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新高考语文全国各省市联考卷 卷五(含答案解析)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23/16/wKhkGWeclV2AcczFAAJnsnanJ_o280.jpg)
![2025届新高考语文全国各省市联考卷 卷五(含答案解析)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23/16/wKhkGWeclV2AcczFAAJnsnanJ_o2802.jpg)
![2025届新高考语文全国各省市联考卷 卷五(含答案解析)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23/16/wKhkGWeclV2AcczFAAJnsnanJ_o2803.jpg)
![2025届新高考语文全国各省市联考卷 卷五(含答案解析)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23/16/wKhkGWeclV2AcczFAAJnsnanJ_o2804.jpg)
![2025届新高考语文全国各省市联考卷 卷五(含答案解析)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23/16/wKhkGWeclV2AcczFAAJnsnanJ_o280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新高考语文全国各省市联考卷精选卷五(解析版)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如果想证明“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你就会去观察一大堆白色天鹅;当你看到无数天鹅都是白色的,会觉得这个假说似乎很合理。从“我见过的天鹅都是白色的”推出结论“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这种推论方式就是归纳法。演绎法则是跟归纳法很不一样的逻辑论证:如果前提是真的,结论便必定为真。举个例子,“所有人终究会死”与“苏格拉底是人”两个前提(大前提与小前提)都为真,据此得到的结论“苏格拉底终究会死”是合理的。演绎法是“从一般推出特殊”,而归纳法则是“从特殊推出一般”,从一组观察资料来论证出一个普遍性的结论。归纳法的问题在于:就算你进行再多观察,只要有一个反例就可以推翻你的普遍化主张。例如:正巧有一只黑天鹅出现,“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就会被证伪。许多科学家与哲学家都相信,做科研就是找出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说。如果像他们一样认为科学进步是靠着归纳法,那么你就必须面对归纳法自身存在的问题。科学怎么能以如此不可靠的推论方式为基础呢?波普尔则干净利落地避开了这个问题。根据他的说法,科学不是靠归纳。科学家是从一个假说起步,即依据现有的资料来猜测现实的本质,譬如“所有气体在加热后都会膨胀”。科学家的下一步是去找到办法来测试假说。在上面的例子中,便要去找一大堆不同种类的气体来加热。但测试并不是要找出证据来支持假说,而是观察这个假说能否经得起种种证伪的尝试。只要有一种气体被加热的时候没有膨胀,就足以破坏“所有气体在加热后都会膨胀”的假说。如果通过一个反例驳斥了一个假说,那么就会带来一点新知:知道那个假说不是真的。科学的进步是因为科学家从错误中学习。观察到一大堆加热时确实会膨胀的气体,不会带给我们知识,或许只是让我们对自己的假说多一点信心。但一个反例就真的能教会我们一些事情。波普尔认为,任何科学假说的关键特征是必须有“可证伪性”,这也是它与“假科学”的差异所在。一个科学假说是你有机会证伪的东西,它做出的预测有可能被证明为误。如果我说“有个无法侦测到的隐形小仙子使鲜花盛开”,那么没有一种观察能够证明我的说法有误。如果小仙子是隐形的,又不留任何痕迹,就没有任何办法能够证伪他们存在的主张。它没有“可证伪性”,所以根本不是一句科学陈述。根据波普尔的说法,科学家所做的事情是试图证明他们的理论为假。检验一个理论就意味着要看看它是否能被证明为假。一个典型的科学家先从一个大胆的猜想或推测出发,然后会试着用一连串的实验或观察来削弱这个猜测。科学是令人兴奋的冒险事业,但并不证明任何事情为真;它只是不断证伪来抛弃错误的观点,对原假说进行更新,在此过程中不断逼近科学真理。科学家特别喜欢波普尔将科学研究描述成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觉得波普尔了解他们实际上怎么做研究。(摘编自奈杰尔·沃伯顿《从错误中学习》,吴妍仪译)材料二:波普尔一再强调“证伪”,反对“证实”,为此提出“逼真度”和“可否证度”两个概念。“逼真度”指的是一个理论接近客观真理的程度。“可否证度”则指一个理论陈述的对象的普遍程度,涵盖的对象越普遍,就越容易被证伪,可否证度就越高。一个“可否证度”高的理论,还需要借助于观察和实验来判定其好坏,波普尔称之为“确认”。“确认”是指一种假说暂时能经受住事实经验的检验而未被证伪推翻。一个理论如果“可否证度”很高又能够被不断被“确认”,那么它就有着更高的“逼真度”。实际上,波普尔所反对的“证实”是早期归纳主义的“完全证实”,而不是逻辑经验主义所说的“证实”即“确证”。