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下关一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25/2C/wKhkGWegRRGAS386AANlm0Dozok035.jpg)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下关一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25/2C/wKhkGWegRRGAS386AANlm0Dozok0352.jpg)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下关一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25/2C/wKhkGWegRRGAS386AANlm0Dozok0353.jpg)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下关一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25/2C/wKhkGWegRRGAS386AANlm0Dozok0354.jpg)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下关一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25/2C/wKhkGWegRRGAS386AANlm0Dozok035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下关一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就把预拟做的事丢开,用全副精力去读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书,仍是如此办,虽然这两部书在性质上毫不相关。一年之中可以时而习天文,时而研究蜜蜂,时而读莎士比亚。在旁人认为重要而自己不感兴趣的书都一概置之不理。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它的好处在于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稍为深入,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它的坏处在于使读书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门研究所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使阅读产生畸形的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而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读书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此中心或是科目,或是问题。以科目为中心时,就要精选那一科的要籍,一部一部地从头到尾读,以求对于该科得到一个概括的了解,为进一步高深研究作准备。如读文学作品以作家为中心,读史学作品以时代为中心,也属于这一类。以问题为中心时,心中须先有一个待研究的问题,然后选择关于这问题的书籍去读,其用意在于搜集材料和诸家对于这问题的意见,以供自己权衡去取,推求结论。重要的书仍须全看,其余的这里看一章,那里看一节,得到所要搜集的材料就可以丢手。这是一般做研究工作者所常用的方法,当然,它对于初学者并不适宜。不过初学者以科目为中心时,仍可约略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要领。如一书作几遍看,每一遍只着重某一方面。苏东坡《与王朗书》曾谈到这个方法,少年求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当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并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学者每一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文物之类,亦如之”。朱熹尝劝他的门人采用这个方法,它是精读的一个要诀,可以养成仔细分析的习惯。以看小说为例,第一次只求故事结构,第二次只注意人物描写,第三次只求人物与故事的穿插,以至于对话、辞藻、社会背景、人生态度等等都可如此逐次研求。读书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比如看史书,假定注意的中心是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则全书中所有关于这问题的史实都被这中心联系起来,自成一个系统。以后读其他书籍如经子专集之类,自然也常遇着关于政教关系的事实与理论,它们也自然归到从前看史书时所形成的那个系统了。一个人心里可以同时有许多系统中心,如一部字典有许多“部首”,每得一条新知识,就会依物以类聚的原则,汇归到与它的性质相近的系统里去。就如拈新字贴进字典里去,是人旁的字都归到人部,是水旁的字都归到水部。大凡零星片段的知识,不但易忘,而且无用。每次所得的新知识,必须与旧有的知识联络贯串,这就是说,它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归聚到一个系统里去,只有这样才会生根,才会开花结果。(摘选自朱光潜《谈读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确定某一个中心读书,是文本精读的重要方法,有助于养成仔细分析的习惯。B.读书时确定了中心,容易形成系统组织,一个人心里可以有多个系统中心。C.由新的知识与旧有的知识围绕一个中心联络贯串形成的系统,这样的系统是动态的。D.苏轼与朱熹所主张的阅读方法是以问题为中心的阅读方法,仅仅适用于专业研究者。2.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材料主旨的一项是()A.