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统编版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理解与背诵篇目》汇编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1/3D/11/wKhkGWekK4qAQsyeAAHx9xz7ED4306.jpg)
![2025届统编版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理解与背诵篇目》汇编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1/3D/11/wKhkGWekK4qAQsyeAAHx9xz7ED43062.jpg)
![2025届统编版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理解与背诵篇目》汇编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1/3D/11/wKhkGWekK4qAQsyeAAHx9xz7ED43063.jpg)
![2025届统编版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理解与背诵篇目》汇编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1/3D/11/wKhkGWekK4qAQsyeAAHx9xz7ED43064.jpg)
![2025届统编版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理解与背诵篇目》汇编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1/3D/11/wKhkGWekK4qAQsyeAAHx9xz7ED4306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材古诗文识记
文言文理解与背诵
(含文言文背诵篇目20篇)
必修上册
包含背诵篇目:《劝学》《师说》《赤壁赋》《登泰山记》
课文01劝学
一、文言词句理解
(一升阅读1〜2段,完成题目。
君子曰:学不可以停止)o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合乎)缠(木匠
用来取直的墨线),车.柔(同“燥”,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以为轮,其中(弯
曲的弧度)中档(圆规)o乳即使)有(同“又”)格累(晒干),不复把(直)
者,车柔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拿(金属制的刀斧等再(接近、靠近)平(磨
刀石)则可(变锋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解释加点的词语,写在括号内。
2.翻译画线的句子,找出得分点。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
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得分点:博学、参、省、乎、知,介宾后置句)
3.默写文中的句子,注意易错字。
(1)《荀子・劝学》中以“青”作比时,说其“取之于蓝.,一而青于蓝.”,
与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一致。
(2)文中”.故木受绳则直一,一金就砺则利一”两句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通
过“木”和“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
状态。
(3)(2020.全国H卷)《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车柔以为
轮”,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曝晒也不会挺直,因为“车柔使
之然也”。
(4)《荀子.劝学》中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通过后天不断广泛学习获得
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一”的君子,就
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二升阅读第3段,完成题目。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歌(踮起脚后跟)而望矣,不如
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渗(劲疾)
也,而闻者尊(清楚)。修(借助)碧(车)马者,非利足也,而竺(到达)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型;用作动词,游泳)也,而缎(横渡)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
假于物也。
4.解释加点的词语,写在括号内。
5.翻译画线的句子,找出得分点。
译文: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不过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得分点:
生、假、物)
6.默写文中的句子,注意易错字。
(1)荀子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的道理。文中利用声音传播规律说明
“学习必须善于利用外物”这一道理的句子是“顺风而呼.,一声非加疾也一,_
而闻者彰.”。
(2)文中强调君子的天性与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君子之所以高于一般人,是
因为他善于利用外物的句子是“君子生非异也.,一善假于物也.”。
(3)(2018•全国HI卷)《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婵
精竭虑思考,却“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一”,踮起脚极目远望,也“一不如登高之
博见也”。
(4)《荀子・劝学》中,荀子以亲身的体验,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叠
尝终日而思矣一,一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一”o
(三)阅读第4段,完成题目。
积土成山,风雨举(起)声(兼词,相当于“于此”);积水成港1(深渊,深
潭),蛟龙与(生长)焉;积善(善行)成德,而神明自得,争一(圣人的心怀)
爸(具备)焉。故不积堂(古代称跨出一只脚为“珪”)步,千也没有用来……
的,无从)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个嘤(骏马)一跃,不能十步;筝争
(劣马)十驾,沙(功效)在不令(停止,止息)。然(刻)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蹩(雕亥I)o(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2)上食埃土,下饮
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鳍之穴无可觉和:托身,藏身)者,用心
犀(浮躁,不专心)也。
7.解释加点的词语,写在括号内。
8.翻译画线的句子,找出得分点。
(1)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得分点:禾,强,定语
后置句)
(2)译文: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得分点:用心、
一,判断句)
9.默写文中的句子,注意易错字。
(1)文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
喻,引出“积善成德一,一而神明自得.,一圣心备焉一”的观点。
(2)文中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骐骥一
跃,不能十步;驾马十驾,功在不舍”。
(3)文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
的例证是“蟹六跪而二螯.,一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一,用心躁也.”。
(4)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且认为后天学习可以改造人,如果“积善成德
_,一而神明自得.”,就会“圣心备焉”。
(5)《荀子・劝学》中以雕刻正面设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只有坚持不懈、持
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锲而不舍一,一金石可镂一”。
(6)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
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说“故不积度步,无以至千里”。
(7)(2022・新高考I卷,河北等)《荀子・劝学》中".驾马十驾.,一功在不舍.”
