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24文言实虚词
ML考情探究.
1.考点分布
(2024、2023新课标I、II,2022新高考I、II,T11)下列对材料(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
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021/2020新高考LILT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命题规律及备考策略
【命题规律】
①题型上,客观题,分值,3分。
②形式上,2022-2023年国考4套卷文化常识的命题均与教材中常见实词合并混搭检测,
且以教材实词为主,文化常识为辅,这样就避免了单纯的对死记硬背的考查,重点考查学生
结合文本语境,正确推断词义的能力。
③范围上,所选实词和常识词,直接指向教材,而且明确的指向教材中的重点篇章,2023
检测的的篇目有《兼爱》《桃花源记》《送东阳马生序》《愚公移山》《诗经》2022检测
的篇目有《邹忌讽齐王纳谏》《曹刿论战》《岳阳楼记》《鸿门宴》《赤壁赋》《短歌行》
《屈原列传》《孔雀东南飞》这些均属于初高中教材文言文精读篇目,命题意图十分明显一一
紧扣教材,考题在教材外,答案在教材内!
【备考策略】
1.研读课本:加强对课本的复习,因为历年的文言文试题都与课本中的文言文课文密
切相关。
2.归纳整理:整理归纳文言文的重点句子和词汇,掌握其含义和用法。
3.专题研究: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尝试进行专题研究,发现其中蕴含的语言运
用规律。
4.仿真练习:通过做历年高考真题和模拟试题,熟悉考试题型和答题技巧。
考点梳理卜
考点精讲01实虚词基础知识
一、文言实词
阅读文言文,遇到最多的是文言实词。所谓文言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
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五类。
要了解文言实词,一定要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复词(同义复
词)这四类文言实词特殊现象。
文言实词中单音节词居多,但也有不少双音节甚至多音节词汇。这往往是我们阅读文言
文时容易出现的一个盲点。
(一)一词多义
所谓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一词多义是古汉语中的一
个普遍现象。要把握一词多义,就要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本义】
词的本义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就词的来源来说,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意义,如“本”的
本义是“草木的茎或根”;另一种是就词的应用来说,把词的最常用的意义当作本义,也叫
“基本义”,如“道”的基本义是“路,道路”。
【引申义】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兵”的本义为武器,
后引申为使用武器的人,即士兵,又引申为军队,由此进一步引申为战争,又引申为兵法。
【比喻义】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的本义通过打比方而产生的意义。如“首领”的本义是“头和颈”,
比喻义是“为首的人”。
(二)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出现的某个词语,在形式上与现代汉语某个词语完全一致,但在古代与在现代
的意义与用法有差异,这类词叫作古今异义词。特别是现代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很可能是两
个单音节词。这种意义和用法上的差异是在语言演变的过程中出现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词义扩大】
如“中国”,古义一般指中原地区,也指京师;今义则指整个中国。
如“江”“河”,古义一般特指长江、黄河,今义则泛指一般的江河。
【词义缩小】
如“丈夫”,古义指:①成年男子;②大丈夫,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③女子配偶。今
义指:①成年男子;②女子配偶。
【词义转移】
如“币”,古义指礼物,今义指钱。
【词义弱化】
“病”,古代的基本义是“重病”,轻微的病一般用“疾”;而现在,只要是生理上或
心理上出现不正常的情况,都通称为“病”,不再单纯表示“重病”这个意思。
【词义强化】
“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的意思;现在则表示“仇恨,怨恨”的意思。
【感情色彩变化】
“卑鄙”,古义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无贬义;今义指(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是贬义词。
【名称说法改变】
“目”改称“眼睛”,“寡”改称“少”。
(三)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当用甲字,却借用与其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甲字的一种语言现象。甲
字是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
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句中本该用“早”字,却用音同的“蚤”
替代。
还有一种情形,一个汉字(古字)原本有好几个意义,后为了区别不同义项,另造一个
