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3.1“顺乎世界之潮流”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3.1“顺乎世界之潮流”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3.1“顺乎世界之潮流”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3.1“顺乎世界之潮流”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3.1“顺乎世界之潮流”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顺乎世界之潮流”1.第一次鸦片斗争时期,林则徐、魏源等人掀起了翻译和引进西方学问的热潮,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驱。他们“开眼看世界”的缘由是()A.受到了朝廷向西方学习的指引 B.受到了西方船坚炮利的刺激C.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须要 D.意识到西方政治文明的先进2.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各国最为详尽之书,主见“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认为中国在地理上虽不居“正中”,但是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由此可以说明魏源()A.主见全面学习西学 B.思想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C.力主固守华夏传统 D.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思想3.晚清某学者在日记中写道:“康有为以变法执朝政,思抑太后以便己,其罪至大。余言康宜诛,法宜变,惟不能如康之浸欲变本,且漫无次序。宜入告我皇太后、皇上,不行因噎废食也。惜无入言之者,为之太息。”下列最能体现该学者思想是()A.穷则思变 B.中学为体 C.经世致用 D.师夷长技4.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描述鸦片斗争后的社会情景“洋布、洋纱、洋花边等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柏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这种情景说明()A.洋务运动推动民族工业旺盛 B.中国工业崛起抵制西方侵略 C.西方商品涌入冲击自然经济 D.资本输出终止中国工业步伐5.19世纪末,清王朝的钳口禁忌(限制言论自由)进一步被突破,学问分子在很多地区创办学会、报馆、学堂。学会多达百余个,报纸也由19种增至70种。这反映了当时中国()A.社会启蒙的不断深化

B.中学西学间冲突的解决C.中体西用观念的流行

D.民主共和思想渐渐普及6.闻名史学家陈旭麓在《论“中体西用”》中说,“用”在“体”中会发酵,势必不断促进事物的新陈代谢。因此洋务运动中的好些人,觉察到桎梏与荆棘,寝寝乎要以“西体”为法,去变更中国的某些旧制。作者意在说明()A.戊戌维新是对洋务运动的否定 B.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根深蒂固C.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历程障碍重重 D.“体用”言论为引进“西体”开路7.19世纪七八十年头,中国多地出现诸如洋教信徒“因为不愿在祖坟前祭拜父祖……被严峻殴伤,部分信徒还被剥夺了祖产”,由此引发严峻的教民冲突的案例。这主要反映出()A.国人普遍反感外来宗教 B.政府纵容传教士扰民C.中西文化观念存在冲突 D.传统文化阻碍近代化8.近代中国维新思想家提倡的“开民智”,其包含了三重内涵,一是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二是接受和灌输一整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观念,三是激发民众的爱国热忱,其中最重要的体现在第三个方面。这说明近代中国的维新思想()A.为民主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B.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C.体现救亡与启蒙的时代要求 D.以警醒世人作为其根本目的9.戊戌变法前,追随康有为的梁启超在公开发表的论著中提倡尊孔保教,致力于儒学的宗教化。而到了1902年,梁启超却公开反对保教。梁启超这一变更折射出当时()A.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动摇 B.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C.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D.维新派已赞同革命10.康有为在维新变法之前,做了很多理论打算。他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书。但是,那些正宗的儒家学者却把它们视为异学说。这反映了()A.当时新旧思想的冲突 B.康有为托古改制的思想特点C.维新变法的艰难曲折 D.维新变法以儒家思想为指导11.1904年,康有为在观看牛津高校学生剧社表演后指出,西方戏剧(舞蹈)萌蘖于中国,他列举了二者在肢体语言、风俗习惯上的诸多相像之处。他由此呼吁中国戏剧、舞蹈“舍已从人,尽以泰西为师”。由此可知,康有为主见()A.新陈代谢维护传统文化B.西学中源宣扬西方文化C.中西结合呼喊制度变革D.托古改制实行全盘西化12.1898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一经出版,即让国人心理产生震憾性效应,以至一纸风行、前洛阳纸贵。物竞天择、优胜劣败等词,也成为当时人们的口头禅。这主要是因为该书内容()A.揭示了自然界发展变更规律 B.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C.适应了当时救亡图存的须要 D.宣扬了天赋人权的思想主见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更。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代表人物生活年头言论顾炎武1613—1682年文之不行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日知录》魏源1794—1857年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愿受益也。——《海国图志》(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指出顾炎武和魏源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见。(2)依据材料,指出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缘由。14.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始终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起先,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念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念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材料二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虽号称护法之省,亦莫肯俯首法律及民意之下。

——1918年孙中山在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时的感叹中国现在祸乱的根本,就是在军阀和那救济军阀的帝国主义者。我们这次来解决中国问题,在国民会议席上,第一点就是要打破军阀,其次点就要打破救济军阀的帝国主义者。打破了这两个东西,中国才可以和平统一,才可以长治久安。

——1924年孙中山《国民革命为解决中国内乱之法》材料三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成功,无产阶级的宏大斗争,是确定输赢的力气,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成功。不特殊留意城市工作,“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成功》(1930年6月11日)(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近代中国社会是如何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方层面来“重建文化自信念的”。