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二'重点词句梳理
10.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车柔”同“燥”,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复、再;“暴”同“曝”,晒)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见识)
(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性)
11.解释加点多义词语的含义。
⑴绝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动词,横渡)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形容词,僻远、极远的)
③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副词,完全)
④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组齐(动词,绝交)
⑤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动词,死)
⑥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动词,断绝)
⑵利
①金就砺则和(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锐利)
②非利足也(使动用法,使……,决)
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使动用法,使……锋利)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形容词作名词,便利的条件,有利的条件)
⑤欲居之以为利(动词,牟利、赢利)
⑥商人重利轻别离(名词,利益)
12.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曲学
古义:一鼓励、勉励一
今义:拿道理说服人,使人听从
(2)金就砺则利
古义:金属制的刀斧等
今义:黄金
(3)蟹六阳而二螯
古义:一蟹腿一
今义:两膝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5)蚓无瓜才之利
古义:_爪子和牙齿一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⑹非蛇鳍之穴无可奇疝者
古义:托身,藏身
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13.指出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假舟楫者,非能由也(名词作动词,游泳)
(2)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直/变锋利)
(4)用心:也(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使动用法,使……,决)
(6)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使动用法,用火烧烤使……弯曲)
14.判断句式类型并指出标志词。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判断句标志词:……者……也)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句标志词:于)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标志词:之)
三、重要词语解说
1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君子”在文中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
典籍,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
B.“君子”一词出自《易经》,被全面引用,最后上升到士大夫及读书人的
道德品质,始自孔子,并被以后的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
C.古代称人行走,举足两次为“总圭”,举足一次为“步”,故半步称“度
J_H,,
/P*o
D.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战国末期思想家,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
讳称“孙卿”,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解析】举足一次为“珪”,举足两次为“步”。
课文02师说
一、文言词句理解
(一升阅读第1段,完成题目。
古之学考(求学的人)必有师。师者,号次用来……的)传道氧同“授”,
传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穹(疑惑)也,
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田(知道,懂得)道也困(本来)先乎吾,吾小(跟随,
跟从)而呼(以……为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呼
(学习)道也,夫质(哪,表反问语气)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解释加点的词语,写在括号内。
2.翻译画线的句子,找出得分点。
译文:因此,无论地位显贵还是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
就是老师在的地方。(得分点:是故、无,判断句)
3.默写文中的句子,注意易错字。
(1)文中阐述老师作用的句子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文中阐述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都会有困惑的观点的句子是
”.人非生而知之者一,.孰能无惑一?”
(3)文中指出,选择老师时不要管他的地位和年龄,并用“.道之所存.,师
之所存也”两句说明谁懂得“道”谁就是自己的老师的道理。
(4)韩愈在《师说》中表达了从师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择师的标准,其中明确
择师标准的两句话是“.道之所存.,一师之所存也一”。
(二升阅读第2段,完成题目。
嗟乎!师道(风尚)之不管(流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
其见超出)人也远矣,?耳(尚且,还)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
远矣,而呼(以……为耻)学于师。是故至(圣明的人)益至(圣明),1.(愚昧
的人)益尊(愚昧)。圣人之郎也……的原因)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若(大
概)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哥(糊涂)矣。彼
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1)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士大夫之尊(类),日师日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日: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平(低)则足羞,官卷(高)则近识(谄媚奉
承)。”呜呼!师道之不摹(恢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肯(不
与同列,看不起),今其智?(竟)反不能及,若(语气副词,表示反问)可怪也
欤!
