习)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始知识框架构建(知识梳理+练习)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始知识框架构建(知识梳理+练习)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始知识框架构建(知识梳理+练习)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43文言文阅读始一知识框架构建(原卷版)

【考点解读】

《新课标》对文言文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意味着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自

主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能够运用注释、工具书等辅助手段,把握文言文的大意。

2、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学生要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基础知

识,通过阅读和思考,感悟文言文的内涵和韵味,并能够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3、背诵优秀诗文一定的篇目。中考通常会考查规定范围内的文言文背诵篇目,以检验学生的记忆和理

解程度。

4、能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这要求学生能够深入理

解文言文所表达的主题、情感,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篇章结构等。

5、能阅读课外浅易文言文,大致理解其内容。中考文言文阅读不仅局限于课本内容,还会涉及课外的

浅易文言文,考查学生迁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总之,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素养,使学生能够在中考中准确理解、分

析和解答与文言文相关的题目。

一、考纲中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基础知识积累

实词理解:要求考生能准确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像“之”“其”“而”“以”等一词多

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等)的情况要能辨析并理解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

虚词运用:熟悉常见文言虚词(如“之”“于”“为”“则”等)的基本用法,能够结合具体语句分

析虚词在表意、语法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2、文言文语句理解

断句:具备给文言文句子准确断句的能力,能依据句子的语法结构、语气词、文意表达等来划分正确

的停顿之处。

翻译:可以将文言语句准确、通顺地翻译成现代汉语,遵循“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

初中阶段重点在前两者)”的原则,忠实反映原文的意思,并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3、文言文内容理解

文意把握:通读文言文篇章后,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概括文段的大意,

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等。

人物形象分析:对于文中出现的人物形象,能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事件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总结人物的性格特点、品德风貌等。

主题探究:深入挖掘文章所蕴含的主题思想,如蕴含的道理、情感寄托、文化内涵等,并能联系现实

生活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文言文阅读拓展

比较阅读:能对两篇或多篇主题、体裁等相关的文言文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异同点,包括内容、写法、

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异同。

文化常识了解:掌握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如古代的官职名称、纪年法、礼仪制度、称谓等,知晓其

在文中的体现及意义。

二、中考中涉及的文言文阅读考察点解读:

1、实词考点解读

一词多义:同一个实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例如“之”字,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中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在“水陆草木之花”中则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考生

需要积累常见实词不同义项,结合上下文语境准确判断。

古今异义:文言文中有些字词的意思和现代意思差别较大。如“走”在古文中常表示“跑”,“两股

战战”中的“股”指“大腿”,而不是现代意义的“屁股”等。平时学习时要特别留意这类古今含义变化

大的字词。

词类活用:包括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情况。比如“狼不敢前”中的“前”

本是方位名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上前”;“渔人甚异之”的“异”是意动用法,意为“对……感到诧

异”。要掌握各类词类活用的规律以及识别方法,通过分析字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和表意来判断是否活用

及具体用法。

2、虚词考点解读

常见虚词用法辨析:不同的虚词有其各自常见的用法。例如“以”,可以作介词,有“用、拿、把”

等意思(如“以刀劈狼首”),也可以作连词,表目的“来”(如“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等。考生要

牢记各虚词常见用法,并通过多做练习、分析例句来强化理解运用。

虚词在语境中的作用:虚词往往对语句的语气、表意、语法结构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像“也”常常

用在句末,表判断、陈述、感叹等语气。理解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文意。

3、断句考点解读

依据语法结构断句:主谓宾等句子成分完整的地方往往可以断开,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

是主语,“者”在这里提示停顿,后面是对陈胜籍贯的陈述。

凭借语气词断句:像“也”“矣”“乎”“哉”等语气词常常是断句的标志,如“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焉",“焉”字处可适当停顿。

