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高考I卷)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
阅读模拟试题汇编
(新高考I卷)2024高考语文临门冲刺押题卷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题。
材料一:
人的创造行为离不开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人脑最高层次的机能。创新思维与聚合思
维、发散思维密切相关。聚合思维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发散思维
以形象思维为基础,试图就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简单说来,聚合思维是把解决问题的
各种可能性都考虑到之后,再寻求一个最佳答案,而发散思维则是围绕着问题多方寻求不同
答案。聚合思维强调对已有信息的理解和运用,而发散思维则强调对未知信息的想象和假设。
聚合思维是一种有条理、有范围的收敛性思维,它具有方向性、判断性、稳定性、服从性和
绝对性等特点。发散思维具有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等三个特征,它的这些特征被认为是
创造力的主要组成部分。门捷列夫对元素周期律的总结,天文学家对海王星与冥王星的发现
等,都是聚合思维带来创新与发明的佐证。而牛顿在苹果树下的奇思遐想引发对万有引力的
研究,凯库勒受炉火“金蛇狂舞”的启发提出苯分子结构的设想等,则说明了发散思维在自
然科学的创造活动中大有可为。可以说,没有聚合思维,就没有创新和变革的条件和基础;
没有发散思维,就没有创新和变革的想象基础和想象动机。
可惜的是,在不少国家的教育制度中,对学生聚合思维的关注和培养要远远多于对发
散思维的关注和培养,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发展轨迹大体形成下图所示双曲线。
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被知识的经验性和规律性束缚,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
和想象的能力。学校和家庭过分强调聚合思维对认识事物规律的主导作用,最终造成学生发
散思维被干扰抑制。
第1页共21页
(摘编自岳晓东、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材料二:
对于影响创造力的个体因素,一些研究者聚焦于思维过程、认知方式和智力水平,而
另一些人则着重关注包括情绪、动机、人格、自我效能感等非认知因素的影响机制。
一般认为,积极情绪可能增强个体在不同观点间的转化、联系能力,促进思维的发散
性和认知的灵活性,有助于创造力提升;消极情绪则不利于创造性表现。此外,研究表明,
情绪的激活水平与创造力也有密切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出倒U型特点:从较低到中等水平的
情绪激活能逐渐提高认知坚持性,带来越来越好的创造性表现;极端高的激活水平使得思维
无序,极端低的情绪状态又无法达到促进创造力思维的基本阈限。在情绪激活状态下,个体
可能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这有助于提高个体在创造力任务中的认
知加工水平。有学者认为,积极情绪可提高认知的灵活性和包容性,影响时间较短;消极情
绪可提高坚持性,影响时间相对较长。
几乎所有学者都承认内部动机对创造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当兴趣、愉悦感和挑战性
成为人们从事一项任务的动力源泉时,表现会更具创造性。外部动机对创造力的影响不一,
指向创造本身的外部动机可提高创造力,而指向创造结果或任务完成度的外部动机会抑制创
造力。
(摘编自李晓巍《非认知因素对个体创造力的影响》)
材料三:
人本主义创造观认为,创造力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人充分认识和展开自我的本性时必
然会达到的一种境界。但从系统演化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谨慎地对待创造力的发展。如果
说,当下通过运用实证测评的手段研究人的创造力可能还在人类的控制范围之内,那么,未
来人工智能的水平会不会超越人独有的创造力?会不会出现拥有创造力的新物种?会不会通
过基因改造设计出在创造力方面更加发达的超级“人类”?这些问题都不得而知。
在一些科幻电影中,人们用无限的创造力尝试各种各样的创造,出现了新技术、新工
具、新物种,给人类带来了无限的机遇;但另一方面,创造也带来了新威胁和新挑战。现在
的整个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经过长期演变和进化形成的,是不同物种和环境经过长期自然选择
和博弈达到的一种平衡状态,新物种的出现必然会打破这种平衡。正因如此,创造力应该是
有规范和限制的,不能随意发挥和利用。创造力的培养从一开始就应贯穿伦理的考量,既遵
从人的理性而又超越理性的桎梏,确保人类所创造的未来适合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摘编自郭佳楠《哲学视野下的创造力探析》)
第2页共21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不少国家,学校和家庭对发散思维的关注和培养远不及聚合思维,学生的发散思维发展
不充分。
B.积极情绪可能增强思维的发散性,助力提高个体创造力,但在极低情绪激活水平之下也很
难见效。
