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4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1.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有“举贤才”之语,韩非子有“因能授官”之说,墨子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他们主见()A.通过选官实现同等 B.选官途径推崇荐举 C.依据才能选拔官吏 D.选官对象普及百姓2.中国自古设官而治,从“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到“政逮于大夫”“陪官执国命”“布衣为卿相”的历史演进,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变更趋势。这一趋势是()A.官员选拔利于国家管理 B.官制由人治向法治转型C.贵族政治让位官僚政治 D.君主专制取代贵族政治3.汉武帝时期以“孝”名科,为儒生以“经明行修”入仕开启了大门;东汉光武帝时为察举制度增加了“务授试以职”的规定,即州郡长官对于将要加以察举的茂才、孝廉,应先委以确定官职,合格者方能举至中心。这一变更说明东汉时期()A.官员的行政效率有所提高 B.世家大族对官员的限制减弱C.选官标准发生了根本变更 D.官吏选拔任用注意实际才能4.唐朝铨选制度下,获得出仕的途径,除了科举外,还有门荫、流外人流、军功授勋和其他杂色人流等,无论何种出身,要出仕任官,都必需经过吏部的铨选;即使是任满待选的前资官,在重新出任职事官时,也同样须要经过检选考试。材料说明铨选()A.有利于按道德标准选拔人才 B.体现了考试选拔官员的原则C.使政绩成为官员升迁的主要依据 D.实现了科举与出仕任官的统一5.据《新唐书》载,御史台事权高度集中,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员无不在其监察范围之内;而尚书省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订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据此推断,唐代()A.行政职能分工不明 B.政令畅通得以确保 C.中枢机构发生异变 D.监察制度有所完善6.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并限制势家“与孤寒竞进”,同时严防考官营私、考生作弊,全凭经义、诗赋和策论取士,个人的学问和才能在科举考试中占主导地位。由此可知,宋代科举()A.提高了基层官员地位 B.提升了用人取士信度C.推动了词曲文学发展 D.引领了科学探讨风气7.闻名学者何怀宏对明清八股取士有这一论断:“八股(文)虽然并不具有总能把最好的人推到最高位置的确定性,但它还是把大量的庸才挡在了门外。”这表明该学者()A.认为八股取士制度有其合理性 B.仅从政治角度诠释八股取士C.确定八股取士选拔了好用人才 D.忽视了八股禁锢人才的弊端8.秦汉时期,郡守每年秋冬要向朝廷申报一年的治状,县也同样要上集簿于郡,中心和郡各对其下属机构进行考核;与考核相辅的是监察,中心派郡监或刺史以监郡,郡县派督邮或廷掾以监县或乡,刺史、督邮随时可弹劾有罪赃的郡守、县令或其他官吏。这反映出秦汉时期()A.官员的选拔方式和流程已经比较成熟和完备B.考核和监察制度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限制C.科举制度加强了被选拔官吏的责任感和执行力D.监察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官吏的规范执政9.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宋以后,谏官制度渐渐衰微,明清时期渐渐形成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可见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化()A.缓和了官员内部的冲突 B.保障监察体系的高效运作C.提高了中心的行政效率 D.与专制权力的强化相一样10.1367年,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给事中,洪武六年(1373年)设置了六科给事中,下表中内容为六科给事中的详细职权。据表可知,明朝六科给事中的设置()吏科监督文官的选拔、任命、考核等事项户科监督国家钱粮收支、仓储等礼科监督各项祭祀、封增等兵科监督军事方略的制定、实施以及武官的考选、任命、赏功罚罪刑科对审判等进行监督工科监督各项建筑、水利工程的建立A.沿袭了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B.确立了直属六部的监察机关C.利于维护封建秩序的稳定 D.变更了当时的行政决策方式11.明代的乡试和会试,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还有史、策、论、律诗等。其中策一项,对其内容明确界定:“凡对策,须参详题意,明白对答,如问钱粮即言钱粮,如问水利即言水利,孰得孰失,务在典实,不许敷衍繁文。”据此可知明代的科举考试()A.形式僵化限制严格 B.考核内容注意“经世致用”之学C.不再重视儒家经典 D.要求考生所学的学问全面务实12.汉武帝时期以“孝”名科,为儒生以“经明行修”入仕开启了大门;光武帝时为察举制度增加了“务授试以职”的规定,即州郡长官对于将要加以察举的茂才、孝廉,应先委以确定官职,合格者方能举至中心。这一变更说明东汉时期()A.官员的行政效率有所提高 B.世家大族对官员的限制减弱C.选官标准发生了根本变更 D.官吏选拔任用注意实际才能13.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蕴含了很多政治才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干脆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确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心。