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含答案解析
学案47理解文言实词(一)
——词分古今,义究源流
【复习任务】掌握理解五类实词(古今异义词、多义实词、通假字、偏义复词、活用词)的方法。
【考情微观】
年份卷别设题角度提问方式命题特点
古今异义词:(1)实词题已连续两年单独设
劝、诬说实词下列对材料中题。考查重点放在古今异义词、
新高考I卷用法:围(被围)加点的词语及多义实词上。
2023冷僻实词:具相关内容的解(2)2023年高考实词题有新变
臣说,不正确的化:
多义实词:平一项是(3分)①单音节词、双音节词甚至短
新高考II卷
易、片、果语都考到了。
新高考I卷多义实词:蔽下列对文中加②不再限于实词含义,兼及用
点的词语及相法。
2022古今异义词:关内容的解③文化常识退到很小的位置。
新高考II卷
尊重说,不正确的(3)高度重视与教材的关联,与
一项是(3分)成语的关联。
■知识图要
扩大与缩小
一词义演变一
转移与强(弱)化
感情色彩变化
_1古今异义词卜
活用为状语一存同求异
掌握方法一。
L区分单双
活用为动词,
T名词活用f
使动用法一本义
一词义分类T
意动用法一引申义
比喻义
_1多义实词卜
文追源溯流
一掌握方法一匚
活用为名词言
语境敲定
动词活用卜实
词
使动用法词音近通假
一通假类型一匚
形近通假
"1通假字)一
本义不通
活用为名词一掌握方法一匚
1考虑通假
活用为动词一T形容词活用卜)
使动用法一语义相关
偏义类型一
c语义相反
意动用法一,
----[偏义复词卜
关注构成
一掌握方法一匚
语墙确定
前备知识—四类实词及其积累方法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如是说:
古汉语的问题,应该说是词汇的问题;解决了词汇问题,古代汉语就解决了一大半了。
一、四类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量词。这些词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习文言
文的关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两类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和多义
实词,两类特殊实词——通假字和偏义复词。
I.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多义实词
(一)古今异义词
古今异义词,既指单音节词古今词义不同,又指双音节词古今词义不同。它是文言实词
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之一。
1.古今义完全不同的单音节词
示例古义今义
走跑行走
该兀备夕应当
抢碰撞抢夺
去离开跟“来”相对
2.古今同形异义双音节词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当两个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同形时,多数情况下它
与现代汉语不同:它是两个词,须拆开来讲,不要将它误认为是一个现代汉语双音节词。
示例古义今义
妻子妻子儿女(“妻”与“子”两词)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祖父祖辈父辈(“祖”与“父”两词)父亲的父亲
亲信亲近信任(“亲”与“信”两词)亲近而信任的人(多含贬义)
博学广泛地学习(“博”与“学”两词)学问广博精深
3.古今词义演变类型
演变类型示例
词义扩大“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
词义缩小“谷”,古义指庄稼、粮食,今义指小米或稻谷
词义转移“脚”,古义指小腿,今义指脚
感情色彩变化“爪牙”,古义是中性词,今义是贬义词
词义弱化“羞”,古义指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指害羞,不好意思
词义强化“宣言”,古义指扬言;今义指宣告,声明
【理解小练11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何爱一牛爱:吝惜,舍不得
B.”及三年比:比较
C.吾与点也与:赞成
D.康庖月更刀族:众
答案B
解析比:等至%
(2)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是否为与现代汉语相同的双音节词。如不是,请解释其义。
①铁骑容出刀枪鸣(《琵琶行并序》):不是,指“突然爆发出”
②宽厚而聚入(《过秦论》):不是,指“爱惜人民”
③古之学有必有师(《师说》):不是,指“求学的人”
④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屈原列传》):“至于”不是,指
“来到”;“颜色”不是,指“脸色、面容”;“憔悴”是;“形容”不是,指“外貌、模
样”;“枯槁”是
(二)多义实词
多义实词一直都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乃至
属于不同词类。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较常见,在以单音词为主的文言文中更是普遍。一般
来说,词的意义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之分。
