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综合素质评价卷(含答案)_第1页
2024-2025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综合素质评价卷(含答案)_第2页
2024-2025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综合素质评价卷(含答案)_第3页
2024-2025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综合素质评价卷(含答案)_第4页
2024-2025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综合素质评价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辣合素质评价

限时:150分钟满分: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多元一体,内涵丰富。八年级同学正在开展以“探寻民

风民俗,感受文化情怀”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欢迎你的加入!

【任务一】诵读诗文识民俗

1.[2024江苏苏州期中]我国传统古诗文当中,有着不少民俗。默写有关民俗的

古诗文名句。(10分)

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从《诗经•子衿》的“,悠悠我思”

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有佩玉的着装习俗;从《诗经•关雎》的“参差苻菜,左

右茗之。,"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有

奏乐的婚嫁习俗;从《元日》的“,

"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有用新桃符换旧桃符的春节习

俗;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有临别赠诗的礼俗,

“,"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

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我们可以了解

唐代知识分子有送诗求仕的习俗,孟浩然用“,端

居耻圣明”表明心迹,希望得到引荐,入朝做官;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

“便栗还家,"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的待客习俗;从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的“,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中,

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文人有记游的习俗。

【任务二】阅读经典探民俗

2.[2024安徽宿州二横]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3)题。(13分)

【甲】他就按着借用的办法,根据他教授学生的需栗,断章取义地来解释

那些诗篇。后来解释《诗经》的儒生都跟着他的脚步走。最有权威的毛氏《诗

传》和郑玄《诗笺》差不多全是断章取义,甚至断句取义一断句取义是在一句、

两句里拉出一个两个字来发挥,比起断章取义,真是变本加li了。

【乙】是大毛公创始《诗经》的注解,传给小毛公,在小毛公手里完成的。

郑玄是东汉人,他是专给毛《传》作《笺》的,有时也采取别家的解说;不过

别家的解说在原Z©上也还和毛氏一鼻孔出气,他们都是以史证诗。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儒(性诗笺()变本加11()原理)

(2)【甲】【乙】两段文字均出自(作者)的著作《》,

这部著作系统介绍了我国传统文化经典,其中《史记》《汉书》属于“史”,

《诗经》《尚书》属于“”,《离骚》《九章》属于

“",《墨子》《吕氏春秋》属于“【甲】语段

中的“他”指的是(人名)。(6分)

(3)为了解传统经典著作中有关,民俗文化”的记载情况,请根据不同的阅读需求,

参考《经典常谈》的目录,分别推荐相关的篇章阅读。(3分)

①想了解八卦崇拜的习俗,可以推荐阅读。

②想了解周代先民的生活习俗,可以推荐阅读。

③想了解先秦时期的各种礼仪风俗,可以推荐阅读o

【任务三】传统节日赏民俗

3.[2024安徽C20教育卷盟模拟改编]学校民俗社团开展以“过传统节日,探民

俗内涵”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与。(12分)

(1)拜年是春节期间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如果你去

给邻居王奶奶和她正在读高三的孙女拜年,你会怎样向她们表达节日的祝

福?(4分)

(2)小安同学对节日的意义进行了思考,请你联系语段内容将横线处的内容补

充完整,注意语意连贯。(4分)

节日意味着什么?有人回答,洋节就是“买买买”,①

o这样的答案,或多或少代表着一部分人对节日刻板的

印象:消费的狂欢和“舌尖”的盛宴。其实,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②

:中秋月圆,我们会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

殷殷期盼;③;农历新年,又有多少人

会汇入春运大军,“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把过节理解为买和吃,无疑是

对节日的一种粗浅解读。过出传统节日的文化味道成了热门的社会现象,

这源于④O

(3)下面是张丽搜集的关于端午节的相关资料,请你修改。(4分)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广为流传的一种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是战

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和政治家,他学识渊博,有治国安邦的良策,却不为楚

怀王所用。【甲】楚怀王还听信谗言,将他逐出国都并罢官。此后,屈原流

落汨罗江边,但他不忘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期待着有朝一日朝廷会重新召

见。然而,他等来的却是一个最坏的消息:秦兵攻破了楚国都城。【乙】展

原悲愤难忍、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抱石投江自尽。后人为了纪念屈原,

便把这一天定为端午节。

①【甲】处画线句子有语病,请你提出修改意见。(2分)

②【乙】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你提出修改意见。(2分)

二'阅读(5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22分)