学习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课文,围绕“学习之道”展开阅读与交流。B.搜集唐代诗歌中“明月”意象材料,并对其文化内涵进行细致分析。C.为完成论文“论散文的真实性”,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并认真梳理。D.偶然得到余华小说《活着》并为之着迷,心无旁骛地细读。3.对文章写作技巧评议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破立结合,在“破”时并未有过多的主观倾向,而是客观论述。B.苏东坡和朱熹两部分都是引证法,一为直接引用,一为间接引用。C.第4段中“如一部字典……”用的是举例论证法。D.文章语言平实,论述思路清楚,材料详实,既明确又生动。4.请简要概述材料的行文思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山前该有一棵树(节选)张者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在人们的记忆里了。天山南坡和北坡完全不同,北坡降水丰沛,风景如画,而南坡干旱少雨,没有山坡草地,没有如盖的塔松,也没有蘑菇般的毡房和满坡的牛羊,只有满山的砾石。这南坡是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并起名506矿。506矿到底有什么矿?我第一次听到它的传说是在晚上熄灯后,我那刚上一年级的弟弟从被窝那边爬到我这头,然后对我耳语道:“你知道506矿是什么矿吗?”我问什么矿?他神秘地说“是铀矿。”铀矿是什么矿呢?弟弟又降低声音回答:“铀矿是造原子弹的。”原子弹的赫赫威名谁不知道,于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有了一种神秘色彩,哪怕是喝着苦泉水也不觉得苦了,因为我们的父母正干着一件天大的事情。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着父母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胡老师是一个大学教授,右派,发配到新疆就成了我们的小学老师。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新疆兵团人的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比方:《苦泉水》《戈壁滩》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于是,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比方: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老家是福建人……我爹是河南人,他给我讲了门前大桑树的故事。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山前该有一棵树!”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就有树。有沙枣树、白杨树……还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路过。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阴,到了秋天,它那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壮,又是那么孤独,却美得让人震撼。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有了结果。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会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但我们知道它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那圆圈越挖越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大人们挖树的时候,同学们就到胜利渠边喝水。大家成群结队地趴在渠边,就像一群羊,而牧羊人是胡老师。当我们在渠边喝饱了肚子,装满了随身的水壶,胡老师就吹响了哨子把整个班集合起来。上课的内容就是跑步。同学们围绕着正在挖树的大人跑步,踏着胡老师的哨子,一二一,一二三四……胡老师还带领我们唱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那棵胡杨树实在太高大了,拖拉机累得直冒黑烟。装满了甜水的水罐车跟在后面,整个队伍开始向山上移动,远远望去像一个送亲的队伍。胡杨树被运上山后,就栽在我们小学校操场中央。如果你上山,很远就能看见它。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那简直就是一个节日。人们眼巴巴地望着从水罐车内放出的甜水浇灌它,用舌头舔着自己干裂的嘴唇。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阴。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描写了矿区的自然环境,寥寥几句便营造了一种荒凉感,口语化的表达蕴含着抱怨之情,与小说标题《山前该有一棵树》在语意上形成了互补关系。B.孩子们提出要移植胡杨树,胡老师下课时没有告别,就独自走了,并不是因为孩子们给他出难题,而是很感动,他觉得应该想办法满足学生们的愿望。C.胡杨树被栽到校园,全矿的人都来看热闹,这一天成为所有人的节日。这表明不仅是孩子,成年人同样需要一棵树,这是人们对精神家园的共同追求。D.本文叙说孩子们与“树”的故事时因事见情:写《树》的命题作文时,忐忑兴奋;聆听父母记忆中的树时,有所触动;树移到校园后,则是心安、期待。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秃山写起,将天山南坡和北坡的自然环境作对比,得出“南坡不适合人类居住”的结论,借环境传达同学们渴望山前有一棵树的心声。