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北师大新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
2025年北师大新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
2025年北师大新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
2025年北师大新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
2025年北师大新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北师大新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205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他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政治上以“尊王攘夷”为旗号,结为联盟,抵抗夷狄,最早称霸的诸侯是()A.齐桓公B.晋文公C.秦穆公D.楚庄王2、战国时期,楚庄王大举北进,长驱直入到洛水流域,并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这里的“九鼎”象征着()A.王权B.财富C.王宫D.武器3、下列远古人类中,生活在周口店的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4、《辛丑条约》签订后,居住在北京东交民巷的刘家被迫举家搬迁.其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要在此()A.开商埠B.建教堂C.办工厂D.设使馆5、一位秦朝老人收到家书,得知其子在参与长城西起点的修筑。请你告诉老人他的儿子在下列哪个地方A.陇西郡B.长安C.咸阳D.临洮6、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书《马可•波罗行纪》中写道:“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这里说得“此城”是指()A.大都B.临安C.泉州D.东京7、陕西眉县出土的西周大盂铜鼎记载:“康王令盂来辅佐他,要盂早晚入谏,认真祭祀,奔走于王事,敬畏天威。”由此可知,诸侯的重要义务之一是()A.承担保卫边疆与周王的军事义务B.定期交纳各种贡赋的经济义务C.服从周王及辅佐周王的政治义务D.派劳役为王室服务的义务8、5、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相似点有:()①都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②都实行选拔贤才的政策③都虚心采纳谏言④都注意戒奢从简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8题,共16分)9、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是____朝。10、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______,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______开始。11、党的十五大把______理论确立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2、依据提示列举相对应的内容。(1)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成都平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是______________。(2)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西汉初期出现的著名治世______________。(4)项羽破釜沉舟击败秦军主力的战役________________。(5)使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政府相抗衡的著名战役是______________。13、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改正;14、长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

错误:______,订正:______。15、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于流域,居住的房屋是______。16、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人类是______。陕西半坡原始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作物是______。半坡人和河姆渡居民都使用______石器。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5题,共10分)17、战国初年,晋国的卿大夫瓜分了晋国,形成的三个国家是楚、燕、韩。()18、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19、宋太宗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______(判断对错)20、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马可·波罗行纪》中写到:“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这里说的“此城”是指临安。21、以下是某同学史论结合正确评价了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论点(积极影响)论据中央集权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及生产活动,巩固国家的统一秦朝修筑万里长城、开凿灵渠评卷人得分四、材料题(共3题,共27分)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材料二:

材料三:“北达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1)材料一中“此河”是指什么?

(2)隋朝的灭亡与此河与关吗?为什么?

(3)依据材料二;家住余杭的书生李某要乘船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请问他要经过此河的哪几段?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此河开通后有什么作用?23、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以铜为鉴(镜子);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知得失。

(1)以上两则材料是我国古代哪一位统治者经常警醒鞭策自己的话?请简要阐释两则材料的意思。

(2)结合材料一;说明这位统治者是怎样“以古为鉴”的,并举其一例措施。

(3)这位统治者是如何“以人为鉴”的?他最重要的“人镜”是谁?24、结合所学指出说明甲骨文的发现有何重大历史意义?评卷人得分五、简答题(共2题,共4分)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出自宋朝谚语。

材料二两宋时期;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宋代手工业取得了巨大进步,商业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苏湖”具体在什么流域?

(2)“宋代手工业取得了巨大进步”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这说明了什么?26、“以和为贵”“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到明清时期;我国的对外交往出现了新的变化。阅读下列有关材料,结合所学内容,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如图。

(1)图片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人物的事迹?根据所学结合地图说明他最远到达了哪些地区?有何作用?

材料二:

。时间(朝代)侵略者反侵略代表人物主要事迹明朝AB台州九捷明末清初荷兰CD清初E康熙帝F(2)请将表格中的A-F处内容补充完整。

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清乾隆商家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函。

浙民俗谷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

--《清高宗圣训》

(3)材料三反映了清代帝王怎样的心理状态?产生这种心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清朝统治者实行了什么政策?简述该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4)综上所述,归纳明清时期我国对外交往的变化特点。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A【分析】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使齐国国富兵强,他们还以“尊王攘夷”为旗号,扩充疆界,从而使齐桓公首霸中原。

故选A。

本题考查齐桓公称霸;知道齐桓公通过管仲改革,实现国富兵强,首霸中原。

本题考查齐桓公称霸,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解析】A2、A【分析】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春秋时楚庄王北伐,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大有夺取周朝天下之势.故“九鼎”象征着王权.