早期归纳主义主张用不完全归纳的方法证实一个普遍性的结论(全称命题)。后期归纳主义的代表逻辑经验主义对此观点进行修改完善。他们认为,“证实”并不意味着从基于个别事实的单称命题推出全称命题,而是通过一个个单称命题证实的积累,不断地趋近于对全称命题的“确证”,目的是通过既有证据的不断“确证”、积累而逐渐趋近于科学真理。在引入了“逼真度”和“可否证度”等概念之后,证伪主义实际上与逻辑经验主义殊途同归。证伪主义将“证伪”作为趋近于科学真理的必经过程,证伪的思想中蕴含着“证实”倾向。不过,它比后者高明的地方在于,从“证伪”的角度来考察一个理论,能更好地解释“科学革命”,这是渐进积累式的归纳主义所做不到的。总之,我们不能将“证实”和“证伪”对立起来。事实上,对一个理论的证伪往往伴随着对另一理论的证实;而一种理论的发展,既需要证伪,也需要证实。证伪注重对旧假说的淘汰,有助于新假说的提出;在证伪之后对新假说进行证实,同样重要。只有新假说经受经验事实的检验,才算是完成一次完整的科学发展。(摘编自林艳、雷嘉棋《波普尔证伪主义思想中的证实倾向》)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演绎法只要大、小前提为真,结论就必定为真,但归纳法在前提为真时也不能保证结论一定为真。B.逻辑经验主义放弃“完全证实”,改变以往“从特殊推出一般”的推理方式以使确证过程更严谨。C.大量经验事实无法证实的一个假说,却有可能被个别事实证伪,这说明证伪与证实存在不对称性。D.材料一认为“科学不是靠归纳”,材料二认为归纳证实对科学发展同样重要,两者观点明显有别。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波普尔的说法,科学研究中大胆提出假说、不断进行证伪的过程是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这有助于解释“科学革命”。B.科学家主要依据实验或观察提供的数据对科学假说进行证伪,如果发现两者存在矛盾之处,就需要不断证伪来抛弃错误的观点,对原假说进行更新。C.“所有气体受热均会膨胀”的“可否证度”比“部分气体受热会膨胀”更高,也更容易被证伪,因此也有更高的“逼真度”。D.数字化时代,我们利用大数据技术来占有海量的样本,可以提高证伪的效率,也有利于更快地趋近于对全称命题的“确证”。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A.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后,开普勒根据观察资料指出行星确实绕日,但轨道并非正圆。B.某博物馆声称水晶头骨是外星人送来的礼物,但科学家确认它是19世纪制造的工艺品。C.汉代发生浑天说和盖天说之争,浑天说因制定的历法与实际天象更匹配而被朝廷采纳。D.亚里士多德曾提出“重物先于轻物到达地面”,后来实验结果表明重物和轻物同时落地。4.科学假说与非科学假说、科学真理的区别分别在哪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5.下列科学发展中的事实体现了“证实”和“证伪”的结合。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关于引力场中光线的弯曲,广义相对论的计算结果比牛顿经典理论正好大1倍。1919年日全食观测的数据宣告前者获胜。不过爱因斯坦也会犯错,他在广义相对论中提出的“静态宇宙说”,被哈勃观测到的数据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宇宙膨胀说”。后来科学家进一步观测到,是暗能量在推动宇宙加速膨胀。B2.C3.D4.①科学假说和非科学假说:前者有可能被证伪(证明有误),后者不可能;②科学假说与科学真理:前者仍需要继续证伪或证实,后者经过无数次证伪或证实并确定无误。5.①证实往往伴随着证伪。1919年日全食观测数据,是对广义相对论的证实,也是对牛顿理论的证伪。②一种理论既需证实也需证伪。广义相对论中“光线弯曲”被证实,“静态宇宙”则被证伪推翻。③证伪提出新假说,而证实检验新假说。科学家用证伪推翻“静态宇宙”说后提出“宇宙膨胀”说,后来发现的暗能量又进一步证实这一新假说。【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对比归纳法和演绎法,深入探讨了科学研究中的逻辑推理方式,特别是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材料一详细阐述了波普尔对科学假说的证伪观点,强调科学进步源于不断证伪错误假说。材料二则进一步解释了“逼真度”和“可否证度”概念,指出证伪与证实在科学发展中的互补关系。文章逻辑清晰,论证严密,既有理论深度,又结合实际案例,揭示了科学研究的本质和方法论。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逻辑经验主义放弃‘完全证实’”错误。由原文“后期归纳主义的代表逻辑经验主义对此观点进行修改完善”可知,原文说的是逻辑经验主义对此观点进行修改完善,可见逻辑经验主义并未放弃“完全证实”。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就必须对原来的假说进行更新”错误,说法过于绝对。由原文“它只是不断证伪来抛弃错误的观点,对原假说进行更新,在此过程中不断逼近科学真理”可知,原文说的是“对原假说进行更新”,并没有说“必须”。