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如“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莫”是会意字,从字
形结构分析,就是“太阳坠入草丛中”的意思,后来为了区别其他义项,才又造了一个“暮”
字专门表示“太阳落山的时刻,即傍晚”这个意思。因此这两个字的关系,“莫”是古字,
“暮”是今字。中学教学中,把古今字也视为通假字。
应该注意的是,由于古今语音的演变,有的通假字现在的读音已与本字读音相差甚远,
甚至完全不同。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中的“生”通“性”,二者在
现代汉语中的声母、韵母、声调都不相同,这类字在平时就应着重识记。
通假的分类如下:
【通用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字,也可以写那个字。
【例如】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这里的“知”通
“智”。
【假借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用。
【例如】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晨”的“早”读音相同,被假借为“早”,借用了“早”
的意义。“早”是本字,这里的“蚤”是“早”的假借字,即“蚤”通“早”。
【古今字】
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
或几个意义。
【例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受”是古字,“授”是今字。
古今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有联系的,通假(通用、假借)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没有联系的,
课本为了方便起见,对于古今字和通假(通用、假借)字,都用“同”或“通”表示。
(四)偏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组合成一个词,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
义,另一个语素只起作陪衬音节的作用,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需要注意的是:同义词连用
与偏义复词在形式上很相似,考生要善于把二者区分开来。同义词连用时,其中的每一个实
词的意义都有所保留。
偏义复词,是在某一语境下,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失去了,如“无毛羽以御寒暑”(《汉
书•刑法志》)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两个句子相比较,前一句中的“寒
暑”是偏义复词,只取“寒”的意义,“暑”为衬字;后一句中的“寒暑”是两个单音节词,
兼有“寒”“暑”的意思,是两词连用。
偏义复词,按词的构成关系来看,有两种形式:
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
如“昼夜勤作息”〔《孔雀东南飞》(并序)),“作息”两个语素意义相反,这里偏指
“作”。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关
如“便可白公姥”〔《孔雀东南飞》(并序))。“公”指公公,“姥”指婆婆,两个语素
意义相关,这里偏指“姥”。
偏义复词是在具体的语境中确定的,脱离了具体的语境,则可能不是偏义复词。如“备
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在这个语境中,要防备的是强盗进城,而不是出城,
所以“出入”就是偏义复词,偏指“入”。而在“大夫、士出入君门,由阑右,不践阈”(《礼
记•曲礼上》)中,“出入”是进出的意思,不是偏义复词。
二、文言虚词
所谓文言虚词,是指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其主要作用是联结语言
单位。它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人称代词吾、予、余、我;女、汝、若、尔、而、乃、子;之、其、彼、厥'渠
一指示代词一是、此、斯、兹、之、然、彼、夫、其
代词一w图E尚IR伴Jiv;WwJ____;住Iff.基>、1同丐、xO日o»关取、同层、&叁、H#>^d3、,瓯冷、医
不定代词或、莫
特指代词一者、所
X向司既、业、已、曾、裳、适、初、程、昔、向、方、正、会、立、且、
盯何助词将、欲,常、素、雅、俄、旋、乍、暂、忽、猝、须臾、未几、无何
文言虚词1
"由川y皆,举、尽、咸、悉、俱、毕、率,凡、偕'共、井、但、唯'止,
范围副词一独、徒、仅
副词
程度副词稍、略、少、益、弥、愈、尤、加、滋、殊、颇、极、至、甚、绝、良、
一频率副词一再、又、复、迭、频、数(shod)
*庶、唯、幸、其,岂、殆、宁、庸、庶几、不、弗、
语『副向—未、勿、莫、无、毋、非、匪、否、靡
介词_____笳刖•介_丁______干、rikA、白日、从/A.至王、也由tu.幺品客、班"T"、yW、决々1、国囚、e儿、掂侬、HRtG
结构助词之、是
什T缀加助词有、其(词头),然、焉、如(词尾)
助词
夫、唯、盖、岂、其(句首),也、者、矣、焉、
语气助词
乎、耳、欤、与、邪、耶、哉、云(句尾)
表并列一与、及、且、而、以、亦、载……载……
表承接-一而、则、因、遂、乃、而后、若夫
表递进一而、且、而况、尚况、非独……亦……、不惟……而又……、非惟……抑亦.
文言虚词2抑、如、若、其、且、将、其……其宁……将……、非…则……、
表选择一不......则孰若、孰与、与其……毋宁……、与其……孰若
连与......不如与.....♦宁“.♦.♦、宁..….无宁......不......
