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时作业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时作业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时作业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时作业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时作业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课时作业3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4分,共56分)1.歌谣:“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高兴。”这一典故反映了西汉初年盛行(C)A.墨家学说 B.法家学说C.黄老之学 D.大一统思想解析:曹参这种做法,其实是坚持清静无为,不扰民生事,其指导思想是“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2.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D)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 D.韩非、董仲舒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主流思想的理解实力。依据材料供应的信息和所学学问可知,先秦法家理论家是韩非,而汉朝时使儒家成为统治思想的新儒学代表是董仲舒。3.西方有学者认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或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材料中“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是指(C)A.“民贵君轻” B.“天人感应”C.“三纲五常” D.“和谐中庸”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留意题干限定的答题角度“道德准则”。董仲舒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的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故C项符合题意。A项是关于君主关系的问题,B项适合加强君主专制的须要,D项是关于如何治理国家以及人与人相处的理论,均不符合题意,解除。4.有学者认为:“董仲舒是西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劣根性,都与之干脆相关。”这一观点(D)A.确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B.确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见C.否定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D.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解析:依据“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劣根性,都与之干脆相关”可知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故D正确;A、B、C材料均未体现,解除。5.董仲舒说:“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致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致于忧。以此为度而均调之,使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今世弃其度制,而各从其欲……富者愈贪利而不愿为义,贫者日犯禁而不行得止,是世之所以难治也。”董仲舒这一观点主要着眼于(C)A.消退贫富差距 B.保障财政收入C.维护专制统治 D.缓和阶级冲突解析:解题时可结合董仲舒强化中心集权的思想来理解材料。从材料中的“易治”和“难治”可知其着眼点是维护专制统治。6.“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上述西汉时期厚葬风气尤甚的重要缘由是(D)A.西汉诸侯王富可敌国致奢侈攀比B.西汉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C.土地私有制盛行导致的兼并恶果D.当时主流文化及选官制度的影响解析:对死者的厚葬可以获得孝的美名,同时西汉的选官制度标准就是孝廉,而且汉武帝之后儒学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故D项正确。7.1585年,万历皇帝步行十里祈雨。行礼结束后,皇帝发表训辞声称:天时大旱当然是由于他本人缺乏德行,但同样也是贪官污吏克剥小民、上干天和的结果。现在务必要改弦更张,斥退坏人,引用好人。万历皇帝的言行突出体现了(C)A.法家的严刑峻法思想B.道家主见“天道自然”C.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D.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解析:“天人感应”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干预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材料中的“大旱……由于……缺乏德行”“贪官污吏……的结果”反映了这一层意思,故C项正确。8.董仲舒言道:“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由此可见,董仲舒(A)A.主见以德治国少刑罚 B.宣扬阴阳家的学说C.全盘否定了法家思想 D.摆脱先秦儒学影响解析:依据题干中“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可推断这段材料的中心内容是要求君王以德治理国家,故A项正确。9.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是因为董仲舒(D)A.主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D.认为人君要爱惜百姓,假如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解析:A、B两项不是董仲舒的思想内容,C项属于董仲舒的观点,但没有体现“仁政”的内涵。故选D项。10.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认为:“汉代强调良好的政府是基于伦理的和谐,甚至将天候与政治混为一谈。如此将宇宙观及政治学混为一谈,笼统地称之为儒教,当然符合了某种目的,但其流弊则是一经摆布,今后两千年则再难以摇撼之。”造成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难以摇撼之”的主要缘由是(A)A.符合加强中心集权的须要B.提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C.已经被广阔民众普遍接受D.能够促进古代社会和谐解析:依据材料时间“汉代”以及“如此将宇宙观及政治学混为一谈,笼统地称之为儒教,当然符合了某种目的”,可知是符合了加强中心集权的须要,故A项正确。11.“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起先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据此可知(C)A.“三纲五常”成为法律规范B.西汉中期国家法制遭到严峻破坏C.儒家刑罚思想取得正统地位D.