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62第六单元生物与环境专题一种群和群落【最新考纲】1.种群的特征(Ⅰ)。2.种群的数量变更(Ⅱ)。3.群落的结构特征(Ⅰ)。4.群落的演替(Ⅰ)。1.干脆确定种群密度的是诞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年龄组成是预料种群数量变更趋势的依据,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渔业捕捞中,让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的缘由是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的数量能快速复原,有利于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J”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相宜、没有敌害。“S”型增长曲线的成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从而使诞生率降低、死亡率上升,直至平衡。4.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种群能达到的最大值是种群在某一时间点出现的最大值,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大于环境容纳量。5.在自然界中,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均会影响种群数量,故大多数种群数量总处于波动中。6.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现象则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在水平方向上,群落的不同种群常呈镶嵌分布。7.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相比,时间往往比较短的缘由是次生演替起先时,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8.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困难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9.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依据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思索答案思索一:增长率是新增加数量与原种群数量的比例,只是一个比值。增长速率是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在种群基数比较大的状况下,增长率虽然不变,但增长速率却很大。思索二:不是,垂直结构是描述群落的特征,是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的分层现象和种群的空间结构无关。思索三:黑光灯诱捕法,逐个计数法、抽样检测法、取样器取样法等。思索四:前者主要指同一地段上不同生物的分层现象,后者主要指在不同地段上由于环境差异造成的不同生物的分布不同。思索五:不能取平均值,丰富度指物种数目多少,要对不同样本所得到的物种数进行不重复累加。详细到某个物种种群密度调查时才用取平均值计算。思索六:二者属于演替;前者是人为或非人为干预下的逆向演替,后者是人为干预下的正向演替。考点1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更一|线|考|情【样题1】(2024·全国卷Ⅰ)某试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试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育,培育过程中定时更新培育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h、10h、23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菌甲能够将培育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B.培育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C.在培育到23h之前,a组培育基中的养分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D.培育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解析异养生物可以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A项正确;随着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培育基中的养分物质不断削减,代谢废物不断增加,故更换培育基的频率不同可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B项正确;由曲线可知,a组中细菌甲在23h前,数量增长始终很快,说明该组培育基中的养分和空间条件始终是充裕的,C项正确;培育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时,在培育的早期,培育基中的养分和空间资源是足够的,细菌甲种群的增长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且图中a、c曲线在早期重合,也可说明早期可出现“J”型增长阶段,D项错误。答案D【样题2】(2024·全国卷Ⅲ)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10mL液体培育基(培育基M)的试管中,培育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觉,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______型,且种群数量为________时,种群增长最快。(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5mL培育基M中,培育条件同上,则与上述试验结果相比,该种菌的环境容纳量(K值)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在5mL培育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缘由是eq\a\vs4\al()。解析(1)由题意可知,试管中该种群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a(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不再增加,因此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S”型。当种群数量为a/2(即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2)该种菌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变更空间和养分条件等会使其K值发生变更,培育基的体积变小,该种菌的K值也减小。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确定的,与接种量无关,若在5mL培育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不变。答案(1)“S”a/2(2)减小不变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确定的,与接种量无关高|考|必|备1.种群的特征及相互关系(1)性别比例只影响种群的诞生率,不影响死亡率。(2)年龄组成是预料种群发展趋势的重要依据,但不能干脆确定种群密度。2.调查种群密度的2种估算法(1)适用条件①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实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②样方法:适用于植物或者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跳蝻、蚜虫、昆虫的卵)。(2)样方法误差归纳①未做到“随机”取样。②未找到“分布比较匀称”的地块,导致数量“过密”或“过稀”。③未对“多个”样方取平均值。④样方边线上的个体未做到“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而是全部统计。(3)标记重捕法误差分析①调查值比实际值偏高缘由一:标记个体不易重捕。缘由二:标记物在调查期间脱落。②调查值比实际值偏低缘由一:标记物对个体会产生损害,导致个体易被重捕。缘由二:标记物过分醒目,导致个体易被重捕。3.种群的增长规律及其应用(1)图示(2)K值与K/2值的分析与应用①K值与K/2值的分析种群实际数量有可能超过K值,只不过是超过K值后,在环境承载量的限制下,种群数量会再降下来,最终在K值上下波动,处于动态平衡中。②K值与K/2值的应用考|向|微|练考向一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更1.推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一片草地上的全部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2)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肯定保持稳定。(√)(3)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诞生率会更高。(×)提示: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会降低诞生率。(4)某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时,其增长速率渐渐降低。(×)提示:在“S”型曲线中,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前逐步增大,之后又逐步降低。(5)“S”型增长曲线的起先部分是“J”型增长曲线。(×)提示:由于环境阻力的存在,“S”型增长曲线的起先部分并不等同于“J”型增长曲线。(6)种群增长率下降,其增长速率必定一同下降。(×)提示:人口增长率指每年新增加人口与上一年人口数的比例,增长速率是单位时间(年)增加的人口数。我国人口基数大,虽然通过安排生育使增长率降低,但增长速度仍较快,老年人口所占比例不断增大,所以国家调整安排生育政策。(7)种群数量增加则种群密度也增加。(×)提示: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不肯定增加。2.(2024·郑州质检)如图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的数量变更趋势B.春节前后,我国南部沿海城市人口数量变更主要取决于①②C.