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之对比阅读(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之对比阅读(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之对比阅读(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之对比阅读(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之对比阅读(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34对比阅读

12.考情探究•

1.考点分布

(2022•全国甲卷•高考真题)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5.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2020•浙江卷•高考真题)

19.这两首送别诗在情感上

20.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

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

2.命题规律及备考策略

【命题规律】

①形势上,在近年的古代诗歌的鉴赏题目中,比较鉴赏因其更有利于考查思

辨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而逐渐成为新宠。

②形式上,比较鉴赏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

③内容上,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达

技巧等方面设题。

【备考策略】

1.归纳整理:整理归纳课内诗歌重点鉴赏内容,提升感悟力。

2.专题研究:进行专题研究,掌握系统知识。

3.仿真练习:通过做历年高考真题和模拟试题,熟悉考试题型和答题技巧。

睢.考点梳理卜

考点精讲01诗歌形象异同比较

对于诗歌形象的对比鉴赏,往往着眼于不同诗歌选用的同一意象(形象),

但是这个意象又拥有不同的内涵,承载着不同的情感内容。

形象异同比较有两个层面:一是形象内涵、特点的异同比较,二是形象作用

的异同比较。形象内涵、特点的异同比较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意象(主要指

景象和物象)内涵比较,一方面是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比较。对于前者,先要看

意象选取上有何不同,再看意象在自身特点与表情达意两方面的异同,或者表层

义与深层义有何异同;对于后者,要注意从外在形象与内在性格品质两方面比较,

兼及人物身份的比较。

形象异同题大都是“求异”比较,这是答题需要注意的地方。形象作用的异同

主要从写景、状物、造境、抒情、结构等方面解答。

【解题通法】

诗歌形象的对比鉴赏往往着眼于不同诗歌选用的同一形象(意象),但是

释这个形象(意象)又具有不同的内涵,承载着不同的情感内容。有不同诗

义歌对相同意象的比较,不同诗歌对同一意象(景、物、人、事)描写优劣

的比较。

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明确题目比较的具体方向,一是弄清比较的对象,

是比较人物形象,还是比较物象;二是弄清比较形象哪方面的特点;三是

弄清是比较相同之处,还是比较相异之处,还是二者皆比。

第二步:找意象,品内涵

找出诗歌中刻画意象的词句,看其刻画了意象怎样的特点和蕴含了怎样的

思想情感。

第三步:做整合,规范答

按照同类合并的方式将品味到的意象特征合并,然后选用术语分点分条作

答。

题这两首诗都写了XX形象(意象);前者侧重写了XX,抒发了XX情感,而后

规者则着重写了XX,抒发了XX情感。

考点精讲02语言艺术异同比较

语言比较鉴赏题主要分“字词句”比较题和“语言风格”比较题两类,这两

类比较的方式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释义一是不同的诗歌有时候也会运用同一个词语,但是其表情达意的作用及

