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科版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下册月考试卷_第1页
2025年新科版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下册月考试卷_第2页
2025年新科版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下册月考试卷_第3页
2025年新科版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下册月考试卷_第4页
2025年新科版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下册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新科版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下册月考试卷204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科研人员用模型建构的方法研究某个种群数量的变化时;绘制出下图,图中的λ=某一年种群数量/前一年种群数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2011~2013年,λ保持不变,说明种群数量没有发生变化B.2013~2018年,种群数量先增多,后减少C.根据图中数据,不能确定相应环境对这个种群的最大容纳量D.该图能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概念模型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A.建立自然保护区B.引进更多外来物种C.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D.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3、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下列与之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H、O、N等元素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循环利用B.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可在同一物种内,也可在不同物种间,还可以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体之间传递D.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的,物质是可循环利用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4、生态系统中的环境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都能进行信息传递。下列正常生理或自然现象中,不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是()A.油菜中抗除草剂基因通过花粉传播进入杂草,形成“超级杂草”B.蜜蜂蜂王信息素在蜂群中逐渐消失后,最终导致蜂群灭亡C.猴子看到猛兽时会发出“报警”叫声,羚羊一听撒腿就跑D.唐菖蒲在每天的日照长度大于12小时以上时才能开花5、设计生态工程的常用方法之一是给食物链(网)“加环”;如图就是一种“加环”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实现了物质的多级利用B.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提高经济效益C.用蛆蛹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运用了能量循环再生原理D.在离开人的管理条件下,该生态工程就不能正常运转6、下表为某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在一段时间内的能量流动情况,A、B、C、D分别代表该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的所有生物,GP代表各成分的同化量,X代表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GPXRA25.26.718.5B3.90.83.1C214.378.5135.8D1678.6635.71042.9分解者369.850.1319.7

(注∶表中能量数值单位为∶108kJ/(m²·a))

①R代表生物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②D→C→A→B形成一条食链。

③第三到第四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为11.9%④该生态系统的有机物的总量加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7、欧洲兔被带入到澳大利亚草原放养,它的繁衍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胁。生态专家先后采用引入狐狸(y1年)和粘液瘤病毒(y2年)等手段进行防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外来物种入侵可增加当地的物种多样性,也可引起群落演替的发生B.y1年后欧洲兔和袋鼠的数量变化反映狐狸也是袋鼠的被捕食者C.y2年后欧洲兔数量明显减少,但对袋鼠影响不大,这与病毒的专性寄生有关D.y3年后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稳定不变8、下图甲和乙两条曲线代表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Nt+1.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于甲种群而言,B点时其种群数量表现为增长B.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容易灭绝,其变化曲线类似于甲曲线C.乙曲线可表示田鼠等繁殖力强的动物,在种群密度低时也能迅速回升D.对于乙种群而言,F点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时其种群的数量9、2022年11月,广西崇左白头叶猴保护区荣膺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该保护区重点保护国家Ⅰ级野生动物白头叶猴及其赖以生存的喀斯特石山森林生态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开展形式多样的自然教育活动,可树立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B.利用生物技术对白头叶猴进行保护,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C.在该自然保护区内要严禁各类活动,以保护生物多样性D.建立崇左白头叶猴保护区是对白头叶猴最有效的保护措施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10、某同学画出三幅表示生态系统部分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碳循环中只有生产者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所以三幅图中生产者都是AB.图1中C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C.图2中E构成群落,碳在其中流动的形式是有机物D.若使图1、图2、图3完整表示碳循环,需补充化石燃料燃烧产生CO211、如图表示种群中1和2两个指标的变化(假设后续趋势不变);X轴表示时间,Y轴表示相对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1表示种群数量的增长率,则该种群呈逻辑斯蒂增长(S型增长)B.若2表示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则该种群不存在K值C.若1和2表示两个不同种群的数量,则P时刻种群密度不一定相同D.若1和2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则P时刻年龄结构为增长型12、下列关于生态足迹的理解,错误的是()A.生态足迹只能定性分析,不可计算B.生态足迹具有全球性C.人类消费的大多数资源和产生的废物是可以计算的D.生态足迹计算的土地是连在一起的13、如图表示某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B.相同湿度不同温度情况下,种群的数量各不相同C.温度的变化会影响相对湿度对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D.温度和相对湿度分别为32℃、90%时,对该昆虫种群生存比较有利14、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净化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人工湿地”是模拟自然湿地的人工生态系统B.“人工湿地”是利用湿地净化污水的生态工程C.“人工湿地”成本低、无耗能D.“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作用是通过不同类型的水生植物实现的15、生态策略是生物在种群水平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其中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K、r对策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t+1=Nt,K对策物种的动态曲线有X和S两个平衡点,r对策物种的曲线只有S一个平衡点。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图中r对策物种的S平衡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即为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图中K对策物种的种群数量一旦低于X平衡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就会走向灭绝C.图中r对策物种很难灭绝,在种群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升D.对于濒危的K对策动物,其保护措施应以提高生殖力为主16、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型,其中P代表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A代表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B代表未被利用的能量,C代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P大于A1、A2、A3之和B.若该生态系统一年内干物质总量基本不变,则其抵抗力稳定性也不变C.上图中B1+C1+D1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储存在植物体中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D.生产者到植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2+C2+D2)/D1×100%17、下列调查活动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的是()A.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鲤鱼种群密度时标志物易脱落B.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的菌体C.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区域取样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直接吸取上层菌液18、下图分别表示a、b两个物种随时间推移的数量变化;下列关于甲;乙、丙三图表示的两者关系正确的是()

