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一、学校组织同学们前往淳安县的下姜村开展“红色研学”活动,请完成下列任务。(16分)杭州市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十多年来,下姜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了从“脏乱差”到“绿富美”的华丽转身。【任务一】绿水青山好理念同学们围绕“绿水青山”一词进行了讨论,请你参与。1.(3分)补全下面的对话。小语:“青山”为什么不能写成“清山”?小文:“青山”是长满绿色树木的山。“青”的本义是草木生长期的绿色,比如“青菜”“青草”。“青”也指蓝色,比如青天。而“清”指的是水纯净、清澈。小语:知道了这个,“踏①(qīng)”和“②(qīng)荣峻茂”就不容易写错了!小文:青色是介乎蓝绿之间的美丽颜色,古人的丝织物上也会使用。《与朱元思书》中说“水皆③(piǎo)碧,千丈见底”,就是借丝织物的浅青色来形容水的清澈。小语:既然知道了横线上需要填写的字和丝织物有关,我就可以推测该字的偏旁!看来,了解汉字原本的意思,对我们辨析理解汉字很有帮助!2.(7分)小语搜集了书中与“山水”有关的诗句,请将探究单填写完整。山水探究单作品相关诗句分析《野望》①,。借秋季黄昏的树林和群山映衬情绪《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②,。借助仰望高山,俯视清水抒发对山水感慨《饮酒》③,。借采菊时远山显现表达自我心境探究结论面对山水,诗人常用④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3.(6分)【任务二】绿水青山再创作同学们参与了下姜村“红色山水海报”征集活动,请按要求完成任务。任务描述:设计海报画面并说明设计意图。要求:仿照示例,将“绿水青山”之景与《红星照耀中国》里的红军形象组合,设计画面,展现红军精神备选人物: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备选景物:大山、麦子、野草、水、树、明月……〔示例〕:朱德——大山朱德站在画面的中央,黝黑的脸上露出微笑,在他的背后有一座大山,高耸入云。书中的朱德很少说话,就如同大山一样沉默;在遭受敌人的围追堵截时,他与士兵们一起同甘共苦,节约粮食,共渡难关。这样的组合展现了他像大山一样坚实、刚毅的品格。二、杭州市良渚博物院正在举办“大漆艺术五千年”展览,同学们搜集了有关漆和漆器的资料,请完成任务单。(12分)阅读【材料一】漆是什么?漆源自漆树,使用半月形的刀具割开漆树皮,乳白色漆液便会顺着割口流下。采割频率也需要遵循一定规则,保证质量。一棵漆树究其一生,也仅能产出10千克左右的生漆(指未经加工的漆液,也叫“大漆”)。生漆在干燥过程中会形成具有特殊组织结构的漆膜,质地坚固而触感温润。其性能即使经历千年仍然相对稳定。漆液具有较高的黏稠度。极强的附着力使其可以与其他多种材料相结合,具备天然良好的包容力,常被用于物件的黏合、连接和固定。漆有极强的包容性,干燥后硬度极高,经与镶嵌材料一并打磨后,流光溢彩,浑然天成。【材料二】漆器如何制作?①采集来的漆经过炼制方能使用,还需要过滤、晾、晒、精制,提高纯净度。②对需要涂漆的底胎(一般是木、布或者金属制品)进行打磨等工序,确保底胎光滑细腻。③对底胎刷涂一层漆,填平胎体上看不见的空隙,使漆器表面平整光滑。再根据工艺,在底胎上涂数次乃至数百次的漆,每次都需要等上一遍漆干透,才能涂下一次漆。④对漆器表面进行描绘、镶嵌、雕刻、塑形等工艺。最后进行打磨。【材料三】漆器小历史◎漆最初被用于封护、粘连和加固工具,后来漆有了装饰性功能。在青铜时代,漆还与铜结合。秦汉时漆器盛行,取代青铜器成为日常生活的主流器具。◎战乱不断,民生凋敝,漆器生产相对萧条,在魏晋时期流行于贵族日常生活中。宋朝开始,瓷器逐渐取代漆器成为日常生活主流器具。◎经济强盛,手工业发展时期,漆器制作复苏,明清时期推陈出新。【材料四】“大漆艺术五千年”展览开篇词漆,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材料,更是一种生命形态,一种历千年而不朽,一直处于变化中的生命形态,是大自然给我们的一份馈赠。大漆不朽,源远流长的文化不朽!(均根据相关材料改编)4.(3分)请整合材料一的信息,为漆撰写一个50字左右的介绍,让同学们了解漆的特点。5.(4分)为了将漆器向他人介绍明白,请你根据括号提示,完成下面的结构图。6.(5分)看过展览的小西用下面的语句向大家介绍漆器,你认为可以使用哪种说明方法,让他的介绍更到位?请结合漆器的具体特点说明理由。
【小西】:漆器很漂亮,色彩鲜艳,质量高,美美美!三、请你阅读有关西溪的散文,完成下列任务。(24分)阅读西溪的春俞宸亭①一直说要给自己的散文集拍张西溪春色的封面照,直到四月末,才得以西溪赏春。②到了才知,春,早已在西溪撒欢儿了。③舟楫的妙处就在于让我们能够领略“以船为车,以楫为马”的从容,船在水里行进,船头激起的浪花飞溅,而船尾那长长的白练翻滚着,散开去,平静的水面荡起了一片片涟漪。水不是很清澈,但却很有生气,可以看见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煞是悠闲。两船交会之时,激荡的水流和着春风,柳絮轻飘着,飘飘洒洒,不自主地吹一口气,眼光追随着,直到,再也看不见。岸上的建筑隐在树木、竹林里,忽而近了,又远去。偶尔,还听得见游人并不急促的脚步声和断断续续的说话声。④船行到桥下时,我总是忍不住要将头低下去,仿佛桥身会碰到似的,引来了船家的暗笑。水里那些小鸭子,长着扁扁的黄嘴巴,羽毛也未长齐,整齐地排成一列纵队,昂着骄傲的小脑袋,可爱极了。白鹭远远地停在岸边,船一接近,它们也不惊恐,亭亭地掠起翅膀低飞着,全然不顾人们一惊一乍地叫:“快看,白鹭,白鹭!”算是“你去我也走”的真实写照。船慢慢地行进着,还不时能看见一些渔网支在水面上,网张得似乎有些张牙舞爪,却从没有看见过一个渔夫,这大概算是西溪版的“姜太公钓鱼”吧!⑤春风拂在脸上,空气中带着些花草香,也飘过来湿地的氤氲水汽。正在沉醉的时候,手机不合时宜地响起来,我皱了下眉,很不情愿地接了。尘世的纷纷扰扰如果能随风而逝,真要乐得笑出声。⑥春天像孩子的脸,时而晴和,时而春雨淅沥,在你不经意间,柔柔的雨已润湿了脸庞。蒙蒙细雨中,摇橹船和西溪船娘在水中显出了一个完美的剪影,难怪郁达夫在《西溪的晴雨》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⑦最诱人的是西溪的笋。错落的水塘边随意地生长着一些竹子,这几天正是竹笋冒出来的时候。竹不是大竹,也不是丛生的小竹,而是竿子细细纤纤的那种,一支一支清爽地生长着。那笋壳半脱开来,露出那一节节的碧绿,可与那翡翠媲美。新翻的土里,有着黄褐花纹笋壳的小笋,顶起那厚厚的土,吱溜溜直往外钻,像要急着争享阳光和春风。野笋春季出土,正是肥壮,煮熟后用刀切剥来吃,竹笋清味,鲜美无比。难道你不想尝尝?!⑧西溪的脉搏,并不完全是用春天的绿色来表示的。农舍边,用来做篱笆的并不是发着新芽的绿枝,而是如云一样成片的枯竹,展示着从去年秋天一直留到现在的那种苍茫。风吹过来,灰黄的叶片儿簌簌响着,如一曲原野牧歌。那一堵堵半人高的土墙,披挂着蓑衣般的麻袋片,用手触摸一下,硬硬的有些扎手,突然回想起童年时,下班回来的爸爸故意将硬硬的胡须扎在我细嫩的脸上,父女两个笑成一团的情景。笑意悄然写在了我的脸上,眼里又流泻着感念亲恩的暖暖柔柔。⑨下了船后,木结构、茅草顶、小盖瓦装点而成的西溪农家让我们兴奋得几乎尖叫起来。不知,你可愿意,与你日渐年迈的双亲,相跟着,最好,紧紧地,一手牵着你老父亲的手,一手拽着你老母亲的手腕子;也不知,你可愿意与你的小孩蹲下来,听听蛙鸣,听听鸟叫,看看蚂蚁是怎样运食的,讲给他(她)听。⑩西溪赏春,是需要用心的,用心去捕捉属于西溪的细节,用心去体悟你心里的春天。⑪古人说了:“西溪缘何也姓西,淡妆浓抹更相宜。”春日,做一回西溪的行者,好吗?