效果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对比中鉴赏,体会其不同的用法,就显得非常

重要。二是同一首诗版本不同,有时用语也不同,不同用语在该诗中可

能都有一定的道理。理解鉴赏的角度不同,答案就会有所不同。

第一步:审清题目。弄清要比较语言的哪一方面。第二步:分析归纳。

“字词句”比较题:先理解诗歌有关“字词句”的表层义,再体会其深

层义及其作用,后根据题目要求归纳出“字词句”特点、作用等的相同

或不同之处。

(1)从修辞手法运用上进行比较,看哪种手法更有表现力。

解题

(2)联系诗歌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哪种用语更符合实际。

方法

(3)从表达思想感情上进行比较,看哪种用语更能准确地表现作者当时

的思想感情。

“语言风格”比较题:先品味诗歌怎样用词、怎样运用句式,再总结诗

歌在遣词造句方面的共同或不同之处。注意总结时要采用术语,如朴素

自然、婉约细腻、清新明丽、幽默讽刺、沉郁顿挫、悲壮慷慨等。

模板一:我认为XX句更好,此句运用了XX手法(修辞格),使句子

更XX(生动、凝练、具有表现力……),更能表达出诗人XX的心情。

答题模板二:①两诗中都写了XX字(词)。②在前诗中,XX字(词)XX

规范(统领、引领)下文,表现出对XX的XX(追求、向往),抒发了XX

的情怀。③后诗中的XX字(词)则表现了诗人对XX的XX,抒发了

XX的情怀。

考点精讲03表达技巧异同比较

表达技巧的比较主要从三个角度考查: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其中抒情和描

写居多)、表现手法(包括对比、衬托、托物言志、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

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有的明确了表现手法,有的没有明确表现手法,但都需结

合作品分析、比较。

不同的诗歌,在情感的表达上会有所侧重,表达技巧作为表情达意的主

释义

要手段,在具体运用上也有异同。

解题(1)要审清题干要求比较的方向(是求同还是求异)、角度(是从哪个

方法角度比较),比较到哪一步(是只要答出术语还是兼有对效果的分析)。

(2)要熟悉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内涵、作用以及表达效果,要结合诗

歌所写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具体分析,在分析中体现其相同点或

不同点。

(3)组织答案时,要注意甄别易混淆的表达技巧,如甄别表现手法中的

对比与衬托、修辞手法中的借代与借喻。应先指出其所用手法,继而结

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最后指出其表达效果。

前诗运用了XX手法(具体分析),表现出诗人的XX,抒发了XX的

答题

情感;后诗则用了XX手法(具体分析),表现出诗人的XX,抒发了

规范

XX的情感。

考点精讲04思想感情异同比较

不同诗人的不同作品,或者同一诗人在不同阶段的作品,出现的相同或相近

内容,往往寄托着不同的情感。这都是由个人的经历和所处的时代不同造成的。

因此,比较诗歌的思想情感一定要重视知人论世。

(1)同一诗人描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同一位诗人,在不

同的时期,不同的背景下,描写了同一内容,表达的情感往往会不同。

释义(2)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景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比较。不同的诗人,在

诗歌中出现同一内容,往往寄托着不同的情感,抒发着不同的情感。这

都是由个人所处时代及经历的不同而导致的。

(1)注意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

人境遇、心情的不同,就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感情。(2)注意读诗的题目。

解题题目往往点明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为整首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方法(3)注意把握诗中的意象。诗歌往往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

(4)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有的还以

景结情,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

答题相同点:两首诗都写了XX,表现出XX的心情。不同点:前诗侧重表

规范现XX,后诗侧重表现XX。

典例引领

(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嘴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2.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即时检测

(2024.安徽六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鹃鸽天①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濯②行穿竹,卷罢《黄庭》③卧

看山。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④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南宋乾道二年陆游开始卜居镜湖之三山时作,时年四十二岁。②

玉濯:美酒。③《黄庭》:道家经典。④元:同“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苍烟落照”四字,炊烟与夕阳相映,词人将所居住的田园写得如此苍凉而

又灰暗。

B.词人在第二句中点明,住在这里与尘事毫不相关,可以一尘不染,过着隐

居的生活。

C.三四两句对仗工稳,写喝完美酒,穿梭于竹林;读完道家的书,躺下观赏

山中景物。

D.“造物心肠别”,“造物”,自然,也可指天。“心肠别”,心肠不同,意为无

情。

2.本词的“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和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

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感情上有何异同?请结合两首词的内容简要分析。

(2024.陕西西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吴宫怀古

陆龟蒙

香径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

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西施

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诗前两句虚实结合,虚写了吴王当年的奢靡,实写了如今此地的荒芜。

B.陆诗后两句点明了吴国亡国的原因,认为西施的美貌未必胜过六宫佳人。

C.罗诗“何苦”二字,在劝解的口吻中包含着对吴人“怨西施”的嘲讽。

D.罗诗后两句将尖锐的批驳以委婉的发问语气表达出来,读来仍觉锋芒逼人。

4.两首诗的观点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基础过关

(2024.福建三明.三模)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种树

于鹄

一树新栽益四邻,野夫如到旧山春。

树成多是人先老,垂白看他攀折人。

信笔戒子种花木

许及之

种树还如种善根,自须积累付儿孙。

从人①觅得能多少,争得成荫便满园?

【注】①从人:跟从别人。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诗中,诗人以“野夫”自称,种树后让他感觉如旧山逢春,充满活力。

B.于诗中的“垂白”指白发下垂的老人,运用借喻的手法引人联想,形象生

动。

C.许诗中的“争”通“怎”,与“争得梅花扑鼻香”中的“争”意思相同。

D.这两首诗歌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却蕴含深刻的哲理,给人以启迪。

2.诗歌具有“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毛诗序》)的功用,这两首诗在兴教

化的内涵上有何异同?