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最后一段的观点是:科学家所做的事情是试图证明他们的理论为假。A.“行星确实绕日,但轨道并非正圆”证明的是“日心说”这一理论是真的,而不是假的,所以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B.“但科学家确认它是19世纪制造的工艺品”并没有证明“水晶头骨是外星人送来的礼物”的这一说法是假的,所以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C.“浑天说被朝廷采纳”不能证明“浑天说和盖天说”是假的,所以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D.“重物先于轻物到达地面”的理论通过实验证实是假的,实验的结果是重物和轻物同时落地,符合材料一最后一段的观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观点。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科学假说和非科学假说:“科学家是从一个假说起步,即依据现有的资料来猜测现实的本质”“如果通过一个反例驳斥了一个假说,那么就会带来一点新知:知道那个假说不是真的”,可见科学假说有可能被证伪(证明有误),非科学假说就是说不能被证伪(证明有误),所以非科学假说不可能被证伪(证明有误);科学假说与科学真理:“科学是令人兴奋的冒险事业,但并不证明任何事情为真;它只是不断证伪来抛弃错误的观点,对原假说进行更新,在此过程中不断逼近科学真理”,科学假说需要不断证伪来抛弃错误的观点,对原假说进行更新,所以科学假说仍需要继续证伪或证实,“在此过程中不断逼近科学真理”,说明科学真理经过无数次证伪或证实并确定无误。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证实往往伴随着证伪。“我们不能将‘证实’和‘证伪’对立起来。事实上,对一个理论的证伪往往伴随着对另一理论的证实”,“关于引力场中光线的弯曲,广义相对论的计算结果比牛顿经典理论正好大1倍。1919年日全食观测的数据宣告前者获胜”,1919年日全食观测数据,是对广义相对论的证实,也是对牛顿理论的证伪。“而一种理论的发展,既需要证伪,也需要证实”,一种理论既需证实也需证伪。“1919年日全食观测的数据宣告前者获胜”,广义相对论中“光线弯曲”被证实,“不过爱因斯坦也会犯错,他在广义相对论中提出的‘静态宇宙说’,被哈勃观测到的数据推翻了”,“静态宇宙”则被证伪推翻。“证伪注重对旧假说的淘汰,有助于新假说的提出;在证伪之后对新假说进行证实,同样重要。只有新假说经受经验事实的检验,才算是完成一次完整的科学发展”,证伪提出新假说,而证实检验新假说。“他在广义相对论中提出的‘静态宇宙说’,被哈勃观测到的数据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宇宙膨胀说’。后来科学家进一步观测到,是暗能量在推动宇宙加速膨胀”,科学家用证伪推翻“静态宇宙”说后提出“宇宙膨胀”说,后来发现的暗能量又进一步证实这一新假说。(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回乡记江子五十多年前,我的伯父曾水保高中毕业,考入了一所地区主办的四年制中专学校。在四年的时间里,伯父担任了学生会文体部部长之职,并且品学兼优。对这样优秀的学生,人人都认为会有一个好前途在等着他。那时正当少年的共和国百废待兴,伯父这样优秀的年轻人,正是国家基层最需要的人才。可是伯父做了一个让无数人无比遗憾的选择,回家当了农民。究其原因,乃是伯父有一个极其迂腐、固执的父亲。是他在伯父念书的四年时光里,不断地催促着他回乡。随着伯父临近毕业,这种催促更是一日紧过一日。那条联系着故乡与远方的无名公路应该依然记得他回村的景象:他挑着书箱,踉踉跄跄地在路上走着。由于走了几十里远的路,他全身都浸在了汗水里,湿漉漉的头发紧贴着前额。他的步履是这个年龄所不该有的沉重,好像此行的目的地不是他的家乡,而是一个举目无亲、前途未卜的异乡。伯父一回到村里,就加入到村里的集体劳动。这个学习优秀的中专生,也是一个干农活的好手,抄犁打耙样样都拿得起放得下。他像个真正的农民那样,在田地里肩挑手提,挥汗如雨。并没有花费多少时间,伯父看起来就跟真正的农民没什么两样了:他原本白皙的肤色变成了跟乡亲们一样的酱紫色,原本洁净的衣服沾满了泥点与灰尘。他的手上布满茧子。他的裤脚从早到晚都胡乱挽起,腿上总有泥巴。如此形象的伯父,哪里还有一丁点儿读书人的样子?可只有伯父知道,他没有一分钟忘记自己是一名读书人。他依然对远方怀着最初的信念。他从未停止读书。每到夜晚,不管自己多困、明天的活儿多重,他都会打开书本阅读。那是他从学校带回来的教材,以及已经在城里上班的同学给他捎来的新书。他在一盏脏兮兮的煤油灯下阅读。夜色无边,伯父在灯光下阅读的样子,如同茫茫大海中拒绝沉沦的岛屿。村庄的灌溉平常依靠的是全村勒紧裤带置办的一套电力设备,这设备就安装在离村庄几百米远的赣江边一个叫排灌站的小屋里,由专人掌管。设备运转了好几年,从来也没有出过故障。可这年夏天,设备的发动机停止了转动,直接探进赣江的长长的铁管黑如深渊,抽不出哪怕一滴水。天气炎热,烈日当空,万里无云,蝉叫得人心烦意乱,整个天地间干得仿佛擦根火柴就可以点着。想靠老天下一场暴雨来解渴毫无可能,想靠村里水量不多的几口井也不可能。