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浙教版选择性必修1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浙教版选择性必修1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浙教版选择性必修1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浙教版选择性必修1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浙教版选择性必修1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浙教版选择性必修1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周代礼乐制度中,“礼”讲究差异,“乐”则讲究和同。“乐”的功能就是使君臣之间、父子之间显得“和合”,增加凝聚力、亲和力。这反映出周代“乐”的主要目的是A.稳定统治秩序B.维护等级制度C.丰富社会生活D.凝聚家族亲情2、1898年,光绪帝下诏创立京师大学堂,其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之设。所以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谨遵此次谕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全学之纲领。”从中可以看出A.传统教育得到稳定的发展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C.办学以培养西学人才为主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3、下表是河北易县燕下都出土的战国钱币统计简表。由下表可以推知,燕下都。

注:燕下都是燕国为了应付南方各国,在河北易县建立的军事重镇,界于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西依太行山,南临易水,东部迤连于河北平原。A.虎踞要冲,商品经济活跃B.经济繁荣,遭到列国觊觎C.币种较多,商贾周游天下D.交通便利,对外交流频繁4、有学者说:“这种法律的作用是积极的,亦即以刑法制裁为手段,达到德礼实践的目的。礼与刑相辅而行,相得而益彰,比起空洞洞的提倡道德,恐怕有效多了。”该法律的撰成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该法律是()A.《九章律》B.《二年律令》C.《永徽律疏》D.《大唐开元礼》5、有学者认为,八股文类似于文字游戏且大都内容空洞,而且它将阅卷人对文章内容的主观感受,成功地转移到了文字技巧和作文范式,考官只需看卷子上的文字游戏做得是否娴熟、文字功底是否老道便可定出优劣。该学者意在强调八股取士()A.选拔功能的异化B.程序上的标准化C.唯才是举的导向D.服务专制的本质6、SDR作为许多国际组织的记账单位也被称为“纸黄金”;2016年10月1日之前,SDR货币篮子里只有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下面的时事漫画反映出。

A.中国对世界银行的影响力增强B.中国在国际金融舞台地位提高C.布雷顿森林体系不断走向衰落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接纳了中国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5题,共10分)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研究隋唐以前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机制的沿袭与变革情况:。朝代。

特点。

地方。

沿革情况。

秦。

传承开创。

郡县制。

秦朝建立后;全面推行郡县制,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汉。

汉承秦制。

西汉初年:

(1)_________(制度名称);

东汉:州;郡、县。

汉初(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来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基础上,汉武帝颁布(3)“_____”,_______。

东汉时“州”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成为郡以上的一级政区。

隋。

承前启后。

州;县。

隋废郡;由州直辖县。

唐。

发展完善。

道;州、县。

州的行政权力萎缩;

监察区“道”(4)________________。

8、中国古代的国家政治治理。

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其中治理国家的政治制度体系是共中的一个重耍组成部分。(1)完成下列提纲。(将字母分别填入相应空格中)

A.削弱地方权力与加强中央集权的地方官制。

B.选择标准的演变与不断制度化的趋势。

C.君主专制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D.由官员兼任到设立专门机构的演变趋势。

E;“家国一体”政治特点的先秦政治制度。

(2)若就提纲中的“二”展开论述;可选择下列哪三则材料?(选字母)

9、(一)官员的选拔。制度时期内容世官制西周至。

春秋官位世袭的制度,____世代垄断高官荐举功劳制春秋。

战国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____授予官职“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秦朝向官吏学习____而为官察举制汉代含义察举指先____而后____形成汉武帝时期形成汉武帝时期内容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分____(岁举)和____(无固定时间)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内容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分____(岁举)和____(无固定时间)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评价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评价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此外,积____为官和____等也是两汉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此外,积____为官和____等也是两汉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九品中正制魏晋。

