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浙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浙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浙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浙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浙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浙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桑基鱼塘”利用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B.生态农业是无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C.农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自然生态系统高D.“无废弃物农业”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2、调查是生物学研究的方法之一,下列调查方法的应用正确的是A.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某贝类的种群密度B.在水草丰富的浅水区确定样方调查芦苇密度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D.用标志重捕法不能调查大雁的活动范围3、如图是“无废弃物农业”物质和能量流动图;该图所体现的主要生态工程原理是()

A.物种多样性原理B.整体性原理C.物质循环再生原理D.协调与平衡原理4、下列有关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口增长过快,消耗大量自然资源B.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C.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与人口过度增长有密切联系D.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许多都与人口增长有直接的关系5、在某生态系统中,动物X是初级消费者。现将动物Y引入该生态系统,调查动物X和动物Y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表所示。若不考虑气候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时间12345678动物X种群数量(只)189001950014500105009500960095009600动物Y种群数量(只)100120200250180170180170

A.动物X和动物Y最可能为竞争关系,竞争的结果表现为相互抑制B.在第5年时,动物X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属于稳定型C.该生态系统中动物Y种群的K值250D.动物X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受动物Y引入的影响6、下表表示某地甲、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关系。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年份一二三四五六七甲种群数量/乙种群数量1.31.351.10.950.650.330A.甲乙两种群均为“S”形增长,增长速率均受本身密度制约B.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甲为被捕食者C.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第四年开始乙种群占优势,且甲种群逐步被淘汰D.甲乙两种群可分别代表草原中的兔子和牛7、某海岛的海鬣蜥种群的初始种群数量为N0,每年对海鬣蜥数量进行调查统计,λ表示第二年种群数量是前一年数量的倍数,t表示年限。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若λ保持不变,t年后海鬣蜥的种群数量为N0λtB.若λ逐年减小,则海鬣蜥的种群数量将不断减少C.海鬣蜥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同,λ等于1D.若λ连续保持1.25,则海鬣蜥种群的增长率保持不变8、下列关于生物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不同种群的生物之间均存在生殖隔离B.年龄结构能直接决定种群密度C.种群中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会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D.使用农药有利于将害虫种群数量长期控制在较低水平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8题,共16分)9、研究者对大豆和禾草进行单种和混种实验。每个盆中种植的禾草个体数为0~4株;大豆为0~8株。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同一个盆中的大豆和禾草构成了生物群落B.接种根瘤菌能够显著提高单独种植的大豆产量C.接种根瘤菌显著减少混种的两种植物之间的竞争D.推测向盆中施加氮肥对混种的两种植物均无促进作用10、某片发育成熟的森林发生了严重火灾后;研究人员对过火地带“空地”上的植被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跟踪调查,抽取了植物甲的种群密度;优势物种高度、物种丰富度随时间变化的三组数据,绘制数量变化曲线如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曲线I代表优势物种高度,是导致群落中优势物种更替的决定因素B.曲线II代表物种丰富度,g点时群落已基本恢复到火灾前的状态C.甲很可能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火灾后土壤中的繁殖体可加快群落演替的速度D.与de段相比,ef段灌木间的竞争加剧,丛生的灌木不利于乔木种子的萌发11、图表示某养殖塘中各生物间的部分能量流动关系,有关数值用有机物干物质量表示(单位:J•km-2•a-1)。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某些浮游动物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B.小型鱼虾类同化的能量都来自浮游动物C.捕捞强度过大,易导致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D.有机碎屑能被浮游动物利用,说明生态系统中能量能循环利用12、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原理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

。选项有关实例相关的生态工程原理A“无废弃物农业”遵循物质循环再生原理B部分“三北防护林”成为残败的灰色长城违反物种多样性原理C过度放牧违反协调与平衡原理D“前面造林,后面砍林”违反系统整体性原理A.AB.BC.CD.D13、我国西南横断山区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垂直带ⅠⅡⅢⅣⅤⅥ海拔(m)<10001000~20002000~25002500~30003000~3500>3500植被类型热带季雨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真阔叶混交林针叶林高寒灌丛草甸蝶类种数349452201136125100

