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苏教版选择性必修1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
2025年苏教版选择性必修1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
2025年苏教版选择性必修1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
2025年苏教版选择性必修1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
2025年苏教版选择性必修1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苏教版选择性必修1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208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班固在《汉书》中提出∶“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这说明班固A.主张废除严刑峻法B.立足儒家视角评判法家C.重塑儒家伦理道德D.倡导百家争鸣多元发展2、唐代初期釆用府兵制,征兵对象主要是均田农民,农民忙时务农,闲时参加军事训练,国家打仗时随军出征,自己携带粮食和武器。唐玄宗时,政府改行募兵制,由国家招募职业军人,提供军饷和装备,招募的兵士由专门的军官训练和指挥,长期服兵役。这一变化A.客观上使农民对国家人身依附减弱B.推动雇佣关系逐步普及C.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D.促使均田制度渐趋瓦解3、苏格拉底认为,通过程序达成的判决哪怕是不合理的或错误的,公民也必须遵守法律和服从合法程序的判决。这体现了A.大众与精英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B.苏格拉底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完善C.公民法律意识对于城邦的重要性D.古代雅典的法律维护了社会正义4、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回原籍守孝三年,称“丁忧”。明清两代对官员“丁忧”之制执行非常严格,如果一个官员因为贪恋手中权力,父母死了隐匿不报,一旦被告发立刻削职为民,而且在士人阶层中成为人所不齿的败类。这一现象表明A.先秦形成的礼乐制度影响深远B.明清法制深受儒家伦理的影响C.历代王朝均以孝廉为选官标准D.明清道德与法律开始融为一体5、罗马法定:在要式口约中要有固定问答程序;在拟诉弃权中要有裁判官的宣告;在要式买卖中必须交付块、象证价金的支付;在返还之诉中要抓一把泥土象征对土地的获取。这反映了罗马法A.具有灵活和开放的特征B.重视契约的程序和形式C.发展了自然法基本原则D.拥有至高无上法律效力6、外国朝贡使节带来的贸易货物俗称“私货”,明前期,政府对“私货”实行高价收买的“给价收买”制。明武宗正德时,市舶司开始实行“抽分”制,即对“私货”征收进口税。这一变化直接缘于()A.宗藩体系的瓦解B.民间走私的频繁C.财政负担的加重D.海禁政策的松弛7、托克维尔在评价美国政治制度时指出:“乡镇组织之于自由,犹如小学之于授课。乡镇组织将自由带给人民,教导人民安享自由和学会让自由为他们服务。”这主要是因为乡镇()A.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B.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要求C.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D.承担了基层教育机构的职能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5题,共10分)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研究隋唐以前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机制的沿袭与变革情况:。朝代。

特点。

地方。

沿革情况。

秦。

传承开创。

郡县制。

秦朝建立后;全面推行郡县制,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汉。

汉承秦制。

西汉初年:

(1)_________(制度名称);

东汉:州;郡、县。

汉初(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来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基础上,汉武帝颁布(3)“_____”,_______。

东汉时“州”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成为郡以上的一级政区。

隋。

承前启后。

州;县。

隋废郡;由州直辖县。

唐。

发展完善。

道;州、县。

州的行政权力萎缩;

监察区“道”(4)________________。

9、中国古代的国家政治治理。

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其中治理国家的政治制度体系是共中的一个重耍组成部分。(1)完成下列提纲。(将字母分别填入相应空格中)

A.削弱地方权力与加强中央集权的地方官制。

B.选择标准的演变与不断制度化的趋势。

C.君主专制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D.由官员兼任到设立专门机构的演变趋势。

E;“家国一体”政治特点的先秦政治制度。

(2)若就提纲中的“二”展开论述;可选择下列哪三则材料?(选字母)

10、(一)官员的选拔。制度时期内容世官制西周至。

春秋官位世袭的制度,____世代垄断高官荐举功劳制春秋。

战国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____授予官职“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秦朝向官吏学习____而为官察举制汉代含义察举指先____而后____形成汉武帝时期形成汉武帝时期内容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分____(岁举)和____(无固定时间)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内容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分____(岁举)和____(无固定时间)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评价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评价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此外,积____为官和____等也是两汉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此外,积____为官和____等也是两汉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九品中正制魏晋。