农业讲究时令,如果不能在立秋之前把田地抄耙开来,把秧苗栽下去,晚稻就会大面积减产,全村人的口粮就会成为问题。立秋一天天逼近。村支书孔明清急得满嘴泡,可村里半桶子水的电工满手污黑却毫无办法,他的嘴里嘟嘟囔囔,不过是为了掩饰内心的无措和焦虑。有人向孔明清推荐了伯父。伯父穿过孔明清狐疑的目光来到了机器面前。他用耳朵听了听里面的动静,然后将一把起子十分果断地伸向了机器的某个部位。只几分钟,机器就迅速恢复了正常,原本黑洞洞的排灌管口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哗哗哗地往外冒着水花。设备的成功修理让伯父在村里名声大振。可这对伯父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他在学校学的就是农机专业。事后,村支书孔明清毫不犹豫地把村里最重要的财产——赣江边排灌站的钥匙交给了伯父,同时交给他的,还有村庄整个电力系统的维护权责。从此伯父经常一个人待在赣江边的排灌站小屋里。他甚至在小屋里放置了一张小床,夜里也常在那里睡觉。他的理由是,排灌站的设备需要看管,村里把这么大的事儿交给他,责任如山,他得时不时地守在那里。而真相不过是伯父想给自己一个独处的空间。他要读书、思考。他要独自理一理自己凌乱的心。他要好好想一想,几年的乡村生活是不是已经把他的心磨起了茧?他要问问自己,他离开村庄到远方去的信念,是不是依然强烈。伯父经常在月光下走出排灌站,看着不远处那条进出村庄的唯一的路。它如此简陋,坑坑洼洼。它两旁的草丛污秽而蓬勃。可是在伯父眼里,它是可以将他射向远方的一支响箭,是可以渡他到理想彼岸的一根苇草。它的不远处就是繁华的小镇西沙埠,也是千里赣江的一个古老码头。那里岔道众多,可以通往县城、市府、省城,乃至无数有名和无名的远方。伯父会在月光下望着这条仿佛可以通向云端和天际的路,历数这些年来从这条路上走出村庄的人们:他的堂叔曾文治去了武汉;住在村中心礼堂边的地理先生孔冠德老人的儿子孔三豆,因为考学去了衡阳的一家大型国有企业;住村北边的刘令香因为当兵提了干,复员在县公安局当了公安;他的另一个堂叔曾学易,当兵去了鄱阳,后来做了一名狱警;与他家毗邻的曾昭明,也是通过当兵去了新疆,成为村里走得最远的人;村中心井边的刘学稷,因读书成了整个吉安地区知名的教书先生,成为学问深厚、人人敬重的儒者……皓月当空,不远处的下陇洲村阴影重重。伯父背后的赣江在月光下如水银泻地,美丽得惊人。可伯父几乎没有看一眼的心思。他只是反复盯着那条路。他要时时守着这条未来可以渡他远行的路。他担心自己一转身,它就消失不见,从此自己的未来无可凭依。简陋的排灌站悬浮在赣江边,仿佛一座因害怕失足落水而紧紧扒住堤岸的小小孤岛。(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我”为叙述视角,讲述了伯父高中毕业后回乡的一段人生经历,笔调客观冷静,没有掺杂个人情感。B.村里排灌站机器出现问题时,伯父依靠他的专业技能赢得了全村人的信赖,说明他已经主动融入农村生活。C.作者写进出村庄的那条路时突出它的丑,写赣江时突出它的美,其目的都是为了渲染氛围,烘托伯父的心情。D.作者详细地列举了那些已走出村庄的人们,他们作为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对伯父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7.关于文中“伯父”形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父作为一个品学兼优前途光明的学生,却在父亲的逼迫下极不情愿地回到农村,可见伯父的性格中有着老实或者懦弱的一面。B.伯父生性豁达,能够积极顺应现实,读书时刻苦读书,认认真真做名好学生,回家务农后不怕劳累,全心全意做个真正的农民。C.电力设备发生故障时,村支书的焦虑、电工的狼狈与伯父的从容淡定形成鲜明的对比,动作干脆利落,突显了伯父技术的高超。D.文中多次对伯父的心理进行剖析,直观展现其丰富的内心世界的同时,也便于读者更加全面了解“伯父”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8.文章结尾画横线的比喻句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你认为伯父后来是选择留在村里还是离开了故乡?请结合文本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D7.B8.①从环境角度看,排灌站象征着伯父在乡村的处境孤独。②从伯父的心理状态看,表现出伯父内心的不安和对未来的不确定。③从主题表达看,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即个人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挣扎和坚守。9.伯父后来会离开故乡。理由:①伯父一直怀有对远方的信念。②伯父对进出村庄的路充满期待。③伯父在排灌站独处是为了坚守信念。④伯父所处的时代背景也为他的离开提供了可能。【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叙述伯父曾水保的回乡经历,展现了一个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的知识分子形象。伯父在父亲的逼迫下回到农村,尽管他在农活中表现出色,但内心始终未放弃对知识和远方的追求。