B.本文以我与弟弟的对话交代了506矿的重要性,为全文故事铺展出特定的时代背景,也避免了平铺直叙,笔法灵活,增添了阅读趣味。C.小说描写胡老师领读《曹刿论战》的情节,看似闲笔,却由开山的炮声自然引出课堂,展现了老师的形象,也写出了师生们苦中作乐的心态。D.本文大多是回忆性叙述,以全知视角娓娓道来,似上帝俯瞰,客观而全面。在平缓的叙述中穿插多处抒情议论,凸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7.同学们对胡老师喊出“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树对于这里的人们意味着什么?请结合文本简析。8.赏析文中画线的两处细节描写。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建安十三年九月,曹操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孙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周瑜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场,又能与我校胜负于船楫间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①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预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节选自《三国志·周瑜传》)【注】①蒙冲:古代战舰的一种,以牛皮覆盖船身。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因进A住夏口B遣诸葛亮诣权C权遂遣瑜及程普D等与备E并力F逆曹公G遇H于赤壁。10.文中划线的词语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地方数千里B.本非中国所长C.孤与老贼,势不两立D.初一交战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攻占荆州,刘琮投降;曹操得到荆州水军,水陆军队有几十万人,吴军将士听说后甚为震恐。B.面对大军压境,孙权向群臣问计。周瑜历数曹军必败的理由,且主动请缨,坚定了孙权拒敌的决心。C.刘备被曹军击败后,本想率领人马向南过长江,但在当阳与鲁肃相遇,二人便共同谋划联合拒曹之策。D.周瑜在赤壁和曹军对峙。黄盖认为敌众我寡,可采用火攻计,派船只冲上去放火烧毁敌船再迅速返回。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2)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13.周瑜认为曹军必败的依据有哪些?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满江红·赤壁怀古戴复古①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②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③,今如许?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此时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②貔虎,貔和虎。亦泛指猛兽。③曹瞒,曹操小名阿瞒。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开头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比,虽不如苏词的气势雄伟,但以朴素的叙述入题,却也自然轻快。B.“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写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C.“今如许”三字陡然转折发问,思绪由历史转入现实,表现了词人对朝廷偏安一隅、腐败无能的失望和对功名事业的淡漠。D.全词以“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结尾,词人将满腔的伤感融入到向道旁杨柳的发问之中,含蓄蕴藉,意味深长。15.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了赤壁之战,但用意不同,请简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16.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部分。(1)《师说》中,用对偶句写士大夫们不愿意拜师学习的借口,是“,”。(2)《赤壁赋》中的“,”用比喻和对偶手法,慨叹人生很短促,个体很渺小。(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神态描写表现了周瑜的从容、自信与镇定(4)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也怕会是“”的结局。(5)李清照《声声慢》中的“”一句,与辛弃疾的“而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有异曲同工之妙。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4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晚唐五代,词作开始从青楼楚馆走出来,到宋代已经___①___。以北宋词作家柳永的《八声甘州》和《定风波》为例,前者“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抒写了作者漂泊江湖的愁思和仕途失意的悲慨,后者“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则体现了民间女子的生活追求与内心情事。