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 63- T993-2011 三江源生态监测技术规范_第1页
DB 63- T993-2011 三江源生态监测技术规范_第2页
DB 63- T993-2011 三江源生态监测技术规范_第3页
DB 63- T993-2011 三江源生态监测技术规范_第4页
DB 63- T993-2011 三江源生态监测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Z04

13.020.01

备案号:DB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63/T993—2011

三江源生态监测技术规范

EcologicalMonitoringTechnicalSpecificationofSanjiangyuanRegion

2011-05-16发布2011-07-01实施

青海省环境保护厅

发布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DB63/T993—2011

三江源生态监测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三江源区遥感监测的数据准备、监测内容及监测方法;地面监测站点布设、监测内容、

监测指标及监测方法;生态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三江源区遥感监测和地面监测,以及对在三江源区实施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跟踪

监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

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

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50138《水位观测标准》

GB50159《河流悬移质泥沙测验规范》

GB50179《河流流量测验规范》

GB/T24708-2009《湿地分类》

GB/T24255-2009《沙化土地监测技术规程》

SL190《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SL277《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

LY/T1812-2009《林地分类》

SD239-1987《水土保持试验规范》

QX/T45-200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SL190-2007《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DB63/F209-1994《青海省草地资源调查技术规范》

DB63/T331-1999《草地旱鼠预测预报技术规程》

1

DB63/T993—2011

DB63/T372《青海省气象灾害标准》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本标准。

3.1三江源区

本标准中三江源区指三江源生态监测区域,包括青海三江源区玉树、果洛、黄南、海南4个藏族自

治州所辖的21个县及格尔木代管的唐古拉山镇。

3.2生态监测

生态监测是应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或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的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

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成要素等进行系统的测定和观察,利用生命系统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来监测生态

环境质量状况,用以评价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自然保

护提供决策服务。

3.3生态系统

生态是生物与环境、生命个体与整体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关系。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生

物群落与其所处的环境所形成的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4遥感监测

4.1数据准备

4.1.1数据源

4.1.1.1工作底图

工作底图的选择以1:100000地形图和1:100000DEM(或DRG)数据为主,根据监测需求也可选用大比

例尺地形图和DEM(或DRG)数据。

4.1.1.2遥感信息源

遥感影像选取分辨率为:低分辨率(>50米)、中分辨率(10米-50米)、高分辨率(﹤10米以下),

针对特定需求优化遥感数据的选择,重点区域可选取多信息源融合后的影像,影像时相的选择上以7

月-9月为最佳,单景影像中云层覆盖应少于5%。

4.1.2影像处理

2

DB63/T993—2011

4.1.2.1影像合成与融合处理

对于中分辨率遥感数据,采用标准假彩色合成,合成的影像地面分辨率为30m。根据实际需求,可

采用其它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数据,提高影像的空间分辨率,以保证监测的精度要求。

4.1.2.2影像几何纠正

影像几何纠正时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1:100000-1:1000000

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如研究区域大,则采用阿尔伯斯双标准纬线割圆锥投影。

判读提取目标地物的最小单元:一般规定变化的面状地类应大于4×4个象元(120m×120m),线状

地物图斑短边宽度最小为2个象元,长边最小为6个象元;屏幕解译线划描迹精度为两个像元点,并且

保持圆润。

4.1.2.3文件命名

以景为单位采样后影像命名采用PATH+ROW+接收年+接收月+接收日+波段号,如PATH号为136,

ROW号为56,影像接收时间为2010年7月1日,则采样后影像命名为:1365620100701432.img

4.1.2.4影像的镶嵌

影像镶嵌时,地物连接应光滑,色彩过渡自然,不应出现明显的模糊。镶嵌时应注意选择现势性好

的影像区域,尽量避开有云、雾等遮盖的区域,使明显面状地物完整的出自一景影像,且景与景之间接

边最大误差控制在1个像元。

4.1.3其他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应用处理

项目区没有现成的可以用来纠正这些数据的地图资料,可利用GPS设备到实地采集、导线测量或购

买三角网的控制点等方法获取控制点坐标。

4.2遥感监测内容

4.2.1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监测

在进行三江源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监测中土地分类采用中分辨率遥感数据的土地利用/覆被分类

