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创新人教版讲义第十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5讲_第1页
高考历史创新人教版讲义第十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5讲_第2页
高考历史创新人教版讲义第十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5讲_第3页
高考历史创新人教版讲义第十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5讲_第4页
高考历史创新人教版讲义第十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5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5讲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考试说明考查角度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2014·课标全国Ⅱ,34)经济大危机和影视艺术罗斯福新政1.(2015·课标全国Ⅰ,34)罗斯福新政与社会保障2.(2013·课标全国Ⅰ,31)罗斯福新政对胡佛干预经济的借鉴考点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教材补充『史论观点』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究其根源,这是因为工业革命完成之后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生产力,……但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国家没有适应这一重大变化,采取措施在其它领域进行相应的调整,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而是延续“无为而治”的经济政策。——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考点二罗斯福新政策教材补充『历史概念』蓝鹰计划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实行以《全国工业复兴法》为核心和基础的新政。为保证《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政府以印第安人崇拜的神鸟蓝鹰为标志,发动了“人尽其职”的“蓝鹰运动”,凡遵守该法的企业悬挂蓝鹰标志。这对增强人们应对危机的信心和工业的恢复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史论观点』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美国的创新在于:它建立了这样一个政府,它分权但不分裂,制衡却不抗衡;……20世纪20年代末,为了拯救市场,唯一的办法居然是“中止市场”!但“中止市场”又不是“消灭市场”,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控制”市场的权力,而执行这种权力的恰恰是国家!——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巧学妙用]【思维导图】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及影响【思维导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漫画解史】蓝鹰计划★蓝鹰一只脚踩的是齿轮,一只脚踩的是闪电,实则代表了工业和能源,意寓罗斯福新政振兴美国经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政策。【深化理解】罗斯福新政的三“新”【易错易误】罗斯福新政的实质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改变,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自主学习答案]考点一①资本主义制度②贫富差距③分期付款④1929⑤社会危机⑥殖民地半殖民地考点二①“自由放任”②财政金融③美元④《全国工业复兴法》⑤农业调整署⑥“以工代赈”⑦《全国劳工关系法》⑧资本主义制度⑨国家对经济的干预⑩法西斯⑪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考法1史论阐述类——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影响【考题1】(2014·课标全国Ⅱ,34)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同答案C『方法突破』★明立意从经济大危机的影响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抓关键从“幻想型”“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可知逃避现实希求慰藉表述与题意最为符合。★清误区本题属于史料阐述型选择题,难度适中。考生对处于经济大危机时期民众的心理变化把握不准,由于经济危机的破坏性强,持续时间长,对民众的心理打击是沉重的,对电影的需求在于精神慰藉。『史论链接』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深远影响(1)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以沉重打击,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一切矛盾空前激化,结束了20年代出现的相对稳定局面。劳动人民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情绪高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掀起了反对转嫁危机的斗争,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内迅速蔓延。(2)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关税战、倾销战和货币战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的不断分化。资源自给率较低、金融力量相对薄弱的德、日、意逐渐相互靠拢,形成了法西斯集团;而英、美、法也调节了三国之间的经济矛盾。两种不同类型的帝国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分化对立和重新组合,为以后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形成铺垫了道路。