故选A.

本题考查楚庄王问鼎中原的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注意掌握春秋时期成语的出处.【解析】A3、B【分析】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手脚分工明显,但已经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北京人制造的石器是打制石器.A元谋人生活在云南省元谋县;C半坡人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D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故选B.

本题考查生活在周口店的远古人类.

本题以古人类的居住地点为依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北京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解析】B4、D【分析】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等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辛丑条约》中规定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辛丑条约》的内容.

掌握《辛丑条约》的内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析】D5、D【分析】【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长城起始的理解。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考点:秦长城【解析】【答案】D6、A【分析】元朝蒙古族建立的;统治的中心在北方,为便利南粮北运,还开凿了新运河和海运,只达元大都.大都在当时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中外交往也很频繁,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世祖时来华,居住了十几年,回国后写了《马可•波罗行纪》,详细加载了元大都的繁华景象.B临安是南宋都城;C泉州也是南方主要的港口;D东京是北宋的都城,都可以排除,故答案为A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马可•波罗行纪》.

本题掌握《马可•波罗行纪》相关知识,重点熟记与马可•波罗有关的元大都.【解析】【答案】A7、C【分析】材料“康王令盂来辅佐他;要盂早晚入谏,认真祭祀,奔走于王事,敬畏天威.”的意思是周康王命令盂辅佐自己,要盂早晚进谏,认真进行祭祀活动等,反映的是分封制中诸侯服从周王及辅佐周王的政治义务.

故选C.

本题以陕西眉县出土的西周大盂铜鼎的铭文为依托;考查的是西周分封制的内容.

本题以陕西眉县出土的西周大盂铜鼎铭文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西周分封制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解析】C8、A【分析】本题考查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相似点的归纳。唐太宗在位期间,注意减轻人民负担,轻徭薄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重用贤才;武则天统治时期,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所以①②是二者统治的相似点。虚心纳谏和戒奢从简符合唐太宗的统治,不符合武则天的统治,所以③④不符合题意。由此可以看出,BCD三项符合题意,故选A。【解析】A二、填空题(共8题,共16分)9、秦朝【分析】【分析】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秦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所以答案是秦朝。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秦朝的相关知识,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10、略

【分析】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效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故答案为:

夏朝;商朝.

本题考查了夏朝的历史地位和我国文字历史.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夏朝的历史地位和商朝甲骨文的相关史实.【解析】夏朝;商朝11、略

【分析】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的确立。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通过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邓小平理论成为指引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故填:邓小平。【解析】邓小平。12、略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的重大史实。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成都平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是三星堆文化;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陈胜吴广起义;西汉初期出现的著名治世是文景之治;项羽破釜沉舟击败秦军主力的战役是巨鹿之战;使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政府相抗衡的著名战役是漠北战役。【解析】【答案】(1)三星堆文化(2)陈胜吴广起义(3)文景之治(4)巨鹿之战(5)漠北战役13、略

【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隋炀帝的相关知识内容。《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下限到汉武帝时期,前后跨越三千多年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昌盛的秦汉文化【解析】【答案】ד编年体”改为“纪传体”14、略

【分析】故宫又叫“紫禁城”;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故答案为:错误:长城;订正:紫禁城.

本题以世界上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北京紫禁城.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的相关史实.【解析】长城;紫禁城15、略

【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他们已经开始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

故答案为:干栏式房屋.

本题主要考查了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河姆渡的生活状况.【解析】干栏式房屋16、略

【分析】元谋人生活于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人类.生活于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以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半坡人和河姆渡居民都使用磨制石器.

故答案为:

元谋人;粟;磨制.

本题考查元谋人;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知道元谋人生活于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人类.生活于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以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半坡人和河姆渡居民都使用磨制石器.

本题以远古人类的生活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元谋人、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解析】元谋人;粟;磨制三、判断题(共5题,共10分)17、×【分析】【分析】战国初年;晋国的卿大夫瓜分了晋国,形成的三个国家是赵;魏、韩。故答案为: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战国七雄。18、√【分析】本题考查石窟艺术。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无数优秀工匠的创作,留下了精湛而辉煌的石窟艺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本题是正确的。故选T。【解析】T19、×【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在进行统一大业的同时,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首先解除了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宋太祖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他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其采取这一系列措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武将专权,所以该皇帝是宋太祖,而不是宋太宗。故本题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

