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6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秦统一后,秦始皇“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他还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C)A.强化北方防务 B.打击强宗富豪C.防止割据再现 D.建立专制皇权解析:据材料“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可知秦统一六国后弱化地方,兵权收归中心,目的是加强中心集权,故C正确。据材料“以弱天下之民”可知不仅是加强北方防务,故A错误。秦朝实行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强化中心集权,故B、D错误。2.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规定: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吩咐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玉印称“玺”;只有玺才能运用玉料,这些都是皇帝专用的,其他人不得运用。这从根本上说明白(D)A.秦始皇实行暴政 B.秦始皇实行思想文化专制C.秦始皇进行文化创新 D.秦始皇树立专制皇权权威解析: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作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并规定皇帝一人才能称“朕”,吩咐称“制”或诏,玉印称“玺”。这些特有的称谓都突出了皇帝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和专制权威。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均解除。3.秦始皇在咸阳宫实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B)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解析:焚书坑儒是秦始皇的文化专制政策,与题意主旨不符,故解除A项;依据“又复立国,是树兵也”可知秦始皇是为了解决地方割据攻战,所以其实行的措施是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心集权,故选B项;攻打匈奴和修筑长城都是秦始皇稳定北方边疆的措施,与题意主旨不符,故解除C、D项。4.文献里关于秦朝“三公九卿”官员的事迹,只有丞相、御史大夫及九卿参加国家事务的记载。另据考证,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详细的人员担当。对此现象符合史实的说明是(C)A.社会稳定军事人员缩减 B.太尉一职实为后人杜撰C.巩固君主专制集权须要 D.皇帝兼任太尉以掌军权解析:本题考查专制主义的强化。秦朝皇权至上,太尉虚设,是为巩固专制集权的须要,故C项正确。A项是对题干材料的曲解,与史实不符,解除;太尉是秦朝设置的重要中心官职,并非后人杜撰,B项错误;皇帝不用兼任就能驾驭军权,D项错误。5.嬴政统一六国后,在地方设置郡、县两级,郡、县主官都由中心任免。以后尽管地方主官的权力时有伸缩,但地方主官始终由中心任命。据此可知(B)A.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中心B.统一的政权要求中心能有效限制地方C.地方自主权受到了压制D.这一做法消退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解析:材料中“尽管地方主官的权力时有伸缩,但地方主官始终由中心任命”表明,自秦以后地方主官由中心任命成为定制,这反映出在统一政权下,中心对地方的限制加强。故答案为B项。A项,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中心的表述与材料中“地方主官始终由中心任命”不符,解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心对地方主官的任命,不是地方自主权受到了压制,解除;D项,“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是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特点导致的,只要是在封建社会就不行能消退,解除。6.秦统一全国后实行的措施中被称为“特别有效且长久的国家统一的黏合剂”的是(D)A.确立皇帝制度 B.统一货币C.统一度量衡 D.统一文字解析:依据材料中“有效”“长久”“统一”并结合所学可知,秦统一文字有利于经济文化的沟通、政令的畅通、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而且秦统一的文字经过数次修改后始终存在至今,故D项正确;其他三项并没有“长久”的存在,故解除。7.范文澜《中国通史》载:“秦始皇焚民间藏书,坑孟派儒生,只许士人学秦朝的法律制度,以吏为师。皇宫中却藏有大量图书,朝廷上仍有博士官和儒生(如张苍、叔孙通、伏胜等)或传经或争论政事。”作者认为秦始皇(B)A.焚书坑儒只是针对儒家B.实行多种措施维护统治C.照旧借助儒家治理国家D.主动推行法制,依法治国解析:依据“秦始皇焚民间藏书”“只许士人学秦朝的法律制度,以吏为师”“皇宫中却藏有大量图书,朝廷上仍有博士官和儒生(如张苍、叔孙通、伏胜等)或传经或争论政事”可知,秦始皇并非完全废止儒家思想,只用法家一种思想治国,体现秦始皇实行多种措施维护统治,故B正确;依据“只许士人学秦朝的法律制度,以吏为师”可知,焚书坑儒不是只针对儒家,解除A;材料反映秦始皇实行多种措施维护统治,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解除;D项不能体现“朝廷上仍有博士官和儒生(如张苍、叔孙通、伏胜等)或传经或争论政事”,解除。8.《史记》载:“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精确的是(C)A.六国贵族是亡秦的主要力气B.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朝灭亡的干脆缘由C.秦朝的灭亡与夏、商、西周一样是由于统治者暴虐无道D.司马迁记载上述史实是要歌颂汉武帝治国有方解析:材料列举了夏、商、西周灭亡的缘由是统治者暴虐无道,秦的灭亡和这三者一样也是由于统治者暴虐无道,故C项正确。因为秦统治者的残暴专横,陈涉才会揭竿而起,人们纷纷响应,最终使得秦朝灭亡,解除A。材料论述秦朝的灭亡与夏、商、西周一样是由于统治者暴虐无道,而非主要强调秦灭亡的干脆缘由,解除B。材料并未涉及汉武帝治国的内容,而是强调统治者暴虐无道导致政权灭亡,解除D。9.贾谊《过秦论》中写道:“一夫作难而七庙隳(huī),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下列对“一夫作难”的理解不正确的是(C)A.“一夫作难”指的是陈胜、吴广起义B.“一夫作难”爆发的根本缘由是秦朝的暴政C.“一夫作难”发生在公元前3世纪初D.“一夫作难”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夫斗争解析:依据题干“一夫作难而七庙隳(huī),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可知,“一夫作难”指的是陈胜、吴广起义,故A理解正确,不符合题意;陈胜、吴广起义爆发于公元前209年,发生在公元前3世纪末,不是公元前3世纪初,故C理解不正确,符合题意;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夫斗争,爆发的根本缘由是秦朝的暴政,故B、D理解正确,不符合题意。