根据文意断句:要从整体上理解文章意思,按照表达的逻辑和层次来断句,比如叙述事件发展过程时,

不同阶段、不同场景之间可合理断开。

4、翻译考点解读

逐字对译:先将文言字词逐个对应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情况的准确处理。如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率”翻译为“率领”,“妻子”古义要翻译成“妻子儿女”。

调整语序: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调整为现代汉语正常语序。例如“何陋之有”

是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陋”,即“有什么简陋的呢”。

补充成分:为使译文更通顺完整,有时需要补充省略的成分,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

而竭”,括号里补充的就是省略的谓语动词“鼓”。

5、文意理解考点解读

内容概括:读完文章后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件经过、文章主要内容等。比如《桃花源记》,要能概

括出渔人发现、进入、离开桃花源以及再寻桃花源不得的主要情节。

人物形象分析: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以及相关事件中提炼人物特点。像分析《邹忌讽齐王

纳谏》中邹忌的形象,可从他通过自身比美之事类比讽谏齐王看出他善于思考、有勇有谋、敢于进谏等特

点。

主题探究:通过对文章整体的解读挖掘深层次的主题,《出师表》体现了诸葛亮的忠诚和对后主的殷

切期望以及兴复汉室的决心等主题思想,考生要能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并表达自己对这类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6、比较阅读考点解读

内容异同分析:对比两篇文言文,找出所写内容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例如比较《陋室铭》和《爱莲

说》,在内容上都表达了作者的一种志趣和情怀,但《陋室铭》侧重于表现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爱莲

说》更着重凸显洁身自好的高洁品格。

写法异同对比:分析两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的差别与共性,像都是托物言志的文章,但《陋室铭》用

陋室来寄托志向,通过描写陋室环境、交往人物、生活情趣等来体现陋室不陋;《爱莲说》则以莲为依托,

通过菊、牡丹等对比衬托莲的品质,进而表明自己的志向。

7、文化常识考点解读

官职文化:了解古代常见官职的名称、职责等,像“太守”是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刺史”最初是

监察官员等,以便理解文中人物的身份和相关情节。

纪年、纪时法: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中“岁”就是年的意思,古代还有干支纪年、帝王

年号纪年等多种纪年方式;纪时方面有十二时辰等知识,这些在阅读文言文涉及时间表述时需要知晓。

称谓礼仪:古人的称谓很讲究,有自称、敬称等区别,像“君”是对对方的敬称,“寡人”是古代君

主的自称等,准确把握这些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意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总之,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考生多方面的能力,需要平时扎实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多读多练文言文篇

章,提升文言文阅读素养和解题能力。

三、出题趋势

1、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题型、内容和难度等向高考靠拢,重视语法学习,逐步和高考接轨。

2、课内外比较阅读近年来考查的越来越多。

3、客观性试题越来越少,主观性试题越来越多,难度加大了。

4、此外,文学文化常识也悄悄地进入试题,不少地方还将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难点内容列为考点进

行考查,应该引起重视。

5、文言文阅读与诗歌阅读合并出题。目前许多地区把文言文阅读与诗歌阅读合并出题,分为以下几种

情况:一是两篇作者相同,二是两篇涉及的人物相同,三是两篇的题材、主题相同、相近;

【考点点拨】

一、选文类型

1.课内单篇阅读。

2.课内比较阅读。

3.课内外比较阅读。

4.课外单篇阅读。

5.课外比较阅读。

二、题型介绍

L文学常识;

2.词语理解(实词、虚词);

3.断句、划分节奏;

4.翻译句子;

5.概括分析(中心、人物形象、情节、思路等);

6.简要分析两文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7.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8.领会文言文作者的思想感情;

9.领悟文言文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10.写法探究、比较辨析、延伸拓展(开放性试题)等;

三、文言文简介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随着历史变迁,口语

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

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

大文学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

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三千多年来,汉语有了很大的变化。根据汉语语法、词汇和语音变化的情形,学者将古代汉语分为三

个发展时期:上古期、中古期和近代期。上古期是指西元3世纪以前,即历史上商、周、秦和两汉时期;