春秋以来百家争鸣局面的终结解析: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这也是“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故C项正确。12.秦代焚书禁学和汉代独尊儒术采纳的手段大相径庭,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但两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即(A)A.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B.文化内容由综合宽容转向专制C.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D.为不同思想留下适度发展的空间解析:秦代“焚书坑儒”旨在消退法家以外的各家学说,统一人民的思想以便维护自己的统治;汉代独尊儒术也是希望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二者的做法都是出于政治上的需求,故A项正确。B、C两项反映的不是本质问题;D项说法与“秦代焚书禁学”不符。13.“皇帝向皇太后下跪,曰以孝治国;皇后向皇帝下跪,曰夫为妻纲”的现象反映了(B)A.井田制的瓦解 B.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C.百家争鸣的出现 D.中心集权受到冲击解析:汉武帝时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提出“三纲五常”等观点。题干中“以孝治国”“夫为妻纲”反映出儒家思想被统治者推崇成为主流思想,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井田制瓦解,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两者与题干信息没有关系,故A、C两项错误;地方势力的发展会冲击中心集权,D项与题意无关,故解除。14.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心官学,培育《五经》博士,“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中心官学的建立(A)A.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B.结束了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局面C.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特性发展D.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进一步发展解析:据材料,中心官学培育《五经》博士,它的建立,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A项正确。B、C、D三项均无法从材料中得出。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5题26分,第16题18分,共44分)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注:不会去享受);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二:及今上(汉武帝)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乡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自是之后,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尚书》自济南伏生。言《礼》自鲁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材料三:(西汉)由地方学即郡国学申送十八岁以上青年入太学,受业一年,经考试,以甲乙等分发。甲等得在宫廷充皇帝侍卫,乙等回来本乡作吏……凡属政府成员,皆须太学出身,或是由太学生服务地方政府为吏之双重资格为出身。此等人,皆经政府之教化与选择。每一成员,既通经术,亦称文学,又擅吏事,汉人谓之“通经致用”。——钱穆《中国教化制度与教化思想》(1)据材料一归纳孔子、董仲舒思想的共同点。指出董仲舒重教化的目的。(8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的用人政策。结合所学学问指出该政策带来了什么影响?(8分)(3)依据材料三概括西汉太学教化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其影响。(10分)答案:(1)共同点:认为好义与欲利是人的天性;主见重义轻利,重视道德教化。(4分)目的:提高民众思想素养,形成良好社会风俗,用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4分)(2)政策:起用儒者参加国家大政。(4分)影响: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推崇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4分)(3)特点:把教化和选拔管理人才结合起来,把读书和做官结合起来。(4分)影响:有助于培育高素养的政府官员;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有助于加强思想统一,加强中心集权。(6分,答出两点即可)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两段材料内容归纳;其次小问,结合所学学问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可以看出汉武帝起用儒者参加国家大政;其次小问,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汉武帝的用人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三“经考试,以甲乙等分发。甲等得在宫廷充皇帝侍卫,乙等回来本乡作吏……凡属政府成员,皆须太学出身”概括即可;其次小问,结合所学学问,从提高官员素养、促进儒学发展、推动大一统等角度归纳。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董仲舒是汉代的第一大儒,封建社会理论大厦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封建社会初期的有建树的思想家,同时,他还是汉代的第一大教化家。以上这些都是值得确定的方面。不过,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也包含了神奇主义的、形而上学的东西,特殊是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其维护封建专制和压抑人性的方面,始终是消极方面,特殊是到封建社会的后期,便日益走向了阻碍社会前进的反动方面。——王永祥《董仲舒评传》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对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加以评析。(要求:对董仲舒思想持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结合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18分)答案:观点一:赞成董仲舒思想。史实依据:统一是中国发展的主流,“春秋大一统”思想可以为实现今日祖国的完全统一供应理论支撑;董仲舒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五常”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可以改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弘扬。观点二:反对董仲舒思想。史实依据:“春秋大一统”思想充溢唯心色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