10.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缘由是(D)A.陈胜、吴广要求夺权B.人民的要求C.到渔阳戍边不能按期到达D.秦王的暴政,使社会经济遭到破坏,人民无法生活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秦末农夫起义爆发的根本缘由是秦的暴政,秦王的暴政,使社会经济遭到破坏,人民无法生活,被迫起义,D项符合题意;起义的干脆缘由是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C项不符合题意;败后,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农夫军接着进行反秦斗争,最终推翻了秦朝的统治,A、B不是陈胜吴广起义的缘由,解除。11.楚汉斗争期间,刘邦欲拜故秦骑士李必、骆甲为骑将时,两人以“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相拒。有学者据此推论,秦朝的统一形态是不完善、不完备、不彻底的。该推论的探讨视角是(D)A.军事制度 B.法律制度C.政治制度 D.文化心理解析:依据材料关键信息“两人以‘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相拒”及相关史实分析可知,二人仍以“秦民”自称,说明秦朝的统一并未彻底消退各地之间的文化、心理隔阂。这在二人心里或许就是一大心结,同时,也怕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拒绝。由此可知,该推论的探讨视角从属于文化心理层次,故正确答案选D。A、B、C三项均不正确。12.楚汉斗争时,刘邦入关后曾与关中人民约法三章,稳定局势,但是项羽凭借军事实力自封为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让相国萧何拾取秦律“宜于时者”作律九章,以安后方。据此可知(C)A.民本思想帮助刘邦统一天下B.楚汉斗争导致了社会的动荡C.楚汉斗争推动了秦律的发展D.项羽仍旧保留了分封意识解析:“约法三章”“萧何拾取秦律‘宜于时者’作律九章”等均体现了楚汉斗争推动了秦律的发展,选项C符合题意,正确;材料未体现出民本思想,选项A不符合题意,解除;材料强调的是楚汉斗争导致了秦律的发展而非导致了社会的动荡,选项B不符合题意,解除;霸王、汉王和分封制度无关系,选项D不符合题意,解除。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贾谊《过秦论》材料二:材料三: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统一六国后,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收缴了天下的金属兵器,铸“金人十二”;“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历时三十多年修筑秦始皇陵;先后征发徭役百余万,修筑长城;数次移民戍边,动辄数万家,如“因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颁布“挟书律”、焚书坑儒等。(1)依据材料一分析,当时天下士民百姓对秦统一天下持什么看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2)材料二、三所显示的这些史实在战乱纷繁的春秋战国时期能出现吗?在秦朝能够出现的主要缘由是什么?(3)依据以上材料,简要阐述秦朝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的影响。答案:(1)支持(拥护、欢迎)看法。缘由:秦朝的统一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为社会经济发展供应政治前提,符合人民憧憬和平的愿望。(2)不能。缘由:国家统一,国力强大;中心集权制度的建立,政令统一,便于国家集中力气。(3)主动影响: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完善和加强。②有利于国家统一政令,集中力气完成一些重大工程和实施一些重要措施,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③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社会秩序。消极影响:①中心集权制度下形成的君主专制,简单导致暴政和政治腐败,激化社会冲突。②为维护君主专制而推行的加强思想限制的措施,往往会摧残文化,如焚书坑儒。解析:(1)第一小问看法结合材料“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即可得出答案;其次小问缘由应结合秦统一前后社会状况的改变从政治、经济以及人心所向等角度来归纳。(2)第一小问结合史实不难得出;其次小问应从国家统一、中心集权制度的建立等角度进行分析。(3)依据秦朝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建立从主动和消极两个角度分析,要辩证地看待其影响。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明]李贽《史纲评要》卷四《后秦记》材料二:秦术戾儒,厥民斯酷。秦儒既坑,厥祀随覆。天复儒仇,儒祀而家。秦坑儒耶?儒坑秦耶?——[唐]司空图《铭秦坑》材料三: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唐]章碣《焚书坑》请回答:(1)简要分析上述材料对“焚书坑儒”的基本看法和论据。其中哪些材料的观点基本相同?(2)材料二认为秦亡的缘由是什么?是否正确?(3)你如何评价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答案:(1)材料一认为“焚书”是战国以来言论、思想过度自由的必定结果,不应过分指责秦始皇,只是手段过于狠毒;材料二认为“坑儒”是秦始皇残酷迫害儒生的重大暴政;材料三认为“焚书”“坑儒”并未起到维护秦统治的作用,因为灭秦的刘邦、项羽并不是儒生。材料二、三持否定看法,观点基本相同。(2)材料二认为秦亡的缘由是“坑儒”,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秦亡是由秦朝多种暴政行为共同造成的,并非只是由于“坑儒”。(3)该政策的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虽然在肯定程度上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心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但其主要作用却是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思想学术的自由沟通。解析:(1)由材料“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可见材料一认为“焚书”是战国以来言论、思想过度自由的必定结果,由材料“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可见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由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