4.解释加点的词语,写在括号内。
5.翻译画线的句子,找出得分点。
(1)译文:不明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
习。(得分点:知、解,宾语前置句)
(2)译文: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这种人是明智的。
(得分点:小学、遗、明)
6.默写文中的句子,注意易错字。
(1)(2019•全国DI卷)《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
愈最后的评价是“小学而大遗.,一吾未见其明也.”。
(2)文中抨击了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
气。其中“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原因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O
(3)《师说》中,韩愈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了两句慨叹:“师道之不
传也久矣_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的耻师现象已
经成为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4)韩愈《师说》中,将“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进行对比,批判了“今
之众人”错误的学习态度,这两句是“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5)韩愈在《师说》中分析了世人在从师学习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的不同态
度:对其子”.择师而教之一”,对自身“则耻师焉一”。
(6)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
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三)阅读第3段,完成题目。
圣人无常师。孔子冲(以……为师)郑子、装弘、师襄、老聃。郑子之狼(同
类的人),其手(才德优秀)不及孔子。孔子日:三人行,则必有我师。(1)是故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7.解释加点的词语,写在括号内。
8.翻译画线的句子,找出得分点。
⑴译文: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超过学生。(得分点:是故、
不必、贤)
(2)译文:懂得道理的时间有早有晚,学术技艺(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
了。(得分点:闻道、术业、攻)
9.默写文中的句子,注意易错字。
(1)韩愈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传统,并由此得出“是故弟
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是对师生关系的概括。
(2)文中在阐述师生关系时,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两句来说
明掌握学识有早晚且各有所长的师生观。
(3)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
中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一师不必贤于弟子一”观点一致。
(4)《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闻道有先后.,一术业有专攻一”。
(四升阅读第4段,完成题目。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豪(赞
许)其能行古道(从师之道),作《师说》以牛(赠送)之。
10.解释加点的词语,写在括号内。
n.翻译画线的句子,找出得分点。
译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全面学习,不受时俗的限制,跟我学习。(得分点:
经传、通、拘,被动句,介宾后置句)
12.默写文中的句子,注意易错字。
(1)(2018•全国I卷)《师说》是韩愈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好古文
_”,点出了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则说明了李蟠的儒
学素养。
(2)文中揭示写作此篇文章的缘由的句子是“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
以贻之一”。
二、重点词语整理
13.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动词,传授)
⑵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这里指不从师学习)
14.解释加点多义词语的含义。
⑴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如(名词,老师)
②吾如道也(动词,学习)
③吾从而呷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④如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尊师学习)
⑤巫医乐如百工之人(名词,掌握一定技艺的人)
⑥烛之武退秦帅(名词,军队)
⑵传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动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④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送,传递)
15.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⑴古之学有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吾丛而师之
古义:』艮从并且一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⑶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义:一般人
今义:大家;许多人
(4)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5)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义:一不一定一
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16.指出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⑴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2)是故争益圣,尊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3)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使动用法,使……学习)
(5)吾从而则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6)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
(7)孔子如郑子(意动用法,以……为师)
17.判断句式类型并指出标志词。
(1)不拘于时(被动句标志词:于)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标志词:之)
18.文中“之徒”表示“这一类人”,类似词语还有哪些?请把它们填写在下
表左边一栏里。
词语含义
(1).之族一
⑵之属
这一类人
(3)_之伦.
