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浙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下列不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是()A.酸雨B.臭氧层破坏C.人口急剧增长D.土地荒漠化2、下列各项属于化学信息的是()A.萤火虫发光B.蜜蜂跳舞C.雌蛾释放的性外激素D.孔雀开屏3、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违背了系统整体性原理可能发生“前面造林、后面砍林”现象B.实行垃圾分类、垃圾资源化利用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C.建立单一树种的人工林违背了物种多样性原理D.在不同地区的人造林设计上应遵循协调与平衡原4、将具有竞争关系的甲;乙两种水生动物;共同培养在无铜的适宜培养液中,其数量变化如图1所示;而共同培养在有一定铜浓度的培养液中,其数量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在无铜污染环境中呈“J”形增长,而在有铜污染环境中呈“S”形增长B.乙在无铜污染环境中呈“S”形增长,而在有铜污染环境中呈“J”形增长C.从无铜污染环境转入有铜污染环境,甲、乙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将发生改变D.从无铜污染环境转入有铜污染环境,甲、乙两种群的基因频率将保持稳定不变5、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③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
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A.①③④⑤B.②④⑤⑥C.①②③⑥D.③④⑤⑥6、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有关功能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相等B.Z1、Z2、Z3过程提供的有机物中的碳将全部转变为Z过程释放的CO2中的碳C.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能量值的1%~4%D.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可使第三营养级中有害物质总量大于第一营养级有害物质总量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6题,共12分)7、土壤中的食细菌线虫个体微小、运动能力弱。某植物的落叶可以使土壤中的细菌增加,进而引起食细菌线虫数量的增加。食细菌线虫能产生含氮物质,促进该植物快速生长和大量繁殖,从而使其他植物的生长空间减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能量不能流向消费者B.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调查土壤中某种食细菌线虫的种群密度C.该植物与食细菌线虫的数量变化过程中存在着反馈调节D.该植物侵占其他植物生长空间可能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8、蝗虫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主要害虫之一;其繁殖能力强,卵一般产在土壤中,不易灭杀,幼虫(又称跳蝻)个体较小,成虫个体较大,翅较为发达可进行远距离迁移,下图为某地爆发蝗灾以后调查到的幼虫和成虫数量变化曲线,期间当地分别采取了药物防治(喷洒农药)和生物防治(引入鸭;蛙等天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可以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蝗虫卵的数量,用样方法调查幼虫数量,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成虫数量B.t2~t3,时段蝗虫成虫数量减少可能是因为成虫的大量迁出,而t4~t5时段蝗虫成虫数量减少可能是进行了药物防治C.防治之前蝗虫的环境容纳量为X,防治之后蝗虫的环境容纳为YD.当地应该是在t7,时刻引入了蝗虫的天敌9、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K值可能不同B.达到K值后,种群的数量将不再变化C.种群增长的全过程不受自身密度的影响D.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通常呈“S”型10、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物种甲、物种乙和物质丙的数量变化规律曲线图,其中物种甲捕食物种乙,物种丙是一种能导致物种丁患M病的小型昆虫。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物种甲对应的曲线为①,物种乙对应的曲线为③B.物种乙和丙的种间关系可能是捕食关系,但一定不是互利共生关系C.该生态系统中物种丁的M病发病率可能具有呈周期性波动的特点D.物种丁在林冠层和林下层分布不均,该分布可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11、研究种群数量变化时出生率和死亡率、λ(等于Nt+1/Nt)、增长率及增长速率是判断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指标,下列曲线代表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的是()A.B.C.D.12、图甲是某种植食性动物被引入某岛屿后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图乙是该种生物在某调查阶段种群数量变化的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析图甲可知,该岛屿上该种生物的环境容纳量(K值)约为2000只B.种内竞争加剧和天敌的增多可能是1850~1865年间该种生物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的原因C.分析图乙可知,该调查阶段中种群数量最多的年份是第10年时D.图乙中第15年时种群数量最少,可相当于图甲中1880年的种群数量情况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8题,共16分)13、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______________?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14、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_____。15、不同生态系统在这两种稳定性的表现上有着一定的差别。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_______,食物网越_______,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________,抵抗力稳定性就越_______。16、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还加大了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如_______,退耕还林、还草、还湖,_______;加强_______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以及推进_______。17、生态系统一般都包括以下四种成分:
_______:包括阳光、热能、空气、_______和无机盐等;
_______:自养生物(主要是_______);
_______: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________:
_______: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主要是营_______和________。18、特点: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______;能量流动则不同,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是______的,而且是_______的流动,而不是_______。19、生态农业工程。
生态农业以______为主导思想,促进物质在系统内________________,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______。20、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成分和___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1题,共9分)21、黄顶菊是繁殖能力极强的生态入侵植物;可造成本地植物减产,严重威胁我国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