南北朝背景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推行220年,魏王曹丕推行此制推行220年,魏王曹丕推行此制内容在各州、郡设置____、____,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获得____的士人,由吏部授官内容在各州、郡设置____、____,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获得____的士人,由吏部授官评价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____。但后来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评价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____。但后来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11、民族交融往往通过战争;和亲、改革与管理、经济交往等方式实现。按照这种分类;与下列事件对应,填写在答题纸上(填写序号和文字)。

①征伐匈奴②设河西四郡③孝文帝改革。

④文成公主进藏⑤建立榷场⑥设宣政院。

。民族交融的方式事件战争

和亲

改革与管理

经济交往

12、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秦汉时期田赋秦朝“收泰半之赋”;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的税率,汉景帝改为三十税一人头税秦朝的主要有口赋。汉朝的分口赋、算赋。汉朝还征收________税秦朝的主要有口赋。汉朝的分口赋、算赋。汉朝还征收________税徭役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隋唐时期隋朝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唐朝实行________制,租、调之外的役,用“庸”代替唐朝实行________制,租、调之外的役,用“庸”代替780年,唐朝政府改行________,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780年,唐朝政府改行________,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宋朝征收两税,但________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宋朝除了征收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宋朝除了征收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王安石推行________王安石推行________元朝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元朝在税粮外又有“科差”明朝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________”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________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________清朝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实行“________”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9题,共18分)13、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庸调制。A.正确B.错误14、开创郡县制度和行省制度的朝代是秦朝与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化,是中国省制的开端。A.正确B.错误15、布雷顿森林体系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金融货币秩序。A.正确B.错误16、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是具有独立主权的实体。A.正确B.错误17、《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据此,中央政府在广西设立了广西壮族自治区。A.正确B.错误18、从租调制到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有充分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国家赋税收入。A.正确B.错误19、《战争与和平法》标志国际法诞生;()A.正确B.错误20、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分别是开创雅典民主政治先河、雅典民主政治确立和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的标志。A.正确B.错误21、地理环境并非雅典民主制度形成的决定性因素。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材料分析题(共4题,共12分)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宋之际,乡村自治组织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唐宋推行的科举考试制造了一个拥有特权却居于乡间的士绅阶层。宋代以后,在大举将地方神明纳入国家祀典的同时,随着识字率的激增和文化的相对普及,中央的秩序、教化逐步延伸到基层。吕大钧首创“吕氏乡约”,后由王守仁发扬光大;朱熹等理学家则开始将宗族制度庶民化。迨至明后期,里甲制度崩坏,就由乡约、保甲承担了村落治安职能。清代的里甲、保甲、乡地、宗族、包税人则承担催征赋税的职能,基层自治功能被明清时期勃兴的宗族等各种社会组织分担。