考法2史料主旨类——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特点【考题2】(2015·课标全国Ⅰ,34)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答案B『方法突破』★明立意从社会保障制度的范围角度考查历史解释。★抓关键材料反映出罗斯福新政中,通过1935年《社会保险法》建立职工养老金制度。★清误区本题属于比较型选择题,难度较小。考生误认为规定最低工资水平属于社会保障范畴,规定最低工资水平出自《全国工业复兴法》,规范企业生产和经营。『史论链接』罗斯福新政的特点(1)新的理论和政策: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转向国家干预经济。(2)新的特点:具有干预经济、关注民生、协调发展等特点,但没有放弃自由竞争运行机制。(3)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被其他国家所继承和借鉴。(4)新的起点:生产关系得到局部调整,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考法3史料主题类——多角度认识罗斯福新政史料一经济危机肇始,美国“伪经济学家”鼓吹美国资本家应该前往苏俄取经,学习五年计划模式。对此,反对者应用《论语》中“过犹不及”提醒政府,只能参考孔子的中庸之策,以相同比例削减红利,体现劳资公平。等到罗斯福大行政府干预经济之策,鼓吹自由者借用孔子“苛政猛于虎”的感叹公开表示:宁愿遭受老虎威胁,也不愿生活在苛政之下。及至新政措施全面铺开,寄希望于罗斯福驱赶“在民众门前嚎叫的饥饿之狼”的新政支持者惊讶地发现:孔子的“大同”之说与当时的社会福利思想何其相似。农业部长亨利·华莱士借鉴据称为孔子首创的“常平仓”论制定了《农业调整法》,这无疑也是“大同”的必然要求。——摘编自张涛《孔子在美国:1849年以来孔子在美国报纸上的形象变迁》史料二罗斯福在1933年的就职演说中把“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与“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并列为“四大自由”,这是资本主义政治理念的重大发展。——陈启懋《罗斯福“新政”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开端》『读史用史』(1)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的支持者与反对者解读的“孔子形象”分别旨在达成的主要目的。(15分)提示目的:反对者:坚持自由主义,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维护三权分立体制,批判行政权扩张。支持者:鼓励政府调控市场,反对传统的自由主义;建立福利制度,缓和社会矛盾。(2)史料二反映了罗斯福对资本主义政治理念的发展。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罗斯福提出的“四大自由”中注入了什么新的元素?罗斯福新政采取了哪些措施解决“自由与平等”的平衡?(10分)提示元素:关注社会公正与公平问题、关注民众的社会保障问题。措施: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规定工人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方法突破』史料一中对“孔子形象”的不同解读都是服务于不同立场,实质是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的对峙和辩论。史料二把“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当成是“资本主义政治理念的重大发展”,可见其更加注重保障下层民众利益,顾及社会公平与公正。『史论链接』多元史观看待罗斯福新政(1)近代化史观: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2)社会史观:罗斯福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3)生态史观:罗斯福减少农业耕种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4)整体史观: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同时,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安徽六校联考)据统计,美国建筑工业的产值从1919年的120多亿美元增长到1928年的近175亿美元。同时,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产量从1919年到1929年增加了64%。其部分原因是()A.制定实行《工业复兴法》B.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广泛应用C.美国政府放弃金本位制D.资本主义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实现解析从1919到1929年美国并没有在生产力上发生大的飞跃,而建筑行业和生产资料的增长主要依靠于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来实现,造成了大量的泡沫,是经济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故选B。《工业复兴法》是30年代后罗斯福上台后推行的政策,在1929年前不存在,A项错误;1932年罗斯福上台后,为了避免黄金的外流,放弃了金本位,C项错误;资本主义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实现归功于1947年的关税和贸易总协定,D项错误。答案B2.(2018·吉林模拟)1930年12月,胡佛总统说:“经济萧条不可能因立法或政府的声明而恢复。经济创伤必须要依靠经济肌体本身细胞即生产者和消费者自己的活动治愈。合作行动将加快恢复的进程,萧条的破坏会减轻。……政府最大的贡献在于鼓励社会中的这种自愿合作。”材料说明胡佛总统对经济危机的认识是()A.合作共赢是摆脱经济危机的根本途径B.通过经济系统自我恢复的途径走出经济萧条C.政府应该积极地参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生活D.坚决反对罗斯福新政的政治经济措施解析“经济创伤必须要依靠经济肌体本身细胞即生产者和消费者自己的活动治愈”说明主张通过经济系统自我恢复的途径走出经济萧条,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合作共赢”,A项错误;“政府应该积极地参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不符合材料“政府最大的贡献在于鼓励社会中的这种自愿合作”,C项错误;罗斯福新政是在1933年,D项错误。答案B3.