南北朝背景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推行220年,魏王曹丕推行此制推行220年,魏王曹丕推行此制内容在各州、郡设置____、____,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获得____的士人,由吏部授官内容在各州、郡设置____、____,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获得____的士人,由吏部授官评价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____。但后来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评价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____。但后来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10、民族交融往往通过战争;和亲、改革与管理、经济交往等方式实现。按照这种分类;与下列事件对应,填写在答题纸上(填写序号和文字)。

①征伐匈奴②设河西四郡③孝文帝改革。

④文成公主进藏⑤建立榷场⑥设宣政院。

。民族交融的方式事件战争

和亲

改革与管理

经济交往

11、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秦汉时期田赋秦朝“收泰半之赋”;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的税率,汉景帝改为三十税一人头税秦朝的主要有口赋。汉朝的分口赋、算赋。汉朝还征收________税秦朝的主要有口赋。汉朝的分口赋、算赋。汉朝还征收________税徭役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隋唐时期隋朝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唐朝实行________制,租、调之外的役,用“庸”代替唐朝实行________制,租、调之外的役,用“庸”代替780年,唐朝政府改行________,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780年,唐朝政府改行________,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宋朝征收两税,但________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宋朝除了征收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宋朝除了征收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王安石推行________王安石推行________元朝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元朝在税粮外又有“科差”明朝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________”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________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________清朝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实行“________”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5题,共10分)12、开创郡县制度和行省制度的朝代是秦朝与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化,是中国省制的开端。A.正确B.错误13、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如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并发挥了主导作用。A.正确B.错误1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据此,中央政府在广西设立了广西壮族自治区。A.正确B.错误15、地理环境并非雅典民主制度形成的决定性因素。A.正确B.错误16、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是具有独立主权的实体。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4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朝是古代中国诗歌创作的兴盛期,诗赋被引入科举考试之中,出现了考生一味注重形式,追求辞藻华丽,以应付考试的情形。宋代以后,士人对进士科重诗赋的消极影响的反应愈加强烈。宋仁宗时,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要求在考试内容方面先试策论,后试诗赋,废除帖经、墨义,以取“经济”之士。王安石在变法期间,动议神宗改贡举制度,提出作为科举制主要科目的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的意见。科考改革所反映出的重视“天下国家之用”的思想,也间接影响到北宋学校课程教学的内容,形成了以实用之学为核心的新格局,以“明体达用”为宗旨的新教育理念。唐朝是古代中国诗歌创作的兴盛期,诗赋被引入科举考试之中,出现了考生一味注重形式,追求辞藻华丽,以应付考试的情形。宋代以后,士人对进士科重诗赋的消极影响的反应愈加强烈。宋仁宗时,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要求在考试内容方面先试策论,后试诗赋,废除帖经、墨义,以取“经济”之士。王安石在变法期间,动议神宗改贡举制度,提出作为科举制主要科目的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的意见。科考改革所反映出的重视“天下国家之用”的思想,也间接影响到北宋学校课程教学的内容,形成了以实用之学为核心的新格局,以“明体达用”为宗旨的新教育理念。宋朝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饱受周边民族政权的军事侵扰,但就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来说,是毫不逊色于前代的,这与北宋严格的文官考试制度所带来的政治相对清明是分不开的。进士出身的政治家和能吏中,有很多人在科技方面也颇有造诣,如燕肃、沈括、苏颂等,他们为推动北宋科学技术的繁荣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摘编自胡昭君《北宋科举制度改革:为“天下国家之用”》光绪二十三年(1897材料二光绪二十三年(9年),严修上《奏请设经济专科折》,提出“非有旷世非常之特举,不能奔走乎群材,非有家喻户晓之新章,不能作兴乎士气”,建议朝廷破常格以搜才,“或周知天下郡国利病,或熟谙中外交涉事宜,或算学译学擅绝专门,或格致制造能创新法,或堪游历之选,或工测绘之长”,统立经济之专名,以别旧时之科举;由京官四品以上,外官三品以上,与各省学臣,各举所知,无限人数,请旨定期考试;凡录用由于此科,皆比于正途出身。次年年初,光绪帝颁谕(经济)特科与岁举并行,同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宋科举制度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严修经济特科改革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经济特科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