中古期是指西元4世纪到西元12世纪,即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两宋、辽、金时期;近

代期是指西元13世纪到19世纪,即历史上的元、明、清时期。

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四、文言现象

文言文现象是指在文言文里面出现的特殊句式、实词虚词的用法、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

学生和相关研究者通过对文言现象学习可以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效率,以及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也可以迅速

提高学习成绩。而文言现象也是中高考必考考点。

(一)古今异义

1、基本词:这类词古今词义没有什么变化,容易理解。如人、马、日、月、山、水等。

2、一般词(这是记忆的重点)

(1)变词。这类词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思相同。如:古文叫“冠”,当下叫“帽子”;古时叫“牖”,

当下叫“窗”。

(2)半变词。这类词字形相同,字音相同,词义不同或古今词义有细微差别。另一种情况是单音词变成

了双音词。

①古今词义不同的。如“走”“劝”等。

②古今词义有细微差别的。如“购”“沐”“浴”等。

③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的。如“克一一克服”“固一一坚固”“衣一一衣服”等。

(-)一词多义:

一个词有本意、引申义、比喻义这就造成了一词多义现象。如“兵”的本意是“兵器”,引申为“士兵”,

再引申为“军队”,又引申为“兵权”,进一步引申为“战争”,还引申为“战略战术”。有时一个词的

几个意思并存于一篇文章中,给我们阅读造成了困难。

(三)假借义(通假字)

1、音同形似。如“直一值”“禽一擒”等。

2、音不同,但有相同的声母或韵母。如“内一纳”“见一现”等。

3、音同形不同。如“要一邀”“裁一才”“有一又”等。

注意:通假字是单向通,不是双向通。如“要通邀,邀不通要”。

(四)词类活用

1、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周亚夫军细柳”中的“军”,“互相轩邈”的“轩邈”等。

2、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王”等。

3、意动用法。如“渔人甚异之”的“异”等。

4、名词作状语。如“横柯上蔽”的“上”等。

5、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如“吾与汝毕力平险”的“险”等。

6、其它。“用心一也”的“一”用作形容词“专一”,“以乘为先”的“乘”用作数词“四”,”弩马

十驾”的“驾”用作量词等。

(五)虚词

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除了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还包括代词。某个词既可以是虚词,又可以是实词。如“三

顾臣于草庐之中”的“顾”是动词“探望”的意思,是实词;“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的“顾”是“难道”

的意思,是虚词中的副词。

辨明词义

虚词很多是多义的,要看它在句子里的作用确定它的词义。如“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

第一个“之”是助词“的”,第二个“之”是代词“他”,代苏迈。“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第一个“为”

是介词“给”“替”的意思,第二个“为”是动词“出”“作”的意思。

通晓古今词义变化

1、有些文言词语已经完全消失。如“夫”盖”等。

2、有的意义和用法发生了变化。如“所以”,在文言里表示原因,当下表示结果了。

3、有些改用了别的词。如“于”在文言里能起多种介绍作用,当下分别用“在”“向”“到”“对”“从”

“同”“给”“比”“被,,等介词代替了;结构助词“之”,改用“的”等。

(六)特殊句式

【判断句】

文言文主谓语之间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

1、……者,……也。如"亚父者,范增也。”

2、........也。如“我,子瑜友也。”

3、……者,……。如"博鸡者,袁人。”

4、……,……者也。如“牡丹,花之高贵者也。

5、主语,谓语。如“刘备天下枭雄。”

6、用“乃”“即”“为”“皆”“则”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我为赵将。”“环村居民皆猎户。”“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7、用“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很少用)。如“斯是陋室。

【省略句】

文言文有些句子往往省略某些成分。

1、省略主语。“(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

2、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

3、省略谓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4、省略介词。“亮躬耕(于)陇亩。”

【倒装句】

1、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如“大王来何操”的“何”。

(2)在否定句中,带有否定词“不”“未”“莫”时作宾语的代词要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的“余”。

