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浙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A/02/1F/wKhkGWeeD3CALU0oAAHGQuIV7zU611.jpg)
![2025年浙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A/02/1F/wKhkGWeeD3CALU0oAAHGQuIV7zU6112.jpg)
![2025年浙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A/02/1F/wKhkGWeeD3CALU0oAAHGQuIV7zU6113.jpg)
![2025年浙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A/02/1F/wKhkGWeeD3CALU0oAAHGQuIV7zU6114.jpg)
![2025年浙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A/02/1F/wKhkGWeeD3CALU0oAAHGQuIV7zU611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浙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412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冰川泥上发生的演替和火灾后的森林发生的演替分别属于()A.初生演替,次生演替B.初生演替,初生演替C.次生演替,初生演替D.次生演替,次生演替2、分析以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简图;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A.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返C.能量①②③④的总和便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D.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3、科研人员对非洲某草原1957~2000年间角马的数量变化进行调查;结果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1957~1980年,间角马的种群数量基本呈“S”形增长B.在1977年左右角马的出生率最大,增长速率最快C.1980年左右角马数量主要受密度制约因素限制D.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体现4、为探究光照对扇形游仆虫的影响,研究者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分别培养扇形游仆虫,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光照可抑制扇形游仆虫的增长,其属于密度制约因素B.光照条件下扇形游仆虫的K值约为450C.228h后光照条件下扇形游仆虫种群密度下降的原因可能是营养物质的不足或有害物质的积累D.由图推测扇形游仆虫繁殖一代的时间在光照条件下比黑暗条件下短5、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过腹还田”可使牛羊粪便中所含的能量流入农作物,促进农作物生长B.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应根据实际因地制宜C.生态工程就是指根据分析、设计、调控,建设一个全新的人工生态工程体系D.“无废弃物农业”实现了农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循环利用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6、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图乙;丙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图甲过程最终会达到与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B.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C.图甲中,b点时不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d点时不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D.图丙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7、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鹰位于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占据3、4、5、6B.四个营养级该食物网由8C.条食物链组成,蛇与鼠、食虫鸟与蛙的关系分别是捕食和竞争D.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若蛙的数量大幅度减少,则该生态系统的虫害将变得严重8、鱼塘中分布有小球藻、绿藻等植物,还有草鱼、鱼等动物及多种微生物。下列有关鱼塘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研究鱼塘的边界不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内容B.鱼塘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有关,还与阳光、温度、水分等非生物因素有关C.鱼塘中的浮游动物白天分布在较深水层,夜间上升到表层活动,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为调查鱼塘水域中小球藻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抽样检测法9、科研工作者为研究野生大熊猫的昼夜活动节律,给某自然保护区中3只野生大熊猫佩戴内置传感器的项圈来记录活动情况,研究春季取食竹笋期间的昼夜活动特点与光照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大熊猫的眼作为信息受体接受光照强度这一物理信息B.大熊猫在光照强度高的时间段活动强度大C.午夜的活动率说明野生大熊猫具有夜行性动物的特点D.光线较强的中午前后是大熊猫最主要的休息时段10、在退化荒丘上建成的塞罕坝林场是我国荒漠化治理的典范。为更好地管理、利用林木资源,科研人员研究了不同砍伐强度(%)对塞罕坝林场落叶松人工林的林木生物量影响,结果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龄组/年不同砍伐强度下的生物量/(t·hm-2)24.0%25.9%38.6%8.6%1013.2414.7315.642072.5475.0981.0830161.87166.10171.12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龄组各砍伐强度下的生物量B.各龄组的林木生物量随砍伐强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C.适当砍伐,可以改变落叶松种群的水平结构,从而减少竞争D.适度砍伐,使人工林保持持续的更新能力,可长期维持稳定的生产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1、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属于_______,经历了裸岩阶段、_______、_______、草本植物阶段、_______、森林阶段。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属于______。12、生物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情况,包括______和_______等方面。