C.兴趣、愉悦感和挑战性更能成为人们从事某项任务的动机,动机对创造力具有重要的促进
作用。
D.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需要谨慎地对待创造力的发展,创造力应该有规范和限制,不可滥
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发散思维强调对未知信息的想象和假设,因此适用于研究事物之间的关系。
B.聚合思维强调理解和运用已知信息,对深入认识事物的规律具有重要作用。
C.在影响创造力的诸多因素中,非认知因素对于创造力的影响更为显著。
D.创造力的培养需贯穿伦理的考量,需要打破理性的桎梏与一切平衡。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中创新思维的一项是(3分)()
A.一家企业把温室技术、排烟技术、建筑技术等多种技术聚合起来,建成了新式发电厂一一
气流发电厂。
B.田忌的三匹马整体实力不如齐威王的马,但在孙膑的指点下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最终赢
得了比赛。
C.诗人洛夫参观菲律宾的一座烈士陵园时深感震撼,以《白色墓园》为题,抒写了所见的几
十种白的意象。
D.安史之乱长安陷落时,杜甫无从获悉前线战况和妻儿消息,忧心如焚却又百无聊赖,用手
在空中划着字。
4.下列选项对材料一图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尽管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对创造行为的意义不同,但都可以引发创造活动。
B.学龄前儿童发散思维的水平远远高于聚合思维的水平,说明儿童更具有独立思考和想象的
能力。
C.5~40岁,聚合思维的发展与年龄呈正相关,发散思维则呈负相关。
D.40岁以后,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均趋于平稳,但稳中有升。
5.请结合材料观点,对下面这个测验的依据和结果进行分析。(6分)
第3页共21页
在美国,曾有研究者做过这样一个与创新思维有关的测验:让被试者(中学生)先看一
幅意图模糊的画,然后写出一个故事来。为测试被试者的创新思维,每个故事都按鲜明性、
独特性、变化性、直观性、想象性和完整性来打分。测验的结果是得低分的学生明显多于得
高分的学生。
(新高考।卷)2024高考语文临门冲刺押题卷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工程心理学、人因工程和工效学均诞生于20世纪二次大战期间,虽然它们具有各自
独特的研究角度和重点,但是都分享“以人为中心”的共同理念。例如,工程心理学从人类
认知信息加工角度为人机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心理学原理、方法及实证;人因工程和工效学
则从人一机一环境关系匹配的工程设计角度为人机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人因和工效设计原
则、方法及实证。进入计算机时代,人与计算机(包括基于计算技术的产品)交互带来了许
多新的人因问题,推动了人机交互、用户体验等领域的产生和发展。基于“以人为中心”的
共同理念,这些相近领域都希望通过优化人、机器以及环境之间的交互,确保系统实现安全、
高效和宜人的目标,因此,我们将这些领域统称为人因科学。
人因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机关系。在计算机时代,人与非智能计算系统的交互中,机
器充当人机系统中辅助工具的角色。在智能时代,人与智能系统的交互本质上是与智能系统
中的智能体之间的交互,基于智能技术,智能体机器可以展现出独特的自主化新特征,拥有
一些类似人类的认知能力(感知、学习、推理等),在一些设计未预期的场景中,可自主地
完成以往自动化技术所不能完成的任务,因此,智能系统可以从一种支持人类操作的辅助工
具角色发展成为与人类合作的团队队友,扮演“辅助工具十人机合作队友”的双重新角色,
从而形成一种新型的人机关系形态:“人智组队”式合作。
这种新型“人智组队”式合作关系除了给人机关系赋予了新的内涵,带来人机关系跨时代的
演变外,也为人因科学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挑战。纵观发展历史,借助于新兴技术,人因
科学的研究范式取向一直在拓展。这种拓展提升了人因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扩展了学科研究
的范围和解决问题的深度,进而推动了人因科学的不断发展。在发展初期,传统人因科学(如
早期的工效学)注重人类体力作业、人机界面等物理特征,研究主要借助人类体力作业分析、
时间任务分析等手段来实现人机功能和任务的合理分配,达到优化人机系统效率的目的。自
从进入计算机时代,人因科学的研究范式基本上是基于信息加工的认知理论构建,但是这种
研究范式在人因科学发展各阶段中呈现出不同的取向。在计算机时代,人因科学(如工程心
理学、认知工效学)从信息加工机制出发,深入到人的心理活动层面,考察在人机操作环境
第4页共21页
中人类工作绩效与感知觉、注意、记忆、决策等心理活动间的关系,达到优化人机系统的设
计目的。为解决人与计算机交互中的人因问题,人因科学(如人机交互、用户体验)采用了
基于“以用户为中心”理念的方法,构建用户心理和情景意识模型、人机交互认知模型及人
机界面概念模型,采用基于心理学方法的可用性测试等验证方法,开发出符合用户需求和体
验的交互式产品。然而,人因科学研究通常注重在人类外在行为的层面上,通过客观工作绩
效和主观评价方法来考察人的认知活动和工作绩效。为克服这种方式的局限性,人因科学进
一步采纳了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测量技术方法形成了神经人因学,从而能够深入到人类认知