“臣未之闻也”的“之”。

2、定语后置

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人马烧死者甚众。”

3、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也叫“介词结构后置”,通常有三种情况:

①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

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

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②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

分析:“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③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被动句】

1、形式上有表被动的标志(介词“于”,动词前用“受”“见”“被”“为”“为……所”)。如“信

而见疑,忠而被谤”、“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受制于人”,“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等。

2、形式上没有被动的标志,只能从意念上去理解。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可以被镂刻空。)“兵

挫地削,亡其六郡。”(兵受挫,地被削。)

五、文言文阅读意识

1、逐字理解

阅读文言文时,要逐字进行翻译阅读(人名、地名、物品名、年号、官爵等除外),不能连着翻译,

注意古今异义。

2、联系课内

即使考查的是课外的文言文,我们没有接触过,但要相信,这些文言文字词,我们在课内一定都学习

过,要回顾一下这些字词在课内有什么用法,是什么意思。

3、重视注释

注释会对一些生僻的字词进行注解,有时还会涉及到作者相关信息,如创作背景、人物生平等。对我

们整体把握文言文会很有帮助。

4,掌握结构

了解传记的行文风格,文言文选材大多是正史人物传记,其写作有基本的规范:

开头对传主基本信息做简单介绍,如传主姓名、字号、籍贯等,有时还交代其祖上的情况;

中间是人物生平履历和主要事迹,一般从其读书、习武、进入仕途写起,围绕官职变迁介绍其相应

的功业事迹,反映人物的道德品质;

结尾交代人物的结局,有的还介绍其死后的影响。

5、把握人物

了解人物的基本情况、主要事迹、性格作风等,注意文中评价。

六、文言文阅读答题步骤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

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

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

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

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把握“留、册I、换、调、补、贯”六字翻译方法。

留: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

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

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册U: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

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换:古今异义词翻译时要更换。如“汤”古义指“热水”,今义泛指菜汤、药汤等。

调: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

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

严重了。

补: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

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贯:将句子翻译通顺,字字落实。

【考点典例】

一、【2024江苏宿迁中考真题】古诗文阅读(24分)

参加校文学社组织的“兰”主题诗文共读活动。

【甲】

(明)陈汝言

兰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

偶为世人赏,移之置高堂。

雨露失天时,根株离本乡。

虽承爱护力,f养非其方。

冬寒霜雪零,绿叶恐雕伤①。

何如在林壑,时至还自芳。

(选自明•簟溪子《兰史》,中国林业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

【注】①雕伤:花木枯萎。雕,通“凋”,凋落,衰败。

【乙】

跋①盆兰

(明)李流芳

①己未春,余北上至濠梁,病还。一—苦丕森建处惘惘韭对友生流连澧肆即无必遣日。二月二日,与

子薪、嘏父、尔凝、家伯季从子,泛舟南郊,听江君长弦歌。值雨,子薪偕尔凝、君长宿余家。盆兰正开,

出以共赏。子薪故有花癖,烧烛照之,啧啧不已。

②花虽数茎,然参差掩映,态变颇具。其葩或黄或紫,或碧或素。其状或含或吐,或离或合,或高或

下,或正或鼓;或俯而如瞰,或仰而如承②,或平而如揖,或斜而如睨,或来而如就③,或往而如奔。或相

顾而如笑,或相背而如嗔,或掩抑而如羞,或偃蹇④而如傲,或挺而如庄,或倚而如困,或群向而如语,或

独立而如思。盖子薪为余言如此,非有诗肠画笔者,不能作此形容也。余既以病不能作一诗记之,欲作数

笔写生,而亦复不去。然是夜与子薪对花剧⑤谈甚欢,胸中落落一无所有,伏枕便酣睡至晓,从此病顿减。

此花与爱花人皆我良药,不可忘也。

(选自《檀园集》,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有删改)

