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浙教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3/3C/21/wKhkGWefIGSADHXDAAH3FEgH1bA864.jpg)
![2025年浙教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3/3C/21/wKhkGWefIGSADHXDAAH3FEgH1bA8642.jpg)
![2025年浙教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3/3C/21/wKhkGWefIGSADHXDAAH3FEgH1bA8643.jpg)
![2025年浙教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3/3C/21/wKhkGWefIGSADHXDAAH3FEgH1bA8644.jpg)
![2025年浙教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3/3C/21/wKhkGWefIGSADHXDAAH3FEgH1bA864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浙教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482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报道:在北京,一位乞讨者面前的报纸上写着“推荐使用微信支付”,这是当下趋势的一个写照。该乞讨者推荐使用的这种支付方式得益于现代科学技术中的()A.原子能技术B.生物工程技术C.航天技术D.计算机网络技术2、战国时期的犁有犁铧而无犁壁,只能破土、松土、不能翻土。汉代发明犁壁,能同时完成翻土、开沟、起垅等作业。据此可知,战国至汉代()A.生产工具种类增多B.牛耕技术全国推广C.畜力使用较为普遍D.耕作效率得到提高3、阿兹特克村社的土地为公共所有,各家的父亲分得土地,终身耕种,死后交回村社;贵族的土地为私人所有,由土地所在地的村社农民耕种。这表明阿兹特克人A.家庭的主人掌握一部分土地B.土地所有制分为公有和私有C.贵族的土地由村社统一管理D.贵族会经常吞并村社的土地4、隋朝大运河,北起涿郡(今北京),中经洛阳,南达余杭(今浙江杭州),在地图上呈现出“”的形状,元朝大运河,北起大都(今北京),南达杭州,在地图上呈现出“”的形状。这一变化可以用来佐证元代()A.经济布局与文化格局的重合B.北方经济文化的影响力上升C.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分离D.运河运输成主要的运输方式5、辣椒原产于美洲,自传入中国后,经历了观赏植物—药用作物—调味品的“形象变迁史”。在门口悬挂红辣椒成为一些地方年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将其视为新的一年生活红红火火、庄稼大获丰收的象征。辣椒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主要得益于()A.中国传统风俗的宽厚包容B.新航路的开辟与西学东渐C.中华传统医药理论的进步D.物种交流与文化心理传承6、1531年,最早的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1602年,荷兰建立起新型股份制贸易公司,17世纪后,伦敦证券交易所成为国际证券交易中心。这些反映了()A.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B.工业革命的不断推进C.商业经营方式的创新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7、下表为唐玄宗时期朝廷的所在(注:中间空缺超过一个月的时间均为皇帝在外巡行时间)。
导致以上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地方藩镇割据的影响B.保障后勤供应的需要C.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D.关中自然灾害的影响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8、农业革命的最重要意义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演变为食物___________者。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1题,共2分)9、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材料分析题(共4题,共24分)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代承袭前代旧制,形成了由“仓庾”“常平仓”以及“社仓”构成的粮储体系。其中,仓庾储备各省解运到京的粮食,由中央政府直接控制。常平仓设在州县,由地方直接管理,其基本作用是调节平抑粮价及赈灾济贫。社仓设于乡村,储粮由民间捐纳所得,由民间公举本乡有名望之人负责管理,受地方政府监督,“春日借贷,秋收偿还”。从清代仓储运行实际效果来看,康熙时期实行得比较好,乾隆以后,仓储建设虽受到强化,但难以适应社会变化,仓管不善,尤其是各地多以积钱代谷,导致仓粮不足,仓储作用弱化。——摘编自袭浩等《清代粮食储备体系及其问题的现实启示》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实施了土地改革,农村人均消费粮食从1949年的370斤增加到1952年的440斤,农民有余量也不急于出售。另一方面,大批农民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和工业就业人口激增,1953年国家收入粮食540亿斤,支出587亿斤,赤字达47亿斤。东北等产粮区遇到灾荒,部分私商炒作粮价和国积粮食。面对这一情况,只能采取这样的政策:1953年,在农村实行征购,在城市实行定量分配。1955年国务院又制定了《市镇粮食供应暂行办法》,有效缓解了粮食问题。——摘编自金冲及《20世纪中国史纲》第3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初期粮食仓储制度的成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年国家粮食收支情况,并概括1953-1955年国家粮食政策出台的时代背景。11、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