预料将来种群数量变更的主要依据是④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限制特征④,进而影响种群数量解析种群密度取决于诞生率、死亡率和迁出率、迁入率,年龄组成会影响诞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会影响诞生率,故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死亡率、诞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年龄组成能够反映种群的数量变更趋势,A项错误、C项正确;春节前后,南部沿海城市人口数量变更主要取决于迁出率和迁入率,B项错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雄性个体来限制性别比例(③),进而影响种群数量,D项错误。答案C3.(2024·福建联盟校联考)图中“*”表示某地区的人口年龄构成状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推想该地区将来会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B.因幼龄人口过少,故该地区的女性多于男性C.该地区0~14岁人口的比重约为23%D.随着二孩政策的实施,该地区的年龄组成可能会变为增长型解析分析题图可知,该地区0~14岁人口的比重约为23%,15~64岁人口的比重约为30%,6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约为47%,故该地区人口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推想将来会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A、C两项正确;该地区幼龄人口过少,并不能反映出该地区的性别比例,故不能推想出该地区女性多于男性,B项错误;随着二孩政策的实施,幼龄人口增多,该地区的年龄组成可能会变为增长型,D项正确。答案B4.(2024·浙江选考)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最快B.同一群落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C.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变更而变更D.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在生存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解析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最快,A项正确;环境容纳量(K)是指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同一群落中不同种群的K值一般不同,B项错误;K值的大小会随着环境的变更而变更,C项正确;种群数量高于K时便下降,低于K时便上升,K值(环境容纳量)就是种群数量在生存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D项正确。答案B5.(2024·山西五校联考)藏羚羊是国家一级爱护动物,主要生活在海拔3700~5500米的青藏高原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地带。探讨人员对这三个地区的藏羚羊种群特征及其生活环境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图中Ⅰ、Ⅱ、Ⅲ、Ⅳ分别对应大、中、小、幼四个年龄等级。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调查藏羚羊的种群密度时通常采纳标记重捕法,得到的数据是估计值B.甲、丙两个藏羚羊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别为衰退型和增长型C.将来一段时间内,自然状态下乙种群的种群密度可能变更不大D.藏羚羊作为食物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干脆价值解析调查藏羚羊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纳标记重捕法,得到的数据是估计值;从图示结果可知,甲、丙两个藏羚羊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别为衰退型和增长型;乙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将来一段时间内,自然状态下乙种群的种群密度可能变更不大;藏羚羊作为食物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答案D6.(2024·贵阳监测)科研工作者为了预料某草原鼠害的发生状况,采纳标记重捕法对该草原1公顷范围内的田鼠数量进行调查,发觉在调查的第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调查的第一个月内,田鼠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B.田鼠种群增长的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其中λeq\a\vs4\al(为1.5)C.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数×其次次捕获数)÷其次次捕获中带标记个体数D.当田鼠种群的诞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解析调查的第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说明在此时间段内田鼠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A项错误;在此时间段内的种群增长率为1.5%,故λ值为(1+1.5%),B项错误;田鼠种群数量依据eq\f(N总数,N第一次捕获个体数)=eq\f(N其次次捕获个体数,N其次次捕获中含标记的个体数)进行计算,C项正确;防治鼠害应在K/2之前进行(越早越好),当田鼠种群的诞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田鼠种群数量可能已经达到环境容纳量了,D项错误。答案C7.(2024·东北三校联考一)调查某种群一段时间内某些特征的变更,得到如图A、B两条曲线(X≥0),种群增长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占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计算公式:种群增长率=(Nt2-Nt1)/Nt1×100%。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若曲线A表示某种群增长率,且X=1,则该种群其次年末的数量是第一年初的2倍B.若曲线B为诞生率,曲线A为死亡率,则交点对应的年龄组成类型肯定为稳定型C.若曲线B表示的是“S”型曲线的增长率,则X肯定大于零D.若曲线B是增长速率,且X=0,则该种群肯定未达到K值解析若曲线A表示某种群增长率,且X=1,即(Nt2-Nt1)/Nt1=1,Nt2=2Nt1,则其次年末为第一年末的2倍,是第一年初的4倍;诞生率、死亡率是确定种群数量变更的因素,不是预料种群数量变更的因素,若曲线B为诞生率,曲线A为死亡率,交点为诞生率=死亡率的时刻,只能说明种群数量短暂不变,年龄组成是预料将来种群数量变更的因素,依据图示诞生率仍在下降,死亡率不变,对应的年龄组成应为衰退型;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能容纳某生物的最大数量为K值,到达K值后,种群数量基本不变,即种群增长率为0,故若曲线B表示的是“S”型曲线的增长率,则X肯定大于零;在自然状态下,若曲线B是增长速率,且X=0,在第6年左右,种群数量不再增长,则该种群达到K值。答案C考向二种群数量变更曲线的应用8.(2024·江苏高考)如图是一种酵母通气培育的生长曲线,a、b是相同培育条件下两批次培育的结果,下列叙述合理的是()A.a批次中可能有大量细菌污染B.b批次的接种量可能高于a批次C.t1时两批次都会产生较多的乙醇D.t2时两批次发酵液中养分物质剩余量相同解析由于是通气培育,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大量繁殖,数量增长较快;假如大量细菌污染a批次,由于细菌是原核生物,繁殖速率较快,检测结果中的细胞密度应当包含酵母菌和细菌的密度,密度应当增加更快,与a批次细胞密度在t1时增加速率较慢不符,A项错误;由于培育条件相同,而b批次在t1时增长速率较快,可能是接种量较高,酵母菌更快进入对数期,B项正确;由于题目已经明确是通气培育,而乙醇是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故该培育过程中不会产生较多的乙醇,C项错误;t2时a批次酵母菌刚进入稳定期,而b批次在t2之前已经进入稳定期,消耗了更多的养分物质,所以b批次发酵液中养分物质剩余量更少,D项错误。答案B9.(2024·长沙联考)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草原兔种群数量变更曲线,其中虚线表示草原兔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的种群数量变更。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K2为草原兔种群数量的最大值,说明此地草原兔种群的K值为K2B.a段快速增长的缘由可能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相宜、没有敌害等C.草原兔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种群数量持续下降主要缘由是食物不足D.若草原兔被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用标记重捕法估算的草原兔数量会偏大解析图中草原兔种群数量能够长时间在K1上下波动,而不能长时间维持在K2,因此该地草原兔种群的K值应为K1,A项错误;a段快速增长的缘由可能是这段时间内,草原兔的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相宜、没有敌害等,B项正确;草原兔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草原兔的食物短缺,故其种群数量持续下降,C项正确;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草原兔的种群密度时,依据公式:个体总数(N)/初次捕获个体数(M)=重捕个体总数(n)/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m),可推出N=(M×n)/m,若被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等式中M不变,n/m变大,故N增大,即草原兔种群密度的估算值会偏大,D项正确。答案A10.