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光照、温度等外界因素作用的结果B.不同海拔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C.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有关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14、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物种甲、物种乙和物质丙的数量变化规律曲线图,其中物种甲捕食物种乙,物种丙是一种能导致物种丁患M病的小型昆虫。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物种甲对应的曲线为①,物种乙对应的曲线为③B.物种乙和丙的种间关系可能是捕食关系,但一定不是互利共生关系C.该生态系统中物种丁的M病发病率可能具有呈周期性波动的特点D.物种丁在林冠层和林下层分布不均,该分布可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15、下列不符合生态工程基本原理的说法是()A.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工程中,关键是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构建和植被恢复B.超载放牧导致草地退化,主要违背自生原理C.城市生活垃圾实现废物资源化利用依据的是循环原理D.退耕还湿地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给人类提供游览胜地16、研究者对某大型农场中不同种类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进行了相关研究,图中的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燕鹆和蝗虫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和当年的种群数量(Nt)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t+1=Nt。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当种群数量较少时,蝗虫种群会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B.不考虑迁入和迁出,当燕鹆种群数量长期低于X点时,该种群数量仍然会增加C.当燕鹆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高于X点)时,都会趋向S点D.乙曲线中A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小于S点对应的种群数量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7、演替的类型包括:初生演替和_______。

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指在原油植被虽然已不存在,但原有的_______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者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18、动物的_______,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即_______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如雄鸟在求偶是会进行复杂的________。19、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地位和作用:生产者是_______。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_______。此外,消费者对于_______等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没有_______,动植物的_______和动物的_______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因此_______、_______和_______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20、种群概念。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_______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21、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______的形式进行循环的。22、生态农业工程。

生态农业以______为主导思想,促进物质在系统内________________,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______。23、根据群落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评卷人得分四、综合题(共4题,共8分)24、群落结构在其前期形成过程中;生物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其中作用最大的是种间竞争和捕食。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群落中的种间竞争出现在生态位比较_________________(填“近”或“远”)的种群之间,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捕食对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视捕食者为泛化种(可吃多种类型的食物)还是特化种(仅摄取一种类型的食物)而不同。对于泛化种来说,捕食通常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特化种来说,根据被选食的物种是优势种还是劣势种而有所不同。如果被选择的是_________________,则捕食能提高物种多样性,反之,物种多样性会呈现下降趋势。

(3)群落中负反馈调节的实例比比皆是,请用文字和箭头构建一个被捕食者种群A和捕食者种群B之间负反馈调节的概念模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二化螟和褐飞虱在水稻植株上产卵繁殖;导致水稻减产。科研人员对这两种害虫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1)科研人员在害虫寄生情况不同的四组水稻植株上,放置二化螟,7天后分别测定各组水稻植株上放置的二化螟虫体重量,处理及结果如下图所示。实验结果表明,褐飞虱对新放置的二化螟的影响是____________。

(2)研究发现;二化螟为钻蛀性害虫,以水稻茎秆纤维等为食;而褐飞虱主要刺吸。

水稻茎叶汁液。试从生态位的角度分析,这两种害虫种间竞争较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科研人员进一步研究了二化螟、褐飞虱、水稻及周围其他生物和所处的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下表是该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三个种群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的能量流动情况(单位:106kJ/a)。种群同化总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呼吸消耗传给下一营养级传给分解者未被利用甲2461001351乙3694丙72769470

①种群丙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___________kJ/a,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保留两位小数)。

②稻螟赤眼蜂可将卵产在二化螟的虫卵内,是二化螟的天敌。科研人员利用稻螟赤眼蜂来防治二化螟,这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26、二化螟和褐飞虱在水稻植株上产卵繁殖;导致水稻减产。科研人员对这两种害虫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二化螟和褐飞虱同在水稻植株上寄生,可以分析两者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以确定它们___是否有重叠。二化螟与褐飞虱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___而产生相互排斥的现象。