A.甲是互利共生B.甲是竞争C.乙是捕食D.丙是竞争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9题,共18分)19、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_____。20、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概括为_______(例如建立_______)和_______(例如建立_______)两大类。此外,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利用_______对濒危物种的_______进行保护,也是对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措施。21、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_______、寄生、_______、捕食等。2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_______;食物链和_______。23、种群数量变化增长曲线的两种类型是“J”型和“S”型。

(1)“J”型增长曲线:是无限增长曲线,呈指数增长的曲线。条件是在食物和_______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2)“S”型增长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_______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______,死亡率______。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______________,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_______,又称K值。24、种群的数量变化有_______几种类型。25、能量散失的主要途径:_______;主要形式是_______26、起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途径:_______27、群落的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______的多少称为丰富度。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2题,共4分)28、多种多样的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的功能各不相同;构成不同的功能群。同一功能群中的植物则具有相似的结构或功能。为研究生态系统的植物功能群对空心莲子草入侵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生态学实验。

(1)空心莲子草是外来物种;引入后由于在本地物种中缺乏_______的制约,因而得以迅速繁殖。空心莲子草与本地植物之间为________关系,导致本地植物的生存受到影响,生物多样性降低,导致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下降,威胁生态安全。

(2)科研人员将一个圆形样地划分为A区;B区和C1~C5区;除A区外,其余区域大小相同。各区种植情况如图1所示,其中C3~C5区中植物功能群数目相同但物种数目分别为4、8、16种。第3、7和13天测定B、C区空心莲子草入侵状况,得到图2所示结果。

①科研人员种植顺序应为______。

a.A区和C区同时种植。

b.先种植A区;一段时间后再种植C区。

c.先种植C区;一段时间后再种植A区。

②据图2分析;C区空心莲子草入侵程度均低于B区,说明_________________。

③分析C1~C5区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9、三裂叶豚草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北美,被我国列为外来入侵物种。

(1)三裂叶豚草刚开始入侵某地时,其种群往往呈“_____”形增长,种群出现这种增长的原因有_____。

(2)研究发现某锈菌对三裂叶豚草表现为专一性寄生,可使叶片出现锈斑,对其生长有抑制作用,为了验证该锈菌对三裂叶豚草的专一性寄生,科研人员进行了侵染实验。在三裂叶豚草和多种植物的离体叶片上分别喷洒一定浓度的锈菌菌液,将叶片静置于适宜条件下,观察和记录_____,实验结果应为_____。