(2024.安徽芜湖.三模)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楼前

【中唐】王建

天宝年前勤政楼①,每年三日作千秋②。

飞龙老马曾教舞,闻着音声总举头。

过勤政楼

【晚唐】杜牧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③。

【注】①勤政楼:唐玄宗于天宝年以前的开元年间修建,有激励自己勤于

朝政的用意。②千秋节:唐开元十七年八月,丞相表请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

为千秋节。此后,玄宗每年在勤政楼庆生,赏百匹飞龙舞马。飞龙,马厩名。士

庶间互赠承露丝囊。③金铺:钉在门上的兽面形的门环底座。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诗和杜诗题材大体相同,都是以勤政楼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王诗运用细节描写,写出老马“总举头”这一习惯性动作,生动传神。

C.杜诗运用拟人手法写紫苔“偏称意”,营造荒凉氛围,突出其任情滋蔓。

D.王诗中的“飞龙老马”与杜诗中的“承露丝囊”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4.分析两首诗歌最后两句在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4.山西.二模)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王维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①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乌②,看竹③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注】①柳市南头:汉代长安地名,著名的九市之一、②凡乌:典出《世

说新语》,三国时吕安访好友嵇康未遇,嵇康兄嵇喜出迎,吕安在门上题“凤”

字离开,嘲讽嵇喜是凡鸟。③看竹:典出《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之子王献

之闻吴中一家有好竹园,不访主人而直入其园,赏竹吟诵。

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维在首联中写出了此行的目的,桃源与世隔绝难以追寻,繁华人世中

也可以寻访隐逸高人。

B.王维诗颔、颈两联借助典故和环境描写,突出表现了吕逸人的高雅脱俗,

是一位真正的隐士。

C.韦应物的这首绝句首句写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诗人正逢休闲无事,于

是他就去拜访友人。

D.这两首诗都写了寻人不遇,语言均简淡自然,既富有诗情画意,而又不

失含蓄,意味深长。

6.这两首诗都写了访人不遇,作者抒发的感情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

析。

(2024.新疆・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讽五首(其五)

李贺

石根秋水明,石畔秋草瘦。

侵衣野竹香,蛰蛰垂叶厚。

岑中月归来,蟾光挂空秀。

桂露对仙娥,星星下云逗。

凄凉桅子落,山垂①泣清漏。

下有张仲蔚②,披书案将朽。

【注】①墨:音w6n,器物上的裂纹。这里指山石上的裂缝。②张仲蔚,

东汉隐士,博学有文才,好作诗赋,而穷困不堪,所居之处蓬蒿没人。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山石,突出的却是秋水澄明、秋草枯黄的景物特征,色调明

丽。

B.第三句以一个“侵”字写野竹香味渗入衣袖,使静态的竹林富有了动态美。

C.三、四句写竹,以下四句写月,视线由低到高,调动多种感官,变化莫

测。

D.“案将朽”三字极沉痛,诗人以张仲蔚自况,说自己书案将朽却一事无成。

8.“凄凉桅子落,山里泣清漏”与《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

香兰笑”有异曲同工之妙,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能力提升

(2024.宁夏吴忠.二模)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醉吟

辛弃疾

四坐且勿语,听我醉中吟。池塘春草未歇,高树变鸣禽。鸿雁初飞江上,

蟋蟀还来床下,时序百年心。谁要卿料理,山水有清音。

欢多少,歌长短,酒浅深。而今已不如昔,后定不如今。闲处直须行乐,

良夜更教秉烛,高曾惜分阴。白发短如许,黄菊倩谁簪。

招隐

左思

杖策招隐士,荒途横古今。

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

白雪停阴冈,丹葩曜阳林。

石泉漱琼瑶,纤鳞亦浮沉。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

秋菊兼粮粮,幽兰间重襟。

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

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词下阕中的“良夜更教秉烛”与古诗十九首中的“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

游''有相似的情感。

B.左诗的开头两句点题,写诗人执杖寻访隐士,可纵横古今却找寻无果,

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喜爱。

C.左诗调动视觉、听觉,用白云、丹葩、石泉、纤鳞四种不同事物来描绘

山中幽景。

D.左诗中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山中鸣琴声和风吹灌木声,衬托出清幽宁

静的环境。

2.两位作者在诗歌中都有“山水有清音”的生活感悟,请分析二人表达的情感有

何异同?

(2024.湖北.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记上层楼

陈人杰①

记上层楼,与岳阳楼,酒赋诗。望长山远水,荆州形胜;夕阳枯木,六代兴

衰。扶起仲谋,唤回玄德,笑杀景升豚犬儿②。归来也,对西湖叹息,是梦耶非?

诸君傅粉涂脂,问南北战争都不知。恨孤山霜重,梅凋老叶;平堤雨急,柳

泣残丝。玉垒腾烟、珠淮飞浪、③万里腥风送鼓荤。原夫辈④,算事今如此,安

用毛锥⑤?