(1)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就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下面各层要比上层的光照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_______下生长。这种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_______和_______;因此,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区段现象,就是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_______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_______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13、种群概念。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_______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14、特点: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______;能量流动则不同,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是______的,而且是_______的流动,而不是_______。15、能量散失的主要途径:_______;主要形式是_______16、起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途径:_______17、根据群落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2题,共6分)18、某学习小组为了探究不同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设置了4组实验,每隔2h取样检测一次,连续取样8次,结果如下表。请回答:。温度/℃不同时间酵母菌种群数量/(106个·mL-1)0h2h4h6h8h10h12h14h14h201.21.83.04.07.813.220.319.4251.22.03.85.88.919.519.018.5301.23.57.215.235.188.288.181.0351.24.89.220.175.273.170.268.1
(1)酵母菌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据表分析,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相同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在35℃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的时间段为_________________h。
(2)同一温度条件下,若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则该组别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将_________________(填“延长”、“缩短”或“保持不变”);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适当提高培养液的浓度,则该组别的K值将_________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保持不变”)。
(3)画出上述实验过程中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的柱形图_________。
19、虫是土壤中常见的动物;跳虫形如跳蚤,弹跳灵活,体深灰色,在阴暗潮湿;有腐殖质存在的地方都可被发现。如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现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甲装置试管中需要放置湿润的棉花,理由是_____。
(2)若要用装置乙采集大量的体型较小的动物作为标本保存,试管中需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目的是_____。
(3)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小动物趋_____、趋_____和避_____的习性进行采集。
(4)有人建议将甲装置中的电灯放置于漏斗底部,跳虫钻出土壤样品后再用摄子夹取收集,这一建议_____(填“不合理”或“合理”),理由是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A【分析】【分析】
1;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其主要类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
冰川泥上没有土壤条件和植物的繁殖体;因此其上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火灾后的森林中还有土壤条件和植物的繁殖体,因此,火灾后的森林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符合题意。
故选A。2、C【分析】【分析】
1;由图分析可知;能量①④为呼吸作用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同时伴随中二氧化碳的释放,能量②③为食物链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能量;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循环往返。
2、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包括三部分:生产者自身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生产者流向初级消费者的能量,生产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在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详解】
A;据图分析;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通过物质循环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A正确;
B;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B正确;
C;图中生产者还有一部分能量未被利用的;图中没有表示出来,且②中的能量已经包括了③以及④中的部分能量,所以能量①②③④的总和不等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C错误;
D、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D正确。
故选C。3、B【分析】【分析】
自然生态系统资源与空间总是有限的;种群经过一段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增长曲线呈“S”形。
【详解】
A;由曲线图可知;角马的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升高,在1972年时达到最大,后逐渐减小,其数量基本呈“S”形增长,A正确;
B;约1972年时;角马增长速率最快,B错误;
C;1980年左右角马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主要受食物等密度制约因素限制,C正确;
D;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而是维持在一个稳定数量范围内,这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体现,D正确。
故选B。4、A【分析】【分析】
在自然界;种群的数量变化受到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分析曲线图:光照环境中;扇形游仆虫种群密度较低;黑暗条件下培养扇形游仆虫,种群密度在一定培养时间内逐渐增加,到一定培养时间后,种群密度降低。
【详解】
A;由曲线图可知:光照环境中;扇形游仆虫种群密度很小,判断光照抑制了扇形游仆虫的增长,即该种群密度受光照制约,A正确;
B;分析曲线图;黑暗条件下,在一定培养时间内扇形游仆虫种群增长曲线呈“S”形,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环境容纳量约为450,B错误;
C;分析图可知光照条件下;228h后黑暗条件下扇形游仆虫种群密度下降,可能是营养物质的不足或有害物质的积累造成。光照条件下,扇形游仆虫种群密度一直较低,可能是繁殖力较低造成种群数量下降,C错误;
D;该曲线图反映的是光照和黑暗条件下;扇形游仆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无法判断繁殖一代所需时间,D错误。
故选A。5、B【分析】【分析】
生态工程建设目的: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
【详解】
A;农作物属于自养型生物;不能利用牛羊粪便中所含的能量,A错误;
B;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应根据实际因地制宜,不能直接照搬,B正确;
C;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调控;或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都属于生态工程,C错误;
D;无废弃物农业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实现了农田有机垃圾的零废弃、无污染,但能量是单向流动不能循环,D错误。
故选B。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6、A:B:D【分析】【分析】
分析甲图: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即弃耕农田→杂草丛生→灌木丛生→茂密的乔木林;分析曲线图:图乙;丙、丁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详解】
