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四川省雅安市名校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_第1页
2024-2025学年度四川省雅安市名校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_第2页
2024-2025学年度四川省雅安市名校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_第3页
2024-2025学年度四川省雅安市名校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_第4页
2024-2025学年度四川省雅安市名校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四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表1所示为学术界对商周时期青铜器研究的部分成果。据此可得出的合理推论是,商周时期表1成果出处青铜生产工具分为斧、斤、钁、铲镈、刀、削、钻、凿、锥、锯、错、刻镂刀和钓钩等类型郭宝钧《中国青铜器时代》青铜手工工具有斧、斤、锛、凿等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器》青铜工具包括斧、凿、刻镂刀、削、锯、锉、锥、钻、钓钩杜廼松《中国古代青铜器简说》A.青铜文化带有等级性B.青铜冶炼业相对稚嫩C.农业广泛使用青铜器D.手工业领域存在分工2.墨子说:“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反映出,两位思想家都A.倡导以民为本B.关注政治需求C.崇尚道德修养D.借鉴彼此学说3.秦统一了中国,也统一了货币。秦规定黄金为上币,单位“镒”(合20两或24两);铜为下币,单位“半两”,并将半两钱推行到全国。这些举措A.让百姓货币使用更复杂B.有利于政府对经济的控制C.造成货币市场竞争激烈D.使贵族垄断了货币的发行4.在西汉王朝走向强盛的过程中,统治者历来重视从民间发掘人才。如汉文帝在位时,曾将一位“善为黄老言”的老者征召入宫廷,“三公九卿尽会立”,对其礼待有加,但这位老人后来并没有显著政绩和精彩政论传世。这可用于说明,汉初A.黄老之学无用于世B.儒学正统地位稳固C.三公九卿缺乏实权D.选官机制有待完善5.《南史·后妃列传》的序言称:“晋武帝采汉魏之制,置贵嫔、夫人、贵人,是为三夫人,位视三公······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视千石以下。”隋以后亦以官品标明后宫的等级地位:“三夫人,品正第一······九嫔,品正第二。婕妤一十二员,品正第三······”这反映了A.外戚干政的制度渊源B.统治者对相权的藐视C.“家天下”的统治特征D.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6.南北朝以来,由于郡县设置过繁,形成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局面。隋初沿北齐、北周制设州、郡、县三级地方机构;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杨坚采纳河南道行台兵部尚书杨尚希的建议,废郡,改行州、县二级制。这一变化A.有利于增强地方的行政效能B.客观上弱化了封建中央集权C.促进了地方行政区划的统一D.导致了地方官员权力的集中7.“省”原有帝王宫禁之意,自汉代起,也被用来称呼设置于禁中的中枢机构;隋唐时期,“省”的含义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图1为唐代三省位置示意图。“省”的含义的转变A.助力了宰相权力扩张B.影响了城市规划格局C.体现了权力制衡的思想D.反映了君权加强的趋势8.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十六国、北朝时期)壁画中的“天女”形象,线条勾勒“绵”“缓”“韧”“细”“圆”“转”,强调精神性,翩然而飞,满壁风动,以飘带、流云、天花、人物动势巧妙的彰显画面动感。由此可见,这些壁画A.折射出丝绸之路的繁荣B.反映了佛教的广泛传播C.带有“以形写神”的风格D.寄托了作者的教化追求9.王安石推行均输法,要求在地方上执行的官员“周知六路财赋之有无而移用之”,并下令将京城府库的库藏中选出一定数量的物资“得以从便变卖”,希望以此达到“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用可足,民财不匮”的效果。由此可知,均输法的推行意味着A.重农抑商政策深入发展B.“冗费”问题获得了根治C.政府直接开展商贸活动D.官与民争利的现象加剧10.元朝时,虽然被收编的汉军及新附军的统属权由中央委付于地方政府,但中央政府通过授受牌符,禁止擅调军队的行为,限制地方政府惩办将领的权力,使地方政府无法独立行使军权;中央政府拥有直接布置调换戍兵和整点军队的权力。这些制度设计A.体现了中央集权特征B.减轻了地方政府负担C.促进了蒙汉民族交融D.埋下了武将专权隐患11.