鸦片战争后,在内乱外患的打击下,农村社会的权力组织趋向解体。进入20世纪,清王朝推行新政,传统的乡里制度、保甲制度被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1909年清政府颁行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列举了乡镇“自治事务”,包括:学务、卫生、道路工事、农工商事务、善举(救贫事业、育婴等)、公共事业、筹集款项等。这既减轻了朝廷负担,又赢得士绅的支持。然而真正重要的国家赋税、行政、司法、警政等核心权力,仍严格把控在朝廷手中,绝对不允许乡镇自治机构插手。晚清时期,士绅通过参与地方自治活动,涉足工商实业、新式教育以及各种文化政治事业,重新设计自我角色,谋求自己的位臵。他们中间有许多人开始接受民主思想,开始向资产阶级阵营靠拢。——摘编自蒋楠《历史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等材料二:抗战前的中国乡村,以血缘宗法为基础的乡村治理与世俗的政治权力相结合,构成了乡村社会的基本政治秩序,1941年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苏中、苏北等根据地建立起县、区、乡各级农抗会或农教会,青年、妇女、职工各种抗敌协会也陆续建立,这些团体取代了过去地主士绅的地位,团结领导群众进行艰苦的抗日斗争。在陕甘宁边区,“党经过政权、军队及各种民众团体的联带作用,与边区人民特别是与工农劳动大众密切联系起来”。到1942年,敌后根据地开始建立“抗日人民代表会议的市乡民主制度”,在淮北的7个县参议会共计议员458人中,雇工12人,贫农71人,中农119人,富农70人,地主130人,商民17人,其他39人。由此,集“官授权力、地主士绅、家长”于一体的传统乡村权威被取代。——摘编自杨丹伟《抗日战争与乡村社会治理模式的变迁》等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至明清时期乡村治理的特点;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乡村治理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抗日根据地乡村治理模式的主要特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根据地乡村社会治理调整的意义。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一战后国际联盟成立,虽在推进世界和平与合作解决国际争端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国联并没有在东亚形成影响力,九一八事变后国内政局反而形成内争加剧的局面,抗日所需高度团结整合的局面始终没有形成。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最消极的应对策略,即在军事上实行不抵抗主义,在外交上不与日本直接交涉,单纯寄希望国联调处此次冲突。在中国将日本侵略中国东北诉诸国联的情况下,国联开始启动其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机制调处中日冲突最后国联派出调查团并公布此次中日冲突的真相及解决方案,但最终未被日本接受。随后日本退出国联,国联调处此次中日冲突归于失败。——《“九一八”事变期间日本、中国与国联的交涉》材料二回顾联合国宪章的原则,考虑到,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权利对于维护联合国宪章和联合国组织根据宪章所必须从事的事业都是必不可少的。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她的政府的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它在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位上驱逐出去。——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第2758号决议内容节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日本、国际三个层面说明国际联盟调处九一八事变为什么遭到失败。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得以通过的原因。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西方的文官制度最早起源于英国,是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不断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1833年英国政府各部门开始实行官职的考试补缺制度。1853年英国议会派麦克菜等3人组成委员会调查东印度公司的用人制度。该委员会在调查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摒弃用人制度上的“恩賜”主义,实行考试任用度。1854年,英国財政部高级官或查理斯・屈威廉和斯坦福・罗斯科特对英国文官进行全面调査,捉出了芳名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建议设立常任文官制度,包括考试、录用文官、重視文官的专业水平、提拔优秀文官考试等等。1870年,英国政府又颁布了第二号枢密院令,对文官的考试、录用、等级结构等重要原则做了进一步的确定和完も。至此,世界近代史上的第一个文官制度在英国正式建立。美国文官恫度的建立,经历了和英国大体相同的情况。——马桦《英国文官考试度研究》(1)根据材料指出19世纪中后期英国任用官员制度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北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文官制度的作用。25、图一;图二、图三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

