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湘教新版必修3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2019年武汉爆发的肺炎是COVID-19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病。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多在5-7天出现重症肺炎,患者体温大多维持在39℃以上,呼吸困难。病毒侵入人体,机体不会发生的是()A.病毒在内环境中增殖B.B细胞和T细胞的增殖分化C.效应T细胞识别靶细胞D.产生针对该病毒的记忆细胞2、如图所示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①②③④代表相关激素。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②③分别代表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B.寒冷刺激后,图中③的含量增加先于①和②C.当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高时,垂体可产生④来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D.机体内激素的分泌既有分级调节也有反馈调节3、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或系统;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体所有细胞都必须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B.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以自由扩散方式进入血浆C.②表示重吸收作用,Ⅳ表示的器官是消化系统D.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4、稳态的生理意义是A.使体温维持相对恒定B.使体液的PH保持相对稳定C.使内环境的渗透压处于相对平衡D.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5、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B.b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的协助,并消耗能量C.动作电位的峰值大小与膜两侧Na+无关D.ce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6、研究者给家兔注射一种可以特异性破坏胰岛B细胞的药物——链脲佐菌素(STZ)进行血糖调节研究。为了准确判断STZ是否成功破坏胰岛B细胞;应()
①在兔饱足状态下②在兔空腹状态下③测定血糖含量④测定尿液是否含糖⑤测定血液胰岛素含量A.①③④B.①③⑤C.②③⑤D.②③7、人体大面积烧伤后,容易发生病菌等感染,主要原因是患者的()A.过敏反应增强B.细胞免疫作用减弱C.效应B细胞数量减少D.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8、2023年1月1日起,鳄雀鳝被列人我国(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鳄雀鳝原产于北美洲。生性凶猛。食性广泛,捕食各种鱼虾,并且适应性强,对水质和环境要求不高,生长迅速,寿命长。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鳄雀鳝侵入入侵地后,其种群数量可能会类似“J”型曲线增长B.鳄雀鳝的捕食会导致入入侵地的群落结构发生改变C.鳄雀鳝同化的能量中流向分解者的部分包括其粪便中所含的能量D.鳄雀鳝的入侵会导致入侵地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减少,抵抗力稳定性降低9、研究发现:人们透过玻璃蛙腹部皮肤,能轻易观察到它的心脏、肝、骨骼和消化道之类的结构,清晰度极佳。当玻璃蛙熟睡时,90%左右的红细胞能汇聚在肝脏而无血栓形成,随后通体透明,与其身后的绿叶背景融为一体,从而避免被捕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这些红细胞很可能是通过胞吞的方式进入肝脏B.将玻璃蛙红细胞用于研究血凝块的形成机制,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玻璃蛙通过身体变透明来躲避天敌是罕见的行为信息D.各种红细胞汇聚在肝脏,能显著降低其他器官的细胞呼吸速率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10、用燕麦胚芽鞘进行如下左、中、右三图所示的实验,一段时间后,会发生弯曲现象的是(箭头代表光照方向)()
A.左图中的①B.中图中的②C.中图中的③D.右图中的甲乙丙丁11、在野外试验站,研究棉蚜发生期开放(用网眼较大的透明罩罩住,棉蚜及其天敌能钻过网眼)和封闭(用网眼极小的透明罩罩住)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头/叶和20头/叶)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群数量均在达到K值时开始衰退B.开放与封闭、不同的初始密度是本实验的自变量C.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衰退,可能与迁出有关D.棉蚜种群内部的种内竞争是影响棉蚜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生物因素12、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A.随机分布属于群落的空间结构B.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持续增长需定期投放饵料等C.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D.自然条件下种群增长曲线一般呈“S”型,且K值往往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13、图甲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单位为103kJ/m2•y)流动过程示意图;A;B、C、D代表不同类型的生物;图乙表示该区域发生大规模火灾后某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图中D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渠道B.甲图中所含食物链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占自身同化能量的比值为16.7%C.图乙AB段决定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食物短缺造成出生率降低D.据图乙分析,B点后种群数量大幅增长是因为大火使该种群的天敌大批死亡导致的14、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法国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做了以下实验:在一所被丛林包围的屋里,把一只雌性大天蚕蛾扣在纱笼里,纱笼周围撒满樟脑(樟脑有驱虫作用)。尽管外面狂风骤雨,还是有几十只雄蛾扑向纱笼,此现象不能说明()A.大天蚕蛾的种群繁衍与信息传递有关B.雄蛾受物理信息—无线电波的吸引扑向纱笼C.雄蛾受化学信息—樟脑气味的吸引扑向纱笼D.雄蛾受雌蛾释放的化学信息—性外激素的吸引扑向纱笼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5、______________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16、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____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17、生态系统:由_______和它的___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18、有科学家指出:“没有物质,什么都不存在;没有能量,什么都不会发生;没有信息,任何事物都没有意义。”在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和信息是这样起作用的吗?_______________在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等层次,它们所起的作用也是这样的吗?_______________试举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_______________。19、特点: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______;能量流动则不同,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是______的,而且是_______的流动,而不是_______。20、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生物学上就把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称为______;另一方面是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_______。21、_______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评卷人得分四、判断题(共1题,共5分)22、可以通过控制光照时间长短来控制花期______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五、实验题(共2题,共10分)23、向小白鼠注射促甲状腺激素(TSH);会使下丘脑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分泌减少.对此现象的解释有两种观点,观点一:这是TSH直接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观点二:这是TSH通过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两种观点孰是孰非?探究实验如下:
(一)实验步骤:
(1)将生理状态相同的小白鼠分为A、B两组,测定两组动物血液中_____________的含量.
