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题七年级历史(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80分)说明: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24小题。第Ⅰ卷为选择题,共20小题,40分;第Ⅱ卷共4小题,40分。2.所有题目均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上作答无效。第Ⅰ卷(共4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计40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千万不要多选哦!)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下面知识卡片描述的古人类是()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个能够直立行走能够制作砍砸器、尖状器等个已经会使用火A.元谋人 B.郧县人 C.北京人 D.蓝田人2.良渚古城遗址,被誉为“中华第一城”。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下是良渚古城遗址的部分考古发掘成果。这表明当时()普通墓地分布城外,随葬品稀少贵族墓地分布在城内外,随葬大量玉器,有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等A.原始农业形成 B.阶级分化产生C.部落战争不断 D.早期国家形成3.在山西运城,自古就有着“嫘祖养蚕教民于夏县”的传说。2019年以来,考古学家对山西运城夏县师村遗址进行发掘,共出土了石雕蚕蛹6枚,陶制蚕蛹1枚。据此可知()A.传说能完全反映历史原貌B.考古发掘是了解历史的唯一途径C.传说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D.考古发掘也需要依赖于传说印证4.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禹最初想传位给伯益,但是禹的儿子启拒不接受,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取代了伯益,直接继承了王位。从此,王位、爵号和财产就按照家族血缘关系世代继承下去。材料反映了()A.禹更希望传位于启 B.德才比血缘关系重要C.启的治国能力更强 D.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5.下面为西周早期文物大盂鼎及其铭文(部分)。铭文说明西周实行该“制度”的目的是()(部分铭文内容翻译)周康王册命盂(人名)说:你年幼时就继承了先祖的显要职位,你一定要效法你的先祖南公。要辅佐我治理四方,协助我遵行先王的制度治民治疆土A.扩大选官范围 B.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C.促进阶层流动 D.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6.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一历史现象说明了春秋时期()A.周王室地位下降 B.各学派思想争鸣C.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D.尊王攘夷口号的提出7.研习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必要技能。观察下图,可以判断其反映的历史时期是()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秦朝8.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引用《道德经》中的名言:“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句名言出自()A.老子 B.庄子 C.孙子 D.墨子9.七年级某班同学进行“夏商周时期的科技”的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如下资料。据此可知()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春秋》在公元前1500年以前,大约有40颗彗星出现,而这些彗星的近似轨道,几乎都是根据中国的有关记录推算出来的。——〈英国〉李约瑟A.《春秋》记载内容丰富 B.西方国家无法推测彗星轨道C.我国古代天文成就瞩目 D.鲁国将这一发现推广到世界10.下图是秦朝“八斤铜权”,上有秦始皇颁布的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法度量,皆明壹之。”这可以用来佐证秦朝()A.统一货币 B.统一车轨 C.盐铁官营 D.统一度量衡11.鲁迅说:“始皇想皇帝传至万世,而偏偏二世而亡……”强大的秦王朝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在于()A.秦的暴政 B.焚书坑儒 C.统治者内讧 D.农民起义12.下图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该图反映了当时()A.士兵还乡务农,封国人口迅速增长B.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经济得到恢复C.封国势力过大,威胁到中央统治D.实行郡国并行制度,中央权力加强13.汉初“私铸钱盛行,钱法很乱”。自公元前193年至前113年,钱法变了九次,也就是在铸钱问题上,朝廷和豪强做了九次斗争。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汉武帝()A.实行“推恩令” B.尊崇儒术C.统一铸造五铢钱 D.北击匈奴14.民以食为天。胡豆(蚕豆)、胡麻(芝麻)、胡桃(核桃)等食物的传入,丰富了人们的餐桌。这些食物的传入主要得益于()A.统治阶级的喜好 B.丝绸之路的开通C.游牧民族的内迁 D.经济重心的南移15.小刚同学在研究两汉时期国家治理时进行了如下总结:“经济上,释放奴婢,将荒地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减轻田租;政治上,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民族关系上,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据此判断,他研究的是()A.管仲改革 B.文景之治 C.王莽改制 D.光武中兴16.下表是两位史学家对汉武帝的评价。据此可知()作者评价司马迁(西汉时期)孝武纂极(继承帝位),四海承平。……疲耗中土,事彼边兵。