(2017·河南洛阳统考)1932年,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南非等英联邦国家在帝国经济会议上制定了“帝国特惠制”,其主要内容是:对成员国间的进口商品,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对成员国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这一做法()A.加剧了成员国间的贸易摩擦B.旨在维护英国的经济地位C.反映了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D.放松英国对殖民地的控制解析根据材料“英联邦国家在帝国经济会议上制定了‘帝国特惠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旨在维护英国的经济地位,故选B。根据材料可知保护了成员国的利益,减少了成员国间的贸易摩擦,A项错误;英联邦成员国经济会议不是区域集团化的表现,C项错误;“英联邦国家”不同于殖民地,D项错误。答案B4.(2018·山东淄博模拟)胡佛反危机措施的核心是倡导地方和民间团体推行“自愿联合政策”,为此,他批准了“邻居互助计划”,通过法令倡导轮流工作法,前者要求就业者或半就业者帮助四邻中的生活困难者,后者强迫公务员每年实行为时1个月的无薪休假,以扩大就业面。这表明胡佛()A.拒绝采取有效措施缓解经济危机B.依然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C.把国家干预与自由放任结合起来D.对国家经济进行了有限干预解析根据材料看出政府当时着手干预经济,但是核心是倡导地方和民间团体推行“资源联合政策”说明,国家对经济干预的有限,故选D项。根据材料看出,胡佛显然已经采取措施,缓解经济危机,A项错误;材料中“强迫公务员每年实行为时1个月的无薪休假,以扩大就业面”,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一种体现,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自由放任无关,C项错误。答案D5.(2018·河南郑州模拟)1931年9、10月间,各国央行大量抛售美元资产,囤积黄金,出现了海外挤兑风潮,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将再贴现率提高到3.5%,虽然阻止了黄金外流,却加大了美国银行的倒闭风险,仅10月份就有522家商业银行关门。各国银行的行为最终促使美国()A.恢复银行信用 B.主动货币贬值C.放弃金本位制 D.扩权美国央行解析20世纪30年代,各国央行大量抛售美元资产,囤积黄金,最终导致美国放弃金本位制,故选C。恢复银行信用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A项错误;美国主动货币贬值发生在罗斯福新政时期,B项错误;美国在罗斯福新政时扩权央行,D项错误。答案C6.(2017·广东清远期末)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期间,美国政府部分税收比例发生较大变化,如个人所得税从38%下降到22%,企业所得税从43%下降到25%,而消费税却从19%上升到53%,下列对变化出现原因的解释正确的是()A.个人所得税下降是因为想减轻资本家的负担,维护资本主义制度B.企业所得税下降原因是要减少企业成本,复兴工业生产C.提高消费税目的是要刺激社会消费,扩大国内市场D.税收额度调整的目的是要加强国家干预,增加财政收入解析企业所得税下降可以减少企业成本,复兴工业生产,故选B。个人所得税下降可以提高民众的收入刺激消费,扩大国内市场,A项错误;消费税剧增增加了民众负担抑制了购买力,使国内市场狭窄,故C项错误;此题主要问的是税额变化的原因,而不是主要目的,D项错误。答案B7.(2018·湖北黄石调研)罗斯福新政期间,政府先后成立了民政工程署、工程兴办署、公共工程署、全国青年总署等机构,通过这些机构耗资上百亿美元雇佣了至少600万从业人口,将他们投入到3万个以上的工程中。由此可知()A.罗斯福新政具有社会主义色彩B.社会环境得到改善,利于国家长远发展C.资本家的自由生产受到限制D.美国以总统为中心的现代总统制建立解析罗斯福新政期间,通过以工代赈,修建了许多公共工程改善了社会环境,有利于国家长远发展,故选B。罗斯福新政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没有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A项错误;资本家的自由生产受到限制,与材料中以工代赈,修建公共工程不符,C项错误;美国《1787年宪法》标志着以总统为中心的现代总统制建立,D项错误。答案B8.(2017·湖南长郡中学月考)1936年的选举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少有的一次“关键性”选举,选举中投票的格局发生了深刻和持久的变化,“少数民族、城市居民、天主教徒、小企业主、农民、黑人与新政民主党,打成一片”。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新政通过国家干预提高了政府权威B.工会法促进了劳工阶层选民的参政意识C.新政整合了美国社会政治力量D.新政促进了南部地区选民的政治转向解析材料不涉及政府权威问题,故A项错误;B项仅反映了劳工阶层选民的参政意识,不能说明社会各个政治力量:“少数民族、城市居民、天主教徒、小企业主、农民、黑人与新政民主党,打成一片”,故B项错误;据材料“1936年的选举”“少数民族、城市居民、天主教徒、小企业主、农民、黑人与新政民主党,打成一片”可得出罗斯福新政整合了美国社会政治力量,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选举中投票的格局发生了深刻和持久的变化”,不涉及南部地区选民的政治转向,故D项错误。答案C9.(2018·四川德阳诊断)针对联邦法院在1935~1936年间判决《全国工业复兴法》等法令违宪,罗斯福总统提出了司法改革法案。虽然改革法案最终夭折,但却迫使最高法院转变了态度,随后几年罗斯福新任命了5位最高法官。这反映了当时美国()A.行政权力的膨胀 B.司法部门的僵化C.制衡机制的失灵 D.新政改革的缓慢解析根据材料中“虽然改革法案最终夭折,但却迫使最高法院转变了态度,随后几年罗斯福新任命了5位最高法官”可以看出行政权力的膨胀,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司法部门的僵化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虽然提到行政权对司法权的制衡,但不能说制衡机制的失灵,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10.(2018·山东菏泽模拟)新政期间,罗斯福取消民用工程局临时救济性的做法,而实施“以工代赈”的公共工程计划。该政策实施的深远影响是()A.实现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B.缓和社会矛盾C.激发失业者自力更生的精神D.