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记忆观的理论基础_第1页
档案记忆观的理论基础_第2页
档案记忆观的理论基础_第3页
档案记忆观的理论基础_第4页
档案记忆观的理论基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档案记忆观的理论基础

------TheTheoreticalBasisofArchivalMemoryViewpoint

作者:

徐拥军

作者简介:

徐拥军,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北京100872,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北京研究中心北京100872

原发信息:

《档案学研究》(京)257年第20176期第4-12页

内容提要:

档案记忆观的提出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后现代主义思潮为

档案记忆观提供了哲学和方法论指导,社会记忆理论为档

案记忆观提供了社会学的理论基石,后保管时代档案理论

为档案记忆观提供了档案学的理论依据。

TheTheoreticalBasisofArchivalMemoryViewpoint

关键词:

档案记忆观/后现代主义/社会记忆/后保管/Archiva1

memoryviewpoint/Postmodernism/Socialmemory/Post-

custodial

期刊名称:《档案学》

复印期号:2018年02期

DOI:10.16065Zki.issnl002-1620.2017.06.001

。前言

近年来,档案与集体记忆、社会记忆成为档案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

题,并逐渐形成了"档案记忆观”,2012年,冯惠玲将档案记忆观的基

本观点归纳为:"档案是建构集体记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要素;档案工作

者有责任通过自身的业务活动积极主动地参与集体记忆的建构、维护与传

承;档案工作者的观念、工作原则与方法对于集体记忆的真实、完整与鲜

活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0]

目前,档案学界主要探讨了档案记忆观的内涵、应用(城市记忆工

程、乡村记忆工程)和影响,而对档案记忆观的理论基础的研究则局限于社

会记忆理论.笔者认为,档案记忆观的提出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后现代主

义思潮为档案记忆观提供了哲学和方法论指导,社会记忆理论为档案记忆

观提供了社会学的理论基石,后保管时代档案理论为档案记忆观提供了档

案学的理论依据。

1后现代主义思潮

1.1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起源与内涵

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科学技术飞速进步和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

展,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相应地,在思想、文化领域兴起了

"后现代主义"(postmodemism)思潮.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化价值观的

反思,对工业文明弊端的批评,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忧虑;也是人类对其实

世界和未来社会的一种探索。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文化现象,后现代主义

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深刻地影响着当代的哲学、政治、法

律、经济、文学、艺术、宗教、建筑、心理等。

后现代主义从词义上有如下内涵:(l)post指not-modernity,有

notpositive或negativemodernity之意,即积极主动地和以前传统思

想决裂;(2)post指pro-modernity,即现代之后的所有思想;(3)post

指hyper,即现代的更高阶段,是对现代的一种继续强化;⑷p。st指

trass-,"超越"的意思,否定了现代思想,并对其作更高的升华,使之

更接近于世界的本真状态.[2]后现代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特征包括:[3]

一是批判性、多元性、创造性的方法论.无论是解构性后现代主义,

还是建构性后现代主义,其思维方法都有若鲜明的批判性.所谓"解

构",就是批判、摧毁;所渭"建构",即是以批判、反思为前提的超

越.后现代主义的思维方法又是多元论的.它倡导以多维的视角和多元的

概念来认识事物、解释世界,反对一个中心的概念和固化的结构.后现代

主义的灵魂是岱导创造性,它认为人是创造性的存在物,创造性是人的本

性和内在要求.

二是整体主义、有机主义的世界观。后现代主义推崇整体有机观.它

认为世界是一个完整的、流动的整体,整体包括于每一个部分之中,部分

被展开为整体。一切事物都是主体,都有其内在的、本质的、构成性的关

系.我们只能在"关系""过程"、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互包含中认

识事物,把握自身的行为.

三是全球主义和社区主义的社会政治观.后现代主义倡导全球主义,

要打破对国家的迷信,超越国家主义所设苣的樊篱及其所导致的对抗,从

全球这个大系统来审视和处理当代人类面临的种种相互缠结的问题,以人

不受监视和控制的状态.自17、18世纪起,社会中形成了规训机制.规

训,既不表现为一种体制,也不代袭一种机构,而是一种权力作用的方式

和途径,档案是规训的手段或技术之一.如他所言,属于常规性的监控系

统的有“警察组织、档案机构以及全方位环形敞视监督系统".[4]福柯发

现,档案通过检查和描述作用等规训手段用于社会控制.检查时对个人进

行详细记录,这些记录将被作为档案保存而用作对相关人进行跟踪与控制

的依据,即"它使人们陷入一大批文件中,这些文件俘获了人们,限定了

人们”.而描述又除保对人的控制的精确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即"描述

不再是供未来回忆的纪念碑,而是供不备之需的文件""规训从这种描述

中造就了一种控制手段和一种支配方法".[5]