(4)_之党一
三、重要词语解说
19.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至南宋淳熙间,朱
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
B.“五经”是《诗》《书》《礼》《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
于汉武帝时。其中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封建时代教育的必读教科书。
C.“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是《诗》《书》《礼》《易》《乐》《春秋》
的合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
D.“巫医”“乐师”是古代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
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
如庖丁,指一个叫丁的厨工。
【解析】《乐》应为《易》。
20.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句读,指文辞停顿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
停顿为读。古书没有标点,所以要学习句读。
B.在古代“六艺”还指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通常我们
把《诗经》的内容“风、雅、颂”与表现手法“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
C.童子,文中指童子科考试。童子科是古代选拔神童的制度,汉代已有,
开始以荐举为主,后来增加了考试,能够通过考试的神童称为“童生”。
D.“说”是古代散文的一种,属议论文范畴,一般是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
的见解。如《爱莲说》《捕蛇者说》《马说》等。
【解析】“文中指童子科考试”错,文中指未成年的男子。另外,童子科
考试不是选拔神童的考试,而是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考试,只有通过该考试,才
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称未通过该考试的人为“童生”,与年龄无关。
课文03赤壁赋
一、文言词句理解
(一升阅读第1段,完成题目。
壬戌之秋,七月既里(农历每月十五),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
徐来,水波不中(兴起,产生)。举酒用(劝请)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一会儿),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粳(笼罩,覆盖)江,
水光接天。冬(放任)一苇之所为口(往),透(越过)不口(广阔的江面)之茫然。
浩浩乎如芍(同“凭”,乘)廖(太空)罩(驾)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
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解释加点的词语,写在括号内。
2.翻译画线的句子,找出得分点。
译文:月亮从东山上升起来,在斗宿和牛宿之间慢慢移动。(得分点:两处介
宾后置句)
3.默写文中的句子,注意易错字。
(1)文中苏轼以精练的笔墨写风平浪静的名句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_",这两句历来为人称道。
(2)文中写作者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了《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
即文中所谓“诵明月之诗.,一歌窈窕之章一”。
(3)文中描写江面美景,与“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有异曲同
工之妙的两句是".白露横江.,一水光接天.”。
(4)(2018•全国H卷)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月出于东山
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5)苏轼在《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与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一
白露横江一,一水光接天.”。
(6)《赤壁赋》中,苏轼写在江面上自由飘荡,似乎是在浩荡的宇宙间乘风飞
行,飘飘忽忽升入仙境的句子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一,一而不知其所止一;_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一羽化而登仙.”。
(7)(2023•全国乙卷)宋代张孝祥以“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描写舟
泛水上,景致与苏轼《赤壁赋》中“一纵一苇之所如_凌万顷之茫然两句
所写的景致非常相似。
(二)阅读第2段,完成题目。
于是饮酒乐甚,扔(敲)舷而歌之。歌日:"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冽(逆流
而上)流光。沙沙(悠远的样子)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住
(循,依)歌而相(同声相应,唱和)之。其声呜呜然,如冬(怨恨)如事(思慕),
如事哭泣)如加(倾诉),余音累累(形容声音婉转悠长),不绝如孥(细丝)。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整妇。
4.解释加点的词语,写在括号内。
5.翻译画线的句子,找出得分点。
译文: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得分点:
舞、泣,均为使动用法)
6.默写文中的句子,注意易错字。
(1)(2019•全国II卷)文中以“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两句,写出了婉转