三月三,荽菜胜灵丹

①大年初二,我姐姐、我、我妹妹,三家人乘坐火车,由武汉到南宁探望住

在我弟弟家的父母。虽然在线上常常见面,但几天下来,祖孙三代十余口人在弟

弟新居的聚会,仍然令我父母如腾云驾雾的齐天大圣,又忙碌又兴奋。母亲跳五

行健身操给我们看,父亲钻研二胡,已经拉得有模有样了。晚上吃饭的时候,姐

姐在表扬了我弟媳妇做的柠檬鸭之后,说要是有一盘麻油炒地菜多好,我母亲跟

着说,在南宁过年,也没什么不好,就是吃不到地菜饺子。

②是啊,过去几十年,我们都是在湖北的故乡过年。腊月腊,正月正,年味

浓。媵饮了大鱼与大肉之后,大家的兴趣转向了田块上的野菜,地菜当然是首选。

有时候,大年初一的午后,姐姐和妹妹都会不顾初一不能动刀剪、不能干农活的

规矩,穿着过年的新衣服,提着提篓,提篓里放着小镰刀,去野外挖地菜。还远

3

未到“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地步,田园里,去年的积雪都还未消融,在麦苗与油菜

的缝隙里找到一棵一棵地菜,将一点一点的喜悦汇聚起来,达到“乃盈顷筐”,总得

花小半天的工夫。往一桌年菜里加上一盘麻油炒地菜的愿景是如此强烈,能够将

穿得花花绿绿的小丫头们由火坛边上引出来,羊群一般,放到刮着寒风的田野上。

③我们所说的“地菜”,其实就是养菜。王磐编《野菜谱》,其中就提到了荒

菜,他的介绍是:“春月采之,生熟皆可食。”配上他自作的谣曲:“茶菜儿,年

年有,采之一二遗八九。今年才出土眼中,挑菜人来不停手。而今狼藉已不堪,

安得花开三月三?“地菜大概就是在腊月的霜雪里"出土眼''的,十来片嫩嫩的叶

子披成两三层,在寒风里簇拥在一起,与菠菜和白菜比起来,它小小的,极不显

眼,像个灰姑娘。为将这些藏在作物与荒草间的灰姑娘们请出来穿水晶鞋(包成

饺子,做春卷与春盘),大锄、小锄、长镰刀都派不上用场,只能用打猪草的小

镰刀,姐姐她们称作“挖”地菜、“撬”地菜、“挑”地菜,而不说“割”与“采”,也是

因采集它们不容易。

④立春雨水之后,田野很快就会变得百草丰茂、千花万卉,如此繁多的植物,

为什么单单将地”这样皇天后土般朴实而有力量的名字赋予地菜呢?以我的猜想,

大概是因为它是冬去春回、岁月更新之后,除越冬作物之外,田园里出现的第一

种菜蔬,所谓一阳来复,这生命的吓日气”就包含在它纤弱的外形与清韧的滋味里。

乡下人将之加入饺子、春卷、春盘这些春天的食物里,恐怕也是为此。等到“花

开三月三”,寒食节来到,抽出细鬟、开出细密白花的老地菜已不堪食用,但还

是会被母亲们由田头地脑扯一把回来,煮毛壳子鸡蛋给孩子们吃。地菜也好,鸡

蛋也好,都象征着生命的“阳气”与“热力”。我老家的方言说到地菜,一般还会加

一个修饰词,叫“麻地菜”,一方面是因为地菜外围的茎叶跟蒲公英一样,有些微

的褐色;一方面,由麻雀、麻子(那些聪明而脸上有麻子的人)、麻城(我们将梦乡

叫麻城)、麻姑、麻将那里得来的“麻”字,也有一种只可言传、不可意会的乡土

的活力。

⑤民谚又讲:三月三,茶菜胜灵丹。《本草纲目》中说地菜明目宜胃。问题

是,又好吃又有用的地菜,为什么没有与白菜、萝卜、菠菜等一道,被列入菜园

种植的行列,而一直被列入《野菜谱》呢?我觉得这可能与王磐讲的“养菜儿,

年年有,采之一二遗八九”有关。太多的种子,聚集在地菜伞状的花序上,被风

吹入田畴与陂塘,来年生长出密密麻麻的地菜,乡下的丫头们再勤快,也不过是

“采之一二遗八九”,有如此强大的存在感的地菜,又何必与白菜、萝卜去争呢?