【注】①词人曾壮游天下,在南京“尝与友人命酒层楼”,目睹山河之胜,

在巴陵郡登上岳阳楼、尽观荆州的雄伟风景,后回到临安,登上丰乐楼看西湖之

景,因为诵读了朋友“东南妩媚,雌了男儿”之句、而作此词。②《三国志•吴

书•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历》说,曹操见孙权“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

日:'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③玉垒:玉垒山。珠淮:淮

河。④原夫辈:此处指文墨之士。⑤毛锥:毛笔。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以回忆的方式追叙当年游历天下、登楼远眺的豪情壮举,由所见之

景触发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B.词人使用三国人物的典故是富有深意的,以此来暗指当时宋朝和蒙古的

局势,意在讥刺南宋朝廷软弱无能。

C.“叹息”二字蕴藏着词人对现实的无限感伤,“是梦耶非?”则深化了感情,

这一句为下片抒发感慨做了铺垫。

D.词人借景抒情,浓霜中凋零的梅叶,急雨里低泣的柳丝,都表现出词人

因对国事的深切忧虑而悲伤哭泣。

4.分析比较“原夫辈,算事今如此,安用毛锥?”与“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

否?”在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上的异同。

(2024.江苏徐州.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

冯时行①

湖面层收雨露开,浪声千里急奔雷。

草迎云梦秋光去,帆带衡阳晓色来。

帝子不归②林叶下,楚魂堪吊暮鸿哀。

羁游到此偏增感,况悼长沙③放逐才。

【注】①冯时行,宋代诗人,生于徽钦二帝被俘、北宋灭亡的时代。②帝

子不归:相传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③长沙:贾谊曾任长沙王太傅,后世称其

贾长沙。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湖面云收雨停后水流奔涌、浪声如雷的景象,描写了洞庭湖的雄

奇壮阔。

B.“草迎”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草”情感;“秋光去”表达对时光流逝的伤感。

C.“帝子不归”,借用舜帝南巡“不归”的典故直抒表明对徽钦二帝被俘的忧虑。

D.“暮鸿哀”写晚归大雁发出哀鸣声,渲染凄凉氛围,更衬托了伤悼楚魂的

悲痛。

6.冯时行与杜甫都在《登岳阳楼》中抒发了忧国伤己的情感,但具体内容不同,

请结合相关诗句分析。

(2024.安徽.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古田县行览呈刘无竞①

戴复古

客游花县自逍遥,百里风光在两桥。

语出桑阴鸠妇喜,身穿麦秀雉雏娇。

青山一任云来去,绿水多为风动摇。

上下相安长官好,野亭闲坐听民谣。

【注】①刘无竞,即刘克逊,当时的古田县县令。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逍遥”写内心的畅快,“风光”写景致的优美,首联即给人轻快明朗的感觉。

B.斑鸠在桑树间鸣叫,野雉在麦田里穿梭,视听结合,营造了生机勃勃的

场景。

C.白云舒卷、绿水荡漾,再加上鸟语花香,赋予了诗歌鲜明的色彩美和动

态感。

D.本诗以记叙为主,虽较少涉及对百姓的描述,却让读者感受到百姓的生

活状态。

8.本诗最后一句中的“闲坐听民谣”与柳永《望海潮》中的“乘醉听箫鼓”,所表

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真题感知

(2020.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江送别

[唐]王勃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这两首送别诗在情感上,《秋江送别》突出____;而《送柴侍御》突出______,

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怀类似。

2.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

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

典例引领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典例引领

I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啪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2.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A

2.①欧诗托物言志,通过对比画眉鸟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

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②文诗对

画眉进行侧面描写,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

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

【解析】L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说法错误。文诗中主要描写画眉鸟的叫声,

初听之时,声音来自“高笼”之中;但等到诗人了却简单的公事,众人散尽之后,

衙署清幽安静,则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一般,从而衬托出诗人不慕名利、

淡泊悠远的人物形象,但并没有直接对画眉鸟进行描写。

故选Ao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欧诗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托物言志,写诗人听见画眉鸟在山林繁花之间千

啼百啜,才知道笼中画眉的叫声,远比不上它在山间的自由歌唱那么悦耳动听。

在本诗中,诗人对画眉鸟进行正面描写,通过对比画眉鸟在“山花红紫树高低”

和“锁向金笼”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

表面写鸟,实则写人,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

文诗虽以画眉为题,但并未具体地描写画眉鸟的形象和叫声,而是进行侧面描写,

重点渲染了“公庭事简人皆散”之后,初听上去仍在“高笼”中的画眉鸣声此时

听起来却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悠远空旷,清幽寂静。本诗通过对比“公

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烘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

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

即典性测

(2024.安徽六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鸥鹄天①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涩②行穿竹,卷罢《黄庭》③卧

看山。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④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南宋乾道二年陆游开始卜居镜湖之三山时作,时年四十二岁。②

玉濯:美酒。③《黄庭》:道家经典。④元:同“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苍烟落照”四字,炊烟与夕阳相映,词人将所居住的田园写得如此苍凉而