(选自《浙江作家网文学论坛作品选》,有改动)【梳理笔记】情节景物摘抄关键词乘船逛西溪河水富有生气柳絮飘飘洒洒远处建筑、行人____鸭子可爱极了白鹭____摇橹船和西溪船娘完美的剪影笋清爽、碧绿,可以食用枯竹____挂着麻袋片的土墙硬硬的有些扎手下船逛农家西溪农家____同学们的困惑:文章写的是《西溪的春天》,为什么还要写吃笋、枯竹、西溪农家等不专属春天的事情和景物?【细读文章】7.(4分)阅读全文,将“梳理笔记”中空缺的关键词补充完整。8.(4分)根据同学们的困惑,请你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蕴含的情感。①野笋春季出土,正是肥壮,煮熟后用刀切剥来吃,竹笋清味,鲜美无比。难道你不想尝尝?!(可以从标点或句式的角度分析)②风吹过来,灰黄的叶片儿簌簌响着,如一曲原野牧歌。(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9.(5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否能帮助你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10.(5分)【思考困惑】结合以上细读探究,回答“梳理笔记”最后一栏的“同学们的困惑”。11.(6分)【提炼策略】根据以上学习步骤,请你提炼出阅读“借景抒情类”散文的三条阅读策略,为以后制作散文阅读手册奠定基础。策略一:策略二:策略三:四、老师计划带领同学们游玩杭州著名文化景点——孤山,请完成下列任务。(23分)阅读【甲】山园小梅【宋】林逋①众芳摇落独暄妍②,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③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④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⑤可相狎⑥,不须檀板⑦共金樽⑧。(选自《宋诗三百首》)【乙】孤山月下看梅花【明】高濂孤山旧址,逋老⑨种梅三百六十,已废,继种者今又寥寥尽矣。孙中贵公补植原数,春初玉树参差,冰花错落,琼台倚望,恍坐玄圃罗浮⑩。若非黄昏月下,携尊吟赏,则暗香浮动,疏影横斜之趣,何能真见实际!(选自《高濂集》)【丙】林迪臣太守⑪孤山补梅记【清】林纾孤山实居西湖之阴,东南面葛岭,水萦之若带焉。余尝放舟入锦带桥,周孤山,以出西泠。万树积绿,隐隐见微径,虽斜日掩映,恒苍然若滴,盖岚气蒸变而成为此状也。余三至杭,谒处士公墓。今守杭者为同郡迪臣先生,又吾林氏者也。先生治杭得其政,养士得其教,为匹夫匹妇存其利,而先生犹以为旷职而亡功。因补梅百株于孤山之麓,既而叹曰:“若数年之后樵苏及之,彼杭人又乌知有太守梅者?”余曰:“方处士公种梅豢鹤结庐于兹山,且不有妻子之累,岂复图名?而今之称处士者若昨日。是故为名而隐,号曰‘充隐⑫’,即为名而官亦决非能官者也。先生守杭三年,政平人和,而萧然恒若无与,岂区区垂意于一梅?吾政恐后人之见梅者,转以思先生之政于无穷也,而先生又焉逃其名?”光绪己亥三月,既为图以归先生,并为之记。(选自《林纾集》,有改动)【注释】①林逋:北宋诗人,隐居西湖孤山上,后人又称“林处士”,他孤身一人种梅养鹤,孤山梅花因他名扬天下。他死后葬于孤山。②暄妍:明媚鲜丽。③疏影:梅花疏落的影子。④霜禽:指白鹤。⑤微吟:小声吟咏。⑥狎:玩赏,亲近。⑦檀板:指乐器。⑧金樽:指饮酒。⑨逋老:指林逋。⑩玄圃罗浮:泛指仙境名山。⑪林迪臣太守:指林启,当时主政杭州,曾在孤山上补种梅花百株,林纾曾绘图纪念,文中尊称他为先生。⑫充隐:冒充的隐士。12.(4分)【析字指南】完成表格。文言词句方法释义孤山实居西湖之阴课内迁移法:达于汉阴(《愚公移山》)周孤山联系上下文法:孤山、西泠都是地点岂复图名成语联想法:图谋不轨而先生又焉逃其名查阅字典法:①代词,相当于“之”;②怎么,哪里;③于何,在哪里;④语气词(填序号)13.(6分)【赏梅攻略】每篇诗文欣赏梅花的角度都有不同,请阅读诗文后回答问题。①甲诗中的画线句是林逋写梅的名句,请赏析。②乙文中的高濂认为赏梅需要怎样的环境?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说明。③丙文中的林纾认为“后人”见到梅花会联想到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说明。14.(6分)【推测现象】根据以上诗文内容,推测孤山梅花一直有人补种的原因。15.(7分)【得出结论】孤山是西湖三大赏梅胜地,请你根据以上诗文内容分析此地成为“赏梅胜地”的原因。五、学校文学社自办杂志开设了“看见”专栏,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45分)16.(45分)请你阅读征稿要求,为专栏投稿。稿件征集令阅读《钱塘湖春行》,我们看见白居易欣赏自然时的喜悦快乐;阅读《美丽的颜色》,我们看见居里夫人坚持探索的伟大精神;阅读《“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我们看见中国运动员跳水的精彩瞬间;阅读《苏州园林》,我们看见人文古迹的美学传承。因为看见,所以发现。投稿类别内容提示文体选择(选择一项)风景名胜描绘自然山水,寄托情思A.散文B.人物传记C.新闻特写、通讯D.说明文人物小记记录凡人凡事,表达真情第一现场描写事件现场,记录瞬间文化遗产说明事物特征,发掘意义【要求】①请你选择一个类别和文体进行创作;
②自拟题目,文章不少于600字;
③不得套写、抄袭;
④文中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答案解析部分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一、学校组织同学们前往淳安县的下姜村开展“红色研学”活动,请完成下列任务。(16分)杭州市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十多年来,下姜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了从“脏乱差”到“绿富美”的华丽转身。【任务一】绿水青山好理念同学们围绕“绿水青山”一词进行了讨论,请你参与。1.(3分)补全下面的对话。小语:“青山”为什么不能写成“清山”?小文:“青山”是长满绿色树木的山。“青”的本义是草木生长期的绿色,比如“青菜”“青草”。“青”也指蓝色,比如青天。而“清”指的是水纯净、清澈。小语:知道了这个,“踏①(qīng)”和“②(qīng)荣峻茂”就不容易写错了!小文:青色是介乎蓝绿之间的美丽颜色,古人的丝织物上也会使用。《与朱元思书》中说“水皆③(piǎo)碧,千丈见底”,就是借丝织物的浅青色来形容水的清澈。小语:既然知道了横线上需要填写的字和丝织物有关,我就可以推测该字的偏旁!看来,了解汉字原本的意思,对我们辨析理解汉字很有帮助!2.(7分)小语搜集了书中与“山水”有关的诗句,请将探究单填写完整。山水探究单作品相关诗句分析《野望》①,。借秋季黄昏的树林和群山映衬情绪《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②,。借助仰望高山,俯视清水抒发对山水感慨《饮酒》③,。借采菊时远山显现表达自我心境探究结论面对山水,诗人常用④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答案】1.青;清;缥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借景抒情【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1.踏①(qīng):根据对话中的提示和“qīng”的读音,可以确定这个字是“青”。在这里,“踏青”指的是春天到郊外去游玩、欣赏美景。