系统设计原则。一级分为6类,主要根据土地的自然生态和利用属性;二级分为23个类型,主要根据

三江源区土地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见表1。三江源区土地分类类型含义详见附录A。

3

DB63/T993—2011

表1青海省三江源区遥感监测土地利用/覆被分类表

序号一级分类二级分类

1耕地旱地

2林地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其他林地

3草地高覆盖度草地、中覆盖度草地、低覆盖度草地

4水域河渠、湖泊、水库坑塘、永久性冰川雪地、滩地

5人工用地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用地、工矿建设用地

6未利用土地沙地、戈壁、盐碱地、沼泽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其它

4.2.2土壤侵蚀监测

三江源区土壤侵蚀数据采集以中分辨率数据作为主要信息源,采用人机交互的数字作业方式进行土

壤侵蚀类型和土壤侵蚀强度的专题信息提取,参照《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确定土壤

侵蚀分级。土壤侵蚀分类按全国土壤分类系统执行见表2。

表2三江源区土壤侵蚀分类系统

一级类型强度等级(二级类型)

1水力侵蚀11微度12轻度13中度14强烈15极强烈16剧烈

2风力侵蚀21微度22轻度23中度24强烈25极强烈26剧烈

3冻融侵蚀31微度32轻度33中度34强烈

4重力侵蚀不分级

5工程侵蚀不分级

对难以获取足够的侵蚀模数的地区,特拟定土壤侵蚀强度分级的指标见表3,表4。三江源区遥感

监测水力侵蚀强度分级指标

表3三江源区遥感监测水力侵蚀强度分级指标

地面坡度

5-8°8-15°15-25°25-35°>35°

地类

非耕地的60-75

林草45-60轻度强烈

覆盖度(%)30-45中度强烈极强烈

<30

强烈极强烈剧烈

坡耕地轻度中度

表4三江源区遥感监测风力侵蚀强度分级指标

级别床面形态(地表形态)植覆被盖度(非流沙面积)

1微度固定沙丘,沙地和滩地>70%

2轻度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沙地70%-50%

3中度半固定沙丘,沙地50%-30%

4强烈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沙地30%-10%

4

DB63/T993—2011

5极强烈流动沙丘,沙地<10%

6剧烈大片流动沙丘<10%

4.2.3植被生长监测

4.2.3.1监测方法

设立有代表性植被定位监测点,监测生长期植被的地上生物量、高度、覆盖度等指标;通过中、高

分辨率遥感数据,优选进行植被指数合成,比较与地面定位监测站点同步的植被指数,分析植被生长期

与植被指数及地上生物量的函数关系,建立植被地上生物量的卫星遥感监测模型,确定地上植被生物量

分极标准;制作植被长势信息图。

4.2.3.2监测时间

每年7月-9月为植被各项监测指标地面监测时段;1月-12月为遥感监测植被生长信息的时段。

4.2.3.3数据格式及精度要求:

产草量单位为kg/km2,数据有效位数不超过四位,精度为1kg,如4367kg/km2、5.462×105kg/km2、

15kg/km2。

4.2.4湖泊水域面积动态监测

选取中分辨率的遥感数据用做动态监测湖/库水域面积随不同季节和年份之间的动态变化。

4.2.4.1湖泊水域面积动态监测方法

水体对太阳光吸收、反射和透射是随着波长而变化的,总的来说是以吸收为主,吸收大于反射和透

射。卫星传感器根据不同地物及云在不同波长范围的光谱特性,反映水体、植被、云以及城镇用地等信

息。水体对近红外波段的吸收能力较强,在1.4μm和1.9μm附近,其吸收率接近100%。利用遥感影

像的光谱增强技术,突出图像中地表部分的反差,使水体、陆地得到清楚、直观的显示,实现对湖泊水

域面积的动态监测。

4.2.4.2湖泊水域面积动态监测提交的数据格式和精度要求:

