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沪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3/13/28/wKhkGWefH6aAIlw7AAGxYouyIWc214.jpg)
![2025年沪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3/13/28/wKhkGWefH6aAIlw7AAGxYouyIWc2142.jpg)
![2025年沪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3/13/28/wKhkGWefH6aAIlw7AAGxYouyIWc2143.jpg)
![2025年沪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3/13/28/wKhkGWefH6aAIlw7AAGxYouyIWc2144.jpg)
![2025年沪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3/13/28/wKhkGWefH6aAIlw7AAGxYouyIWc214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沪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下列不符合生态工程基本原理的说法是()A.超载放牧导致草地退化,主要违背协调与平衡原理B.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工程中,关键是土壤微生物群的构建和植被恢复C.城市生活垃圾实现废物资源化利用依据的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D.退耕还湿地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人类提供游览胜地2、如图是蝗虫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与时间的关系,第6年时蝗虫数量为300只。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蝗虫数量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B.第5年时蝗虫数量最多C.第7年时蝗虫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D.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小于600只3、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种群间通常会发生()A.捕食B.竞争C.寄生D.互利共生4、下列人类活动对生物圈有积极影响的是()A.森林的大量砍伐B.海洋鱼类的过度捕捞C.随意排放工业废水D.合理利用土地5、下列有关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
②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大量使用氟利昂制冷剂。
③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被大量破坏。
④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A.①②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6、普氏原羚是青藏高原地区特有的濒危有蹄类动物,下表是青海湖地区不同植被群落(以占比最高的植物分类)与普氏原羚活动情况调查,以下叙述错误的是()。项目不同群落芨芨草紫花针茅麻黄沙蒿灌丛沙蒿灌丛植被覆盖率(%)65604333植被高度(cm)98503277水源现状丰富一般差差人类活动强烈较多一般轻微围栏现状基本被围部分少部分没有狼足迹数01324原羚总数100351548
A.推测水源丰富地区草本植物多样性高,普氏原羚数量较多B.植被高利于普氏原羚隐藏,其数量与植被高度有一定相关性C.狼群、普氏原羚种群分布及数量受食物和人类活动影响D.调查结果表明拆除草场围栏是恢复普氏原羚种群数量唯一因素7、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物种组成也不相同,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多种多样,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阴生植物的叶绿体比阳生植物大而且颜色深,适于弱光环境B.草原上的植物往往根系发达,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C.风媒花一般颜色鲜艳,气味芳香,随风飘散,适于风媒传粉D.鱼的身体呈流线型,用呼吸,用鳍游泳,以适应水生环境8、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一玻璃缸中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培养一段时间后,将100只螺移入玻璃缸中,并开始统计三种藻类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甲藻>乙藻>丙藻B.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丙藻>乙藻>甲藻C.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D.图示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竞争9、革蜱是一种寄生类昆虫,其幼虫和若虫常寄生于啮齿类动物体内,而其成虫常选择大型哺乳动物进行寄生,其成虫在叮咬人畜时会释放毒素,使人和动物患森林脑炎。图是某林区的红松果实、某种小型鼠(以红松果实为食)和革蜱的数量变化曲线图,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曲线③和①不能明显体现捕食关系,推测是小型鼠的繁殖能力强所致B.通过曲线②与③的关系推断出小型鼠与革蜱之间不是互利共生关系C.该林区红松、小型鼠和革蜱以及所有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一个群落D.该林区内动物患森林脑炎的发病率会呈现与曲线②相似的波动特征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10、下图为一富营养化河流生态修复工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曝气可增加厌氧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B.吸附基质增加了微生物附着的表面积,提高了净化效果C.植物浮床有吸收水体氮、磷的能力,可减少富营养化D.增加水体透明度,恢复水草生长是该修复工程的目标之一11、蚜虫的粪便是含有糖分的黏波,称为“蜜露”。蚂蚁非常喜欢吃“蜜露”,常用触角拍打蚜虫背部,通过拍打产生的振¨动频率促使蚜虫分泌“蜜露”。蚜虫受到其天敌瓢虫袭击时,会从尾部发出报警信息素,将危险信息通知给其他蚜虫,同时蚂蚁接收到报警信息素就会赶来驱除蚜虫的天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蚂蚁拍打蚜虫背部产生的振动频率属于物理信息B.蚂蚁吃“蜜露”,蚜虫同化量的一部分传递到蚂蚁C.化学信息可以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D.