(2)用手术器械将A组小白鼠的_______(器官)切除,B组做相同的外伤手术,但不摘除此器官,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向A、B组小白鼠注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观测.
(二)实验结果及结论:
(5)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支持观点一;
(6)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支持观点二.
(三)(7)如果实验得到的结果既不支持观点一,也不支持观点二,请你再提出其他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紊乱疾病;膳食纤维被称为人类第七营养素,对维持人体健康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为研究葛根膳食纤维对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效果,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a.从健康小鼠中随机选取12只作为甲组;另外24只制备成糖尿病模型小鼠,随机均分成乙组和丙组。
b.实验开始时;测定__________,并进行数据统计。
c.甲组和乙组小鼠每天饲喂普通饲料;丙组小鼠饲喂等量的__________,连续饲喂17天,期间自由饮水。
d.17天后;测定各组小鼠空腹状态下的血糖浓度,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实验结果:
。组别。
实验开始时(mmol/L)
17天后(mmol/L)
甲。
5.08
5.06
乙。
17.97
17.44
丙。
18.04
6.57
(1)构建糖尿病模型小鼠时;注射某种药物破坏小鼠的胰岛B细胞,导致__________(激素)分泌量减少,靶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__________、__________减少,使血糖明显升高。
(2)将上述实验步骤补充完整:b__________;c__________。
(3)实验结论为:__________。
(4)研究发现,饲喂葛根膳食纤维的小鼠,食物在胃内滞留时间长,a-葡萄糖苷酶(可催化二糖水解为葡萄糖)活性较低,肝糖原水平比较高。据此判断,葛根膳食纤维降低血糖的可能机理是__________;要证明你的假设需要补充的实验证据是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A【分析】【分析】
1;体液免疫过程为: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2;细胞免疫过程为: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详解】
A;病毒是严格营寄生生活生物;只能在活细胞中增殖,A错误;
B;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引起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获得抗原信息的B细胞和T细胞会发生增殖和分化,B正确;
C;病毒为寄生生物;只能生活在活细胞中,因此效应T细胞会识别被病毒侵入的靶细胞,C正确;
D;当病毒侵入人体后;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生针对该病毒的抗体、记忆细胞等,D正确。
故选A。2、D【分析】【分析】
依题图可知;①和②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③和④分别是甲状腺激素、抗利尿激素。以此相关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
A;甲状腺受到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而垂体又受到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作用,而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又通过反馈作用于垂体和下丘脑,A错误;
B;寒冷刺激时;信息通过冷觉感受器传到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进而其调节控制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加,从而促进产热,调节体温,B错误;
C;当饮水过多时;下丘脑通过垂体将抑制抗利尿激素的释放,抑制肾脏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增加排尿来调节体内的水平衡,C错误;
D;识图可知;机体内激素的分泌既有分级调节也有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文考查细胞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考生的识图能力。3、D【分析】【分析】
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为: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的一部分还可以透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经过淋巴循环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浆。
3.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稳态的调节机制是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分析题图: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分析题图可知,Ⅰ是呼吸系统,Ⅱ是消化系统,Ⅲ是泌尿系统,Ⅳ是皮肤。过程①是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过程,过程②是肾小管;集合管对原尿的重吸收过程。
【详解】
A;不是人体所有细胞都必须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如小肠上皮细胞,A错误;
B;消化道内的葡萄糖由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进入血浆中;方式为主动运输,B错误;
C;②表示肾小管与肾集合管对原尿的重吸收作用;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通过皮肤排汗可排出部分水和无机盐,C错误;
D;内环境与I进行气体交换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D正确。
故选D。
【点睛】
结合内环境的组成和内环境的稳态分析题图和选项。4、D【分析】【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
A;体温维持相对恒定是内环境稳态的一个方面;不是内环境稳态的意义,A错误;
B;体液的PH保持相对稳定是内环境稳态的一个方面;B错误;
C;内环境渗透压处于相对平衡是内环境稳态的内容;C错误;
D;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正确。
故选D。5、D【分析】【分析】
根据题意,图中a点之前为静息电位,由K+外流所致,而此时膜外Na+高于膜内,膜外K+低于膜内;曲线上升过程ac段是因为Na+内流所致;下降过程ce段是因为K+外流所致。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中;细胞内离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经离子通道跨膜流动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属于被动运输;而离子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跨膜需要离子泵,需要消耗能量。
【详解】
A、K+的大量外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A错误;
B、bc段Na+大量内流,此时膜外的Na+比膜内浓度高;因此运输方式属于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不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
C、动作电位的峰值大小与膜两侧Na+有关;浓度差越大,动作电位的峰值越高,C错误;
D、ce段为静息电位的恢复,此阶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D正确。
故选D。6、B【分析】【分析】
本实验目的是判断STZ是否成功破坏胰岛B细胞;而胰岛B细胞的功能是合成分泌胰岛素,降血糖.因而应选取饱足状态下的兔(血糖含量高)进行实验,实验观测指标为:血糖浓度;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来判断STZ是否成功的破坏胰岛B细胞.