(2)在害虫寄生情况不同的4组水稻植株上,放置二化螺,7天后分别测定各组水稻植株上放置的二化螟虫体重量,处理及结果如图所示。

实验结果表明,褐飞虱对新放置的二化螟的影响是___。

(3)稻赤眼蜂可将卵产在二化螟的虫卵内,赤眼蜂与二化螟的种间关系是______。

(4)为研究二化螺、褐飞虱、水稻及周围其他生物和所处的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下表为农田生态系统中A、B、C三个种群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的能量流动情况(单位:106kJ/a)。种群同化总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呼吸消耗传给下一营养级传给分解者未被利用A72769470B3694C246100131

表中组成的一个食物链为___,A种群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___kJ/a。能量从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___(保留两位小数)。27、今年3月24日晚八点;武汉市交通广播《法在身边》栏目以“长江大保护”为背景,向市民朋友们介绍了生活中的非法捕捞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水产资源保护区内从事捕捞活动;禁止使用炸鱼;毒鱼、电鱼等破坏渔业资源的方式进行捕捞;禁止在禁渔区、禁渔期内进行捕捞;禁止使用小于最小网目尺寸的渔网进行捕捞;禁止捕捞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水生动物苗种。请回答相关问题:

(1)每年3月1日到6月30日为禁渔期,这段时间水生动物会集中产卵,幼鱼会快速生长。导致这一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至少写两个)。若在此期间使用密网进行捕捞,就会影响种群的____________;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2)禁渔不等于禁止垂钓。垂钓爱好者以娱乐为目的进行近水垂钓是允许的,但以获得渔获物为目的的生产性垂钓被禁止。请推断合理保护渔业资源的休闲垂钓方式为____________(填字母)。A.一杆一线一钩垂钓B.两杆以上垂钓C.一杆长线多钩垂钓D.多线多钩垂钓(3)某四位村民使用“螺耙”工具(如图1)在长江支流非法捕捞螺蛳(底栖动物)1400多斤;这种捕捞工具严重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对长江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破坏,涉案人员被依法处罚。

请结合图2,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发生变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使用螺耙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_______(至少答两点)。

(4)非法捕捞若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修复方式一般采用增殖放流的方式。上述村民在作案后被执法部门责令在捕捞水域放流成鱼47.84公斤、幼鱼2758尾。人工方式向公共水域流放水生生物时,不能随意放养,需要考虑流放生物对该生态系统中的环境和其他生物的____________;同时避免造成____________,进一步破坏生态平衡。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A【分析】“桑基鱼塘”利用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的原理,A正确;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B错误;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抵抗力稳定性低,C错误;“无废弃物农业”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D错误。2、A【分析】【分析】

1;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不同,样方大小根据调查的对象来确定。

2;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的被捕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详解】

样方法适用于植物以及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可以用来研究固着在岩礁上某贝类的种群密度,A正确;调查种群密度时必须随机取样,而不能在水草丰富的浅水区确定样方,B错误;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达乌尔黄鼠是一个物种,C错误;由于动物的活动范围大,所以调查动物的活动范围和迁徙路线一般用标志重捕法,D错误。3、C【分析】【分析】

生态工程五个基本原理。

1.物质循环再生;理论基础:物质循环。含义:可以避免环境污染及其对系统稳定性和发展的影响。

2.物种多样性;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的抗性稳定性。启示:生物多样性的程度可以提高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并提高系统的生产力。

3.协调与平衡;理论基础:生物学与环境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启示:生物量不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可以避免系统的不平衡和破坏。

4.整体性;理论基础:社会-经济-自然系统。含义:各种关系的统一协调,以确保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

5.系统与工程理论依据:系统的结构决定了功能原理:分布式优于集中式和环形。意义: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以改善功能。

【详解】

“无废弃物农业”追求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其模式为“原料—产品—原料—产品”,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即C正确。