悠长、延绵不尽的箫声之美。
(2)《赤壁赋》中,"渺渺兮予怀.,一望美人兮天一方.”两句唱出了苏轼
饮酒后思念君主、朝廷,但无奈路途遥远,对国事也无能为力的幽怨与惆怅。
(3)苏轼在《赤壁赋》中从正面写客人箫声之悲伤、幽怨的两句是".如怨如
慕.,如泣如诉.”o
(4)文中“舞幽壑之潜蛟一,一泣孤舟之打妇一”两句,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了
箫声的凄冷、幽怨,表达了作者此时内心的感伤。
(5)苏轼《赤壁赋》中,“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釐妇”两句从侧面
写出了箫声的魅力。
(三"用读第3段,完成题目。
苏子修忿(容色改变的样子),正襟扈半(端坐)而问客日:“何为其然
也?”客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
武昌,山川相举(同“缭”,盘绕、围绕),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
乎?亨(当)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刎向东进发)也,躺胪千里,旌旗蔽空,
即承斟酒)临江,粳翟(横执长矛)赋诗,0(本来)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2)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3)寄蜉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享(哀叹)吾生之须臾,蓑(羡慕)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攀(一下子,很轻易地)得,托遵时)(余
音,指箫声)于悲风。”
7.解释加点的词语,写在括号内。
8.翻译画线的句子,找出得分点。
⑴译文:何况我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得分
点:渔樵、侣、友,介宾后置句)
(2)译文:驾着一只小船,在这里举杯来互相劝酒。(得分点:扁舟、属)
(3)译文:在天地之间寄托自己短暂的一生,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米粒。(得
分点:寄、蜉蟒、渺、沧海,介宾后置句)
9.默写文中的句子,注意易错字。
(1)在文中,苏轼用“触胪千里一,一旌旗蔽空一”两句描写了曹操的军队在
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2)在文中,苏轼用“酿酒临江,横槊赋诗”两句概括了曹操攻打江东
之前饮酒赋诗的英雄气概。
(3)面对永无穷尽的浩瀚长江,苏轼在文中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
无穷一”直接抒发了人生短暂的感慨。
(4)《赤壁赋》中,客人把自己和曹操进行对比:曹操当时是“触炉千里,旌
旗蔽空”,而你我只是“驾一叶之扁舟.”;曹操当时是“酿酒临江,横槊赋
诗",而你我只是”.举匏樽以相属一”。
(5)《赤壁赋》中,写苏轼与友人荡漾江中,与麋鹿为伴的句子是”.况吾与
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6)苏轼在《赤壁赋》中运用比喻,感叹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
句子是“.寄蜉蟒于天地一,一渺沧海之一粟一”。
(7)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挟飞仙
以遨游一,抱明月而长终.”。
(四升阅读4〜5段,完成题目。
苏子日:“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西(此,这里指水),而未尝往也;
等(满)李(缺)者如彼,而半(终究)莫申f(消减和增长)也。盖将自其变者
而观之,则天地胃(竟,竟然)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
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苛(如果)非吾之所有,鼻(即使)
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1)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却:再)酌。肴核既尽,杯盘枣等(即''狼藉",凌乱)o洞
与(互相)名荐(枕着垫着)乎舟中,不知东方之眼(已经)白。
10.解释加点的词语,写在括号内。
n.翻译画线的句子,找出得分点。
(1)译文:取用它们不会有人禁止,享用它们也不会竭尽。(得分点:取、禁、
竭)
(2)译文: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有。(得分点:是、
造物者、适,判断句)
12.默写文中的句子,注意易错字。
(1)文中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看待天地万物存在的句子是“盖将自其变者而
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2)文中“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两句,从不变的角
度阐述了人与万物的关系。
◎)(2020.全国n卷)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一面
未尝往也一”;月亮时圆时缺,“一而卒莫消长也一”。
(4)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出江水流逝却始终长流不息,月亮盈亏却无所增减
的哲理的句子是“.逝者如斯.,一而未尝往也一;一盈虚者如彼一,一而卒莫消长
也。
(5)苏轼在《赤壁赋》中写清风、明月为吾享用的句子是“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一耳得之而为声.,一目遇之而成色.”。
(6)苏轼在《赤壁赋》中写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是大自然中你我可以共同
享用的宝藏,因为它们”.取之无禁一,一用之不竭.”。
二'重点词句梳理
13.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冯虚御风(“冯”同“凭”,乘)
(2)山川相缪(“缪”同“缭”,盘绕、围绕)