湖泊水域面积以“km2”为单位,精确到0.01km2,湖泊长度、宽度、岸线长度以“m”为单位,精

确到100m。

4.2.5沙化土地动态监测

选取中分辨率遥感数据用做沙化土地面积在不同季节和年度之间的动态变化监测。

4.2.5.1沙化土地动态监测方法

5

DB63/T993—2011

沙质地物在波长0.5-2.4μm波段上可产生30-50%的高反射率,并在卫星影像上表现出非常明亮的

或是浅、极浅的色调信息,与其它地物,如植被、水体、基岩山地、农作物等形成明显的对比,构成沙

化土地独特的光谱特征和图像解译标志库。利用这种特定的光谱信息和解译标志,对不同区域、不同时

间的沙化土地类型的现状、分布规律、演变趋势等进行解译、研究和监测。

4.2.5.2沙化土地动态监测提交的数据格式及精度要求:

沙化土地面积以“km2”单位,精确到0.01km2。沙化土地长度、宽度、边缘线长度以“m”为单位,

精确到500m。

4.3遥感监测信息要求

4.3.1数据格式

遥感监测数据格式分为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

4.3.2专题图

专题图件基本比例尺1:100000,重点区域则更大;

投影方式(ProjectedCoordinateSystem)为阿尔伯斯双标准纬线割圆锥投影;

椭球体(SpheroidName)为克拉索夫斯基椭球体;

中央经线(Longitudeofcentralmeridian)为110°E;

第一标准纬线(Latitudeof1ststandardparallel)为25°N;

第二标准纬线(Latitudeof2ndstandardparallel)为47°N;

投影起始纬度(LatitudeoforiginofProjedtion)为12°;

中央经线偏差(Falseeastingatcentralmeridian)为0;

起始点偏差度(Falsenorthingatorigin)为0。

5地面监测

5.1监测布点原则

5.1.1代表性原则

根据监测区域的生态地理环境特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点和样地,尽可能少的点位获取最具有代

表性的生态系统状况信息。

5.1.2地域性原则

6

DB63/T993—2011

自然地理单元的差异性原则。

5.1.3控制性原则

满足专业代表性要求的区域内最低点位设置数量要求

5.1.4兼顾性原则

各生态要素监(观)测点位尽可能归一或在布设时靠近。

5.1.5可达性原则

各生态要素的监测项有可靠的技术方法或仪器设备,便于实施质量控制。

5.1.6方便管理原则

监测工作可以按计划进行,能够进行有效管理。

5.2监测站(点)位布设

5.2.1监测站(点)位布设

根据对生态系统要素监测与评价、生态系统综合评估及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跟踪监测的要求,布设

三江源区生态监测-地面监测站(点),地面监测站(点)包括生态系统综合监测站、专项(基础)监测

点。

5.2.1.1生态系统综合监测站(点)

为满足生态环境状况、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评价和生态系统综合评估的要求,结合区位的重要性、

生态系统与小流域的特点,在三江源区布设生态系统综合监测站点,以草地、森林、湿地生态系统为监

测的基本单元,开展水文、土壤、气象、生物、环境等多种生态要素综合监测。

点位信息详见附录Q。

5.2.1.2专项(基础)监测站(点)

为满足生态环境因子、生态系统要素评价需求及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实施区域,布设生态监测专

项(基础)监测基础站点,主要包括草地生态监测样点(地)、森林生态监测样点(地)、湿地生态监测

样点(地)、沙化土地监测点(地)、水文水资源观测/巡测站、水土保持综合监测小区、水土保持辅助

监测点、气象要素观测站、环境质量监测点等;分别开展植被(草地、湿地、森林、沙化土地)、气象、

水文、水土保持、环境质量(环境空气、生活饮用水水质、地表水水质、土壤)等生态要素专项监测。

草地生态监测样点根据草地植被类型进行布设;森林生态监测样点(地)根据林地类型进行布设;