加工的内部神经活动层面,探索在人机交互环境中认知加工的神经机制,为人因科学提供了
更为客观的实证手段。进入智能时代,智能技术的新特征、人因科学研究理念和对象(人机
关系)的跨时代演变必然带来对人因科学研究范式取向的新思考。
其中,人机交互模型是人因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基于智能技术的自主化新特征
以及新型人智组队式合作关系,采用协同认知系统理论、情景意识,提出了一个针对智能人
机系统中人智组队合作的人智协同认知系统概念模型。不同于传统人机交互系统,该模型将
智能系统(包括一个或多个智能体)视作能够完成一定认知信息加工任务的认知体。因此,
一个智能人机系统可以表征为两个认知体协同合作的一个协同认知系统。作为与人类用户合
作的团队队友,智能系统通过自然有效的人机交互方式(如语音、手势、表情等)与人类用
户开展双向主动式交互和协同合作。在特定的人机交互场景中,智能系统可以对用户状态(认
知、生理、意图、情感等)、环境上下文等状态进行自主感知、识别、学习、推理等认知作
业,做出相应的自主执行。
该框架采用EndsIey的情景意识认知理论来表征人类用户和机器认知体的信息加工机
制,即人类操作员感知和理解当前环境状态(包括人机界面、系统、环境、合作队友等)以
及预测未来情景状态的认知加工机制。该模型还包括了情景意识与记忆、经验、知识等因素
的认知交互,并且拥有数据驱动(根据感知数据来理解和预测情景)和目标驱动(根据目标
以及当前的理解和预测来验证感知数据)的信息加工机制。借助于一个信息收集和后期响应
的动态反馈和前馈回路机制,人类用户能够感知动态的环境情景来更新获取的信息。
(摘编自许为《智能时代人因科学研究的新范式取向及重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工程心理学、人因工程和工效学因基于“以人为中心”的共同理念而被纳入人因科学范畴。
B.智能时代,人机交互本质是人与智能系统中的智能体之间交互,机器只是充当辅助工具角
色。
第5页共21页
C.智能系统拥有一些类似人类的认知能力,呈现自主化特征,可发展为与人类合作的团队队
友。
D.人因科学在新兴技术的帮助下不断拓展研究范式取向,克服注重人类外在行为的局限性。
2.下列关于“人智协同认知系统概念模型”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智协同认知系统概念模型基于智能技术的自主化新特征,可以对用户状态进行自主感
知、识别、学习、推理等认知作业。
B.人智协同认知系统概念模型将智能系统视作能够完成一定加工认知信息任务的认知体,是
人因科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C.人智协同认知系统概念模型的智能系统,可以通过自然有效的人机交互方式,与人类用户
开展单向主动式交互和协同合作。
D.人智协同认知系统概念模型框架包括情景意识与记忆、经验、知识等因素的认知交互和静
态环境情景的感知与信息更新。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人因科学运用实例的一项是(3分)()
A.帮助设计人机界面,以使用户能够更容易地使用设备和工具。例如,通过分析用户需要哪
些信息和功能,设计师可以选择最佳的颜色、字体、布局和图标。
B.帮助改善工作站的布局,以提高工作舒适性。例如,在办公室设计中,根据员工的需求,
合理安排工作台、椅子、位置,减少因肌肉疲劳和姿势不良引起的健康问题。
C.帮助确定最佳的任务分配和团队协作方式,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员工满意度。通过了解员工
的技能和能力,结合任务的复杂性和要求,合理分配任务,促进高效的团队合作。
D.设计、建造和维护基础设施,以确保项目的安全性、可持续性和经济性。如对道路、桥梁、
建筑物、隧道、水利工程等,进行结构分析、材料选择、工程规划和施工管理。
4.请根据材料,补充完整“人智协同认知系统概念模型”的结构示意图。(4分)
第6页共21页
人类操作员(认知体)③
决策、执.自适应引
行智能桎门攀智能体
这
(,
定
禽
髭
退
宗
a物
虫
即
,
皑
焉
人智组队式合作媒
皿
皿H
出
,
,a
小
笈
建
人智协同认知系统概念框架
5.请结合材料谈谈新型“人智组队”式合作关系的影响。(6分)
(新高考I卷)2024高考语文临门冲刺押题卷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鲁迅的小说创作始于1913年,止于1935年,时断时续前后不过22年,全部所得只
有《怀旧》和《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集,共33个短篇。莫言的小说创作从1981
年起步,迄今32年,累计有长篇11部、中短篇110余篇。从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数量上看,
二者区别殊异,关联甚小。但就作品题材、情境的设定和叙事方式的运用来讲,它们却显示
出同以乡土社会为重和以忆旧追述为主的特色。
这种把选材的重心和叙事的焦点,都对准叙述者过往熟悉的某一乡野村镇里的生活场
景和世态人情,把叙述者执行叙述的声音、角度和认知基准,则尽可能靠近预期读者的创作
手法,按照鲁迅1935年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里的概括,就是所谓“乡土文
学”。鲁迅原称的''乡土",本是指作者现居地远方(空间和时间)的故乡。因而“乡土文学”
一说,在鲁迅那里,也主要是指那种被动或主动地离弃了故乡、侨寓在异地,借着刻画和咏
叹远去的故乡人事来寄托乡愁的作品。
鲁迅一代的作者笔下的故乡和鲁迅所界定的“乡土文学”,随着中国文学思潮与中国