表因果一以、为、因、由、故、缘、以故、是故、由是、所以
表假设一如、若、苟、而、即、向、使,向使、设使、假令
表条件一乃、纵、无、即、则、然则、纵……尚……、纵令……亦……
表转折一但、然、而、则、顾
叹词表感叹一吁、嗟乎、哽、呜呼
【特别提示】现代汉语有若干双音节虚词以相同的形式在文言文中出现。
【从而】
古义:跟从+连词。如“吾从而师之”(《师说》)。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非常】
古义:①不合惯例,不合时宜。如“是故明王不举不参之事,不食非常之食”(《韩非
子•备内》)。②不同寻常。如“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史记•司马相如
列传》)。③意外的变故。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今义:①异乎寻常的,特殊的。②十分,极。
【所以】
古义:①……的原因。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②用来……的、凭它(他)来……的。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无论】
古义:①不要说,更不必说。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②连词,不论,不管。如“无论去与往,俱是飘蓬”(《别宋常侍》)。
今义:连词,表示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其实】
古义:①它的果实(真相、实际情况)。如“不抑耗其实而己”(《种树郭橐驼传》)。②
实际情况;实际上,事实上。如“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虽然】
古义:虽然如此。如“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
敢易”(《战国策・魏策》)。
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
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
三、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甲类词在特定的语境里,临时具备了甲类词本不具备的语法特征(如动词的
使动用法),或者是临时具有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如名词用作动词),并进而产生适合于特
定语境的含义,这就是词类活用的现象。
①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②名词用作状语
名词活用
③名词活用为动词且是使动用法
④名词活用为动词且是意动用法
文言文
①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词类活用
②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活用
现象一览③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且是使动用法
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且是意动用法
①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
②动词的使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名词带有宾语或“于”字结构补语,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了。
【例句】
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
“渔樵”后带的介词结构“于江渚之上”充当补语,“渔樵”就活用为动词了。解释为
“捕鱼砍柴”。
(2)几个名词连用,如不构成并列或偏正关系,其中一个名词常活用为动词。
【例句】
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籍”与后面的名词“吏民”组成动宾关系,就活用为动词了。解释为“登记造册”。
(3)名词用在“能”“欲”“敢”“未”等能愿动词或副词后,这个名词可能活用为
动词。
【例句】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水”用在“能”之后,就活用为动词了。解释为“游泳”。
2.名词用作状语
(1)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例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
“间”,小路,用作状语。解释为“从小路”。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例句】
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促织》)
“笼”,笼子,用作状语。解释为“用笼子”。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例句】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翼”用作状语。解释为“像翅膀一样”。
④表示行为的方式或态度。
【例句】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兄”用作状语。解释为“像对待兄长一样”。
(2)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主要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频率、趋势等。
【例句】
①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
“朝”“夕”用作状语,表示动作“济”“设版”的时间。解释为“在早晨”“到了傍
晚”。
②则刘病日笃。(《陈情表》)
“日”用作状语,表示动作的趋势。解释为“一天天地”。
(3)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文言文中,方位名词也可直接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赤壁赋》)
“西”“东”用作状语,表示动作的趋向。解释为“向西”“向东”。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指称的人或事物。
【例句】
既东封郑。(《烛之武退秦师》)
“封”,本义为名词“疆界,边界”,在这里用作动词,使它的宾语“郑”成为“疆界,
边境”。解释为“使……成为边境”。
4.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指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
物。
【例句】
①吾从而师之。(《师说》)
“师”用作意动词,是指把“之(他)”看作师。解释为“把……看作老师”“以……
为师”。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侣”“友”用作意动词,是指把“鱼虾”看作伴侣,把“麋鹿”看作朋友。解释为
“把……当作伴侣”“把……当作朋友”。
(二)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如果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指称人或事物的意义,那么这个形容
词则活用为名词
【例句】
①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小”和“大”本是形容词,但处在主谓结构中主语的位置,就活用为名词了。解释为
“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②莫不欲求忠以自为。(《屈原列传》)
“忠”本是形容词,但处在动宾结构中宾语的位置,就活用为名词了。解释为“忠诚的
人”。
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是指本不能带宾语的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那么这个形容词则
活用为一般动词
【例句】
①强公室,杜私门。(《谏逐客书》)
“强”本是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却带了宾语,就活用为一般动词了。解释为“增强”。