故选C。

【点睛】4、B【分析】【分析】

目前全球人口数量还没有超出地球的环境容纳量;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可用于人口增长规律,但不完全适用;不可再生的资源是无法通过科技来解决的;人口的过度增长导致资源被过度利用和环境的破坏,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详解】

A;人口增长过快;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A正确;

B;生物种群消长的规律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人口增长的情况还与社会制约因素有关,B错误;

C;人口过度增长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有密切联系;C正确;

D;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许多都与人口众多有直接关系,如人口快速增长会导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加剧等,D正确。

故选B。5、B【分析】【分析】

根据表格分析;将动物Y引入该生态系统,动物X的种群数量略有增加后逐年减少,并趋于稳定;动物Y的种群数量逐年增多,后略有减少并趋于稳定,说明两个种群之间最可能是捕食关系,其中动物X数量较多,为被捕食者。又动物X是初级消费者,所以动物Y是次级消费者。

【详解】

A;由表中的信息可知;动物Y种群数量逐渐增加后稍微减少至稳定,伴随着动物X种群数量逐渐减少至稳定,结合两者数量的差异,推断两者最可能为捕食关系,A错误;

B;第5年后;动物X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故第五年时动物X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属于稳定型,B正确;

C;引入动物Y后;动物X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而稳定后动物Y种群的K值大约是180只左右,C错误;

D;引入动物Y后;动物X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动物X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受动物Y引入的影响,D错误。

故选B。6、C【分析】【分析】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前三年甲种群数量与乙种群数量比值大于1,三年后该比值小于1,且越来越低,说明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若为捕食关系,不会出现比值为0),前三年两个种群数量都增加,但甲增加的更快,第四年开始乙种群占优势,且甲种群逐步被淘汰。

【详解】

A;根据分析可知甲种群数量先增加;最后被淘汰,所以不能呈“S”型增长,A错误;

B;根据分析可知;甲乙最可能为竞争关系,B错误;

C;由分析可知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第四年开始后乙种群处于优势,甲种群处于劣势,在第7年甲种群被淘汰,C正确;

D;如果该地区为草原;甲如果是兔子,乙不可能是牛,因为这二者的竞争关系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应该不会有某一物种被淘汰的现象,D错误。

故选C。7、B【分析】【分析】

“J”形增长的数学模型(以数学公式表示),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入倍。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模型中各参数的意义: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详解】

A、若λ保持不变,t年后海鬣蜥的种群数量为N0λt;A正确;

B;只有λ小于1;海鬣蜥的种群数量才会减少,B错误;

C;海鬣蜥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同时;λ等于1,C正确;

D;种群的增长率为λ-1;若λ连续保持1.25,则海鬣蜥种群的增长率保持不变,D正确。

故选B。8、C【分析】【分析】

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不同种群的生物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详解】

A;不同种群的生物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如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

B;年龄结构能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错误;

C;种群中个体的出生和死亡;迁入和迁出均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正确;

D;使用农药可将害虫种群中具有耐药性的个体筛选出来;使害虫种群中的耐药性基因频率逐渐增大,而导致长期使用农药后的效果大幅减弱,故使用农药只能将害虫的种群数量短期内控制在较低水平,D错误。

故选C。二、多选题(共8题,共16分)9、A:C:D【分析】【分析】

种间关系包括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寄生;其中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是同步的;捕食关系中,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不同步,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即一种生物的数量随另一种生物的数量变化而变化;竞争关系中,两者的数量呈同步性变化。

【详解】

A;生物群落包括所有生物;大豆和禾草都是植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生物,A错误;

B;根据题中图示可知;可知接种根瘤菌能够显著提高单独种植的大豆产量;B正确;

C;接种根瘤菌不会影响两种生物之间的竞争;C错误;

D;向盆中施加氮肥对大豆有明显的促进作用;D错误。

故选ACD。

【点睛】10、A:B:C【分析】【分析】

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群落被另一种群落替代的过程,群落演替过程中是优势物种的取代,随着群落演替的发展,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