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12、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湿地的恢复除利用生物工程手段外,还要依靠自然演替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B.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工程的关键是植被恢复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C.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等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的主要对策D.我国可以走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13、垃圾实际是“被人们放错地方的资源”;对于垃圾中的有机废弃物将按照“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进行处理。下图为“无废化生态社区”中对有机废弃物进行处理的相关方案。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有机肥料能为农作物提供物质和能量B.从资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途径②、③优于④C.“无废化生态社区”主要遵循的生态学原理是物质循环再生D.“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提高了物质循环速率和能量传递效率14、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图乙;丙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图甲过程最终会达到与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B.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C.图甲中,b点时不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d点时不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D.图丙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15、有一种生活在热带的果蚁,将自己含有蛋白酶的排泄物排在收集来的落叶上,用这些落叶来培养真菌,然后以腐叶作为自己的食物来源。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体型大小不同的果蚁间不存在互利共生的关系B.果蚁同化的能量一部分传递给了真菌C.果蚁和真菌都是消费者,协同促进碳、氮元素的循环D.果蚁与真菌相互适应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16、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该种群的补充量。某实验水域中定期投入适量的饲料,其他因素稳定。图中曲线Ⅰ表示该实验水域中某种水生动物的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的关系,曲线Ⅱ表示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亲体数量约为1000个时,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B.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C.亲体数量大于1000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种群达到稳定状态D.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17、在自然界中,有些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关系呈现周期性波动,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这种现象与种内竞争无关B.二者的数量变化是不同步的C.所有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都符合该模型D.呈现出这种变化规律是因为两种群互相制约、互为因果18、下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鱼类的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d/a×100%是鱼类的能量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效率B.鱼类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大部分通过甲途径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鱼类的同化量,属于鱼的上一营养级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循环往复、逐级递减的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9、______________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20、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_______。21、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还加大了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如_______,退耕还林、还草、还湖,_______;加强_______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以及推进_______。22、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指种群在_______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算种群密度。
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_______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_______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3)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_______的个体数目。
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_______的个体数目。
(4)迁入率和迁出率。
迁入率:单位时间内_______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出率:单位时间内_______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5)年龄组成。