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据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整理材料二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气。赵宋统治者激励放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材料三唐代朝廷常常派遣监察官员或特使巡行各地,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时,监督校核官员课绩。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宋代中心监察部门以整肃吏治为己任,也时常过问官员的善恶、能否。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常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摘编自邓小南《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则,简述东汉察举制的发展表现。(2)据材料二,归纳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趋势,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3)据材料三,概括唐宋时期官员考察制度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才智。14.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礼记》材料二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三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接受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分人物,第其高下”。——《通典》卷一四材料四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隋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确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1)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西周至唐不同的选官标准。(2)比较材料二和材料四,概括考试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并说明两者的关系。(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题干中三人的主见是以才能选官,都没有涉及同等,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选官的途径,故B项错误;从“举贤才”“因能授官”“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可知他们都主见按才能选官,故C项正确;材料只提到按才能选官,没有涉及选官对象已经向百姓普及,故D项错误。2.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官员来源的变更,而非选拔官员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法治,并且古代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法治,而是人治,故B项错误;官员来源从世袭的公族变为大夫、陪官、布衣,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被打破,贵族政治渐渐让位于官僚政治,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官员来源的变更,与君主专制无关,故D项错误。3.答案:D解析:察举制的标准由汉武帝的“孝”到光武帝时增加了“务授试以职”,说明东汉不仅重视品德,还注意实际工作实力,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注意官员的实际工作实力,与官员的行政效率提高无关,解除A项;察举制下,察举权虽下放到地方,但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心驾驭,中心仍可自由委派官吏,材料不涉及世家大族对官员的限制问题,解除B法错误,只是调整了选拔标准,既重品德又重实际工作实力,解除C项。4.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没有关于道德标准的规定,故A项错误;材料侧重说明白铨选制度下考试这个程序的必定性,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政绩的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说明的是要做官必需经过吏部的铨选,没有提及科举和任官的统一性,故D项错误。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唐代官制。通过题干可知,唐代御史台掌管监察职权,同时尚书省左右丞又对御史有所监督,即“劾御史举不当者”,可知唐代的监察制度有所完善,故选D项;题干只是述及唐朝“尚书省左右丞”对“御史”有所监察,防止出现冤假错案,这是监察制度完善的表现,并非行政职能分工不明和政令畅通的表现,解除A、B项;监察制度的完善,并没有变更唐朝中枢机构的建制,解除C项。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宋代选官制度。题干“取士不问家世……严防考官营私、考生作弊”“个人的学问和才能在科举考试中占主导地位”体现宋代科举注意公允,这有助于提升用人取士信度,故选B项;题干体现不出基层官员地位的变更以及词曲文学的发展,解除A、C项;科举忽视科学探讨,解除D项。