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病原生物学教研室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_第1页
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病原生物学教研室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_第2页
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病原生物学教研室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_第3页
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病原生物学教研室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_第4页
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病原生物学教研室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外界原因对细菌影响

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第1页

消毒与灭菌

消毒:指杀死病原微生物,但不包含芽胞。

灭菌:是指杀灭物体上全部微生物,包含繁殖体和芽胞。

无菌:物品中没有活微生物存在。

防腐:是指预防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

消毒剂:高浓度

防腐剂:低浓度第2页

消毒、灭菌方法普通可分为:热力灭菌法辐射杀菌法物理学方法滤过除菌法超声波杀菌法干燥和低温抑菌法等化学方法

第3页(一)热力灭菌法分类:干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

1干热灭菌法

A焚烧:

B烧灼:

C干烤:160°~180℃,2h

D红外线灭菌:一物理消毒灭菌法第4页

2.湿热灭菌法A

巴氏消毒法:61.1-62.8℃,30min71.7℃,15-30sec

B煮沸消毒法:100℃,5min-10min

C流通蒸气消毒法:100℃,15-30min

D

间歇蒸汽灭菌法:

100℃,15-30min,37℃过夜(3次)

E高压蒸气灭菌法:

15磅(121.3℃),15-30min

第5页湿热与干热灭菌效果比较热型温度(℃)时间布层内温度(℃)灭菌效果(h)20层40层100层湿热90-105.33101101101.5完全干热130-1404867270.5不完全

第6页湿热比干热灭菌好原因:1细菌蛋白质在有水情况下易于凝固变性2湿热穿透力强3湿热蒸气有潜热存在,水蒸气凝固成水释放潜热,快速提升被灭菌物体温度第7页(二)光线与射线消毒作用

1日光与紫外线机理:损坏DNA构型->细菌死亡或变异特点:穿透力弱2电离辐射:包含X射线和γ射线机制:干扰DNA合成;破坏细胞膜;产生过氧化氢等

特点:穿透力强,不升高温度第8页(三)滤过除菌法

用滤菌器除去液体及空气中细菌用于不耐热血清、毒素、抗生素(四)超声波消毒作用可裂解细菌,尤其对G+更敏感主要用于粉碎细胞,提取细胞组分或制备抗原等第9页

二化学消毒灭菌法:机制:①使菌体蛋白质变性或凝固

②破坏或改变蛋白质与核酸功效基团③改变细胞壁通透性

第10页消毒剂主要种类、浓度及用途1酚类:作用:菌体蛋白凝固;损伤细胞膜;灭活酶类浓度:石炭酸为3%-5%、来苏儿为2%

用途:地面、器具表面和皮肤消毒2醇类:作用机制:使菌体蛋白变性与凝固;干扰细菌代谢浓度:乙醇70%-75%用途:用于皮肤消毒和体温计等浸泡第11页

3重金属盐类:使细菌发生变性和沉淀;酶活性丧失

(1)2%红汞:皮肤、粘膜和小创伤

(2)0.05-0.01%升汞:非金属器皿4氧化剂:氧化作用;使蛋白质变性

(1)0.1%高锰酸钾:皮肤、尿道、水果(2)3%过氧化氢:创伤、皮肤粘膜(3)2%-2.5%碘酒:皮肤消毒(4)0.2ppm-0.5ppm氯:饮水和游泳池

(5)10%-20%漂白粉:地面、厕所等

第12页5

表面活性剂:损伤细胞膜;灭活氧化酶等酶活性;蛋白质沉淀(1)0.05%-0.1%新洁尔灭:皮肤粘膜、手术器械(2)0.05%-0.1%杜灭芬:伤口冲洗,金属器械、塑料、橡皮类6烷化剂:使菌体蛋白和核酸烷基化(1)10%甲醛:物品表面、空气(2)2%戊二醛:精密仪器、内窥镜等缺点:有一定毒性第13页二消毒剂应用

1病人排泄物:等量20%漂白粉、5%石炭酸或2%来苏儿、搅拌均匀,作用2小时2皮肤:2.5%碘酒、70%酒精、2%红汞3粘膜:1%硝酸银、3%过氧化氢、0.1%高锰酸钾等4饮水:氯气、漂白粉5厕所:生石灰6空气:甲醛熏蒸7手:2%来苏儿、2%碘酊、70%酒精

第14页影响消毒灭菌原因消毒剂性质、浓度与作用时间微生物种类与数量温度酸碱度有机物第15页抗菌药品作用与细菌耐药性一、药品种类及作用机制

(一)抗菌药品种类1β-内酰胺类:2大环内酯类:3氨基糖苷类:4四环素类:5人工合成抗菌药:6其它:第16页

(二)抗菌药品作用机制1

影响细胞壁合成

2影响细胞膜功效

3影响蛋白质合成

4影响核酸代谢

第17页二细菌耐药性

程度以该药对微生物最小抑菌浓度(MIC)表示。治疗浓度大于MIC为敏感,反之则为耐药。

(一)细菌产生耐药性机制

1产生灭活抗菌药品钝化酶

2细菌改变了药品作用靶部位

3

胞膜通透性改变

第18页(二)耐药性基因控制

1基因突变造成耐药性产生

特点:在染色体;单一耐药;稳定

2R质粒决定耐药性

特点:可从宿主菌检出R质粒;多重耐药;不稳定;可经接合转移

3转座子耐药基因染色体-染色体,染色体-质粒,质粒-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