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_______的个体数目比例。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重要指标。年龄组成有三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
(6)性别比例。
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_______个体数目比例。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23、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成分和___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1题,共8分)24、现有A、B两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其生物组成和光照条件见下表。一段时间后,发现A瓶的生态系统较B瓶的稳定。生态瓶编号光照含微生物的泥沙浮游藻类水草浮游动物A+++++B-++++
注:“+”表示有;“-”表示无。请回答:
(1)A瓶中微生物、浮游模类、水草和浮游动物共网组成了一个____________,浮游藻类和水草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段时间后,B瓶中浮游藻类的种群密度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浮游动物的种群密度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4题,共40分)25、食物链;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假如在某温带草原上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链,请根据图分析回答: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一般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如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生产者,消费者和____________。
(2)在该食物链中猫头鹰和兔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____________,在营养级的传递过程中,能量传递逐级____________(填“递增”或“递减”);各营养级生物的遗体;粪便最后被细菌、真菌等利用。
(4)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使可以利用的无机物进入到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通过图中①________作用使其回到无机环境中。物质循环具有________(填“全球性”或“区域性”)。26、猴头杜鹃为常绿灌木;树高约2~5m。为更好的保护猴头杜鹃种群,促进其良性发展,科研人员对福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猴头杜鹃纯林与猴头杜鹃一长苞铁杉混交林的猴头杜鹃种群年龄结构进行了调查。
(1)在两种林地各选择3块样地,每个样地设置相邻的6个______(“1m×1m”或“10m×10m”)的样方。猴头杜鹃分布不均匀,最好选择猴头杜鹃分布______的地段作为样地。
(2)通过测量植株地面处的基径并划分等级,可间接推出猴头杜鹃种群的年龄结构。对两种林地猴头杜鹃种群年龄结构的调查结果如表。猴头杜鹃种群不同龄级猴头杜鹃的个体数IIIIIIIVVVIVIIVIIIVIII纯林中的猴头杜鹃种群72116141171912混交林中的猴头杜鹃种群301461100
注:I;II为幼树;其他为成龄。
根据表中数据推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猴头杜鹃种群增长率较大的是______。
(3)猴头杜鹃纯林自我更新速度慢,高龄树木树冠郁闭度(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高,其他物种很难迁入其中,使其在大面积病虫害爆发时易受到打击。为使猴头杜鹃林良性发展,可适当对______进行砍伐,这样做的好处是______。
(4)下列与猴头杜鹃有关的问题,属于种群水平的是______。A.猴头杜鹃纯林中猴头杜鹃的数量是如何变化的B.猴头杜鹃一长苞铁杉混交林中猴头杜鹃种群占据什么位置C.猴头杜鹃一长苞铁杉混交林中猴头杜鹃种群的死亡率为多少D.猴头杜鹃一长苞铁杉混交林中猴头杜鹃与长苞铁杉的关系是怎样的27、二化螟和褐飞虱在水稻植株上产卵繁殖;导致水稻减产。科研人员对这两种害虫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1)科研人员在害虫寄生情况不同的四组水稻植株上,放置二化螟,7天后分别测定各组水稻植株上放置的二化螟虫体重量,处理及结果如下图所示。实验结果表明,褐飞虱对新放置的二化螟的影响是____________。
(2)研究发现;二化螟为钻蛀性害虫,以水稻茎秆纤维等为食;而褐飞虱主要刺吸。
水稻茎叶汁液。试从生态位的角度分析,这两种害虫种间竞争较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科研人员进一步研究了二化螟、褐飞虱、水稻及周围其他生物和所处的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下表是该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三个种群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的能量流动情况(单位:106kJ/a)。种群同化总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呼吸消耗传给下一营养级传给分解者未被利用甲2461001351乙3694丙72769470
①种群丙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___________kJ/a,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保留两位小数)。
②稻螟赤眼蜂可将卵产在二化螟的虫卵内,是二化螟的天敌。科研人员利用稻螟赤眼蜂来防治二化螟,这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28、为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某地开展了退耕还湖工程,下表是某个经过改造的湖泊生态系统,该系统存在三个营养级,分别为植物、植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三个营养级全部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10³kJ)。营养级植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同化量500YZ呼吸作用消耗13226.53.8未被利用29234.33.1其他部分X2.20.1(1)从夏天到冬天湖泊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发生明显变化,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在退耕还湖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当地的生态环境,也要考虑居民的实际收入,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原理。