【详解】

AB、群落演替过程中,演替到草本、灌木等阶段,优势物种会“统治”该群落一段时间,所以曲线Ⅰ会出现ab;cd、ef等变化较小的阶段;而在这些新形成的阶段会有动物的迁入,物种数量会持续增加,A、B正确;

C;火灾后仍有部分甲存活;而灌木、乔木等较高大植物出现后其种群密度急剧下降,说明很可能是多年生草本植物,C正确;

D;丛生的灌水使土壤长时间保持湿润状态;有利于各种乔木种子的萌发,D错误。

故选ABC。11、A:C【分析】【分析】

【详解】

A;分析图示可知:以植物为食的浮游动物为消费者;以有机碎屑为食的浮游动物是分解者,A正确;

B、图示为某养殖塘中各生物间的“部分”能量流动关系,而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由浮游动物输入到小型鱼虾类的能量为2948J•km-2•a-1,由小型鱼虾类输入到食鱼性鱼类的能量为3571J•km-2•a-1;后者大于前者,说明小型鱼虾类同化的能量有一部分来自浮游动物,B错误;

C;捕捞强度过大;易导致该湖泊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降低,自我调节能力减弱,抵抗力稳定性下降,C正确;

D;有机碎屑能被浮游动物利用;说明生态系统中物质能循环利用,D错误。

故选AC。

【点睛】12、A:B:C【分析】【分析】

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2)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3)协调与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4)整体性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要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改善功能;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使得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

【详解】

A;无废弃物农业是将一个系统中的废物作为另一个系统中的原料;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故遵循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A正确;

B;三北防护林是人工种植的单一的林木;违背了多种多样性原理,B正确;

C;过度放牧超过了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使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违反了协调与平衡原理,C正确;

D;前面造林;后面砍林,说明没有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这违背了整体性原理,D错误。

故选ABC。13、A:C:D【分析】【分析】

分析表格:表格表示我国西南横断山脉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结果;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温度逐渐降低,植被类型发生差异,蝶类种类数目也逐渐减少。

【详解】

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受光照、温度等外界因素作用等影响;A正确;

B;不同海拔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水平结构特征;B错误;

C;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动物的垂直结构;所以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有关,C正确;

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如光照、温度)有关;D正确。

故选ACD。14、A:D【分析】【分析】

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

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详解】

A;曲线①的波峰先于曲线③出现;物种甲捕食物种乙,由此说明物种甲对应的曲线为③,物种乙对应的曲线为①,A错误;

B;根据曲线①和曲线②的变化趋势可知;物种乙和丙的种间关系可能是捕食关系,但一定不是互利共生关系,B正确;

C;物种丙是一种能导致物种丁患M病的小型昆虫;物种丙的数量呈周期性波动,因此物种丁的M病发病率可能具有呈周期性波动,C正确;

D;同一物种在垂直方向不均匀分布;不能反映出群落的垂直结构,D错误。

故选AD。15、B:D【分析】【分析】

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

1;自生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结构与功能;一方面是源于其中的“生物“,生物能够进行新陈代谢、再生更新等;另一方面是这些生物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特别是种间关系)进行自组织,实现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形成有序的整体。

2;遵循整体原理;首先要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其次,人类处在一个社会一经济-自然复合而成的巨大系统中。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

【详解】

A;矿区的土壤条件被严重破坏;因此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工程中,恢复生态环境的关键是植被的恢复及其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A不符合题意;

B;超载放牧;生物数量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导致草地退化,主要违背协调原理,B符合题意;

C;城市生活垃圾实现废物资源化;使得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依据的是循环原理,C不符合题意;

D;退耕还湿地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野生动植物;D符合题意。

故选BD。16、A:C:D【分析】【分析】

1、虚线表示:Nt+1=Nt;即位于虚线上的点指该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没发生变化,低于虚线上的点指该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在减少,高于虚线的点指该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在增加。