材料一明清时期,大运河是当时经济的“生命线”,承担着数百万石的粮食及其它物资的运输重任。明清时期,一大批运河城市发展起来。运河沿岸的城市中均建有府学、州学、县学、文庙、贡院书院、藏书阁。运河城市的人口结构中,商人和手工业者人数占多数。1842年,英军夺取了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镇江,封锁了清朝的漕运。道光帝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漕运恢复。1853年后,太平天国占据南京和安沿江一带十多年,运河漕运被迫中断1855年,黄河改道后,运河山东段逐渐淤废,从此漕粮主要改经海路运输。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正式用轮船承运粮。1904年,漕运总督被撤废。1911年,津浦铁路(天津到南京浦口)全线通车,从此京杭大运河以及浯线城市的地位一落千丈。材料二历史名城锡耶纳被为“中世纪城市的化身”,其城市结构形态在中世纪的变化从一个例面反映了这一时期意大利乃至西欧的某些历史现象。其变化如下:5~12世纪,锡耶纳最辉煌的建筑是教堂,大教堂及其前而的广场成为城市的中心。除了大教堂作为宗教中心外,还有分散在城市各处的权贵家族私,这些权贵各据一处,私战不已。从12世纪开始,整个欧洲的商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而锡那纳在13世纪下半叶成为欧洲经济最耀眼的明星。经济的发屐推动锡耶纳平民阶层迅速起并作为一股政治力量,在市政府中担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13世纪末开始修建的锡耶纳市政厅及其塔楼逐渐成为整个城市的中心并占据了全市最高的位置。教会开始被置于市政府的底护之下,一方面,大教堂成为市政府和市民用来宣扬城市荣耀的手段,另一方面,市政府也充分借助教会的权威以维护自身统治——据朱明《从大教堂到市政斤:中世纪晚期锡耶纳的城市空间转型》(1)结合所学,评析明清时期大运河的兴衰。
(2)结合所学,从城市结构形态变迁的角度,对历史名城锡耶纳进行解读。12、识别历史地图,获取历史地图本身具有的,和它背后隐藏的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途径。阅读下列地图,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两点中国疆域的变化。并简要说明中国疆域扩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时代背景,指出中外修建的运河有何不同。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30世纪30年代初的英国,霍乱等流行病肆虐,一些统计学家、医生和其他民间有识之士,开始用他们的专业技术、理性思维和人道主义精神,领导了40—1848年代的公共卫生改革运动,推进了公共卫生改革进程。他们较早利用调查和数据方式对社会卫生状况进行研究,向民众普及公共卫生知识,也号召民众以向议会提交请愿书的方式,来推动公共卫生的立法进程。一些志愿团体,关注工人的住房、清洁等状况,将公共卫生及改革的理念传递给工人。1848年的霍乱爆发,推动英国中央政府通过了《年公共卫生法》,成立了中央及地方相关卫生部门,标志着英国近代公共卫生迈入了制度化轨道。19——摘编自张晶晶《30世纪40—年代英国公共卫生运动中的医学争论研究》为抵御美国细菌战,1952材料二为抵御美国细菌战,19521.6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后改称“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领导和组织反细菌战,加强防疫宣传工作。接着,全国各地成立了防疫委员会。全国人民迅速掀起了以反对美国细菌战为中心的人民防疫运动。当时主要任务是消灭传播鼠疫、霍乱等传染病的病媒害虫,被人民群众称为“爱国卫生运动”。截至1956年底,全国清除垃圾、粪便等亿多吨,许多地方的卫生面貌焕然一新。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中;英两国公共卫生运动产生的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公共卫生运动的异同。年,中共中央把爱国卫生运动写进农业发展纲要,标志着爱国卫生运动开始从突击性的运动向经常性运动转变,从粉碎细菌战向消灭疾病转变,从保家卫国向移风易俗、改造国家转变。评卷人得分五、论述题(共1题,共4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世纪以来人类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简表(部分)。时间地区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备注14世纪欧洲食物主要以小麦、大麦和稞麦为主。多次陷入粮荒。14世纪,黑死病在欧洲多次肆虐,欧洲人口迅速减少。16世纪欧洲、亚洲增加了番茄、甘薯、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产量极大增加。全球范围内农作物大传播。19世纪欧美地区。
出现罐裝食品、防腐食品等,食品加工业大发展。1860年,英国政府制定了第一部《食品安全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地区。