⑥是的,风吹着地菜的种子,吹到哪里,地菜就在哪里生长。以我的猜想,

第一粒地菜的种子,多半是四五千年之前,被季风由中亚的草原上吹来的,陪伴

着它的,是形成黄土高原的亘古风尘。随后,繁衍生发的更多的地菜种子,被季

风吹往中国的东南西北,地图上地菜分布的路径,大概就是季风吹拂的路线。

⑦季风在南方的山岭前停下了脚步,任由中国的热带发挥出另外一番风土,

这也许就是我母亲在南宁找不到地菜的原因吧。看来风的脚步,还是不如火车,

它花了千万年,也还没有将细羽般的地菜的种子吹入南国,而我们一夜之间,就

由北方的冰雪地来到了温暖的南方。我弟弟一家人,他们开枝散叶,马上也会将

南宁变成他们的新家乡。晚上酒席间,我对父亲讲,他与母亲大半辈子都生活在

故乡的村庄,我们兄弟姐妹,辗转到这个国家的东西南北,等到他的孙子一辈,

恐怕就会在世界的角角落落了。到时候,不知道他们能否遇到拉二胡、跳五行健

身操的人,他们是否也会想念麻油炒地菜、地菜饺子。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地菜”这一富有浓厚地方特色的美食,“地菜”的背

后承载着作者童年的欢乐、节日的热闹喜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B.文章脉络清晰,以“地菜”为线索,将与“地菜”相关的人和事串联起来。

C.文章前三段强调“地菜”虽普通,却是故乡人心中无可替代的美味佳肴。

D.文章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亲人分离的伤感和对亲人的想念。

5.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请你选取一种,结合具体语

句,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6.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雅得诗意”,也有人认为其“土得可爱”。请你以

下面句子为例,任选一种观点进行分析。(4分)

等到“花开三月三”,寒食节来到,抽出细蔓、开出细密白花的老地菜已

5

不堪食用,但还是会被母亲们由田头地脑扯一把回来,煮毛壳子鸡蛋给孩子

们吃。

7.本文开头和结尾都提及拉二胡、跳五行健身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8.语文老师将这篇文章作为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课外阅读推荐篇目,请

你根据第一单元的导语和目录,说说老师这样安排的合理性。(6分)

第一单元单元导语(节选)

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本

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我们能够从中看

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

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单元单元目录

1.社戏/鲁迅2.回延安/贺敬之3*.安塞腰鼓/刘成章4*.灯笼/吴伯箫

(~)[2024安徽蚌埠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①“步步高升喽,路边一枝花呀,咱慢慢地瞧吧!”80岁的抬花

桌传承人裴保林粗犷、高亢的号子划破沉寂。进入腊月,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临

洛关镇“抬花桌”排练活动开始了。

②每乘花桌队伍一般要40至50人,最前面的是秧歌队或舞龙队,紧跟着

的是旗手组成的仪仗队,最后才是花桌。抬花桌者身着仿古样式服装,鼻扎八字

胡,嘴叼旱烟袋,前走后退,舞步令人目不暇接,延续着从千百年历史中传承下

来的快乐。

③抬花桌的舞步由前后搓步、八字步、花步、秧歌步、抖肩换肩等组成,行

走起来,花枝飞舞,整齐协调,美不胜收。最令人惊叹的是花桌腾空跳,表演者

们把花桌小抬杆前端约2厘米处顶在自己后肩上,只听一人高喊一声“腾空,

跳!”8人同时将肩向上耸,花桌便腾空跃起,然后再稳稳落回抬花桌者的肩上。

这一,,鲤鱼跳龙门,,的招数难度很大,当花桌抬到高潮时,千朵奇花上下翻飞,一

举一动都张扬着力量。

④裴保林介绍,永年抬花桌也称“驾花桌舞”。传说,抬花桌始于唐代贞观年

间,为庆祝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百姓始创“抬花桌”这一民间舞蹈形式,并流传

至今。抬花桌集民间工艺制作、舞蹈、吹奏、打击乐于一体,形成具有燕赵地域

文化特色的民俗活动。(选自马晨《肩膀上跳动的舞蹈》,有删改)

【材料二】①夜幕初降,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仙女,踏歌而来。灯光凝结的云

朵五彩斑斓,漫步其间,仿佛一切触手可及。这梦境般的景象,来自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一自贡灯会。