(3)综合以上信息,谈谈你对中国历史上“经济”人才的认识。月,“戊戌政变”爆发,慈禧降谕旨:“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著即行停罢。”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律要求官吏必须廉洁奉公,严惩官吏利用职权营私舞弊、贪赃枉法的行为,并且对官吏的约束范围不限于本人而且及于家属。唐代不仅在立法上规定了严密防范官吏贪赃的具体措施,而且在司法上也严厉规定了对贪赃官吏的处罚。唐律虽规定官吏可享有议、请、减、赎和官当等特权,但对犯赃官吏,则大杖伺候,一切特权取消,严惩不贷将官吏的贪赃枉法,与犯十恶不赦的重大犯罪等同起来,足见唐律对吏治的重视。唐律要求官吏必须廉洁奉公,严惩官吏利用职权营私舞弊、贪赃枉法的行为,并且对官吏的约束范围不限于本人而且及于家属。唐代不仅在立法上规定了严密防范官吏贪赃的具体措施,而且在司法上也严厉规定了对贪赃官吏的处罚。唐律虽规定官吏可享有议、请、减、赎和官当等特权,但对犯赃官吏,则大杖伺候,一切特权取消,严惩不贷将官吏的贪赃枉法,与犯十恶不赦的重大犯罪等同起来,足见唐律对吏治的重视。——摘编自何雨亭《唐代整顿吏治的立法》清末新政时期,官场混乱无章,吏治腐败难返,破坏着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在这种腐败成风的社会环境里,清政府新政收效甚微,有的措施甚至成为虐民的苛政。这段时间内,清政府不仅继承了历代王朝的弊政,而且又有在社会转型时期所滋生出来的许多新问题,新旧问题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构成衰世所特有的吏治腐败景象。争权夺利、因循敷衍、贪污受贿、横征暴敛、生活腐化,行者不讳,闻者不惊,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危害。腐朽的统治者并没有励精图治,恰恰相反,他们把改革当作发财的最好时机,从上到下,都疯狂贪污、受贿,大肆搜刮、掠夺,最终激起群众的反抗,可以说他们亲自把绅商阶层和广大人民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材料二清末新政时期,官场混乱无章,吏治腐败难返,破坏着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在这种腐败成风的社会环境里,清政府新政收效甚微,有的措施甚至成为虐民的苛政。这段时间内,清政府不仅继承了历代王朝的弊政,而且又有在社会转型时期所滋生出来的许多新问题,新旧问题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构成衰世所特有的吏治腐败景象。争权夺利、因循敷衍、贪污受贿、横征暴敛、生活腐化,行者不讳,闻者不惊,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危害。腐朽的统治者并没有励精图治,恰恰相反,他们把改革当作发财的最好时机,从上到下,都疯狂贪污、受贿,大肆搜刮、掠夺,最终激起群众的反抗,可以说他们亲自把绅商阶层和广大人民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吏治整顿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新政时期吏治腐败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官员腐败问题的认识。评卷人得分五、论述题(共3题,共18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纵观中国古代的乡村治理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古代长期是以宗法观念来对社会进行管理和控制,通过税收来集中乡村社会资源,通过科举制度将文化和知识联结起国家和乡村社会,使正统封建理论在乡村社会思想领域占绝对领先和主导地位。在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乡村治理模式以乡里制度和保甲制度为主线,结合各朝各代的具体实际情况,形成了具有当时朝代特色的乡村治理模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在潜移默化中,一直遵循其内在规律,即国家政权通过多种方式保持对乡村社会的有效控制,但是在治理的介入方面较为适度,以便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摘编自朱亮《中国古代乡村治理模式演变及其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某一朝代影响乡村治理的一个举措进行阐释。(要求:朝代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

在自然经济和专制统治环境下;不具备产生诸如自由;平等、权利、义务等近代民法观念的条件。

清末。

1902年清廷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仿德;日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随着王朝终结,未及颁行。

