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学习目标唯物史观: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宦官专权的史实,运用唯物史观对明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作出历史说明。时空观念:了解明朝中心政权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驾驭明清易代的史实,培育时空观念。史料实证:通过文献资料记载,了解明朝封建专制的进一步发展,了解明朝时期统一全国和治理边疆的相关措施历史说明:通过学习郑和下西洋的客观条件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这一规模宏大的航海活动被终止的缘由。5.家国情怀:正确理解明朝时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对郑和下西洋做出正确的历史说明,通过对明朝面临的倭寇侵扰和新航路开拓后西方殖民者在我国东南沿海的殖民活动学习和分析,培育全球史观、居安思危的家国情怀观念。重点: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明朝面临的倭寇问题和边疆问题、对外关系难点:宰相制度与内阁制度的异同朝贡贸易探学新知一、明朝政治制度的改变1.1368年,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名;同年明军攻占大都,推翻了元朝。2.宰相制度的废除(1)缘由:在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下,的冲突由来已久。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威逼皇权,导致社会动荡。为加强皇权,明太祖废除了宰相制度。(2)加强了专制皇权,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3.内阁制度的建立(1)背景:废除宰相后,皇帝工作压力倍增。(2)过程①明太祖设置,这些高校士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奏章,不参加决策。②明成祖选拔文官到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从今,形成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称“”,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高校士。③明朝中后期,有的高校土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方为宰相。职责:高校土的工作主要是替皇帝阅读百官奏章,草拟处理看法,称为“”。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性质: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心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供应顾问的内侍机构。4.宦官专权(1)缘由:①明朝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②宦官机构的完备。(2)表现:内廷宦官机构获得帮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限制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3)影响①政治方面:宦官干政干脆导致社会冲突日益加剧,使明朝逐步走向衰亡。②经济方面:宦官集团苛捐杂税,肆意增加苛捐杂税,使社会经济遭到严峻破坏。③军事方面:宦官监军不仅加速了军队的腐败,边防力气也被大大减弱,动摇了明朝的统治根基。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郑和下西洋(1)概况:15世纪前期,派遣宦官郑和率领船队先后七次远航海外,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2)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3)结果: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4)意义: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2.平倭斗争(1)背景:从元朝末年起,海盗时常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明朝中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禁海外贸易,导致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为乱地方。(2)措施:明廷派遣大将、等人平倭,后来政府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3)结果:东南沿海的形势稳定下来。3.欧洲殖民者的入侵(1)背景:随着新航路的开拓,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活动频繁。(2)表现①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贿赂香山县地方官获得了在濠镜澳(今澳门)的租住权。②和相继侵占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③明朝末年,西班牙被击败,退出台湾。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1.内陆边疆关系(1)北方——与蒙古关系①明朝重修长城,防范南下。②瓦刺曾在一次战役中俘虏了。③1571年,鞑靼首领与明朝议和,接受明朝册封,双方互市,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2)西南——与西藏关系①藏族地区在明朝时称为,明廷册封当地的僧俗首领等称号。②在当地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3)东北——与女真族关系①明朝前期,设立奴儿干都司,并对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②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渐渐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其建立大金,并对明朝绽开进攻。③改女真族名为,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2.明清易代(1)明朝灭亡:明末农夫起义蜂起,1644年,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后攻占,明朝灭亡。(2)清军入关与统一全国:1644年清军进入山海关,战胜李自成,进占并迁都于北京;随后历经多年逐一击败农夫军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深化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太祖初壹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高校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高校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摘编自[清]张廷玉《明史》卷一O九《宰辅年表一》材料二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孤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杈、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看法,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自不待言的。