【详解】
①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在兔饱足状态下即血糖浓度较高的情况下其分泌增多,故①正确;
②在兔空腹状态下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弱;故选择在兔饱足状态下进行实验,故②错误;
③设计注射STZ和等量生理盐水的对照实验;通过测定血糖含量的变化,若注射STZ和生理盐水的血糖浓度相同,则胰岛B细胞没有破坏,故③正确;
④家兔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可能是一次性吃糖过多;超过肾脏的重吸收能力;也可能是肾脏重吸收能力病变,一般不作为观察的指标,故④错误;
⑤测定两组家兔体血液中胰岛素含量;若注射STZ的家兔体内胰岛素含量明显低于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说明胰岛B细胞被破坏,故⑤正确。
综上;①③⑤正确,②④错误。
故选B。7、D【分析】【分析】
【详解】
皮肤大面积烧伤后,对病菌的抵御能力下降,许多病菌会乘虚而入,引起感染。由于皮肤属于人体抵御病菌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故选D。8、C【分析】【分析】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①条件: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缺少天敌。②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
【详解】
A;鳄雀鳝侵入入侵地后缺乏天敌;其种群数量可能会类似“J”型曲线增长,A正确;
B;鳄雀鳝食性广泛;捕食各种鱼虾,因此会导致入侵地的群落结构发生改变,B正确;
C;鳄雀鳝粪便中所含的能量不属于其同化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C错误;
D;鳄雀鳝在入侵地占优势;其入侵会导致入侵地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减少,进而营养结构变简单,抵抗力稳定性降低,D正确。
故选C。9、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
①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②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③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详解】
A;红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随血浆运输至肝脏储存是血流动力学过程,不涉及跨膜运输,A错误;
B;将玻璃蛙红细胞用于研究血凝块的形成机制;没有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错误;
C;玻璃蛙身体变透明是一种为了躲避天敌而出现的物理信息;C错误;
D;各种红细胞汇聚在肝脏;导致其他器官输氧能力下降,代谢减弱,其他器官的细胞呼吸速率也降低,D正确。
故选D。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10、B:D【分析】【分析】
题图分析:左图中由于旋转的作用使得a、b两个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相同,所以①中的胚芽鞘会直立生长,中图中,②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了一侧,故胚芽鞘会向对侧弯曲(由于没有尖端,此时单侧光不起作用);③中虽有单侧光,由于感光部位尖端被锡箔小帽套住,导致单侧光不起作用,故③直立生长;右图中在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在尖端部位发生了横向运输,故a中生长素的含量高于b中;尽管有单侧光照射;但是由于旋转器的作用,使得c;d中的生长素含量相同,故右图中的结果是:由于琼脂块都放在了切去尖端胚芽鞘的一侧,由于其中含有生长素,故都会向对侧弯曲。
【详解】
A、左图中切去尖端胚芽鞘上a、b两个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相同,故左图中的①不弯曲,A错误;
B;中图中的②②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了一侧;故胚芽鞘会向对侧弯曲,B正确;
C、中图中的③中虽有单侧光,由于感光部位尖端被锡箔小帽套住,导致单侧光不起作用,故③直立生长,C错误;
D;右图中的甲乙丙丁;琼脂块都放在了切去尖端胚芽鞘的一侧,且其中含有生长素,故都会向对侧弯曲,D正确。
故选BD。11、B:C:D【分析】【分析】
根据题图分析可知:在一定时间内;无论是开放条件下还是封闭条件下,+20头/叶的种群密度增加的幅度均大于+1头/叶的种群,说明相同条件下,初始密度越大,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越大;与封闭条件下相比,开放条件下存在种群的迁入和迁出,据此可推知: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比封闭条件下更早衰退的原因可能与天敌数量多;迁出率高等有关。
【详解】
A;由于每组放置的棉叶的规格和数量是相同的;因此,开放与封闭条件下的K值也应是相同的;由题图可知:只有开放+20头/叶组在达到K值时开始衰退,其余都是在未达到K值时就开始衰退,A错误。
B;对比4个实验组可知;开放与封闭、不同的初始密度是本实验的自变量,B正确。
C;封闭条件与开放条件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能否阻断种群的迁入和迁出,在初始密度相同的条件下,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种内竞争加剧,开放条件下容易在种群密度比较大时出现迁出现象从而导致种群数量减少,C正确。
D;当棉蚜种群数量较多时;种内竞争加剧,种群数量会发生变化,D正确。
故选BCD。12、A:C【分析】【分析】
1;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或分布型。种群的空间分布即种群的空间特征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2;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详解】
A;随机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A错误;
B;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持续增长;因此需定期投放饵料等增大环境容纳量,B正确;
C;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C错误;
D;自然条件下种群增长曲线一般呈“S”型;且K值往往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D正确。