1.本义
在多义词的诸多义项中,总有一个是最原始、最基本的意义,称为本义。如“向”的最
初意义是“朝北的窗户”,“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走”的最初意义是“跑”等。
确定多义实词本义的关键是看该字的造字方法,从其构造的字形或形旁推导出其本义。
另外,在字典、词典上列为第一条的往往是该字的本义。
2.引申义
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同基本意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词义的引申方
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连锁式: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扣,步步延伸开去,因此各引申义与本义之间的联系有
疏有密。例如:
兵:①兵器就k②士兵一►③军队一>④战争
(本义)引甲乂(由物及人)(复合名词)(抽象概念)
|引申义⑤刺杀1⑥战术
一(动词)(抽象概念)
(2)辐射式:词义的引申环绕着一个中心向不同的方向展开,各引申义与本义之间的联系
紧密度相同。例如:
木节(树木)
节操(道德)、厂\/关节(动物)
炉:竹打
节拍(音节)人举人季节(气候)
节制、节省(动作)
由此不难看出,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是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
3.比喻义
词的比喻义是在比喻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因为它运用比喻的手法,使语言风格特殊,
色彩鲜明,所以跟引申义并列,成为转义的一种。例如:
本义诊类的比喻义:勇士(褒义)(今阁
爪一爪子需牙齿/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
牙(蚓无爪牙之、比喻义:党羽,帮凶(贬义)
利,筋骨之强),(而刻深吏多为爪牙用者)
于本义:手和脚
:一(刑罚不中,则比喻义:兄弟
f(手足情深,焉能或忘)
足民无所措手足)
【理解小练2】“涉”在文言文中有下列义项:①进入,至I;②渡水;③经历;④学习,阅览;
⑤步行渡水。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出相应的序号,了解该词由本义到引申义演变的特点。
本义引申义引申义引申义引申义
⑤、②,①,③,④
本义一引申义一引申义一引申义一引申义
II.特殊实词——通假字、偏义复词
(一)通假字
“通假字”中的“通”是通用之意,“假”是借用之意。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
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它可分为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三类。对于考生来说,没有必要
对其进行细分,只要能够在语境中判断出来即可。
学习通假字,一方面要积累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另一方面要根据通假特点来推断语境
中的通假字。
【理解小练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悟言一室之内
D.奚暇治礼义哉
答案D
解析A项“颁”同“斑”,花白。B项“生”同“性”,天性。C项“悟”同“晤”,面
对。
(二)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
另一个语素只作陪衬(衬字)。例如:“冀缓急或可救助”,需救助的情况只能是“急”,故
“缓”没有意义,“缓急”就是偏义复词。偏义复词的类型有:①语义相关的偏义复词;②
语义相反的偏义复词。
类型典例
语素意“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父兄”是相关词,
义相关只有“兄”义,没有“父”义,“父”是衬字。
语素意“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中,“出入”的“出”是出去,
义相反“入”是进来,二者是反义词,在这里偏用“入”义,“出”是衬字。
【理解小练4】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偏义复词并释义。
(1)契阔谈融,心念旧恩(《短歌行》):
(2)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3)去来江口守空船(《琵琶行并序》):
答案(1)契阔,义在“契”,“阔”是衬字久别重逢
(2)远近,义在“远”,“近”是衬字距离远
⑶去来,义在“去”,“来”是衬字离开
二、文言实词积累方法
文言文学习的关键是掌握实词,实词的问题解决了,文言文学习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文言实词是高三文言文复习的重点和难点,难就难在它面广量大,需要长时间的记忆、积累。
对于高考文言文来说,考生到底要积累多少实词?具体包括哪些实词?如何做到有效而高效
地积累呢?