南宋绍兴末年,四川地区有官员感叹交子“所以流通者,盖缘盐、酒等物”;湖北亦有官员认为,若无茶引(茶商纳税后由官厅发给的运销执照)贸易,会子(早期纸币的一种)将丧失流通基础。由此可知,南宋时期的纸币发行A.仅限西南地区B.有赖政府扶持C.引领消费时尚D.信用根基深厚12.王祯的《农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兼论南北农业生产技术的农书。书中不仅总结了南北方的农业生产经验,还对南北两地农业所采用的技术和工具进行了对比,强调南北两地农业互相取长补短以促进农业的发展。此外,《农书》还系统性地介绍了南北农业技术以及农具的异同和功能。这些成果的取得A.折射出南北农业均衡发展B.说明政府对农业技术高度重视C.受益于大一统局面的实现D.意味着传统农业技术走向成熟13.《明史》记载,孝宗时(刘)健与李东阳、谢迁俱在内阁,“三人同心辅政,竭情尽虑,知无不言。(孝宗)初或有从有不从,既乃益见信,所奏请无不纳,呼为先生而不名”。这反映出,明孝宗时A.内阁对朝政影响较大B.内阁大臣品秩得到提高C.帝王虚心纳谏被称颂D.君主专制受到内阁制约14.史载,明末负责为政府打造军器的铁匠起初虽遭遇官吏的克扣、勒索,但“煤铁有余”,后来“煤铁既少而陋规日增,工食克扣而限期更迫”,即使在倾家荡产之后,仍是官吏追逼的首要对象。这实质上反映了,明末A.传统科技陷入瓶颈B.政治统治日趋腐败C.匠户管理陷入混乱D.国家治理危机凸显15.表2所示为19世纪30年代英国下议院某专门委员会对英国本土、印度和中国之间的贸易状况所做的调研。材料可用于探究,清朝中叶表2调研项目调研结果在广州做生意方便不方便绝大多数在广州住过的作证人都一致声称:广州的生意几乎比世界一切其他地方都更方便、更好做,而这些便利,绝大部分缘于每一只商船的生意统统都由行商经理(“十三行”负责人)打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需要是否因通商限于广州一口而受限虽然中国人在冬天广泛穿用毛织品,可是需要毛织品的地方都在中国的北部,而要把笨重的货物运到北部去,则路途远、捐税重、花费太多,难以如愿A.南北经济的发展差距B.外贸体制的固有缺陷C.朝贡贸易的独特优势D.重农抑商的制度设计16.明清时期,阖族外出经商的现象在徽州并不罕见;清代扬州的盐业也不乏徽州家族世代经营的身影,如“江村之江”“丰溪、澄塘之吴”“潭渡之黄”“岑山之程”等盐商家族。这反映出当时A.商人群体的活跃B.盐铁官营的废弛C.社会阶层的固化D.生产关系的巨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秦始皇和秦二世父子二人在治国思路上是信奉法家的,但是他们的个人专断以及推行的暴政使严肃的法家也失去了再思考的余地。秦朝的速灭无疑为法家招来了恶名,不过主要由法家设计的政治制度并没有随秦王朝的灭亡而被抛弃。唐代思想家柳宗元说“秦亡于政,非亡于制”。材料二汉初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政策,遵奉黄老之学,但是道、儒、法之间又互相攻讦和斗争。汉帝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政治的实践需要相应的理论指导,否则就会陷入“盲目”和“混乱”。因此,寻求一种与帝国政治体制相适宜的理想政治模式便成为当务之急。汉代儒学倡导的“大一统”思想符合汉武帝的心意,经过董仲舒的建议,儒学被定为一尊。当然,“汉家制度”的精髓也不是纯粹儒学,而是“霸、王道杂之”,但总体上,儒学成为帝国的政治指导思想。-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亡于政,非亡于制”的依据。(4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秦汉时期治国思想的演变历程,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秦汉治国思想演变的认识。(10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开宝四年(971年)宋太祖诏:“广南有买人男女为奴婢转佣利者,并放免,伪政(十国中的南汉政权)有害于民者具以闻,除之。”977年,宋廷在岭南设广南东路(治所在今广州)和广南西路(治所在今桂林),下辖若干州县,并在旷远之地置羁縻州县。宋太宗诏令岭南等地长吏劝民益种诸谷,民乏粟麦黍豆种者,“于淮北州郡给之”。宋真宗诏令官民在广南西路种植桑枣,提倡多产苎麻,允许百姓以苎麻折数代替桑枣或织布赴官场博易,两广各地的大量荒地被开垦。宋仁宗“诏诸路州、军、监各令立学,学者二百人以上,许更置县学。自是州郡无不有学”。研习儒书参加科举考试,在岭南地区遂逐渐演为风气。-摘编自陈振《宋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北宋经略岭南的措施。(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经略岭南的历史意义。(8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表3思想家或作品思想主张或作品特点A.《永乐大典》B.黄宗羲C.顾炎武D.《儒林外史》E.《几何原本》F.