福柯还强调,对人进行描述的过程中形成的档案,不仅控制人的身

体,而且控制人的记忆.他说:"记忆是斗争的里要因素之一……谁控制

了人们的记忆,谁就控制了人们行为的脉络……因此,占有记忆,控制

它,管理它,是生死攸关的";⑹档案是在特定时代用特定的话语描述而

成的产物,是受至此又力的作用.[刀按照福柯的思想,"档案是通过片断、

区域或层次呈现出来,也就是在权力作用下,有选择的留存下来的。这种

有选择留存下来的档案,目的之一即在于控制社会记忆"[8].

福柯的思想为人们认识档案与权力、档案与社会控制提供了锐利的武

器。加拿大不列颜哥伦比亚大学(UEC)在电子文件管理研究中,就运用了

福柯"知识考古学"的方法.[9]

1.2.2德里达对档案现象的思考1995年,著名后现代主义哲学冢雅

克德里达(JacquesDerrida)出版了《档案狂热:弗洛伊德印象》,该书

涉及了档案概念及相关问题.德里达认为,档案必然是一种外在于人体的

物质,也是其形成者执行职能的产物,它与"本原"概念相对应,集"开

启"与"戒令"两种原则于一身并且存放在"拓扑学和法理学交织,位置

与法律交织,物质载体和权威交织的地方".他还进一步探索了档案管

理、档案科学以及档案作为制度化产物的政治性意义.口0]"由于文件与

档案的语言文本性、信息的记录性、信息的传递性以及文件、档案意义在

时间里的变衍性和历史空间的转移性",加至大档案学家特里・库克(Terry

Cook)等人从德里达的思想中得到启发,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对档案及其

社会化管理的新认识。[11]

1.2.3吉登斯对档案峻的思考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Giddens)是

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对档案现象的论述集中于《民族一国家与暴力》

一书。吉登斯认为,行政管理的目的在于维护民族一国家的主权与领域完

整,但需要建立在信息监控的基础之上.档案是相对较权威的信息,因为

相当部分档案直接产生于国家监控活动,也比较贴近国家监控活动的需

要。他说,"国家‘公文档案’活动的犷展及其所包含的为行政所用的信

息收集与核查的大量涌现","连同极其迅捷的通信、交通体系以及夏杂

的隔离技术,能够直接用于监视人的一举一动,因而产生出高度集中的国

家权力”[12]."在组织内部,档案是强化监视的关键","档案——无

论是案卷或个人履历的形式一也是监视在管理这层意义上在组织内部得

以实行的一个基本手段."口3]吉登斯对档案现象的论述,加深了人们对

档案与社会控制的认识,而他的结构化理论(structurationtheory)也为后

来澳大利亚档案学家弗兰克•阿普沃德(FrankUpward)建构文件连续体理

论(recordscontinuum)提供了思恁指导。

1.3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档案理论与实践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以来,几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后现代主义思潮

这一"病毒感染"。档案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档案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

档案工作作为一项社会性工作,无疑也深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峋.特

里・库克指出:"后现代主义影响档案界的方式有两种.第一,后现代主义

者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弄清历史的真相,他们对档案馆在社会中,在保存

集体记忆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档案工作者的看法。

第二,无论我们喜不喜欢,我们生活在后现代社会里。而’一个人若想了

解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档案,就必须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

环境’,而且彳壬何特定阶段的档案理论都反映了当时的文化思潮’。现

今社会的文化主流是后现代主义.档案工作者必须开始探寻其影晌档案的

途径和原因."口用

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膨响,档案学者开始反思、批判传统档案观念,

试图构建新的档案观念.他们抛弃了希拉里詹金逊(HilaryJenkinson)关

于"证据的神圣性”的信条,口5以识到档案除了作为证据的价值之外还

具有记忆的功能;他们思考档案与身份认同、档案与权力的关系,更加关

注此前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边缘人群、少数种群的档案;他们质疑基于文

件单向线性运动认识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theoryofdocumentallife

cyde),基于结构主义提出了文件连续体理论;他们主张档案工作者应该

从被动的文件保管者转变为积极的知识提供者和社会记忆构建者,档案工

作应该从国家模式向社会模式转变。

上述后现代档案观念在档案实践领域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与体现.例

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了以保护珍贵文献遗产为目的的“世界记忆工

程",各国档案界在积极推进各种记忆工程建设,西方档案界和一些民间

组织建立了有关少数原住民、艾滋病患者、同性恋人群、私人的档案库或

项目,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国家基于文件连续体理论开展电子文件管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档案共同宣言》强调"档案守护并服务于个人

和团体的记忆,在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16J,等等.