(3)为了有效控制三裂叶豚草,科研人员开展了生物控制实验,样地中三裂叶豚草初始播种量一致,部分实验结果见表。组别三裂叶豚草生物量(kg/m2)第1年第2年第3年第3年A:三裂叶豚草8.0712.2412.24B:三裂叶豚草+锈菌7.656.434.77C:三裂叶豚草+广聚萤叶甲8.1012.4312.78D:三裂叶豚草+野艾蒿4.894.023.12

注:锈菌—真菌;广聚萤叶甲—昆虫;野艾蒿—植物。

表格中体现出的种间关系除了寄生外,还包括_____。分析表中数据初步判断可用于控制三裂叶豚草的生物是野艾蒿,做出此判断的依据是_____。

(4)有人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在尚未被三裂叶豚草入侵但入侵风险较高的区域可通过种植野艾蒿预防其入侵,在已经被三裂叶豚草入侵的区域可以通过喷洒锈菌以防治其入侵。请你评价一下上述方案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_____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1题,共7分)30、某基因研究院培育出了转基因克隆绵羊;该绵羊能合成深海鱼体内富含的不饱和脂肪酸omega—3。

(1)在培育转基因克隆绵羊过程中,运用_________方法除去的卵母细胞的细胞核,通过化学试剂______使该细胞与供体细胞融合;进而构建重组胚胎。

(2)为保证胚胎移植顺利进行,需要在合适的季节对供、受体母羊进行__________处理,培育过程中,科研人员同时将omega—3合成酶的基因片段转移到了该羊基因组中,使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并维持稳定和表达的过程,称为_________。利用PCR技术进行扩增目的基因的前提是______________。

(3)目前,人们主要通过食用深海鱼肉摄取omega—3,人们过度捕杀深海鱼而严重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使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稳定性下降。

(4)建造海底人工鱼礁,其目的是改善海洋环境,是实现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之一,这体现了生态工程所遵循的________原理。十九大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对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还要考虑当地人的经济发展和生活需要,这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原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C【分析】【分析】

题意分析;λ=某一年的种群数一年前的种群数量,λ=1,种群数量不变,λ>1种群数量增加,λ<1种群数量减少。图中2011~2013年时λ=2,且维持稳定,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2014~2016年时λ继续增大,种群数量继续增加;在2017~2018年时λ下降,但是大于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

【详解】

A;λ=某一年种群数量/前一年种群数量;在2011~2013年,λ保持不变,但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持续增长,A错误;

B;在2011~2018年;λ值一直大于1,说明该期间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多,B错误;

C;由于缺少2018年以后的λ值;且图中显示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因此根据图中数据,不能确定相应环境对这个种群的最大容纳量,C正确;

D;该图能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数学模型,D错误。

故选C。

【点睛】2、C【分析】【分析】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1)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2)易地保护: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

(3)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植物的种子库;动物的精子库等);以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

(4)加强法制和教育管理。

【详解】

A;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A错误;

B;引进更多外来物种容易造成物种入侵;不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B错误;

C;保护生物多样性首先要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生物的栖息环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了生物的栖息环境,即保护了环境中的生物,环境与生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构成生态系统,因此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C正确;

D;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植物的种子库、动物的精子库等);以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属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但不是根本措施,D错误。

故选C。3、A【分析】【分析】

能量流动的过程:

1;能量的输入: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生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定太阳能开始的。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而流入到各级消费者的总能量是指各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不计入排便生物所同化的能量中。2、能量的传递:(1)传递的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2)传递的形式: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十分解者释放的能量。但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它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分解者分解释放的能量。3、能量的转化:光能→生物体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4、能量的散失:热能是能量流动的最终归宿。(热能不能重复利用,所以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的。)

【详解】

A;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等元素不断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循环利用;A错误;

B;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B正确;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既可以来自生物;也可来自非生物,既可在同一物种内,也可在不同物种间,还可以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体之间传递,C正确;

D;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具有单向流动的特点,物质是可循环利用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D正确。

故选A。4、A【分析】【分析】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

A;油菜中抗除草剂基因通过花粉传播进入杂草;从而使杂草有了对除草剂的抗性,形成“超级杂草”,这属于基因污染的实例,不涉及信息传递,与题意相符,A正确;

