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合格等级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合格等级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合格等级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合格等级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合格等级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2-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对应学生用书P085时空定位子目一戊戌维新运动1.19世纪末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康有为出版的《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发表的《变法通议》都是为了说明()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B.推翻清朝统治的必要性C.否定儒学的必要性D.反对君主专制的必要性答案A2.在1895年到1898年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这一时期康有为上书的主题应是()A.严厉禁烟、抵挡外辱B.维新变法、救亡图存C.师夷长技、自强求富D.驱除鞑虏、复原中华答案B3.“当时在北京应试的各省举人实行集会,公推康有为起草上皇帝万言书,签名的举人有1.3万多人。5月到都察院呈递。”上述事务是()A.公车上书B.“明定国是”C.戊戌政变D.“东南互保”答案A4.戊戌政变时,维新志士6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下列人物属于“戊戌六君子”的是()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张之洞答案C5.光绪帝利用康有为、梁启超进行“百日维新”,希望借此挽救即将衰亡的大清王朝,也使自己避开成为亡国之君,但最终还是失败,其主要缘由是()A.“百日维新”所实行的措施违反潮流B.帝国主义列强的干涉和破坏C.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反对D.袁世凯的暗中告密答案C子目二义和团运动6.下图反映的武装行动是()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鸦片斗争D.甲午斗争答案B7.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与下列哪一事务干脆相关()A.“百日维新”B.反洋教斗争C.八国联军侵华D.《辛丑条约》签订答案B8.________所呈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使外国列强相识到,任何国家“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文中“________”处应为()A.义和团运动B.太平天国运动C.台湾义勇军D.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答案A子目三八国联军侵华9.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斗争被外国史学界称之为:像一次组织纪律不强的“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行动。这里的“维和”是指()A.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B.向清朝政府勒索赔款C.打击京津改良派势力D.疯狂镇压义和团运动答案D10.“朕今涕泪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口,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至于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清朝颁布的《宣战诏书》针对的是()A.英国武力占据香港岛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C.日军攻击清军运兵船D.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斗争答案D11.某同学推断下图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斗争的情景。他推断的主要依据是图中的()A.建筑B.人物C.国旗D.硝烟答案C12.读下图,图中历史现象发生在()A.1860年B.1895年C.1900年D.1901年答案C13.1900年6月,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当时的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却与列强达成协议: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爱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爱护。历史上称为()A.“自强求富”B.“百日维新”C.“和平外交”D.“东南互保”答案D子目四民族危机的加深14.下图所示的状况,最早应出现在()A.19世纪40年头B.19世纪60年头C.19世纪90年头D.20世纪初答案D15.在近代某一条约签订时,列强要求赔款数额为4亿5千万两,用意是当时中国有4亿5千万人口,要每个中国人都要向他们交1两白银的“罚金”。材料中的条约是()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D.《天津条约》答案C16.《辛丑条约》标记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是因为该条约导致了()A.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B.清政府在财政上完全受制于帝国主义C.清政府在军事上干脆受帝国主义威逼D.中国局面完全由帝国主义限制答案A一、选择题1.梁启超在回忆19世纪80年头的情形时说:“朝士皆耻言西学,有谈者,诋为汉奸,不齿人类。”到了19世纪末,却出现“举国若狂,人人竞言西学”的局面。促使这一变更的主要缘由是,此时期中国()A.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更B.政治体制发生质变C.社会舆论环境渐趋宽松D.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中华民族陷入严峻的民族危机之中,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在中国掀起了学习西方的社会风气,D项正确。此时中国仍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并未发生根本变更,A项错误;19世纪末的中国仍处在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之下,政治体制并未发生质变,B项错误;C项是对材料中现象的描述,不是这一现象出现的缘由,解除。2.有人说:“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宣扬者的手段很高超。”