2;环境容纳量指长时间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详解】

A;当种群数量较少时;乙曲线高于甲曲线,说明图中曲线乙代表的蝗虫种群会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A正确;

B、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当燕鹆种群数量低于X点时,Nt+1与Nt比值小于1;说明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逐年下降,甚至灭绝,B错误;

C;甲曲线中;S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其环境容纳量,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燕鹆的种群数量高于S点或低于S点(高于X点)时,燕鹆种群受到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素的负反馈调节,其数量都会趋向该平衡点(S点),稳定在环境容纳量的水平,C正确;

D;由图可知;乙曲线中A点~S点时,乙曲线仍在虚线以上,表示种群增长,即乙种群数量仍然在增加,故A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小于S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正确。

故选ACD。三、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7、略

【解析】①.次生演替②.土壤条件18、略

【解析】①.特殊行为②.生物的行为特征③.求偶炫耀19、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生态系统的基石物质循环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分解者遗体排遗物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2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同种生物21、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CO22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保持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循环重复使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23、略

【分析】【分析】

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的集合。群落水平上主要研究以下问题: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群落的物种组成,优势物种,空间结构,种间关系,生态位及群落的演替等。

【详解】

观察一个群落;首先看到的是群落外貌。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类型。解题关键是要明确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不同,进一步掌握群落在外貌和物种组成上的差异。【解析】①.外貌②.物种组成四、综合题(共4题,共8分)24、略

【分析】【分析】

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主要层次是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2;群落的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3;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

【详解】

(1)种间竞争是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时产生的竞争作用;生态位较近的种群对资源和空间的需求相同点更多,故竞争越剧烈。

(2)泛化种可以吃多种类型的食物;数量多的食物往往被吃掉的更多,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从而使物种多样性增加。对于特化种来说,吃掉更多竞争力强的种群,可以使其他种群获得更多的资源,使物种多样性提高,如果被选择的是优势种,则捕食能提高物种多样性,反之,物种多样性会呈现下降趋势。

(3)负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如A种群数量增加→B种群数量增加→A种群数量减少。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理解题意中的泛化种和特化种的含义,能正确运用该含义解答相关问题,难度不大。【解析】近种间竞争是指不同种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生态位较近的种群对资源和空间的需求相同点更多这类捕食者可以捕食多种类型的生物,数量多的生物往往被捕食的概率更大,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优势种A种群数量增加→B种群数量增加→A种群数量减少25、略

【分析】【分析】

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同化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以有机物形式储存起来)=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被同化)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未利用的能量)。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食物关系会形成一定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链交织而成的)食物网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食物关系形成的。相邻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下一级同化的能量/上一级同化的能量×100%。

【详解】

(1)据图;和1组对照相比,3组仅有褐飞虱寄生;4组已有二化螟和褐飞虱共同寄生的情况下,3组和4组中二化螟的平均重量比1组高,则褐飞虱能促进二化螟的生长。

(2)二化螟为钻蛀性害虫;以水稻茎秆纤维等为食;而褐飞虱主要刺吸水稻茎叶汁液,两种害虫的食物相差较大,种间竞争较弱。

(3)①根据表中能量数据可推出,该食物链是丙→甲→乙,则丙用于呼吸消耗的能量是727,被甲同化的能量是246,传给分解者的是69,未利用的是470,则种群丙的同化量为727+246+69+470=1512,根据题中单位,种群丙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246+69+470=785,即7.85×108kJ/a,能量从第一营养级丙到第二营养级甲的传递效率是246/1512×100%=16.27%。②利用稻螟赤眼蜂来防治二化螟,调整水稻固定的能量流向,使水稻的能量更多流向人。【解析】(1)褐飞虱促进二化螟的生长。

(2)两种害虫的食物相差较大。

(3)7.85×10516.27%调节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26、略

【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能量的输入:生产者的同化量。

(2)能量的输出:各生物成分的呼吸量。

(3)消费者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4)同化量的去路(某营养级能量的去路):呼吸消耗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呼吸消耗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最高营养级除外)+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详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