②四川自贡地区在唐宋年间就有新年燃灯的记载,明清时期开始举办“狮灯

场市”“灯杆节”这类有一定规模和固定举办时间的灯会活动。20世纪初,“提灯

会”“放河灯”等会节活动相沿不绝。每逢灯节,城内灯火辉煌。

③1964年,自贡举办首届迎春灯会。自此,灯会规模由小变大,工艺由粗

至精,灯的展现方式由单个发展为群组,由静态发展为联动,布局也由平面发展

为立体,形成了气势壮观、构思独特、绚丽璀璨的艺术特色。

④如今在自贡,各行各业的彩灯爱好者都会参与制作。彩灯行业高级工艺美

术师、市级非遗传承人万松涛的父亲,就是一名中学美术教师,也曾是当年迎春

灯会制灯队伍的“主力年近六旬的熊彪继承了父辈的制灯技艺,也创立了自己

的彩灯企业。他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努力做好小型宫灯”。

⑤从延续传统题材,到不断开拓中外神话传说、动漫卡通等优秀题材;从使

用传统彩灯剪纸、扎糊等技艺,到借鉴工艺美术、民间美术等姊妹艺术之长,催

生新工艺;从简单的机械传动,到全息投影、数码控制等技术的广泛运用……在

自贡,似乎万物皆可做成彩灯。自贡彩灯沉淀着来自历史长河的传统文化韵味,

凝聚着属于当代的智慧和审美意趣,添彩明月夜。

(选自宋豪新《添彩明月夜》,有删改)

【材料三】①“花如海人如潮,行过花街才过年”。行花街,就是逛迎春花市,

是广府地区(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部分地区)在春节前夕规模较大的一项民俗

7

活动。每年农历腊月廿八到除夕夜之间,人们走上街头,在特定场所聚集,以花

卉为载体,进行以年俗文化、花卉文化、商贸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辞旧迎新、祈福

贺岁活动。

②“行花街”这一民俗起源于广州,与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息息相关。

广府地区四季温暖,雨量充沛,素有“花城”的美誉,这种生活环境也造就了人们

爱花、赏花、种花的生活方式。

(选自洪秋婷《行过花街才过年》,有删改)

9.下列诗句,没有写到我国春节的传统习俗的一项是()(3分)

A.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陆游《除夜雪》)

B.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孔尚任《甲午元旦》)

C.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查慎行《凤城新年辞》)

D.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卢照邻《元日述怀》)

10.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抬花桌和自贡灯会各有什么样的特点。

(4分)

11.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探究应该如何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6分)

12.假如你是民俗推介官,要为自己家乡的某个民俗拍摄一段小视频,请你完成

相关表格。(4分)

家乡民俗推介

民俗名称(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拍摄道具清单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民俗推介语(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6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

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

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

髯,并怡然自乐。(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

记》)

【乙】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

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

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②

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

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节选自陶渊明《五柳先生

传》)

【注释】①造:至,至U。这里可译为“去”。②曾(zdng)不:竟不。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才通人才:

(2)鸡犬相闻闻:

(3)亦不详其姓字详:

(4)曾不吝情去留去留:

1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3分)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2)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16.从【甲】【乙】两文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与志趣?(3分)

三'写作(55分)

17.[2024安徽蚌埠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55分)

年味就是家家户户都贴上的喜庆对联和挂上的大红灯笼,就是父母忙前忙

9

后做的一顿年夜饭,就是屋外烟花闪耀过后飘进鼻内的气味,就是走亲访友、

互致祝福的话语……

请以《我家的年味》为题,联系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

(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3)不少于600字。

答案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

1.青青子佩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欲济无舟楫设酒杀鸡作食以其境过清

2.(l)rujian厉则

(2)朱自清经典常谈经集子孔子

(3)①《〈周易〉第二》②《〈诗经〉第四》③《三礼第五》

3.(1)示例:王奶奶新年好!祝您新年快乐,健康长寿!姐姐新年好!祝姐姐新

年好运,心想事成,考上理想的大学!

(2)示例:①传统节日就是“吃吃吃”②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情感内涵③重阳

登高,我们会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深深牵挂④节日在本

质上是一种文化

【点拨】第①空:根据语段内容“把过节理解为买和吃,无疑是对节日的一种

粗浅解读”以及“中秋月圆”“农历新年”可知,第①空的内容应该与“吃”和传统

节日相关。再结合前面的句子“洋节就是‘买买买”'可知,第①空可以填写“传

统节日就是‘吃吃吃

第②空根据语段内容“中秋月圆,我们会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

殷殷期盼”“农历新年,又有多少人会汇入春运大军,’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以及‘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可知,这里被陈述的对象是‘节日”,陈述的