14.解释加点多义词语的含义。
⑴望
①七月既里(农历每月十五日)
②里美人兮天一方(远望,眺望)
③都督阎公之雅军(名望,声望)
④日夜军将军至(盼望,期望,希望)
⑤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观察)
(2)赋
①赤壁球(一种文体)
②横槊赚诗(朗诵)
③临清流而赚诗(创作)
④省刑罚,薄赚敛(赋税)
⑤娥以重税(征收)
15.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⑴望手人兮天一方
古义:所思慕的人
今义:美貌的女子
(2)自南横江,水光接天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在9月7日、8日或9日
(3)凌万顷之年然
古义:一旷远的样子一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
16.指出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鞍窈窕之章(名词作动词,唱)
(2)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名词作动词,攻占)
⑶顺流而乐也(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发)
(4)况吾与子返皆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捕鱼砍柴)
(5)亚襟危坐(形容词作动词,整理)
(6)不知东方之既自(形容词作动词,变明亮)
⑺舜幽壑之潜蛟,由孤舟之蔑妇(使动用法,使……起舞/使…落泪)
(8)假鱼虾而药麋鹿(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17.判断句式类型并指出标志词。
(1)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标志词:之)
(2)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句标志词:者)
(3)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标志词:为(介词)、何(疑问代词)]
(4)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标志词:在(动词)、安(疑问代词)]
(5)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句标志词:羡(动词)、何(疑问代词)]
(6)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标志词:于(介词)]
三、重要词语解说
18.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既望”指阴历每月十六,“望”指阴历每月十五,“晦”指阴历每月
初一,“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B.曹操,字孟德。“德”是“德性”的意思,与“操行”一词相呼应。
C.“壬戌”属于干支纪年法,顺序为第59个。前一位是“辛酉”,后一位
是“癸亥”。
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
人,为自己取号无不别具匠心,表现其所爱所好。
【解析】“朔”指阴历每月初一,“晦”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19.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赋”本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为《诗经》“六义”(风、雅、颂、赋、
比、兴)之一。按朱熹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也就是
说,“赋”是直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B.汉代时,“赋”成为一种文体。该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讲求文采、
韵律。其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C.中国古代有二十八宿的说法,斗牛指其中的斗宿和牛宿。斗宿,就是北
斗七星,勺子状;牛宿,有星六颗,因其星群组合如牛角而得名。
D.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
“进士”,是古代科举院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解析】“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课文04登泰山记
一、文言词句理解
(一升阅读1〜2段,完成题目。
泰山之叩(这里指山的南面),汶水西流;其留(这里指山的北面),济水东
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寺(在)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
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次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零(冒着)风雪,历齐河、长清,穿
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奉(这)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
萼(山脚)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磅(石阶),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
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尊(顺着)以入,道少半,越
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巍(山顶)o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
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像门槛一样横