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比,刻画了伯父的坚韧与执着,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困境与无奈。结尾处对排灌站的比喻,象征了伯父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孤独与坚持,富有深意。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笔调客观冷静,没有掺杂个人情感”错误。文章中虽然以“我”为叙述视角,但在叙述过程中能感受到作者对伯父的情感,并非没有掺杂个人情感。B.“说明他已经主动融入农村生活”错误。伯父修理机器后在排灌站独处,是为了读书、思考,坚守自己离开村庄到远方去的信念,并非主动融入农村生活。C.“目的都是为了渲染氛围,烘托伯父的心情”不准确。写路的简陋突出伯父对远方的向往,写赣江的美衬托伯父对路的专注,并非单纯为了渲染氛围、烘托心情。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B.“伯父生性豁达,能够积极顺应现实”错误。伯父并未积极顺应现实,他虽然干农活像个真正的农民,但从未停止读书,内心一直坚守离开村庄到远方去的信念,并非顺应现实。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浮在赣江边”,从环境角度看,排灌站位于赣江边,位置孤立,象征着伯父在乡村的处境孤独。伯父回到农村后,虽干着农活,但内心一直向往远方,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就像排灌站孤立在江边一样。从伯父的心理状态看,“害怕失足落水而紧紧扒住堤岸”表现出伯父内心的不安和对未来的不确定。他一方面坚守着离开村庄的信念,另一方面又被现实所困,只能在排灌站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寻找独处的机会,思考自己的未来。“仿佛一座因害怕失足落水而紧紧扒住堤岸的小小孤岛”,从主题表达看,这个比喻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即个人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挣扎和坚守。伯父代表着那些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他们在困境中努力寻找出路,如同小小的孤岛在江边坚守着自己的位置。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首先表明:伯父后来会离开故乡。理由:伯父一直怀有对远方的信念,文章中多次提到伯父从未停止读书(“每到夜晚,不管自己多困、明天的活儿多重,他都会打开书本阅读”“他要读书、思考”),他在夜晚坚持在煤油灯下阅读,说明他心中始终向往着远方,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伯父会在月光下望着这条仿佛可以通向云端和天际的路”,他经常在月光下看着那条可以通向远方的路,历数从这条路上走出村庄的人们,这表明他渴望像他们一样离开村庄,去追寻自己的梦想。“他要独自理一理自己凌乱的心。他要好好想一想,几年的乡村生活是不是已经把他的心磨起了茧?他要问问自己,他离开村庄到远方去的信念,是不是依然强烈”,伯父在排灌站独处是为了坚守信念。他把排灌站当作独处的空间,读书、思考,理一理自己凌乱的心,问问自己离开村庄的信念是否依然强烈。这说明他一直在为离开村庄做准备。“那时正当少年的共和国百废待兴,伯父这样优秀的年轻人,正是国家基层最需要的人才”,伯父所处的时代背景也为他的离开提供了可能。五十多年前,共和国百废待兴,需要像伯父这样的人才,而伯父本身品学兼优,有专业技能,一旦有机会,他很可能会离开村庄去实现自己的价值。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惠帝二年,萧何卒。居无何,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於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终莫得开说。参子窋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乃谓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窋既洗沐①归,间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节选自《史记·曹相国世家》,有删改)材料二:读汉史者多曰:曹参守萧何之规,日醉以酒。民歌之曰:萧何为法,顜②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谧。其为汉之二贤相也,至矣哉。论曰:非也。暑牛之渴也,竖子饮之渟淖之污,牛渴已久,得渟淖之污,宁顾清泠之水乎?设使坚子牵之于清泠之水,则涤乎肠中之泥也。牛然后知渟淖之污,不可终日而饮之。百姓罹③秦之渴已久矣。萧何曰:吾所以为法律,是权天下之草创也。若不止此,将致君为成康之君,使民为成康之民。是牵民于清泠水也。曹参日荒于酒,惠帝讯焉,参罔于惠帝曰:高帝创之,陛下承之,萧何造之,臣参遵之。