由此我们看到宋代词作家“___②___”与“___③___”并存的审美风尚。唐代的李白与宋代的苏轼,都是一流的文豪,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苏轼的《题西林壁》,都是歌咏庐山的名作。两相比对,我们会感觉到,二者诗作风格与追求的不同,正像钱锺书先生所说,唐人注重山川气象、丰神情韵,宋人则追求人文意象、筋骨思理。有人这样写“在宋人心目中,通常认为诗适合严肃庄重的题材,词宜于表达妩媚细腻的题材。”以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为例,她生活在两宋之交,生活从安逸到颠沛流离,对当时的社会状态有着深切的感受,凡慷慨悲怆的心绪,往往用诗表现;而幽约委婉的情调,则会用词来___④___。她的诗《乌江》与词《声声慢》,内容主题不同,体裁选择也就不同。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蔚为大观
清雅
俚俗
阐发B.方兴未艾
高雅
俚俗
阐述C.蔚为大观
高雅
鄙俗
阐发D.方兴未艾
清雅
鄙俗
阐述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宋人通常认为,诗适合表达严肃庄重的题材,词宜于表达妩媚细腻的题材。B.在宋人心目中,通常认为诗适合严肃庄重的题材,词宜于表达妩媚细腻的情感。C.宋人通常认为,诗适合严肃庄重的题材,词宜于表达妩媚细腻的情感。D.在宋人心目中,通常认为诗适合严肃庄重的情感,词宜于表达妩媚细腻的情感。19.古诗词中,有时为了押韵,或为了强调某一点,或为了协调平仄、节奏,常存在语序颠倒的情况,下列诗句中,不存在这种现象的一项是(
)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B.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浩《黄鹤楼》)C.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D.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20.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依托得天独厚的高山峡谷风光,特色骡马道、高山索道等别具一格的交通方式,土豆、核桃、花椒等一系列高山作物……古路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吸引大量旅客前来观光、购物和探险,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促进了经济发展。这些,都在《古路之路》中得到生动展现。A.又听他讲诗歌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B.花开花落,候鸟迁徙,四季轮回,潮汐涨落……这些现象可曾引起过你的注意?C.“快卧倒……”指导员刚喊出口,轰隆一声,炸弹在我们身边爆炸了。D.李华主动和邻座的同龄人打招呼:“你好,你也……是……是去苏州的吗?”21.下列语段中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试找出并赏析。7月底高粱就开始秀穗了,粉白色的高粱花漫天飞舞,雪花一样覆盖了夏天。熟透了的高粱散发出诱人的清香,在人们的梦境中吟唱。答:运用了通感的句子是赏析: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与人相处,需要朋友,也难免发生冲突。烛之武和秦伯阵前和解,化敌为友;李斯和韩非师出同门,却友尽成敌;王安石和司马光公私分明,亦敌亦友……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就“敌与友”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答案】1.D2.D3.C4.第一段先指出读书全凭兴趣这种读法的利弊;第二、三段提出论点:读书必须有一个中心,并引用苏轼、朱熹的话证明;第四段进一步强调主旨,指出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并指出一个人可以有许多中心。【详解】1.D选项“仅仅适用于专业研究者”错,原文为“初学者以科目为中心时,仍可约略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要领”,选项表述过于绝对。、2.“偶然”“……着迷,进而心无旁骛地细读”符合“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稍为深入”的凭兴趣阅读,不是“确定中心来进行阅读”。3.此处用的是比喻论证。4.略【答案】5.D6.D7.①在父辈眼中,树代表故乡,是乡愁的寄托。②树能带给人们绿阴,带来生机。③树是精神力量的象征,是指引我们的方向标,给人们带来希望。8.(1)“眼眶有些红”表现了胡老师被孩子们种树的热情所感动,心疼孩子们;推动了下文胡老师去向上面申请移树的情节;(2)“用舌头舔着自己干裂的嘴唇”写出了人们宁可自己受渴,也要把甜水给树喝,突出了这棵树在人们心中无比重要。【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D.“写《树》的命题作文时,忐忑兴奋”错误。原文中“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可见学生是心有抗拒。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以全知视角娓娓道来”错误。文中是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我(们)”是故事的见证者、讲述者和参与者。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形象的能力。①“我”的父辈来自五湖四海,他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心中都有一棵代表故乡的树,“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老家是福建人……我爹是河南人,他给我讲了门前大桑树的故事”,可见在父辈眼中,树代表故乡,是乡愁的寄托。