可见,后现代主义思潮成为档案记忆观产生的思想土壤,为档案记忆

观提供哲学和方法论层面的指导.

2社会记忆理论

2.1社会记忆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最初,"记忆"被作为一种"生理一心理现象"来进行研究。1925

年,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林(MauriceHalbwachs)首次完整地提出

和阐释了"集体记忆”的概念,将其用于研究在家庭、宗教群体和社会阶

级的环境中,过去是如何被记住的。他认为,”记忆首先不是生理现象,

其次不是个体心理现象,而是一种与他人相关的群体一社会现象.一个人

的记忆需要他人记忆、群体记忆来唤起";他还强调,"存在着一个所谓

的集体记忆和记忆的社会框架;从而,我们的个体思想将自身置于这些框

架之内,并汇入到能够进行回忆的记忆中去"。[17]

其后,美国社会学家保罗•康纳顿(PaulConnerton)进一步探讨了

"社会如何记忆"的问迤,认为“保持与传承社会记忆的关键是纪念仪

式、习惯操演和身体实践,人们在身体实践、习惯操演与各种纪念仪式中

不断重旦再现各种记忆并使之传递下去而帕特里克吉尔里

(PatrickGeary)则把记忆的传递犷大到了文献载体上.他在讨论中世纪的

人类记忆时提出,那时人们积极地创造过去,个人和社区豆制、删减和修

改档案记录、礼仪文本和文学记载,其借助的物质暗示来自前一代和流行

的口头传统.[19]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普遍性观点,即如果不强调记忆

传递物质手段的历史发展,就不可能讨论集体记忆.对此,扬阿斯曼(Jan

Assmann)在哈布瓦赫的记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记忆"

(culturalmemory)的概念,将文化记忆看成是“社会的知识总和,人们

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下对这些知识产生互动,它驾驭着人们的行为和对社会

的体验,并且这些文化记忆在人们世代相传的过程中得到不断了解和熟练

掌握。"[20]巴比伦、希腊、埃及和犹太人的文化都发展出了保存过去的

技术手段(词语、文本、书法和典籍).以此为依据,扬・阿斯曼总结了记忆

存在的两种形式:一种是潜在形式,即以档案、图书和长时记忆存储模式

中记忆的知识的形式存在,属于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另一种是现实形

式,即人们根据当下的社会情境、需要和观念,从浩瀚的知识体系中提取

可用的那一部分知识,是可提取的一部分记忆。(21]因此,可以总结关于

"社会如何记忆”的基本观点,即社会记忆以书写、口述、行为仪式与形

象化物体等为载体,其中,书写历史是社会的核心记忆方式。但是,无文

字的历史传承方式对记忆传承,特别是在书写历史的“矫正"上也发挥若

举足轻重的作用。

2.2社会记忆的内涵与特征

孙德忠认为,"社会记忆是指人们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的

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成果以信息的方式加以编码、存储和重新提取的过程

的总称".[22]笔者认可这一定义,并认为,社会记忆既是一种对象(客

体),也是一个过程(主体作用于客体).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2.2.1社会记忆是一种集体现象根据哈布瓦赫的观点,"记忆是一种