惠帝以为是也,民又歌之也。呜呼!汉之民以汉之污,愈于秦之渴,不知牵于清泠之水,涤乎肠中之泥也。萧何之传曹参也,若木工能构材而未果覆,而终者必待善覆者成焉。何既构矣,谓参为覆者。参守其构而不能覆,徒欺君曰:陛下不如高帝,臣参不如萧何……吾病汉史以萧何为善求继,以曹参为堪其后,故为之论。(节选自程宴《萧何求继论》,有删改)[注]①洗沐:指休假。②顜:明确。③罹:遭受。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吏之A言文B刻深C欲务D声名者E辄斥F去之G日夜H饮醇酒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指过了一段时间,与《促织》中“居为奇货”的“居”字意思相同。B.趣,通“促”,指赶快,与《兰亭集序》中“虽趣舍万殊”的“趣”字意思不同。C.垂拱,指不亲理事务,与《谏太宗十思疏》中“鸣琴垂拱”的“垂拱”意思相同。D.“暑牛之渴也”与后文“宁顾清泠之水乎”两句中的“之”字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参接替萧何做了汉朝相国,他清静无为,一概遵循萧何的法度。官吏们想来劝他,曹参虽请他们喝酒,却严令禁止他们进行劝谏。B.汉惠帝埋怨曹参不理政事,便让曹窋私下试探他。曹参先是笞责了他的儿子,后又在皇帝询问时说明原因,打消了皇帝的疑虑。C.读汉史的人大多认为萧何、曹参是汉代两位贤能的丞相,但程晏的观点不同。对于曹参的做法,他认为并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职责。D.萧何制定法令是应对天下刚刚建立的局面,若不止步于此,国家将会变得更加富强安定;但曹参继任之法仍只是胜过秦朝苛政。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惠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2)吾病汉史以萧何为善求继,以曹参为堪其后,故为之论。14.材料一中,曹参为自己的不治事所找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材料二中,作者又是如何通过设喻反驳了他的这种说法?请简要说明。CEG11.A12.A13.(1)惠帝责备曹参说:“你为什么要惩罚曹窋呢?先前是我让他劝谏你的。”(2)我批评汉代史书认为萧何善于寻找继任者,认为曹参能够胜任在萧何之后,所以写下这篇议论。14.材料一中,曹参为自己的不治事所找的理由是:汉高祖与萧何已定下明确的法令,如今陛下垂拱而治,自己只需遵守职责,不做改变即可。材料二中,作者通过设喻反驳:将百姓遭受秦朝苛政比作牛渴已久喝了泥淖之水,萧何制定法令如牵百姓至清泠之水,可涤肠中泥;而曹参整日醉酒不理政事,如同牛只知喝泥淖之水而不知有清泠之水,不能履行好职责,带领百姓走向更好的状态。【导语】这两则材料分别记述了曹参接替萧何为汉相国后的施政方式及后世对其评价。材料一通过具体事例展现曹参遵循萧何法度、清静无为的治政风格,并解释其背后的理由。材料二则通过设喻和评论,批评曹参未能在萧何基础上进一步改革,认为其治政方式只是相对秦朝苛政的改进,未能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两则材料共同探讨了继任者在承接前人事业时应有的态度和作为。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对那些言语文字苛求细微末节、想一味追求声誉的官吏,就斥退撵走他们。曹参自己整天痛饮美酒。“吏之言文刻深”中“刻深”作“吏之言文”的谓语,主谓结构单独成句,在C处断开;“欲务声名者”和“言文刻深”并列,作“吏”的后置定语,在E处断开;“之”是“斥去”的宾语,后面G处断开。故选CEG。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错误。“居”,过了一段时间;/储存、保留。句意:过了不久。/储存起来当作珍奇的货物。B.正确。“趣”通“促”,指赶快;/通“取”,趋向、取向的意思。句意:赶快进宫侍奉皇上去。/虽然各有各的取向爱好。C.正确。句意:如今陛下垂衣拱手。/(皇上)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D.正确。“之”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句意:暑天牛口渴的时候。/难道还会顾及清凉的水吗?故选A。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却严令禁止他们进行劝谏”错误,文中并没有提到曹参“严令禁止他们进行劝谏”,而是通过请他们喝酒的方式让他们无法开口劝谏。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让”,责备;“胡治”,为什么惩罚;“乃者”,先前。(2)“病”,批评;“善求继”,善于寻找继任者;“堪其后”,能够胜任在……之后;“故”,所以。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中,曹参对惠帝说“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明确指出汉高祖与萧何已定下明确的法令,如今陛下垂拱而治,自己只需遵守职责,不做改变即可。