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3地球的演化过程课后练习含解析中图版必修1_第1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3地球的演化过程课后练习含解析中图版必修1_第2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3地球的演化过程课后练习含解析中图版必修1_第3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3地球的演化过程课后练习含解析中图版必修1_第4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3地球的演化过程课后练习含解析中图版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6地球的演化过程一、选择题读某地地质剖面略图,完成1~3题。1.图中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A)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解析: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的生物化石。三叶虫是古生代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另外脊椎动物中的早期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也是古生代的生物,所以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含三叶虫和鱼类化石的地层。2.依据图中化石,动物在这一时期经验的演化过程是(B)A.海洋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B.海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C.爬行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解析:主要考查生物的进化史。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称为原核生物;经验了大约20亿年的漫长演化,在距今约14亿年前,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生物;从古生代寒武纪起先,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以后又依次出现了早期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3.关于地层和化石的叙述,正确的是(C)A.三叶虫化石存在于元古代地层中B.各类岩石组成的地层中都有化石C.化石是埋藏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D.元古代地层中常含有恐龙化石解析:化石是指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一般存在于沉积岩中。不同时代的地层里往往含有不同种属的化石群,恐龙化石所在的地层属中生代,三叶虫化石所在的地层属古生代。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4~5题。4.图中属于古生代晚期或中生代地层的是(B)A.① B.②C.③ D.④解析:首先看图,明确图中化石存在的地质年头。如含三叶虫化石的为古生代早期地层,含鱼类化石的为古生代中期地层,含恐龙化石的为中生代地层,含裸子植物化石的为古生代晚期或中生代地层。5.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推知当时的环境特点为(C)A.干燥,冷热多变 B.全球气候分带明显C.潮湿,森林茂密 D.寒冷,冰川广布解析:煤炭是地质史上的森林埋藏到地下,经过困难的地质作用而形成的。下图示意第四纪中国重大环境演化事务关系。读图回答6~7题。6.图中Ⅰ、Ⅱ、Ⅲ代表的地理事务分别是(B)A.海进与海退、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区域干旱化趋向B.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C.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D.区域干旱化趋向、海进与海退、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解析:依据关联图中的信息可知,“寒冷期与暖和期交替”并不会导致区域干旱化趋向、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等现象的发生,只能造成海进与海退;图中Ⅲ对Ⅱ产生影响,且Ⅱ受现代季风形成的影响,故Ⅱ为区域干旱化趋向,Ⅲ为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7.气候冷暖交替对我国地理事物改变的影响是(C)A.气候暖湿有利于黄土积累B.气候冷干有利于黄土侵蚀C.最暖时期海平面显著上升 D.最冷时期温度带显著北移解析:气候暖湿增加了降水量,造成黄土高原的黄土侵蚀加强,而气候冷干则有利于黄土积累;暖和期有利于冰雪溶化,造成海平面上升;气温降低使我国的温度带向南移动。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读图完成8~9题。8.下列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D)A.爬行类 B.鸟类C.两栖类 D.鱼类解析:四个选项中生物出现由早到晚的依次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9.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头是(B)A.古生代 B.中生代C.元古代 D.新生代解析: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盛行的时期。对野象生活习性探讨表明,野象喜爱生活在暖和潮湿的森林环境。如图为中国历史时期野象活动地点分布图。读图,完成10~11题。10.据图分析可以得出,公元前500年至公元1830年野象活动北界(B)A.不断北移 B.不断南移C.不断东移 D.不断西移11.关于该历史时期气候与现代全球气候改变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C)A.两个时期气候改变趋势基本吻合B.现代气候变暖使全球陆地面积增大C.该历史时期雪线不断降低,现代则趋向上升D.该历史时期我国1月份0℃等温线的位置北移解析:据图可以分析得出,公元前500年至公元1830年野象活动北界不断南移,说明该历史时期气候渐渐变冷,而现代全球气候是渐渐变暖。现代气候变暖会引起海平面上升,使全球陆地面积减小。雪线高度会随着气温的改变而升降,气候变冷雪线高度降低,气候变暖雪线高度上升。该历史时期我国1月份0℃等温线的位置南移。在陕西某矿区,工人们发觉在矿灯照射下,夹在页岩地层中的煤层乌黑发亮,细致分辨,还能看出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据此回答12~13题。12.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头和该地质年头最繁盛的动物可能是(B)A.古生代、三叶虫 B.中生代、恐龙C.新生代第三纪、哺乳类 D.新生代第四纪、鱼类解析:银杏等裸子植物繁盛时期是在中生代,恐龙是该地质年头最繁盛的动物。13.该煤层形成的古地理环境是(C)A.湿热的草原地区 B.暖和广袤的浅海C.湿热的森林地区 D.干旱的陆地环境解析:湿热的森林环境应是该煤层形成的古地理环境。二、综合题14.地质工作者在图中各地地层中发觉了不同的古生物化石。读图,回答问题。(1)A—B—C之间的地质构造为背斜,依据是地层中间老两翼新。(2)A—B—C—D—E之间的地质构造总称为褶皱,它是由于岩层受挤压而造成的。(3)按成因分类,该地区的地下岩层多属于沉积岩;按地质年头,该区域最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古生代。(4)若该地区位于我国贵州省,则A、C两处植被生长最为茂密的是A处,理由是A处位于山地的向阳坡和夏季风的迎风坡,光照和水分足够。解析:图中所出现的古生物由老到新的依次是:三叶虫(古生代)、恐龙(中生代)、哺乳动物(新生代),由古生物所代表的地质年头推断出岩石的新老关系,并进一步由此推断出地质构造。A处位于向阳坡,热量条件好,又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所以植被茂密。15.读下面的两幅地质剖面图,分析下列问题。(1)依据甲图信息推断,该区域岩石属于三大类岩石中的沉积岩,理由是岩层中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2)甲图中地点3缺失地层B,其缘由可能是该地区形成B岩层时,地点3隆起,未曾接受B岩层沉积物(或地点3原先接受了B岩层沉积物,后因地壳上升被侵蚀了)。(3)若乙图中C、D、E三处均出现煤层的露头,那么,在A、B两处分别打钻井,A(填字母)地下能打到煤层,缘由是依据岩层新老关系,推断A处为向斜,岩层不缺失,B处含煤岩层被侵蚀。(4)若要在乙图地区开凿一条地下隧道,隧道走向应是东西走向。选在B地还是在A地地下更合适?依据所学学问,说明你这样选择的理由有哪些?答案:B地,从工程平安性、稳定性、地下水运动等方面考虑,B处(背斜)地下修建较相宜,背斜处岩层向上拱起,结构稳定,不易塌陷;同时背斜有利于地下水沿岩层两翼向下渗流,不会在隧道内积存。解析:第(1)题,读甲图,依据图中的信息显示,岩层中有古生物化石,且层理清楚,说明是沉积岩。因为岩层中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是沉积岩的特征。第(2)题,沉积只能在地势低洼的地区。该地区缺少岩层B,可能是形成B岩层时,地点3隆起,地势高,未曾接受B岩层沉积物。也可能是地点3原先接受了B岩层沉积物,后因地壳上升,岩层B被侵蚀了。第(3)题,读乙图,依据岩层新老关系,推断A处岩层年龄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岩层不缺失,所以从A处向下可以打到煤层。B处岩层年龄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