②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善”本是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却带了宾语,就活用为一般动词了。解释为“友善、交
好”。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
用为使动词。
【例句】
歌呼呜呜快耳者。(《谏逐客书》)
“快”本是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却带了宾语,同时又使宾语“耳”具有“快”的状态,
就活用为使动词了。解释为“使……痛快”。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
的性质或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意动词。
【例句】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
“耻”本是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却带了宾语,主观上认为“相师”具有“耻”的性质,
就活用为意动词了。解释为“以……为耻”。
②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与妻书》)
“乐”本是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却带了宾语,主观上认为“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
天下人谋永福”具有“乐”的性质,就活用为意动词了。解释为“以……为快乐”。
(三)动词活用
1.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是指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指称与这个动词有关的人或事,
那么这个动词则活用为名词。
【例句】
①留待作遗施。(《孔雀东南飞》(并序))
“遗施”本是动词“赠送”,但处在宾语的位置,指称与“赠送”有关的事物,就活用
为名词了。解释为“赠送的物品”。
②追亡逐北。(《过秦论》)
“亡”和“北”都是动词“败逃”,但处在宾语的位置,指称与“败逃”有关的人,就
活用为名词了。解释为“败逃的军队”。
2.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动词和其后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
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活用作使动用法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
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可带宾语。
②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词的情况,及物动词本来就可以带宾语,但它与宾语不是一
般的动宾关系,而是使动关系。
【例句】
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婺妇。(《赤壁赋》)
“舞”和“泣”都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却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分别产生“舞”
或“泣”的动作行为,就活用为使动用法了。解释为“使……起舞”“使……哭泣”。
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从”是及物动词“跟从”,但却不是主动地跟从,而是被动地跟从。解释为“使……
跟从”。
考点精讲02词义理解与推断方法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字形推断法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有表义功能。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
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常见的形旁的词义指向:形旁从“U(刀)、弓、矛、戈、斤”者与兵器有关;从“马、
牛、羊、笏、才”者与动物有关;从(言)、i_(走)、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
其他的还有:禾一一五谷、贝一一金钱、皿一一器皿、——丝麻、——房舍、隹一一鸟
雀、1----笼罩、歹----死亡、月----肉、目----眼、尸----身体...
如“眄庭柯以怡颜”一句中的“眄”,根据“目”和“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
意思。
2.因文定义法
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
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如《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一句,
“谢”有多个义项,“辞别、告辞”“道歉、谢罪”“感谢”“谢绝”“告诉”等,结合当
天项羽已决定攻打刘邦的语境,可知,此处的“谢”应为“道歉、谢罪”的意思。
3.联想引证法
(1)课本联想法。高考试题中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
点。我们要善于联系课内所学过的实词,举一反三,找出对应文句,进行相应迁移。2022
年新高考卷和全国卷都有与课本词义的对比考查。
(2)双音联想法。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试题中出现的
单音节词,可以联想双音节词来推断。
(3)成语联想法。不少成语源于文言文,因此成语中保留了很多词语的古义,借助平
时比较熟悉的成语中的有关词语的含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4.句式推断法
古人行文,常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
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这样就可以由己知词的词性、词义推测未知词的词性、词
义。如“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从句式结构来看,“灭”与
“族”相对,“六国”与“秦”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灭族”的意思。
5.语法推断法
分析句子结构,运用划分句子成分和寻找搭配关系的方式,明确文言实词在句中充当什
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从而推断其意义。
(1)划分句子成分法
“信义著于四海”(“信义”作主语,可判断“信”是名词,为“信用”之意)“烟涛
微茫值难求”(状语,实在)
“楚王贪而值张仪”(谓语,信任)
(2)看搭配
“辍耕之垄上”(“之”后接表地点的“垄上”,很明显,“之”在这里只能译成动词
“到”才能与之搭配)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1.语法分析法
依据虚词的语法位置和功能来判断其大概含义,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
法,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
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作谓语,应
为动词,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
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助词。
2.判断词性法
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其词性和用法。词性
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如《兰亭集序》中的两个句子“及其所之既倦”和“不能不以之兴
