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国公安系统游泳(救生)
救生技术北京体育大学游泳教研室:彭义2010年南京游泳者自我保护事故案例一、观察、判断与安全1、了解学员的年龄、人数与游泳水平。2、教学时,要面对学员,以确保学员的安全。3、不间断地扫视水面情况。4、在教学时,必须有专职救生员,教师不得在教学期间兼任救生员。5、结束时,教师要清点学员人数。三、赴救
间接赴救利用救生器材进行救助的技术。原则:不伤害救助者,保证救生员的安全。器材:救生杆、救生圈、救生球、救生浮漂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器材。直接赴救在没有或无法利用救生器具拯救溺水者,或溺水者在已处于昏迷状态无法使用救生器具时,救生员所采用的赴救技术。救生员利用救生器材进行赴救,以保护救生员的自身安全。水中赴救包括入水、接近、接近、解脱、拖带、上岸肩背运送等技术。(一)入水技术近端入水:跨步式、蛙腿式(二)入水技术远端(鱼跃浅跳式)、其他(直立式、团身式)(三)接近技术接近是指救生员及时靠近并有效地控制溺水者一项专门技术。接近分背面接近、侧面接近和正面接近。在接近时,救生员应与其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并在接近后尽可能地从溺水者背后做动作,以确保自身的安全。背面(最安全)、正面(最危险)背面接近侧面接近正面接近(三)解脱技术解脱是指救生员采取合理的技术动作及时解除溺水者的抓抱,并有效地控制溺水者的一项专门技术。解脱方法主要有:转腕、扳手指、反(扭)关节、推击等。单手被持解脱同侧手被持解脱双手被持解脱双手被单手握持解脱背后被抱持解脱正面被抱持解脱头发被抓解脱(四)拖带技术拖带是指救生员徒手在水上运送溺水者的一项专门技术。
无论采用何种拖带方法,都应使溺水者的口鼻保持在水面上,以保证溺水者的呼吸。
拖带过程中,应将被拖带者的身体位置尽可能呈水平,以利于拖带和节省救生员的体力夹胸拖带双手脱下腋拖带托枕拖带双手托颌拖带穿背握臂拖带二救一拖带(五)运送肩背和急救板。肩背的作用:倒水、倒口中的异物、清理气道、胸外挤压、建立人工呼吸和循环。当溺水者有外伤(颈椎、脊椎受伤或骨折时,常用急救板运送。四、现场急救(CPR)现场急救程序:1、检查(意识、呼吸、心跳、脊柱和颈椎是否受伤);2、寻求援助(拨打120急救电话等,寻求其他人员的支援);3、放置急救体位;4、打开气道(OpenAirway)5、建立人工呼吸(Breathing)6、建立人工循环(Circulation)7、使用药物(Drug)8、心脏除颤(Electric)A、B、C是基础生命的支持,D、E是高级生命的支持。人工呼吸的比例:15:2,按压位置:胸剑突横二指节奏:100次/分深度:成人4-5厘米,儿童2.5-4厘米必要的救生器材和设备救生杆救生浮漂必要的急救器材和设备颈托人工呼吸器(单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海水淡化技术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年数字特技发生器项目合作计划书
- 学期家访工作计划(5篇)
- 2024年度四川省护师类之主管护师模拟试题(含答案)
- 采购部工作计划范文(29篇)
- 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互动教学计划
- 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后的养护流程
- 2025年高耐候性装饰性防腐漆项目合作计划书
- 三年级英语下册实践活动计划
- 特殊教育班安全管理心得体会
- (高清版)DZT 0201-2020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钨、锡、汞、锑
- 颈椎病的中医康复治疗课件
- 1.5 西门子TIA博途软件的使用入门
- 幼儿园大班科学课件:《植物的生长》
- 智能桥梁基础健康监测系统
- 2024年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英语/数学/语文)笔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药学导论之药剂学课件
- 数字劳工与下一代互联网
- 电子产品作业指导书
- 内蒙古达茂旗明水元墓出土丝织品的初步研究
- 质量手册前言部分201007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