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注意识记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解析】×20、×【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马可波罗的史实。元朝时,马可波罗曾来到中国大都,不是临安。【解析】【答案】错21、√【分析】【分析】为安定北边;巩固国家的统一,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并让蒙恬负责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用来抵御匈奴,这就是闻名世界的“万里长城”。秦始皇还派兵统一了东南、岭南等地区,开发那里的经济,兴修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秦朝修筑万里长城、开凿灵渠说明中央集权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及生产活动,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故答案为:正确。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修筑万里长城、开凿灵渠。四、材料题(共3题,共27分)22、略

【分析】

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本题以隋朝大运河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解析】(1)由“尽道隋亡为此河”可知;材料一中“此河”是指隋朝大运河。

(2)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大运河的开凿加速了隋朝的灭亡。因此隋朝的灭亡与大运河有关。

(3)由材料二可以看出;家住余杭的书生李某要乘船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他经过大运河的顺序是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4)“北达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意思是往北可以通到北京经营渔业,往南可以通到扬州(古时扬州亦称江都)经营运输,大运河的利用价值是很广的。“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意思是天下粮食的运输,很大部分要依靠大运河。这说明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故答案为:

(1)隋朝大运河。

(2)有关;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大运河的开凿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3)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4)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23、略

【分析】

本题以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和以铜为鉴(镜子),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知得失为切入点,考查的是贞观之治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贞观之治的有关内容。【解析】(1)唐太宗曾引用古人“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话告诫太子表明他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以铜为鉴(镜子),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知得失”是唐太宗把魏征对自己的评价看做一面认识自己的镜子。

(2)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关系。正确处理君臣关系,把君比作舟,把民比作水,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3)唐太宗重视纳谏。唐太宗时期;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材料二中以人为鉴中的人指的就是魏征。

故答案为:

(1)唐太宗;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唐太宗重视纳谏,唐太宗时期,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2)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关系。正确处理君臣关系,把君比作舟,把民比作水。

(3)重用敢于直言的大臣;魏征。24、(1)由材料一“妇好墓(商王武丁的妻子)出土的青铜器多达1.6吨。更可骇者;殉葬人数不少于16人。其中,有100多件兵器,有两件青铜钺特别大,一件重8.5千克,一件重9千克,上面铸有妇好的铭文。”可知,商朝青铜制作工艺发达;商朝有金文、殉葬制度、妇女地位较高(任写两项即可)。

(2)由材料“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毋庸置疑,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可知,中国早期汉字经历了刻绘符号;甲骨文、金文(顺序不可颠倒)等阶段。

(3)甲骨文是商朝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这是我国发现最早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故答案为:

(1)青铜制作发达;商朝有金文、殉葬制度、妇女地位较高(任写两项即可)。

(2)刻绘符号;甲骨文、金文(顺序不可颠倒)。

(3)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分析】

本题考查商朝的甲骨文;青铜文化。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古代文字的演变和我国古代的青铜制造业。【解析】【小题1】(1)由材料一“妇好墓(商王武丁的妻子)出土的青铜器多达1.6吨。更可骇者;殉葬人数不少于16人。其中,有100多件兵器,有两件青铜钺特别大,一件重8.5千克,一件重9千克,上面铸有妇好的铭文。”可知,商朝青铜制作工艺发达;商朝有金文、殉葬制度、妇女地位较高(任写两项即可)。

(2)由材料“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毋庸置疑,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可知,中国早期汉字经历了刻绘符号;甲骨文、金文(顺序不可颠倒)等阶段。

(3)甲骨文是商朝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这是我国发现最早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故答案为:

(1)青铜制作发达;商朝有金文、殉葬制度、妇女地位较高(任写两项即可)。

(2)刻绘符号;甲骨文、金文(顺序不可颠倒)。

(3)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小题2】【小题3】五、简答题(共2题,共4分)25、略

【分析】

(1)本题考查苏湖的地理位置.

(2)本题考查宋代手工业.

(3)本题考查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经济重心南移相关知识点的掌握,重点识记南移的原因、表现与影响.【解析】(1)结合所学可知;“苏湖熟,天下足”此谚语自南宋开始流传,苏指苏州,今江苏吴县一带,太湖以东.湖指湖州,今浙江吴兴一带,太湖以南.即苏湖具体在太湖流域.

(2)结合所学可知;煤的开采量居世界第一;铁铜的冶炼达到世界最高水平;瓷器制作精美,成为畅销世界市场的产品.

(3)北方人口的大量南下;不但为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人手,而且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南方气侯湿润,水源充足,政府注意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已经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故答案为:

(1)太湖流域.

(2)采煤业;铁铜冶炼;瓷器业.

(3)北人南迁带去了生产技术与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26、略

【分析】

(1)本题考查了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知识。

(2)本题考查了明清时期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的相关史实。

(3)本题考查了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