怀”,前一个“之”是动词,“往、到达”;后一个“之”是代词,代指“向之所欣……已
为陈迹”。
3.同位互推法
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同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
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
裂山河”(《过秦论》)中“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趁着”的意思,由此
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
4.删换判断法
有些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虚词被删除或替换后,句意表达
不受影响的,此虚词一般是连词;句意表达受到影响的,此虚词一般是介词。
5.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词,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
意义和用法。如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示宾语前置。
6.语境推断法
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如“遂扫石而
坐”,是先扫石,再坐下,由此推断“而”表顺承关系;“弃甲曳兵而走”,是一面丢掉铠
甲、拖着武器,一面逃跑,动作是同时进行的,也就是说“弃甲曳兵”是修饰“走”的,由
此推断“而”表修饰关系。
典例引领
(2024年•新课标I)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及贰师
击匈奴⑶,陵叩头自请日:“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到兰
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冲而许之。
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
人。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
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日:“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
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声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
积也,有国士之风。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身虽陷败,然其所
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与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为诬罔,下迁腐刑。久之,上
悔陵无救。上遣(公孙)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军无功还,因目:“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
于为兵以备汉军。''上于是族陵家。既而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陵使人刺杀
绪,大闷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闹氏死,乃还。单于以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
皆贵用事。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广利将七
万人出五原,击匈奴。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
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
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建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
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日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
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
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为避阪隆隆面.为之效比必找.虽欲
浣涤其污也已缁之素丕卫复自。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李陵日“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
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
[注]贰师,指汉代贰师将军李广利。
(2024年•新课标I•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壮,认为……豪壮,意动用法,与《老子》“不贵难得之货”的“贵”用法相同。
B.亲,父母,可偏指父或母,与《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的“亲”意思不相同。
C.“彼之不死”与《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
D.迨,等到,与《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的“迨”字意思相同。
即时检测
(2024.山东泰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初,窦宪既立于除提为单于,欲辅归北庭,合宪诛而止。于除缝自畔还北,诏遣将兵
长史王辅以千馀骑与任尚共追讨。斩之,破灭其众。耿夔之破北匈奴也,鲜卑因此转徒据其
地。匈奴馀种留者尚有干馀万落,皆自号鲜卑;鲜卑就此渐盛。
单于顿屠何死,单于宣弟安国立。安国初为左贤王,无称誉;及为单于,单于适之子
左谷蠡王师子以次转为左贤王。师.子素更黠.多如前单于宣及频屠何数遣将兵苴塞撞击北庭还
受赏赐天子亦加殊异由是国中尽敬师子而不附安国安国欲杀之。诸新降胡,初在塞外教为师
子所驱掠,多怨之。安国因是委计降者,与同谋议。师子觉其谋,乃别居五原界。每龙庭会
议,师子班称病不往。度辽将军皇甫棱知之,亦拥护不遣,单于怀愤益甚。
春,正月,皇甫棱免,以执金吾朱徽行度辽将军。时单于与中郎将杜崇不相平,乃上
书告崇。崇平西河太守令断单于章,单于无由自闻。崇因与朱徽上言:“南单于安国,疏远
故胡,亲近新降,欲杀左贤王师子及左台且渠刘利等;又,右部降者,谋共迫胁安国起兵背
畔,请西河、上郡、安定为之做备。”帝从之,于是徽、崇遂发兵造其庭。安国夜闻汉军至,
弃帐而去。因举兵欲诛师子。师子先知,乃悉将庐落(毡房,代指部落、部众)入曼柏城,
安国追至城下,门闭,不得入。朱徽遣吏晓譬和之,安国不听。城既不下,乃引兵屯五原。
崇、微因发诸郡骑追赴之急,众皆大恐,安国舅骨都侯喜为等虑并被诛,乃格杀安国,立师
子为单于。
西域都护班超发龟兹、都善等八国兵合七万馀人讨焉者,到其城下,诱焉者王广、尉
犁王泛等于陈睦故城,斩之,传首京师;因纵兵钞掠,斩首五千馀级,获生口万五千人,更
立焉耆左侯元孟为焉者王。超留焉者半岁,慰抚之。于是西域五十馀国悉纳质内属,至于海
滨,四万里外,皆重译才苹。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四十》,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恰巧,正好,与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中的“会”含义不同。
B.辄,总是,就,与袁枚《黄生借书说》“故有所览辄省记”中的“辄”含义相同。
C.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意义古今基本相同,如文中“拥护”“贡献”的意义古今相同。