(一)文言实词积累的范围和数量
一般而言,凡是教材中出现的文言词语,尤其是高中文言教材中的文言词语,均属于积
累、掌握的范围。
1.核心实词:200个
一级核心实词:120个(见《高考必背》)。它们为广大师生所公认。
二级核心实词:80个。
按拔拜报暴备比币辟薄裁操策
差长陈称出处传垂次存错贷德
独多夺发伐方分奉赋干苟果
会计将矜景兄居课理名命逆披
趣让稍舍身审师释视疏图委闻
文务息系向延夷思引游责直置
志中
2.高频实词:80个
白表第反奉废伏姑躬怀号径加
觉旧激极据略论敛谋内难遣趋
起饶夙收市岁署事矢输深脱听
通谓衔雅遇援寓御有缘言状征
止张著自主字至遂作足伯临效
许益云业退肆迫强简能求生达
观采
(说明:除一级核心实词外,其余实词是梳理近十年来各地高考卷实词出现频率而得出的。如
果掌握了这些词,就可以较好地作答文言文阅读题。如果要想学得更加扎实稳妥,自然是“韩
信将兵,多多益善”。)
(二)文言实词积累方法
1.分类记忆法
文言实词浩繁复杂,适当地归类识记,效果很好。例如古代表示官职调动的词语,表授
予的,如征、召、辟、拜、除等;表罢免的,如黜、罢、免、削、夺、废等;表调动的,如
迁、调、改、转、出、徙等。例如表示人物类的词语,表年龄的,如孩提、豆蔻、及笄、加
冠、而立;表性情的,如直、清、聪、狡、佞、贪等;表修养、才华的,如精、修、通、博
涉、善属文等。又例如表示社会状态的词语,如治、舌L、兴、衰、盛等。
【运用小练1】在下面横线上填出恰当的词语。
(1)与学校有关的词语:庠、序、太学、书院、国子监、童生、诸生等。
(2)表示少数民族称谓的词语:蛮、夷、戎、狄等。
2.源流识记法
对于多义实词,可以根据其本义,再引申到其他义项,由源通流,十分好记。
3.故事助记法
对于复杂的多义词,可以把它们编成一个个小故事来记忆。如对于常见的120个实词,
己有完整的一套故事集。如“疾”:
蔡人有足然(病),不能然(快)走。家人寻医。镇上有医,术高,常解民之然(病痛)苦。后
蔡人愈,家人谢医曰:”乡间有庸医,尝疾(嫉妒)尔术,所幸未听之也。"医曰:"吾疾(痛
恨)天下如此者。”
可依据此例自己也编制一些小故事来记忆实词。在这里特别推荐《乌有先生历险记》,该
篇两千来字的文言文,囊括了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对复习、掌握文言文有很大帮助。
【运用小练2】试以“奇”“属”为主体,编写历史小故事,把这两字的义项尽可能地罗列进
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①奇:魏人见一舟,约七分有奇(余),甚奇(认为……奇异)之,叹曰:“天下奇(奇
异)才多矣!”
②属:项羽力大无穷,名属(隶属)天下第一。后(恰逢)天下反秦,举大业,后(随从)者百万。
后沛公入关,恨之。范增献计,展(同“嘱”,嘱咐)其邀沛公至军营,于坐杀之。席间,项
王数举酒展(劝请)沛公。沛公晓其意,乃佯醉归。范增长叹曰:“妇人之仁,吾属(类、辈)
且为所虏矣!”后项王之祸相随展(连接)。
4.导图识记法
借助思维导图进行单个实词的发散联想,可以有效地进行归类,极大地丰富拓展实词,
最终形成实词网络。如“望”的义项思维导图:
[仰视的样子一望洋怨恨;责怪)
盼望;希望;期回
[名望;声望农历每月十五可
【运用小练3】请以“疾”“族”为例,结合其义项,画出它们的义项思维导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
[快;迅速惧
[弊端;缺点
疾
[同“嫉,;妒忌
5.一义多词类聚法
此法是把文言文中表达同一种意思的几个实词放在一起识记、学习。如“望”“疾”都
有“恨、怨恨”之义,我们可以将之归为“怨恨”类,并将其他表示“怨恨”的实词归纳到
一起,可借助思维导图呈现。如图所示:
恨]怨恨
憎恶-r@{埋怨;责备
疼痛.怨恨;仇恨
同“嫉”,妒忌-偃h不满意;遗憾
弊病;缺点-「怀恨;对人心怀不满
快;迅速」怨
一恨一-嘴含
怨恨;责怪]-包含;含有
盼望;希望;期望--心怀;隐藏在心里
农历每月十五日一一@J
-奉;接受
名望;声望-头衔;官阶
仰视的样子:望洋」L
Q「恨;怨恨
迪1遗憾
【运用小练4】在下面横线上填出恰当的词语。
(1)表示“责备”的实词:过、望、谴、非、尤、咎、责、诛、诘等。
⑵表示“赞许”的实词:多、嘉、誉、与、称、叹、许、道、褒等。
⑶表示“私下、暗暗地”的实词:阴、潜、微、间、私、窃、暗、偷、密等。
⑷表示“掌管”的实词:典、知、守、职、执、序、司等。
⑸表示“去、至人往”的实词:之、适、如、道、造、诣、至、趋、徂等。
(6)表示“轻视、看不起”的实词:小、易、轻、少、鄙、薄等。
⑺表示“拜访”的实词:顾、访、拜、谒、诣、过、造、存等。
(8)表示“告诉”的实词:诏、敕、诫、白、禀、谓、喻、陈、谕、赞等。
(9)表示“违背”的实词:违、背、乖、忤、逆、悟、倍(同“背”)、造等。
(10)表示"劝说"的实词:说、劝、讥、讽、谏、规等。
(11)表示“继承”的实词:继、续、承、绍、嗣、袭、绩等。