(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的思想相识有何变更?为了实现材料二的目标,孙中山晚年提出了什么重要理论?这一理论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在中国革命道路的问题上,材料三和毛泽东选择的异同。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当时朝野大都存在深厚的华夷观念,朝廷以天朝上国自居,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所给时间“第一次鸦片斗争时期”,可知林、魏在斗争中感受到了西方的船坚炮利,故B项正确;依据所学,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头,故C项错误;林、魏主见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故D项错误。2.答案:B解析:材料“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国……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反映了魏源既有进步的主见,又有落后的天朝上国思想,体现了新旧杂糅的特点,故B正确;“师夷长技以制夷”并不是主见全面学习西学,故A错误;“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见学习西方科技,不是固守华夏传统,故C错误;康有为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思想,不是魏源,故D错误。3.答案:B解析:据材料“法宜变,惟不能如康之浸欲变本,且漫无次序”可知,该学者主见变法改革,但须渐变,且反对变更根本的封建制度,故B项正确。4.答案:C解析:A.材料没有提到洋务运动的信息,解除A;B.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工业的信息,解除B;C.材料反映在列强经济侵略下,“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传统手工业纷纷破产,说明西方商品涌入冲击自然经济,故选C;D.材料主要反映列强对华商品输出而非资本输出,解除D。故选:C。5.答案:A解析:“学问分子在很多地区创办学会、报馆、学堂。学会多达百余个,报纸也由19种增至70种”可得出有利于社会思想的启蒙,故A项正确;“清王朝的钳口禁忌(限制言论自由)进一步被突破”与中西冲突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学问分子在很多地区创办学会、报馆、学堂”不能推断其是否属于“中体西用”思想,故C项错误;“学问分子在很多地区创办学会、报馆、学堂。学会多达百余个,报纸也由19种增至70种”不能确定是否属于“民主共和”思想,故D项错误。6.答案:D解析:据材料“以‘西体’为法,去变更中国的某些旧制”可知,随着“用”的引进,洋务派中的一些人相识到只有引进“西体”才能变更中国的逆境,这反映出“中体西用”的言论客观上有利于引进西方的体制,故D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戊戌变法的信息,A错误;材料说明的是“体用”言论为引进“西体”开路,并不是说明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根深蒂固,B错误;材料也不是说明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历程障碍重重,C错误。7.答案:C8.答案:C9.答案:B解析:“戊戌变法前,追随康有为的梁启超在公开发表的论著中提倡尊孔保教致力于儒学的宗教化。而到了1902年梁启超却公开反对保教”表明梁启超这一变更折射出当时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解除。故选:B。10.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及所学学问可知,康有为借助经学外衣和孔子的权威来宣扬维新变法思想,却受到了正宗的儒家学者批判,这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新旧思想的冲突,故选A项。题干强调康有为托古改制思想受到了正宗儒家学者的批判,并非主要论述其托古改制的特点,解除B项;题干主要论述的是在戊戌变法之前,康有为所宣扬的维新变法思想与正统的儒家思想产生冲突,不是主要论述戊戌变法过程的艰难曲折,解除C项;通过题干可知,康有为借助孔子的权威宣扬维新变法思想,并且,该变法不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解除D项。11.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西方戏剧(舞蹈)萌蘖于中国”可知康有为认为西学源自中国,他由此呼吁中国戏剧、舞蹈“舍己从人,尽以泰西为师”,也就是主见中国学习西方国家文化,B项正确。由材料“舍已从人,尽以泰西为师”可知康有为主见向西方学习,而不是维护传统文化,A项错误;据材料“他由此呼吁中国戏剧、舞蹈舍已从人,尽以泰西为师”可知康有为主见在戏剧等方面对西方学习,而不是中西结合变革制度,C项错误;资产阶级激进派主见全盘西化,康有为是维新派,通过托古改制方式向西方学习,并不主见全盘西化,D项错误12.答案:C解析:A.该项只是进化论的内容,不是主要缘由,故A错误。B.维新变法的指导思想是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故B错误。C.依据所学可知,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正是处于民族危亡时期,主动提倡社会变革,以挽救民族危亡,故适应了当时救亡图存的须要,故C正确。D.严复没有宣扬天赋人权,故D错误。13.答案:(1)顾炎武:宋明理学脱离社会现实,明末文风空疏;提倡崇实致用的学风。魏源:西方列强入侵,清廷昧于大势,对西方文明缺乏正确相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2)趋势: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封建制度衰落,列强侵略不断加深,西学东渐。缘由:关注现实,以天下为己任;顺应时代,开拓创新;文化自觉,富于批判精神;才学卓越,擅长吸纳其他文明。解析:(1)第一小问社会问题,依据材料“文之不行绝于天地间”,结合所学学问,可知生活在明末清初的顾炎武不满于宋明理学空谈心性、脱离社会实际须要的弊端;依据材料“邪教毒烟受之”,结合所学学问,可知魏源是指责鸦片斗争前后,面对以宗教、鸦片为代表的西方侵略,清政府不知如何正确应对的现状。其次小问主见,结合所学学问,可以从顾炎武的经世致用、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等角度分别归纳。(2)第一小问趋势,紧扣设问,首先要“依据材料(供应的内容和范围)”,事实上学生要擅长利用第(1)问,因为第(1)问的题目本身就已经说明白材料主要反映的线索;其次小问缘由,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学问综合思索,可以从有识之士的社会责任感、顺应时代潮流、擅长反思现实的详细做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