又灰暗。

B.词人在第二句中点明,住在这里与尘事毫不相关,可以一尘不染,过着隐

居的生活。

C.三四两句对仗工稳,写喝完美酒,穿梭于竹林;读完道家的书,躺下观赏

山中景物。

D.“造物心肠别”,“造物”,自然,也可指天。“心肠别”,心肠不同,意为无

情。

2.本词的“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和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

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感情上有何异同?请结合两首词的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LA

2.同:这两句都表达了词人的闲适和从容。陆游说自己贪恋隐逸生活,任凭终

老田园;能见到使自己高兴的事物,何不随遇而安?苏轼说不要受疏狂雨骤的影

响,不如就在这雨中从容地吟唱和漫步。

异:①陆游于闲适中透出无奈和愤懑,“老却英雄似等闲”,上天让英雄白白地衰

老死去却等闲视之,词人抱怨南宋统治者无心恢复中原,以致英雄无用武之地。

②苏轼从容中尽显豁达和超脱。这两句是其人生态度的写照:无论何时何地,

他都能泰然处之。

【整体解析】陆游的《鹏鸽天》描绘了他隐居田园的生活情景,表达了对尘世的

超脱和对自然的热爱。词中“苍烟落照”营造出宁静的氛围,“斟残玉濯”“卷罢《黄

庭》”展现了闲适的生活状态。尽管年华老去,词人依然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体现了他对人生的达观态度。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苍凉而又灰暗”错,“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意思是我家住在有

着苍茫如烟的云气和夕阳晚照的乡间,与世上的事情毫不相关。诗人把自己所居

住的环境写得是如此的优美而又纯净。

故选Ao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同: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意思是贪图的是任意放纵,蔑视世俗的生

活,任凭自己在这种无拘无束的生活中衰老。其中“啸傲”,指作者歌咏自得,形

容旷放而不受拘束的样子。词人说自己贪恋这种旷达的生活情趣,任凭终老田园;

随处都能见到使自己高兴的事物,何不随遇而安呢?

“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

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

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这两句是苏轼说

不要受疏狂雨骤的影响,不如就在这雨中从容地吟唱和漫步,尽显了词人的悠闲

自在和从容不迫。

这两句都表达了词人的闲适和从容。

异:

①陆游这几句可以说是旷达到极点也消沉到了极点,可是末尾两句陡然一转:

“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这两句可以说是对以上所写的自己的处境

作出了解释。词人说原先就已知道造物者无情,它白白地让英雄衰老死去却等闲

视之。词人是在抱怨南宋统治者无心恢复中原,以致使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于

闲适中透出无奈和愤懑。

②苏轼这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苏轼说不要受疏狂雨骤的

影响,不如就在这雨中从容地吟唱和漫步。苏轼从容中尽显豁达和超脱。这两句

是其人生态度的写照:无论何时何地,他都能泰然处之。

(2024.陕西西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吴宫怀古

陆龟蒙

香径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

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西施

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诗前两句虚实结合,虚写了吴王当年的奢靡,实写了如今此地的荒芜。

B.陆诗后两句点明了吴国亡国的原因,认为西施的美貌未必胜过六宫佳人。

C.罗诗“何苦”二字,在劝解的口吻中包含着对吴人“怨西施”的嘲讽。

D.罗诗后两句将尖锐的批驳以委婉的发问语气表达出来,读来仍觉锋芒逼人。

4.两首诗的观点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3.B

4.相同点:两首诗都认为吴国灭亡的原因与西施并无关系。

不同点:陆诗认为吴王在位期间所采取的一切倒行逆施的举措都足以使国家灭亡;

罗诗认为家国兴亡成败自有其时运。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B.“认为西施的美貌未必胜过六宫佳人”错误,“未必西施胜六宫”的意思是并非因

为西施生得格外美丽,比六宫后妃更能蛊惑夫差而导致亡国。选项理解片面。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相同点:陆诗“未必西施胜六宫”意思是“并非因为西施生得格外美丽,比六宫后

妃更能蛊惑夫差而导致亡国”;罗诗“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吴人又

何苦埋怨是西施使他们国家灭亡的呢?”可见,两首诗都把西施和吴国的灭亡联

系在了一起,都认为吴国灭亡的原因与西施并无关系。

不同点:陆诗“吴王事事堪亡国”意思是“吴王夫差做的一切倒行逆施的事情都足

以使国家灭亡”,可见,此诗作者认为吴王在位期间所采取的一切倒行逆施的举

措都足以使国家灭亡;罗诗''家国兴亡自有时”意思是“国家兴亡衰败自有其时运”,

可见,此诗作者认为家国兴亡成败自有其时运。

IRV好题冲关・

基础过关

(2024.福建三明.三模)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种树

于鹄

一树新栽益四邻,野夫如到旧山春。

树成多是人先老,垂白看他攀折人。

信笔戒子种花木

许及之

种树还如种善根,自须积累付儿孙。

从人①觅得能多少,争得成荫便满园?