(2)若研究某动物甲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____________。A.甲的栖息地B.甲的食物C.甲的天敌D.甲与其他物种的关系(3)表中的X的具体数值为______×10³kJ,肉食性动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______×10³kJ,由第一营养级向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
(4)金鱼藻是一种较大型的水生植物,为研究其对铜绿微囊藻(一种蓝细菌)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了两组实验,一组将铜绿微囊藻与金鱼藻共同培养,另一组向铜绿微囊藻培养液中加入适量养殖过金鱼藻的培养液,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组实验中铜绿微囊藻的生长都明显受到抑制,据此推测,金鱼藻在竞争中占优势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答出两点)。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D【分析】【分析】
生态工程依据的基本原理: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
(2)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
(3)协调与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
(4)整体性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
(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要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改善功能;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使得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
【详解】
A;超载放牧导致草地退化;主要违背协调与平衡原理,A正确;
B;土壤微生物群的构建和植被恢复是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工程中的关键的措施;B正确;
C;城市生活垃圾实现废物资源化利用依据的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C正确;
D;退耕还湿地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野生动植物;D错误。
故选D。2、D【分析】【分析】
分析柱形图:图示为蝗虫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可见,该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先增加后降低,说明其数量呈“S”型增长。
【详解】
A;由图可知;蝗虫种群的增长速率一直大于0,蝗虫数量一直在增加,A错误;
B;第9年蝗虫数量最多;B错误;
C;第7年时蝗虫种群数量还在增加;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错误;
D;环境容纳量(K值)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在第5年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处于K值一半处,种群数量为300只,则K值为600只,D正确。
故选D。3、B【分析】【分析】
本题考查种间关系;意在考查学生的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如下表。
【详解】
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甲乙两个种群会争夺这些资源,发生竞争。A、C、D错误,B正确。故选B。
【点睛】
要抓住“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这一条件,结合种间关系的有关知识,判断为竞争关系。4、D【分析】【分析】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详解】
ABC、森林的大量砍伐、海洋鱼类的过度捕捞、随意排放工业废水会造成环境污染,对生物圈的保护没有积极意义,ABC错误;
D;合理利用土地;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对生物圈有积极影响,D正确。
故选D。
【点睛】5、A【分析】【分析】
1;全球性气候变化原因及危害:温室气体大量排放。
2;臭氧层破坏(1)臭氧层作用: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对地球生物具有保护作用。(2)破坏原因:空气中的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3)机理:氟利昂遇紫外线即放出氯,氯破坏臭氧分子的能力极强,一个氯原子能破坏10个臭氧分子。(4)危害:臭氧层破坏后,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将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危害。
3;酸雨(1)形成原因:主要是硫和氮的氧化物溶于雨水而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酸雨的pH<5.6。(2)来源: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等。
4;水污染①来源:生活污水、工业污水;海洋运输时时有泄漏和倾倒污染物。②表现:富营养化。③结果:若表现在海洋中称为赤潮,若表现在湖泊等淡水流域称为水华。
【详解】
①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温室气体增多,①正确;
②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大量使用了氟利昂等含氟制冷剂;破坏臭氧层,②正确;
③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等;硫和氮的氧化物溶于雨水而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③错误;
④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主要是大量含有各种含氮和磷有机物的废污水排入水中;使藻类大量生长,④错误。
故选A。
【点睛】6、D【分析】【分析】
由表格数据可知不同群落其分布不同;人类活动和食物的多少及所生存的环境影响种群数量的多少。
【详解】
A;由表格可知水源丰富的群落为芨芨草;故推测出草本植物多样性高,而芨芨草群落的普氏原羚数量也较多,A正确;
B;由表格看出植被越高的群落中普氏原羚数量越多;说明普氏原羚数量与植被高度有一定相关性,B正确;
C;由表格看出人类活动强烈的地方无狼足迹;活动少的地方有狼足迹,围栏的有无也影响了狼群、普氏原羚种群的数量和分布,C正确;
D;调查结果表明拆除草场围栏、减少人类活动以及环境因素均会影响普氏原羚种群数量的恢复;D错误。
