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1.简述阿拉伯帝国建立的背景和时间。2.简述阿拉伯帝国加强统治的表现。3.简述奥斯曼帝国建立的背景和时间。4.简述奥斯曼帝国加强统治的表现。5.简述笈多帝国的兴起及加强统治表现。6.简述德里苏丹国家的兴起及加强统治表现。7.简述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和内容。8.简述日本幕府统治的表现。9.简述朝鲜国家的兴起及加强统治表现。一阿拉伯帝国1.阿拉伯帝国的建立(1)背景①阿拉伯人最初的家乡是阿拉伯半岛,多部落并存,相互混战。②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③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在那里建立政权,势力范围渐渐扩大。④到穆罕默德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2)建立: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2.阿拉伯帝国的统治(1)政治: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政治稳定,最高统治者哈里发驾驭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各部大臣,协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其中以掌管财政和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2)经济①帝国经济旺盛,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阔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②帝国境内有许多城市,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3)文化:阿拉伯人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1.奥斯曼帝国的兴起(1)背景①13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②14世纪中期,他们跨过今黑海海峡向欧洲进军,渐渐折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③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2)建立:到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先后折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2.奥斯曼帝国的统治(1)政治①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苏丹,他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全部者。②在帝国中,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夫担当各种苛捐杂税。(2)经济①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旺盛,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沟通中心。②帝国限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确定影响。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1.印度(1)笈多帝国①兴起:4世纪初,恒河中游兴起的笈多帝国经过多年征战,几乎折服了北印度。②统治:帝国政局稳定,经济旺盛,但国王干脆限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笈多帝国时期,由婆罗门教演化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以后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2)德里苏丹国家①兴起: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家,以伊斯兰教为国教。②统治: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当。2.日本(1)大化改新①背景: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6~7世纪,日本出现严峻社会危机。②内容: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起先改革,因其年号是“大化”,史称“大化改新”。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仿照中国建立了中心集权国家。(2)幕府政治①背景:10世纪,日本的中心集权体制起先瓦解;庄园形成;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加。②建立: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③表现:在这种体制下,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出名义上的中心政府称号,以将军为首的幕府驾驭实权。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担当纳贡和兵役等义务。3.朝鲜(1)建立: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仿照中国建立了中心集权国家;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独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2)统治: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在中心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主题一阿拉伯帝国的文化成就材料一六七世纪之交,原始公社制起先解体,氏族贵族占有肥沃的绿洲和草地,拥有许多的奴隶和牲畜并剥削牧民和农夫,阶级冲突非常尖锐。这时外部冲突也加剧了阿拉伯社会冲突的发展。大约570年,波斯侵占也门,另外开拓了一条从波斯湾经两河流域到达地中海的商路。商路的变更,对阿拉伯经济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内外冲突交织在一起,非常尖锐。阿拉伯贵族为了对内镇压人民的抗拒,对外反抗外族的入侵,爱护商路,发展商业经济,并进一步掠夺新的土地,迫切要求统一各部落,建立一个强大的阿拉伯帝国,而多神和偶像崇拜是民族统一和社会发展进步的严峻障碍。材料二英国学者罗伯特·布雷福特说:“可以确定的是,假如没有阿拉伯人,现代的欧洲文明就根本不会出现;假如没有他们,欧洲就不会扮演那么一种超越全部从前进步阶段的角色;假如不是受阿拉伯文明的影响,在15世纪,真正的文艺复兴就不行能发生。”材料三恩格斯在《德国农夫斗争》中明确指出:“现在已经毫无疑义地证明了,火药是从中国经过印度传给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药武器一道经过西班牙传入欧洲。”[思索](1)依据材料一,概括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的背景。(2)依据材料二、三,评价阿拉伯人在世界文化史上的作用。答案:(1)自然条件恶劣;多神崇拜;长期分裂,混战不休;商路不畅,商业衰落;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2)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阿拉伯帝国文化旺盛的缘由(1)地理:地跨亚欧非三大洲。