D.讽,用含蓄的话劝告,引申为暗示,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含义不同。
(2024・福建福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人使门尹般如昔师告急。公日:“宋人告急,舍之则绝;告楚不许,我欲战矣,齐、
秦未可,若之何?”先轸日:“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
人,楚号曹卫,必不许也。喜赂怒顽,能无战乎?”公说,执曹伯,分曹卫之田以畀宋人。
子玉使宛春告于晋师日:“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先轸目:“不许楚言,是弃宋
也,救而弃之,谓诸侯何?不如私许复曹卫以携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公选
々拘宛毒工卫旦超注复遭工亶工查绝于王子玉怒,从晋师。晋师退。军吏日:“以君辟臣,
辱也,且楚师老矣,何故退?”子犯日:“师直为冲,曲为老。岂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
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背惠合手,以亢其蹄,我曲楚直,其众素饱,不可谓老。我退而楚
还,我将何求?若其不还,君退臣犯,曲在彼矣。'‘退三舍,楚众欲止,子玉不可。楚师背
脚①而合,晋侯患之。子犯目:“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共其不违。表里山可,必无害
也。'‘楚师败绩。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材料二
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目:“楚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白:“臣
闻繁礼之君,不足于文,繁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
季日:“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
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
上。左右谏目:“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目:“雍
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孔子闻
之,日:“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文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成乎诈,
其成毁,其胜败。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孝行览•义赏》)
【注】①鄙:城濮附近之地。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吝惜、吝啬,与《过秦论》中“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爱”意思相同。
B.壮,强盛、雄壮,与《烛之武退秦师》“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的“壮”意思相同。
C.食言,指不履行诺言、言而无信,与成语“食言而肥”中的“食言”意思相同。
D.山河,指的是大山大河,此处是子犯借晋国地势险要,劝谏晋文公下定决心开战。
基础过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且灭六国,兵以吨易水,恐其祸至。燕木于丹患之。
樊将军辛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
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李•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
灭口。”太子丹日:“夫樊将军困事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
善之匈奴,是丹命固干之时也。愿太傅零虑之。"鞫武日:“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率,如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日:“燕、
秦不两立,愿先生,尊也。”田光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
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日:“愿日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日:
“敬诺。”太子送之至门,口:“丹所年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
俯而笑曰:“诺"。
见荆轲目:“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孽太子于宫。”荆轲
日:“谨奉教。”田光日:“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到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日:“丹所请田先生
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
日:“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
下之勇士使于秦,寝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啰秦王,使用反诸侯之侵地,
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用诸侯。
诸侯得合纵,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目:
“此国之大事,臣莺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好,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
上卿。
(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兵以临易水”与“临崩寄臣以大事”(《出师表》)两句中的“临”字含义相同。
B.“樊将军亡秦之燕,,与“秦无亡矢遗骸之费,,(《过秦论》)两句中的“亡”字含义不同。
C.“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与“委命下吏”(《过秦论》)两句中的“委”字含义不同。
D.“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与“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两句中的“穷”字含
义相同。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置之匈奴”与“沛公则置车骑”(《鸿门宴》)两句中的“置”字含义不同。
B.“是丹命固卒之时也”与“率疲弊之卒”(《过秦论》)两句中的“卒”字含义相同。
C.“愿太傅更虑之”与“仍更被驱遣”(《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更”字含义不同。
D.“所善荆轲可使也”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却行为道”与“行为迟”(《庖丁解牛》)两句中的“行为”字含义不同。
B.“左右无人”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左右”字含义相同。
C.“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与“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
两句中的“诚”字含义相同。
D.“太子跪而逢迎”与“千里逢迎”(《滕王阁序》)两句中的“逢迎”字含义不同。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与“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两句中的“因”字含义不同。