社会思潮的汇流、推进,到1930—1940年代之际,范畴逐渐扩大、内涵逐渐深化、意味逐
渐抽象,终于转移、融合进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大众与精英、民间与官方、农村与城
市等二元对立的观念轴心,演变成了与传统、民族、大众、民间、农村等一系列表征整个中
国社会的价值本位的观念直接对应的一种文学意象和文学风格的符号。
随之而后,长达三十多年“政治先行、文学后进”的文艺运动,使得这一与具体的文
学创作实践密切相关的社会观念生成和丰富的历史细节,一度湮没不彰。原本在作家的创造
意念和文学文本的世界里可以斑斓多姿的乡土人情和乡土故事,与社会学甚至政治经济学意
第7页共21页
义上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农村面貌、农民阶级等观念形态,日益深入地熔铸、板结在了
一起。相应地,“乡土文学”原有的那种批判现实和针破人性的幽暗气质——鲁迅曾经细致
论析过的那种因作者个性、阅历和写作才具的不同而形成色泽各异,但基调相仿的“乡愁”
——也被彻底消除,取而代之的是以克服作者主观介入为前提的透明写实的情节处理和机械
两分的人物塑造。
直至1980年代,随着包括莫言在内的寻根一代作家的崛起,才重新激活了“乡土文
学”,并将其还原为一种创作手法。
与其他许多同辈作家在寻根落潮之后纷纷离开“乡土”、关怀当下不同,莫言的小说
创作重心至今保持在他的成名作所确立的那个特色鲜明的“乡土”叙事场域之内。这不仅突
出地体现于他的11部长篇作品,同时也体现于他相当部分的中短篇小说。关于这一点,类
似鲁迅小说中的“乡土”始终或明或暗地维系于以未庄、鲁镇、S城为符号,以绍兴为原型
的地理人文场景,莫言的小说也显现出执着、持久地将自己真实的故乡山东高密大栏乡文学
化和意象化的取向,其结果就是“胶东高密东北乡”这一亦真亦幻的场景在莫言小说世界里
跨文本、跨时代的稳定存在。
此外,也正如鲁迅小说的叙事建构,赋予未庄、鲁镇、S城这些文学场景作为凝滞不
变的“老中国儿女”思想和生活情态的地标隐喻的意味,莫言小说的叙事建构,也在不断丰
富和加强“胶东高密东北乡”作为社会和历史的地标隐喻的意味。恰在此,莫言小说展现出
了与鲁迅小说同中见异的特质:它的叙述者和鲁迅小说一样都间离于它所叙述的乡土故事,
但鲁迅小说这种间离更多、更明显地依托了承五四思想启蒙运动而来的知识分子立场,理性
为主、感性为辅;而莫言小说却正好相反,它的叙述间离主要是支撑在感性基础上,其中也
抉带着知识理性的因素,但并不以此为重。莫言小说世界的景观因此在趋于芜杂、斑斓和幽
暗的方向上显得更为奔放、狂野。
从精神谱系上究其成因,这当然仍可归结为从文学寻根一代而来的一种思想和审美习
惯。但在别的许多作家那里中断了的习惯,莫言却在其创作中进行了独异、新颖的拓展,其
脉络已远超出文学或社会潮流总体进程的涵盖范围。对于这种发展,或许从乡土是依从还是
成就现代、是依从还是成就都市、是依从还是成就世界等社会历史的实际问题层面去探察,
才会获得较为合理、贴切的认识和理解。如果非要用一个名词来加以概括,鲁迅小说和莫言
小说这种既相关又相异的关系或可称作中国新文学史上的“中层叙事”在不同时代区间和文
化层次上的不同呈现。
(节选自李林荣《从鲁迅到莫言:新文学传统中的乡土叙事》)
第8页共21页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迅的小说在创作时长、作品数量方面皆不及莫言的小说,但二人的小说创作在题材、情
境设定以及叙事方式方面却显示出相同的特点。
B.鲁迅的小说创作处于辛亥革命之后,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关联紧密,而莫言的小说创作大多
处于文学思潮的鼎盛时期。
C.类似于鲁迅小说中文学场景的设定,莫言小说聚焦于胶东高密东北乡,并且这一文学场景
稳定地存在于其不同时期、不同文本的作品中。
D.鲁迅小说和莫言小说虽然所处时代和文化层次不同,却有一定的相似性,二者都可以归入
鲁迅所界定的“乡土文学”的范畴。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文学的概念、范畴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但是不论如何
变化,都以乡土社会为叙事焦点。
B.乡土文学在1940年之后的三十多年里受到社会学甚至政治经济学的限制,因此原本可以
斑斓多姿的创作内容产生了一定的变化。
C.乡土文学在鲁迅一代的作者之后曾有一段湮没不彰的时期,直到莫言在内的寻根作家的崛
起,才使得乡土文学重新焕发生机。
D.鲁迅小说和莫言小说的叙述者都间离于它所叙述的乡土故事,但叙述者在叙事间离的理性
和感性的侧重上则有所不同。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鲁迅的乡土小说世界里,乡土环境不是寄予某种人生理想的世外桃源,而是诸如鲁镇一
般思想凝滞不前的所在。
B.鲁迅的《故乡》《阿Q正传》等作品,用生动的现实主义笔触描绘了农民的悲惨处境,是
对乡土生活情态的揭示。
C.其他作家完成寻根任务后便离开家乡,只有莫言常住在他的故乡山东高密大栏乡写作,这
是他对自己“乡土”叙事场域的坚守。
D.莫言乡土小说的“回归”趋势,与鲁迅小说在对“乡土”的离弃方面有着细微的区别,但
是都对乡土文学发展做了一定的贡献。
4.下列对乡土文学代表作品的解说,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荷花淀》叙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河北省中部白洋淀(荷花淀)的一场没有硝烟弥漫的
第9页共21页
伏击战。
B.《边城》中写湘西每到端午不管大人小孩都穿新衣,用雄黄蘸酒在额头画王字,午饭后还
会赶去看划船比赛。
C.《小二黑结婚》描写了在解放区新的历史条件下,一对青年男女冲破封建传统争取婚姻自
主的故事。
D.《哦,香雪》开篇没有一句话正面描写城市,仅以一列象征城市的火车为读者拉开了故事