材料。

分别提取图一、图二、图三的汉族与少数民族分布形势的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评卷人得分五、论述题(共2题,共18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其对民主政治建设进行实践和探索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时期,探索出不同的民主政治实践形式,实现不同性质和内容的民主政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工农政权”到“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再到联合政府的提出,建立一个人民民主的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摘编自侯彬、彭生智《试论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

在自然经济和专制统治环境下;不具备产生诸如自由;平等、权利、义务等近代民法观念的条件。

清末。

1902年清廷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仿德;日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随着王朝终结,未及颁行。

民国。

北洋政府以大清民律草案为蓝本;完成民国民律草案。因时局多变,未能完成立法程序。1930年国民政府在此前民律基础上修订的《中华民国民法》颁布实施。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名词,西方禁止刑讯;独立审判的原则及审判公开制度、陪审及辩护制度等也逐渐进入中国法律体系。

20世纪五。

六十年代。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两次启动《民法典》起草工作,但因政治运动等被迫中断。初成的两部草案与苏联民法典一脉相承,如“财产流转”便将继承制度排除在外,但加入了预算;税收等计划经济方面的内容。

20世纪七。

八十年代。

1979年第三次启动民法典编纂。但立法机关认为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各种民事关系尚未定型,制定完整的法典条件还不具备,故决定先分步制定民事单行本。

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相继制定,身份平等、权利神圣等私法理念也备受推崇。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逐步加快。

2020年5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施行;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摘编自何勤华《西方法学史纲》、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等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评卷人得分六、简答题(共3题,共30分)28、史学界认为,16~18世纪是世界历史的转型时期。新兴资产阶级高举“自由、平等和人权”的旗子,掀起了反对封建专制、争取民族独立的一系列斗争,在它的推动下,世界历史发展进程进入崭新的时代。(1)列举16~18世纪欧美爆发“反对封建专制;争取民族独立”的三个典型事件。

(2)1689年;英国采取了什么措施来限制国王的权力?开始确立起什么政治体制?

(3)“崭新时代”的含义是什么?

(4)从你所列举的典型事例中任选一个谈谈它的历史意义?29、阅读教材P45“史料阅读”,思考:法家和儒家的治国理念有什么不同?你认为谁的更适合当时社会形势?为什么?30、P56左下角的“思考点”,思考: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作用和影响?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B【分析】【详解】

材料反映了班固认为法家学说是用来辅助礼制的,单纯的严刑峻法会破坏宗法伦理。由此可见,班固是站在儒家视角对法家进行的评判,故选B;材料中班固认为法家可以辅助礼制,并不主张废除严刑峻法,故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班固对法家的评判,并未对儒家伦理道德重新阐述,故排除C;材料只涉及到班固对法家的评判,不能体现班固倡导百家争鸣多元发展的观点,故排除D。2、A【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府兵制下,农民需要义务参加军事训练,自备武器和粮食;而在募兵制下,由国家直接出资招募职业军人,因此题干反映的是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A正确;明清时期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出现,B排除;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是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导致的,C排除;均田制瓦解主要和土地兼并有关,D排除。故选A。3、C【分析】【详解】

苏格拉底主张“公民也必须遵守法律和服从合法程序的判决”,是为了树立和弘扬公民的法律意识,说明公民的法律意识对于城邦具有重要的意义。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大众与精英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这一主张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雅典法律对于社会正义的影响,排除D项。4、B【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如果一个官员因为贪恋手中权力,父母死了隐匿不报,一旦被告发立刻削职为民,而且在士人阶层中成为人所不齿的败类”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丁忧”体现了儒家孝的思想,体现了明清法制深受儒家伦理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的影响,而不是先秦礼乐制度的影响,排除A项;C项说法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融为一体”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只是强调儒学思想影响法律,排除D项。故选B项。5、B【分析】【分析】

【详解】

材料中主要讲的是罗马法的形式主义特征;通过形式体现了罗马法重视契约程序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罗马法灵活和开放的特征,A项错误;自然法基本原则有公平公正;自由平等,材料无法体现发展了自然法基本原则,排除C项;古罗马皇帝拥有至高无上权力,D项错误。

【点睛】6、C【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政府对“私货”实行高价收买的“给价收买”制,需要大量的财政支出。由“给价收买”到征税,体现了财政不堪重负后的应对措施,C项正确;“宗藩体系”瓦解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民间走私频繁与市舶司征税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海禁政策“松弛”不符合史实,且是否征税也与海禁政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7、C【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犹如小学之于授课”,小学是基础性的教育机构,将“乡镇组织之于自由”比作“小学之于授课”,凸显了乡镇对于自由的基础性保障作用,这主要是因为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故选C项;乡镇并没有司法组织,故排除A项;乡镇是自治机构,故排除B项;材料只是一种比喻,故排除D项。二、填空题(共5题,共10分)8、略

【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在地方推行的制度是郡国并行制;推行郡国并行制,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最终引发了七国之乱;后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强化了中央集权;唐朝时期州的行政权力萎缩,监察区“道”逐渐演变为行政区,权力扩大。【解析】郡国并行制推行郡国并行制,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权力扩大。9、略