《本草纲目》①讽刺了当时文坛和文人圈子中的各种乱象②传教士与中国开明的士大夫合作翻译的西方科学书籍③对中国古代医学领域的传统科技进行了总结④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⑤“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⑥“工商皆本”(1)结合所学知识,将“思想家或作品”与“思想主张或作品特点”进行配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晚期至清朝中期思想文化发展的特点。(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唐代初期租庸调制的有效实施必然有赖于账籍(户籍)制度的完善和均田制度的持续实施,无论是账籍制还是均田制的持续实施均需要花费相当大的行政和社会成本,特别是在当时的社会统计技术条件下,精准登记、及时调整、动态更新户籍和田册信息没有技术可行性,加之后期行政系统懈怠和土地兼并问题加重,最终导致租庸调制变得无法继续维持,不得已实施“两税法”改革。-摘编自周志波等《汉唐赋税制度比较及其对税收现代化的启示-理想、技术与效能》材料以唐代赋税制度改革为例,呈现了作者对中国古代税制变迁的一些规律性认识。提取任一规律,据此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能够体现正确的规律,持论有据,表述清晰。)2024—2025学年度四川省雅安市名校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答案及简析一、选择题1.答案:D简析:从商周时期青铜器研究成果可知,青铜生产工具类型多样,反映出手工业领域存在分工。A选项,材料未体现青铜文化的等级性;B选项,多种青铜工具的存在说明青铜冶炼业有一定发展,并非稚嫩;C选项,材料未提及青铜器在农业中的使用情况。2.答案:B简析:墨子主张尚贤是为政之本,孟子强调天下的根本在于国家、家庭和个人,二者都关注到政治方面的需求。A选项,以民为本在材料中未明确体现;C选项,材料未涉及崇尚道德修养的内容;D选项,材料没有信息表明二者借鉴彼此学说。3.答案:B简析:秦统一货币,有利于全国货币的统一管理,便于政府对经济进行控制。A选项,统一货币简化了百姓货币使用,而非更复杂;C选项,统一货币有利于规范货币市场,并非造成竞争激烈;D选项,材料未提及贵族垄断货币发行。4.答案:D简析:汉文帝重视从民间发掘人才,但所征召老者无显著政绩和政论传世,说明汉初选官机制可能存在选拔标准等方面的问题,有待完善。A选项,汉初黄老之学促进了经济恢复发展,并非无用于世;B选项,汉初儒学尚未确立正统地位;C选项,材料未体现三公九卿缺乏实权。5.答案:C简析:用官品标明后宫等级地位,体现了将后宫纳入统治秩序,反映“家天下”的统治特征。A选项,材料未涉及外戚干政;B选项,材料与相权无关;D选项,材料重点强调后宫等级与统治的关系,而非男尊女卑社会风气。6.答案:A简析:隋初废除郡级机构,改行州、县二级制,减少行政层级,有利于增强地方行政效能。B选项,减少行政层级加强了中央集权,而非弱化;C选项,地方行政区划统一与改行二级制关联不大;D选项,二级制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不会导致地方官员权力集中。7.答案:D简析:隋唐时期“省”从禁中中枢机构转变为三省,三省相互牵制,分割相权,加强君权。A选项,“省”含义转变是削弱相权,而非助力宰相权力扩张;B选项,材料未体现对城市规划格局的影响;C选项,权力制衡是三省制的特点,但“省”含义转变本质是加强君权。8.答案:C简析:壁画中“天女”形象以线条强调精神性,体现“以形写神”的风格。A选项,材料未体现丝绸之路的繁荣;B选项,材料重点强调壁画风格,而非佛教传播;D选项,材料未体现作者的教化追求。9.答案:C简析:均输法要求官员调配物资、变卖库藏物资,意味着政府直接开展商贸活动。A选项,均输法目的不是发展重农抑商政策;B选项,“根治”说法过于绝对;D选项,均输法意在“宽农民”,并非加剧官民争利。10.答案:A简析:元朝中央政府对地方军权的诸多限制,体现了中央集权的特征。B选项,材料未涉及地方政府负担变化;C选项,材料与蒙汉民族交融无关;D选项,这些制度设计是防止武将专权,而非埋下隐患。11.答案:B简析:南宋官员认为交子、会子的流通依赖盐、酒、茶引贸易,说明纸币发行有赖政府扶持。A选项,南宋纸币发行并非仅限西南地区;C选项,材料未提及引领消费时尚;D选项,材料强调纸币流通依赖贸易,未体现信用根基深厚。12.答案:C简析:王祯能总结南北农业生产经验,得益于元朝大一统局面,促进了南北交流。A选项,材料强调取长补短,并非南北农业均衡发展;B选项,材料未体现政府对农业技术的重视;D选项,《农书》不能表明传统农业技术走向成熟。13.答案:A简析:明孝宗时内阁三人同心辅政,所奏请无不被采纳,反映出内阁对朝政影响较大。B选项,材料未提及内阁大臣品秩提高;C选项,材料重点是内阁对朝政的影响,而非帝王虚心纳谏;D选项,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君主专制。14.答案:D简析:明末铁匠受官吏克扣、勒索,反映出国家治理存在问题,危机凸显。A选项,材料未涉及传统科技;B选项,政治统治腐败是表象,实质是国家治理危机;C选项,匠户管理混乱是国家治理问题的一方面,不全面。