【注】①跋:写在书籍和文章的后面,多用来评价内容或说明写作经过。②承:捧着。③就:前往。④偃

蹇(jian):高耸的样子。⑤剧:流畅,此处指畅快。

4.甲诗“长养非其方”中的“长”字,有同学认为应该读“chWng”,有同学认为应该读“zhAng”。你赞

同哪种读法?谈谈你的理解。

5.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超出三处不

得分)。

夜则苦A不寐B独处C惘惘D非对友生E流连F酒肆G即无以H遣日

6.根据方法提示解释乙文中加点的词。

文中词句方法解释

或相顾而如笑【查工具书】顾:①看;②考虑;③拜访;④反而(1)_____(填序号)

或倚而如国【结合语境】或挺而如庄,或倚而如国,或群向而如语(2)_____

而亦复不泰【课内关联】未累,寻病终(《桃花源记》)(3)_____

7.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子薪故有花癖,烧烛照之,啧啧不已。

8.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说,好诗往往“自然达意,委婉尽情”,甲诗也有这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

简要分析。

9.请梳理乙文中“兰”能让作者“从此病顿减”的原因。

10.有感于“兰”的品质,你想制作一枚兰花书签,勉励自己做“兰”一样的人。请结合对诗文的感悟,撰

写书签上的文字。(不超过50字)

二、【2024年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

古诗文阅读课,围绕“问天”这一主题,老师选取了下面三篇诗文,请完成下面小题。

【甲】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选自《李清照集笺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乙】

《齐谐》者,有怪者也。《谐》之言日:“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拉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

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

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节选自《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

【丙】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

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

儿日:.“且初出沧沧碇速及甚且史如探海此丕为近置热而远着速乎?“孔子不能去也。两小儿笑日:“孰

谓汝多争乎?”

(节选自《列子集注•汤问篇》中华书局2018年版)

7.下列对甲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主要写实景,开头写天、云、雾、星河、千帆,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

境界开阔,气势磅礴。

B.“路长嗟日暮”化用《离骚》诗意,感叹人生之路漫长修远,但是自己已至暮年。表达词人珍惜学习

时光的紧迫感。

C.“九万里风鹏正举”借用庄子《逍遥游》中大鹏的形象,希望大鹏送自己去往海上仙山,体现词人消

极避世的思想。

D.全词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词人性情中豪放不

羁的一面。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本怪者也______(2)去以六月息者也______

(3)孔子不能生也______(4)孰谓汝多细乎

9.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1.丙文中,两小儿辩的是怎样的问题?从他们的辩论和“孔子不能决”,你读出了什么?

12.古人叩问苍天,寻找万物发展的情理,探索精神本原。这三篇诗文有情趣有理趣,表现了古人的哲思和

情怀,请分享你的阅读收获。

三、【2024吉林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冥有鱼,其名为置昆。鳏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

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拉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材料二:

故鸟有凤而鱼有鳏。凤凰上击九千里,绝①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②,夫藩篱之晏官

③,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栽!鲤鱼朝发昆仑之墟④,暴鬟⑤于碣石,暮宿于孟诸⑥,夫尺泽之鲸⑦,岂能与

之量江海之大哉!

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鱼昆也,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⑧,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节选自《古文观止卷四•楚辞》)

【注释】①绝:超越。②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脚踏浮云,翱翔在极高远的天空。③藩篱:篱笆。

一种小鸟。④墟:山脚。⑤暴(piD:暴露在阳光之下。髻(qi):鱼脊鳍。⑥孟诸:泽名。⑦鳏(m):

一种小鱼。⑧瑰意琦行:卓越不凡的思想行为。

材料三: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6.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7.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警而飞阴风考号B.事怪者也处处本之

C.鲸鱼朝界:昆仑之墟野芳彦而幽香D.詈宿于孟诸等投石壕村

8.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鲸也,士亦有之。

9.朗读有助于了解文意,体悟感情。材料二结尾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应该用下列哪种语