(2024·河南五校联考)连续10年调查某森林中大山雀种群数量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第0~2年内大山雀的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B.第6年时大山雀的种群数量达到最小值C.第4年和第8年大山雀的种群数量相等D.第8~10年内大山雀的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解析第0~2年内λ值不变且大于1,则大山雀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A项错误;第4~8年内,λ值小于1,则种群数量在不断减小,到第8年时大山雀的种群数量达到最小值,第4年和第8年虽然λ值相同,但种群数量不同,B、C两项错误;第8~10年内λ值等于1,故大山雀的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D项正确。答案D11.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探讨Nt+1/Nt随时间的变更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甲种群在0~t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乙种群在0~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乙种群在t2时数量最少D.甲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比较志向解析当eq\f(Nt+1,Nt)=1时,种群数量趋于稳定;当eq\f(Nt+1,Nt)<1时,种群数量削减;当eq\f(Nt+1,Nt)>1时,种群数量增加。甲种群在0~t3段,数量先削减再增加,A项错误;乙种群在0~t1段,eq\f(Nt+1,Nt)>1且不变,代表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项正确;乙种群在t3时数量最少,因为从eq\a\vs4\al(t2~t3)段,种群数量在削减,C项错误;甲种群在t3后eq\f(Nt+1,Nt)>1且不变,代表种群呈“J”型增长,D项错误。答案B12.下图中字母表示的时刻,种群数量不为K值的是()ABCD解析A时刻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为K值;B时刻之前诞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B时刻诞生率与死亡率相等,达到K值,超过B时刻种群数量下降;C时刻诞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长,在两线的交点处,诞生率和死亡率相等,达到K值;随着时间增加,个体数量增加,D时刻种群数量达到最大(K值)。答案C考点2群落的结构与演替一|线|考|情【样题1】(2024·江苏高考)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C.习性相像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D.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A项正确;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发生的群落演替均属于次生演替,B项错误;习性相像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越多,种间竞争就越激烈,对资源的利用就越不充分,C项错误;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不能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D项错误。答案A【样题2】(2024·江苏高考)如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从形成沙丘起先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C.阶段Ⅰ与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反抗力稳定性最强解析从形成沙丘起先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项错误;草本植物阶段的群落中也存在垂直结构,B项错误;群落演替是指优势取代而非完全的取而代之,所以阶段Ⅰ与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有相同的,C项错误;与阶段Ⅰ、Ⅱ相比,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中生物种类最多,养分结构最困难,故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的自我调整实力最强,对外界干扰的反抗力稳定性最强,D项正确。答案D【样题3】(2024·海南高考)某小组为了探讨某混交林的群落结构,选择了若干样地进行调查。其中A、B、C三种乔木的调查结果如表。回答下列问题:(1)据表可知:________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________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________种群属于稳定型种群。(2)该小组采纳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要调查群落中松鼠种群的密度,则应采纳________法,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随着时间的推移,假如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可能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解析(1)分析题表可知,A种群只有老年树,应属于衰退型;B种群老年树、成年树、幼年树比例几乎相等,应属于稳定型;C种群幼年树最多,应属于增长型。eq\a\vs4\al(2样)方法的关键是随机取样,其目的是避开偶然性,保证调查数据的牢靠性。松鼠属于活动实力强且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应采纳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3)假如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被替代的缘由:一个是考虑两群落间的竞争,即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实力强,另外还可考虑两群落间的互助,即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供应了良好的环境。答案(1)CAB(2)保证调查结论牢靠标记重捕松鼠活动实力强,活动范围大(3)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实力强;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供应了良好的环境高|考|必|备1.4种种间关系【推断依据】(1)寄生与互利共生,看对一方有利还是双方有利;(2)竞争与捕食,看最终结果,若一种生物死亡灭亡则为竞争;(3)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一般数量多的为被捕食者,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2.群落的两种结构(1)不要以为草坪群落中无垂直结构垂直结构是群落中各物种在垂直空间方向上的分布,是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合理利用资源或空间的配置格局,它应存在于全部群落(包括草坪群落)中。(2)海岸不同潮间带物种分布差异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不同潮间带的条件(如光照、海水浸入程度、植物或动物分布等)差异较大,不同地段分布的物种类型不同,这应属群落的水平结构而不属垂直结构。3.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考|向|微|练考向一种间关系的比较1.(2024·北京海淀区一模)蛞蝓既取食牧草A也取食牧草B。为探讨牧草间的竞争和蛞蝓的捕食对牧草A存活的影响,生态学家在牧场内选择多个样方进行试验,试验处理及结果如图所示。据此作出的分析,合理的是()A.该牧场的群落仅包括牧草A、B和蛞蝓三种生物B.应选取牧草生长状况差异较大的不同样方进行试验C.没有蛞蝓捕食条件下,竞争对牧草A存活影响显著D.去除样方中的牧草B削减了蛞蝓对牧草A的取食解析同一时间内聚集在肯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所以该牧场的群落包括牧场内全部的生物,A项错误;该试验要探讨牧草间的竞争和蛞蝓的捕食对牧草A存活的影响,所以牧草的生长状况属于无关变量,应选取牧草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不同样方进行试验,B项错误;没有蛞蝓捕食条件下,即“不去除牧草B、有隔离网”组与“去除牧草B、有隔离网”组的样方内牧草A的相对数量相同,两组比照说明竞争对牧草A存活没有影响,C项错误;据图可知,“去除牧草B、无隔离网”组样方内牧草A的相对数量明显多于“不去除牧草B、无隔离网”组,说明去除样方中的牧草B削减了蛞蝓对牧草A的取食,使牧草A的相对数量增加,D项正确。答案D2.(2024·南昌NCS0607一模)如图表示一片草原上的兔子和狼在一段时间内相对数量变更的趋势,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甲代表狼,乙代表兔子B.狼的K值肯定为B点对应的数值C.兔子和狼等动物构成群落D.第1年,狼的数量因为食物足够而上升解析依据先增加先削减的是被捕食者,后增加后削减的是捕食者,可以确定甲代表兔子,乙代表狼,A项错误;K值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状况下,肯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B点对应的数值可能是狼种群的最大数量,不肯定为K值,B项错误;群落包括肯定空间中的全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C项错误;第1年,狼的数量因为食物足够而上升,D项正确。答案D3.(2024·湖南重点中学联考)如图是生物1和生物2分别单独生长及共同生长时种群相对数量的变更。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生物1单独生长时,其种群数量增长符合“S”型增长模型B.生物2单独生长时,在第3周种内斗争猛烈从而导致其最终灭亡C.两种生物共同生长时,生物2对生物1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D.