故选D。7、C【分析】【分析】
虫媒花一般都是颜色鲜艳;气味芳香,适于昆虫传粉;风媒花的花粉粒小而数量多,容易随风飘散,适于风媒传粉。
【详解】
A;阴生植物一般生长在弱光条件下;故阴生植物的叶绿体比阳生植物大而且颜色深,有利于获取到阳光,故阴生植物与弱光条件下的生活相适应,A正确;
B;草原上的植物往往叶片下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且根系往往发达,有利于抵抗干旱的环境,B正确;
C;虫媒花一般都是颜色鲜艳;气味芳香,适于昆虫传粉;风媒花的花粉粒小而数量多,容易随风飘散,适于风媒传粉;C错误;
D;鱼的身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游泳时的阻力;用鳃呼吸,适于吸收水中的氧;用鳍游泳,这些都是与水生环境相适应的,D正确。
故选C。8、A【分析】【分析】
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种间竞争是指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现象。
根据图示信息可以看出;某种螺对藻类的捕食偏好为甲藻;乙藻和丙藻。
【详解】
A、将某种螺全部移入玻璃缸中,螺优先捕食甲藻,因而甲藻数量下降,而后乙藻数量上升,而后因为被捕食而下降,此后丙藻获得了生存的机会,因而其数量有所上,据此可推测,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甲藻>乙藻>丙藻;A正确;
B;放入螺后;甲藻数量首先大幅度减少,并减小到较低水平,此后乙藻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丙藻数量一直维持较低水平,说明螺在甲藻减少的情况下主要捕食乙藻,即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B错误;
C;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的无机环境组成的同一整体;可见甲、乙、丙三种藻和螺不能看做是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C错误;
D;图中甲藻数量下降后;乙藻获得了更多的空间、资源而表现为数量大增,此后,主要由于螺的捕食更多导致乙藻种群数量减少,D错误。
故选A。9、C【分析】【分析】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例如翠鸟捕鱼。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
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生物群落。
【详解】
A;曲线③和①并没有出现“此长彼消、此消彼长”的曲线走势;因此不能明显体现捕食关系,可能是因为③小型鼠繁殖能力强导致小型鼠数量变化没有滞后于红松果实,A正确;
B;由图中曲线②与③可知;两条曲线不是同升同降的关系,可推测小型鼠与革蜱不是互利共生关系,B正确;
C;群落是该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包括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小型鼠和革蜱不能代表所有的动物,C错误;
D;林区居民因革蜱叮咬而易患森林脑炎;因此可推测发病率会呈现与曲线②相似的波动特征,D正确。
故选C。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10、B:C:D【分析】【分析】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的富集;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导致水体溶氧量下降,进而引起水生生物衰亡、水质恶化的现象。利用需氧微生物与厌氧微生物能够降解有机污染物的作用、植物的根系能够从水体中吸收氮、磷等矿质营养的作用,依据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进行合理设计,对污染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从而达到改善和净化水质的目的。
【详解】
曝气可增加溶氧量,进而降低厌氧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A错误;吸附基质增加了微生物附着的面积,有利于微生物的生理活动,可促进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因此能够提高净化效果,B正确;借助植物浮床,可使植物庞大的根系透过小孔牢牢的固定在水体中,植物的根系从水体中吸收氮、磷等物质,可减少水体富营养化,增加水体透明度,恢复水生植物生长,从而起到了改善和净化水质的效果,可见,增加水体透明度,恢复水草生长是该修复过程的目标之一,C、D正确。故选BCD。11、A:C: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详解】
A;蚂蚁用触角拍打蚜虫背部;通过拍打产生了一定的振动频率,属于物理信息,A正确;
B;“蜜露”属于蚜虫的粪便;其中含有的能量不属于蚜虫的同化量,B错误;
C;据题干信息;报警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该信息可以在蚜虫间传递,也可以在蚜虫与蚂蚁间传递,C正确;
D;据题干信息;蚂蚁和蚜虫可以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
故选ACD。12、A:B【分析】【分析】
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
(1)问题:矿区土体;土壤和植被;乃至整个地区生态系统的破坏。
(2)对策:人工制造表土;多层覆盖、特殊隔离、土壤侵蚀控制、植被恢复工程等;关键是植被恢复及其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
(3)案例:赤峰市元宝山矿区生态恢复工程。
【详解】
A;湿地的恢复除利用生物工程手段外;还要依靠自然演替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A正确;
B;煤矿废弃后;恢复生态环境的关键是植被的恢复及其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B正确;
C;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的措施有保土蓄水、耕作、林草、生物等;层层设防控制土壤侵蚀,C错误;
D;我国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不能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之路,D错误。
故选AB。
【点睛】
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生态恢复工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要求考生识记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对策及案例,明确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工程的关键是植被的恢复及其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13、B:C【分析】【分析】
1;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