②(qīng)荣峻茂:同样根据读音和语境,可以确定这个字是“清”。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清荣峻茂”实际上是一个成语,形容水木清华、山势峻峭、草木茂盛的景象。水皆③(piǎo)碧:根据读音和语境,可以确定这个字是“缥”。在这里,“缥”指的是浅青色,用来形容水的清澈透明,如同浅青色的丝织物一般。故答案为:青;清;缥2.《野望》诗句及解析:《野望》中“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诗人王绩描绘了每一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每一座山都沐浴在落日的余晖之中。在秋季黄昏的大背景下,树林和群山被染上萧瑟的色调,借这样的景色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落寞之情。所以①处填“树树皆秋色”,②处填“山山唯落晖”。《答谢中书书》诗句及解析:《答谢中书书》里“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作者陶弘景仰望高山,看到山峰高耸入云,俯视则见清澈的溪流可以见底。通过这样俯仰结合对山水的描写,抒发了他对山川美景的赞叹与热爱之情。因此③处填“高峰入云”,④处填“清流见底”。《饮酒》诗句及解析:《饮酒(其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陶渊明在东篱下采摘菊花,不经意间悠然地望见了南山。在这一悠然自得的采菊动作中,远处的南山自然地显现,借此表达了诗人悠然闲适、超脱尘世的自我心境。所以⑤处填“采菊东篱下”,⑥处填“悠然见南山”。探究结论解析:从以上三首诗文中可以看出,面对山水,诗人常用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诗人不是单纯地描绘山水景色,而是将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融入到所描绘的山水景物之中,使景物带有了诗人的情感色彩。所以④处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故答案为: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借景抒情3.(6分)【任务二】绿水青山再创作同学们参与了下姜村“红色山水海报”征集活动,请按要求完成任务。任务描述:设计海报画面并说明设计意图。要求:仿照示例,将“绿水青山”之景与《红星照耀中国》里的红军形象组合,设计画面,展现红军精神备选人物: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备选景物:大山、麦子、野草、水、树、明月……〔示例〕:朱德——大山朱德站在画面的中央,黝黑的脸上露出微笑,在他的背后有一座大山,高耸入云。书中的朱德很少说话,就如同大山一样沉默;在遭受敌人的围追堵截时,他与士兵们一起同甘共苦,节约粮食,共渡难关。这样的组合展现了他像大山一样坚实、刚毅的品格。【答案】示例一:毛泽东——大山毛泽东站在画面中的大山之巅,双目炯炯有神眺望远方,在他的脚下,黄河之水流向东方。书中的毛泽东谈及牺牲的同志,他的眼睛湿润了;他将自己的上衣脱给战士穿,长征中和普通战士一样步行。这样的组合展现了他像大山一样,既质朴纯真,又富有远见和智慧的一面。
示例二:周恩来——明月周恩来坐在画面中的石墩上,头上明月洒下光辉,树影斑驳,他又长又黑的胡子清晰可见。书中的他为斯诺规划采访行程:把胳膊爱护地搭在“红小鬼”的肩上,走过乡间田埂。这样的组合展现了他如明月一般平易近人、温和文雅、细心热情的特点。【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红星照耀中国》【解析】【分析】绿水青山中的红军精神——以周恩来与明月、水为组合。画面以宁静的夜晚为背景,一轮皎洁的明月悬挂在天空,月光如水般倾泻而下,照亮了整个山谷。在画面的中心,周恩来同志身着朴素的军装,站在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流旁,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他的面容平和而坚定,仿佛正在思考着革命的未来。在他的身后,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树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与远处偶尔传来的鸟鸣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画面。周恩来与明月的结合:明月象征着光明、希望和纯洁。在革命时期,周恩来同志就像一轮明月,照亮着革命的道路,指引着前进的方向。他的智慧和远见卓识,如同月光般洒满大地,让人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同时,明月也代表着周恩来的高洁品质。他一生清正廉洁,无私奉献,如同明月般皎洁无瑕。周恩来与水的结合:水在画面中象征着柔韧与力量。周恩来同志在革命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柔韧性和坚韧性。他善于团结各方力量,化解矛盾,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同时,他也像水一样具有强大的冲击力,能够冲破一切阻碍,推动革命向前发展。清澈的水也寓意着周恩来的清廉和正直。他一生光明磊落,无私无畏,就像这清澈的水一样,让人敬佩和敬仰。绿水青山的映衬:画面中的绿树和清澈的水流构成了美丽的自然环境,寓意着革命事业的生机与活力。周恩来同志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带领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绿水青山也象征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周恩来同志一生致力于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富强,他的奋斗和牺牲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美好愿景。
故答案为:示例一:毛泽东——大山毛泽东站在画面中的大山之巅,双目炯炯有神眺望远方,在他的脚下,黄河之水流向东方。书中的毛泽东谈及牺牲的同志,他的眼睛湿润了;他将自己的上衣脱给战士穿,长征中和普通战士一样步行。这样的组合展现了他像大山一样,既质朴纯真,又富有远见和智慧的一面。