由图中数据可以反映出,这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寄生解析生物1单独生长时,其种群数量呈现“S”型增长,A项正确;生物2单独生长时,前三周种群数量无明显增加,其灭亡不是种内斗争猛烈导致的,B项错误;两种生物共同生长时,两种生物总相对数量低于生物1单独生长时的相对数量,说明生物2对生物1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C项正确;由图中数据可以反映出,生物2单独生长时生命力弱,二者共同生长时生物2抑制生物1生长,故生物1和生物2这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寄生,D项正确。答案B考向二群落的结构和演替4.推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提示:草坪中的动物也具有分层现象。(2)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提示:群落的垂直结构强调“同一地盘”“垂直方向”不存在横向位移,犹如一块地上生物的分层现象;而水平结构则强调“地形变动”存在“横向位移”,如从地球赤道到两极。由山麓到山顶的生物群落分布,以及浅海到滩涂的生物群落分布都属于水平结构,是由地形变动造成的。(3)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的时间中,在原林地依次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群落的演替。(√)(4)海岛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依据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5)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更。(√)5.(2024·郑州质检一)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群落的组成单位B.预料种群数量变更趋势的主要依据是种群密度C.“森林→灌木丛→草本→荒漠”也是群落的一种演替类型D.被大火焚烧过的森林在复原过程中所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一个群落是由不同的种群构成的,A项正确;预料种群数量变更趋势的主要依据是种群的年龄组成,B项错误;群落也可以依据“森林→灌木丛→草本→荒漠”方向演替,C项正确;被大火焚烧过的森林在复原过程中所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D项正确。答案B6.(2024·贵阳适应测试一)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数量接近K值时,种群的诞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B.校内的草地上蒲公英呈随机分布,这体现了群落的空间结构C.通常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初生演替所需的时间更长D.不同种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相互抑制是常见的表现方式解析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数量接近K值时,种群的诞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A项正确;蒲公英的随机分布体现了种群的空间特征,而不是群落的空间结构,B项错误;从初生演替的裸岩阶段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土壤条件的演化、物种数目和相互关系的演替须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而次生演替可以从其中某个阶段起先,并且具备了肯定的土壤条件和物种数目,所需时间较短,C项正确;竞争关系是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常见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相互抑制是常见的表现方式,D项正确。答案B7.(2024·昆明诊断)生态位是指物种利用群落各种资源的幅度,以及该物种与群落中其他物种相互关系的总和。两个物种不能同时或者不能长期在同一个生态位生存,被称为“高斯原理”。回答下列问题:(1)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高斯原理”出现的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动、植物均有因生态位不同的分层现象,如珠穆朗玛峰的河谷森林里,白翅拟蜡嘴雀在最上层活动,吃柏树种子;血雉栖息在底层,吃苔藓和昆虫;柳莺则在中层筑巢。以上现象也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群落分层现象出现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群落中不同鸟类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是长期________的结果。(4)相识一个群落,首先应当分析该群落的__________,它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解析(1)处于相同生态位的两个物种利用同样的资源,竞争激烈,两物种不能长期在同一个生态位生存。(2)动物和植物的分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分层现象能够使植物更好更充分利用阳光,为动物创建了多种多样的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利于生物的生存。(3)通过自然选择,不同的鸟类占据不同的生态位。(4)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答案(1)同一生态位的两个物种利用同样的资源,竞争激烈(2)垂直提高了植物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实力,为动物创建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3)自然选择(4)物种组成8.(2024·福建质检)治理沙漠要遵循自然规律,我国治理沙漠成就突出,被联合国誉为“全球治沙样本”。某沙地植被发生自然演替,大致要经验以下几个阶段:①流淌沙地→②半流淌沙地白沙蒿群落→③半固定沙地油蒿+白沙蒿群落→④固定沙地油蒿群落→⑤固定沙地油蒿+本氏针茅+苔藓群落→⑥地带性的本氏针茅草原→⑦快速沙化。(1)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白沙蒿是流淌沙地上的“先锋”植物,能固定流沙变更环境,油蒿因此能够生长,并在竞争中处于优势。这说明生物与生物、________________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3)油蒿根系发达、抗风沙,本氏针茅根系浅、不抗风沙。据此推断,最好在沙地植被自然演替的第________阶段适度干预治理,防止快速沙化。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依据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____进行。解析(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2)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3)在第⑤阶段,沙地中有油蒿、本氏针茅、苔藓群落,由题中信息,油蒿根系发达、抗风沙,本氏针茅根系浅、不抗风沙,可推断最好在沙地植被自然演替的第⑤阶段适度干预治理,能够防止快速沙化。人类活动可变更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答案(1)群落的物种组成(2)生物与无机环境(3)⑤速度和方向专题微练(十一)种群和群落A组·全员必做1.(2024·浙江选考)下列群落中,其植物能通过植株间隔和根系分布以最大限度削减竞争和充分利用水分的是()A.荒漠 B.苔原C.草原 D.森林解析荒漠中缺水,在该群落中,其植物能通过植株间隔和根系分布以最大限度削减竞争和充分利用水分,故选A。答案A2.下列与种群数量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数量变更可能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变更B.传染病的流行程度会随种群密度的增大而增大C.在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中,其增长速率随种群密度的增大而降低D.每天定时采纳抽样检测的方法,可探讨水体中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变更规律解析假如某些个体被淘汰,该个体所携带的某些特殊基因也消逝,可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更,故种群的数量变更可能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变更,A项正确;种群密度增大,种群中的个体被传染病感染的概率会增加,B项正确;在“S”型增长曲线中,K/2之前,种群增长速率随种群密度的增大而增大,C项错误;每天定时采纳抽样检测的方法可以探讨水体中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变更规律,D项正确。答案C3.已知某狭长峡谷中某陆生植物的个体数量削减,若用样方法调查该陆生植物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最正确的是()A.进行随机取样,适当削减样方数量B.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C.采纳五点取样法,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D.采纳等距取样法,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解析由题干信息知,该狭长峡谷中某陆生植物的个体数量削减,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应进行随机取样,不应削减样方数量,A项错误;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不须要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B项错误;调查狭长峡谷中的植物种群密度时,应当用等距取样法,而不是五点取样法,由于该狭长峡谷中某陆生植物的个体数量削减,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C项错误、D项正确。答案D4.