出现巧克力棒、人造奶油、高汤等美味食品。1906年,美国通过了第一部联邦食品法。二战后世界范围。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出现快餐食品。非洲出现粮食危机,西欧出现食物生产过剩。1974年,联合国通过了《消灭饥饿和营养不良世界宣言》《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欧盟于2002年出台了《食品通用法》。——据陈炎、李梅《中西饮食文化的古代、现代、后现代特征》等上反映了有关人类食物的多种变化趋势。指出其中-种趋势并结合世界史相关史实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輯清晰)评卷人得分六、简答题(共2题,共14分)15、算一算,1911、1924年的铁路总长(1924年全国铁路总长1。2万千米,其中大部分为外国人修建)分别占今天全国铁路总长的百分之几分析导致这种数据变化的原因。16、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20世纪30年代;为了应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基本做法是什么?其特点是什么?
(2)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滯胀”现象,各国纷纷采取怎样的经济对策?
(3)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采取了哪些措施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D【分析】【详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微信支付”奠定了技术基础,故选D项;ABC项与主旨没有直接关系,排除。2、D【分析】【分析】
【详解】
通过材料从战国时期到西汉时期的耕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汉代犁的功能增多,这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故D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耕犁的发展进步,未体现出生产工具种类的增多,排除A;材料体现出来耕犁的发展,不能说明牛耕技术得到推广,排除B;犁耕技术的进步不能说明畜力普遍使用,排除C。3、B【分析】【详解】
从题干表述来看,村社的土地为公共所有,贵族的土地为私人所有,因此阿兹特克的土地分为公有和私有,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可排除。4、C【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都城在长安,因此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形成“”的形状。元朝都城在北京,大运河裁弯取直,形成“”形状。而隋朝开凿大运河以及元朝整修大运河首要目的是便利统治,形状的变化正是因为元代政治中心的北移,C项正确;经济布局与文化格局的重合并不是这一变化的原因,排除A项;南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北方经济影响力下降,排除B项;大运河河道的变化与运河运输成主要的运输方式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5、D【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辣椒原产于美洲,自传入中国后,经历了观赏植物—药用作物—调味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辣椒传到中国,由观赏植物逐渐成为药物与调料,甚至成为一种生活红红火火、庄稼大获丰收的象征,反映了物种交流与文化心理传承,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传统风俗的宽厚,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西学东渐,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医药理论的进步,排除C项。故选D项。6、C【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可知是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史实,“安特卫普”“荷兰”“伦敦”可知是欧洲,根据“商品交易所”“新型股份制贸易公司”“证券交易所”可知新航路开辟引发了欧洲的商业革命,商品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C项正确;材料提到的地点都位于大西洋沿岸,没有体现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排除A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后期,排除B项;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排除D项。故选C项。7、B【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唐玄宗时期,朝廷很多时间不在都城长安,而是移居到洛阳,结合所学可知,长安虽地处关中平原产粮区,但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数量急增,关中平原的粮食产量已经无法供养越来越多的人口了。如果要从外地向长安输送粮食,又会因交通不便而产生巨额的运输费用。反之,洛阳周围遍布着复杂的河渠网络,而且它还处于大运河的枢纽位置,交通条件极为便利,产自南方的粮食可以通过水路直达洛阳,既经济又高效,所以导致材料中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保障后勤供应的需要,B项正确;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逐渐在内地增设藩镇,有些藩镇独立性很强,逐渐形成藩镇割据局面,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长安是李氏皇族权力的根据地,移居洛阳不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移居洛阳只是为了应对后勤供应问题,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关中自然灾害的影响是原因之一,另外自然灾害会使粮食等物资供应不足问题加剧,所以归根到底主要原因还是后勤供应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8、略