示例二:周恩来——明月周恩来坐在画面中的石墩上,头上明月洒下光辉,树影斑驳,他又长又黑的胡子清晰可见。书中的他为斯诺规划采访行程:把胳膊爱护地搭在“红小鬼”的肩上,走过乡间田埂。这样的组合展现了他如明月一般平易近人、温和文雅、细心热情的特点。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对于设计活动类型的题目,我们一般从平时掌握的几种常见的主题活动中做出选择即可。只是需要在表达时注意考题对于句子形式上的要求。二、杭州市良渚博物院正在举办“大漆艺术五千年”展览,同学们搜集了有关漆和漆器的资料,请完成任务单。(12分)阅读【材料一】漆是什么?漆源自漆树,使用半月形的刀具割开漆树皮,乳白色漆液便会顺着割口流下。采割频率也需要遵循一定规则,保证质量。一棵漆树究其一生,也仅能产出10千克左右的生漆(指未经加工的漆液,也叫“大漆”)。生漆在干燥过程中会形成具有特殊组织结构的漆膜,质地坚固而触感温润。其性能即使经历千年仍然相对稳定。漆液具有较高的黏稠度。极强的附着力使其可以与其他多种材料相结合,具备天然良好的包容力,常被用于物件的黏合、连接和固定。漆有极强的包容性,干燥后硬度极高,经与镶嵌材料一并打磨后,流光溢彩,浑然天成。【材料二】漆器如何制作?①采集来的漆经过炼制方能使用,还需要过滤、晾、晒、精制,提高纯净度。②对需要涂漆的底胎(一般是木、布或者金属制品)进行打磨等工序,确保底胎光滑细腻。③对底胎刷涂一层漆,填平胎体上看不见的空隙,使漆器表面平整光滑。再根据工艺,在底胎上涂数次乃至数百次的漆,每次都需要等上一遍漆干透,才能涂下一次漆。④对漆器表面进行描绘、镶嵌、雕刻、塑形等工艺。最后进行打磨。【材料三】漆器小历史◎漆最初被用于封护、粘连和加固工具,后来漆有了装饰性功能。在青铜时代,漆还与铜结合。秦汉时漆器盛行,取代青铜器成为日常生活的主流器具。◎战乱不断,民生凋敝,漆器生产相对萧条,在魏晋时期流行于贵族日常生活中。宋朝开始,瓷器逐渐取代漆器成为日常生活主流器具。◎经济强盛,手工业发展时期,漆器制作复苏,明清时期推陈出新。【材料四】“大漆艺术五千年”展览开篇词漆,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材料,更是一种生命形态,一种历千年而不朽,一直处于变化中的生命形态,是大自然给我们的一份馈赠。大漆不朽,源远流长的文化不朽!(均根据相关材料改编)4.(3分)请整合材料一的信息,为漆撰写一个50字左右的介绍,让同学们了解漆的特点。5.(4分)为了将漆器向他人介绍明白,请你根据括号提示,完成下面的结构图。6.(5分)看过展览的小西用下面的语句向大家介绍漆器,你认为可以使用哪种说明方法,让他的介绍更到位?请结合漆器的具体特点说明理由。
【小西】:漆器很漂亮,色彩鲜艳,质量高,美美美!【答案】4.漆源自漆树,漆液具有较高的黏稠度,常被用于物件的黏合、连接和固定,有极强的包容性,其性能即使经历千年仍然相对稳定。5.漆器如何制作;漆器小历史6.可以使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漆器表面光滑细腻,就像涂了一层光滑的油,亮亮的,滑滑的。漆器色彩鲜艳,仿佛是一幅幅精美的图画。【知识点】把握说明对象;概括说明内容;新闻、材料类文本;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比对能力。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应注意:1、细心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看清是“有错误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2、提高辨析异同的能力,选项表述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加工整合的,多数情况下不是原文的机械罗列。做题时应用心比对,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3)本题考查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需要从寻找关键词入手,看是平实说明还是生动说明来判断说明的方法。同时切记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对象服务的,因此说明方法的作用必须和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联系起来。4.漆,源自漆树,产量稀少而珍贵。其干燥后形成的漆膜坚固温润,性能稳定千年。漆液黏稠附着力强,包容性极佳,能与其他材料完美融合,展现出独特美感。来源与产量:首先介绍漆的来源,即漆树,并强调其产量稀少,增加漆的珍贵性。质地与性能:接着描述漆干燥后形成的漆膜特点,即坚固温润且性能稳定,历经千年不变,突出漆的耐用性和稳定性。黏稠度与附着力:然后说明漆液的黏稠度和附着力,强调其能与其他多种材料结合,展现漆的广泛适用性。包容性:最后提及漆的包容性,即干燥后硬度高,能与镶嵌材料完美融合,形成流光溢彩的效果,突出漆的艺术美感。
故答案为:漆源自漆树,漆液具有较高的黏稠度,常被用于物件的黏合、连接和固定,有极强的包容性,其性能即使经历千年仍然相对稳定。5.材料一主要介绍了漆的来源、产量、质地、性能等特点,这是了解漆器的基础。材料二详细描述了漆器的制作过程,包括采集、炼制、打磨底胎、刷涂漆液、进行艺术加工等步骤。材料三回顾了漆器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实用功能到装饰性功能,再到不同历史时期的兴衰变化。材料四是对漆器文化的总结性陈述,强调了漆作为生命形态和文化载体的不朽价值。“漆器如何制作”部分可以对应材料二的内容,概述漆器从采集漆液到最终成品的完整流程。“漆器小历史”部分可以对应材料三的内容,简述漆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故答案为:漆器如何制作;漆器小历史6.分类别:漆器可以根据不同的制作工艺、用途、时代等特点进行分类介绍。可以介绍漆器的种类,如镶嵌漆器、雕漆器、彩绘漆器等,每种漆器都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艺术风格。理由:通过分类介绍,可以让听众对漆器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了解不同种类的漆器及其特点。列数字:可以引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漆器的某些特点,漆液的黏稠度、漆膜的硬度、漆器的制作周期等。可以提到一棵漆树一生仅能产出约10千克生漆,强调漆的珍贵性;或者提到制作一件精美的漆器需要涂刷数百次漆,每次都要等上一遍漆干透才能继续,说明漆器制作过程的繁琐和耗时。理由:数字能够直观地反映漆器的某些特性,增强说服力和可信度。举例子:可以举出具体的漆器作品作为例子,介绍其制作工艺、艺术风格和历史背景等。可以提到秦汉时期的漆器如何盛行,成为日常生活的主流器具;或者介绍某件著名的漆器作品,明清时期的雕漆器,展示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理由:通过举例说明,可以让听众更具体地了解漆器的特点和价值,增强介绍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故答案为:可以使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漆器表面光滑细腻,就像涂了一层光滑的油,亮亮的,滑滑的。漆器色彩鲜艳,仿佛是一幅幅精美的图画。三、请你阅读有关西溪的散文,完成下列任务。(24分)阅读西溪的春俞宸亭①一直说要给自己的散文集拍张西溪春色的封面照,直到四月末,才得以西溪赏春。②到了才知,春,早已在西溪撒欢儿了。③舟楫的妙处就在于让我们能够领略“以船为车,以楫为马”的从容,船在水里行进,船头激起的浪花飞溅,而船尾那长长的白练翻滚着,散开去,平静的水面荡起了一片片涟漪。水不是很清澈,但却很有生气,可以看见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煞是悠闲。两船交会之时,激荡的水流和着春风,柳絮轻飘着,飘飘洒洒,不自主地吹一口气,眼光追随着,直到,再也看不见。岸上的建筑隐在树木、竹林里,忽而近了,又远去。偶尔,还听得见游人并不急促的脚步声和断断续续的说话声。④船行到桥下时,我总是忍不住要将头低下去,仿佛桥身会碰到似的,引来了船家的暗笑。水里那些小鸭子,长着扁扁的黄嘴巴,羽毛也未长齐,整齐地排成一列纵队,昂着骄傲的小脑袋,可爱极了。白鹭远远地停在岸边,船一接近,它们也不惊恐,亭亭地掠起翅膀低飞着,全然不顾人们一惊一乍地叫:“快看,白鹭,白鹭!”