材料二中,作者将百姓遭受秦朝苛政比作“暑牛之渴也,竖子饮之渟淖之污”,即牛渴已久喝了泥淖之水;“萧何曰:吾所以为法律,是权天下之草创也……是牵民于清泠水也”,把萧何制定法令比作牵百姓至清泠之水,可涤肠中泥;“曹参日荒于酒……参守其构而不能覆”,指出曹参整日醉酒不理政事,如同牛只知喝泥淖之水而不知有清泠之水,不能履行好职责,带领百姓走向更好的状态。参考译文:材料一:汉惠帝二年,萧何去世。过了不久,曹参接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做事没有任何变更,完全遵循萧何制定的法度。曹参挑选各郡和诸侯国中质朴而不善文辞的厚道之人,立即召来任命为丞相的属官。对那些言语文字苛求细微末节、想一味追求声誉的官员,就斥责他们并予以罢免。曹参自己整天痛饮美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们见曹参不理政事,上门来的人都想有话要说。可是这些人一到,曹参就立即拿美酒给他们喝,过了一会儿,有的人想说些什么,曹参又让他们喝酒,直到最后也没让他们开口劝谏。曹参的儿子曹窋担任中大夫。汉惠帝埋怨曹相国不理政事,认为“难道是看我年轻而轻视我吗”?于是对曹窋说:“你回家后,试着私下从容地问问你的父亲:‘您担任相国,整天饮酒,也不向皇上请示报告,怎么来忧虑国家大事呢?’”曹窋假日休息时回家,闲暇时陪着父亲,把惠帝的意思变成自己的话劝谏曹参。曹参听了大怒,打了曹窋二百板子,说:“赶快进宫侍奉皇上去,国家大事不是你应该说的。”到了上朝的时候,惠帝责备曹参说:“为什么要惩治曹窋呢?上次是我让他劝谏你的。”曹参脱帽谢罪说:“请陛下自己仔细考虑一下,在圣明英武上您和高帝谁强?”惠帝说:“我怎么敢跟先帝相比呢!”曹参说:“陛下说得对。况且高帝与萧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经明确,如今陛下垂衣拱手,我等谨守各自的职责,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随意更改,不也可以吗?”惠帝说:“好。”材料二:读汉史的人大多说:曹参遵守萧何的规定,每天用美酒把自己喝醉。百姓歌颂他们说道:“萧何制定法令,平直明确十分整齐。曹参代替他做了相国,遵守萧何制定的法令不犯过错。曹参重复了萧何主张的清净无为,百姓因此获得安宁平静。”他们是汉代两位贤能的丞相,可以说是很得当啦。我的论点是:这是错的!暑天牛口渴的时候,小孩子用泥淖中的污水喂它喝。牛口渴已经很久了,得到了(眼前)泥淖中的污水,难道还能回头去找那清凉的水么?假使小孩子直接把牛牵到清凉的水边,那么(不但解决了口渴)就可以洗干净肠子中的污泥了。牛这样之后才会知道泥淖中的污水,不可以整天喝。百姓遭受秦(的苛政)造成的口渴已经很久了。萧何说:我制定法令的原因,是为了权且应对天下刚刚建立的局面。如果能不止步于此,将可以使君王成为成康那样的君王,使百姓成为成康时那样的百姓,这就好比把百姓引导到清凉的水边。曹参每日荒废在饮酒之中,汉惠帝问他,他蒙蔽惠帝说:高帝创立天下,您继承天下,萧何制定法令,我参照遵守他。您垂衣拱手,我们守住臣子的本职。惠帝认为他说的对,百姓还歌颂他们。唉,汉的百姓认为汉的污水,要胜过秦的干渴,却不知道应该被牵引到清凉的水边,洗干净自己肠中的污泥啊。萧何丞相之位传给曹参,就像一个木工架好了盖屋子的木头(完成框架)却没能完成屋顶的覆盖,而最终一定要等那个善于覆盖屋顶的人来完成整个屋子的建造。萧何已经架好了框架,认为曹参是那个可以盖好屋顶的人。曹参守住了他架好的框架却没能覆盖好屋顶,只是骗君主说:您不如高帝,我曹参不如萧何……我认为汉史把萧何当作善于寻求继任的人,把曹参当作能够做好他的后任是有问题的,所以为这件事写了这篇论说。(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春旱弥月,郡人取水①邢山,二月五日水入城而雨苏辙春旱时闻孽火②然,邢山龙老不安眠。麦生三寸未覆垅,雨过一犁初及泉。深愧贫民饥欲死,可怜肉食坐称贤。南斋遗老③知尤幸,汤饼黄齑④又一年。【注】①取水:祈雨。②孽火:邪火。③南斋遗老:苏辙斋号遗老斋。④黄齑:咸腌菜。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现实主义诗歌,通过春旱祈雨一事,反映出诗人对现实的关注。B.首联上句突出表现了春旱之严重,下句呼应了诗题中的“郡人取水邢山”。C.受春旱影响,小麦长势很差,郡人到邢山“取水”,终于迎来了一场透雨。D.诗人说自己很幸运,生活还很富足,虽然遇到春旱,但还能够生活下去。16.“深愧贫民饥欲死,可怜肉食坐称贤”与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表达手法与情感均颇为相似,请简要赏析。D16.①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苏诗将百姓的饥饿与贵族的肉食进行对比,杜诗将豪门的奢靡和百姓的困苦进行对比。②都表达了忧民的情怀:苏诗一个“愧”字,表达对处在饥饿之中的百姓的同情;杜诗则在具体的描写中寄寓着对流离失所的百姓的同情。同时,二者都有对当时社会贫富悬殊现象的揭露。【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能力。D.“生活还很富足”错误,诗人并不是说自己生活富足,而是表达了对自己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一种愧疚之情。