7

DB63/T993—2011

湿地生态监测样点(区)根据湿地类型以及湿地植被类型进行布设;沙化土地监测点(区)根据区域沙

化土地状况进行布设;水文水资源观测站根据流域水系进行布设;水土保持综合监测小区及辅助监测点

根据区域、小流域进行布设;气象要素观测站根据行政区域进行布设;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和生活饮用

水水质监测点以乡镇、人口集中地为中心进行布设;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根据流域水系进行布设;土壤

环境质量监测点根据土壤类型、结合土地利用及植被类型进行布设。

点位信息详见附录R至附录BB。

5.2.2监测点的编码规则

采用十六位编码。第1至第6位为县行政区代码,第7、8、9、10位为监测类型(草地:CDHJ;森

林:SLHJ;湿地:SDHJ;沙化土地:SHHJ;水文、水资源:SYHJ;水土保持:SBHJ;环境质量:HJZL;

气象:QXHJ);第11、12、13位为顺序号,第14位监测点位性质,区域类为Q,工程类为G,第15、

16位为点位布设年度。

编码示例:630×××(行政区划)-××××(类型)-×××(序号)-×(G、Q)-××(年度)。

三江源区内各类生态监测站(点)位实行统一编码。经确定的监测站(点)要填写站点基本特征登

记表见附录B,对监测站点的基本特征进行描述并记录,供各专项监测时定点、定期采集地面监测信息

和遥感校核数据使用。

5.3监测内容

在三江源生态系统综合监测站点,以草地、森林、湿地生态系统为监测的基本单元,开展气象、水

文、土壤、生物(植物)、环境等多项生态要素监测。监测内容应包括植被(草地、湿地、森林)、气象、

水文、环境质量(环境空气、生活饮用水水质、地表水水质、土壤)等多项监测。在专项(基础)监测

基础站点,分别开展包括植被(草地、湿地、森林、沙化土地)、气象、水文、水土保持、环境质量(环

境空气、生活饮用水水质、地表水水质、土壤)等专项生态要素监测。

5.3.1草地生态监测

5.3.1.1草地植被样地设置

草地监测样地按长期监测标准样地设计,样地一经确定,不再轻易变更。样地的大小至少要满足有

效监测10年,每年7-9月植被生长盛期监测1期,固定样地设置的面积不小于10km2,同时监测位点面

积不小于40m×30m。样方设置采用固定和随机两种方法。

5.3.1.2监测内容

8

DB63/T993—2011

监测内容主要包括草地面积、草地类型、草地动态变化、草地群落结构、草地载畜量、草地鼠虫害、

草地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跟踪监测。

5.3.1.3监测方法

5.3.1.3.1草地群落监测方法

草地样方面积为1m×1m,灌丛草地样方面积为2m×5m,至少重复6次。监测采用现场调查法、现

场描述法、资料收集监测。

监测过程参照《青海省草地资源调查技术规范》(DB63/F209-1994)和《草地旱鼠预测预报技术规

程》(DB63/T331-1999)。

5.3.1.3.2草地鼠虫害监测方法

啮齿类动物在草地植被监测点选定三块四分之一公顷的固定样地,调查方法可采用堵洞盗洞法、夹

日法进行调查。

有害昆虫根据昆虫的种类,生理形态和危害习性分别采用直接观察法的样方法和间接法中的扫网

法,同时结合其它监测工作进行损失调查。

监测过程参照《草地旱鼠预测预报技术规程》(DB63/T331-1999)。

5.3.1.4监测指标

监测指标主要包括:草地面积、草地类型、植被盖度、高度、频度、生物量、鼠虫害监测等。

9

DB63/T993—2011

表5草地生态专项监测一览表

类别监测内容监测指标监测方法监测频度监测时间备注

草地面积遥感与实地调查1次/年全年

草草地类型实地调查1次/年7月-9月