集体社会行为,在一个社会中有多少个群体,就有多少个集体记忆.家

庭、宗教、社会阶级、公司企业等各种各样的现实社会组织或群体都拥有

其对应的集体记忆,这些不同的记忆控制着其各自的成员,既形塑着他们

的过去,又影响着他们的未来。"(23)可见,记磔实是集体的记忆,而

这种集体记忆不是被机械地简单地保留下来,不是对个人记忆进行简单的

加总或填充而形成的,个体记忆是群体记忆的一个部分或方面,不仅由于

个体记忆是群体记忆的组成部分,更是因为个体常常从群体思想观念的角

度出发来理解和阐释自己记忆的意义,或者说,个体记忆从群体记忆中获

得其意义的阐释框架。

也就是说,个人记忆在集体记忆的框架下才具有意义,它必须依赖某

种集体处所和公众论坛,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触才能得以保存。这种

理念成为社会记忆理论下的一个核心解释框架.当然,这里的集体记忆的

主体往往指向具有共同特征期1念的群体,大可至一个国家、民族,小可

至一个社区、社团.这个共同特征成理念以共同的地域、血统、身份、价

值观、经验等为依据。现实的社会组织或群体(如国家、民族、地区、家

族、家庭、社团、组织)都在创造、保存和强化与该群体所对应的集体记

忆.而从社会整体的角度来讲,社会记忆是由不同社会群体的集体记忆所

组成的极具多元性和包容性的有机综合体。

2.2.2社会记忆是一种社会建构集体记忆是在一个群体里的人们共同

享有、传承和建构的事或物。人们头脑中的"过去"并不是客观实在的,

而是一种社会性的建构.哈布瓦赫就指出,"这种集体记忆不是一个既定

的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建构的概念"[24]。人们如何建构和叙述过去在很

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当下的理念、利益和期待,具有“当下性"梅正。如

同在历史学者看来,因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即便是历史题材,也是站

在今天我们的视野去解读的。也就是说,"记忆"实际上是处在社会中的

个人或群体根据当下社会情境中人们的观念、需要和利益对过去进行选

择、重构与再现的主观建构活动。因此,社会记忆的实质内容是对人类在

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主体能力和本质力量的凝结、积淀和破译、复活的双向

过程.[25]

可见,社会记忆是以社会群体的经验和知识、证据和分析为依据对过

去历史事件进行还原和解释.不同类型的社会记忆对于经验和知识、证据

和分析的重视程度不同,但社会记忆的还原和解释都存在若一定程度的主

体偏见,体现着鲜明的建构主义色彩.

2.2.3社会记忆具有主流性和多元性获得记忆的一致性是很难的,它

要超越无穷的差异,并被差异所建构.为了获得对记忆解释权的支配地位

的斗争,源于社会、政治和文化利益的相互影响和冲突.在众多的记忆类

型中,"国家记忆远比其他记忆占据优势,不仅排斥其他竞争者控制对国

家的认同,而且还由于其效忠国家而维持其领先地位"[26].社会中权力

之争带来了强烈记忆竞争,随之产生的必然结果是取得竞争胜利的"主流

记忆"对"边缘记忆"的"排斥"。对于该种现象,福柯提出了"反记

忆"[27]的概念,用来表示对主流话语的区别和刃俄,认为“谁控制了人

们的记忆,也就控制了他们的原动力",因为"我们所知道的‘正史’典

范历史只是被社会中部分的人或人群所选择、强化、传播的社会记忆”。

[28]

可见,一个社会支配性的意识形态、文化规范、社会关系等常常决定

性地建构了社会记忆的主流框架,但在后现代去中,沈主义的影晌下,边

缘性社会记忆的客观存在及其独特的历史价值渐渐重新获得认可用导到重

视.

2.2.4社会记忆具有传播和传承的多样性社会记忆的载体形式和传承

方式有很多种,主要通过各种社会文化实践(如风俗、节日、仪式、习惯

等)或物质文化载体(如档案、图片、隧塑、建筑、艺术品等)在关系互动和

时空要索中得到传播和传承。其中,档案、图书等文献被作为社会记忆跨

越时空存在的重要载体而不断被强谢.如福柯所言,"历史是上千年集体

记忆的证明.这个记忆依赖于物质的文献以重新获得对自己过去事情的新

鲜感"[29].将物质性载体纳入到社会记忆的讨论框架中是提出档案记忆

观的重要依据,也构成本书的重要研究预设。

2.2.5"记忆"与"遗忘"相生相伴人们常常忘记,遗忘才是人类生

活的基本形式,而回忆是对这种自然规律和时间的努力,是少之又少的

特例。两者都是对过去的构建和拆解,都帮助人们继续生活下去.对记忆

的理解离不开对其对立面“遗忘”的理解,因为记忆永远是要把一部分东

西"排除"出去,而"遗忘"则实际上是记忆的一部分。每一个记忆的行

为都涉及“遗忘"的要素,社会历史在本质上就是社会的记忆和遗忘平衡

的结果。肯尼斯福特(KennethFocte)称,"一社会对于记忆的需要和

其对于遗忘的需要趋于平衡"。[30]而且,如阿莱达阿斯显(Aleida

Assmann)所言,由于记忆有着这样的"选择"结构,就导致总存在着一

种冲动,想要突破记忆的限制,扩大记忆的范围,协调记忆的框架。[31]

这也导致边缘群体不断想要突破主洸记忆的边界限定,而要建立起自身的

集体记忆框架.