【分析】【详解】

(1)一;贵族政治指的是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夏商周的制度都具有“家国一体”特点,所以1)应填E;二、根据材料中的皇权加强、地方管理由中央垂直管理等可知,这里强调的是中央集权,所以二出应填C;且2)处应填A;三、标题是选官制度的演变,而中国的选官制度的标准经历了从血缘到德才、门第和才学的演变,且不断制度化,所以1)处应填B;四、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封建社会初期往往由官员兼任,随着历史发展,后来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监察,所以1)处应填D。

(2)根据材料可知,“秦代行政图“,反映的是秦代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有关,故B项正确;“清掣签金瓶”反映的是清朝利用民族政策加强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有关,故C项正确;都护府是汉、唐时期中原王朝为监护边境各族而设置的军事机构,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E项正确;“清民间匾额”反映的是科举制的发展,与君主专制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无关,故A项错误;西周著作反映的是西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历史,当时还未产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D项错误。【解析】(1)一;1):E;二、C;2):A;三、1):B;四、1):D

(2)B、C、E10、略

【分析】【详解】

①结合所学可知;西周至春秋实行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②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为荐举功劳制,即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

③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官员选拔制度,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④⑤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实行察举制,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

⑥⑦结合所学可知;察举制分常科(岁举)和特科(无固定时间)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

⑧⑨结合所学可知;积功劳为官和征辟等也是两汉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

⑩⑪⑫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即在各州;郡设置资品、大中正,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获得中正的士人,由吏部授官;

⑬结合所学可知,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后来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解析】贵族军功大小律令考察推举常科特科功劳征辟资品大中正中正中央集权11、略

【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征伐匈奴属于战争方式;文成公主进藏属于和亲方式;设河西四郡、孝文帝改革和设宣政院属于改革与管理的方式;建立榷场属于经济交往的方式。【解析】战争:①征伐匈奴;和亲:④文成公主进藏;改革与管理:②设河西四郡③孝文帝改革⑥设宣政院;经济交往:⑤建立榷场。12、略

【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的分口赋;算赋。汉朝还征收财产税。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租庸调制,租;调之外的役,用“庸”代替。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780年,唐朝政府改行两税法,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推行募役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解析】财产租庸调两税法附加税募役法金花银一条鞭法摊丁入亩三、判断题(共9题,共18分)13、B【分析】【详解】

唐朝开始实行租庸调制,故题目错误。14、B【分析】【详解】

郡县制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并非秦朝开创,故该说法错误。15、A【分析】【详解】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二战后建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金融货币秩序。故正确。16、B【分析】【详解】

特别行政区与民族区域自治区都是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遵循宪法的前提下实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离的部分,是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故该说法错误。17、A【分析】【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据此,中央政府设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等,故正确。18、A【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租庸调制下规定输庸代役,保障了农民有充分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国家赋税收入。故题干表述正确。19、B【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战争与和平法》国际法”可知,《战争与和平法》是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创作的政治类著作,而国家法诞生的标志是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故题目错误。20、A【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伯里克利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期。因此题干表述正确。21、A【分析】【详解】

自然环境对文明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性因素。雅典民主制度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所以该说法正确。四、材料分析题(共4题,共12分)22、略

【分析】【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随着识字率的激增和文化的相对普及;中央的秩序;教化逐步延伸到基层”可归纳出由官方主导向官绅结合发展;根据材料“清代的里甲、保甲、乡地、宗族、包税人则承担催征赋税的职能”“基层自治功能被明清时期勃兴的宗族等各种社会组织分担”可归纳出士绅发挥较大作用、中央的权力逐渐延伸到农村、维护社会稳定和征发赋税;根据材料“朱熹等理学家则开始将宗族制度庶民化”可归纳出通过宗族、乡约治理和儒家伦理不断渗入乡村治理。变化:根据材料“农村社会的权力组织趋向解体”可归纳出传统乡村治理组织趋向解体;根据材料“传统的乡里制度、保甲制度被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可归纳出传统乡村治理组织被现代乡镇地方取代;根据材料“1909年清政府颁行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列举了乡镇‘自治事务’”可归纳出地方自治事务进一步拓展和乡村治理法制化。原因: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在内乱外患的打击下”可归纳出列强侵略与农民起义破坏了传统自治组织;根据材料“清王朝推行新政,传统的乡里制度、保甲制度被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可归纳出清末新政改革的推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使传统自治失去土壤;近代工商业的兴起;西方文化的传播也是重要因素。