故选AC。13、A:C:D【分析】【分析】
分析甲图:图甲中;A为生产者;B为初级消费者、D为次级消费者、C为分解者;分析乙图:图乙表示某一种野生动物的数量变化曲线。AB段种群数量下降,BC段种群数量逐渐升高;CD段种群数量逐渐趋于稳定。
【详解】
A;据图分析;A为生产者,B和D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食物链(网)中一般不包括分解者,A错误;
B、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16+2=18(103kJ/m2•y);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18×100%=16.7%,B正确;
C;AB段表示火灾后该动物数量骤减;决定其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死亡率和迁出率,C错误;
D;图乙B点后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因素较多;不只是其天敌减少,另外,大火也不一定致使天敌死亡,也可能是迁徙,D错误。
故选ACD。14、B:C【分析】【分析】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
A;大天蚕蛾的繁衍与性外激素化学信息传递有关;A正确;
BC;樟脑气味有驱虫作用;雄蛾受化学信息性外激素的吸引扑向纱笼,BC错误;
D;昆虫的雌雄个体间通过信息相互联系;这种信息是化学信息性外激素,D正确。
故选BC。三、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5、略
【分析】【分析】
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详解】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点睛】【解析】内环境稳态16、略
【分析】【分析】
在自然界中;气候;生物、天敌等均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故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
【详解】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多种群的数量总是处于波动中。
【点睛】
种群的数量不会恒定不变。【解析】波动1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生物群落无机环境生物圈18、略
【分析】【详解】
有科学家指出:“没有物质,什么都不存在;没有能量,什么都不会发生;没有信息,任何事物都没有意义。”这是有道理的,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分,正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能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信息传递决定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方向。在细胞、个体、种群等层次,它们所起的作用也是这样的,例如细胞与细胞之间,如果没有物质,就不能构成生命,物质的合成与分解伴随着能量的储存和释放,而信息传递使物质的合成与分解、能量的储存和释放正常进行。【解析】是的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分,正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能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信息传递决定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方向。在细胞、个体、种群等层次,它们所起的作用也是这样的例如细胞与细胞之间,如果没有物质,就不能构成生命,物质的合成与分解伴随着能量的储存和释放,而信息传递使物质的合成与分解、能量的储存和释放正常进行。19、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反复利用逐级递减单方向循环20、略
【解析】①.抵抗力稳定性②.恢复力稳定性21、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生物群落四、判断题(共1题,共5分)22、A【分析】【分析】
【详解】
某些植物的花期受光周期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控制光照时间长短来控制花期,正确。
【点睛】五、实验题(共2题,共10分)23、略
【分析】【分析】
向小白鼠注射促甲状腺激素(TSH);会使下丘脑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分泌减少,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TSH直接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二是TSH通过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
【详解】
(1)本题实验的因变量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含量的变化;因此要测定A;B两组动物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含量。
(2)要验证这是不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 图书馆年度工作计划
-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听课评课记录
- 品牌加盟合作协议书范本
- 济南大学《税法理论与实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县城二手房产租赁合同范本
- 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听评课记录
- 听评课记录小学6年语文
- 太原师范学院《程学设计语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晋中学院《跨文化交际与礼仪》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铝及铝合金产品残余应力评价方法》
- 新高考2024届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策略讲座
- 中考英语必背单词汇总手册(打印版)
- IATF-16949:2016质量管理体系培训讲义
- 记账凭证封面直接打印模板
- 北京房地产典当合同
- 全世界各国的新年风俗
- 公开招标文件范本
- 第三单元为生活增添情趣第1课插花课件
- 教育的目的主题班会ppt
- 儿童歌曲弹唱课程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