(1)黄顶菊入侵地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共同构成__________;黄顶菊属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
(2)研究人员在同一实验基地的相同土壤条件下进行种植实验;实验处理及结果见下表。
。组别处理土壤全磷g/kg土壤磷酸酶活性mg/(g·h)(该酶可参与有机磷降解)A空白组0.850.23B本地植物0.750.32C轻度入侵0.730.39D重度入侵0.640.54①上述实验中A组的处理是___________。研究者用上述种植实验代替野外实地检测;目的是排除___________等无关变量对研究结果的干扰。
②据表可知黄顶菊入侵后;土壤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该变化可使黄顶菊在与本地植物的___________中占据明显优势。
(3)土壤磷酸酶主要来自于微生物。研究人员推测:黄顶菊入侵后可能使得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发生改变;他们利用上述实验中A;D两组的土壤盆栽本地植物旱稻,实验处理及结果见图。从图中找出支持此推测的证据___________。
(4)进一步研究发现黄顶菊能分泌某种化学物质;使其根系周围大量聚集可分泌高效磷酸酶的耐寒短杆菌。综合上述研究,请将下列选项排序以解释入侵植物导致本地植物减产的原因。
A.土壤磷酸酶等酶活性改变B.入侵植物分泌化学物质。
C.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改变D.土壤营养成分发生变化。
外来植物入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入侵植物在竞争中占优势→本地植物减产。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3题,共27分)22、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调查得知,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下表所示,表中能量数值的单位相同。
。种群。
甲。
乙。
丙。
丁。
戊。
能量。
3.56
12.8
10.30
0.48
226.50
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画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
(2)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种群丁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组分中的___________。
(3)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外还具有信息传递等功能。碳对生物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碳在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23、下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
(1)食用菌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____(成分)。
(2)图示的生态系统能充分利用废弃物中的能量,形成“无废弃物农业”,这主要是遵循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原理。
(3)在充分利用能量,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通过饲养家禽、家畜,栽培食用菌,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使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相互协调,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原理。
(4)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____________进行修复,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_____________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24、东亚飞蝗;别名蚂蚱;蝗虫,为迁飞性、杂食性的农业害虫。为了给预防“蝗灾”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者通过两年时间对某地区气温、降水量变化与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当雨量充沛、气候潮湿时,真菌、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可抑制飞蝗的种群数量。
(1)从题图可知,影响东亚飞蝗种群密度的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
(2)东亚飞蝗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_________和_________等。
(3)蝗虫与真菌、蛙的关系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相关信息,从种间关系和环境改变角度两方面说明预防“蝗灾”的措施有哪些?(答出两点即可)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C【分析】【分析】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有: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详解】
酸雨、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都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人口急剧增长使人均资源占有量不断减少,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但不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选C。2、C【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详解】
A;萤火虫发的光属于物理信息;A错误;
B;蜜蜂跳舞属于行为信息;B错误;
C;雌蛾分泌的性外激素属于化学信息;C正确;
D;孔雀开屏属于行为信息;D错误。
故选C。3、A【分析】【分析】
生态工程依据的基本原理: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
(2)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
(3)协调与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
(4)整体性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
(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要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改善功能;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使得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
【详解】
A;违背了整体性原理(不是系统整体性原理)可能发生“前面造林、后面砍林”现象;A错误;
B;实行垃圾分类、垃圾资源化利用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B正确;
C;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建立单一树种的人工林违背了物种多样性原理,C正确;