“高超”之处在于()A.通过论战来表达自己的思想B.借助传统文化宣扬新思想C.通过著书立说表达新思想D.组织团体宣扬自己的思想答案B解析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借助孔子的权威来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扬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故选B项。3.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先后颁布一系列诏书,下表是其中的部分内容。类别颁布新法改革旧制政治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撤冗员经济中心设立农工商总局,嘉奖工商业发展废除旗人寄生特权文化教化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设立京师高校堂改革科举,废除八股军事精练陆军,改习洋操裁汰旧军据上表可知,戊戌变法()①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②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③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④引起中外势力的一样反对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由表格中的政治内容可知,戊戌变法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故①正确;由表格中的经济内容可知,戊戌变法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故②正确;由表格中的文化教化内容可知,戊戌变法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故③正确;表格信息无法得出中外势力的一样反对,故④错误。故选A项。4.(2024·全国卷Ⅰ)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与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势不两立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务的发生表明()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学问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冲突不行调和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相当多的举人反对梁启超等“废八股取士之制”的建议,这说明科举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故选B项。“断送”表述过于肯定,解除A项;梁启超等上书举人也属于学问分子群体,其政治行为并非极为保守,解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新旧学之间冲突不行调和,解除D项。5.英国人赫德承认义和团运动是“一个纯粹爱国的志愿运动,其目的是使中国强盛起来,以实现中国人的安排”,这反映出义和团运动()A.排斥外来文明B.具有民族救亡色调C.行为过于激进D.得到英国政府支持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纯粹爱国的志愿运动”可知,赫德认为义和团运动具有民族救亡色调,故选B项。赫德的主见中并未体现出义和团运动排斥外来文明、行为激进等内容,解除A、C两项;D项与史实不符,解除。6.义和团散布揭帖宣扬,“(中国的)混乱扰攘均由洋鬼子招来,彼等在各地传邪教、立电杆、造铁路,不信圣人之教,亵渎天神,其罪攫发难数”,“今日不下雨,乃因洋鬼子捣乱所致”。这说明义和团()A.盲目排外B.斗争方式单一C.崇信儒学D.缺乏科学革命理论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混乱扰攘均由洋鬼子招来”“今日不下雨,乃因洋鬼子捣乱所致”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义和团运动把矛头指向了外国侵略者,肯定程度上体现了爱国主义,但不能够提出符合自身的科学革命理论,D项正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义和团运动在“扶清灭洋”口号下反对一切与西方有关的事务,具有盲目排外的特点,但这不是材料内容体现的本质问题,A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义和团运动的斗争方式,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反映的是义和团运动缺乏科学革命理论,崇信儒学不是材料主旨,C项错误。7.下面是20世纪初西方某刊物上登载的一幅有关中国的漫画。漫画中,站在中国长城外的美国、英国、俄国和德国等国正想象着中国政府从长城上摔下而四分五裂的情景。该漫画反映的事务()A.是清政府甲午战败所引发的结果B.说明列强灭亡中国的罪恶企图C.导致了义和团反帝运动全面爆发D.使中国丢失了众多的领土主权答案B解析漫画中列强站在“中国长城”之外,同时都在幻想着中国政府从长城上摔下而四分五裂的情景,说明列强幻想灭亡中国,故B项正确。由材料“20世纪初”可知该事务是八国联军侵华,而甲午战败引发的是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发生在19世纪末期,义和团运动爆发于19世纪末,故解除A、C两项;八国联军侵华的结果是中国支付了大量的赔款,但没有丢失领土主权,故解除D项。8.《辛丑条约》明确规定:“中国国家应允由诸国分应主办,会同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处。今诸国驻防之处,系黄村、廊坊、杨村……山海关。”这一规定()A.引发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使中国起先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表明列强侵华进入到资本输出阶段D.严峻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国防平安答案D解析由材料“今诸国驻防之处,系黄村、廊坊、杨村……山海关”可知,列强驻兵使北京干脆暴露在列强的军事威逼之下,平安没有保障,使中国的主权和国防平安遭到破坏,故选D项。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后,解除A项;“中国起先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生在鸦片斗争后,解除B项;C项是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后,解除。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慈禧太后……允许康有为1895年成立强学会和1898年成立保国会;甚至默许清朝的一些要员如文廷式、翁同龢、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等支持或加入这些组织;默许维新派创办《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宣扬其维新变法思想及与洋务派大论战,从批判中阐明自己的维新变法主见……1898年1月,慈禧太后下懿旨命李鸿章等五大臣在总理衙门接见康有为,具体询问“补救之法,变法条理”。