15.答案:B简析:英国下议院调研显示广州贸易由行商打理虽有便利,但英国制造品进入中国北方受限,反映出清朝中叶外贸体制存在固有缺陷。A选项,材料未涉及南北经济发展差距;C选项,材料体现的是广州贸易,与朝贡贸易无关;D选项,材料未体现重农抑商制度设计。16.答案:A简析:明清时期徽州阖族经商、扬州盐业有众多徽州家族经营,反映出商人群体活跃。B选项,材料未体现盐铁官营废弛;C选项,商人群体活跃说明社会阶层有流动,并非固化;D选项,材料未涉及生产关系的巨变。二、非选择题17.(1)答案:依据:秦朝刑法严苛,赋役繁重,社会阶级矛盾不断激化。秦朝统治者穷奢极欲,大兴土木,个人专断暴虐,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导致秦朝速亡。(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然而,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为后世所继承和发展,并没有随着秦朝的覆灭而消亡。(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简析:秦朝速亡是因为其暴政,如繁重的赋税、徭役,严苛的刑法等,这些引发农民起义。但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被后世沿用并发展,所以说“秦亡于政,非亡于制”。(2)答案:演变历程: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指导;汉初尊崇黄老之学;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主流的治国思想。(6分)认识:秦汉时期治国思想的演变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顺应了政治统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了各种思想流派在相互竞争、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和融合的特点。(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简析:秦朝统一后,采用法家思想巩固统治。汉初,经济凋敝,统治者采用黄老之学,实行“与民休息”政策恢复经济。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为加强中央集权,采纳董仲舒建议,尊崇儒术。这一演变是当时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适应了不同时期统治和社会发展需求,也体现了思想的融合,如“汉家制度”是“霸、王道杂之”。18.(1)答案:措施:释放奴婢,废除十国时期的弊政;设置路级政区及羁縻府州(民族地区);劝课农桑,鼓励发展农业和官营贸易;广置官学,鼓励研习儒经。(6分,答出三点即可)简析:材料中“买人男女为奴婢转佣利者,并放免,伪政有害于民者具以闻,除之”体现释放奴婢、废除弊政;“设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下辖若干州县,并在旷远之地置羁縻州县”是设置政区和羁縻府州;“劝民益种诸谷”“提倡多产苎麻”等是劝课农桑,“允许百姓以苎麻折数代替桑枣或织布赴官场博易”涉及官营贸易;“诏诸路州、军、监各令立学,学者二百人以上,许更置县学”是广置官学,鼓励研习儒经。(2)答案:历史意义:有利于巩固北宋对南部边疆的统治;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岭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密切了南北经济联系;促进了儒学的传播和发展,为文化重心南移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后世的边疆开发、治理积累了经验。(8分,答出四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简析:北宋经略岭南的措施,从政治上巩固了对南部边疆的统治;设置羁縻府州等促进了民族交融;劝课农桑推动了岭南经济发展,加强了南北经济联系;广置官学促进儒学传播,为文化重心南移助力;这些举措也为后世边疆开发治理提供了经验。19.(1)答案:配对:D--①;E--②;;F--③;A--④;C--⑤;B--⑥。(6分)简析:《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讽刺文坛和文人乱象,故D与①配对;《几何原本》是传教士与中国开明士大夫合作翻译的西方科学书籍,E与②配对;《本草纲目》总结了中国古代医学领域的传统科技,F与③配对;《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A与④配对;顾炎武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C与⑤配对;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