(2)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
(3)协调与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
(4)整体性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
(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要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改善功能;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使得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
【详解】
A;施用的有机肥通过微生物的分解能为作物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不能提供能量,A错误;
B;从资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通过多层分级利用有机废弃物中的物质,既充分利用有机物中的能量,又减少了环境污染,因此途径②、③优于④,B正确;
C;“无废化生态社区”生产模式;遵循物质循环再生原理,C正确;
D;“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提高了物质循环速率和能量的利用效率;能量传递效率不能改变,D错误。
故选BC。14、A:B:D【分析】【分析】
分析甲图: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即弃耕农田→杂草丛生→灌木丛生→茂密的乔木林;分析曲线图:图乙;丙、丁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详解】
A;群落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任何环境下的演替最终都要达到一个成熟阶段,这时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因此图甲过程最终会达到与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A正确;
B;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大,最终趋于稳定,因此图乙可表示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B正确;
C、图甲中,b点和d点时都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C错误;
D;群落演替过程中存在“优势取代”现象;由“弃耕农田”到“杂草丛生”,草本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加,由“杂草丛生”到“灌木丛生”,草本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减少并保持相对稳定,因此图丙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D正确。
故选ABD。15、B:C【分析】【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果蚁与真菌都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生物间的种间关系主要有竞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
【详解】
A;互利共生是种间关系;而体型大小不同的果蚁属于同一个物种,因此体型大小不同的果蚁间不存在互利共生的关系,A正确;
B;真菌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落叶;少部分来自果蚁含蛋白酶的排泄物,果蚁同化的能量并没有传递给真菌,B错误;
C;果蚁和真菌都是分解者;C错误;
D;果蚁与真菌相互适应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故选BC。
【点睛】16、B:C【分析】【分析】
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详解】
A;亲体数量约为1000个时;该种群的补充量等于亲本数量,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是K值,根据种群的增长率变化可知,捕捞后种群数量处于K/2时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A错误;
B;种群数量处于K/2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即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B正确;
C;由图可知;亲体数量大于1000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达到K值,种群达到稳定状态,C正确;
D;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
故选BC。17、A:C【分析】【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图示为捕食者和猎物种群的关系;两者之间的数量变化有周期性波动,且无论猎物还是捕食者,种群体内部的数量也会出现周期性的增减。
【详解】
A;该模型体现的是捕食者和猎物的种间关系;种内竞争会影响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从而影响该模型的形成,故这种现象与种内竞争有关,A错误;
B;由图示可知;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相互制约,捕食者数量增加,会导致被捕食者数量减少,被捕食者数量减少会限制捕食者的数量增加,故二者的数量变化是不同步的,B正确;
C;如果捕食者种群数量过小;捕食的猎物有限,不足以制约猎物种群增长,猎物数量还会出现升高,故不是所有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都符合该模型,C错误;
D;呈现出这种变化规律是因为捕食者种群与猎物种群之间相互制约;二者的数量变化互为因果,D正确。
故选AC。18、A:D【分析】【分析】
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包括粪便量和同化量;同化量的去向包括呼吸散失的热量;遗体残骸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最高营养级除外)和自身生长发育的能量。
【详解】
A;传递效率=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d是摄入量,故d/a×100%不是鱼类的能量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效率,A错误;
B;鱼类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大部分通过甲途径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小部分合成ATP,B正确;
C;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鱼类的同化量;属于鱼的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C正确;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D错误。