黄胸鼠入侵到某山地后,对该山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了肯定的破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利用鼠群的迁入率和迁出率可预料鼠群将来的数量变更B.黄胸鼠入侵初期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可能接近“J”型C.黄胸鼠分布在该山地的不同高度处,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黄胸鼠的入侵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反抗力稳定性解析利用鼠群的年龄组成可预料鼠群将来的数量变更,迁入率和迁出率、诞生率和死亡率可干脆影响种群的数量,更多反映的是某一时刻前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变更状况,A项错误;黄胸鼠入侵初期,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相宜等条件下,黄胸鼠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可能接近“J”型,B项正确;该山地不同高度的黄胸鼠是同一物种,其在该山地的不同高度处的分布没有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C项错误;由题干信息,黄胸鼠入侵到某山地后,破坏了该山地的生态系统,可知黄胸鼠的入侵降低了该生态系统的反抗力稳定性,D项错误。答案B5.某岛屿降雨量较大,导致了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灾难,岛屿上的马尾松林受到大面积损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灾后马尾松的空间特征可能呈现出镶嵌分布的状况B.灾后当地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依旧存在C.对当地陆生动物种群数量增长起确定作用的只有诞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D.与灾前相比,灾后马尾松林内生物种类削减,其自我调整实力更高解析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随机分布、匀称分布和集群分布,而镶嵌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A项错误;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肯定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灾后当地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依旧存在,B项正确;由于当地降雨量较大,导致了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灾难,岛屿上的马尾松林受到大面积损害,所以对当地陆生动物种群数量增长起确定作用的除了诞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以外,还有气候、食物等,C项错误;与灾前相比,灾后马尾松林内生物种类削减,其自我调整实力较低,D项错误。答案B6.某地实施“退耕还林”措施后,群落演替状况为农田弃耕→杂草丛生→灌木丛生→茂密的乔木林,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杂草阶段仓鼠种群密度时,若因标记方法不当导致标记仓鼠易被天敌捕食,不会造成误差B.大蓟从农田弃耕到乔木林阶段均存在,但不同阶段大蓟的环境容纳量不同C.灌木取代草本植物的主要缘由是草本植物获得阳光的实力较差D.从农田弃耕阶段到乔木林阶段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渐渐增加解析被标记的仓鼠易被天敌捕食,会造成其次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削减,据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总数×其次次捕获的个体总数/其次次捕获的个体中有标记的个体数可知,结果会偏高,A项错误;弃耕的农田到乔木林阶段的环境不同,因此不同阶段大蓟的环境容纳量不同,B项正确;灌木比草本植物长得高,获得阳光的实力强,而草本植物易被灌木遮挡阳光,其获得阳光的实力较差,C项正确;从弃耕的农田到乔木林阶段,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渐渐增加,D项正确。答案A7.探讨人员对某片草原甲、乙两种鼠类种群数量进行了连续的调查,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4月乙种鼠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6月甲种鼠数量增加离不开信息传递C.曲线中相关数据应通过标记重捕法获得D.探讨鼠种群数量变更规律可指导牧业生产解析由题图可知,乙种鼠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削减,4月乙种鼠种群数量不呈“J”型增长,A项错误;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B项正确;对于活动实力较强的鼠类的种群数量的调查通常采纳标记重捕法,C项正确;探讨鼠种群数量变更规律可限制鼠种群数量,指导牧业生产,D项正确。答案A8.(2024·浙江4月选考)在对某自然爱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数量变更的叙述,错误的是()A.第1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肯定相等B.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不肯定大于甲C.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D.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解析由于甲、乙两个种群内个体的初始数量均未知,第一年末甲种群的L=1.5,乙种群的L值稍大于1.0,两种群详细增加的个体数量无法得知,故两种群的增长速率不肯定相等,其次年末乙种群数量不肯定大于甲,第3年末乙种群的L=1.0,且在接下来的第3~4年内L值小于1.0,即种群数量在削减,故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这4年中甲种群的L值均为1.5,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都较前一年多。答案D9.甲种群与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如图表示甲、乙个体数量比随时间变更的坐标图。据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甲、乙两种群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其中乙为捕食者B.甲、乙两种群均为“J”型增长,增长不受本身密度制约C.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t时刻两种群竞争程度最低D.0~t时间范围内,甲种群诞生率小于乙种群的诞生率解析分析图形,在甲、乙数量比为1之前的时间段,甲种群的数量上升,乙种群的数量下降,在数量比为1之后的时间段,甲种群的数量下降,乙种群的数量上升,直至甲种群的数量降低为0,而捕食关系中捕食者不会将被捕食者全部捕获干净,因此二者不是捕食关系,A项错误;甲、乙两种群数量的增长过程中,种群数量还受自身密度的制约,种群数量增大,种内斗争加剧,B项错误;从图形分析可知,t时刻甲种群的数量为0,推断二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甲在竞争中被淘汰,此时刻两种群竞争程度最低,C项正确;0~t时间段内,只能推断甲、乙种群数量是增多还是削减,不能推断二者诞生率的大小,D项错误。答案C10.从“湖泊”到“森林”要经验5个演替阶段:裸底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挺水植物和沼泽植物阶段、森林植物阶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有人为干扰时,从“湖泊”到“森林”的演替速度可能会加快B.从“湖泊”到“森林”的演替和火灾后的草原进行的演替一样,都属于初生演替C.上述演替过程中,植被光能利用率渐渐提高,但能量传递效率保持在10%~20%D.当演替达到森林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解析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依据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A项正确;从裸底阶段到森林阶段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在火灾后的草原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项错误;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结构渐渐困难,植被光能利用率渐渐提高,但能量传递效率保持在10%~20%,C项正确;当演替达到森林阶段后,仍有某些种群的兴起或消逝,故群落内物种的组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D项正确。答案B11.某探讨小组从当地湖泊距水面3m深的C处取一桶水样,分装于一对黑(不透光)白(透光)瓶中,剩余的水样测得初始溶解氧含量为10mg/L,然后将这对黑白瓶同时放在C处,24小时后测得这对黑白瓶中溶解氧含量分别是黑瓶3mg/L,白瓶24mg/L。(1)依据上面的数据________(填“能”或“不能”)测出距水面3m深处生产者的呼吸量,缘由是_______________。(2)该湖泊C处的水层,其能量将渐渐________(填“增加”“不变”或“削减”),理由是___________。(3)市政为实施“种青引鸟”工程,在湖边滩涂引种某植物。科研人员对该湖边湿地中多个典型植物群落的昆虫多样性进行了连续调查。调查结果如表:主要植被类型昆虫种类数昆虫密度当地物种A5013.2只/m2当地物种B4714只/m2芦苇6514.7只/m2引种的某植物302.3只/m2①科研人员调查该湿地生态系统中蝗虫幼虫密度运用的方法是________,同时留意调查不同物种的_____________状况,以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②从表中数据分析,引种某植物________(填“能”或“不能”)达到“种青引鸟”的目的,请分析缘由:__________。解析(1)测呼吸量即须要测出氧气的消耗量或二氧化碳的产生量,黑白瓶中的生物有自养型的生物和异养型的生物,故无法测出距水面3m深处生产者的呼吸量。