(2)特点:根据材料“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苏中、苏北等根据地建立起县、区、乡各级农抗会或农教会”可归纳出中国共产党发挥了领导作用和各人民团体成为乡村力量的重要形式;根据材料“在淮北的7个县参议会共计议员458人中,雇工12人,贫农71人,中农119人,富农70人,地主130人,商民17人,其他39人”可归纳出政权建设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根据材料“到1942年,敌后根据地开始建立‘抗日人民代表会议的市乡民主制度’”可归纳出以抗日救国为中心,具有民族民主革命性质。意义: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意义可从瓦解了传统的乡村宗法秩序;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巩固了抗日根据地,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扩大了党的社会基础,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巩固了党的领导地位;为基层社会治理积累了经验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解析】(1)特点:由官方主导向官绅结合发展(或乡村治理的力量向多元化发展);士绅发挥较大作用;中央的权力逐渐延伸到农村(乡村自治组织成为官方机构的有益补充);维护社会稳定和征发赋税;通过宗族;乡约治理;儒家伦理不断渗入乡村治理。

变化:传统乡村治理组织趋向解体(或农村社会权力组织趋向解体);传统乡村治理组织被现代乡镇地方取代(或被纳入国家政治制度体系);地方自治事务进一步拓展;乡村治理法制化。

原因:列强侵略与农民起义破坏了传统自治组织;清末新政改革的推动;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使传统自治失去土壤;近代工商业的兴起;西方文化的传播(民主思想)(或西学东渐)

(2)特点:中国共产党发挥了领导作用;各人民团体成为乡村力量的重要形式;政权建设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以抗日救国为中心;具有民族民主革命性质。

意义:瓦解了传统的乡村宗法秩序;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巩固了抗日根据地,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扩大了党的社会基础,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巩固了党的领导地位;为基层社会治理积累了经验。23、略

【分析】【详解】

(1)分析国联调处失败的原因从““九一八’事变后国内政局反而形成内争加剧的局面;抗日所需高度团结整合的局面始终没有形成。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最消极的应对策略,即在军事上实行不抵抗主义,在外交上不与日本直接交涉,单纯寄希望国联调处此次冲突”得出中国方面原因是国内动乱,国力弱;国民政府消极政策。从“最后国联派出调查团并公布此次中日冲突的真相及解决方案,但最终未被日本接受。随后日本退出国联”得出日本军国主义扩张,无视国际法则。总结所学知识,与当时西方大国绥靖政策与国际联盟本身缺陷有关。

(2)分析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通过的原因,根据材料二出处“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第2758号决议内容节选”,并结合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力增强、国内外形势变化及联合国结构变化等方面归纳得出中国国力的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扩大;美国霸权的相对衰落;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联合国成员国构成发生重大变化等内容。【解析】(1)失败的原因:中国国内战乱;国力贫弱;南京国民政府推行错误的内外政策。

日本推行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政策。

西方大国的纵容;国际联盟解决国际争端的“全体一致”原则的缺陷。

(2)原因:中国国力的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扩大;美国霸权的相对衰落;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联合国成员国构成发生重大变化。24、略

【分析】【详解】

(1)变化根据“该委员会在调查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摒弃用人制度上的‘恩赐’主义;实行考试任用度”得出是由政治恩赐制到考试录用制。背景结合所学内容壳子,主要是原官僚体系紊乱,政府管理低效;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可知有工业革命的推动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根据“英国财政部高级官员查理斯・屈威廉和斯坦福・罗斯科特对英国文官进行全面调査,捉出了著名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可知有政府的政策支持与国家管理的现实需要;而且社会分工更为复杂,要求官员具备较高的专业文化素养。