B.“丹所报先生”与“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报”字含义相
同。
C.“愿足下过太子于宫”与“大母过余日”(《项脊轩志》)两句中的“过”字含义相同。
D.“愿先生留意也”与“衡阳雁去无留意”(《渔家傲・范仲淹》)两句中的“留意”字含义不同。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窥以重利”与“自胡马窥江去后”(《扬州慢•姜夔》)两句中的“窥”字含义不同。
B.“诚得劫秦王”与“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两句中的“劫”字含义相同。
C.“以其间诸侯”与“道芷阳间行”(《项脊轩志》)两句中的“间”字含义不同。
D.“固请无让”与“其言不让,是故哂之”(《侍坐》)两句中的“俨然”字含义相同。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赵太后新西蔓,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目:“必以长安君为明兵7出。”太后
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孝,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日:“老臣病足,曾不
能考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率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日:“老
妇恃辇而行。”日:“日食饮得无餐乎?”曰:“恃粥耳。”日:“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
自季步,日三四里,少善耆食,和于身。"太后日:“老妇不能。”太后之色?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号性之。愿令得补不本之数,以
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目:“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堪
沟擎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日:“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
人异甚。"对目:"老臣窃«酉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左师公曰:“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归之泣,念悲其远也,
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日:'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
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攀有在者乎?”目:“无
有。”日:“徽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日:“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
其子孙。岂入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
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
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目:“诺,洛君之所使
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枣,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
重也,而况人臣乎。
选自《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太后新用事”中的“用事”是执掌朝政的意思,和“意气用事”中的“用事”不同。
B.“必以长安君为质”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两句中的“质”字含义不同。
C.“入而徐趋”与“他日趋庭,叨陪鲤对"(《滕王阁序》)两句中的“趋”字含义相同。
D.“至而自谢”与“多谢后世人”(《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谢”字含义相同。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不能疾走”与“声非加疾也”(《劝学》)两句中的“疾”字含义不同。
B.“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邺也”与“令将军与臣有邦”(《鸿门宴》)两句中的“都”字含义相同。
C.“日食饮得无衰乎”与“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两句中的“得”字含义不同。
D.“少益耆食”与“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两句中的“少”字含义不同。
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窃爱怜之”与“可怜九月初三夜”(《暮江吟》)两句中的“怜”字含义相同。
B.文中的“填沟壑”和“山陵崩”意思基本相同,都是“死”的委婉说法。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与“师不必贤与弟子”(《师说》)两句中的“贤”字含
义不同。
D.“奉厚而无劳”与“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两句中的“奉”字含义不同。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妇人异甚”与“饮酒乐甚”(《赤壁赋》)两句中的“甚”字含义相同。
B.“微独赵”与“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微”字含义相同。
C.“恣君之所使之”与“恣观终南、嵩、华之高”(《上枢密韩太尉书》)两句中的“恣”字含义
不同。
D.“犹不能恃无功之尊”与“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两句中的“犹”字含义不同。
|能力提升|
(202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7课间十分钟(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
- 二氧化碳激光混合气生产建设项目节能评估报告(节能专)
- 2025年全自动卫生护垫生产线行业深度研究分析报告
- 2025年低碳小镇项目发展计划
- 污泥处理处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
- 中国手工焊机市场竞争策略及行业投资潜力预测报告
- 幼儿园安全环境评估报告
- 2025年度出租车公司车辆安全检查外包合同
- 浙教版高一必修信息技术3.5《智能处理》教学设计
- 6《景阳冈》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 2024年青海省中考生物地理合卷试题(含答案解析)
- 2019译林版高中英语全七册单词总表
- 苏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单元备课
-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位置与方向教育教学课件
- (新版教材)粤教粤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 精品污水处理厂工程重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 (完整版)泄洪渠施工方案
- 幼儿园厨房人员培训计划
- 博士、博士后简历模板
- 《房屋面积测算技术规程》DGJ32TJ131-2022
- 毕业设计-胆囊结石患者的护理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