B;蜜蜂蜂王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该信息素在蜂群中逐渐消失后,最终导致蜂群灭亡,这说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与题意不符,B错误;

C;猴子看到猛兽时会发出“报警”叫声;属于物理信息,羚羊一听撒腿就跑,这是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的实例,与题意不符,C错误;

D;日照长度的变化是物理信息;唐菖蒲在每天的日照长度大于12小时以上时才能开花,这是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的实例,与题意不符,D错误。

故选A。5、C【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该生态系统中;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玉米和农作物属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畜;禽属于消费者;食用菌和蛆蛹属于分解者,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实现了物质的多级利用;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提高经济效益.

【详解】

A;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A正确;

B;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提高经济效益,B正确;

C;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所以能量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

D;该生态系统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离开人的管理条件下,该生态工程就不能正常运转,D正确。

故选C。6、D【分析】【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GP=X+R;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根据表格中同化量大小情况确定,D是生产者,C是初级消费者,A是次级消费者,B是三级消费者。

【详解】

A;表中R代表各营养级生物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①正确;

B;根据表格数据分析;由于“A、B、C、D分别代表该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的所有生物”,因此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不止一条,②错误;

C;根据表格中同化量大小情况确定;D是生产者,C是初级消费者,A是次级消费者即第三营养级,B是三级消费者即第四营养级,故次级消费者流向三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3.9÷25.2=15.5%,③错误;

D、根据表格数据分析,该生态系统固定的总能量为1678.6×108kJ/(m2•a),而生态系统所输出的能量为各营养级消耗的能量与分解者呼吸消耗的能量之和(1042.9+135.8+18.5+3.1+319.7)=1520×108kJ/(m2•a),小于1678.6×108kJ/(m2•a);所以有机物的总量会增加,④正确。

故选D。

【点睛】7、C【分析】【分析】

(1)负反馈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反馈;它的作用是能够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或稳态,反馈的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2)正反馈即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其它一系列的变化;反过来不是抑制而是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成分所发生的变化,因此正反馈的作用常常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或稳态。

【详解】

外来物种入侵可降低当地的物种多样性,A错误;y1年后欧洲兔数量基本不变,袋鼠的数量下降,反映狐狸是袋鼠的捕食者,B错误;y2年引入粘液瘤病毒,欧洲兔数量明显减少但对袋鼠影响不大,说明病毒专性寄生于欧洲兔,C正确;草原生态系统整体稳定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D错误;故选C。8、D【分析】【分析】

根据题图分析;已知曲线P表示一年后的种群数量与当年相等,没有改变;甲乙两条曲线的A;F点与P曲线相交,说明种群数量相对稳定,没有发生改变,在P曲线以上表示种群增长,以下表示种群数量减少。

【详解】

A、对于甲种群而言,B点时位于P曲线上方,Nt+1>Nt说明种群数量表现为增长;A正确;

B;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繁殖率较低,容易灭绝,其变化曲线比较类似于甲曲线,B正确;

C;乙曲线可表示家鼠等繁殖力强的动物;在种群密度低时也能迅速回升,C正确;

D、对于乙种群而言,F点表示Nt=Nt+1;并非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时其种群的数量,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时应为D点,D错误。

故选D。9、C【分析】【分析】

保护和挽救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主要有四条:建立自然保护区;异地保护、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制定法律和政策。

【详解】

A;保护和挽救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主要有四条:建立自然保护区、异地保护、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制定法律和政策;开展形式多样的自然教育活动,可树立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A正确;

B;利用生物技术对白头叶猴进行保护;防止其灭绝而使得物种减少,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B正确;

C;在自然保护区内可以进行科学的规划;然后适当地进行开发活动,C错误;

D;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白头叶猴最有效的保护措施,D正确。

故选C。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10、A【分析】【分析】

物质循环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从无机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无机环境中,完成一个循环过程,其特点是物质循环是周而复始的,物质的循环具有全球性。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生产者和无机环境,分析图可知:图1中A为生产者,B为无机环境,D为分解者,C为消费者;图2中A为生产者,C为无机环境,E为分解者,C;E为消费者;图3中E为生产者,A为无机环境,C为分解者,FDB为消费者;

