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人教新课标选择性必修3语文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人教新课标选择性必修3语文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人教新课标选择性必修3语文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人教新课标选择性必修3语文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人教新课标选择性必修3语文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人教新课标选择性必修3语文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执敲扑而鞭笞天下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史书按体例可分为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等。《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B.三闾大夫是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是主持宗庙祭祀,兼管贵族屈、景、昭三大氏子弟教育的闲差事。C.“中述汤、武”一句中“汤”指商汤,他灭夏建立商朝;武指周武王,是周文王之子,他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了周朝。D.令尹,春秋战国时楚国的最高官衔,其执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3、下列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内惑于郑袖身客死于秦B.冀幸君之一悟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C.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D.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其后楚日以削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不顾恩义,畔主背亲B.空自苦亡人之地C.去草实而食之D.空以身膏草野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弄饭(lòng)赎罪(shú)磐石(pán)蜕变(tuì)B.惊骇(hài)游说(shuì)骷髅(gū)杀戮(lù)C.焦灼(zhuó)锭壳(dìng)真谛(dì)诺言(nuò)D.赝品(yàn)账簿(bó)拯救(zhěng)镣铐(liào)评卷人得分二、其他(共8题,共16分)6、阅读《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理解什么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二者有什么区别?7、定语后置句。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正常语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标志8、一词多义。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代词,__________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指示代词,__________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指示代词,__________9、解释下列加点字。

阴: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_______

即:即谋单于,何以复加_______

如:如惠语以让单于_______10、指出句式特点。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_________

见犯乃死,重负国_________

劾大不敬_________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_________

皆为陛下所成就_________11、指出下列句式的具体类型。

(1)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_______1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盛。

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②请其矢,盛以锦囊。

困。

①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②智勇多困于所溺③而天下诸侯已困矣13、①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古义:_______。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_______。今义:指山东省。

③才能不及中人

古义:________。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评卷人得分三、古代诗歌阅读(共1题,共2分)14、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其二】高适古镇青山口,寒风落日时。岩峦鸟不过,冰雪马堪迟。出塞应无策,还家赖有期。东山足松桂,归去结茅茨。【注释】①青夷军,唐戍边军队。此诗歌是四十七岁的高适送兵往青夷军,归途入居庸关时所作,他曾到边塞寻求避身之路,但未成功。②东晋谢安在时局混乱时退居东山,相机而作。

(1)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2)后两联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评卷人得分四、句子默写(共1题,共9分)15、古诗文默写。

(1)四围山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2)世人皆浊,____________?众人皆醉,________________?

(3)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_______________。

(5)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______;雁阵惊寒,___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五、现代诗歌阅读(共1题,共5分)16、下面这首小诗在网络上被许多人转发、推荐。请品读该诗,说明其被推荐的理由。要求:写3点理由,字数60字左右。一碗油盐饭佚名前天,我放学回家,锅里有一碗油盐饭。昨天,我放学回家,锅里没有一碗油盐饭。今天,我放学回家,炒了一碗油盐饭,放在妈妈的坟前。评卷人得分六、语言表达(共1题,共10分)17、某中学开展辩论赛,假如你是反方参赛队员,请针对下面正方的说法,写两个反问句,把反方的话补充完整。正方:如果不以成败论英雄,那么请问:难道出身卑微,行事多有违德之处,但最终一统天下的刘邦不是英雄吗?难道为夺皇位,不惜杀死同胞兄弟,却察纳雅言,勤政爱民,开创“贞观之治”的李世民不是英雄吗?反方:如果以成败论英雄,那么请问: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D【分析】【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意思用法的能力;具体考查“而”的用法。

D项;“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意思是“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然而天下的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而”是连词,表转折关系。

其他三项均为顺承关系。

故选D。2、A【分析】【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项;“《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错误,《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故选A。3、B【分析】【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第一个“于”,介词,被,表被动;第二个“于”,介词,在。

B项;两个“之”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第一个“而”,连词,表修饰;第二个“而”,连词,表转折。

D项;第一个“以”,连词,表目的,第二个“以”连词,表修饰。

故选B。4、D【分析】【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畔”同“叛”;反叛。

B.“亡”同“无”;没有。

C.“去”同“弆”;收藏。

D.无通假字。

故选D。5、C【分析】【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字音的能力。

A项,弄饭(nòng);

B项,骷髅(kū);

D项,账簿(bù)。

故选C。二、其他(共8题,共16分)6、略

【分析】【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由文中“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可知,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官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许多感觉,在头脑中产生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的表面现象有了初步认识,这就是感性认识。由文中“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可知,在实践中人们对于某种事物的感觉和印象反复了多次,经过大脑的思考,把认识推进了一大步,形成了思想。这样就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对事物的本质有了认识,这就是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一是对象不同,前者只反映事物的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后者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二是特点不同,前者以直接感受为特点,后者以抽象性、间接性为特点;三是内容不同,前者以事物的现象为内容,以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四是形式不同,前者包括感觉、知觉和概念三种形式,后者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解析】①感性认识: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官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许多感觉,在头脑中产生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的表面现象有了初步认识,这就是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在实践中人们对于某种事物的感觉和印象反复了多次,经过大脑的思考,把认识推进了一大步,形成了思想。这样就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对事物的本质有了认识,这就是理性认识。

②区别:感性认识只反映事物的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它以直接感受为特点,以事物的现象为内容,包括感觉、知觉和概念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它以抽象性、间接性为特点,以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7、略