A;群落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任何环境下的演替最终都要达到一个成熟阶段,这时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因此图甲过程最终会达到与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A正确;
B;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大,最终趋于稳定,因此图乙可表示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B正确;
C、图甲中,b点和d点时都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C错误;
D;群落演替过程中存在“优势取代”现象;由“弃耕农田”到“杂草丛生”,草本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加,由“杂草丛生”到“灌木丛生”,草本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减少并保持相对稳定,因此图丙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D正确。
故选ABD。7、A:B:D【分析】【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植物为生产者,其余生物均为消费者,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图中共有8条食物链;
【详解】
A;据图可知;图示食物网中鹰处于最高营养级,且在食物链植物→鼠→鹰、植物→食性昆虫→食虫鸟→鹰、植物→食性昆虫→蛙→蛇→鹰、植物→食性昆虫→食虫昆虫→蛙→蛇→鹰中鹰分别占居3、4、5、6四个营养级,A正确;
B;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捕食的最高营养级,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据图可知,在食物网中,蛇可以捕食鼠,两者之间是捕食关系;食虫鸟与蛙均可捕食食性昆虫,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B正确;
C;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错误;
D;若蛙的数量大幅度减少;则食植昆虫的数量将会增加,该生态系统的虫害将变得严重,D正确。
故选ABD。8、A:C【分析】【分析】
从群落的视角出发;将群落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如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等。
【详解】
A;研究鱼塘的范围和边界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A错误;
B;群落中植物的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空间有关,还与阳光,温度、水分等非生物因素有关,B正确;
C;垂直结构是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因此浮游动物白天分布在较深水层,夜间上升到表层活动,没有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
D;抽样检测法可用于单细胞小球藻种群密度的检测;D正确。
故选AC。9、A:C:D【分析】【分析】
动物的昼夜活动节律作为一种复杂的生物学现象;是动物自身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对各种环境条件昼夜变化的综合性适应,其中包括对光;温度等非生物因素的适应。
【详解】
A;大熊猫的眼作为信息受体接受光照强度这一物理信息;A正确;
BD;由图可知;光线较强的中午前后是大熊猫最主要的休息时段,B错误,D正确;
C;夜晚转为黎明和黄昏转为夜晚时段是大熊猫的活动高峰;午夜没有光照的情况下,大熊猫仍表现出活动与休息交替的规律,说明具夜行性动物的特点,C正确。
故选ACD。10、A:B:D【分析】【分析】
1;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详解】
A;调查在不同龄组各砍伐强度下的林木生物量可利用样方法;A正确;
B;由表格可知;表中各龄组的林木生物量随砍伐强度的增大均呈现出增加趋势,即各龄组的林木生物量随砍伐强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B正确;
C;水平结构与垂直结构是群落水平的问题;种群不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错误;
D;经过科学合理砍伐后;种群数量位于K/2左右,可使其保持较高更新能力,获得稳定的生产,D正确。
故选ABD。三、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1、略
【解析】①.初生演替②.地衣阶段③.苔藓阶段④.灌木阶段⑤.次生演替1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光照强度栖息空间食物条件土壤湿度人13、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同种生物14、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反复利用逐级递减单方向循环15、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呼吸作用热能16、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生产者固定太阳能食物链和食物网17、略
【分析】【分析】
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的集合。群落水平上主要研究以下问题: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群落的物种组成,优势物种,空间结构,种间关系,生态位及群落的演替等。
【详解】
观察一个群落;首先看到的是群落外貌。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类型。解题关键是要明确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不同,进一步掌握群落在外貌和物种组成上的差异。【解析】①.外貌②.物种组成四、实验题(共2题,共6分)18、略
【分析】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得出:温度和培养时间是自变量;酵母菌的数量是因变量。酵母菌初期呈S型曲线增长,增长速率先快后慢,K/2时达到最大,不同条件下K值不同。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营养物质被不断消耗;代谢废物不断积累,种群进入衰退期,数量开始下降。
【详解】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据表分析;在上述实验条件下,不同温度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都是先增加,当达到最大后再降低。35℃下,6h-8h,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75.2-20.1=55.1)最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协同办公行业市场调研及投资战略规划建议报告
- 企业员工退休合同范本
- 冷库储存生姜合同范本
- 农村买墓地合同范本
- 会场责任合同范本
- 保价合同范本
- 2025年无机陶瓷膜超滤设备行业深度研究分析报告
- 安徽省寿县众兴镇方言浅谈
- 会场绿植租赁合同范例
- 公司组建合同范例
- 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的评估新技术
- 专项债券在燃气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融资作用
- 四川省泸州市2024年中考地理试卷(附解析)
- DL∕T 1785-2017 电力设备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技术导则
- GE-LM2500+G4航改燃气轮机在舰船和工业上的应用
- 2024山东能源集团中级人才库选拔(高频重点提升专题训练)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武汉市江夏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带答案】-109
- GB/T 43921-2024无损检测超声检测全矩阵采集/全聚焦技术(FMC/TFM)
- SL 288-2014 水利工程施工监理规范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卷
- 2024年江苏淮阴城市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