【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农业革命的最重要意义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演变为食物生产者。故填空生产。【解析】生产三、判断题(共1题,共2分)9、B【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因此,本题说法错误,一战改为二战。四、材料分析题(共4题,共24分)10、略
【分析】(1)
成因:依据材料“清代承袭前代旧制”可得出国家重视;借鉴历代仓储经验;依据清代粮储的目的和作用可知;其受到传统儒家思想(重农、民本思想)的影响;依据清代粮储的管理模式“中央政府直接控制”“受地方政府监督”可知与中央集权加强、国家治理能力增强有关;依据社仓的储粮未源、“春日借贷,秋收偿还”结合所学知识可推知与粮食的商品化进程加快、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影响:依据材料学生从其积极作用与不足两方面来回答,可得出有利于应对粮食危机,救灾减灾;维护农业生产,促进社会生产;有利于调节国家的粮食供求情况,平抑价格,稳定粮食市场;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对后世的仓储制度提供借鉴;封建制度的衰落、管理不善,不利于粮食储备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2)
情况:依据材料“收入粮食540亿斤,支出587亿斤,赤字达47亿斤”可概括1953年国家粮食收支不平衡、出现粮食供给短缺(赤字)的情况;背景:据材料可知为缓解粮食压力,国家采取了统购统销政策,依据材料“土地改革后,农民人均消费粮食情况”“城市人口和工业就业人口激增”“东北等产粮区遇到灾荒,部分私商炒作粮价和圈积粮食”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外部环境、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土地改革等方面来回答。【解析】(1)成因: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重农;民本思想);粮食的商品化进程加快、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央集权加强、国家治理能力增强;国家重视、借鉴历代仓储经验;(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影响:有利于应对粮食危机;救灾减灾;维护农业生产,促进社会生产;有利于调节国家的粮食供求情况,平抑价格,稳定粮食市场;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对后世的仓储制度提供借鉴;封建制度的衰落;管理不善,不利于粮食储备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实际作用有限)。(从积极作用与不足两方面来回答即可)
(2)情况:粮食收支不平衡;出现粮食供给短缺(赤字)的情况。
时代背景:两大阵营对立,中苏结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华封锁、包围、孤立;“一五”计划推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土地改革后个体小农经济无法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三大改造实施。11、略
【分析】【详解】
(1)示例:根据“明清时期;大运河是当时经济的‘生命线’,承担着数百万石的粮食及其它物资的运输重任。明清时期,-大批运河城市发展起来”可得出明清时期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分别在北方和南方,为保证都城的日常生活供应,大运河的漕运兴盛。大运河的兴盛促进运河城市的商业;手工业、文化的发展。根据“1842年,英军夺取了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镇江,封锁了清朝的漕运。道光帝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漕运恢复。”得出近代由于列强的侵略;根据“1853年后,太平天国占据南京和安徽沿江一带十多年,运河漕运被迫中断。”得出太平天国的运动的爆发;根据“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正式用轮船承运漕粮。”得出洋务运动的开展,促进近代交通的发展;根据所学可得出黄河的改道,大运河的漕运功能丧失,大运河衰落,导致沿线城市的衰落。再兴:根据“2002年,京杭大运河成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通道。2006年,京杭大运河成为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京杭大运河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可得出新中国成立后,对大运河的进行疏通与整修,大运河恢复了部分功能。21世纪初以来,京杭大运河成为南水北调的通道,受到国家的保护,有利于大运河文化的传承。最后再总结,要得出大运河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的兴衰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关。