故选AD。三、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9、略
【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河流的自净能力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详解】
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点睛】【解析】负反馈调节20、略
【解析】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21、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植树种草防治沙漠化生物多样性生态农业。2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单位面积随机平均值新产生死亡迁入迁出各年龄期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雌雄23、略
【分析】【详解】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解析】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四、实验题(共1题,共8分)24、略
【分析】【分析】
生物群落是指一定区域内全部生物的总和;群落中生物间的种间关系包括竞争;互利共生、寄生、捕食,这些生物构成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瓶有光照即有能量的输入,较为稳定,B瓶没有光照即没有能量的输入,不能维持较长的时间,所以不如B瓶稳定。
【详解】
(1)A瓶中微生物;浮游模类、水草和浮游动物共网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浮游藻类和水草争夺阳光和养料,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为竞争。
(2)B瓶没有光照;藻类无法光合作用,一段时间后,浮游藻类的种群密度降低;植物的种群密度降低,为浮游动物提供的氧气和食物不足,浮游动物的种群密度降低。
(3)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重新供生产者利用。
【点睛】
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识记生态系统各成分的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析】生物群落竞争降低没有光照;藻类无法光合作用降低氧气和食物不足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五、综合题(共4题,共40分)25、略
【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绿色植物草为生产者;其余动物均为消费者,细菌;真菌作为分解者、无机物、二氧化碳是非生物的物质。该食物链即草→兔→猫头鹰。
【详解】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一般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如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食物链:草→兔→猫头鹰;在该食物链中猫头鹰和兔的关系是捕食。
(3)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太阳(能);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沿食物链逐级递减,且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4)生物通过图中①呼吸作用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如二氧化碳;使其回到无机环境中。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点睛】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解析】分解者捕食(关系)太阳(能)递减呼吸全球性26、略
【分析】【分析】
1;种群: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种群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详解】
(1)样方大小视调查对象的大小及分布情况而定;本题调查对象是猴头杜鹃所以应选择10m×10m的样方,若种群数量少可以适当增加样方面积;猴头杜鹃分布不均匀,最好选择猴头杜鹃分布比较集中的样方,能很好的研究保护猴头杜鹃种群的方法。
(2)纯林中的猴头杜鹃种群的成龄猴头杜鹃多于幼树;而混交林中的猴头杜鹃种群的幼树多于成龄树,故混交林中的猴头杜鹃种群的种群增长率较大。
(3)猴头杜鹃纯林自我更新速度慢;高龄树木树冠郁闭度高,这样会使得低龄树木生长受阻,可以适当进行砍伐使低龄级植株获得更多阳光等资源,也可以增加其他物种的迁入。所以可适当对高龄级猴头杜鹃植株行砍伐,这样做既能缓解种内竞争,使低龄级植株获得更多阳光等资源,而降低死亡率并加快生长,又能为外来物种提供必要的生存条件。
(4)种群的数量变化和种群的死亡率均属于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而种群所占据的位置和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故选AC。【解析】(1)10m×10m比较集中。
(2)混交林中的猴头杜鹃种群。
(3)高龄级猴头杜鹃植株既能缓解种内竞争;使低龄级植株获得更多阳光等资源,而降低死亡率并加快生长,又能为外来物种提供必要的生存条件。
(4)AC27、略
【分析】【分析】
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同化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用于生长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乡镇单位解聘合同范本
- 农民在工地打工合同范本
- 公厕施工范围合同范本
- 京西印玥合同范本
- 2025年度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程个人劳务分包合同
- 公司渔业船舶买卖合同范例
- 会议家具采购合同范本
- 临时住宿合同范本
- 借住公租房合同范例
- 修补围网合同范本
- 幼儿园开学前的厨房人员培训
- 油漆工培训试题
- 2024年四川绵阳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英语试卷真题(含答案详解)
- 2025年阀门和龙头项目发展计划
- 快手信息流广告优化师(初级)认证考试题库(附答案)
- 园林景观绿化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消防员证考试题库2000题中级
- 校园安全教育高中生
- 2024至2030年中国数字压力表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
- 【蝉妈妈】2024年抖音电商酒水行业趋势洞察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