日不暇给,人无聊生班固(东汉时期)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A.史书成书越早,史料就越真实B.历史解释具有主观性、多样性C.时代越往后,历史解释越准确D.历史解释必须依托于实物史料17.《三国志》记载“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威猛,悉延烧岸上营落。倾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这段材料记载的是()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18.时空观念是历史核心素养之一。下图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其中①处的政权名称是()A.西晋 B.北魏 C.成汉 D.北周19.南朝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其中最长的不过59年,最短的仅有23年。据此可知,南朝时期()A.政权更迭频繁 B.疆域面积扩大C.北方人口南迁 D.江南得到开发20.6月10日是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目前,中国已有56项世界遗产。其中,38项世界文化遗产,无不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有些也体现了中外文化交融的历史。下列文化遗产中,带有明显“中外文化交融”特征的是()A.都江堰 B.长城 C.兵马俑 D.龙门石窟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计40分。)21.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为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状况,七年级1班同学们以“农业生产·社会进步”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一起完成相关任务。任务一【观地图知空间分布】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的分布任务二【读文献析原因内涵】西汉初期,社会经济一片凋敝。为此,汉高祖下令让部分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增加劳动力,减轻田租,实行十五税一。文帝即位,他身体力行,提倡节俭,下令把十二年租税的一半赏赐给百姓,下一年,又免除了租税。景帝二年,规定百姓私田征收一半的租税,税率三十征一。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西汉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摘编自《汉书·食货志》任务三【看图表辨趋势特点】时期中国古代水稻种植的概况(史前—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前中国发现了距今约12000—10000年的栽培稻遗存,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是我国史前稻作农业经济兴盛的区域秦汉水稻种植运用了去除杂草、及时灌水排水等技术,并使用草木灰等天然肥料魏晋南北朝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接播种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地区还种植双季稻,水稻生产技术有了重大进步,并在《齐民要术》做了记载请回答:(1)根据任务一并结合所学,回答远古时期①②区域分别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并分析造就这种农业格局的原因。(2)根据任务二,概括汉初皇帝政策的共同点。并分析这些政策的作用。(3)根据任务三,归纳“中国古代水稻种植”特点。(4)综合上述任务并结合所学,谈谈促进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2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国古代史的大概念。七年级2班的高老师以“何以中国”为主题设计了以下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任务一【识别史料——寻找历史证据】构成中国内聚性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存在着一种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它由表示意义和物体的汉字组成。这种共同的书面语是为中国提供统一性和历史连续性的一种重要力量。——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任务二【梳理时序——理清历史脉络】任务三【完成图示——了解历史现象】这一制度自秦朝至清朝,历两千余年,基本上都行之有效。经略边疆、稳定社会、劝课农桑、兴修水利等都在中央政府的指挥下运作,上下一体的有效管理不仅有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更有助于我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任务四【解读史料——形成历史认识】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曾有许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国,甚至还取代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交融,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请回答:(1)根据任务一并结合所学,回答“商朝的书面语”所指的文字。分析此书面语对“中国内聚性”的作用。(2)根据任务二并结合所学,写出①处所代表的朝代。并分别概括A、B两个时期的阶段特征。(3)根据任务三并结合所学,将②处补充完整。概括“这一制度”的影响。(4)根据任务四,归纳中华文明的特点。23.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让我们跟随七年级3班同学们,共同踏上探究传统文化、感受历史温度的旅程吧!任务一【分析思想主张】儒家强调民心向背在治国平天下中的重要作用。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儒家这种思想,出发点是为了统治者统治地位的稳固,但“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点,确是古今中外屡试不爽、颠扑不破的真理。