的序幕。
5.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要分析鲁迅小说《祝福》中乡土文学的叙事特点。(6分)
(新高考।卷)2024高考语文临门冲刺押题卷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导航卫星的原理就是不断地向地面播发导航电文,电文的核心内容就是:位置坐标和相
应位置的时间等信息。
为了实现信息足够高的精度,卫星本身要有非常精确的计时功能,这种计时功能是由原
子钟来实现的。原子钟是一种精密测量设备,它是利用某种元素原子的能级跃迁来实现精确
计时的。
原子是由原子核及围绕它旋转的电子组成的。有些原子拥有相当多数量的电子,分成不
同的电子层。当原子从某一个能量大的层次跃迁到低一点的能量层次时,它就会释放出电磁
波。某一种元素的原子,它的能级跃迁变化频率是固定的。1956年,美国科学家生产出了
实用化的原子钟,它所用的元素是金属宪。先有一个很大的优点,用它来制作原子钟非常方
便。匏的共振频率是9192631770赫兹,规定它的原子核振动这么多次所用的时间就是一秒
钟。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们还开发出了用锄、氢元素作为原料的原子钟,体积越来越
小。目前最先进的成果是用金属铝来制造原子钟,精度比前三种原子钟都高。
北斗导航卫星携带了四台中国自行研制的高精度原子钟。其中两台工作,两台备份。原
子钟之间相互校准,免得工作的那一台发生了超过设计指标的误差。
卫星在太空中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飞行轨迹就是卫星轨道。
我们知道北斗星座是几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当中轨道设置最复杂的,包括了三种轨道类
型,即地球静止轨道、地球倾斜同步轨道和中圆轨道,能够最大限度地给用户提供良好的服
务。
卫星导航系统的工作主力是运行在中圆轨道上的卫星,它们在这个轨道上不断地向地面
发射信号。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包括宇宙射线、电离层和大气层的干扰,中圆轨道卫星所提
第10页共21页
供的信号,用户在使用的时候多多少少会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差。为了尽量减小误差,就需要
提供改正信息。无论在GPS、格洛纳斯、还是伽利略系统的建设中,出于控制成本的考虑,
都没有设置这样的轨道,改正信息是由第三方通过其他类型或者地面手段来实现的,而北斗
卫星为了从一开始就尽最大努力来提高用户的信号精度,在系统设计当中就考虑了三种类型
的轨道。
在卫星导航技术中有一种叫作位置精度衰减因子的指标,如果这个数字越大,精度就越
差;数字越小,精度就越高。一般来说,这个数字的大小和天空中可以见到的卫星数量,以
及这些卫星的相对位置关系是有直接联系的。卫星数量越多,卫星分布得越均匀,位置精度
衰减因子就越小。如果仅仅采用中圆轨道卫星,在有些时候、有些地区所能够见到的卫星数
量就不够多。特别是在所谓的城市峡谷地区和真正的山谷里,所能够见到的卫星数量都很少,
很多时候甚至于不能够保持导航服务。增加静止轨道卫星和倾斜同步轨道卫星,就能够在服
务区有效改善这种情况。作为静止轨道卫星,它和地面之间是相对固定的,在任何时候,我
们只要不是处在遮挡的情况下,就一定能见到这颗卫星,实际上,根据卫星导航的原理,我
们只需要三颗卫星就能够知道自己的位置,只要四颗卫星就能够测算出自己的速度。那么如
果有一颗静止卫星在头上,对于中圆轨道卫星的需求就大大减少了。
倾斜同步轨道卫星的作用更加显著。我们在上文中提到了静止轨道卫星被遮挡的情况,
比如它会被建筑物或者大树、山脉遮挡。倾斜同步轨道卫星就不一样了,它会在地球的上空
画出“八”字形的轨迹。对于覆盖区的绝大多数用户来说,倾斜同步轨道卫星在一天当中总
会有某个时刻运行到自己的正上方,只要不待在室内就不会被遮挡。如果部署足够数量的倾
斜同步轨道卫星,那么在任何时刻,对于覆盖区的任何用户,都可以保证至少有一颗卫星在
自己头顶上。
如果仅仅依靠卫星发射的导航信号,在很多场景下根本就不够用,如公路车道判别和铁
路编组都需要分米级乃至厘米级的导航精度。这一切都需要我们采用新的技术。
我们在前文中谈到过卫星原子钟的精度问题,不同原子钟所报出来的时间也会存在着一
定的不同。大家普遍采取的方式就是用很多台原子钟一起,用彼此的计时结果来相互验证。
相互修正,最后计算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基本时间标准,再用这个时间标准来修正各台原
子钟。这个问题对于卫星导航来说也是一样的。
要做到这一点,卫星之间必须能够彼此通信,这就是星间链路的用处了。北斗系统采用
了Ka频段的星间链路。所谓Ka频段,就是26.5~40GHz之间的那一段无线电频率。地球
静止轨道卫星向地面提供卫星电视和宽带上网服务也会使用这个频段。Ka频段的带宽大、
第11页共21页
通信速度高,但是在为地面服务的时候,存在一种叫作雨衰的问题。就是在夏天暴雨的时候,
因为雨点的尺寸和Ka频段的波长基本一样,所以会严重干扰通信服务。不过作为导航卫星
的星间链路,Ka频段是非常合适的,因为宇宙里不会下雨。星间链路的关键技术就是卫星
之间的通信波束信号要能够彼此对准,北斗卫星团队能够在整个星座之间实现星间链路的组
网,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摘编自中国宇航学会《北斗导航天地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艳元素的一次共振耗时一秒钟,元素共振耗时越少,以其为原料的原子钟精度越高。
B.追求位置精度衰减因子小,即便三种卫星轨道同在,也需要一定数量的在轨卫星。