缓解失业压力解析“以工代赈”并不是实现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故A项错误;无论是临时性救济和“以工代赈”,都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并没有“深远影响”方面的可比性,故B项错误;相比临时性的救济,“以工代赈”的救济是为失业者提供了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工作和自食其力的机会,从而有利于激发失业者自力更生精神和社会稳定,故C项正确;缓解失业压力只是一时而非长久的深远影响,故D项错误。答案C11.(2018·河南安阳调研)下图为1932~1942年美国失业人数变化情况示意图(源自美国历史学家阿兰·布林克利等著的《美国历史上的调查》)由此可以推知,这一时期美国()A.社会危机得到解决 B.政府疏于救济工作C.工人政治地位提高 D.新政取得较好效果解析失业人数的逐步减少说明罗斯福新政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失业人数的变化,并不能全面说明社会危机的解决,A项错误;罗斯福积极推行社会救济,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说明工人政治地位,C项错误。答案D12.(2017·湖南长沙期末)据统计,罗斯福每天收到群众来信少则5000多封,多则8000多封。胡佛仅用一名秘书来回答信件,而罗斯福政府则用五十名。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A.群众热烈欢迎罗斯福新政B.胡佛关心群众切身利益C.胡佛无更多精力处理群众来信D.罗斯福致力于加强政府的职能解析罗斯福这样做无非是突出政府的做事能力,达到强化政府职能的目的,故选D。材料“胡佛仅用一名秘书来回答信件,而罗斯福政府则用五十名”没有突出群众的支持,只是反映两个政府的不同态度,A项错误;胡佛仅用一名秘书来回复,无法显示他对群众利益的关心,B项错误;胡佛的做法与他自己本身是否有精力没有直接联系,C项错误。答案D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贵州毕节模拟)(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美国)国会的政策是:要清除妨害州际贸易和国外贸易自由流通、势将减少州际贸易和国外贸易额的障碍;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和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要使各产业的现有生产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要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要减少失业和救济失业;要改进劳动标准,并要在其他方面复兴产业和保存自然资源。——选自《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二分册材料二研究罗斯福新政的著作20世纪中期以前的部分书目21世纪初的部分书目塔格韦尔的《为民主而战》;伊克斯的《新民主》;华莱士的《新边疆》;埃诺迪的《罗斯福革命》;戴格勒的《超越我们的过去》;比尔德与史密斯合著的《未来的到来》;珀金斯的《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新时代》;戈斯奈尔的《竞选者的冠军:罗斯福》;麦克唐纳的《复兴的威胁》;托马斯的《法西斯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等。——摘自胡国成《罗斯福新政研究状况简介》托马斯·迪洛伦佐的《资本主义如何救了美国》;阿米蒂·什莱斯的《被遗忘的人:大萧条的新历史》(简介:19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年代。罗斯福新政带领美国渡过难关——这是我们熟知的历史。但那些“被遗忘的人”、那些新政下的牺牲者,他们的故事、诉说的,全然不是这么回事);H.W.布兰茨的《本阶级的叛徒》;伯顿·佛尔森的《新政还是苛政:罗斯福的经济遗产如何伤害了美国》;伯顿·W.小福尔索姆《罗斯福新政的谎言》等。——摘自凤凰网《美国涌动经济政策反思潮“衰落”情绪笼罩美国》(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中“新”的表现。(12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对罗斯福新政评价的主要变化及其出现变化的原因。(13分)解析第(1)问,从新的理论和政策、新的特点、新的起点、新的模式等方面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书名中“新民主”、“超越”、“未来”等词可知20世纪中期以前对新政的正面评价居多,根据“大萧条”“叛徒”“苛政”等词可知21世纪初对新政的负面评价居多;第二小问,结合当时的20世纪中期以前和21世纪初的时代特点、新政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等方面来分析。答案(1)表现:新的理论和政策: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主义基本一致;新的特点: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政府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同时采取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新的起点:新政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把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的模式:开创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借鉴,促使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新变化。(12分)(2)变化:在20世纪中期以前,对新政的评价是肯定积极作用占主流;21世纪初对新政的负面评价占主流。(4分)20世纪中期以前: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破坏巨大,人民希望尽快摆脱困境,对新政寄予深切希望;新政通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来缓解和摆脱经济危机,推动经济发展;巩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遏制法西斯势力;开创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对战后美国政府的社会经济改革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改革产生深远影响。(4分)21世纪初:新政未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新政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