算是“你去我也走”的真实写照。船慢慢地行进着,还不时能看见一些渔网支在水面上,网张得似乎有些张牙舞爪,却从没有看见过一个渔夫,这大概算是西溪版的“姜太公钓鱼”吧!⑤春风拂在脸上,空气中带着些花草香,也飘过来湿地的氤氲水汽。正在沉醉的时候,手机不合时宜地响起来,我皱了下眉,很不情愿地接了。尘世的纷纷扰扰如果能随风而逝,真要乐得笑出声。⑥春天像孩子的脸,时而晴和,时而春雨淅沥,在你不经意间,柔柔的雨已润湿了脸庞。蒙蒙细雨中,摇橹船和西溪船娘在水中显出了一个完美的剪影,难怪郁达夫在《西溪的晴雨》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⑦最诱人的是西溪的笋。错落的水塘边随意地生长着一些竹子,这几天正是竹笋冒出来的时候。竹不是大竹,也不是丛生的小竹,而是竿子细细纤纤的那种,一支一支清爽地生长着。那笋壳半脱开来,露出那一节节的碧绿,可与那翡翠媲美。新翻的土里,有着黄褐花纹笋壳的小笋,顶起那厚厚的土,吱溜溜直往外钻,像要急着争享阳光和春风。野笋春季出土,正是肥壮,煮熟后用刀切剥来吃,竹笋清味,鲜美无比。难道你不想尝尝?!⑧西溪的脉搏,并不完全是用春天的绿色来表示的。农舍边,用来做篱笆的并不是发着新芽的绿枝,而是如云一样成片的枯竹,展示着从去年秋天一直留到现在的那种苍茫。风吹过来,灰黄的叶片儿簌簌响着,如一曲原野牧歌。那一堵堵半人高的土墙,披挂着蓑衣般的麻袋片,用手触摸一下,硬硬的有些扎手,突然回想起童年时,下班回来的爸爸故意将硬硬的胡须扎在我细嫩的脸上,父女两个笑成一团的情景。笑意悄然写在了我的脸上,眼里又流泻着感念亲恩的暖暖柔柔。⑨下了船后,木结构、茅草顶、小盖瓦装点而成的西溪农家让我们兴奋得几乎尖叫起来。不知,你可愿意,与你日渐年迈的双亲,相跟着,最好,紧紧地,一手牵着你老父亲的手,一手拽着你老母亲的手腕子;也不知,你可愿意与你的小孩蹲下来,听听蛙鸣,听听鸟叫,看看蚂蚁是怎样运食的,讲给他(她)听。⑩西溪赏春,是需要用心的,用心去捕捉属于西溪的细节,用心去体悟你心里的春天。⑪古人说了:“西溪缘何也姓西,淡妆浓抹更相宜。”春日,做一回西溪的行者,好吗?(选自《浙江作家网文学论坛作品选》,有改动)【梳理笔记】情节景物摘抄关键词乘船逛西溪河水富有生气柳絮飘飘洒洒远处建筑、行人____鸭子可爱极了白鹭____摇橹船和西溪船娘完美的剪影笋清爽、碧绿,可以食用枯竹____挂着麻袋片的土墙硬硬的有些扎手下船逛农家西溪农家____同学们的困惑:文章写的是《西溪的春天》,为什么还要写吃笋、枯竹、西溪农家等不专属春天的事情和景物?【细读文章】7.(4分)阅读全文,将“梳理笔记”中空缺的关键词补充完整。8.(4分)根据同学们的困惑,请你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蕴含的情感。①野笋春季出土,正是肥壮,煮熟后用刀切剥来吃,竹笋清味,鲜美无比。难道你不想尝尝?!(可以从标点或句式的角度分析)②风吹过来,灰黄的叶片儿簌簌响着,如一曲原野牧歌。(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9.(5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否能帮助你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10.(5分)【思考困惑】结合以上细读探究,回答“梳理笔记”最后一栏的“同学们的困惑”。11.(6分)【提炼策略】根据以上学习步骤,请你提炼出阅读“借景抒情类”散文的三条阅读策略,为以后制作散文阅读手册奠定基础。策略一:策略二:策略三:【答案】7.隐隐约约,断断续续;低飞,不顾人们一惊一乍;如云一样成片(或:苍茫);木结构、茅草顶、小盖瓦装点8.①运用反问句,问号和感叹号连用,语气强烈,抒情意味更浓,表达了作者对西溪野笋鲜美无比的喜爱和赞美之情。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风吹叶片发出的簌簌响声”比作“一曲原野牧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溪农舍特有的田园牧歌式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西溪保留田园风情的喜爱之情。9.能。作者使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用三个“用心”,强调了欣赏西溪春色之美需要用心去发现。作者随舟而行,可以悠闲地欣赏清澈的水,水中的鱼,水里浮游的小鸭,两岸的树木、建筑、行人,感受春风拂面的惬意,看塘边的竹笋,想象着竹笋的美味,欣赏农家风味的土墙。下船之后又被木结构、茅草顶、小盖瓦装点的农家所吸引。景随船移,情随景动,作者告诉我们,美好的春天、美好的景色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10.本文主要是描述西溪春天的美景,西溪的美景包含了自然美景和人文美景,西溪的脉搏,并不完全是用春天的绿色来表示,写吃春笋、用枯竹装点的西溪农舍、西溪农家这些人文景观从另一方面展示了西溪春天的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构成了整个西溪春天的美,表达了作者对西溪的热爱和赞美之情。11.跟随作者的游踪(借景抒情类散文很多是游记),寻找作者观景的足迹,厘清行文线索。如本文抓住“船在水里行进”“船行到桥下时”“下了船后”就能很快厘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把握景物的特点,借助原文中的关键词句,快速抓住景物的特点。如柳絮“飘飘洒洒”,远处游人说话声“断断续续”,鸭子“可爱极了”。;通过分析景物描写,结合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理解作者情感和作品主题。如抓住第⑩段中的这句话:“西溪赏春,是需要用心的,用心去捕捉属于西溪的细节,用心去体悟你心里的春天。”就能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主旨。【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感悟文章意境【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品析语言特点。品析文章语言特点,可从以下角度入手:用词角度;句子特点;表达方式;语言风格角度;语体角度;情感角度。
(4)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点明时间,季节,表现地域风光和文化。交代背景;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烘托人物怎样的心情,揭示人物怎样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暗示人物怎样的命运。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7.远处建筑、行人:文中描述“岸上的建筑隐在树木、竹林里,忽而近了,又远去。偶尔,还听得见游人并不急促的脚步声和断断续续的说话声。”因此,关键词可以概括为“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白鹭:文中提到“白鹭远远地停在岸边,船一接近,它们也不惊恐,亭亭地掠起翅膀低飞着,全然不顾人们一惊一乍地叫”,所以关键词为“低飞,不顾人们一惊一乍”。枯竹:文中描述“农舍边,用来做篱笆的并不是发着新芽的绿枝,而是如云一样成片的枯竹”,因此关键词为“如云一样成片(或:苍茫)”。西溪农家:文中提到“下了船后,木结构、茅草顶、小盖瓦装点而成的西溪农家让我们兴奋得几乎尖叫起来”,所以关键词为“木结构、茅草顶、小盖瓦装点”。