内容则与节日的内涵有关。因此,第②空可以填写“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情感

内涵

第③空:根据上下句的内容以及“过出传统节日的文化味道成了热门的社

会现象”可知,第③空只要填写中秋和春节之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及相关诗句即

可,具体的遣词造句可灵活处理。

第④空:这里是对整个语段的总结,联系上文对节日文化内涵的理解来填

写即可。

(3)示例:①将“逐出国都”和“罢官”调换位置。

②把顿号改为逗号。

二、阅读

11

(-)4.D【点拨】D.有误,由文章的主题和内容来看,文章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

者对美好传统习俗淡去的伤感与对现存的美好传统习俗能否被延续的担忧。

5.示例一:记叙,“大年初二,我姐姐、我、我妹妹,三家人乘坐火车,由武汉

到南宁探望住在我弟弟家的父母”写“我们”三家人去弟弟家探望父母,交代了

写作缘起,引出了下文的“芹菜”。

示例二:描写,“十来片嫩嫩的叶子披成两三层,在寒风里簇拥在一起,与菠

菜和白菜比起来,它小小的,极不显眼,像个灰姑娘”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

手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写出了芹菜外形的纤弱,表达了作者对养菜的怜爱。

示例三:议论,“有如此强大的存在感的地菜,又何必与白菜、萝卜去争

呢?”此处运用反问阐发观点,有着很好的表达效果,突出表现了养菜生命力

顽强、所在地域广阔的特点。

6.示例一:“雅得诗意”:“不堪食用”等词是文言的表达,使用文言表达的词语,

能体现文章文白相间的语言风格,从而让文章有“文雅”的特点。

示例二:“雅得诗意”:“花开三月三”出自王磐编的《野菜谱》,引用古代作品

中的语句能让文章更典雅,从而让文章有“文雅”的特点。

示例三:“土得可爱”:“田头地脑”“毛壳子鸡蛋”等方言的融入,使句子变得生

动活泼,让文章读来有“接地气”之感。

7.内容上,“拉二胡”“跳五行健身操”代表一批老去的人,在开头、结尾都提及,

与,地菜,,这一在人们视野中逐渐淡去的事物相映照,更加突出地表达了作者对

传统习俗逐渐淡去的担忧与伤感。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严谨。

8.示例: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重在展现各地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习俗,阅

读《社戏》《灯笼》等文章时,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故乡和故乡的人的怀念以

及对故乡风土人情、民俗风尚的深情眷恋,而本文以地菜为对象,写了老家

正月挖地菜、吃地菜的习俗,也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民俗风情画卷”。因此,将

本文作为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课外阅读推荐篇目,能帮助我们更好地

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9.D【点拨】A.“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的大意是:盛了半盏屠

苏酒的杯子还没有来得及举起庆贺,我便就着灯光用草书赶写着迎春的桃符。

与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关。B.“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的大意是:

头上已是稀疏的白发,除夕夜围着火炉守岁而不能睡觉。与春节的传统习俗

有关。C.“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的大意是:妇女们都巧制首饰,

尝试用新的布料做衣,穿着彩色的服饰,头戴闹蛾簪,争相打扮。与春节的

传统习俗有关。D.“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的大意是:但愿这样美好幸福

的日子能长久,每年的四时风物都焕然一新。与春节的传统习俗无关。

10.①抬花桌集民间工艺制作、舞蹈、吹奏、打击乐于一体,具有燕赵地域文化

特色。②自贡灯会具有气势壮观、构思独特、绚丽璀璨的艺术特色,既有历

史传统文化韵味,又凝聚着当代智慧和审美意趣。

11.示例:①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回归民间,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才能真正地“活

起来”;②民间艺人要把这些文化遗产不断传播给更多人,传向更多地方,年

轻人要参与到非遗传承中,给传统文化艺术注入新的生机;③要在内容和形

式上进行创新,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中外优秀题材,借鉴其他

艺术之长,催生新工艺,并广泛运用全息投影、数码控制等技术。

12.示例:(1)徽州元宵灯会(2)各式花灯、汉服或传统服饰等(3)走进徽州,元

宵佳节灯火辉煌,各式花灯如繁星点点,照亮古村落。人们身着传统服饰,

笑语中手提花灯共庆,每盏灯都寄托着美好愿望,每一步都洋溢着年味。徽

州元宵灯会,诚邀您体验这份简单纯粹的快乐,让心灵在光影中寻得宁静与

归宿。

(三)13.(1)仅仅、只(2)听到(3)详细知道(4)离开

14.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15.(1)老人和小孩都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