气来读?请说明理由。

A.平淡B.祈使C.反问D.迟疑

10.大鹏形象的塑造,是庄子对中国古代文学一个了不起的贡献。请结合材料,分析这一形象对后世产生深

远影响的原因。

11.上述三则材料都运用了想象这一写作手法,请从中任选一例分析其妙处。

四、【2024安徽中考真题】

【甲】

臣本布冬,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尊臣于

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二十一年①春正月,夷进攻威远、靖远诸台。守者嬴兵数百,公②遣将恸哭请师,无应者。初,公之以

海运入都也,时从故人饮酒肆中……已而叹曰:“丈夫樊国思有急死耳!_终不为妻子邛。”公老母年八十

余,长子奎龙,吴淞参将,前卒。幼子先遣归。及是,乃缄一匣寄家人,坚不可开。公死后启视,则堕齿

数枚,旧衣数袭而已。公既自虐众寡不敌而援绝,乃决自为计,住靖远台,昼夜督战。已而夷大粽③奄至,

公率游击麦廷章奋勇登台大呼,督厉士卒,士卒呼声撼山。海水沸扬,杳冥昼晦,自卯至未,所杀伤过当,

而身亦受数十创,血淋漓,衣甲尽湿。

(节选自鲁一同《关忠节公家传》)

[注]①二十一年: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②公:关天培,清末将领。③踪:舰队。

1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臣本布衣布衣: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顾:

(3)终不为妻子叶计:

(4)公既自度众寡不敌而援绝度:

1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

丈夫受国恩有急死耳!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公遣将恸哭请师,无应者。

16.诸葛亮和关天培有哪些共同的精神品质?请结合【甲】【乙】文段概括并简要分析。

五、【2024福建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慎东美生值约秋夜待潮于钱塘正沙上露坐谈大迺梗及一杯对月独饮,意象傲逸,吟啸自芾。顾子敦聿

遇之,亦呼一杯,就其樽对酌。伯筠不问,子敦亦不与之语。酒尽,各散去。

(节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

材料二: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羹衣炉火,

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节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6.下列对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

B.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

C.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

D.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

7.根据“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加点字词方法提示释义

联系成语解释词义。

吟啸自若(1)自若:______

神色自若

查阅词典选择义项。

顾子敦道遇之

适:①适合;②满足;③正好。(《汉语大词(2)适:______

典》)

根据形旁推断字义。

亦怀一杯(3)怀:______

从心,裹声。(《说文解字》)

8.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酒尽,各散去。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9.两则材料在内容上多有相同之处,请列举。

六、【2024贵州中考真题】

古代诗文阅读

誉汝道®

《元史》

誓汝道,德州齐河人。…母高氏治家严,汝道承顺甚恭。母尝寝疾,昼夜不去侧。一日,母屏人授以

金珠若干曰:“汝素孝,室无私蓄,我一旦不讳,此物非汝有矣,可善藏之,毋令他兄弟知也。”汝道泣

拜日:“吾父母起艰难,成家业,今田宅牛羊已多,汝道恨无以报大恩,尚敢受此,以重不孝之罪乎!”

竟辞之……

性尤友爱,二弟将析居②,汝道悉以美田庐让之;二弟早世,抚诸孤如己子。乡人刘显等贫无以为生,

汝道割己田各畀®之,使食其租终身。里中尝大疫,有食瓜得汗而愈者,汝道即多市瓜及携米,历户馈之。

或日:"痂气能染人,勿入也。”不听,益周行问所苦,然卒无恙。……尝出麦粟贷人,至秋,蝗食稼,

人无以偿,汝道聚其券焚之

【注释】①选自《元史•列传第八十四》,有删节。WzL姓。②析居:分家。③畀bi:给予。

15.选文除了皆汝道,还提到的人物有()

A.家人与乡邻B.同窗与恩师C.友人与商贩D.官员与郎中

16.《元史》中的部分列传分为“良吏”“孝友”“隐逸”等类别。选文被列入了“孝友”一类,请结合选

文分析原因。

17.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A.汝素孝,室无私蓄天下编本(《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B.汝道根无以报大恩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诸葛亮《出师表》)