C.想要体验北斗卫星系统提供的高精度服务,至少需要四颗卫星检测范围同时覆盖。
D.太空和地面环境的差异,使Ka频段带宽大等优势在星间链路中得到理想发挥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葩、锄、氢、铝等元素原子能级跃迁中释放的电磁波,形成电磁能量,使得他们成为制
造原子钟原料的元素。
B.单一的中圆轨道卫星设计,存在数量不足的劣势,导致在城市峡谷地区和真正的山谷里,
易出现不能保持导航服务的情况。
C.原子钟与星间链路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一致的,都是依靠多台个体之间进行信息的验证与
修正,来保持信息的精度。
D.人们接收到的每一条卫星信息,都是整个卫星系统工作的成果,需要所有卫星通过星间
链路的修正做保障。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情境正确的一项是()
A.在山体密集的地区,火车经过较长的山体隧道时,卫星信号精度与隧道外一致。
B.记录某地上空同时段的北斗卫星变化,发现每天监测到的卫星与前一天完全不同。
C.今年是太阳活动的峰年,Ka频段的星间链路可以保障北斗卫星服务免受任何影响
D.深圳修建伶仃洋大桥,借助北斗系统,将沉管沉放到海床上,并做到精准对接。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北斗卫星系统三种轨道单颗卫星观测轨迹”简化示
意图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第12页共21页
N
-200-150-100-50050100150200
c
A.轨道类型a,CPS系统因建设成本问题而没有配备。
B.轨道类型b上的卫星,能够极大避免地面遮挡带来的影响。
C.轨道类型c的卫星能够减少对轨道a类型卫星的需求。
D.三种轨道卫星范围重叠,能够减小位置精度衰减因子指标。
5.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能够为用户提供高精度定位服务,背后有哪些科技支撑,请结合材料
简要说明。
(新高考I卷)2024高考语文临门冲刺押题卷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卡拉麦里,草原雕是一种长途迁徙的候鸟,只在春秋两季比较常见。草原雕的越冬地
最远处可抵达擞哈拉以南的非洲、阿拉伯半岛、印度次大陆和中国西南部的边境地区。在春
季迁徙期间,大多数草原雕都会穿过埃及苏伊士湾南部“瓶颈”地带,有的飞越西奈半岛和
以色列南部,向东北方向从欧洲伏尔加河以东的区域一直延伸到阿尔泰山脉的繁殖地。
看似自由翱翔的草原雕,实际上几乎完全依靠上升气流来维持它们的迁徒飞行,它们沿
着非常狭窄的迁徙“走廊”结伴川流而过。迁徙穿过中国的草原雕大致走了3条不同的路线,
形成了3个越冬种群:一是东部迁飞种群,繁殖地在外贝加尔和达乌里地区,其秋季迁徙路
线是从海拉尔入境,沿着太行山南飞,从云贵高原绕过青藏高原东去缅甸或尼泊尔越冬;二
是中部种群,其繁殖地在蒙古国,秋季直接去青藏高原越冬;三是西部种群,繁殖地在哈萨克
斯坦或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秋季路过新疆卡拉麦里,可能会逗留一段时间然后向西绕过天山,
直接去阿拉伯半岛越冬。
近10多年,我们在新疆北部首次发现了草原雕的繁殖地。第一个是面积为5400平方
公里准嘴尔盆地东部边缘的半沙漠栖息地,属于北塔山及卡拉麦里国家公园创建区的范围靠
近中蒙边境。第二个面积为6100平方公里的别珍套山和阿拉套山,属于天山山脉的延部分,
第13页共21页
靠近中哈边境。通常在食物比较丰富的地区,如长尾黄鼠或赤颊黄鼠比较多的草原,黄鼠密
度较高,平均每公顷达20-30只,可以养活草原雕一家五口。草原雕繁殖区占地面积从4.5
平方公里到54平方公里不等,实际上种群或族群间会形成一个松散的联系,存在不明显的
集群繁殖现象。
草原雕的巢穴多建在地面上,如草地上、丘陵斜坡上、石堆上或石块倒塌后形成的凹槽
里。偶尔也会在低矮的灌木丛上搭窝,通常是靠在斜坡上一侧的灌木丛上。草原雕的果基是
用树枝搭建成的,不是红柳枝就是沙拐枣条。其巢穴突出而硕大,通常直径0.97.8米,高
0.5-0.9米。它们还用细树枝和垃圾垫巢,包括赛加羚羊的骨片、雕翎、皮革、纸后、布条、
兽毛、草绳和粪干等、排探在平地上,有时或安置在悬崖上,在一个暴露的区域形成合状结
构。在新疆,草原雕的繁殖季节从4月持续到8月。
对于草原雕来说,最常见的窝卵数是2枚,也会有1枚或3枚的情况。如果年景好,一
窝三雏就比较常见。其蛋壳是乳白色的,偶有褐色血斑。孵化期长达45天,有雏期需要65-75
天。刚刚孵化出来的雏鸟、身上覆盖着白色的短绒毛,这种绒毛从雏鸟大约10天夫的时候
开始被长一点的灰白色羽毛取代。它们有4种不同的身体姿势,如“躺”“坐”““移动”。在
它们生长的第一阶段(1-20日龄),雏鸟相对较弱,大部分时间都是躺着(趴着),需要母亲
无微不至的呵护。大约从第20天开始,雏鸟变得越来越强壮,它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坐”
或“站”起来。在能够站立之后,幼鸟就会借助翅膀的支撑来移动了。只有在幼鸟大约40日
龄的时候,翅膀肌肉得到加强,翅膀才会张开和扇动。大约50天后,幼鸟开始长时间站立。
在第一阶段,雏鸟完全依靠父母撕碎食物填喂。之后,雏鸟发展出用喙撕碎肉块的能力。到
第60日龄,幼鸟就可以完全独立进食了。
最近10年,草原雕的生存状况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首先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上草原雕的保护地位从“无危”被提升到了全球“濒危”等级,而在2021年颁布
的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也将其晋升为“一级”