(12)表示“丰收”的实词:丰、登、熟、稔、穰、岁、年等。
(13)表示“收成不好、荒年”的实词:凶、俭、饥、歉、箧等。
6.同句比较法
在文言文学习中,我们对一词多义或一词兼属数类的现象,常常采用异句比较法来辨析。
而运用同句比较法,既减少了所比较的例句,易于记忆,又便于比较,加深对文言词义的印
象,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例如《鸿门宴》中,“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两个“置”,第一个是“放”义,第二个则是“扔、弃”义。
【运用小练5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⑴尊而不从师,其为尊也,终不解矣。(《师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前“惑”,指遇到疑难问题,作动词用;后“惑”,指疑难的问题,作名词用。
⑵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前“为”,治理,作动词用;后“为”,被,作介词用。
(3)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前“下”,降低身份,作动词用;后“下”,下等,作名词用。
(4)沛公则置车强,脱身独强。(《鸿门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前“骑”,骑兵,作名词用;后“骑”,骑马,作动词用。
(5)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期极刑而无愠色。(《报任安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前“就”,完成,作动词用;后“就”,靠近、趋向,作动词用。
活动一掌握理解四类实词的方法
I.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多义实词
(一)古今异义词:存同求异,区分单双
请联系古今词义演变特点,参照下面理解古今异义词的方法,完成后面题目。
存;与今天词义相同的可以不记,重点
同i辨析与今天词义不同的义项,如
求
“爱”字,只需辨析其“吝惜”义项
理解异i
即可
古今i
异义不要把文言文中两个单音节词误
词的区认为一个双音节词,如“妻/子”
分
方法“祖/父,,“学/者,,等
单
双不要把文言文中的双音节词(很
少)拆成单音节词来理解,如“社
稷”“朝堂”“布衣”等
1.思考下列词语的古义和变化类型,完成下表。
词语古义今义变化类型
河泛指一切河流
臭难闻的气味
行李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怨埋怨
恨仇恨,怀恨
卑鄙(语言、行为)恶劣
答案
词语古义今义变化类型
河黄河泛指一切河流词义扩大
臭气味难闻的气味词义缩小
行李外交使节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词义转移
怨仇恨,怀恨埋怨词义弱化
恨遗憾,不满仇恨,怀恨词义强化
卑鄙地位低,见识浅(语言、行为)恶劣感情色彩变化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若方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与有皆试引之,
中关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孰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建三石,而终身自?
为九石,岂不悲哉?(节选自《吕氏春秋・壅塞》)
⑴基实所用不过三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车布皆试引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用不过三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而终身自以为九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他实际上(2)身边的近侍(3)不超过(4)认为
【参考译文】
齐宣王爱好射箭,喜欢别人说自己能用强弓。他实际上用过的弓,都不超过三石(的强度)。
把(他用过的)弓给身边的近侍看,身边的近侍都试着拉弓,拉弯一半就不再拉了,都说:“此
弓(的强度)不少于九石,除了大王,谁还能使用这张弓呢?”宣王的实际情况是,用过的弓
都不超过三石,然而(他)终生认为自己能拉九石(的强度),这难道不可悲吗?