(2)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西方文官制度的作用主要是有利政局稳定和社会管理;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扩大了选材范围,提高了行政效率。【解析】(1)变化:由政治恩赐制到考试录用制。

背景:原官僚体系紊乱;政府管理低效;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政府的政策支持与国家管理的现实需要;社会分工更为复杂,要求官员具备较高的专业文化素养。(答出三点即可)

(2)作用:有利政局稳定和社会管理;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扩大选材范围,提高行政效率。25、略

【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图一中,汉族周边的少数民族有北部的突厥;西部的吐蕃、东北的黑水靺鞨等族,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应是唐朝。结合唐太宗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唐蕃和亲等史实论证说明。

根据材料可知;图二中,汉族周边的少数民族有北方的蒙古和契丹;东北的女真、西北的党项、西南的大理等。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应是宋元时期。结合铁木真统一了草原、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1005年辽宋订立“澶渊之盟”、党项首领元昊1038年称帝建夏、宋夏订立合约等史实论证说明。

根据材料可知,图三中,汉族周边的少数民族有北部的女真(满洲)、蒙古鞑靼、瓦剌。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应是明清时期。结合明后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以及1636年改国号为清、蒙古鞑靼和瓦剌永乐年间先后接受明封号、清入关前,漠南归属,漠北、漠西臣服等史实论证说明。【解析】图一:汉族的北部兴起了突厥;西部有吐蕃、东北有黑水靺羁。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时,周边各族迅速发展突厥是兴起于阿尔泰山地区的游牧民族。贞观初年,唐军大举反击,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后来,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唐蕃实行和亲政策,此后唐蕃基本停止了纷争。由此判断,图一是隋唐时期的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分布形势。

图二:汉族北方兴起了蒙古;契丹;东北兴起女真、西北有党项,西南部有大理。结合所学知识,铁木真用武力结束了12世纪中后期蒙古高原上的混战局面,统一了草原。契丹族在公元10世纪初,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接受汉文化,后改国号为辽,1004年辽征宋,次年订立“澶渊之盟”,民族交流加强。党项是羌族的一支,1038年元吴称帝建夏,即西夏,西夏政治制度效仿唐宋,宋夏之间战争频繁,1044年元吴请和,宋夏订立合约,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由此判断,图二是宋元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分布形势。

图三:汉族的北部兴起的女真(满洲)蒙古鞑靼、瓦剌。结合所学知识,明后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以赫图阿拉为据点,统一女真各部。皇太极继位后,实行“联蒙制汉”。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明代,蒙古鞑靼、瓦剌等部威胁北疆,永乐年间先后接受明封号,北方相对安定。清入关前,漠南归属,漠北、漠西臣服,民族融合的趋势进一步加强。由此判断,图三.是明清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分布形势。五、论述题(共2题,共18分)26、略

【分析】【详解】

根据题目要求,首先需要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拟定一个论题,根据材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工农政权’到‘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再到联合政府的提出,建立一个人民民主的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可以拟定论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然后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制度与政权建设加以阐述,如建党初期,中共一大通过的政治纲领确定了实现政治民主与社会民主的目标,中共二大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都体现了很强的民主精神。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尤其是1931年在江西瑞金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政权的尝试。抗日战争时期,以陕甘宁边区政府为代表,中国共产党在边区设置参议院,推行抗日民主制度,实行“三三制”原则,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采用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的办法,来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设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最后进行总结:总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治的探索,既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也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解析】示例。

论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阐述:建党初期;中共一大通过的政治纲领确定了实现政治民主与社会民主的目标,中共二大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都体现了很强的民主精神。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尤其是1931年在江西瑞金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政权的尝试。抗日战争时期,以陕甘宁边区政府为代表,中国共产党在边区设置参议院,推行抗日民主制度,实行“三三制”原则,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采用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的办法,来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设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总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治的探索,既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也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27、略

【分析】【详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