本草地动态变化遥感1次/年全年

况载畜量实地调查1次/年7月-9月

草利用方式实地调查1次/年7月-9月

监盖度样方法1次/年7月-9月

高度样方法1次/年7月-9月

被频度样方法1次/年7月-9月

结株丛数样方法1次/年7月-9月

生物量样方法1次/年7月-9月

叶面积指数仪器法1次/年7月-9月

单位面积有效洞口4月-5月

样方法2次/年

数8月-9月

4月-5月

土丘数样方法2次/年

鼠8月-9月

害4月-5月

监洞口系数样方法2次/年

8月-9月

鼠测

虫4月-5月

害鼠密度样方法2次/年

害8月-9月

4月-5月未发生区域

测损失调查样方对照法2次/年

8月-9月为对照

种类现场调查1次/年7月-8月

害密度样方法1次/年7月-8月

测未发生区域

危害程度样方对照法1次/年7月-8月

为对照

草工程类型实地调查1次/年10月-12月

保工工程规模实地调查1次/年10月-12月

护程

工工程分布实地调查1次/年10月-12月

程查

踪工程进度实地调查1次/年10月-12月

监未实施工程

测植被监测植被群落结构样方法1次/年7月-8月

区为对照

5.3.1.5监测结果表征

监测结果表征见附录C、附录D和附录E,监测执行单位可根据监测实际情况对表格进行修改。

5.3.2湿地生态监测

10

DB63/T993—2011

5.3.2.1监测样地设置

湿地植被固定样地面积不小于10km2,设置200m×4m的样带进行监测。

5.3.2.2监测内容

监测内容主要包括湿地面积、湿地类型、水域动态变化、湿植物群落结构、湿地保护与建设工程跟

踪监测。

5.3.2.3监测方法

5.3.2.3.1湿地植物群落监测方法

湿地植物群落监测采用200×4m的样带,以中心线为准,兼顾中心线两侧各2米的区域进行区划调

查。监测采用现场调查法、现场描述法、资料收集、访问调查进行监测。

5.3.2.4监测指标

监测指标包括湿地分布、面积、植被类型、盖度、高度、群落生物量(包括湿地草本植物群落、湿

地灌木群落)等。

湿地监测参照《湿地分类》(GB/T24708-2009)和湿地调查规程(国家林业局2008年)进行监测。

11

DB63/T993—2011

表6湿地生态专项监测一览表

监测

类别监测内容监测指标监测方法监测频度备注

时间

遥感与实地

湿地面积1次/年全年

调查

湿湿地类型实地调查1次/年7月-9月

本湿地动态变化遥感1次/年全年

况载畜量实地调查1次/年7月-9月

利用方式实地调查1次/年7月-9月

湿湿地植被类型现场调查1次/年7月-8月

遥感与实地

植湿地植被面积1次/年7月-9月

被调查

监遥感与实地

测湿地植被分布1次/年7月-9月

调查

湿种类组成样线法1次/年7月-9月

盖度样线法1次/年7月-9月

测植

群高度样线法1次/年7月-9月

叶面积指数仪器法1次/年7月-9月

样方法

建群种1次/年7月-9月

草本植物生物量样方法1次/年7月-9月

灌木群落生物量样方法1次/年7月-9月

落叶绿素测定

生浮游植物生物量1次/年7月-9月

物法

水生植物现存量框架采集法1次/年7月-9月

草本植物群落第一性生产力收获法1次/年7月-9月

工程类型实地调查1次/年10月-12月

湿

保工工程规模实地调查1次/年10月-12月

护程

工工程分布实地调查1次/年10月-12月

程查

踪工程进度实地调查1次/年10月-12月

测未实施工程

植被监测植被群落结构样方法1次/年7月-9月

区为对照

5.3.2.5监测结果表征

监测结果表征见附录F,湿地保护和建设工程调查结果参考附录E,监测执行单位可根据监测实际

情况对表格进行修改。

12

DB63/T993—2011

5.3.3森林生态监测

5.3.3.1监测样地设置