■微积累
反训词
在古代汉语中,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可以表达出正反对立的两个意思,这种词
叫反训词。这样的词语有:①“沽”,买或卖;②“置”,置办或放弃;③“报”,报恩或
报仇;④“从”,跟随或率领;⑤“纳”,收进或交出;⑥“迁”,升官或降职;⑦“市”,
卖出或买入。
(二)多义实词:追源溯流,语境敲定
参照下面理解多义实词的方法,完成后面题目。
巧借本义,寻找各义项间的联系。如“前
备知识”中的“兵”“节”
因文定义,借助语境确定其义。多义词的
B义项再多,但在具体语境中只能有一个
1.根据下面“回”的字形演变及所提供的例句,按要求答题。
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篆文隶书楷书
G/6。回回回
回:象形字,甲骨文像渊水回旋之形,本义为回旋、旋转。
例句:
①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下灯重开宴。(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②峰下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③手把文书口称敕,下车叱牛牵向北。(白居易《卖炭翁》)
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日。(杜甫《登高》)
⑴上述例句中的“回”字,使用本义的有哪些?(写出序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上述例句中“回”的本义和引申义,各写出两个包含“回”字的成语。
A.用本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用引申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②④(2)(示例)A.百转千回回肠荡气B.回心转意回头是岸
2.解释下列文段中“安”的意思。
(1)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生乎?(《宋史•曾公亮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羊祜,博学能属文,美须眉,善谈论。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夏侯霸之降蜀
也,姻亲多告绝,祜独色其室,恩礼有加焉。(《晋书・羊祜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安心(2)安抚、安慰,使……安顿
H名师点睛
一个词的引申义,不管有多么纷繁,都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所以,抓住了一个词的本
义,就是抓住了这个词的诸多意义的纲。——语言学家蒋绍愚
II.特殊实词——通假字、偏义复词
(一)通假字:本义不通,考虑通假
语境在具体句子中,该字用其本义、引申义
通I
条件;等义项均无法讲通
假
条自身|读音相同或相近[符合其中一个条件
件条件;有共同的偏旁j的即可判定通假
请根据“通假条件”导图,分析下面文段中有无通假字。如有请找出来并解释其义。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日:
“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
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1)反同返,意思:返回
(2)第一个“坐”同座,意思:座位
(3)女同汝,意思:你
(4)采同彩,意思:彩色
(5)振同赈,意思:赈济
(二)偏义复词:关注构成,语境确定
判断偏义复词,一要关注其构成,两个词的意义相对或相近;二要看语境,两个词中只
有一个适合语境,另一个只作衬字。
请根据这一判断方法,完成下面题目。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义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昇回
B.昼夜勤俘县,伶僖萦苦辛
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阳姻
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答案C
解析偏义复词必须联系语境推断。A项异同:本来指异和同,在语境中偏取“异”义,指
诸葛亮劝谏刘禅赏罚褒贬应一视同仁,不应该有所不同。B项作息:本义指劳作与歇息,在
语境中偏取“作”义。C项婚姻:在古代,女方的父亲为“婚”,男方的父亲为“姻”,夫
妇双方的父母互称作“婚姻”,统称为亲家。D项存亡:本来指生存与衰亡,在语境中与“危
急”对应,偏取“亡”义,用以强调蜀汉所面临的艰难形势。A、B、D三项都属于偏义复词,
C项没有这种用法。
活动二掌握实词活用的规律特点
I.掌握名词、动词活用的规律特点
(一)名词活用
1.名词活用为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直接用作状语修饰谓语动词,但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却常
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作状语,起修饰、限制作用。主要包括:①时间名词,如
“日”“夜”“月”“岁”等作状语;②方位名词,如
“南”“北”“内”“外”“上”“下”等作状语;③普通名词作状语。
试找出下列句子中名词活用为状语的词,并试着找出其活用的规律和特点。
(1)东犬西吠:西
(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
(3)良庖岁更刀:岁
⑷蝉蜕于浊秽:蝉
(5)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
(6)常以身翼蔽沛公:翼
(7)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包、囊
(8)大石侧立千尺:侧
规律和特点:名词用在动词前,如果不构成主谓关系,那么,它一定活用为状语,或者说,
只要是处于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名词一定活用为状语。
2.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现象:①名词后带宾语;②名词前面有副词;③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如
“能”“可”“欲”等);④名词后面跟介宾短语。
试找出下列句子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并试着找出其活用的规律和特点。
(1)①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第二个“君”“臣”
②二月草已芽:芽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第二个“师”
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
⑤君子不齿:齿
⑥未云何龙:云、龙
规律和特点:名词前面有副词(“不”“已”“相”等),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在现代
汉语中,副词不能修饰名词,若修饰了,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2)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
③云青青兮欲雨:雨
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饭
⑤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十步
规律和特点:能愿动词(指“能”“可”“欲”等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⑶①沛公军霸上:军
②鹏鹦巢于深林:巢
③唐浮图(和尚)慧褒始舍于其址:舍
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质
⑤风乎舞雪:风
规律和特点:名词前面没有动词,后接介宾短语(后无动词),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4)①驴不胜怒,蹄之:蹄
