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用红外线热成像技术在临床医学应用要点_第1页
临床医用红外线热成像技术在临床医学应用要点_第2页
临床医用红外线热成像技术在临床医学应用要点_第3页
临床医用红外线热成像技术在临床医学应用要点_第4页
临床医用红外线热成像技术在临床医学应用要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临床医用红外线热成像技术在临床医学应用要点医用红外线热成像(MIT)可敏感、及时发现人体不同原因引起的微小体表温度变化,可敏感提示软组织、脏器、血管及神经的功能状态,有助于判断疼痛病变的部位及疼痛性质。本专家共识对MIT在临床医学科中的应用有详细的指导意见,内容包括检查要求、临床分析与在疼痛疾病的应用。在介绍MIT正常温度后,对于温度异常升高与异常降低均有详细的分析,可供指导MIT的临床应用。任何温度高于-273℃的物体均可向外辐射红外线,红外线探测仪已广泛应用于军事、工业、交通等领域。恒温的人体是天然的红外线辐射源,医用红外线热成像(MIT)可清晰、准确、及时地发现人体不同原因引起的微小体温变化,精准客观显示人体表温度的改变和分布特点。MIT属于功能影像学范畴,与其他现代检查技术具有互补性,为多种疾病的早期筛查、辅助诊断和疗效评价等提供参考依据和新的临床思路。1976年开始生产与应用MIT,目前已应用于健康检查、肿瘤预警和疗效评定、心脏与肢体供血状态、疼痛疾病和中医经络研究等多个领域。MIT仪器定为二级以上中医院的标准配置设备,2021年国家标准委员会颁布的疼痛科团体标准中,推荐MIT检查作为疼痛评估的方法之一。临床上,结合MIT综合分析和其他检查化验结果,有助于实现疼痛原因可视化,诊断与治疗靶向化,疗效评估客观化,有助于制定科学的诊疗方案,为开拓疼痛诊治多元思维提供客观依据。

医用红外线热成像检查要求

推荐设立MIT专用检查室。MIT室必须独立隔离,仪器操作人员在MIT室外指导受检者的体位与姿势,切实保护受检者个人隐私。保持室内温度稳定在(24.0±2.0)℃,空调位置或出风口远离受检者及设备上方,避免冷暖气流或辐射热直接干扰受检者或红外线摄像头。MIT检查前登记疾病信息,包括主诉(发病时间、部位、性质和伴随症状等)、既往史、手术史、月经或孕育期,以及1周内的诊疗史,如肌电图检查、理疗或有创治疗等。30min内受检者避免体格检查,安静休息15min以上,取下手机、背包、饰物、贴膏,且不要抓挠皮肤,以排除对体表温度的干扰。检查时脱去相关衣物,采用正确体位与姿势。采集到热图后,医生结合病情及体格检查全面详细分析MIT,最终制定诊疗计划。

医用红外线热成像临床分析阅读温度有多种方式,医学上常用红、橙、黄、绿、蓝色等颜色及深浅标示温度的高低。

一、医用红外线热成像正常温度

1.不同部位正常温度存在差异人体皮肤温度左右对称,以躯干为中心轴,身体两侧温度对称。但不同部位温度有差异:头颈最高,躯干腹侧高于背侧,左胸高于右胸,胸部高于腹部,上腹高于下腹,上肢高于下肢,四肢近端高于远端。

2.正常温度较高区域

局部血流丰富,产热多或散热慢。体表凹陷处散热慢温度高,包括眼眶、耳窝、锁骨上窝、腋部、剑突下、脐部、腹股沟、脊柱正中、腘窝等处。大血管通过区域的体表也呈现不同程度温度增高。

3.正常温度较低区域

局部血流量相对少,产热少或散热快。体表凸起处散热快温度降低,包括骨性隆起、鼻尖、上臂、小腿前面、膝前、跟腱等处。同时肌肉丰满区和脂肪堆积区,如腹前区、臀部和大腿前面,也是温度较低区。产热少的部位,如气管前方或含液体的囊肿等,也表现为温度较低。

二、医用红外线热成像温度异常增高

主要发生在血流量增加区域,包括急慢性炎症、功能亢进、肌筋膜炎症、良性与恶性肿瘤等。首先需排除局部皮肤有无生理性的影响,包括体表凹陷、皮肤皱褶部位,浅表静脉、黑痣、疤痕、皮疹,以及近期的理疗、按摩、手法刺激、针灸,以及手机、背包、摩擦等干扰。

1.软组织疾病

软组织含除骨骼外的所有组织,包括皮肤、黏膜、筋膜、肌肉、脂肪等。当软组织结构出现明显异常前局部血流经常会发生变化,表现为温度异常。因此,MIT较其他影像检查能更早更敏感地发现病灶。

2.血管疾病

血管阻塞时局部出现血液淤积,MIT显示其阻塞位置、程度和波及范围,在阻塞动脉的近端、血管瘤以及静脉曲张处局部温度升高。阻塞动脉的远心端供血量减少致MIT出现温度降低,阻塞静脉的远心端伴有软组织肿胀或静脉曲张致温度稍升高。糖尿病足、雷诺综合征等在不同时期的肢体末端均表现有异常温度。

3.肿瘤疾病

恶性肿瘤组织生长迅速,局部血流及代谢增高,MIT反映的局部温度增高程度与范围敏感地提示其生长态势,可早期警示。

MIT可提早1~2个月以上发现恶性肿瘤位置,而超声、CT、MRI等结构性影像检查则需肿瘤生长到一定体积时才能显示。MIT结合临床多种检查手段,可进一步提高肿瘤诊断的敏感性,降低漏诊率和误诊率。可疑或确诊的患者定期检查MIT,可高敏感性地追踪肿瘤的发展或转移的方向。