(2)根据材料“经济的发展推动锡耶纳平民阶层迅速崛起,并作为一股政治力量,在市政府中担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13世纪末开始修建的锡耶纳市政厅及其塔楼逐渐成为整个城市的中心并占据了全市最高的位置”,提取情节是工商业的发展推动锡耶纳平民阶层的崛起,市政厅逐渐成为全市最重要的建筑。历史现象:依据提取的情节,结合所学可知,该情节反映了西欧城市的兴起。评述: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从原因和影响两方面分析,原因可从工商业发展、市民阶层力量壮大等角度分析,从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为近代欧洲民主政治积累了经验等方面分析影响。【解析】(1)示例:明清时期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分别在北方和南方;为保证都城的日常生活供应,大运河的漕运兴盛。大运河的兴盛促进运河城市的商业;手工业、文化的发展。近代由于列强的侵略;太平天国的运动的爆发;洋务运动的开展,促进近代交通的发展(铁路的修建、轮船航运业的兴起);黄河的改道,大运河的漕运功能丧失,大运河衰落,导致沿线城市的衰落。再兴:新中国成立后,对大运河的进行疏通与整修,大运河恢复了部分功能。21世纪初以来,京杭大运河成为南水北调的通道,受到国家的保护,有利于大运河文化的传承。总结:大运河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的兴衰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关。
(2)角度:工商业的发展推动锡耶纳平民阶层的崛起,市政厅逐渐成为全市最重要的建筑。评述:9世纪以后,随着欧洲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农业经济获得一定发展,工商业得以逐渐复兴和繁荣。10~11世纪,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城市居民的增多和城市经济与封建制度的冲突,促使城市中广大的平民阶层用行动来争取自己的利益,城市自治运动随之兴起。经过漫长曲折的斗争,城市自治运动进一步促使城市发展和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作为市民自主管理城市象征的市政厅,逐渐取代中世纪早期神权统治的象征-教堂成为城市最核心的建筑。从长远看,城市平民阶层的兴起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和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城市自治也为近代欧洲民主政治积累了经验。12、略
【分析】【详解】
(1)变化:根据材料“中国秦朝;西汉、清朝疆域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秦朝到清朝,中国的国土疆域不断拓展。在北方,由长城为界扩展到蒙古高原,在西南,西藏纳入中国版图,在南方,沿海岛屿以及南海诸岛纳入中国版图。
原因:结合秦朝;西汉和清朝疆域发展的相关知识;促使疆域扩大的因素包括:统治者重视疆域领土的开拓,统治者采取灵活多样的边疆管理政策,如:羁縻政策等,各朝代不断加强交通建设,加强了经济联系,中央政权的强大,中原文化的先进性带来的吸引力等。
(2)不同:中国:根据材料“中国隋朝京杭运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完成南北朝的统一之后,需要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另外运河的修建,客观上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但是同时也带来隋的暴政,使隋朝二世而亡。
外国:根据材料“法国米迪运河美国伊利运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为一个整体,世界联系密切,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为了加强内陆与沿海的交通联系,开启了对运河的修建,对运河的修建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各地经济联系,另一方面也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析】(1)变化:疆域不断拓展。北方;由长城为界扩展到蒙古高原;西南,西藏纳入中国版图;南方,沿海岛屿以及南海诸岛纳入中国版图。
原因:统治者重视疆域领土的开拓;统治者采取灵活多样的边疆管理政策(羁縻政策等);加强交通建设;加强经济联系;中央政权的强大;中原文化的先进性带来的吸引力。
(2)中国:隋朝完成南北朝的统一;需要加强对南方的控制。运河的修建,客观上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带来隋的暴政,使隋朝二世而亡。
外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世界联系密切,为了加强内陆与沿海的交通联系,运河的修建,有利于促进各地经济联系,促进资本主义发展。13、略
【分析】【详解】