②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函
③塞者凿之,陡者级之:级
④策之不以其道:策
⑤我树之成而实五石:树
规律和特点:名词后面带“之”字,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5)①以膏泽斯民:膏泽
②武能网纺缴,集弓弩:网、蕖
③曾皙后:后
④籍吏民,封府库:籍
⑤函梁君臣之首:函
规律和特点:两个名词(或一个名词和一个名词性短语)连用,则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至于哪个名词活用,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6)①根拳而土易:拳
②扣舷而歌之:歌
③客逾庖而宴:宴
④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东
规律和特点:“而”字前或后的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因为“而”字不能连接名词和名词(或
名词性短语),它一般连接动词和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二)动词活用为名词
在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的修饰、
限制,这就使它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试找出下列句子中动词活用为名词的词,并试着找出其活用的规律和特点。
(1)追亡逐北:亡、北
(2)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第二个“生”
(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
(4)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听
(5)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谗、讥
(6)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畜
(7)而其见愈奇:见
规律和特点:一是两个动词连用,如构不成连动式,则后一个动词一般活用为名词;二是动
词前若有“其”“之”等代词修饰,则该动词活用为名词。
n.掌握形容词活用及使动、意动的规律特点
(一)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作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表示具有
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翻译时应补出中心词(名词),让形容词作定语。
试找出下列句子中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的词,并试着找出其活用的规律和特点。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少、长
(2)郑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贤
(3)此其志不在小:小
(4)屈平疾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邪曲、公、方正
(5)宾主尽东南之美:美
(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第一个“圣”和“愚”
规律和特点:当形容词作主语或宾语时,该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1)(3)(4)(6);当形容词用
在“其”“之”后面,充当中心语时,则活用为名词,如(2)(5)。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或者前面受能愿动词或副词修饰时,它不再表示事
物的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
试找出下列句子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并试着找出其活用的规律和特点。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第一个“明”
(2)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明
(3)不知东方之既白:白
(4)素善留侯张良:善
(5)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弱
(6)明道德之广崇:明
规律和特点:当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该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4)(6);当形容词放在能愿动
词后,该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1)(2);当形容词放在副词(时间副词或否定副词)后,该形容
词活用为动词,如(3)(5)。
(二)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
1.使动用法
(1)试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动词,并试着找出其活用的规律和特点。
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亡
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却
③外连衡而斗诸侯:斗
④宜皆降之:降
⑤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
规律和特点:当不及物动词后面带了宾语,该动词一般活用为使动用法。
(2)试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形容词,并试着找出其活用的规律和特点。
①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
②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齐
③既来之,则安之:安
④则思正身以黜恶:正
规律和特点:当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且该形容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时,该形容
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3)试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名词,并试着找出其活用的规律和特点。
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第一个“封”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
③却宾客以业诸侯:业
④阙秦以利晋:利
规律和特点:当名词后面带了宾语,且该名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时,该名词活用
为使动用法。
2.意动用法
试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为意动用法的形容词、名词,并试着找出其活用的规律和特点。
(1)单于壮其节:壮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
(3)驼业种树:业
(4)悦亲戚之情话:悦
(5)吾从而师之:师
规律和特点:当形容词、名词后面带了宾语,且该形容词、名词具有“认为(以为)宾语怎么
样”或者“把宾语当什么”(通常可译为“认为……”“以……为……”"对……感
到……”“把……当作……”等)的意思时,该形容词、名词活用为意动用法。
【特别提醒】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区别
有些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较难区分,必须紧扣上下文,研究句子本身所表达的意思,方
能确定。例如下面两个句子:
'①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少之,
小《则王怒...