(2)在光照条件下,白瓶溶解氧含量增加24mg/L-10mg/L=14mg/L,说明该水层中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量大于全部生物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量,因此,该湖泊C处的水层的能量渐渐增加。(3)蝗虫幼虫的活动范围比较小,可采纳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中不同生物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很多种类的鸟的食物是昆虫,昆虫种类越多、密度越大,鸟类就越多,而引种的该植物群落中昆虫种类和密度都明显低于其他群落,因此,引种某植物不能达到“种青引鸟”的目的。答案(1)不能黑白瓶中的生物既有自养型又有异养型(2)增加C处水层的能量输入大于输出,有能量积累(3)①样方法空间上的分布(分层)②不能很多种类的鸟的食物是昆虫,昆虫种类越多、密度越大,鸟类越多,而引种该植物群落中昆虫种类和密度都明显低于其他群落B组·实力提升12.(2024·唐山联考)探讨人员调查了某湖泊某种鱼的数量、体色基因(S/s)和鳍形基因(Q/q)的频率,统计数据如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数量(条)SQ2010年400026%66%2012年295026%63%2024年320025%48%2024年210027%32%A.影响鱼的数量削减的基因可能是Q基因B.2010年时鱼种群的基因库与2024年相等C.2024年时,基因型为ss的鱼数量约为1800条D.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鱼种群密度时,发觉其次次捕捞更难,则鱼的实际数值小于计算数值解析分析表格数据,与2010年相比,2012年、2024年、2024年S的基因频率几乎没变,Q的基因频率变更较大,与2010年相比,2012年、2024年、2024年的鱼数量均削减,推想影响鱼种群数量削减的基因可能是Q基因,A项正确;基因库是种群中的全部个体包含的全部基因,2010年该种群的数量多于2024年的,推想2010年鱼种群的基因库更大,B项错误;2024年S的基因频率为25%=1/4,则s的基因频率为3/4,则ss的基因型频率为(3/4)2=9/16,因此该种群中基因型为ss的鱼的数量为3200×eq\a\vs4\al(9/16)=1800(条),C项正确;种群的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其次次捕获的个体总数÷其次次捕获的带标记的个体数,由于做了标记的个体在其次次更难被捕获到,造成其次次捕获的带标记的个体数偏少,导致最终计算的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D项正确。答案B13.(2024·石家庄摸底考试)欧亚苔原生态系统的旅鼠以苔草为主要食物。苔草被旅鼠大量啃食时,可产生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抑制旅鼠消化道内蛋白质的水解,削减了旅鼠小肠上皮细胞对氨基酸的汲取,即苔草的“化学防卫”。如图为某一时期旅鼠种群密度与苔草化学防卫水平的探讨结果。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生产者苔草的种群增长受其密度制约B.可推想此前一段时间样地一中旅鼠种群密度过高C.可预料样地三中的苔草化学防卫水平此后将会降低D.苔草化学防卫水平的变更有助于维持苔原生态系统稳态解析苔草的种群增长会受到其密度制约,这是因为空间、养分物质等资源有限,A项正确;苔草的“化学防卫”是指苔草被旅鼠大量啃食时,可产生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抑制旅鼠消化道内蛋白质的水解,削减了旅鼠小肠上皮细胞对氨基酸的汲取的现象,由图可知,样地一苔草化学防卫水平很高,可推想此前一段时间样地一中旅鼠种群密度过高,B项正确;样地三旅鼠种群密度很高,苔草化学防卫水平相对较低,但是随着旅鼠的大量啃食,可预料样地三中的苔草化学防卫水平将会上升,C项错误;苔草化学防卫水平的变更可调整旅鼠种群密度,有助于维持苔原生态系统稳态,D项正确。答案C14.(2024·昆明市质检)某种群的λ随时间的变更曲线如图,其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若该种群初始数量为N0,则t1时种群数量为eq\a\vs4\al(N0·2t1)B.在t1~t2段内种群的诞生率小于死亡率C.种群数量在t3时最少D.t4后种群的增长率为1解析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由于在0~t1年间,λ的值不变,种群在该时间段呈“J”型增长,即t1时种群数量为N0·2t1,A项正确;t1~t2段内,λ>1,说明种群数量上升,因此此时间段内种群的诞生率大于死亡率,B项错误;t3~t4段内,λ<1,说明种群数量下降,因此种群数量在t3时不是最少,C项错误;t4后,λ=1,说明种群数量不变,种群的增长率为0,D项错误。答案A15.(2024·保定调研)回答下列问题:(1)生物在种群水平上对环境变更存在R对策与K对策。R对策的种群生命期短,生殖率很高,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而K对策的种群生命期长,种群数量稳定,但生殖力弱。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R对策和K对策两类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t+1=Nt。大象妊娠期长达600多天,一般每胎1仔,大象种群采纳的是________对策,推想与大象采纳相同对策的生物还有________(填“田鼠”“蝗虫”或“大熊猫”)。R对策的种群数量位于图中S1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__。(2)为处理好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保定市山区主动开展了“退耕还林”活动,在此山区发生的变更为________演替。(3)管理人员在“退耕还林”地区连续多年运用同种化学杀虫剂杀灭某种害虫,结果导致这种害虫大爆发。请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害虫爆发的缘由: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据题干信息,K对策的种群生命期长、数量稳定、但生殖力弱,而大象妊娠期长达600多天,生命期长,一般每胎一仔,生殖力弱,因此大象种群采纳的是K对策。田鼠和蝗虫都是生命周期短,繁殖力强的动物,熊猫属于生命周期长,繁殖力弱的动物,因此熊猫种群采纳的是K对策。由题干信息,虚线表示Nt+1=Nt,故R对策的种群数量位于图中S1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2)退耕还林是在有植被条件、土壤条件的基础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3)化学杀虫剂在运用过程中发挥的是对害虫的选择作用,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并大量繁殖,再次运用同种化学杀虫剂的杀虫效果降低,从而导致害虫大爆发;同时化学杀虫剂在杀灭害虫的同时,也导致害虫的天敌大量死亡,破坏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养分结构。答案(1)K大熊猫稳定型(2)次生(3)①害虫中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并大量繁殖②化学杀虫剂导致害虫天敌大量死亡,破坏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养分结构专题二生态系统与环境爱护【最新考纲】1.生态系统的结构(Ⅰ)。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淌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5.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6.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7.生物多样性爱护的意义和措施(Ⅱ)。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养分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3.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淌的起点和终点不同:能量流淌的起点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终点是热能散失;而物质循环中的物质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循环来回,无起点和终点。4.某一养分级能量的来源为其同化量,去路有自身呼吸作用散失,流入下一养分级和被分解者分说明放。5.探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提高能量利用率。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能量流淌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6.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的各种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往复的现象。7.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及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调整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8.最高养分级能量去路只有3个,没有传递给下一养分级这一去路。9.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2的形式循环的,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10.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具有干脆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11.建立自然爱护区或风景名胜区等是爱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思索答案思索一:区分在于有机物的获得来源,从死亡的动植物体(或残体)获得是分解者,从捕获的活的动植物体获得是消费者。病毒是消费者。思索二:能量传递效率只是能量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逐级传递,通过捕食关系而同化的能量在两个养分级之间的比率。提高能量利用率是还可以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之外的人为措施,达eq\o(到,\s\do4())充分利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的目的。