【详解】

A;在碳循环过程中;生产者与大气中二氧化碳库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而其他生物只能通过呼吸作用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由此可知,图1~图3中属于生产者的是A.E,A错误;

B;图1中C为消费者;其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B正确;

C;图2中A为生产者;B和D为消费者,E是分解者,它们共同构成生物群落,在生物群落内部碳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C正确;

D;上述三图中均没有涉及化石燃料燃烧过程;D正确。

故选A。11、B:C【分析】【分析】

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都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分为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

2;种群数量增长曲线:“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又称为逻辑斯谛增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详解】

A;种群以“S”型曲线增长过程中;其增长率随时间一直减小,与曲线1不相符,A错误;

B;若2表示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则代表“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该种群不存在K值,B正确;

C;若1和2表示两个不同种群的数量;则P时刻种群数量相同,但不确定两个种群生存空间的大小,种群密度大小未知,C正确;

D;若1和2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则P时刻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其年龄结构为稳定型,D错误。

故选BC。

【点睛】12、A:D【分析】【分析】

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在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例如;一个人的粮食消费量可以转换为生产这些粮食所需要的耕地面积,而他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可以转换成吸收这些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

【详解】

A;生态足迹可以根据人口单位的消费量进行转换;可以进行计算,A错误;

B;生态足迹可以以全人类的粮食消费量进行转换;具有全球性,B正确;

C;人类消费的资源如粮食可以转换为耕地面积;产生的废物如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可以转换成吸收这些二氧化碳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C正确;

D;生态足迹因生活方式不同;而大小不同,如开车出行会增大生态足迹,会增加汽车对道路、停车场的直接占用面积,也包括吸收尾气所需要的森林地面积等,而这些土地并不一定是连在一起的,D错误。

故选AD。

【点睛】13、A:C:D【分析】【分析】

分析曲线图可知;图表示的是某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自变量是温度和相对湿度,因变量是种群数量的变化,图中温度32.5°C;相对湿度为90%时,该昆虫种群数量最大。

【详解】

A;由图可知;该种群数量的变化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A正确;

B;相同湿度不同温度情况下;曲线纵坐标数值有时会相同,即种群的数量有时会相同,B错误;

C;同种相对湿度条件下;不同温度对应的种群数量不同,故温度的变化会影响相对湿度对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C正确;

D;由图可知;图中温度为32.5°C、相对湿度为90%时,该昆虫种群数量最大,该条件下对该昆虫种群生存比较有利,D正确。

故选ACD。14、C:D【分析】【分析】

“人工湿地”是利用湿地净化污水的人为建设的生态工程;成本低;耗能少。其净化作用是通过不同类型的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实现的。湿地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的美称。

【详解】

A;“人工湿地”是模拟自然湿地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理利用自然的一个表现,A正确;

B;“人工湿地”利用了湿地生态系统净化污水的原理而打造的生态工程;B正确;

C;生态系统都是消耗能量的;“人工湿地”也不例外,C错误;

D;“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作用是需要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而后才能供给水生植物吸收利用;D错误。

故选CD。

【点睛】15、A:B:C【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由图分析可知,K对策物种的动态曲线有两个平衡点,即稳定平衡点S和灭绝点X,当种群数量高于X时,种群数量可以回升到S,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该数量水平被称为K值。但种群数量一旦低于X就会走向灭绝。r对策物种的曲线特点是只有一个稳定平衡点S而没有灭绝点;种群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升,最终形成S型增长曲线。

【详解】

A、图中虚线表示Nt+1=Nt,S点时种群数量保持稳定。据图可知,当图中r对策物种的种群数量低于S点时;种群密度能很快增加到S平衡点,当种群数量高于S点时,种群密度能很快降低到S平衡点,S平衡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即为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A正确;

B;据图可知;K对策物种的种群数量一旦低于X平衡点对应的种群数量,种群数量会减少到0,种群就会走向灭绝,B正确;

C、据图可知,r对策物种的曲线特点是只有一个稳定平衡点S而没有灭绝点;种群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升,很难灭绝,C正确;