民国。

北洋政府以大清民律草案为蓝本;完成民国民律草案。因时局多变,未能完成立法程序。1930年国民政府在此前民律基础上修订的《中华民国民法》颁布实施。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名词,西方禁止刑讯;独立审判的原则及审判公开制度、陪审及辩护制度等也逐渐进入中国法律体系。

20世纪五。

六十年代。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两次启动《民法典》起草工作,但因政治运动等被迫中断。初成的两部草案与苏联民法典一脉相承,如“财产流转”便将继承制度排除在外,但加入了预算;税收等计划经济方面的内容。

20世纪七。

八十年代。

1979年第三次启动民法典编纂。但立法机关认为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各种民事关系尚未定型,制定完整的法典条件还不具备,故决定先分步制定民事单行本。

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相继制定,身份平等、权利神圣等私法理念也备受推崇。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逐步加快。

2020年5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施行;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摘编自何勤华《西方法学史纲》、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等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2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战国时期,选贤任能是思想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战国时期,选贤任能是思想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战国时期,选贤任能是思想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战国时期,选贤任能是思想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材料一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A【分析】【详解】

礼、乐两者相辅相成,材料中“‘礼’讲究差异,‘乐’则讲究和同”表明以“礼”来严格区别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凝聚“礼的等级秩序,以稳定统治,故A项正确;B项比较片面,不能反映出材料中“使君臣之间、父子之间显得'和合’”的内容,故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礼”“乐”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没有反映出社会生活,故排除C项;“君臣之间”是国家政治层面,不仅仅是家族亲情,故排除D项。2、D【分析】【详解】

依据材料中“所以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造就通才为全学之纲领。”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期清政府主张实行“通才教育”,“通才教育”的核心是伦理道德教育,清末所谓的“通才”指的是具有封建伦理道德观和掌握并熟练运用西学艺能之人,这表明清末教育制度正处于转型时期,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新式学堂教育的内容,并未体现传统教育的发展情况;B选项错误,此时期新式学堂教育刚刚起步,尚未得到普及;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清政府意图培养“通才”,并非只是精通西学的人才。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3、A【分析】【分析】

【详解】

材料“界于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西依太行山;南临易水,东部迤连于河北平原”体现的是燕下都地理位置重要;从材料中的出土钱币来看,燕下都商品交换活跃,因此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列国对燕下都的觊觎,排除B项;币种较多的说法是对材料的曲解,反映的是商品经济活跃,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对外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4、C【分析】【详解】

根据“该法律的撰成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朝时期《永徽律疏》的颁布标志着中华法系的确立,C项正确;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是《永徽律疏》的撰成,不是《九章律》、《二年律令》和《大唐开元礼》,排除ABD项。故选C项。5、A【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股文类似于文字游戏且大都内容空洞”“成功地转移到了文字技巧和作文范式”可知,该学者认为八股文大都内容空洞,重视文字技巧和作文范式,使考官忽视了文章内容本身,这说明八股取士选拔功能异化,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八股取士的程序,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八股取士不一定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八股取士为专制服务的本质,排除D项。故选A项。6、B【分析】【分析】

【详解】

人民币加入一篮子货币,表明中国在金融领域地位的提高,故选B项;人民币加入一篮子货币,与世界银行无关,排除A项;布雷顿森林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崩溃,排除C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成立中国就加入了,中国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创始国,排除D项。二、填空题(共5题,共10分)7、略

【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在地方推行的制度是郡国并行制;推行郡国并行制,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最终引发了七国之乱;后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强化了中央集权;唐朝时期州的行政权力萎缩,监察区“道”逐渐演变为行政区,权力扩大。【解析】郡国并行制推行郡国并行制,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权力扩大。8、略