思索三:回答“生态系统稳定性凹凸”时,必需明确是反抗力稳定性还是复原力稳定性,二者一般呈负相关,但在某些特殊的生态系统如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中,其反抗力稳定性和复原力稳定性都较差。思索四:都能体现,潜在价值是现今人们还未知的价值,三个层次均能体现。考点1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线|考|情【样题1】(2024·全国卷Ⅱ)假如食物链上各养分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底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只有两个养分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养分级是牧草,其次养分级是羊)和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养分级是乔木,其次养分级是昆虫)数量金字塔的形态最可能是()A.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B.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C.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D.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解析夏季草原生态系统中,作为第一养分级的牧草的个体数远大于作为其次养分级的羊的个体数量,该生态系统数量金字塔的形态最可能是金字塔形。而在森林生态系统中,作为第一养分级的乔木的一个个体上生活着大量的作为其次养分级的昆虫个体,该生态系统数量金字塔的形态最可能为倒金字塔形。答案A【样题2】(2024·海南高考)假设在某岛屿上多年来总是存在一个约由m只狼组成的狼群、一个约由n只狼组成的狼群和若干只单独生活的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岛上的狼能够依据猎物留下的气味信息追捕猎物B.狼从猎物获得的能量大于猎物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C.岛上狼的总数可能已接近该岛允许狼生存的最大数量D.从岛上狼的数量相对稳定可推想岛上环境条件相对稳定解析信息传递能够调整生物的种间关系,岛上的狼能够依据猎物留下的气味信息追捕猎物;由于能量在沿着食物链进行流淌时是逐级递减的,因而狼从猎物获得的能量小于猎物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由题可知,多年来岛上狼的组成基本稳定,表明岛上狼的总数可能已接近该岛允许狼生存的最大数量;环境条件相对稳定时,狼的数量才能维持相对稳定,因而可推想岛上环境条件相对稳定。答案B【样题3】(2024·江苏高考)图1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eq\o(\s\up7(),\s\do5(图1))(1)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图1由乔木、草本植物、蝗虫、蜘蛛和杂食性鸟构成的食物网中,杂食性鸟分别处于第________养分级。(2)从图1所示的养分关系分析,属于分解者的有________。有机碎屑被彻底分解产生的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类)等供生态系统循环利用。(3)由于乔木的遮挡程度不同,导致了不同区域地表的草本植物、真菌等生物种类和数量有肯定差异,地表生物的这种区域差异分布体现了群落具有__________结构。(4)下列属于该区域东亚飞蝗种群基本特征的有________(填序号)。①空间分布②迁入率③互利共生④物种丰富度⑤种群密度图2(5)图2是图1生态系统中某两个养分级(甲、乙)的能量流淌示意图,其中a~e表示能量值。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________(填图2中字母)中,乙用于生长、发育及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____________(用图2中字母和计算符号表示)。解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是最基本的生物成分,在乔木→杂食性鸟与草本植物→杂食性鸟这两条食物链中,杂食性鸟均属于其次养分级;在草本植物→蝗虫→杂食性鸟这条食物链中,杂食性鸟属于第三养分级;在草本植物→蝗虫→蜘蛛→杂食性鸟这条食物链中,杂食性鸟属于第四养分级。(2)分析题图中各成分可知,大型真菌和跳虫属于分解者。有机碎屑被彻底分解可产生无机盐、二氧化碳和水等。eq\a\vs4\al(3该)地表在水平结构上,由于地形的变更、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题中地表生物的这种区域差异分布体现了群落具有水平结构。(4)题中属于该区域东亚飞蝗种群基本特征的有空间分布、迁入率和种群密度。(5)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属于上一养分级(甲)所同化的能量,且包含在甲流向分解者的能量(c)中。依据题图可知,乙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a-b。答案(1)生产者二、三、四(2)大型真菌、跳虫无机盐、CO2、H2O(3)水平(4)①②⑤(5)ca-b高|考|必|备1.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1)推断生产者时要留意是否为“自养型”生物,若为自养型生物,则为生产者。(2)推断消费者时要特殊留意异养型、寄生、捕食、非腐生等关键词,植物、微生物都有可能成为消费者。(3)推断分解者的主要依据是能否把动植物的遗体、残骸等转变成无机物,即营腐生生活,如蚯蚓。2.理解能量流淌的1个流程和3个关系式(1)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2)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呼吸量。(3)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分解者分解利用量+下一养分级同化量=同化量-呼吸消耗量。3.巧辨碳循环模式图中的成分(1)常考图示(2)突破方法①先依据双向箭头“”确定“大气中CO2库”与“生产者”。②再依据两者中有“1”个指入箭头的为“生产者”(如甲中A,乙中1,丙中E),有1个指出箭头的为“大气中CO2库”(如甲中B,乙中4,丙中A)。③最终据食物链从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及各生物均最终指向分解者确认各级消费者及分解者(如三个图中分解者为甲中D,乙中3,丙中C;丙中F为初级消费者,D为次级消费者,B为三级消费者)。4.生态系统中的3类信息、3种作用及2个应用考|向|微|练考向一生态系统的组成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淌伴随着物质循环。分析下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注:③是一种人为活动。A.图中Ⅰ、Ⅱ、Ⅲ、Ⅳ、Ⅴ、Ⅵ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B.若Ⅰ固定的太阳能为400kJ,则Ⅲ获得的能量最多为4kJC.要做到“低碳、减排”,应尽量削减Ⅵ的运用D.经过②③过程释放的能量会重新经过①过程进入生物群落中解析分析图中箭头可知,①表示光合作用,②表示呼吸作用,且由Ⅴ是通过②释放CO2,可知Ⅴ是分解者,故Ⅵ可表示化石燃料,如煤、石油等,图中Ⅰ、Ⅱ、Ⅲ、Ⅳ、Ⅴ共同构成生物群落,而Ⅵ不在生物群落之内,A项错误;若Ⅰ固定的太阳能为400kJ,则Ⅲ获得的能量最多为400×20%×20%=16(kJ),B项错误;Ⅵ表示化石燃料,要做到“低碳、减排”,应尽量削减Ⅵ的运用,C项正确;经过②③过程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不能经过①过程进入生物群落,D项错误。答案C2.如图代表生态系统能量流淌模型,其中甲、乙、丙、丁和戊均代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由此可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模型正确的是()解析能固定太阳能的是生产者,因此,甲为生产者,乙、丙分别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丁为分解者,戊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结合碳循环,可知在生产者和无机环境之间是双向箭头,再依据食物链甲→乙→丙,可知A项正确。答案A3.如图所示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草→老鼠→猫头鹰”是该食物网中的一条食物链B.图中未体现出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分解者C.若老鼠数量突然锐减,短时间内青蛙的数量会上升D.该食物网中,次级消费者与三级消费者的生物之间只有捕食关系解析食物网中,每条食物链的起点肯定是生产者,而终点肯定是处在最高养分级的消费者,猫头鹰并非处在最高养分级,A项错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后两者在图中并未体现,B项正确;若老鼠数量突然锐减,猫头鹰的食物来源只有青蛙,所以短时间内青蛙的数量应下降,C项错误;在草→老鼠→蛇→苍鹰和草→老鼠→苍鹰这两条食物链中,蛇(次级消费者)与苍鹰(次级或三级消费者)之间,除具有捕食关系外还具有竞争关系,D项错误。答案B4.如图为江西某生态园的食物网。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此食物网中,鹰占________个养分级,兔子和蚱蜢的关系是________。(2)计算该地区兔子种群数量通常运用________法,假如已标记兔子比未标记兔子被鹰捕食的概率高,则计算值偏________(填“高”或“低”)。(3)在该食物网中,若蜥蜴的数量大量削减,则蚱蜢的数量在短时间内将____________。(4)该食物网是生态系统进行________和________的渠道。解析(1)分析题图可知,该食物网中的食物链包括:绿色植物→吃草籽的鸟→老鹰;绿色植物→兔子→老鹰;绿色植物→蚱蜢→蜥蜴→蛇→老鹰。所以在此食物网中,老鹰占第三和第五两个养分级,兔子和蚱蜢都以绿色植物为食,二者是竞争关系。(2)因为兔子活动实力强,活动范围大,所以调查该地区兔子种群数量通常运用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为: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标记数×其次次捕获数÷其次次捕获的标记数。假如已标记兔子比未标记兔子被鹰捕食的概率高,则已标记兔子被重捕的概率下降,结合种群数量的计算公式,计算值将会偏高。