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1.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方法,即用最简洁、快速、干脆的方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安排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析依据材料“最简洁、快速、干脆的方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安排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可知,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败,故D项符合题意。答案D2.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峻的失败。”导致出现“严峻的失败”的主要缘由是()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B.苏俄政策严峻脱离现实C.安排领域的实物配给制D.苏俄敌对势力非常强大解析到1921年,苏俄已经结束了国内斗争,但政府仍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种政策严峻脱离了社会现实,引发了各种冲突。答案B3.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有人对列宁说:“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歼灭商品经济,走向社会主义。但实际状况表明,必需发展商品经济。”此后苏维埃政权()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建立战时经济体制C.实施新经济政策 D.颁布新的土地法令解析从题干来看,材料反映出苏俄政府要把取消商品经济的政策转变为复原发展商品经济的政策,故选C项。答案C4.影响下表中1920~1925年数据改变的主要因素是()1913~1925年俄国/苏俄/苏联农业生产状况年份项目1913年1920年1925年农业总产值(%)10067112种植业(%)10064107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解析由表中数据可知,1925年相对于1920年无论是农业总产值还是种植业比重均大幅度增长,而且略高于1913年,这表明国民经济已经复原,这是新经济政策的作用,故B项正确。答案B5.据《苏联经济史》统计,1928~1934年苏联谷物生产总量和谷物征购量对比如下图,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B.粮食税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复原C.农业集体化影响了农夫生产主动性D.赫鲁晓夫改革极大增加了农夫收入解析余粮收集制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被取消,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据图可知1928~1934年,苏联谷物产量渐渐降低,说明农业并未快速复原,并且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已经渐渐被取消,与材料时间也不符,故B项错误;据图可知1928~1934年,苏联谷物征购量渐渐上升,而产量却渐渐降低,说明农业集体化影响了农夫生产主动性,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始于195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6.“它在苏联的实行曾经创建过非凡的成就,曾是20世纪中叶大多数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竞相效仿的社会发展模式。”这里的“它”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 D.自由主义政策解析苏联在20世纪20~50年头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下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快速实现,成为工业强国,其次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模式。答案C实力提升1.列宁在给工人的信中写道:“当人民忍饥挨饿,当失业现象日益猖獗的时候,凡是在家里隐藏一普特余粮的人,凡是使国家损失一普特燃料的人,都是穷凶极恶的罪犯。”为此苏俄政府实行了()A.适应斗争须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经济政策C.增加国防力气的工业化政策D.建立集体农庄的农业集体化政策解析选项中与列宁相关的政策仅有A、B两项。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面对国内外敌人的猖狂进攻,苏俄政府为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战胜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案A2.1918年,苏俄各地区黑麦的生产成本在6~12卢布/1普特,而国家选购 价格约4卢布/1普特,工业制品价格上涨与战前相比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2~3倍。这说明()A.固定粮食税稳定农产品价格B.余粮收集制牺牲农夫利益C.农夫反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新经济政策实施效果良好解析固定粮食税是1921年起先推行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农产品成本与国家收购价格的差距,以及工业制品价格远高于农产品价格,可知苏俄实行的余粮收集制不能保证农产品价格,牺牲了农夫的利益,故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苏俄当时农产品与工业制品价格的改变,没有涉及农夫反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实施是在1921年,故D项错误。答案B3.1923年,苏联政府对165万家企业进行统计,88.5%属于私人全部或租赁,而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只占11.5%。上述状况()A.推动了苏联工业的发展B.减弱了国家对经济的限制C.抑制了市场的主动作用D.赢得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信任解析1923年,苏联实施新经济政策,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巩固和加强工农联盟,大大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复原和发展,为其向社会主义过渡供应了良好的经济基础,故A项正确;尽管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只占据国家企业总数的11.5%,但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大中型企业实则仍掌控在国家手中,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在充分发挥而非抑制市场的主动作用,故C项错误;苏联国内企业的掌控权状况并不能反映资本主义对其看法,故D项错误。答案A4.《俄国史》中记载,20世纪20年头,“社会主义商店”虽然享有政府的实惠待遇和较低价格,但常被人认为不如“私人商店”,因为“私人商店”一般能供应更快捷、更舒适的服务和较好的质量、较多的品种。这表明()A.“斯大林模式”的建立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市场竞争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弊端日益显现D.经济状况的恶化催生了新经济政策解析“私人商店”的出现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结果,它们供应更快捷、舒适的服务,对国营的“社会主义商店”构成了压力,这说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市场竞争。答案B5.美国学者马克·斯坦伯格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很多人认为,五年安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想实现工业化,五年安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方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安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干脆关系B.安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肯定的合理性C.安排经济是全部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D.安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主动作用解析苏联安排经济体制是在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由此可解除A项。由题干材料中的“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方法”和“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可解除C、D两项。答案B6.苏联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经济发展严峻失衡。如阿塞拜疆发达的石油业、旅游业和棉花生产业的主要收入都归国家全部,且失业率很高。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苏联工业化建设()A.部门失衡,未形成完整体系B.区域分工与经济专业化C.强调国家利益,忽视地方利益D.高度集权,漠视民生改善解析材料反映了苏联工业化过程中对国家全部制的过分强调,并未涉及其工业各部门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中是对阿塞拜疆的掠夺,不是区域分工,故B项错误;材料中“阿塞拜疆发达的石油业、旅游业和棉花生产业的主要收入都归国家全部,且失业率很高”说明苏联的工业化建设过分强调国家利益,从而损害了地方的利益,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民生问题,故D项错误。答案C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列宁曾说:“我们安排用无产阶级国家干脆下吩咐的方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安排。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材料二为了巩固农夫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应当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种国家收集粮食、原料和饲料的方法……假如不在工业和农业之间实行系统的商品交换或产品交换,无产阶级和农夫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就不行能建立正确的关系,就不行能建立非常巩固的经济联盟。——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材料三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需赶快着手发展重工业,假如这件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材料四项目1928年1940年增幅(%)钢(万吨)4301830326谷物(万吨)7300955031(1)材料一中列宁所说的“方法”是什么?你认为这一“方法”错在哪里?(2)依据材料二,苏俄实行了什么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特点是什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3)依据材料三、材料四,回答斯大林时期又形成了怎样的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出现的外部环境是什么?应怎样正确评价这一政策?参考答案(1)方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错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很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须要的限制;斗争结束后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强;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政策:新经济政策。特点:运用商品货币关系,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作用:调动了农夫的生产主动性,得到广阔工人和农夫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复原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3)“斯大林模式”。外部环境:苏联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包围和斗争威逼,只有发展重工业,才能巩固国家政权。评价:主动方面,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了工业化。消极方面,超越了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并渐渐僵化,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全球影响的观点来看,国家安排委员会很可能将证明比共产国际具有更大的意义。五年安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五年安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好像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安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好像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依据材料和所学学问,对上述材料中有关“斯大林模式”的观点绽开评论。参考答案观点一:“斯大林模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