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依据材料“虽然并不具有总能把最好的人推到最高位置的确定性,但它还是把大量的庸才挡在了门外”可知该学者确定了八股取士在选拔人才方面的主动意义,故选A项;仅凭材料信息不能得出“仅从政治角度诠释”的确定化结论,解除B项;材料确定了八股取士确定程度上有益于人才的选拔,但不能表明是否是“好用人才”,解除C项;仅凭材料信息不能得出该学者“忽视了八股禁锢人才的弊端”,解除D项。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材料反映的是秦汉时期中心对地方管理的措施,对郡、县长官的考课和监察,这些措施都加强了中心对地方的管理,故选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官员的考核和监察,未提及官吏的选拔方式和流程,解除项;科举制在隋朝创立,解除项;项夸大了监察制度的作用,解除。9.答案:D解析:材料中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化主要体现在由复合性体系到单一性体系,由监察政府、皇帝到只监察政府,这体现的是皇帝权力的加强,与专制权力强化的趋势相一样,故选D项;材料与缓和官员内部的冲突无关,解除A项;由监察政府、皇帝到只监察政府,与保障监察体系的高效运作无关,解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心行政机构分工明确、简化流程等,与提中学央的行政效率无关,解除C项。10.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监督”说明六科给事中的详细职权是监督六部的工作,这有利于维护封建秩序的稳定,故选C项;唐朝三省六部行使行政权而不是监督权,解除A项;据所学可知,六科给事中直属皇帝,解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监察权,不是行政决策方式,解除D项。11.答案:D解析: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还有史、策、论、律诗等,表明材料主旨并非形式僵化,故A项错误;“策”只是考试内容之一,不能得出考核内容注意“经世致用”之学,B项错误;明代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依旧是儒家经典,故C项错误;考试内容有经义、史、策、论、律诗等,说明要求考生学问全面,“务在典实,不许敷衍繁文”,说明要求考生务实,故D项正确。12.答案:D解析:察举制的标准由汉武帝时的“孝”到光武帝时增加了“务授试以职”,说明东汉选官时不仅重视品德,还注意实际工作实力,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注意官员的实际工作实力,与官员的行政效率提高无关,解除A项;材料不涉及世家大族对官员的限制问题,解除B项;“发生了根本变更”说法错误,只是调整了选拔标准,既重品德又重实际工作实力,解除C项。13.答案:(1)选官原则:以德取人。发展表现:注意官员的吏治实力;举荐与考试相结合。(2)趋势:开放性;严密化。进步性:扩大官吏来源;追求公允公正;加强中心集权;提高官员素养。(3)特点:将课绩与监察紧密结合;考察方式多途并进。政治才智:选贤任能注意德才兼备;激励官员主动治国理政;构建完善官员考察机制。解析:(1)问第一小问选官原则,据材料一“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得出以德取人。其次小问发展表现,据材料一“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得出注意官员的吏治实力;据材料一“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并结合所学得出举荐与考试相结合。(2)问第一小问趋势,据材料二“允许自由报考”得出开放性;据材料二“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得出严密化。其次小问进步性,据材料二“科举入仕者渐渐增多”得出扩大官吏来源;据材料二“杜绝舞弊”得出追求公允公正;据材料二“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气”得出加强中心集权;据材料二“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得出提高官员素养。(3)问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三“监督校核官员课绩。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得出将课绩与监察紧密结合;据材料三“常常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某区域销售总代理合同书
- 校园空调租赁合同范本
- 供方购销合同范本
- 保安服务劳动合同
- 淘宝代运营服务合同年
- 药品物流运输合同
- 合同欺诈的定义
- 承包土地合同咋写
- 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五阶段模式
- 《车辆抵押借款合同范本》
- 课题申报书:数智赋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金课”实践路径研究
- H3CNE认证考试题库官网2022版
- 感统训练培训手册(适合3-13岁儿童)
- 牛客:2024年智能制造校园招聘白皮书
- 住院病人烫伤的应急演练
- 新入职消防员考核试卷题库(240道)
- 海员的营养-1315医学营养霍建颖等讲解
- 2023年广东省招聘事业单位人员考试真题及答案
- 幼儿平衡车训练课程设计
- 创业计划路演-美甲
- 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谱乐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