(2)政治: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政治稳定。(3)经济:帝国经济旺盛,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4)文化:阿拉伯人汲取了被折服地区的文化。他们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主题二日本仿照隋唐制度的表现材料一6、7世纪,隋唐两朝相继崛起,形成了法制完备的强大的中心集权制国家。高度发达的中国封建文化对周边国家和东亚世界产生了剧烈的影响……6世纪,日本的统治阶级“各置己民,恣情驱使,又割国县山海林野田池,以为己财,争战不已。或者兼并万顷田,或者全无容针之地”。——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材料二大化二年元旦,天皇颁布诏书,起先国制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改革诏书是新政权施行改革的基本纲领,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废除皇室和贵族的私有土地和部民(部曲),收归国家,是为公地公民,对大夫以上高官贵族赐以封食。二、造户籍,施行班田收授法。凡田长30步,广20步为段,10段为町(段、町为日本古代面积单位);班田农夫担负租庸调(租,即实物地租;庸,是力役及其代纳物;调,征收的地方特产)。三、改革统治机构。天皇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建立“置八省百官”中心机构和地方行政机构(国、郡、里),设置关塞、防人(戍边军)及驿站,各置职官。[思索](1)依据材料一概括大化改新的背景。(2)阅读材料二,概括大化改新的内容,并分析它们分别效仿了中国哪些制度。答案:(1)中国先进文化的巨大影响;日本国内阶级冲突的激化。(2)日本经济上的公地公民制度、班田收授法、租庸调制,效仿中国的均田制与租庸调制。日本政治上的君主专制、中心“八省百官”制、地方制度效仿中国的皇帝制、三省六部制与郡县制。日本仿照隋唐制度的表现(1)仿效唐朝的租庸调制而实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2)大化改新建立的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心集权政府,事实上是中国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制度的移植。(3)仿效唐律颁布律令。(4)中国的建筑、服饰、货币、文字等都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伊斯兰历”即伊斯兰教的历法,在我国也叫回回历或回历,为世界穆斯林所通用,这种历法把622年定为伊斯兰教教历元年,是为了纪念穆罕默德在这一年(A)A.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B.使麦加成为伊斯兰教圣地C.使各部落承认了他的独尊地位D.基本上统一了阿拉伯半岛解析:6世纪末至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尚未形成统一国家,内忧外患,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教应运而生。伊斯兰教把622年定为伊斯兰教教历元年,是为了纪念穆罕默德在这一年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故选A项。2.“安拉为你创建大地上的一切”“天地万物皆属安拉”。与此相关的是(C)A.佛教 B.基督教C.伊斯兰教 D.道教解析:伊斯兰教的信徒被称为“穆斯林”,意为“信仰‘真主’安拉的人”,故选C项。3.《阿拉伯文学史》中记载,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如同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蓄的宝藏,分发给发奋的学生们。这说明阿拉伯文学旺盛的主要缘由是(B)A.经济发达B.注意汲取东西方文明C.国家重视D.立足以往文明的基础解析:“《阿拉伯文学史》中记载,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如同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蓄的宝藏,分发给发奋的学生们”,这说明阿拉伯文学旺盛的主要缘由是注意汲取东西方文明。阿拉伯人把中国的古代独创辗转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学问,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教文化。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建了文化沟通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4.从公元7世纪起先,穆罕默德和他的继任者们渐渐使阿拉伯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国家。下列关于阿拉伯文明的叙述,正确的是(A)A.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B.独创“0”到“9”的数字计数法C.把《圣经》作为经典D.实行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心集权制度解析:依据所学可知,622年,穆罕默德带领少数信徒离开麦加,在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故A项符合题意;印度人独创“0”到“9”的数字计数法,故B项不合题意;基督教把《圣经》作为经典,故C项不合题意;日本大化改新后,实行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心集权制度,故D项不合题意。5.古代印度、希腊、波斯与罗马的科学巨著正是通过阿拉伯科学家和学者的创建性劳动才得以矫正和保存。这说明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起到的作用是(A)A.兼收并蓄B.独创特点C.全盘西化D.沟通桥梁解析:依据题干“古代印度、希腊、波斯与罗马的科学巨著正是通过阿拉伯科学家和学者的创建性劳动才得以矫正和保存”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这说明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起到的作用是兼收并蓄,选项A符合题意;“独创特点”“全盘西化”不符合史实,选项B、C不符合题意;在东西方之间起到了沟通桥梁的作用虽然符合历史史实,但不符合题干材料“得以矫正和保存”,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6.下列关于奥斯曼帝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A.13世纪,信奉基督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B.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C.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苏丹D.地跨亚非欧三大洲解析:13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故选A项。7.历史上日本可以不断向中国派遣使者,学习中国先进文化的有利条件是(A)A.地理位置优越,中日两国一衣带水B.中华文明的先进C.中国社会政治安定,政府开明D.日本的造船、航海技术比较发达解析:日本向中国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