C.使管其租终身章之不能尽其材(韩愈《马说》)

D.多市瓜及携米百里奚举于巾(《〈孟子〉三章》)

七、【2024河北中考真题】

学习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时,小冀同学查找了一些资料。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

面小题。

定风波①苏轼

三月七日②,沙湖③道中遇雨,雨具先去④,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⑤且徐行。竹杖芒鞋⑥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⑦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⑧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人出游遇雨,却不慌不忙,在雨中吟咏长啸,聆听雨韵,思索人生。那“穿林打叶”的风雨,可以

不去留意,把它们当作背景音乐;那料峭的春风,最多不过把酒吹醒,让人感到微冷而已。胸怀坦荡,可

以包容天地,听任自然。这样,无论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照耀,都能随遇而安。人生何尝不会“栉风沐

雨”?只要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宁静和快乐。作者以风趣幽

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表现了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①选自《东坡乐府笺》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定风波,词牌名。②(三月七日〕宋神宗

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这时苏轼被贬居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

④〔雨具先去)有人带雨具先走了。⑤〔吟啸)高声吟咏。⑥(芒鞋)草鞋。⑦(料峭)形容微寒。⑧(萧

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资料一:

[甲]

苏子瞻以诗得罪,贬黄州。

[乙]

子瞻在黄州及岭表①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所与游者,亦不尽择。

[丙]

东坡在黄,即坡之下,种稻为田五十亩,自牧一牛。

(选自《苏东坡轶事汇编》)

①(岭表)古地区名。即岭南、岭外。

料资料二: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日螺师店,予买田其间。

(选自《东坡志林》)

资料三:

公幅巾①芒腐②,与田父野老相从溪谷之间,筑室于东坡。

(选自《东坡乐府笺》)

①(幅巾)裹头用的丝巾。②[芒履)芒,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可用以编织草鞋。屏,草鞋。

资料四:

尝与孙绰①等泛海,风起浪涌,诸人并惧,安②吟啸自若。

(选自《晋书》)

①1孙绰)东晋文学家。②〔安)即谢安,东晋政治家。死后追赠为太傅。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一蓑烟雨隹平生(《定风波》)()

(2)亦不尽殍(资料一•乙)()

(3)与田父野老相丛溪谷之间(资料三)()

(4)诸人并银(资料四)()

5.下列对“资料一•乙”中画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

B.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

C.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

D.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遂晴,故作此词。(《定风波》)

(2)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日螺师店,予买田其间。(资料二)

7.从小冀同学查找的资料看,苏轼号“东坡居士”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8.“回首向来萧瑟处”中的“回首”有两个意思,请写出来。

9.苏轼在风雨中“吟啸”,谢安在风浪中“吟啸”。他们在困境中的做法给了你什么启示?

八、【2024江西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为学者如山阴王雪湖①之画梅焉,斯②可矣。雪湖画梅,闭门端坐,内求诸己,久之能出梅之神情风

韵于五指间。曾画一株在倪中丞③厅壁,期年之后,墨气尚浮,游蜂飞蝶往来采食,华蕊皆尽。若是其神也!

②吾友龙仲房闻雪湖有《梅谱》,游湖涉越④而求之,至则雪湖死已久矣。

③仲房丧志归家,岁云⑤暮矣。闷坐中庭,值庭梅初放,雪月交映,梅影在地,幽特构崛⑥,清古简傲,

横斜倒侧之态宛然如画。坐卧其下,忽跃起大呼,伸纸振笔,一挥数轴,曰:“得之矣!”于是仲房之梅

遂冠江右,学谓予日:“吾学画梅二十年矣,向者贸贸⑦焉远而求之雪湖……愈远愈失⑧,不知雪湖之《梅

谱》,近在庭树间也!”