2.3从社会记忆视角研究档案

进入后现代时期,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社会矛盾和社会冲

突愈加激烈.档案工作在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中,面临着诸多不适应性和

挑战.为此,具有强烈时代感和使令感的档案学者,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

响,抛弃传统的档案观念,跳出原有的档案"圈子",从更广阔的社会背

景审视档案的价值,思考档案工作的功能,探索档案工作者的角色.这

时,社会记忆作为一种与档案有着内在深刻联系的概念,就被引入档案学

领域.经过30余年的研究,社会记忆理论已成为档案记忆观的社会学理

论基石。

从认识论角度来看,一切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都包含着主体、客体和

中介这三个最基本的要素.人们对社会记忆的研究,可以据此分为三个视

角:(1)从主体的视角,主要研究特定群体基于何种现实需要、利益诉求建

构社会记忆;(2)从客观的视角,主要研究不同时期、不同群体对记忆对象

的认识和理解;(3)从中介的视角,主要研究社会记忆各种不同的载体、工

具、形态及其构建方式.档案记忆观属于第三个研究视角.孙德忠认为,

”中介在对人类主体能力和本质力是的储存和复活上,它与特定的主体和

客体具有同样的,甚至更加显著的效果,即它是社会记忆的最直接、最典

型的形式".因此,丁华东指出,”从中介的角度切入社会记忆研究,这

是档案记忆研究在社会记忆理论研究框架中的坐标点或立足点".[32]

3后保管时代档案理论

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档案学理论也进

入后保管时代.早在1974年,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主席F・杰拉尔德・汉姆

(F.GeraldHam)就在题为“档案边缘”的演讲中指出:“为了适应社会结

构的变化、文彳牛数量剧增、信息缺失、文件易逝和技术进步,档案工作者

应改变旧观念,……档案不再只反映狭隘的研究兴趣(即原来的工作’中

心’),而能真正反映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即‘边缘‘"(33)1981

年,汉姆发表《后保管时代的档案战略》,首次提出后保管范式(post-

custodialparadigm),在这两篇文献中,汉姆提出档案工作者要改变旧

观念,超越被动的保管员角色,从“中心"走向"边缘",已经带有鲜明

的后现代主义的批判与反思、解构与建构、去中心化色彩。汉姆之后,特

里库克和弗兰克•阿普沃德成为后现代主义思潮在档案学界具有巨大影响

力的传播者,成为后保管时代档案学者的重要代表.前者基于后现代主义

思维方式论证了后保管范式,并进而提出了档案"四个范式”理论;后者

基于后现代主义结构化理论发展了文件连续体理论.

3.1特里库克的档案后保管范式

1994年,特里•库克提出:"纽质文件的观念是现代的,电子文件观

念是后现代的","现代社会正向后现代主义社会过渡,对基于过程联系

的后现代主义理论的理解将有助于我们实现这一转换,化保管方法为后保

管方法,即重新认识来源原则,把档案工作中心由档案实体保管移向形成

档案的活动过程。后保管和后现代主义趋势将景乡响到每一位形成、管理、

保管和利用记录信息的人[34]

1996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上,特里・库克系统地阐

述了后保管湖漉论.“新的‘后保管’范例将传臧论对实体保管对象

——实态文件的关注,转变成对文件、文件形成者及其形成过程的有机联

系、目的、意图、相互关系、职能和可靠性的关注.所有这些都远远超越

了对文件进行传统的档案保管,这种保管模式可以因此被称作‘后保管’

模式。"(35】特里库克的后保管范式理论由新来源观、宏观鉴定理论和知

识服务三部分组成.新来源观强调"从以等级结构中原始文件产生部门为

中心的实体来源转变为变动、临时、甚至‘虚拟’的机构中文件形成者的

职能和业务活动为重点的概念来源・"[36]它促使人们将对文件管理的重

心从文件产生之后转移到其产生之初或之前,促使人们将关注点从文件表

层的、内容方面的信息、知识转移到其深层的、背景方面的信息、知识.