(1)背景:英国: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时代背景是英国工业革命带来环境污染;社会贫富差距大;根据材料“一些统计学家;医生和其他民间有识之士;开始用他们的专业技术、理性思维和人道主义精神,领导了30—40年代的公共卫生改革运动,推进了公共卫生改革进程”可得出医疗卫生体系不完善;根据材料“也号召民众以向议会提交请愿书的方式,来推动公共卫生的立法进程”“推动英国中央政府通过了《1848年公共卫生法》,成立了中央及地方相关卫生部门,标志着英国近代公共卫生迈入了制度化轨道”可得出英国政府坚持自由主义思想,没有很好的发挥政府职能。(任答3点)中国:根据材料“为抵御美国细菌战”可得出受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根据时间信息及所学新中国经济建设历程可得出建国初期群众卫生意识淡薄;国家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根据材料“许多地方的卫生面貌焕然一新。1956年,中共中央把爱国卫生运动写进农业发展纲要”可得出政府重视民生。(任答3点)
(2)相同点:根据材料一“开始用他们的专业技术、理性思维和人道主义精神,领导了30—40年代的公共卫生改革运动”“他们较早利用调查和数据方式对社会卫生状况进行研究”和材料二“领导和组织反细菌战,加强防疫宣传工作”可得出都关注传染病的防治;根据材料一“领导了30—40年代的公共卫生改革运动”“将公共卫生及改革的理念传递给工人”和材料二“全国各地成立了防疫委员会。全国人民迅速掀起了以反对美国细菌战为中心的人民防疫运动”可得出都属于全国性运动;根据材料“成立了中央及地方相关卫生部门”“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后改称‘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可得出都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根据材料一“他们较早利用调查和数据方式对社会卫生状况进行研究,向民众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将公共卫生及改革的理念传递给工人”“领导和组织反细菌战,加强防疫宣传工作”可得出都注重对民众的宣传。不同点:根据材料一“19世纪30年代初的英国,霍乱等流行病肆虐”和材料二“为抵御美国细菌战”可知,在英国,运动兴起主要受传染病流行影响;在中国,运动兴起与抗美援朝战争相关。根据材料一“一些统计学家、医生和其他民间有识之士也号召民众以向议会提交请愿书的方式”和材料二“接着,全国各地成立了防疫委员会。全国人民迅速掀起了以反对美国细菌战为中心的人民防疫运动”可知,在英国,运动的主要推动者是知识分子,民间运动促进政府重视;在中国,由政府主导,群众积极参与,形成全民参与局面。【解析】(1)背景:英国工业革命带来环境污染;社会贫富差距大;政府坚持自由主义思想;医疗卫生体系不完善。(任答3点)中国当时受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群众卫生意识淡薄;国家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政府重视民生。(任答3点)
(2)相同点:都关注传染病的防治;都属于全国性运动;都成立了专门的机构;都注重对民众的宣传。
不同点:在英国,运动兴起主要受传染病流行影响;在中国,运动兴起与抗美援朝战争相关。在英国,运动的主要推动者是知识分子,民间运动促进政府重视;在中国,由政府主导,群众积极参与,形成全民参与局面。五、论述题(共1题,共4分)14、略
【分析】【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中地区一列和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一列中的变化情况;如16世纪欧洲;亚洲“增加了番茄、甘薯、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产量极大增加”,全球范围内农作物大传播,由此可得出:人类食物由原产地区域消费为主转向全球交流。
论证过程可以结合16世纪的时代特征,尤其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进行分析。具体论证如下,16世纪以前,人类处于相对分散、彼此隔离的状态,各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相对较少,人类食物以原产地消费为主。16世纪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各大洲的食物在全球范围内交流。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升华,可见,人类食品产地的变化,反映了16世纪以来的全球化进程。【解析】。要求。
①紧扣材料综合信息;观点明确;
②合理引用正确史实;进行恰当的说明;
③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①能够综合材料信息;观点较明确;
②能引用正确史实进行说明;但角度较为单一;
③有一定的逻辑;表述较清楚。
①能够基于部分材料信息提出观点;但观点不明确;
②能部分引用史实加以说明;但史实离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文化场馆停车场改造协议
- 主题餐厅装修分包合同模板
- 4S店装修补贴合同协议
- 宠物店装修合同标准格式
- 展览馆装修终止合同协议书
- 游轮卫生间装修合同标准
- 工程项目材料运输合同
- 广告传媒居间服务协议
- 无人机领域股权居间合同
- 达州市联考高一数学试卷
- GB/T 8014.1-2005铝及铝合金阳极氧化氧化膜厚度的测量方法第1部分:测量原则
- 股票基础知识(入市必读)-PPT
- eNSP简介及操作课件
- 公文与公文写作课件
- 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课件第七章运动技能的协调控制
- 节后复工吊篮验收表格
- 基于振动信号的齿轮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 医疗器械分类目录2002版
- DB11_T1713-2020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资料管理规程
- 气管套管滑脱急救知识分享
- 压缩空气系统管道阻力计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