(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

[注]①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王雪湖:明末清初画家。②斯:连词,乃。③中丞:官名。④游湖涉越:

游历湖州,跋涉到越州。⑤云:语助词,无义。⑥幽特构崛:姿态优雅而结构奇崛,指梅的形态。⑦贸贸:

轻率貌。⑧愈远愈失:越是向远处追求就越是迷失了追求目标。

9.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尽()(2)岁()(3)尝()

10.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期年之后,墨气尚浮。

(2)若是其神也!

11.本文借龙仲房学画梅花的故事论学,启示后人。请你把得到的启示概括为一句话,赠送给求学道路上的

同学以共勉。

【考点精练】

一、阅读两则文言,完成下面小题。

孙兴公①为庾公②参军,共游白石山,卫君长③在坐。孙曰:“此子神情都不关山水,而能作文。”庾公

日:“卫风韵虽不及卿带人,倾倒处④亦不近。"孙遂沐浴®此言。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

【注释】①孙兴公:孙绰。②庾公:庾亮。③卫君长:卫永,字君长。④倾倒处:令人佩服的地方。

⑤沐浴:沉浸其中并反复品味。

苏峻既至石头®,百僚奔散,唯侍中钟雅独在帝侧。率谓钟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古之道也。君

性亮直,必不容于寇仇。何不用随时之宜,而坐待其弊②邪?"钟日:“国乱不能匡®,君危不能济,而各

逊遁以求免,吾惧董狐④将执耳而进矣!”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

【注释】①苏峻既至石头:指苏峻起兵谋反。石头,南京城。②弊:通“毙”,死。③匡:保护。④

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以记事于史籍时不加隐讳、秉笔直书著名。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A.卫风韵虽不及卿诸人(表示尊敬)/投语渤海之尾(众多)

B.倾倒处亦不近(平凡,一般)/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

C.吸谓钟曰(有时)/更王命急宣(有人)

D.执简而进矣(选拔)/简拔以遗陛下(选拔)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此子神情都不关山水,而能作文。

(2)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古之道也。

3.结合甲乙两文的中心意思分别写一句勉励自己的话。

结合甲文:_____________

结合乙文:_____________

4.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沐浴”一词,表明孙兴公并不认可庾亮对卫君长的评价。

B.甲文“孙兴公为/庾公参军”与乙文“苏峻既/至石头”两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是对的。

C.乙文出自《世说新语•方正》,这里意在表明董狐是“方正”之人。

D.甲乙两文都在叙述过程中通过对话来展现人物的精神品格,语言简练传神。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黄忠字汉升,南阳人也。荆州牧刘表以为作中郎将,与表从子磐共守长沙攸县。及曹公克荆州,假①行

裨将军,仍就故任,统属长沙太守韩玄。先主南定诸郡,忠遂委质②,随从入蜀。自葭萌@受任,还攻刘璋,

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益州既定,拜为讨虏将军。建安二十四年,于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基

精,忠推锋④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迁征西将军。是岁先主为汉中

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日:“忠之名望,素非关、马⑤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

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日:“吾自当解之。”遂与羽等齐位,赐爵关

内侯。追谥刚侯。

(选自《三国志•蜀书六》,有删改)

(注)①假:临时的,代理的。②委质:归顺,归附。③葭萌:指葭萌关之战。④推锋:手持兵器冲

锋。⑤关、马:指关羽、马超。当时关羽镇守在外。

17.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

18.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益州即定/雕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B.索非关、马之伦也/又留蚊于素帐中(《幼时记趣》)

C.遂与羽等齐位/单反溯流逆上矣(《河中石兽》)

D.明年卒/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为学》)

19.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征西将军”中的“迁”指“升官”,《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中的“迁客”即升官之人

B.“建安二十四年”中的“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二十四年”是一种用帝王年号来纪年的方法

C.“金鼓振天中金鼓唧打仗时用于指挥进退的军鼓和铜锣,“击鼓”表示要进攻,“鸣金”表示要收兵。

D.“追谥刚侯”中“谥”是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如欧阳修谥

“文忠”。

2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⑴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

⑵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

21.文中的黄忠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三、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文,完成下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