宏观鉴定论“不再采用时间、来源、职能、内容或用户之类的具体标准,

而是改用更加宏观且相对抽象的’文件形成机关的社会职能’标准.确切

地说,它们使鉴定标准脱离了文件的具体内容,上升为文件形成者的宏观

职能,从而使鉴定方式和方法从分散变为集中、由个别变为系统."[3刀

知识服务要求档案人员"停止扮演实体保管员的角色,而成为概念、知识

的提供者”,“把着眼点从信息转移到知识上(探寻、传播、理解),从建

立数据库到建立知识库上","引导利用者从泛滥的具体信息过渡到知识

息至智慧".[38]

1997年,冯惠玲总结:“所谓‘后保管模式’指的是一种以来源为

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管理【39|新来源观为档案界应对电子文件的兴

起提供了理论依据,促进全球电子文件管理实践的发展;宏观鉴定论也在

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等国的国家档案馆得以推行;而知识服务也一直

是20世纪末以来档案工作创新的重要主题之一,我国许多企业档案机构

在这一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2001年特里・库克又发表了《铭记未来一档案在建构社会记忆中的

作用》,"文章从未来的和后现代的视角,考察了档案和档案工作者在建

构社会记忆中的积极作用.在对传统的、以国家为中心的、实证主义的档

案观进行诘问、反思和修正的同时,阐述了后现代档案思潮在加拿大的同

体表现——宏观鉴定法,并对背景研究^鉴定工作透明度这两个宏观鉴定

的必然结果做了说明。"[40]

特里•库克的档案后保管范式理论促进人们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从

档案与社会的关系中认识档案,认识到档案在"证据"之外的"知识"

"记忆”功能,认识到档案工作者在"保管"之外的"建构"之责,从而

为档案记忆观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3.2弗兰克•阿普沃德的文件连续体理论

1996年、1997年弗兰克阿普沃德先后发了《构建文件连续体之

-:后保管原则和特色》阳]和《构建文件连续体之二:结构化理论和文

件保管》,[42]比较系统、完整地构建了文件连续体理论。文件连续体理

论基于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structurationtheory)而构建.传统理论仅仅

将社会结构视为一种制约人们行为的客观力量,而吉登斯认为社会结构具

有二重性.所谓“结构二重性"(dualityofstructure),就是结构既作为

自身反复不断地卷入运动的生产与再生产。结构二重性始终是社会再生产

跨越时空的连续性的主要根基。反过来,它又是行动者身处其中并构成日

常社会活动绵延的反思性监控.

阿普沃德认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描述的文件运动过程阶段性太分

明,不适应电子文件的特点,因此需要将文件的运动过程视为一个连续统

一体。文件连续体理论构建了一个多维坐标体系来描述文件的运动过程。

这一多维坐标体系包括4个坐标轴——文件保管形式轴(recordkeeping

axis),价值表现轴(evidentialaxis),业务活动轴(transactionalaxis)和

形成者轴(identityaxis).其中,文件保管形式轴是核心轴.文件保管形式

轴变化引发形成者轴、业务活动轴和价值表现轴上特定坐标的相应变化,

揭示出文件的四维运动过程.第一维是单份文件(document),此时文件

对应的形成者是某一具体的个人(actors),反映的业务活动是某一具体的

行为(acts),表现出的价值形式为具体行为的轨迹(trace).第二堆是案卷

(records),即一组文件的集合,此E寸文件对应的形成者是机构内部的一个

部门(units),反映的业务活动是包含若干行为的某一活动(activities),表

现出的价值形式为活动的凭证(evidence).第三维是全宗(archive),即一

个机构所有案卷的集合,此时文件对应的形式是一个特定机构

(organization),反映的业务活动是包含若干活动的某一职能

(functions),表现出的价值形式为机构记忆(organizationmemory),第

四维是全宗集合(archives),即所有全宗的集合,此时文件对应的形成者

是整个社会(institution),反映的业务活动是社会的意志(purposes),表

现出的价值形式为社会记忆(collectvememory).[43]

阿普沃德明确指出文件在第三、四维中,表现的价值形式为机构记

忆、社会记忆.这从文件运动规律、档案价值理论上为档案记忆观提供了

充分的理论依据。

3.3档案范式理论

"范式"(paradigm)f来自古希腊paradeiknunai,原意是"共

同显示",转化为拉丁文"paradeigma"之后被引申为范式、规范、模

型、模式、范例等.1959年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Kuhn)

首次将“范式”引入科学研究。在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

"范式”具有多义性和含糊性,包括科学家们的"传统"”模型和模式"

“共同的理论框架”"信息网络""神话"等诸多含义。[44]

特里库克认为"范式"一词"暗指关于态度、信仰及某个现象之观

律的一个正式的(或至少是被认可的)体系或心理模式",可以把这些“范

式"称为"思考档案的框架、档案心态或想象档案和档案管理的方法”。

[45]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