诗人感到愧疚的是,自己虽然生活条件还算不错,但面对贫民饥饿的情况,自己却无能为力,只能坐而称贤。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手法与情感的能力。表达手法上:苏辙的诗句中,贫民因饥饿濒临死亡,而那些富人却安坐享受美食,假装贤能。杜甫的诗句中,富贵人家的酒肉腐臭,而路边却有冻死的穷人。由句意分析可得,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情感上:苏辙的诗句中,“深愧贫民饥欲死”中的“愧”字,强烈表达了诗人面对饥荒中百姓苦难的内心愧疚和自责,体现了诗人对民众疾苦的深切关注和同情。而“可怜肉食坐称贤”则通过对比,揭示了那些坐享其成、生活优渥的“肉食者”在百姓饥寒交迫时仍自诩贤能的讽刺现象,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社会不公的不满。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同样体现了忧民情怀。诗人通过鲜明的对比,将富贵人家的奢侈与街头冻饿而死的穷苦人的悲惨遭遇形成强烈对比,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和不公现象,寄寓了对底层民众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强烈批判。(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人在宇宙中永远是微不足道的,“,”(《赤壁赋》),苏东坡就懂得这个道理。(2)既然向人家学习,就得大大方方,无须遮遮掩掩,不要像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描写的那样,“,”。(3)李白在诗中多运用数字“千”“万”来夸张,这种手法的运用能够充分表现他张扬不羁的气势,如“,”等。17.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寄、蜉蝣、渺、沧、粟、犹、倾、塞。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对于过量吃糖所产生的诸多坏处,想必大家都A。因此,现代社会除了强调戒烟之外,戒“甜”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然而,想要戒掉对糖的念把,也实在困难。怎么办?专家说了,糖难戒也不能都怪你,实在戒不掉就与之和解吧。糖是人类生长活动不可缺少的能量供给物质,(甲),就像车子跑起来需要加油一样。远古时期的人们,要想保证生命的延续就得尽可能多地获得“能量”,所以要不停地找东西吃。尽管当时还没有“糖”的概念,但是人们慢慢地从味蕾中总结出了经验——带“甜味”的食物似乎更“抗饿”。久而久之,就进化出品尝甜味的能力和对糖根深蒂固的青睐,并且牢牢地刻在了基因里。①虽经时间的淬炼,②依旧完好无损地保留了下来这些基因。③从这个角度讲,④人喜欢吃糖并非什么“坏习惯”,⑤也把“甜”不可能轻易地戒掉。甜蜜的食物会刺激大脑中的神经元释放“多巴胺”,这种物质可不得了,会让人产生愉快的感觉。因此,(乙),大脑都会自动浮现上次吃糖时的那种美好体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数据漫游国际长途通话服务合同
- 2025年文化艺术展运输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创新办公园区草坪设计与生态友好合同
- 三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指南
- 家具购销合同协议书
- 知识产权与法务管理作业指导书
- 仪器仪表与自动化设备行业作业指导书
- 游戏策划设计作业指导书
- 医美股份转让协议合同
- 藕塘承包合同样本
- 服装厂安全生产培训
- 城市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 2025年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高职单招英语2016-2024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五 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2.笔算减法 第1课时 笔算减法课件2024-2025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
- 2025年八省联考陕西高考生物试卷真题答案详解(精校打印)
- 2025脱贫攻坚工作计划
- 借款人解除合同通知书(2024年版)
- 石油化工、煤化工、天然气化工优劣势分析
- 10kV配网工程变配电(台架变、箱变、电缆分接箱)的安装设计施工精细化标准
- Q∕GDW 12118.3-2021 人工智能平台架构及技术要求 第3部分:样本库格式
- 广东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转学转出申请表(样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