②对于“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的南坡而言,“树”代表绿荫,就如长在胜利渠边的那棵白杨一样,“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阴”,而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树”也代表生机和希望。③我们这些“兵二代”要求把胡杨树移到这里来,没想到大人们竟然答应了,还派出东方红拖拉机和水罐车去移树,这棵树“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全矿的人都来看这棵树,宁可自己受渴也要把甜水省下来浇树,因为“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阴”,小说还借“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写出了“树”对于人的精神价值。可见在所有人眼中,树是美好生活的象征,是精神力量的源泉,是精神导向的坐标。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细节描写的能力。(1)“眼眶有些红”是胡老师听了孩子们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后的神态,表现了胡老师被孩子们种树的热情所感动,情感细腻,心疼孩子们;后文有“我们的无理要求有了结果”,可见因为孩子们植胡杨树的强烈愿望,胡老师去向上面申请移树,此处的神态描写推动了的情节;(2)“用舌头舔着自己干裂的嘴唇”写出了人们宁可自己受渴,也要把甜水给树喝,这一细节真实地反映了人在干旱环境中的艰辛,尤其是在移栽胡杨树时,水资源的珍贵性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而人们忍受干渴,嘴唇干裂,凸显出人们对树木能带来改变的期望与渴望,突出了这棵树在人们心中无比重要,也包含着强烈的生活热情和努力改善现状的决心。【答案】9.BCG10.C11.D12.(1)这四样都是用兵的大忌,而曹操都冒险实行。将军您擒拿曹操,正适合在今天。(2)曹操军队中的官兵都伸长脖子观望,指指点点地说黄盖来投降了。黄盖放开各条船,同时点火。13.①曹操名义上是汉朝丞相,实则是汉朝奸贼,处于道义上的劣势。②北方还未完全平定,马超、韩遂还在关西,这是曹操的后患。③曹军不擅长水战,曹操弃其所长与吴军作战是为下策。④天气严寒,曹军战马缺少草料且士兵长途跋涉,水土不服,容易生病。⑤孙权英勇神武,江东土地广阔,物资充足,众多豪杰为之效力。【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刘备)因而进驻夏口,派遣诸葛亮拜见孙权。孙权于是就派周瑜和程善普等人与刘备合力迎击曹操,(与曹操)在赤壁相遇。根据前文可知这句主语是刘备,“进住”是谓语,“夏口”补充地点,结构完整,故B处断开;“遣”的宾语是“诸葛亮”,目的是“诣权”,语意完整,第二个“权”为下句主语,其前停顿,故在C处断开;“逆”的主语是“瑜及程普等与备”,宾语是“曹公”,结构完整,其后停顿,故在G处断开。故选BCG。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地方”,在文中指“土地方圆”;今义,指具体的地点、区域或某个特定的地点。句意:土地纵横数千里。
B.“中国“,在文中指中原;今义,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句意:本来不是中原人所擅长的。C.古今同义。势不两立:指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调和。句意:我和老贼势不两立。D.“初一”,在文中指“刚刚开始”;今义,第一,最先/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初级中学一年级的省称。句意:刚一开始交战。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派船只冲上去放火烧毁敌船再迅速返回”错误,原文“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因引次俱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可知,把全是柴草油脂的船只点燃后放入曹操的战船营里,而不是“派船只冲上去放火,再迅速返回”。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者,……也”,判断句;“冒行”,冒险实行;“禽”,通“擒”,擒拿。(2)“延颈”,伸长脖子;“指言”,指指点点地说;“发火”,点火。1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可知,曹操在道义上站不住脚。②由“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可知,北方并没有安定,加上马超、韩遂还在潼关以西,说明曹操还有后患。③由“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可知,曹操舍弃鞍马,依仗舟船,和吴越的进行水战,这本来就不是中原人的长处,说明曹操以弱项和敌人对抗,实为下策。④由“又今盛寒,马无藁草”可知,严寒天气,战马没有草料,说明曹操给养不足,战略物资准备不充分。由“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可知,驱使中原的士兵长途跋涉江湖之间,不服水土,必定生出疾病,说明曹军战士身体状况不行,战斗力削弱。⑤由“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可知,孙权在家世、实力和名义上比曹操更具有优势。参考译文:建安十三年九月,曹操进入荆州,刘琮(带领)全体投降,曹操得到了他的水军,水兵、步兵一共几十万人,(东吴的)将士听说都很惊恐。孙权请部下都来相见,问有什么对策。周瑜说:“曹操虽然假托汉朝丞相的名义,他的实质是汉朝的奸贼。