西伯利亚原本是个无人之地,全球化加速了人类的开发活动。地球上人口的暴增直接威
胁到了草原雕的筑巢。众所周知,草原雕喜欢在平地上筑巢,但随着栖息地逐渐丧失,人类
的排挤或迫害,幼鸟被捕捉,电线电击或碰撞,草原雕的种群数量迅速下降。
不利因素还有当地居民大规模灭鼠灭虫,破坏其食物基地,繁殖期间的牧群骚乱,草原
大火,偷猎者将幼鸟带离巢穴等。尽管它们每窝产卵可达3枚,这么高的繁殖率却不足以弥
补由于在繁殖地、迁徙路线途中和越冬地上高死亡率而导致的损失,遭遇所谓的“生态陷
阱”。,一些地方还发生了草原雕与白肩雕的杂交现象,无形之中也削弱了它们传宗接代的能
第14页共21页
力。
在新疆、西藏和青海等西部地区,传统灭鼠的做法已经持续60年。由于啮齿类种群数
量的迅速下降,相应的周期性食物短缺也会导致猛禽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草原雕会不得已捡
拾因各种原因死亡的动物,这增加了二次中毒的威胁。如果它们在公路上捡食小动物的尸体,
就容易有与车辆碰撞的危险。
在中国,草原雕的主要威胁来自非法偷猎、鼠害防治、动物贸易、食物短缺和电线损伤,
以及矿产勘探开发、道路工程和旅游业对其栖息地的大规模破坏。
人类毫无节制的开发,以及过度伐木和过度放牧,迫使猛禽离开它们的栖息地。除此之
外,人们使用化学杀虫剂和灭鼠毒药会直接导致草原雕不生不育,甚至死亡。
(摘自马鸣《草原雕卡拉麦里的迁徙候鸟》,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春季迁徙期间,大部分草原雕都穿过埃及苏伊士湾南部“瓶颈”地带,一直延伸到阿
尔泰山脉,是为了繁殖。
B.迁徙穿过中国的草原雕大数走了3条不同的路线,形成了3个越冬种群:东部迁飞种群、
中部种群和是西部种群。
C.草原雕存在不明显的集群繁殖现象,是造成繁殖区占地面积从45平方公里到54平方公
里不等的原因。
D.草原雕从孵化出来到完全独立进食需要经过四个生长阶段,幼鸟要到第三个阶段才开始
长时间站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穿过中国的草原大雕是一种长途迁徙的候鸟,如果不依靠上升气流来维持,它们的迁徙活
动很难完成。
B.草原雕选择在中国繁殖,说明准嘎尔盆地东部边缘的半沙漠栖息地、别珍套山和阿拉套山
的食物比较丰富。
C.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晋级草原雕的保护地位,说明保护草
原雕刻不容缓。
D.只要杜绝非法偷猎、鼠害防治、动物贸易等大规模的破坏行为,草原雕就完全可以避免遭
遇“生态陷阱”。
3.下列选项,不是描写候鸟迁徙的一项是(3分)
A.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白居易《望月有感》)
第15页共21页
B.肠断江城雁,高高向北飞!(杜甫《归雁》)
C.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韦承庆《南中咏雁诗》)
D.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韦应物《闻雁》)
4.下列是草原雕迁徙路线信息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选项种群繁殖地迁徙路线越冬地
A东部迁飞种群外贝加尔和达乌里海拉尔f太行山f云贵高缅甸或尼泊尔
地区原一缅甸或尼泊尔
B中部种群蒙古国直接向南或西南一青藏高
原青藏高原
C西部种群哈萨克斯坦或俄罗新疆卡拉麦里f绕过天山阿拉伯半岛
斯的西伯利亚一阿拉伯半岛
D越冬草原雕种群埃及苏伊士湾南部“瓶颈”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阿
从欧洲伏尔加河以地带一西奈半岛和以色列拉伯半岛、印度次大陆
东的区域一直延伸南部和中国西南部的边境
到阿尔泰山脉地区
5.学校开展“保护草原雕,让爱与美同行”的公益活动。请结合材料内容,用否定句式为
保护草原雕提出三条建议,并简述理由。(6分)
第16页共21页
答案
(新高考।卷)2024高考语文临门冲刺押题卷一
1.C(“兴趣、愉悦感和挑战性更能成为人们从事某项任务的动机”于文无据,原文为
“几乎所有学者都承认内部动机对创造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当兴趣、愉悦感和挑战性成为
人们从事一项任务的动力源泉时,表现会更具创造性。”“动机对创造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
用”错,从材料二来看,动机分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促进创造力的主要是内部动机,而外
部动机可提高创造力,也可以抑制创造力。)
2.B(A项,因果关系不当,且发散思维也不是适合用于研究事物之间的关系,原文“强
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是聚合思维。C项,于文无据,材料二分析了非认知因素对创造
力的影响,但并未说明是“更为显著”。D项,表述绝对。根据材料三,创造力应该“既遵
从人的理性而又超越理性的桎梏,确保人类所创造的未来适合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不是
要“打破理性的桎梏与一切平衡”。)
3.D(A项,体现了聚合思维,把多种技术聚合起来体现了聚合思维的收敛性、方向性。
B项,体现了发散思维的变通性。C项,“抒写所见的几十种白的意象”,也是发散思维的
体现。D项,“在空中划着字”是杜甫排遣愁绪的方式。)
4.D(聚合思维并没有“稳中有升”。)
5.①测验的内容围绕发散思维进行考查:由一幅画写出不同的故事,体现发散思维“以