——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明初中心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地位改变及其参政优势,分析对明代政治建设的主动意义。(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学问,指出明代中心官制的发展趋势。答案:(1)特点:制度传承和体制创新相结合。说明:明初传承了宋代殿阁制和元代中书省制;革中书省(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制。(2)地位改变:拥有票拟权,政治地位有所提高。参政优势:阁臣大多具有进士资格,政治素养高(顾全大局,熟识政令),处事实力强,协调实力好。主动意义:缓冲皇帝与国家机构之间的冲突,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了;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3)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中心各部权力不断减弱,皇权不断加强)。解析:(1)第一小问基本特点,据材料一“明太祖初壹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得出制度传承和创新相结合;其次小问可结合所学学问得出明朝沿用了宋代殿阁制和元代中书省制;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2)第一小问地位改变,据材料二“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孤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得出内阁拥有票拟权,政治地位有所提高。其次小问参政优势,据材料二“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看法,……”得出内阁成员大多具有进士资格,他们熟识政令,处事实力强,协调实力好;第三小问主动意义可结合所学学问得出,明代的政治建设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保障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缓冲皇帝和国家机器之间的冲突。(3)结合所学学问得出中心各部的权力不断被减弱,皇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随堂训练1.明成祖在设立内阁的同时,又重用宦官。到明朝中后期,在内阁权威扩大的同时,代天子“批红”的司礼监权力也不断上升,甚至出现宦官专权现象。这反映出()A.内阁和司礼监相互制衡、共同决策 B.中心集权达到顶峰C.内阁和司礼监权力扩大减弱了皇权 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2.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改变有千端。画成照旧葫芦样,要把葫芦细致看。”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3.郑和下西洋,中国以金银钱财、陶瓷、绸缎等换得了西洋各国的珍宝、宝石、珊瑚、玛瑙,长颈鹿、狮子等各种珍禽异兽,槟榔、椰子等热带植物。这说明郑和下西洋()A.无益于国家经济的发展 B.对外交往不计经济利益C.促进中外经济沟通互补 D.以宣扬国威为主要目的4.“生我兮父母,长我兮疆土,我生不逢时兮,疆土多遭倭寇侵辱,救我再生兮,就是戚继光。”该诗歌主要颂扬了戚继光()A.平定了准噶尔叛乱 B.平静了东南沿海的倭寇C.赶走了荷兰殖民者 D.战胜了沙俄侵略军5.明太祖朱元璋在与群臣共享治国体会时,曾因政务过多发出了“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拥被”的感慨。为解决这一问题,朱元璋()A.废除宰相 B.设立殿阁高校士 C.设立南书房 D.设立军机处6.明内阁与以往的三省和中书省不同,内阁高校士只对皇帝负责,只同皇帝发生工作关系。而不与六部、督察院等其他行政权力机关干脆沟通和联络。这说明明朝()A.剥夺了六部与督察院的权力 B.强化了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体系C.提升了内阁官员地位与权威 D.使内阁成为全国行政运作的中枢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明朝无论是内阁、还是宦官,其权力大小均来源于皇帝,因此题干现象反映了君主专制得到强化,故解除D,解除C。内阁始终是没有决策权的,解除A。

题干涉及的君主专制,解除B。故选:D。2.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没落。依据材料的信息可知,清朝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有四巨册,官员只要细致揣摩样本的内涵即可,所以当时有人写的打油诗形象说明白依照案例去处理公务的关键是细致揣摩案例的内涵,即不须要官员有创新,只要唯命是从即可,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清朝的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封建统治日趋没落,政治体制日益僵化,故选择B项。材料并没有反映内阁地位的信息,解除A项;材料并没有反映内阁官员繁忙的信息,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官员听从皇帝吩咐的信息,D项不精确。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难度中等。材料反映了此远洋活动只是满意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无益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郑和下西洋实行商品交换的方式,并非完全不计经济利益,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均解除。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戚继光抗倭,难度中等。依据题干信息“戚继光”可知,明朝中期,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平静了东南沿海的倭寇,故B项符合题意;平定了准噶尔叛乱、战胜了沙俄侵略军是在清朝初年,故A、D两项错误;郑胜利赶走了荷兰殖民者,故C项错误。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明太祖废丞相,难度中等。材料中的现象是由于废除宰相制度而造成的,废除宰相并不能解决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故解除A项;材料中的感慨反映了朱元璋废除宰相后,政务繁忙,为此,明太祖设立殿阁高校士,作为皇帝的顾问,故B项正确;清朝康熙帝设立南书房,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不是朱元璋所实行的措施,解除C、D两项。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