故答案为:隐隐约约,断断续续;低飞,不顾人们一惊一乍;如云一样成片(或:苍茫);木结构、茅草顶、小盖瓦装点8.①野笋春季出土,正是肥壮,煮熟后用刀切剥来吃,竹笋清味,鲜美无比。难道你不想尝尝?!这句话运用反问句,通过问号和感叹号的连用,增强了语气,使得抒情意味更浓。作者通过描述西溪野笋的鲜美,表达了对它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反问句的使用,实际上是在邀请读者一同感受这份美味,增强了文章的互动性和感染力。②风吹过来,灰黄的叶片儿簌簌响着,如一曲原野牧歌。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风吹叶片发出的簌簌响声比作一曲原野牧歌,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西溪农舍特有的田园牧歌式风情。这种比喻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也表达了作者对西溪保留田园风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①运用反问句,问号和感叹号连用,语气强烈,抒情意味更浓,表达了作者对西溪野笋鲜美无比的喜爱和赞美之情。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风吹叶片发出的簌簌响声”比作“一曲原野牧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溪农舍特有的田园牧歌式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西溪保留田园风情的喜爱之情。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西溪赏春,是需要用心的,用心去捕捉属于西溪的细节,用心去体悟你心里的春天。”确实能帮助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这句话强调了欣赏西溪春色之美需要用心去发现,不仅要观察外在的自然景观,更要感受内心的情感体验。理由:作者随舟而行,悠闲地欣赏了清澈的水、水中的鱼、浮游的小鸭、两岸的树木、建筑、行人等自然景观,同时也感受了春风拂面的惬意。此外,作者还通过描述塘边的竹笋、想象竹笋的美味、欣赏农家风味的土墙等人文景观,展现了西溪春天的多元美。这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构成了整个西溪春天的美。因此,这句话不仅总结了全文,也点明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即引导读者用心去感受西溪春天的美。
故答案为:能。作者使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用三个“用心”,强调了欣赏西溪春色之美需要用心去发现。作者随舟而行,可以悠闲地欣赏清澈的水,水中的鱼,水里浮游的小鸭,两岸的树木、建筑、行人,感受春风拂面的惬意,看塘边的竹笋,想象着竹笋的美味,欣赏农家风味的土墙。下船之后又被木结构、茅草顶、小盖瓦装点的农家所吸引。景随船移,情随景动,作者告诉我们,美好的春天、美好的景色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10.本文主要是描述西溪春天的美景,这种美景不仅包含了自然美景,也包含了人文美景。作者通过描述西溪的自然景观(清澈的水、水中的鱼、浮游的小鸭等)和人文景观(吃春笋、用枯竹装点的西溪农舍、西溪农家等),从两个方面展示了西溪春天的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西溪春天的整体美。因此,写吃春笋、用枯竹装点的西溪农舍、西溪农家等人文景观,并不是与春天无关的内容,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西溪春天的独特魅力。这种写法表达了作者对西溪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故答案为:本文主要是描述西溪春天的美景,西溪的美景包含了自然美景和人文美景,西溪的脉搏,并不完全是用春天的绿色来表示,写吃春笋、用枯竹装点的西溪农舍、西溪农家这些人文景观从另一方面展示了西溪春天的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构成了整个西溪春天的美,表达了作者对西溪的热爱和赞美之情。11.策略一:跟随作者的游踪(借景抒情类散文很多是游记),寻找作者观景的足迹,厘清行文线索。在阅读借景抒情类散文时,首先要跟随作者的游踪,理清作者的行文线索。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以及作者在不同阶段所观察到的景色和表达的情感。如本文中,通过抓住“船在水里行进”“船行到桥下时”“下了船后”等关键词句,就能很快厘清作者的行文思路。策略二:把握景物的特点,借助原文中的关键词句,快速抓住景物的特点。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把握景物的特点。这可以通过寻找原文中的关键词句来实现。如本文中,通过柳絮“飘飘洒洒”、远处游人说话声“断断续续”、鸭子“可爱极了”等关键词句,就能快速抓住景物的特点,进一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策略三:通过分析景物描写,结合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理解作者情感和作品主题。在阅读借景抒情类散文时,不仅要关注景物的描写,还要结合文中的抒情议论句子来理解作者的情感和作品的主题。如本文中,通过抓住第⑩段中的“西溪赏春,是需要用心的,用心去捕捉属于西溪的细节,用心去体悟你心里的春天。”这句话,就能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主旨,即引导读者用心去感受西溪春天的美,进而理解作者对西溪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跟随作者的游踪(借景抒情类散文很多是游记),寻找作者观景的足迹,厘清行文线索。如本文抓住“船在水里行进”“船行到桥下时”“下了船后”就能很快厘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把握景物的特点,借助原文中的关键词句,快速抓住景物的特点。如柳絮“飘飘洒洒”,远处游人说话声“断断续续”,鸭子“可爱极了”。通过分析景物描写,结合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理解作者情感和作品主题。如抓住第⑩段中的这句话:“西溪赏春,是需要用心的,用心去捕捉属于西溪的细节,用心去体悟你心里的春天。”就能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主旨。四、老师计划带领同学们游玩杭州著名文化景点——孤山,请完成下列任务。(23分)阅读【甲】山园小梅【宋】林逋①众芳摇落独暄妍②,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③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④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⑤可相狎⑥,不须檀板⑦共金樽⑧。