林地固定样地面积不小于10km2,林木样方面积为28.28m×28.28m林下植被样方面积乔木和灌丛群

落均为28.5m×28.5m,草地群落为1m×1m

5.3.3.2监测内容

监测内容主要包括森林面积、林地类型、林木植被数量特征、林地植被群落结构、森林生态保护与

建设工程跟踪监测。

5.3.3.3监测方法

5.3.3.3.1林地植物群落监测方法

林地植物群落监测采用样方法,林地样方大小为28.8m×28.8m,林下灌木监测采用对角线区划,

样木实测法,最少选取5株监测木。,草本监测样方为1m×1m,至少需4个重复。

森林监测参照《林地分类》(LY/T1812-2009)和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国家林业局

2003年)进行监测。

5.3.3.4监测指标

监测指标包括林木种类、株数、胸径、郁闭度、生长量;林下植被监测指标包括高度、盖度、频度、

生物量等。

表7森林生态专项监测一览表

类别监测内容监测指标监测方法监测频度监测时间备注

森林面积遥感与实地调查1次/年全年

森林地类型实地调查1次/年7月-9月

本森林动态变化遥感1次/年全年

况载畜量实地调查1次/年7月-9月

监利用方式实地调查1次/年7月-9月

郁闭度样地(线)法1次/年7月-9月

木林木种类样地法1次/年7月-9月

特高度测高器法1次/年7月-9月

叶面积指数仪器法1次/年7月-9月

13

DB63/T993—2011

表7(续)森林生态专项监测一览表

类别监测内容监测指标监测方法监测频度监测时间备注

树冠轮廓线测量法1次/年7月-9月

胸径测量法1次/年7月-9月标志树木

生长量样方法1次/年7月-9月

生长量蓄积量

采用实测计算

蓄积量1次/年7月-9月法,高度为测量

法、盖度频度均

为样线测量法。

高度样方法1次/年7月-9月

下盖度样方法1次/年7月-9月

群频度样方法1次/年7月-9月

生物量样方法1次/年7月-9月

工程类型实地调查1次/年7月-9月

林工程规模实地调查1次/年7月-9月

护工程

工工程分布实地调查1次/年7月-9月

跟工程进度实地调查1次/年7月-9月

未实施工程区

植被状况林下植被群落结构样方法1次/年7月-9月

为对照

5.3.3.5监测结果表征

监测结果表征见附录G和附录H,森林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调查结果参考附录D,监测执行单位可

根据监测实际情况对表格进行修改。

5.3.4沙化土地监测

5.3.4.1监测样地设置

沙化土地监测样地按长期监测标准样地设计,样地设置的面积不小于10km2,采用固定或人为随机

设置监测样地。

5.3.4.2监测内容

监测内容主要包括沙化土地基本情况、沙化土地动态变化、植被群落特征。

5.3.4.3监测指标

14

DB63/T993—2011

指标主要包括植被类型、群落结构、盖度、频度、生物量;沙化土地面积,沙丘移动速度。

5.3.4.4沙化土地植物群落监测方法

沙化土地植被监测灌木监测采用监测木(标志树木)实测法,草本监测采用样方实测法,草本样方

面积为1m×1m、至少需6个重复,监测采用现场调查法、现场描述法、资料收集。

监测过程参照《沙化土地监测技术规程》(GB/T24255-2009)进行监测。

表8沙化土地专项监测一览表

类别监测内容监测指标监测方法监测频度监测时间备注

沙化土地面积遥感与实地调查1次/年全年

沙化土地

基本情况沙丘移动速度遥感与实地调查1次/年全年

沙沙化土地动态变化遥感1次/年全年

土植被类型样方法1次/年7月-9月

地盖度样方法1次/年7月-9月

监被

测高度样方法1次/年7月-9月

结频度样方法1次/年7月-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