D;在不同地区的人造林设计上应遵循协调与平衡原理;D正确。
故选A。4、C【分析】【分析】
据图甲分析;无铜污染环境中甲在竞争中获胜,种群数量持续增加,乙在竞争中失败;有铜污染环境中甲种群数量减少后增加,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详解】
A;据图分析;甲在无铜污染环境中呈“J”型增长,而在有铜污染环境中种群数量先减少后增加,A错误;
B;乙在无铜污染环境中种群数量减少;而在有铜污染环境中种群数量先基本不变,再减少后增加,B错误;
C;无铜污染环境中甲在竞争中占优势;而有铜污染环境中乙在竞争中占优势,C正确;
D;从无铜污染环境转入有铜污染环境;环境条件发生改变,使得甲、乙两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错误。
故选C。5、A【分析】【分析】
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上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影响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影响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为食物和栖息空间。
【详解】
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在占地面积相同情况下提供了更多空间;提高了生物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①正确;
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乔木层,②错误;
③影响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③正确;
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④正确;
⑤群落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等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⑤正确;
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光照决定的;⑥错误。
A正确;BCD错误。
故选A。6、C【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X1过程为生产者的光合作用,X2、X3为消费者的捕食;Y代表动植物的呼吸作用,Z代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详解】
A、由于生产者会有一部分未被利用的,所以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应大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A错误;
B、生产者、消费者体内的有机物除了被分解者分解外,还有一部分用于自身生命活动,转化为其他物质,所以Z1、Z2、Z3过程提供的有机物中的碳不可能全部转变为Z过程释放的CO2中的碳;B错误;
C、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效率为10~20%,故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10%×10%~20%×20%;即1%~4%,C正确;
D;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可使第三营养级中动物个体内有害物质的含量增大,但第三营养级中有害物质总量小于第一营养级有害物质总量,D错误。
故选C。二、多选题(共6题,共12分)7、B:C:D【分析】【分析】
分析题干:a、线虫可以捕食细菌,故该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能量能流向消费者;食细菌线虫个体微小、运动能力弱,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该植物侵占其他植物生长空间;可使生物种类减少,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详解】
A;食细菌线虫是消费者;细菌是分解者,食细菌线虫可以捕食细菌,该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能量能流向消费者,A错误;
B;线虫个体微小、运动能力弱;可用样方法调查土壤中某种食细菌线虫的种群密度,B正确;
C;该植物增多;会导致食细菌线虫增多,能产生更多含氮物质,从而又导致植物快速生长和大量繁殖,因此该植物与食细菌线虫的数量变化过程中存在着反馈调节,C正确;
D;该植物侵占其他植物生长空间;使其他植物无法生存,可能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D正确。
故选BCD。8、A:B:D【分析】【分析】
分析曲线可知;蝗虫的种群数量初期呈“S”型增长,后期种群数量受气候等条件的影响,出现上升;下降和波动。
【详解】
A、蝗虫的卵产在土壤中,所以可以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幼虫运动能力较弱,所以可以用样方法调查,成虫体积大、运动能力强,所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A正确;
B、t2时刻,蝗虫成虫数量减少,但幼虫数量没有明显减少,所以最可能的原因是成虫发生了迁出,t4时刻蝗虫的成虫和幼虫都显著减少,且在t6时刻又基本恢复原来数量,说明t4时刻应该是进行了药物防治,B正确;
C、X和Y是防治前后蝗虫幼虫数量能维持的最大值,而不是蝗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错误;
D、t7时刻,蝗虫的成虫和幼虫数量都显著减少,且在较低的水平重新达到新的稳定状态,说明在t7时刻引入了天敌,D正确。
故选ABD。9、A:D【分析】【分析】
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详解】
A;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由于生存环境不同,K值可能不同,A正确;
B;达到K值后;若种群的生存环境发生改变,则数量可能会发生变化,B错误;
C;S型增长曲线的出现与时间、食物、生活条件、种群密度、天敌等诸多因素有关;C错误;
D;由于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数量最终呈现“S”型曲线,D正确。
故选A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S型曲线的种群数量变化,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10、A:D【分析】【分析】
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
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详解】
A;曲线①的波峰先于曲线③出现;物种甲捕食物种乙,由此说明物种甲对应的曲线为③,物种乙对应的曲线为①,A错误;
B;根据曲线①和曲线②的变化趋势可知;物种乙和丙的种间关系可能是捕食关系,但一定不是互利共生关系,B正确;
C;物种丙是一种能导致物种丁患M病的小型昆虫;物种丙的数量呈周期性波动,因此物种丁的M病发病率可能具有呈周期性波动,C正确;
D;同一物种在垂直方向不均匀分布;不能反映出群落的垂直结构,D错误。
故选AD。11、C:D【分析】【分析】
1;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种群数量增加,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时,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种群数量减少。
2;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详解】
A;图中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的增长率大于0,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时,种群的增长率小于0,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所以A选项代表的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小,A错误;