——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任务二【布置科技展厅】任务三【品鉴艺术作品】《兰亭集序》书法本身的艺术魅力在于点画注重提按顿挫,精到而多变,能寓刚健于优美。结构强调欹正开合,生动而多姿,同一字形,绝不重复,章法疏密有致,自然天成。总览全篇,行笔不激不厉,挥洒自如,收放有度,点画从容而神气内敛。自始至终流露着一种从容不迫,潇洒俊逸的气度,给人以高雅,清新,华美,蕴藉的艺术感受。——摘编自王菁《论王羲之及其<兰亭集序>的审美观》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局部)任务四【传承文脉精神】中华文明五千年,还要进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阐释它的内涵和精神,宣传好其中蕴含的伟大智慧,从而让大家更加尊崇热爱,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习近平(2024年9月10日)请回答:(1)根据任务一,概括孟子、荀子主张的共同点。并结合所学,指出他们思想的出发点。(2)根据任务二并结合所学,从中任选一位历史人物,说明其入选科技展厅的理由。(3)根据任务三,归纳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书法特点。并结合所学,简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4)根据任务四并结合所学,谈谈应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4.改革,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七年级4班同学们以“文献与图片·变革与时代”为主题,搜集到如下资料。请你跟随他们的脚步,一起完成相关问题吧!资料一【文献——记载时代变迁】主张出处入令民以属农(从事农耕),出令民以计战(追求战功)《商君书·算地》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商君书·定分》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商君书·弱民》资料二【图片——见证移风易俗】孝文帝下诏,规定鲜卑人和其他少数民族一律改穿汉人的衣服,后又下诏命令禁止使用胡语,一律改说汉话;所有迁到洛阳的鲜卑人死后全部葬在河南,不得再迁回平城。于是,迁到洛阳居住的鲜卑人开始经营土地,向汉族人学习耕种技术,北魏政权下的鲜卑人和汉人开始在文化、生产和风俗上日益融合。——摘编自龚书铎、刘德麟《图说中国史动荡纷争四百年》请回答:(1)根据资料一,归纳“商君”的思想。(2)根据资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孝文帝改革带来的影响。(3)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请你结合所学,以“改革·发展”为主题,完成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①题目自拟,主题明确,观点合理;②弘扬正能量,符合主流价值观;③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合乎逻辑,语言流畅,字数不少于200字。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题七年级历史答案第Ⅰ卷(共4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计40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千万不要多选哦!)【1题答案】【答案】C【2题答案】【答案】B【3题答案】【答案】C【4题答案】【答案】D【5题答案】【答案】B【6题答案】【答案】A【7题答案】【答案】C【8题答案】【答案】A【9题答案】【答案】C【10题答案】【答案】D【11题答案】【答案】A【12题答案】【答案】C【13题答案】【答案】C【14题答案】【答案】B【15题答案】【答案】D【16题答案】【答案】B【17题答案】【答案】C【18题答案】【答案】A【19题答案】【答案】A【20题答案】【答案】D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计40分。)【21题答案】【答案】(1)农作物:①:粟和黍,②:水稻。原因:形成南稻北粟农业格局的主要原因是南北方的自然环境不同(长江流域水源充足,气候湿润,适宜种植水稻;黄河流域气候相对干旱,适宜种植粟)。(2)共同点:重视农业;减免赋税等。作用:促进农业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保证社会安定;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等。(3)特点:中国古代水稻种植历史久远,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分布区域广;种植技术先进且不断更新;并进行了技术总结等。(4)因素:适宜的自然环境;不断更新的生产工具;恰当的国家政策;先进的生产技术;有效的水利灌溉等。【22题答案】【答案】(1)文字:甲骨文。作用:促进了中国的统一;有利于中国历史的连续性。(2)朝代:秦朝。A阶段特征: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B阶段特征: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3)②处:皇帝。影响:有利于国家统筹和管理;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其中郡县制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等。(4)特点: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先进性;多元一体等。【23题答案】【答案】(1)共同点:强调人民的重要性。出发点:巩固统治阶级的地位;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2)示例:贾思勰。理由:贾思勰是中国古代杰出农学家,著成综合性农书《齐民要术》。该书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我国黄河流域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不仅是我国现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