(3)在该食物网中,分析“绿色植物→蚱蜢→蜥蜴→蛇→老鹰”这条食物链,若蜥蜴的数量大量削减,则蚱蜢的数量在短时间内会由于天敌数量削减而增加。(4)食物网是生态系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淌的渠道。答案(1)两竞争(2)标记重捕高(3)增加(4)物质循环能量流淌困难食物网中某生物动态变更的分类解读(1)处于食物链中第一养分级生物削减的状况:若第一养分级的生物数量削减会导致其他的生物数量都削减,即出现连锁反应,因为第一养分级的生物是其他生物干脆或间接的食物来源。(2)“天敌”削减的状况:若“天敌”削减,则被捕食者数量增加。但随着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种群密度还要下降,直到趋于稳定,但结果比原来的数量要增大。(3)困难食物网中某种群数量变更引起的连锁反应分析:生产者生物量较大,比消费者要稳定得多,分析食物网中消费者种群数量变更,一般不考虑生产者的数量变更。常见的问题分析如下:①中间环节的种群数量变更对其他中间环节种群数量变更的影响假定最高养分级生物基本不变,从最高养分级向下分析。如图中鼠削减会导致食虫鸟数量下降。②中间环节的种群数量变更对最高养分级种群数量变更的影响以获得的能量增多与否为原则。如图中食虫鸟削减,猫头鹰就会大量以低养分的鼠为食物,这样相当于降低猫头鹰的养分级级别,获得的能量增加,其数量增加。③最高养分级种群数量变更对其他最高养分级某种群数量变更的影响按不同路径分析结果会不同,应以中间环节少的食物链作为分析依据。如图中猫头鹰削减会导致鼠增多,鼠增多导致蛇增多(错误路径:猫头鹰削减导致食虫鸟增多,食虫鸟增多导致食草昆虫削减,食草昆虫削减最终导致蛇削减)。考向二生态系统的功能5.(2024·郑州质检一)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淌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A.图中f代表初级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B.初级消费者与次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eq\a\vs4\al(e/b)×100%C.在“草→兔→狼”这一食物链中,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dD.g和i中有一处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解析c代表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f代表初级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d代表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A项正确;因为不知道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e代表次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故无法计算初级消费者与次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B项错误;在“草→兔→狼”食物链中,狼属于次级消费者,狼粪便中的能量是d中的一部分,C项正确;g和i中有一处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D项正确。答案B6.(2024·合肥质检二)如图表示某长期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被植食性动物利用的过程(图中的字母表示所含的能量)。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植物积累的能量为c+e+g+h+iB.植食性动物粪便中的能量为d+gC.b中的物质和能量都能被微生物利用D.能量在相邻养分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f/a解析分析题图,f=h+i,d=f+g,b=d+e,a=b+c,推导计算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能量a=c+e+g+h+i,A项正确;植食性动物粪便中的能量=植食性动物摄入的能量(d)-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f),即为g,B项错误;从图中分析,b中的能量有一部分用于呼吸消耗,该部分能量不能被微生物利用,C项错误;能量传递效率为相邻两养分级之间的同化量的比值,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为f,但是无法推断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即同化量的多少,故能量在相邻养分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不为f/a,D项错误。答案A7.(2024·广东六校联考三)科研小组对某人工鱼塘的能量流淌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相关数据,如表所示。整理资料时,由于疏忽,图中部分项目和数据模糊不能辨别。请你帮助复原有关数据和项目,并回答有关问题:[能量单位:J/(cm2·a),除表中所列的消费者外,其他类型的消费者忽视不计](1)人工鱼塘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J/(cm2·a)。(2)分析表中数据及各养分级能量的安排,表中甲是指________________,表中的数据乙为________。(3)如图为该鱼塘中的部分生物所构成的食物网,若鲤鱼从各养分级获得的能量相同,且相邻养分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均为20%,当鲤鱼同化50kJ的能量时,则须要水生植物和浮游植物同化的能量为________kJ。(4)若该鱼塘废弃若干年后成为湿地,这属于________演替,该湿地能净化生活污水且有摄影爱好者前来取景,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价值。解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食物链和食物网;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有机物中化学能=(41+5+97+19)+(6+10)=178J/(cm2·a)。(2)除最高养分级外,同化的能量有四个去向:一部分流向下一养分级、一部分流向分解者、一部分用于自身呼吸消耗和一部分未被利用,因此表中甲是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乙=(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有机物的输入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未利用的能量)=(19+6)-(7.9+1.1+12)=4J/(cm2·a)。(3)图为该鱼塘中的部分生物所构成的食物网,若鲤鱼从各养分级获得的能量相同,且相邻养分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均为20%,当鲤鱼同化50kJ的能量时,则须要水生植物和浮游植物同化的能量为1/2×50÷20%+1/2×50÷20%÷20%=750kJ。eq\a\vs4\al(4若)该鱼塘废弃若干年后成为湿地,这属于次生演替;该湿地能净化生活污水,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有摄影爱好者前来取景,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干脆价值。答案(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网)(或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养分结构)178(2)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4(3)750(4)次生间接和干脆(1)“输入”“流入”“同化”“摄入”等名词已经成为生态系统能量流淌中的固有词汇,一般状况下“输入”某养分级的能量、“流入”某养分级的能量和某养分级“同化”的能量具有相同的生物学意义,但某养分级“摄入”的能量与三者有所不同,“摄入”一词多适用于消费者,不适用于生产者。在数量上,某养分级摄入的能量=输入(或同化、流入)该养分级的能量+该养分级全部个体排出的粪便中所含有的能量。(2)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结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生态系统的成分只是生态系统结构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其养分结构。(3)某养分级同化的能量的去路在不同状况下有所不同,两大流向是指以呼吸热损耗部分和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部分,假如题目中要求答三个或四个流向,则是要求把两大流向中的后者加以拆分,此时答案中绝不能再出现“自身生长、发育、繁殖”这样的字眼。(4)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培训班开班讲话稿15篇
- 感恩活动总结(集锦15篇)
- 年会企划方案(7篇)
- 第六单元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学前教育老师如何做好校车安全工作
- 智研咨询重磅发布:中国机场地面特种车辆行业供需态势、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辐射源识别与超视距直接定位算法的研究
- 2025版能源行业数据采集与节能服务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版住宅小区物业接管与维修基金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旅游行业数据录入与旅游体验优化服务协议3篇
- 无人化农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如何存款最合算》课件
- 社区团支部工作计划
- 拖欠工程款上访信范文
- 2024届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英语试题(原卷版)
- 学生春节安全教育
- 2024-2025年校长在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会议上讲话
- 《wifi协议文库》课件
- 《好东西》:女作者电影的话语建构与乌托邦想象
- 教培行业研究系列(七):出国考培的再研究供需变化的新趋势
- GB/T 44895-2024市场和社会调查调查问卷编制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