在路上的山崖),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々(几乎)不可登。及既上,
苍山耻背)雪,明曲(照)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彳来如画,而半山唇(停
留)雾若带然。
1.解释加点的词语,写在括号内。
2.翻译画线的句子,找出得分点。
译文: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界限,到
达泰安。(得分点:历、限、至于)
3.默写文中的句子,注意易错字。
(1)文中“当其南北分者一,一古长城也一”两句,描述横亘在阳谷与阴谷分
界处的古长城,给泰山增添了雄奇的色彩。
(2)在《登泰山记》中,写姚鼐与友人登泰山是在冬季,其中“道中迷雾冰
滑,一磴几不可登.”两句最能反映当时气候恶劣、登山艰难的情形。
(3)在《登泰山记》中,写姚鼐登上山顶后看到的壮观雪景的句子是”一苍山
负雪一,一明烛天南一”。
(4)文中“.汶水、徂徐如画,一而半山居雾若带然.”两句,写出了作者在
山顶上见到的晚日照城郭的景象。
⑸姚鼐《登泰山记》“.阳谷皆入汶一,一阴谷皆入济一”中两个“皆”字,
顿挫有力,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终归二河的景色。
(6)一般人不会穿越泰山西北谷抵达泰安,也不可能借机去考察齐长城。姚鼐
在《登泰山记》中“.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实地考察古长城之貌,
其精神令人由衷敬佩。
(7)《登泰山记》记叙丁未那天,姚鼐由南面山脚处登山,谁知四十五里,
道皆砌石为磴一,一其级七千有余一”。这种用数字来显示峰峦险峻的手法实在高
明。
(8)在《登泰山记》中,姚鼐登上山巅,俯瞰泰安城,描绘在山顶看到的山水
夕照美景的句子是“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徐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
____O
(二)阅读3〜4段,完成题目。
戊申厚(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
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云数十立者,山也。理术(天边)
云一线异色,须次(片刻之间)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毛(有人)日,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毛(有的)得日或否,绛皓娶(杂)
色,而皆若倭(脊背弯曲的样子)o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
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送(模糊)失。俘(偏僻)不品对着)道者,皆不及
往。
4.解释加点的词语,写在括号内。
5.翻译画线的句子,找出得分点。
译文:逐渐看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掷具一样立着的东西,都是山峰。(得分
点:稍、樗播,判断句,定语后置句)
6.默写文中的句子,注意易错字。
(1)文中写日出时云彩的色彩变化的句子是“极天云一线异色、,一须臾成五
采“。
(2)文中".日上一,一正赤如丹一,一下有红光动摇承之一”三句,通过描摹
色彩,把太阳跃动而雄浑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
(3)《登泰山记》中,姚鼐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积雪击面,足下皆云,然
后用一个判断句稍见云中白若樗藕数十立者,山也”,衬托出日观峰的
高大雄伟。
(4)姚鼐《登泰山记》中,表现日出后再看日观峰以西山峰景象的句子是
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三)阅读第5~6段,完成题目。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十岁(平的和方形的),少圜。少杂树,多松,
生石好(裂缝),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
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7.解释加点的词语,写在括号内。
8.默写文中的句子,注意易错字。
(1)《登泰山记》中最后一段写泰山上石头的颜色、形状的句子是:“石苍
黑色一,多平方.,沙圜.。”
(2)在姚鼐《登泰山记》中,作者登上泰山后,介绍山上树木的情况的句子
少杂树,多松.,一生石罅.,一皆平顶.。”
⑶姚鼐《登泰山记》最后描绘了泰山严冬的景观:“冰雪.,无瀑水.,
_无鸟兽音迹一。一至日观数里内无树.,一而雪与人膝齐一。”多用两三字短句,
简练峭劲。
(4)姚鼐在《登泰山记》中,“而雪与人膝齐.”一句写出了日观峰附近积
雪之厚,写冰雪处,照应了前文的”.大风扬积雪击面一”,再次突显了天气的恶
劣。
二、重点词句梳理
9.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须臾成五采(“采”同“彩”,色彩)
(2)多平方,少圜(“圜”同“圆”,圆形)
10.解释加点多义词语的含义。
⑴数
①稍见云中白若樗藕藜十立者,山也(音shii,几,几个,表示约数)
②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音shii,法则,规律,命运)
③范增藜目项王(音shud,屡次)
④三日六艺:礼、乐、射、御、书、教(算术)
⑤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音shU,数目,数量)
⑥故为国之藜,务在垦草(音shil,技艺,方法)
⑦珠可历历数:也(音sh。,计算)
⑵限
①越长城之限(界限)
②崖限当道者(门槛)
③然则诸侯之地有限(限度)
④济清河浊,足以为限(险阻,阻隔)
⑤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限制,限定)
n.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⑴至于泰安
古义:到达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2)多半方,少圜
古义:一平的和方形的一
今义:指数是2的乘方;平方米
(3)下有红光到年承之
古义:一晃动.