【分析】【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人又谁能以察察之身,受汶汶之物者乎”,“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句子译为:一个人谁又能让自己用清净洁白的身体,去受浑浊物体的污染呢?“察察”,洁白的样子,在句中修饰“身”;“汶汶”,浑浊的样子,在句中修饰“物”。【解析】①.人又谁能以察察之身,受汶汶之物者乎②.之8、略

【分析】【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其;在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用法是:作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做副词,表推测;祈使、反问等语气;做连词,表假设、选择等关系;有时也作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意思是每有一个法令制定出来,屈原就炫耀他自己的功劳。句中“其”是代词,他的。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意思是这以后诸侯一同攻打楚国,大败楚军。句中“其”是代词,近指,这。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意思是整个世道都浑浊不堪,为什么不随着那潮流推波助澜?句中“其”是代词,远指,那。【解析】①.他的②.这③.那9、略

【分析】【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阴”在句中修饰谓语“谋”,做状语,是副词,形容谋划的状态,即暗中,暗地里。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意思是“假如是谋杀单于,又用什么更严的刑法呢”,“即”放在句首,是连词,表示假设,假使,假如。

“如惠语以让单于”意思是“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问单于”,“如”和“惠语”构成介宾结构,是介词,按照。【解析】①.副词,暗地里②.连词,表假设,假使③.介词,依照,按照10、略

【分析】【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特殊句式。

句意:缑王等都战死;虞常被活捉。“生得”为意念上的被动,被活捉。

句意: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见”表被动。

句意:被定为大不敬的罪。“初”为意念上的被动;被判决。

句意: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十几家。“夷灭”为意念上的被动;被杀尽。

句意:都是被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为所”表被动。【解析】①.“生得”为意念上的被动,被活捉②.“见”表被动③.“初”为意念上的被动,被判决④.“夷灭”为意念上的被动,被杀尽⑤.“为所”表被动11、略

【分析】【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

“察察”,皎洁的样子,修饰“身”,即“察察之身”;“汶汶”,污浊的样子,修饰“物”,即“汶汶之物”。为定语后置句。“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解析】“身之察察”“物之汶汶”,即“察察之身”“汶汶之物”。定语后置句。12、略

【分析】【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能力。

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句中“盛”与“衰”相对,翻译成“兴旺”;②请其矢,盛以锦囊困。是状语后置句,“盛”是动词,读作“chéng”,翻译成“盛着,把东西放到器皿中”。

①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前面是主语“数十伶人”,后面是宾语“之”,代庄宗,“困”翻译成“围困”;②智勇多困于所溺。是被动句,“于”表被动,翻译成“被困扰”;③而天下诸侯已困矣。根据语境可知,“困”是形容词作谓语,翻译成“困顿”。【解析】盛:①兴旺;旺盛②把东西放到器皿中。

困:①围困②被困扰③困顿13、略

【分析】【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现象的能力。

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1)“践华为城;因河为池”的意思是凭借着华山来做城墙,凭借着黄河来做护城河。其中“河”,古义为:黄河”。

(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的意思是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其中“山东”,古义为:崤山以东,代指东方诸国。

(3)“才能不及中人”的意思是才能不如普通人。其中“中人”,古义为:平常的人,普通人。【解析】①.黄河②.崤山以东,代指东方诸国③.平常的人三、古代诗歌阅读(共1题,共2分)14、略

【分析】【详解】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景象及作用。立足文本前两联;首联既点明了诗人观察的时间和地点,也是对环境大背景的刻意渲染。颔联写诗人看到的景象,峰峦高耸;冰雪凄迷、路途艰险的景象,一副冰雪凄迷,前途艰难之状,暗示了诗人对自己的仕途丝毫看不懂前景,感到无可奈何。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颈联总结此次出塞的收获,诗人看到时局混乱、阴暗,良臣进阶无路,因此失分失望、愤懑,想到了暂居家中以修身养性。尾联追述先贤在时局混乱时退居草莽,相机而作的故事。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解析】(1)描绘了冬日傍晚的居庸关寒风呼啸;峰峦高耸、冰雪凄迷、路途艰险的景象。交代了时间、地点;渲染了荒寂、凄冷的氛围,暗示了诗人前途渺茫的悲凉心境。

(2)①对此次出塞找不到安边之策的失望。(不能施展抱负的无奈)②归家有望的喜悦。③暂且归隐,等待时机报效朝廷的愿望。四、句子默写(共1题,共9分)15、略

【分析】【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这是一道直接对应的默写题,学生只需在背诵的基础上一一对应即可。但是要注意难写字如“臆、淈、啜、醨、坳、蠡”等的写法;要注意音近字的写法,不可将答题空6中的“舒”误写为“抒”,不可将答题空7中的“覆”误写为“复”,不可将答题空10中的“衡”误写为“横”;还要注意形近字的写法,不可将答题空4中的“哺”误写为“浦”,不可将答题空10中的“浦”误写为“哺”。【解析】①.一鞭残照里②.遍人间烦恼填胸臆③.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④.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⑤.退而论书策⑥.以舒其愤⑦.覆杯水于坳堂之上⑧.水浅而舟大也⑨.响穷彭蠡之滨⑩.声断衡阳之浦五、现代诗歌阅读(共1题,共5分)16、略

【分析】【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关键意象,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继而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知识储备,具体分析作品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本诗是一首现代诗;共有3个诗节,10行,却能被许多人转发;推荐。从内容上,诗歌叙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母亲在世时,每天为我炒“一碗油盐饭”,母亲去世后,就没有了这碗“油盐饭”,我懂事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