(选自《宋诗三百首》)【乙】孤山月下看梅花【明】高濂孤山旧址,逋老⑨种梅三百六十,已废,继种者今又寥寥尽矣。孙中贵公补植原数,春初玉树参差,冰花错落,琼台倚望,恍坐玄圃罗浮⑩。若非黄昏月下,携尊吟赏,则暗香浮动,疏影横斜之趣,何能真见实际!(选自《高濂集》)【丙】林迪臣太守⑪孤山补梅记【清】林纾孤山实居西湖之阴,东南面葛岭,水萦之若带焉。余尝放舟入锦带桥,周孤山,以出西泠。万树积绿,隐隐见微径,虽斜日掩映,恒苍然若滴,盖岚气蒸变而成为此状也。余三至杭,谒处士公墓。今守杭者为同郡迪臣先生,又吾林氏者也。先生治杭得其政,养士得其教,为匹夫匹妇存其利,而先生犹以为旷职而亡功。因补梅百株于孤山之麓,既而叹曰:“若数年之后樵苏及之,彼杭人又乌知有太守梅者?”余曰:“方处士公种梅豢鹤结庐于兹山,且不有妻子之累,岂复图名?而今之称处士者若昨日。是故为名而隐,号曰‘充隐⑫’,即为名而官亦决非能官者也。先生守杭三年,政平人和,而萧然恒若无与,岂区区垂意于一梅?吾政恐后人之见梅者,转以思先生之政于无穷也,而先生又焉逃其名?”光绪己亥三月,既为图以归先生,并为之记。(选自《林纾集》,有改动)【注释】①林逋:北宋诗人,隐居西湖孤山上,后人又称“林处士”,他孤身一人种梅养鹤,孤山梅花因他名扬天下。他死后葬于孤山。②暄妍:明媚鲜丽。③疏影:梅花疏落的影子。④霜禽:指白鹤。⑤微吟:小声吟咏。⑥狎:玩赏,亲近。⑦檀板:指乐器。⑧金樽:指饮酒。⑨逋老:指林逋。⑩玄圃罗浮:泛指仙境名山。⑪林迪臣太守:指林启,当时主政杭州,曾在孤山上补种梅花百株,林纾曾绘图纪念,文中尊称他为先生。⑫充隐:冒充的隐士。12.(4分)【析字指南】完成表格。文言词句方法释义孤山实居西湖之阴课内迁移法:达于汉阴(《愚公移山》)周孤山联系上下文法:孤山、西泠都是地点岂复图名成语联想法:图谋不轨而先生又焉逃其名查阅字典法:①代词,相当于“之”;②怎么,哪里;③于何,在哪里;④语气词(填序号)13.(6分)【赏梅攻略】每篇诗文欣赏梅花的角度都有不同,请阅读诗文后回答问题。①甲诗中的画线句是林逋写梅的名句,请赏析。②乙文中的高濂认为赏梅需要怎样的环境?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说明。③丙文中的林纾认为“后人”见到梅花会联想到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说明。14.(6分)【推测现象】根据以上诗文内容,推测孤山梅花一直有人补种的原因。15.(7分)【得出结论】孤山是西湖三大赏梅胜地,请你根据以上诗文内容分析此地成为“赏梅胜地”的原因。【答案】12.水的南岸;周遍,周游;对付,谋取;②13.①上句写梅花之形,梅花疏疏落落,梅枝斜横在清浅的水面上,如清瘦的美人临水照镜;下句写梅花之香:梅香幽幽地飘动,未见其形便闻其香,在朦胧的月色之下,更显幽独超逸。“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几组精美的词语,构成了特有的意境之美,写出了梅花清幽香逸的风姿,情趣横生,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空间,成为写梅花的经典名句。②高濂认为赏梅的最佳季节是在春初冰雪尚未融化之时,“春初玉树参差,冰花错落”,仿佛到了仙境名山;最佳时候是在黄昏月下,“携尊吟赏”,一边对月把盏饮酒一边欣赏梅花,则能见梅花“暗香浮动”“疏影横斜”之美。③根据文中“吾政恐后人之见梅者,转以思先生之政于无穷也”这句话推测,后人见到梅花会联想到这是谁种下的梅花,会联想到林启当时主政杭州时对杭州的治理情况,进而表达对林启主政杭州三年,使得杭州“政平人和”以及为后人造福的称颂。14.梅花清幽香逸,超凡脱俗,傲霜独自开放,俏丽可人,正是林逋等文人幽独清高、自甘淡泊精神的写照。后人补种梅花还暗含着对林逋、林启等人的怀念,对他们为人、为政的褒扬。15.北宋诗人林逋,隐居在西湖孤山上,他孤身一人种梅赏梅养鹤,孤山梅花因他名扬天下;后又有孙中贵、林启等人补种梅树上百株,使得孤山梅花一直不断繁衍生长;林启不仅补种梅百株于孤山之麓,还主政杭州,使得杭州政通人和;人们赏梅也是为了纪念林逋、林启等人;还有林逋、高濂、林纾等文人写诗赋文赞美孤山之梅,使得孤山之梅名扬天下。【知识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常用文言实词【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赏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选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即可。
(3)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阐述观点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有机的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悟或者观点看法。组织答案必须有理有据,或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
【附参考译文】
【乙】孤山旧址上,林逋(即林逋老,北宋隐士,以种梅养鹤著称)曾种下三百六十株梅花,但这一景观已经荒废,后来接着种植的人现在也已寥寥无几,梅花几乎不再可见。孙中贵公(可能是某位对孤山梅花有情感或责任感的人士)又在这里补种了同样数量的梅花。到了春初时节,梅花树宛如玉树般参差不齐,冰晶般的花朵错落有致,站在高处眺望,就像置身于仙境中的琼台,又仿佛是来到了玄圃罗浮(泛指仙境名山)一般。如果不是在黄昏月下,携带着酒壶吟咏欣赏,那么梅花那暗香浮动、疏影横斜的妙趣,又怎能真正领略到它的实际韵味呢!【丙】孤山实际上位于西湖的北面,其东南方向是葛岭,湖水环绕着它如同一条玉带。我曾经驾船进入锦带桥,环绕孤山而行,然后从西泠出来。那里万木葱茏,绿叶层层叠叠,隐约可见一条小径蜿蜒其间。即使在夕阳的掩映下,那绿意也似乎要滴落下来,这是由于山间的雾气蒸腾变幻而形成的景象。我曾三次到杭州,每次都去祭拜林处士的坟墓。现在治理杭州的是同郡的林迪臣先生,他也是我们林氏家族的一员。林先生在治理杭州方面政绩显著,他培养人才也得心应手,为普通百姓谋求利益。然而,他仍然认为自己未尽职责,没有取得什么功绩。因此,他在孤山脚下补种了百株梅花,之后又感叹道:“如果几年之后这些梅花被砍伐了,杭州人又怎么会知道这是太守种的梅花呢?”我回答说:“当年林处士在这座山上种梅养鹤,建造房屋,而且没有妻子的拖累,他难道是为了图名吗?而现在人们称颂林处士就像昨天发生的一样。因此,为了名声而隐居的人被称为‘充隐’,同样地,为了名声而做官的人也绝不是真正能胜任官职的人。林先生治理杭州三年,政治清明,百姓和睦,而他自己却萧然自得,似乎与这一切无关,他怎么会仅仅在意那一株梅花呢?我恐怕后人看到这些梅花时,会转而联想到林先生的政绩,从而对他产生无尽的怀念,而林先生又怎能逃避这份名声呢?”光绪己亥年三月,我画了一幅图送给林先生,并为此写了一篇记。12.“孤山实居西湖之阴”。这里使用了课内迁移法,与《愚公移山》中的“达于汉阴”相呼应。在《愚公移山》中,“汉阴”指的是汉水的南岸,因此,这里的“西湖之阴”也应理解为西湖的南岸。第二个文言词句“周孤山”中的“周”,根据联系上下文法,我们知道孤山、西泠都是地点,因此“周”在这里应理解为周遍、周游的意思。第三个文言词句“岂复图名”中的“图”,我们可以使用成语联想法。成语“图谋不轨”中的“图”是对付、谋取的意思,因此这里的“图”也应理解为对付、谋取。第四个文言词句“而先生又焉逃其名”中的“焉”,我们查阅字典法得知,它有几个意思:①代词,相当于“之”;②怎么,哪里;③于何,在哪里;④语气词。根据上下文语境,这里应理解为“怎么,哪里”的意思,因此选序号②。故答案为:水的南岸;周遍,周游;对付,谋取;②13.