【分析】【详解】

(1)一;贵族政治指的是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夏商周的制度都具有“家国一体”特点,所以1)应填E;二、根据材料中的皇权加强、地方管理由中央垂直管理等可知,这里强调的是中央集权,所以二出应填C;且2)处应填A;三、标题是选官制度的演变,而中国的选官制度的标准经历了从血缘到德才、门第和才学的演变,且不断制度化,所以1)处应填B;四、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封建社会初期往往由官员兼任,随着历史发展,后来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监察,所以1)处应填D。

(2)根据材料可知,“秦代行政图“,反映的是秦代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有关,故B项正确;“清掣签金瓶”反映的是清朝利用民族政策加强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有关,故C项正确;都护府是汉、唐时期中原王朝为监护边境各族而设置的军事机构,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E项正确;“清民间匾额”反映的是科举制的发展,与君主专制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无关,故A项错误;西周著作反映的是西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历史,当时还未产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D项错误。【解析】(1)一;1):E;二、C;2):A;三、1):B;四、1):D

(2)B、C、E9、略

【分析】【详解】

①结合所学可知;西周至春秋实行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②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为荐举功劳制,即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

③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官员选拔制度,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④⑤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实行察举制,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

⑥⑦结合所学可知;察举制分常科(岁举)和特科(无固定时间)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

⑧⑨结合所学可知;积功劳为官和征辟等也是两汉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

⑩⑪⑫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即在各州;郡设置资品、大中正,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获得中正的士人,由吏部授官;

⑬结合所学可知,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后来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解析】贵族军功大小律令考察推举常科特科功劳征辟资品大中正中正中央集权10、略

【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征伐匈奴属于战争方式;文成公主进藏属于和亲方式;设河西四郡、孝文帝改革和设宣政院属于改革与管理的方式;建立榷场属于经济交往的方式。【解析】战争:①征伐匈奴;和亲:④文成公主进藏;改革与管理:②设河西四郡③孝文帝改革⑥设宣政院;经济交往:⑤建立榷场。11、略

【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的分口赋;算赋。汉朝还征收财产税。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租庸调制,租;调之外的役,用“庸”代替。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780年,唐朝政府改行两税法,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推行募役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解析】财产租庸调两税法附加税募役法金花银一条鞭法摊丁入亩三、判断题(共5题,共10分)12、B【分析】【详解】

郡县制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并非秦朝开创,故该说法错误。13、A【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这就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为此,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如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并发挥了主导作用,所以材料说法正确。14、A【分析】【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据此,中央政府设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等,故正确。15、A【分析】【详解】

自然环境对文明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性因素。雅典民主制度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所以该说法正确。16、B【分析】【详解】

特别行政区与民族区域自治区都是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遵循宪法的前提下实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离的部分,是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故该说法错误。四、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4分)17、略

【分析】【详解】

(1)背景:根据材料一“诗赋被引入科举考试之中;出现了考生一味注重形式,追求辞藻华丽,以应付考试的情形”可知科举考试重诗赋的弊端暴露;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北宋时期重文轻武导致政治危机不断发酵;辽;西夏等民族政权的崛起和威胁;儒学的复兴;社会结构的变动和阶层流动的加快。

意义:根据材料二“专考经义和时务策的意见”可知培养了一批实用人才;根据“他们为推动北宋科学技术的繁荣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知客观上推动了科技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适应了宋代政府经济职能扩大的需要;促进了书院教育的发展;助推了理学思想走向成熟。

(2)主张:根据材料二“非有旷世非常之特举;不能奔走乎群材,非有家喻户晓之新章,不能作兴乎士气”可知兼顾选拔人才和提振士气;根据“或周知天下郡国利病”可知全面选拔国际化实用人才;根据“由京官四品以上,外官三品以上,与各省学臣,各举所知,无限人数,请旨定期考试”可知借鉴察举制的部分做法,取消了人数限制和待遇与进士相同。