B、当0<λ<1时,种群数量减少,当λ>1时;种群数量增加,所以B选项代表的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小,B错误;
C;增长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图中种群的增长率为1,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C正确;
D;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的数量;图中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增加地越来越慢),D正确。
故选CD。12、A:B:C【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图甲:1820~1850年;由于环境较适宜,种群的数量快速增长,1850~1865年间由于受环境资源的影响,导致种内斗争加剧,进而该种生物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1865年以后,种群数量处于动态平衡,达到K值;图乙:0~10年,λ>1,种群数量增加,10~20年,λ<1,种群数量减少,20~25年,λ=1,种群数量稳定。
【详解】
A;由题图甲可知:该岛屿上该种生物的环境容纳量(K值)约为2000只;A正确;
B;种内竞争加剧和天敌的增多可能是1850~1865年间该种生物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的原因;B正确;
C;分析题图乙可知:该调查阶段中种群数量最多的年份是第10年时;C正确;
D;题图乙中第20年时种群数量最少;D错误。
故选ABC。三、填空题(共8题,共16分)13、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进行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演替过程所需的时间短。
(3)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由于人类过度开垦,破坏了土壤表土层及耕作层的结构,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演替的方向未发生改变。【解析】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是次生演替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既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变快未发生改变14、略
【分析】【详解】
演替即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演替的类型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解析】演替15、略
【解析】①.多②.复杂③.强④.高16、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植树种草防治沙漠化生物多样性生态农业。1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水生产者绿色植物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寄生性动物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1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反复利用逐级递减单方向循环19、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保持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循环重复使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20、略
【分析】【详解】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解析】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四、实验题(共1题,共9分)21、略
【分析】【分析】
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个体;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包括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和蓝藻、化能合成细菌等。
【详解】
(1)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生命成分共同组成群落;加上非生物部分就是生态系统。黄顶菊是植物,故属于生产者。
(2)①空白对照组不种植任何植物。②野外实地因地理条件和周围环境影响;土壤内物质含量必然有差异。用上述种植实验代替野外实地检测,目的是排除外界环境等无关变量对研究结果的干扰。
②据表可知黄顶菊入侵后;土壤发生的变化是含磷量降低,土壤磷酸酶活性增大。该变化可使黄顶菊在与本地植物的竞争中占据明显优势。
(3)D组植物灭菌后植株高度明显高于未灭菌的;A组则相反,说明入侵后土壤菌落不适合植物生长,D组与A组对比可见,未灭菌时D组植物高度低于A组,说明入侵后土壤菌落结构发生改变。
(4)由题意可知;黄顶菊能分泌某种化学物质(B),在根周围聚集可分泌高效磷酸酶的细菌(C),这些细菌分泌磷酸酶(A)使土壤全磷量降低(D),本地植物可利用的磷被黄顶菊侵占,使黄顶菊在与本地植物的竞争中占优势,最终导致本地植物减产,即B→C→A→D。
【点睛】
实验过程中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控制无关变量要做到相同且适宜。【解析】群落生产者不种植任何植物外界环境含磷量降低,土壤磷酸酶活性增大竞争黄顶菊入侵后,未灭菌状态下旱稻株高明显低于未入侵时,说明黄顶菊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BCAD五、综合题(共3题,共27分)22、略
【分析】【详解】
本题通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考查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物质循环。
(1)能量流动效率为10%~20%,由表中数据可知,戊占有能量最多,属于第一营养级;乙、丙能量和介于戊能量值的10%~20%,故乙和丙同属于第二营养级;同理甲属于第三营养级,丁属于第四营养级,由几种生物组成的食物网如图所示:
(2)根据(1)的食物网可知;甲和乙是捕食关系,戊是生产者,甲;乙、丙、丁都是消费者。
(3)生态系统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碳以CO2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点睛】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解析】捕食消费者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物群落无机环境23、略
【分析】【分析】
图示农业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营救人质考试题及答案
- 医疗岗位测试试题及答案
- 特检院面试试题及答案
- 文言文学试题及答案高一
- 面试题及答案公众号文案
- 行政管理对外联络技巧试题及答案
- 云南省红河州泸西一中2025年高考化学一模试卷含解析
- CPBA考试实操题目试题及答案
- CPBA考试准备攻略试题及答案
- 深入视觉传播制作的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电子商务师真题试题及答案
- 异麦芽糖酐铁注射液-药品临床应用解读
- 园艺植物遗传育种 课件全套 第1-10章 绪论-新品种的审定与推广繁育+实训
- 2025年全国国家版图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中小学组)
- 职业健康知识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 货物验收单表格模板
- DISC性格测试(完全版)
- 政策执行地路径
- 神华准能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不在岗人员管理办法
- 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 油层物理(第二册)课后习题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