4.器官疾病

病变器官的包膜、血管或腺体均可扩张增生,MIT显示局部温度增高。如MIT检测乳房病变,最常发现的是乳腺增生,呈现低中度温度增高。乳腺癌表现中重度温度增高的团状,伴有供血血管的线形温度增高,其敏感率高于超声、钼靶等检查。当MIT发现乳腺局部温度增高时需进一步进行超声检查,定期复查MIT。MIT还显示女性激素变化引起的月经期或不同生育时期的乳腺管状况。

5.精神、心理性或过敏性疾病

当人体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等状态时植物神经紊乱,引发全身包括皮肤的血管及代谢活动异常。MIT显示胸背部出现散在的不规则点状温度增高,但需排除出汗、喝酒、过敏体质等干扰因素。睡眠差时MIT表现为眼内眦热区范围增大,呈半圆形或圆形异常温度增高。

三、医用红外线热成像温度异常降低主要发生在血流减少区域,如血管收缩、管径变小、堵塞,或局部囊肿或积液等。需先排除局部体表异常凸出或隆起,或毛发、衣物、外贴、饰物遮盖等干扰。

1.血供不良

MIT可显示血运障碍导致所供应的组织温度降低,为缺血性疾病的早期筛查提供了新方法。MIT可显示缺血的范围与程度,包括动脉腔变窄或堵塞,末梢血管痉挛等。

2.周围神经疾病

交感神经从脊髓侧角的初级中枢发出,与躯体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并行,神经出现疾病时刺激交感神经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使血管收缩血流减少,MIT显示神经支配的区域温度降低。包括脊髓病变、神经炎症、椎间盘突出症、外周神经卡压症等。

四、医用红外线热成像观察疾病发展状况

病情发展变化时,局部血流有相应改变,MIT显示异常温度增高或降低。1~4周后复查MIT,对比其前后的温度变化,能客观显示病变发展趋势,治疗后好转的程度、残留的问题,或新发生的疾病等。

五、中医研究

MIT可使人体“寒热”、“经络”数据图像化,可观察中医中药、手法、针灸不同穴位时人体温度动态变化。为中医提供特有的三维观察视角,被誉为“中医热CT”。

疼痛性疾病医用红外线热成像分析

疼痛是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情绪反应,疼痛“症状”评估大多靠主观感觉,缺乏客观依据。疼痛主要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传入,交感神经与躯体感觉神经伴行,MIT检查能客观显示身体局部炎症和神经受刺激位置,即疼痛三分类。

主诉区的伤害感受性疼痛温度增高、神经病理性疼痛为温度降低、心因性疼痛为胸部前后温度斑片状增高或混合性疼痛为温度接近正常。这是制定疼痛诊疗方案的重要参考依据。

一、疼痛疾病MIT检查建议

疼痛疾病时MIT辅助诊断采用二步分析法。首先关注主诉区,寻找疼痛责任组织;再看MIT异常温度区,结合全身伴发病考虑诊疗方案。

关注疼痛主诉区MIT相关问题。包括筋膜、脊柱或关节力学的MIT提示,全面制定疼痛诊疗管理计划。

辅助诊断疑难复杂疾病。结合MIT了解全身状况,确定进一步检查方向,减少漏诊及误诊。

定期复查MIT。治疗后2~4周后复查对比MIT,真实了解治疗的效果与疾病的转归。

二、合理解读主诉区MIT

1.痛区MIT温度增高提示局部血流增多,常见是躯体感觉神经末梢的伤害感受器炎症,主要包括肿瘤,感染,肌筋膜肿胀、萎缩、疤痕的局部卡压等。

应结合MIT显示温度增高区的组织结构,询问症状并排除痛区的皮肤外来干扰后,进行体格检查分析伤害感受性疼痛的原因,关注局部的红肿、压痛或叩击痛等。需进一步影像学检查验证病变的原因,优先排查血管性或肿瘤性问题。

2.痛区MIT温度降低源自躯体感觉神经细胞或纤维受刺激、卡压、损伤或敏化,与其伴行的交感神经所支配部位的血管收缩,组织血流减少致明显温度降低。主要包括三叉神经痛、脊髓神经根病或周围神经炎或嵌压、末梢神经炎(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脱髓鞘病、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雷诺综合征等)。

医生应先排除MIT温度降低的局部干扰因素后,分析温度降低区所属神经分布及责任神经,结合疼痛症状分析被刺激的神经组织是外周神经,还是中枢神经。进行相应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或辅助结构性检查,沿着神经纤维走向从外到内寻找损伤位点。临床上还需注意排除动脉阻塞性疾病及其他影响因素。

当MIT显示温度降低区的神经传入途中有局部温度增高时,注意排除此处的软组织病变有否嵌压神经。常见的周围神经嵌压综合征包括坐骨神经痛、脊神经后支卡压痛、肋间神经痛、臂丛神经痛、正中神经卡压痛等。

3.痛区MIT温度接近正常

疼痛有躯体感觉神经刺激或损伤,痛区同时出现温度增高和降低因素时,二者中和后表现为常温。此提示痛因复杂,需关注混合性疼痛或心因性疼痛。排除局部皮肤干扰因素后,考虑神经病理性疼痛合并局部肌筋膜炎,或关节痛合并神经根炎等。包括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合并皮疹、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臀肌筋膜炎、小关节炎合并脊神经后支卡压、肩周炎合并颈神经卡压等。

因交感神经近端卡压发生血管收缩的同时,局部出现炎症刺激,微循环血管扩张,导致痛区MIT显示的不是典型的温度降低或温度增高。当痛区MIT显示温度变化不明显时,更需进一步细问病史、疼痛加重或减轻的原因,结合查体及影像学,明确神经卡压的多个靶点或心因性疼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