此外,光绪还把自己喜爱看的一些新书拿给慈禧太后一一阅读,如介绍西方政治及日本变法的书《英法政概》《采风记》《日本国志》等,慈禧“亦称甚剀切”……——吴仁明等《论慈禧太后与晚清维新运动的合离》材料二慈禧是破坏戊戌变法的罪魁祸首,正是她发动戊戌政变,才使戊戌变法以六君子流血而宣告流产……为什么在政变后把她本人曾经认可的新政几乎全部废除呢?她又力求把变法限制在不影响自己的地位和权力的范围内。否则,她宁可站在以光绪为代表的维新派的对立面,也绝不容忍光绪借此培植新势力与自己抗衡……“百日维新”期间所颁布的各项行政诏令,假如仔细实行起来,势必干脆或间接触犯包括当权者在内的大批人的利益,引起他们的拼死抗拒……(他们)以为“今欲倾我大清天下者为康有为,而新法皆有为所臆造。今用新法,是用有为,以叛徒执政,实从古所无”。——周敏之《论慈禧反对戊戌变法的缘由》(1)依据材料一、二,说明慈禧太后对维新变法的看法变更。(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慈禧太后对维新变法运动不同看法的缘由。答案(1)从默许到镇压。(2)默许缘由:列强侵略加剧危及统治;西学传播影响广泛。镇压缘由:与光绪争夺统治权力;新法侵扰了自身利益;个人意气用事。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可知,起初看法为默许;由材料二可知,后来发动政变进行镇压。第(2)问,从时代背景即统治危机、西学传播分析默许的缘由,依据材料二“绝不容忍光绪借此培植新势力与自己抗衡”并结合所学分析镇压缘由。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绪帝的名义,向英、美、法、德、俄、奥、日、意、西、荷、比十一国同时宣战。当宣战诏书下至各地,邮政大臣盛宣怀令各地电信局扣押宣战诏书,只给各地督抚观看,并电告其不要听从今令。在刘坤一、张之洞等人支持下,由盛宣怀从中牵线,上海道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了“爱护东南章程九款”,随后,福建、山东、浙江、安徽、广东均签订类似协定,史称“东南互保”。陕西、四川虽未加入,但亦表示支持。他们在东南各省违背“支持义和团”的吩咐,称皇帝敕令是在拳民胁持下的“矫诏”“乱命”,认为“乱民不行用、邪术不行信、兵衅不行开”“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爱护”。——据盛宣怀《愚斋存稿》等(1)指出清政府对十一国宣战的背景,并说明宣战与东南互保的联系。(2)指出东南诸省督抚推动东南互保的目的,并说明东南互保的影响。答案(1)背景: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联系:宣战诏书扩大了地方督抚与中心的分歧,推动了东南互保局面的形成。(2)目的:爱护地方利益。影响:客观上起到保境安民的作用(或维护了互保地区社会稳定);地方势力进一步扩张;严峻动摇了清政府统治根基(或减弱了清政府权威,或减弱了中心集权)。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时间“1900年”及材料“向……十一国同时宣战”“违背‘支持义和团’的吩咐”归纳即可。其次小问,依据材料“在刘坤一、张之洞等人支持下,由盛宣怀从中牵线”概括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决依条约爱护”可知,目的是爱护地方利益。其次小问,依据材料“东南各省违背‘支持义和团’的吩咐”“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和各省内地”分析其影响即可。一、选择题1.(2024·全国卷Ⅱ)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C.列强找寻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答案D解析材料中英文报纸的报道体现了对光绪帝的怜悯和对慈禧太后的讥讽,侧面反映出部分西方人赞同光绪帝的改革变法活动,D项正确。君主立宪制在当时主要是由资产阶级维新派推动,并不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清政府的对外看法,B项错误;材料中仅仅涉及英文报纸的报道,并非是列强对中国内政的干涉,C项错误。2.(2024·全国卷Ⅱ)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C.提倡变法维新D.颠覆孔孟学说答案C解析该书批判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这就为打破传统的思想束缚创建了条件,从而为宣扬维新变法思想供应了理论依据,C项正确。3.陈旭麓说:“近代经济改组的过程,来自西方的轮船火车夺走了船夫、纤夫、脚夫、水手、店员的饭碗。据估计,1900年前后,仅北京周边的穷民之中,‘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即在4万人以上。”据此分析,义和团运动()A.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反洋教斗争激化的结果B.蕴含着以“争权利”为诉求的抗拒意识C.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清朝政府的统治实力D.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不甘屈服的抗拒精神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近代中国受到西方交通工具的影响较大;而材料中的“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人数众多,反映了当时许多人认为穷人失业的缘由之一就是西方交通引入的影响,致使义和团运动认为排外即是争夺国家利权,B项正确。A、C、D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解除。4.1900年,慈禧发布要与八国联军“一决雌雄”的上谕,要求各省“北上勤王”,张之洞、刘坤一等汉族东南大员先是“拒不奉诏”,随后与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协议,约定所辖区域内保证各自利益“两不相扰”。这一事务()A.加剧中心集权崩溃和地方势力膨胀B.地方的自保避战最终导致中国战败C.激化了汉族地主与满洲贵族的冲突D.地方实权派起先介入国家外交事务答案A解析材料中汉族东南大员先是“拒不奉诏”不遵皇命,随后与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协议,反映了中心权力衰微,地方权力增大,A项正确。腐朽的封建制度和国力衰微导致战败,B项错误;材料中的“汉族东南大员”不能代表全部汉族地主,C项错误;外交事务属于国家间的交往,东南各省与列强的协议不在外交范围内,D项错误。5.下图是光绪(1875年即位)二十六年九月十五日外国侵略军以“未按职分爱护外国人”等罪名在保定处斩三位清政府官员的布告(局部)。由此得出()A.反映了列强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B.表明中国的司法主权起先遭到破坏C.说明清政府已失去对地方政府的限制D.这一情形出现在英法联军侵华期间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以‘未按职分爱护外国人’等罪名在保定处斩三位清政府官员”可知,列强对中国官员进行惩办,这是列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