【注】①从人:跟从别人。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诗中,诗人以“野夫”自称,种树后让他感觉如旧山逢春,充满活力。

B.于诗中的“垂白”指白发下垂的老人,运用借喻的手法引人联想,形象生

动。

C.许诗中的“争”通“怎”,与“争得梅花扑鼻香”中的“争”意思相同。

D.这两首诗歌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却蕴含深刻的哲理,给人以启迪。

2.诗歌具有“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毛诗序》)的功用,这两首诗在兴教

化的内涵上有何异同?

【答案】1.B

2.相同:都以种树阐明积累福报、造福子孙的道理。不同:①许诗从家风家训

的角度,以绿树成荫告诫儿孙要立足己身,加强品德修养。②于诗从立身处世

的角度,以种树的益处谈积德行善、造福于民。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借喻”错,用白发代指老人,运用的是借代手法。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相同:于诗首句“一树新栽益四邻”,描绘了新树种植后,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

能惠及周围的邻居;许诗“种树还如种善根,自须积累付儿孙”,诗人把种树当做

种善根,告诫儿孙多积累才能绿荫满园。两首诗都以种树阐明积累福报、造福子

孙的道理。

不同:

①许诗是通过写信的形式以种花木为契机来教子,他告诉儿子,种树就好比种

善根,只有多积累,最后才能绿荫满园,跟从别人是无法得到好的修养的,必须

自己培养良好的德行,就像精心种植花木一样,最后才会成才。诗人从家风家训

的角度,以绿树成荫告诫儿孙要立足己身,加强品德修养。

②于诗以种树为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品德修养的深刻思考。首句“一树新栽

益四邻”,描绘了新树种植后,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能惠及周围的邻居,这是

从种树的益处角度讲应该积累善行,造福于人。此诗从立身处世的角度,以种树

的益处谈积德行善、造福于民。

(2024.安徽芜湖.三模)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楼前

【中唐】王建

天宝年前勤政楼①,每年三日作千秋②。

飞龙老马曾教舞,闻着音声总举头。

过勤政楼

【晚唐】杜牧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③。

【注】①勤政楼:唐玄宗于天宝年以前的开元年间修建,有激励自己勤于

朝政的用意。②千秋节:唐开元十七年八月,丞相表请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

为千秋节。此后,玄宗每年在勤政楼庆生,赏百匹飞龙舞马。飞龙,马厩名。士

庶间互赠承露丝囊。③金铺:钉在门上的兽面形的门环底座。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诗和杜诗题材大体相同,都是以勤政楼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王诗运用细节描写,写出老马“总举头”这一习惯性动作,生动传神。

C.杜诗运用拟人手法写紫苔“偏称意”,营造荒凉氛围,突出其任情滋蔓。

D.王诗中的“飞龙老马”与杜诗中的“承露丝囊”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4.分析两首诗歌最后两句在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3.A

4.相同:两诗都寄寓鉴戒之意。

不同:①王诗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感慨玄宗的骄侈佚乐,

言外自见;

②杜诗借眼前金铺上的紫苔,抒发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都是以勤政楼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错误。王诗利用“勤政楼”其名,重点

描写了唐玄宗荒于朝政之实,批判唐玄宗荒废朝政、耽于淫乐,最终导致“安史

之乱”爆发罪过。

故选Ao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王诗后两句通过写曾表演过飞龙舞的老马来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飞龙舞马”

是唐玄宗庆生时的节目,玄宗赏百匹飞龙舞马在勤政殿前贺寿,可以想见当年庆

生场面是多么热闹繁华,唐玄宗生活是多么骄侈佚乐。而今“飞龙老马曾教舞”,

老马还记得当年唐玄宗做寿时的音乐,可是唐玄宗和他曾拥有过的盛世江山早已

繁华不再,昔日的大唐正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而这一切可能正源于唐玄宗当年

的骄奢淫逸。王建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感慨玄宗的骄侈佚

乐,言外自见。

杜诗后两句写只有那紫苔得意地生长着,因雨水浇灌它长得很旺很盛,直长得上

了那门扉上的铜座铜环。此时紫苔之盛,实际上使人愈加感到“勤政楼”此时之衰。

一衰一盛,一盛一衰,对比鲜明,抒发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寄寓鉴戒之意。

(2024.山西.二模)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王维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①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乌②,看竹③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注】①柳市南头:汉代长安地名,著名的九市之一、②凡乌:典出《世