①甲诗中的画线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林逋写梅的名句。上句写梅花之形,梅花疏疏落落,梅枝斜横在清浅的水面上,如同清瘦的美人临水照镜,形象生动。下句写梅花之香,梅香幽幽地飘动,未见其形便闻其香,在朦胧的月色之下,更显幽独超逸。这两句诗通过“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等精美的词语,构成了特有的意境之美,写出了梅花清香幽逸的风姿,情趣横生,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空间,成为写梅花的经典名句。②乙文中的高濂认为赏梅需要特定的环境。他认为最佳季节是在春初冰雪尚未融化之时,此时“春初玉树参差,冰花错落”,仿佛到了仙境名山。而最佳时候则是在黄昏月下,此时“携尊吟赏”,一边对月把盏饮酒一边欣赏梅花,则能见梅花“暗香浮动”、“疏影横斜”之美。这样的环境才能真正体现出梅花的韵味和美感。③丙文中的林纾认为“后人”见到梅花会联想到林启主政杭州时对杭州的治理情况。他根据文中“吾政恐后人之见梅者,转以思先生之政于无穷也”这句话推测,后人见到梅花会联想到这是谁种下的梅花,进而联想到林启当时主政杭州时的政绩和造福后人的举措,从而表达对林启的称颂和敬仰。
故答案为:①上句写梅花之形,梅花疏疏落落,梅枝斜横在清浅的水面上,如清瘦的美人临水照镜;下句写梅花之香:梅香幽幽地飘动,未见其形便闻其香,在朦胧的月色之下,更显幽独超逸。“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几组精美的词语,构成了特有的意境之美,写出了梅花清幽香逸的风姿,情趣横生,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空间,成为写梅花的经典名句。②高濂认为赏梅的最佳季节是在春初冰雪尚未融化之时,“春初玉树参差,冰花错落”,仿佛到了仙境名山;最佳时候是在黄昏月下,“携尊吟赏”,一边对月把盏饮酒一边欣赏梅花,则能见梅花“暗香浮动”“疏影横斜”之美。③根据文中“吾政恐后人之见梅者,转以思先生之政于无穷也”这句话推测,后人见到梅花会联想到这是谁种下的梅花,会联想到林启当时主政杭州时对杭州的治理情况,进而表达对林启主政杭州三年,使得杭州“政平人和”以及为后人造福的称颂。14.根据以上诗文内容,我们可以推测孤山梅花一直有人补种的原因。梅花以其清香幽逸、超凡脱俗、傲霜独自开放的特点,成为了林逋等文人幽独清高、自甘淡泊精神的写照。后人补种梅花不仅是为了延续这种精神,还暗含着对林逋、林启等人的怀念和对他们为人、为政的褒扬。因此,孤山梅花一直有人补种,成为了孤山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故答案为:梅花清幽香逸,超凡脱俗,傲霜独自开放,俏丽可人,正是林逋等文人幽独清高、自甘淡泊精神的写照。后人补种梅花还暗含着对林逋、林启等人的怀念,对他们为人、为政的褒扬。15.孤山是西湖三大赏梅胜地之一,其成为“赏梅胜地”的原因有多方面。首先,北宋诗人林逋隐居在西湖孤山上,他孤身一人种梅赏梅养鹤,使得孤山梅花因他而名扬天下。其次,后又有孙中贵、林启等人补种梅树上百株,使得孤山梅花一直不断繁衍生长。此外,林启不仅补种梅百株于孤山之麓,还主政杭州,使得杭州政通人和,为孤山梅花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内涵。人们赏梅也是为了纪念林逋、林启等人,表达对他们的敬仰和怀念。最后,还有林逋、高濂、林纾等文人写诗赋文赞美孤山之梅,使得孤山之梅更加名扬天下。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孤山成为西湖三大赏梅胜地之一。
故答案为:北宋诗人林逋,隐居在西湖孤山上,他孤身一人种梅赏梅养鹤,孤山梅花因他名扬天下;后又有孙中贵、林启等人补种梅树上百株,使得孤山梅花一直不断繁衍生长;林启不仅补种梅百株于孤山之麓,还主政杭州,使得杭州政通人和;人们赏梅也是为了纪念林逋、林启等人;还有林逋、高濂、林纾等文人写诗赋文赞美孤山之梅,使得孤山之梅名扬天下。五、学校文学社自办杂志开设了“看见”专栏,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45分)16.(45分)请你阅读征稿要求,为专栏投稿。稿件征集令阅读《钱塘湖春行》,我们看见白居易欣赏自然时的喜悦快乐;阅读《美丽的颜色》,我们看见居里夫人坚持探索的伟大精神;阅读《“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我们看见中国运动员跳水的精彩瞬间;阅读《苏州园林》,我们看见人文古迹的美学传承。因为看见,所以发现。投稿类别内容提示文体选择(选择一项)风景名胜描绘自然山水,寄托情思A.散文B.人物传记C.新闻特写、通讯D.说明文人物小记记录凡人凡事,表达真情第一现场描写事件现场,记录瞬间文化遗产说明事物特征,发掘意义【要求】①请你选择一个类别和文体进行创作;
②自拟题目,文章不少于600字;
③不得套写、抄袭;
④文中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答案】例文:醉心西湖“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西湖,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杭州这片土地上,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寻它的美。踏入西湖景区,微风轻拂,带着丝丝水汽,温柔地撩动着发丝。眼前的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宛如无数细碎的银片在湖面跳跃。远处,山峦连绵起伏,像是被大自然这位丹青妙手用淡墨轻轻晕染而成,与湛蓝的天空相映成趣。沿着湖边漫步,垂柳依依,细长的柳枝随风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3-2029年中国兼香型白酒行业发展监测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
- 煤矿可行性报告范文
- 七年级数学考试知识点
- 中国混动汽车市场供需格局及未来发展趋势报告
- 结肠息肉:早期发现与预防
- 安装地漏合同范本
- 瓷分流器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收银机外壳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时代楷模”单杏花:用热爱铺就人民美好出行路
- LED曝光灯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中医备案诊所污水、污物、粪便处理方案及周边环境情况说明
- 《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全套教学课件
- DL∕T 838-2017 燃煤火力发电企业设备检修导则
- 银行外拓营销方法
- 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题
- 四肢创伤影像(X线)诊断
- 2023年湖北省襄阳市中考地理真题(含解析)
-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客至》课件
- 城市道路施工作业区规范资料汇编
- DL-T5153-2014火力发电厂厂用电设计技术规程
- 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同步练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