根本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特科失败的根本原因为近代经济;社会因素发展不充分。

(3)认识:根据两则材料和前两问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历史上“经济”人才的判断标准具有时代性;“经济”之士往往具备某种特殊的实用才能;“经济”之士一般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经济”之士的价值往往在乱世或危亡关头才得以凸显。【解析】(1)背景:科举考试重诗赋的弊端暴露;重文轻武导致政治危机不断发酵;辽;西夏等民族政权的崛起和威胁;儒学的复兴(注重思辨的理学的兴起);社会结构的变动和阶层流动的加快。(答出三点即可)

意义:选拔了一批实用人才;适应了宋代政府经济职能扩大的需要;促进了书院教育的发展;助推了理学思想走向成熟;客观上推动了科技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主张:兼顾选拔人才和提振士气;全面选拔国际化实用人才;借鉴察举制的部分做法;取消人数限制;待遇与进士相同。(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根本原因:近代经济;社会因素发展不充分。

(3)认识:“经济”人才的判断标准具有时代性;“经济”之士往往具备某种特殊的实用才能;“经济”之士一般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经济”之士的价值往往在乱世或危亡关头才得以凸显。(答出两点即可,言之有理皆可)18、略

【分析】【分析】

(1)

依据材料“唐律要求官吏必须廉洁奉公”得出明确要求官吏廉洁奉公;依据材料“严惩官吏利用职权营私舞弊;贪赃枉法的行为”得出严惩官吏的营私、贪腐行为;依据材料“对官吏的约束范围不限于本人而且及于家属”得出对官吏本人及其家属进行约束;依据材料“唐代不仅在立法上规定了严密防范官吏贪赃的具体措施”得出以立法手段严防官吏贪赃;依据材料“在司法上也严厉规定了对贪赃官吏的处罚”得出在司法上严惩官吏的贪赃行为。

(2)

第一小问原因:依据材料“清政府不仅继承了历代王朝的弊政;而且又有在社会转型时期所滋生出来的许多新问题”得出封建王朝的周期性影响;社会转型时期滋生出许多新问题;清朝国势的衰落,腐败成风;依据材料“从上到下,都疯狂贪污;受贿,大肆搜刮、掠夺”得出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依据材料“争权夺利、因循敷衍、贪污受贿”得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结合所学近代列强侵华史实得出列强侵略的影响。第二小问影响:依据材料“清末新政时期,官场混乱无章,吏治腐败难返,破坏着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得出破坏着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依据材料“最终激起群众的反抗,可以说他们亲自把绅商阶层和广大人民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得出激化了社会矛盾,加剧社会动荡,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依据材料“腐朽的统治者并没有励精图治,恰恰相反,他们把改革当作发财的最好时机,从上到下,都疯狂贪污、受贿,大肆搜刮、掠夺”得出是导致新政失败的重要原因;加速清朝统治灭亡。

(3)

依据材料一“足见唐律对吏治的重视”得出应重视法制建设;依据材料一“对犯赃官吏,则大杖伺候,一切特权取消,严惩不贷”得出要依法严惩腐败官员;依据材料一“唐律要求官吏必须廉洁奉公”得出要提高各级官员的素质;另外可以从加强对官员的思想道德教育、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等角度回答即可。【解析】(1)特点:明确要求官吏廉洁奉公;严惩官吏的营私;贪腐行为;对官吏本人及其家属进行约束;以立法手段严防官吏贪赃;在司法上严惩官吏的贪赃行为。

(2)原因:封建王朝的周期性影响;清朝国势的衰落;腐败成风;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列强侵略的影响;社会转型时期滋生出许多新问题。

影响:破坏着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是导致新政失败的重要原因;激化了社会矛盾;加剧社会动荡,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加速清朝统治灭亡。

(3)认识:应重视法制建设;要依法严惩腐败官员;要提高各级官员的素质;应加强对官员的思想道德教育;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并且同腐败作坚持不懈的斗争。(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五、论述题(共3题,共18分)19、略

【分析】【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所学可拟定论点为宋朝影响乡村治理的举措,可从宋朝崇文抑武政策带来文官地位提升,官员素质和治理水平提高,有利于和谐治安局面的形成、“不抑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