说新语》,三国时吕安访好友嵇康未遇,嵇康兄嵇喜出迎,吕安在门上题“凤”

字离开,嘲讽嵇喜是凡鸟。③看竹:典出《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之子王献

之闻吴中一家有好竹园,不访主人而直入其园,赏竹吟诵。

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维在首联中写出了此行的目的,桃源与世隔绝难以追寻,繁华人世中

也可以寻访隐逸高人。

B.王维诗颔、颈两联借助典故和环境描写,突出表现了吕逸人的高雅脱俗,

是一位真正的隐士。

C.韦应物的这首绝句首句写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诗人正逢休闲无事,于

是他就去拜访友人。

D.这两首诗都写了寻人不遇,语言均简淡自然,既富有诗情画意,而又不

失含蓄,意味深长。

6.这两首诗都写了访人不遇,作者抒发的感情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

析。

【答案】5.C

6.相同点:都通过对主人居处环境的描写赞美了主人的不俗。

不同点:①王诗情感表现是递增的:先是怀着向往之情前去寻访,到了之后因

所见而更添敬佩,“不敢题凡鸟”“何须问主人”“著书多岁月”“老龙鳞”抒发了诗人

对主人的敬仰之情。

(D韦诗短短四句,情感是起伏变化的:开始是满怀希望“访友”,“不遇又空还”写

出了感情的失落,看到友人居处环境的清冷绝俗,又有一种获得启示的收获和满

足。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首句写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错,“九日驰驱一日闲”,是指九天忙碌之后,难

得一日休闲,而不是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相同点:

两首诗都写到了友人的居处环境,并借此赞美了主人的不俗。王维诗写自己虽然

访友人不遇,却不敢嘲笑友人,而是直接进入友人幽雅的园林,“擅自”欣赏“青

山”“流水”等自然美景。韦应物诗写自己访友人不遇,但是看到友人“门对寒流雪

满山”,由此想到友人的诗歌清雅入骨,是有原因的,表达对友人诗歌造诣不俗

的赞美。

不同点:

①王维诗情感表现是递增的:先是怀着向往之情前去寻访,在诗人看来,友人

所居住的地方是隔绝于尘世的“桃源”;到了之后,虽没见到友人,但并不失落,

而是巧妙用典,借“不敢题凡鸟”“何须问主人”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的羡慕,或直

接感叹友人“著书多岁月”,抒发对友人的敬仰之情。

②韦应物诗的情感是起伏变化的:在忙忙碌碌的“九日驰驱”之后,难得的“一日

闲”里,满怀希望地去“访友”;去r不遇又空还”,一个“又”字,可见这种不遇是常

事,写出了内心的失落;但是看到友人居处环境的清冷绝俗,更是借此表达对友

人诗歌造诣的赞美,又突然觉得虽访而不遇,亦有所值,获得了另外的启示和满

足。

(2024.新疆・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讽五首(其五)

李贺

石根秋水明,石畔秋草瘦。

侵衣野竹香,蛰蛰垂叶厚。

岑中月归来,蟾光挂空秀。

桂露对仙娥,星星下云逗。

凄凉桅子落,山垂①泣清漏。

下有张仲蔚②,披书案将朽。

【注】①墨:音w6n,器物上的裂纹。这里指山石上的裂缝。②张仲蔚,

东汉隐士,博学有文才,好作诗赋,而穷困不堪,所居之处蓬蒿没人。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山石,突出的却是秋水澄明、秋草枯黄的景物特征,色调明

丽。

B.第三句以一个“侵”字写野竹香味渗入衣袖,使静态的竹林富有了动态美。

C.三、四句写竹,以下四句写月,视线由低到高,调动多种感官,变化莫

测。

D.“案将朽”三字极沉痛,诗人以张仲蔚自况,说自己书案将朽却一事无成。

8.“凄凉桅子落,山鳖泣清漏”与《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

香兰笑”有异曲同工之妙,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答案】7.A

8.相同点:

①两者都具有诡异怪特的风格。两首诗都以奇幻而变化多姿的意象,渲染了迷

濠凄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独特的感觉和情绪,表现出鲜明的创作风格。

②两者都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佳句。前者“凄凉”和“泣”既是写景,也是诗人

心境的反映;后者既是写箜篌的乐音,也是写李凭弹奏箜篌带给诗人复杂多变的

主观感受。

不同点:

①前者是实写诗人山中所见之景;后者运用联想与想象,虚写箜篌的乐音之美

妙多变,感染力强。

②前者调动视觉和听觉等,以动(声)衬静;后者从听觉和视觉角度出发,展

现箜篌的独特音效。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色调明丽”理解不准确。秋水澄明带给人的是凄清之感,秋草枯瘦带给人的是