D;对于濒危的K对策动物;其保护措施应以提高环境容纳量为主,避免其种群数量低于X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错误。

故选ABC。16、B: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间的密切联系,可以通过能量流动来实现。能量流动两大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传递效率为相邻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据图可知:P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A代表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B为未利用的能量,C代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D表示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详解】

A、P体表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代表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来自于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所以P大于A1、A2、A3之和;A正确;

B;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生态系统中干物质总量不变,无法体现出上述情况的变化,B错误;

C、输入生产者的能量,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植物体的有机物中。根据题目信息及图中所示能量分配关系,B1+C1+D1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储存在植物体中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C正确;

D、生态系统中相邻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等于它们同化量的比值,因此生产者到植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可表示为:(或);D错误。

故选BD。

【点睛】

本题结合图表,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组成成分的功能;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具体过程及特点,能根据表中数据进行相关计算。17、B:C:D【分析】【分析】

1;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

2;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要统计方格内的菌体;边线上的菌体要计算两条相邻的两边。

3;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适宜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调查其丰富度。表层土中生存的小动物很少,大多数小动物生存在土壤中下层。

【详解】

A;部分鲤鱼身上的标记物脱落;根据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可判断实验所得到数值可能会比实际数值偏高;

B;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的菌体为正确的计数方法,只统计方格内的菌体所得到的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小;

C;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区域取样;导致结果偏小,应该随机取样;

D;酵母菌计数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之前应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若未振荡,而直接吸取上层菌液,会使吸取的菌液中酵母菌比实际更少,从而导致计算所得数值偏小。

故选A。18、A:C:D【分析】【分析】

共生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数量曲线呈平行关系。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数量曲线分析有时相反,有时平行。竞争是两种生物生活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中,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竞争结果往往对一方不利,甚至会被消灭。

【详解】

甲中两种群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互利共生关系;乙中两种群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丙中两种群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竞争关系。故选ACD。

【点睛】三、填空题(共9题,共18分)19、略

【分析】【详解】

演替即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演替的类型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解析】演替2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易地保护植物园、动物园;濒危物种繁育中心生物技术基因21、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互利共生竞争2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成分食物网23、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空间种内竞争降低增高停止环境容纳量24、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增长、波动、稳定、下降25、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呼吸作用热能26、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生产者固定太阳能食物链和食物网27、略

【解析】①.物种组成②.物种数目四、实验题(共2题,共4分)28、略

【分析】【分析】

本是以“研究生态系统的植物功能群对空心莲子草入侵的影响”为背景;综合考查了群落中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基础知识和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的能力。

群落的种间关系中有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等;其中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生物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与生物群落中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一般来说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性性越强。

【详解】

(1)空心莲子草是外来物种;引入后之所以能够得以迅速繁殖是因为在本地物种中缺乏天敌的制约,再加上环境条件的适宜而造成的。它在大量繁殖过程中占据了大量的生存空间,使得本地物种的生存受到限制,这样空心莲子草与本地植物之间由于为了争夺资源和空间而发生了竞争。竞争的结果是导致本地植物的生存受到影响,生物多样性降低,导致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威胁生态安全。

(2)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研究生态系统的植物功能群对空心莲子草入侵的影响。自变量是植物功能群的多少;因变量是空心莲子草在一段时间内的入侵状况。因此科研人员种植顺序应为应为c先种植C区,一段时间后再种植A区。这样才能看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也即生态系统的植物功能群对空心莲子草入侵的影响。从结果来看,B区不种植任何植物,对于空心莲子草来说,没有任何竞争者,因此在该区域空心莲子草的入侵速度最快,而随着区域中功能群数量的增加(C区),空心莲子草的入侵速度在降低,因此据图2分析,C区空心莲子草入侵程度均低于B区,说明本地植物的竞争能减缓空心莲子草入侵。分析C1~C5区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植物功能群丰富的群落不易被入侵;植物功能群数目相同而物种数目不同,则被入侵程度没有显著差异。

【点睛】

在实验分析时要首先依据题目要求,明确实验目的,找到自变量、因变量和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