形象思维为基础,试图就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
②评价的标准体现了发散思维的特征:故事按独特性、变化性、完整性等标准打分,
体现了发散思维的独特性、变通性、流畅性等特征。(依据分析每点2分)
③测验的结果表明:多数中学生发散思维水平受限,学生创造力有所欠缺;学校教育
制度对发散思维培养、关注少。(结果分析1点1分)
(新高考।卷)2024高考语文临门冲刺押题卷二
1.B(机器只是充当辅助工具角色是在计算机时代,而非智能时代。)
2.A(B项,人智协同认知系统概念模型“是人因科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于文无据。C
项,“单向主动”有误,原文是“双向主动式交互和协同合作”。D项,文中并未提及“静态
环境情景的感知与信息更新”。)
3.D(A项,是工程心理学的运用。B项.是人因工程的运用。C项,是工效学的运用。D项,
所侧重的是项目。)
第17页共21页
4.①情景感知②情景预测③智能系统(认知体)④用户感知、识别等智能体(每空1分)
5.①新型“人智组队”式合作关系是指人类与智能体之间的协同工作关系。(1分)
②给人机关系赋予了新的内涵,带来了人机关系跨时代的演变:(1分)智能系统可以从一
种支持人类操作的辅助工具角色发展成为与人类合作的团队队友,扮演“辅助工具+人机合
作队友”的双重新角色。(1分)
③给人因科学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挑战:(1分)一方面从传统的工效学到基于信息加工
的认知理论构建,再到基于用户体验和神经科学测量技术的方法,人因科学的视角越来越广
泛,从物理特征到心理活动,再到神经活动层面,关注点逐渐向人的内在认知过程延伸。(视
角1分)另一方面,为解决人与计算机交互中的人因问题,人因科学需不断克服自身局限性。
(挑战1分)
(新高考I卷)2024高考语文临门冲刺押题卷三
l.B(B项,”而莫言的小说创作大多处于文学思潮的鼎盛时期”无中生有,文中没有相关内容
表明莫言的小说创作大多处于文学思潮的鼎盛时期。)
2.B(B项,“乡土文学在1940年之后的三十多年里受到社会学甚至政治经济学的限制”错
误,由原文第四段”原本在作家的创造意念和文学文本的世界里可以斑斓多姿的乡土人情和
乡土故事,与社会学甚至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农村面貌、农民阶级等
观念形态,日益深入地熔铸、板结在了一起”可知,只是受到影响,并非是“限制”。)
3.C(C项,“其他作家完成寻根任务后便离开家乡,只有莫言常住在他的故乡山东高密大栏乡
写作”错误,由原文第六段“与其他许多同辈作家在寻根落潮之后纷纷离开‘乡土'、关怀当
下不同,莫言的小说创作重心至今保持在他的成名作所确立的那个特色鲜明的‘乡土,叙事场
域之内”可知,原文说的是莫言和其他作家对乡土叙事场域的坚守与离开,而不是是否在故乡
写作。)
4.D(D项解说的是《哦,香雪》这部作品的叙事手法,A、B、C三项解说的是作品内容。)
5.①具有批判现实和针硬人性的幽暗气质。《祝福》通过叙述祥林嫂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社
会吃人的本质②始终或明或暗地维系于以鲁镇为符号,以绍兴为原型的地理人文场景。《祝
福》以鲁镇为背景,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③在叙事建构方面赋予鲁镇这一文
学场景以“封建”的隐喻意味。《祝福》中涉及的人事皆有封建思想,他们以“祝福”之名
所行之事却成了祥林嫂死亡的推手。(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新高考I卷)2024高考语文临门冲刺押题卷四
1.A
第18页共21页
【解析】
A.选项无中生有。材料第3段关于铭的介绍只谈到了该元素具有能量跃迁变化频率固定的性
质,并没有涉及共振时耗与仪器精度之间的关系。故选A。
2.CA."……使得他们成为制造原子钟原料的元素"错,由材料第3段"某一种元素的原子,
它的能级跃迁变化频率是固定的"及文中对依据铭的共振频率来界定一秒钟的表述,可知,
原子钟选择作为原料的元素是根据共振频率是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EC 63203-201-4:2024 EN-FR Wearable electronic devices and technologies - Part 201-4: Electronic textile - Test method for determining sheet resistance of conductive fabrics
- 广东引进创新创业团队合同书
- 投影仪购销合同书
- 中国公路运输合同
- 型钢采购合同协议
- 家教老师聘用合同书
- 玻璃幕墙安装合同
- 商品买卖居间合同
- 美国工程设计服务合同
- 侧柏买卖合同
- 静脉采血的课件
- 三年级数学-数独练习题打印版10组
- DB3502T 051-2019 家政服务规范 通 用要求
- 症状护理意识障碍
- 公司组织架构图模板完整版可编辑 10
- 《护理法律法规》课件
- AI在知识库领域的应用
- 易制毒化学品经营管理制度
- 2024年中国成人心肌炎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解读课件
- 全国川教版信息技术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节《制作创意挂件》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 GB/T 22919.8-2024水产配合饲料第8部分:巴沙鱼配合饲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