萧索之感,这两句色调冷寂,而非明丽。

故选Ao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内容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相同点:

①两者都具有诡异怪特的风格。“凄凉桅子落,山鳖泣清漏”,在严霜的摧残下,

桅子花凋落了。泉水从岩石的缝隙里一点一滴艰难地挤出来,发出幽咽的声响,

仿佛伤心人的啜泣。写到这里,前面繁星闪烁,皓月千里的澄明境界突然化为乌

有,取而代之的是眼前幽冷凄清的场景。场景的急剧变化,奇异的景物,正是作

者当时欲进不得、欲退不能的矛盾心情的曲折反映。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

泣露香兰笑”描摹乐声,“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

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

遏行云。“芙蓉泣露香兰笑”,“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

声的欢快。乐声多变,意境也是忽而清新忽而悲伤迷蒙。总之,两首诗都以奇幻

而变化多姿的意象,渲染了迷濠凄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独特的感觉和情绪,表

现出鲜明的创作风格。

②两者都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佳句。“凄凉桅子落,山鳖泣清漏”,中的“凄

凉”既是写桅子花飘落的氛围,也是诗人内心的感受;而“泣”既是描摹泉水的声

音,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映射。“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乐声时而

清脆时而重浊,情感也是忽喜忽悲,既是写箜篌的乐音,也是写李凭弹奏箜篌带

给诗人复杂多变的主观感受。

不同点:

①《感讽五首(其五)》诗共十二句,前十句全是写景,也包括“凄凉桅子落,

山鳖泣清漏”,是实写诗人山中所见之景;《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是写音乐,运用联想,以想象的画面虚写箜篌的乐音之美妙多

变,感染力强。

②“凄凉桅子落,山蟹泣清漏”前句是视觉描写,后句是听觉描写,调动视觉和听

觉等,以动(声)衬静,表现幽冷凄清的场景;“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

兰笑”前句是听觉,后句是视觉,从听觉和视觉角度出发,展现箜篌的独特音效。

!能力提升

(2024.宁夏吴忠.二模)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醉吟

辛弃疾

四坐且勿语,听我醉中吟。池塘春草未歇,高树变鸣禽。鸿雁初飞江上,

蟋蟀还来床下,时序百年心。谁要卿料理,山水有清音。

欢多少,歌长短,酒浅深。而今已不如昔,后定不如今。闲处直须行乐,

良夜更教秉烛,高曾惜分阴。白发短如许,黄菊倩谁簪。

招隐

左思

杖策招隐士,荒途横古今。

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

白雪停阴冈,丹葩曜阳林。

石泉漱琼瑶,纤鳞亦浮沉。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

秋菊兼糠粮,幽兰间重襟。

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

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词下阕中的“良夜更教秉烛”与古诗十九首中的“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

游”有相似的情感。

B.左诗的开头两句点题,写诗人执杖寻访隐士,可纵横古今却找寻无果,

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喜爱。

C.左诗调动视觉、听觉,用白云、丹葩、石泉、纤鳞四种不同事物来描绘

山中幽景。

D.左诗中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山中鸣琴声和风吹灌木声,衬托出清幽宁

静的环境。

2.两位作者在诗歌中都有“山水有清音”的生活感悟,请分析二人表达的情感有

何异同?

【答案】LB

2.同:对清幽山水的喜爱之情

异:①辛词上阕以“时序百年心”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下阕直抒胸臆,表

达对人事更迭、今不如昔的慨叹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之情。

②左诗前八句通过描写宁静、自由、充满生机和自然之美的隐士生活环境,流

露出他对现实的强烈憎恶;后八句通过描写隐士的高情雅趣和衣着食物,表现了

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可纵横古今却找寻无果”错误。开头两句说,诗人要到横断古今的荒途之外

去找寻隐士,并未说找寻无果。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同:

辛诗中“谁要卿料理,山水有清音”写料理政务不如游赏山水,表达了对清幽山水

的喜爱之情;左思诗中写“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在作者看来,再动听的人

为之音也无法与泉水漱石,泠然清越,风吹阳林,呜呜悲吟的“天籁”相比,表达

了对清幽山水的喜爱之情。

异:

辛词上阕“时序百年心”写一双眼睛时时刻刻在注视着国家的安危,一颗赤诚的心

日日夜夜关注着世运兴衰,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下阕直抒胸臆,“而今

已不如昔,后定不如今”表达对人事更迭、今不如昔的慨叹,“白发短如许,黄菊

倩谁簪”,满头白发而且短如许,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叹息自己衰老,

表达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之情;

左诗前八句写手持树枝去招寻隐士,道路荒芜,好像从古代到现在都没有通行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