将军您凭着超人的武略和杰出的才干,又依靠父兄的功业,占据江东一带,土地纵横数千里,军队精锐,物质充足,英雄乐意效力,尚且应当驰骋天下,替汉朝翦除残暴,去掉污秽;何况曹操是自己来送死,却可以去投降他吗?请让我为将军谋划这件事。现在假如北方已经平定,曹操没有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夺土地,又能和我们在水军上较量胜负吗?(何况)现在北方还没有平定,加上马超、韩遂还在函谷关以西,是曹操的后患;而且(曹操)放弃骑兵,依靠水军,和吴越之地比高低,本来不是中原人所擅长的。现在又是严寒的天气,战马没有草料。(曹操)驱赶中原地区的士兵远道跋涉来到江湖地带,他们不服水土,一定会生疾病。这四样都是用兵的忌讳,可是曹操却都冒险实施。将军捉拿曹操,就适合在今天。我请求精锐军队三万人,进军驻扎夏口,保证替将军打败曹操。”孙权说:“曹操这个老贼想废掉汉朝皇帝而自立为皇帝已经很久了,只是顾忌二袁、吕布、刘表和我罢了;现在那几位英雄已经灭亡,只有我还在。我和老贼势不两立,您说应该抗击他,同我的心意见很相合,这是老天把您赐给我啊!”当时刘备被曹操打败,想要引兵往南渡江,与鲁肃在当阳相遇,于是一起图谋,进驻夏口,派诸葛亮去见孙权,孙权便派周瑜和程普等人和刘备合力对抗曹操,(两军)相遇于赤壁。这时曹操的军队已经感染了疾病,刚一开始交战,曹军败退,引兵驻扎在长江北岸。周瑜等驻扎在南岸。周瑜部将黄盖说:“现在敌众我寡,很难同他们持久作战。但是我观察到曹军的战船首尾相接,可用火攻使他们败逃。”于是就用十艘蒙冲斗舰,装满柴草,用油浇灌其中,外面用帐幕包起来,上面插上旗帜,先送信给曹操,假说要投降。又预先准备好轻快的小船,系在大船的尾部,按次序前进。曹操军中的士兵和军官都伸长脖子观看,指点着说黄盖来投降了。黄盖放开各条船,同时点火。当时风很大很猛,火蔓延到岸上的军营。一会儿,烟雾和火焰布满天空,曹操的人马烧死淹死的很多。曹操军队于是战败,退回保住了南郡。刘备和周瑜等又再一起追赶。曹操留下曹仁等驻守江陵城,自己径直往北回去了。【答案】14.C15.①苏词意在表现青年周瑜才能卓越、年少立功,反衬自己早生华发、功业无成,怀古是为伤己;②戴词意在表现战争场面宏大激烈,反衬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势哀颓,怀古是为讽今。【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对功名事业的淡漠”错误,无中生有,全词主要表现词人对时事的伤感。南渡之后,国势一日不如一日,词人将大半生目击心伤的国事,全含在这一问句中,感慨苍茫,意味深厚。故选C。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念奴娇•赤壁怀古》写出长江中赤壁之战的战场,缅怀赤壁之战的英雄,再具体描写壮丽奇险的赤壁古战场,并由江山引发思考:如此江山,必然会产生许多与之相称的豪杰。紧跟着下阕重点展现周瑜的英气勃发、年少得志,并由人到己,结合“多情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分析,应笑我多愁善感,过早地生长出花白的头发。怀古是为伤己。《满江红•赤壁怀古》,“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两句,用精工的对偶句,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贴切地描绘出吴蜀联军的高昂士气,写出了火攻曹军时的翻江倒海之势。“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传神地描绘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用“今如许”三字提出问题:现在又怎样呢?这转折一问,问得很好,感慨苍茫,意味深厚。结合注释“此时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可知,千古风流人物,也随着滚滚东流的长江而流逝了,现在又有谁能收拾祖国残破的山河啊!词人向道旁杨柳发问:问道旁杨柳在为谁生春,为谁摇动金色的柳条。面对“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美景,自己再也无心观赏了。以无心观赏美景来抒写作者的时代感伤。怀古是为讽今。16.【答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赢得仓皇北顾(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卑、谀、寄、蜉蝣、渺、沧、粟、樯橹、赢、仓皇。【答案】17.A18.C【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运用近义词的能力。第①处,蔚为大观:发展成为盛大壮观的景象。形容事物美好繁多,给人一种盛大的印象。方兴未艾:形容事物正在蓬勃发展,一时不会终止。“方”与前“已经”矛盾,故选“蔚为大观”。第②处,清雅:清新高雅。高雅:有意义,不低级粗俗的。“清雅”侧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时尚产业办公空间装修协议
- 游泳池装修终止合同
- 化妆品店内部装修合同细则
- 海上夜游航线乘客协议
- 智能园区砂石运输服务合同
- 润滑油国内运输协议
- 2025年度安防设备展览会专业展台搭建合同
- 医疗器械配送服务合同
- 物业小区翻新服务方案
- 外架工劳务合同范例
- (康德一诊)重庆市2025届高三高三第一次联合诊断检测 英语试卷(含答案详解)
- 2025年福建泉州文旅集团招聘24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建筑行业砂石物资运输方案
- 肿瘤全程管理
- 融资报告范文模板
- 桃李面包盈利能力探析案例11000字
- GB/Z 30966.71-2024风能发电系统风力发电场监控系统通信第71部分:配置描述语言
- 污泥处置合作合同模板
- 脑梗死的护理查房
- 2025高考数学专项复习:概率与统计的综合应用(十八大题型)含答案
- 2024-2030年中国紫苏市场深度局势分析及未来5发展趋势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