、②孔子登东山而少鲁,登泰山而少天下。
①句中的“小”是“使....J、",即“使大木小”。
②句中的“小”是“以……为小”,即“认为鲁地小”“认为天下小”。
由以上两句可以看出,使动侧重于客观行动,而意动侧重于主观感受,是个人的看法,
事实未必如此。如“小天下”,其实天下并未变小,变小只是孔子的一种主观感受罢了。
■微积累
动词的为(w旬动用法
为动用法中,动词不直接支配宾语,而是表示为(因、给、对)宾语而施行某一动作。简
言之,主语为宾语而动。只有动词(包括活用了的名词、形容词)才有为动用法。其中“为”
包括“为了”“因为”“给(替)”“对(向)”四个意思。如“死国可乎”中的“死”相当于
“为……而死”,“名我固当”中的“名”相当于“给……命名”。
I-----为一^I
—+饕+.V—粤语之间具有
对点练案19
一、名句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
"两句,用来形容现在那些溺爱孩子不计后果的家长也非常恰当。
⑵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道,庭院里有一棵枇杷树,
作者面对此景,睹物思人,感慨万千。
⑶阅读古代诗词时,小明非常欣赏由山与水构成的雄浑阔大画面的诗句,如
答案(1)虽曰爱之其实害之(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3)落木千山天
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二、专项训练
2.根据通假条件找出下面画横线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义。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①归孔子豚。②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③遇诸涂。谓孔
子日:“来!予与尔言。”目:“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目:“不可。”“好从事
而亟失时,④可谓知乎?”目:“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日:“诺。吾将
仕矣。"(节选自《论语・阳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归”同“馈”,赠送。②“时”同“伺”,等候。③“涂”同“途”,道路。④“知”
同“智”,聪明。
【参考译文】
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愿见他,(阳货)便赠送孔子一只小猪。孔子趁他不在家的时候,
前往拜谢以还礼,在路上遇见阳货。阳货对孔子说:“过来!我跟你讲话。”(阳货接着)说:
“有才能却怀揣着不用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作仁爱吗?"(孔子回答)说:“不可
以。”(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聪明吗?"(孔子回答)说:
“不可以。”(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岁月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答
应你去做官。”
3.思考下列词语的古义和变化类型,完成下面表格。
词语古义今义变化类型
宫帝、后、太子等居住的房屋
睡睡着,睡觉
牺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天津仁爱学院《计算机系统的局限性》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排球正面上手发球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体育与健康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石油工程软件》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养羊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文化史》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泰州2024年江苏泰兴市妇幼保健院招聘高层次人才2人(第2批)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钢结构设计与施工》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实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伊犁师范大学《融媒体监测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钢材质量保证承诺书模板(6篇)
- 神笔马良课文原文
- 内科学教学课件:泌尿系统疾病总论
- 城市轨道交通服务礼仪和意识基本知识专题培训课件
- 网络安全培训-
- 唐诗与三晋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山西师范大学
- 河北省构造单元简表
- 【武汉版】生命安全教育五年级第19课《别让皮肤受伤害》教学设计
- 2022-2023学年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物理高一下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
-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和而不同”导写及范文
- 2023年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单招笔试职业技能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