今义:不稳固,不坚定
12.指出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⑴崖限当道者(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2)明烛天南(名词作动词,照)
(3)道少半,越中岭(名词作动词,走路)
13.判断句式类型并指出标志词。
(1)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判断句标志词:皆)
(2)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定语后置句标志
词:者)
三、重要词语解说
14.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泰山又名岱宗、岱山、岱岳、东岳、泰岳等,位于山东省中部,有“五
岳之首”“五岳之长”“五岳之尊”“天下第一山”之称,是古代帝王告祭的神
山。
B.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
显赫的地位,其代表人物有姚鼐、刘大楣等。
C.古代民间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四更,在十二时辰的寅
时,即凌晨三时至五时,也叫‘‘四鼓”。
D.古时城墙有内外之分,里面的一道为“城”,外面的一道为“郭”。
【解析】四更,在十二时辰的丑时,即凌晨一时至三时,也叫“四鼓”。
1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石刻指的是刻有文字、图画的碑碣等石制品或石壁,也指上面刻的文字、
图画。
B.行宫是古代京城以外供帝王出行时居住的宫室,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
居的官署或住宅。
C.在古代,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山之北、水之南谓之阴。我国许多城
市位于河流或山脉南北,因此就会以“阴”或“阳”命名,如洛阳就是因为位于
洛水以南而得名。
D.知府也称太守,是中国古代的地方官职名,州府最高行政长官。
【解析】洛阳就是因为位于洛水以北而得名。
必修下册
包含背诵篇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
谏议书》《阿房宫赋》《六国论》
课文0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一、文言词句理解
(一)阅读1〜4段,完成题目。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管竺(在尊长近旁陪坐)o
子日:“也因为)吾一日长手(比)尔,坤(不栗)吾«(同“已”,止)
也。唇(平日,平时)则日:'不吾用(了解)也!'(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平勺(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而芍(回答)曰:''千乘之国,摄(夹处)
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呼率(军队),耿接续)之以多年(饥荒);(2)由也为之,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岁(微笑)之。
1.解释加点的词语,写在括号内。
2.翻译画线的句子,找出得分点。
(1)译文: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得分点:如、或,
“何以”宾语前置句)
(2)译文: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可使人人有勇气,而且知道合乎礼仪
的行事准则。(得分点:也、为、比及、方)
3.默写文中的句子,注意易错字。
(1)孔子不以年长自居,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语打消学生们的顾虑,为他们
创造了一个亲切、轻松、活跃的谈话环境,他说:“以吾一日长乎尔.,一毋吾
以也一。”
(2)面对孔子的提问,个性鲁莽却又率直的子路最先回答:“千乘之国,摄乎
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健;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3)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夫子哂之一”,这既是暗
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
(4)(2020.新高考I卷)《论语・先进》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
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一,目
知方也”o
(二升阅读5〜8段,完成题目。
“求!尔何如?”
对日:“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为虱至于)
其礼乐,以俟(等待)君子。”
“赤!尔何如?”
对日:“非曰熊(胜任,能做到)之,愿学焉。年质本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
事),如合(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母(诸侯一起朝见天子),端章甫,愿
为小相焉。”
4.解释加点的词语,写在括号内。
5.翻译画线的句子,找出得分点。
译文: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可
以使人民富足。(得分点:方、如、为、比及)
6.默写文中的句子,注意易错字。
(1)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的“如其礼乐一,一以俟君子一”可以看出
来。
(2)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
之事,“端章甫.,一愿为小相焉一”。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赤)认
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学习,宗庙祭祀,或者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之事,他可以“一
端章甫.,一愿为小相焉一”。
(三)阅读9~13段,完成题目。
“点!尔何如?”
鼓瑟布(同“稀”,稀疏),铿尔,舍瑟而作(起身,站起来),(1)对日:“异
乎三子者之撰。”
子日:“便便(何妨,意思是有什么关系呢)乎?亦各言其志也。”
日:“苇(同“暮”)春者,春服即(已经)&(定),(2)冠者五六人,童子
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夫子用忿(叹息的样子)叹日:“吾与(赞成)点也!”
7.解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六位机械计数器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转向中间臂支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常州2025年江苏常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直属事业单位招聘高层次紧缺专业人才269人(定期)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生化仪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成都2024年四川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招聘教育人才11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智能程序温控箱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喷灌机管道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双色底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袋装水简易连接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X射线探测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市场监督管理局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总结
- 2024-2030年中国免疫细胞存储行业发展模式及投资战略分析报告
- 家庭清洁课件教学课件
-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常微分方程》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11年公务员国考《申论》真题卷及答案(地市级)
- 《篮球体前变向运球技术》教案(共三篇)
- 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
-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 DBJ04∕T 290-2012 袖阀管注浆加固地基技术规程
- GB/T 17775-2024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
- 灯笼彩灯安装合同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