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0T 1125.2-2021 区域性气象灾害过程评估规范 第2部分:气象干旱_第1页
DB50T 1125.2-2021 区域性气象灾害过程评估规范 第2部分:气象干旱_第2页
DB50T 1125.2-2021 区域性气象灾害过程评估规范 第2部分:气象干旱_第3页
DB50T 1125.2-2021 区域性气象灾害过程评估规范 第2部分:气象干旱_第4页
DB50T 1125.2-2021 区域性气象灾害过程评估规范 第2部分:气象干旱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07.060CCSA47DB50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DB50/T1125.2—2021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气象干旱过程的判识 15等级划分 2附录A(资料性)MCI计算公式中各分项物理意义 6附录B(资料性)标准化处理方法 7附录C(资料性)百分位数法 8IDB50/T1125.2—2021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是DB50/T1125—2021《区域性气象灾害过程评估规范》的第2部分。DB50/T1125—2021《区域性气象灾害过程评估规范》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 DB50/T1125.1—2021《区域性气象灾害过程评估规范第1部分:高温》; DB50/T1125.2—2021《区域性气象灾害过程评估规范第2部分:气象干旱》; DB50/T1125.3—2021《区域性气象灾害过程评估规范第3部分:连阴雨》; DB50/T1125.4—2021《区域性气象灾害过程评估规范第4部分:低温》; DB50/T1125.5—2021《区域性气象灾害过程评估规范第5部分:强降温》; DB50/T1125.6—2021《区域性气象灾害过程评估规范第6部分:降雪》。本文件由重庆市气象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重庆市气候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驰、唐红玉、白莹莹、刘川、魏麟骁、杨琴、李永华、董新宁。DB50/T1125.2—2021区域性气象灾害过程评估规范第2部分:气象干旱本文件规定了区域性气象干旱过程评估的术语和定义、评估内容、评价指标、等级划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区域性气象干旱过程的监测、评估和预报服务。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0481—2017气象干旱等级GB/T32136—2015农业干旱等级3术语和定义GB/T20481—201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气象干旱meteorologicaldrought某时段内,由于蒸散量和降水量的收支不平衡,水分支出大于水分收入而造成地表水分短缺的现象。[来源:GB/T20481—2017,3.1]3.2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eteorologicaldroughtcompositeindex;MCI综合考虑前期不同时间段降水和蒸散对当前干旱的影响而构建的一种干旱指数。[来源:GB/T20481—2017,3.10]4气象干旱过程的判识4.1气象干旱综合指数的算法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CI)考虑了60天内的有效降水、30天内蒸散以及季尺度(90天)降水和近半年尺度(150天)降水的综合影响。该指数考虑了业务服务的需求,在全年偏暖时段(4月~10月)和偏冷时段(11月~次年3月)使用了两套不同的系数组合,算法见附录A。4.2气象干旱综合指数等级气象干旱综合指数等级划分,详见表1。1DB50/T1125.2—2021表1气象干旱综合指数等级的划分表1地表湿润,作物水分供应充足;地表水资源充足,能满足23土壤表面干燥,土壤出现水分不足,作物叶片出现萎蔫现4),物出现枯死现象;水资源严重不足,对生产、生活造成较5MCI≤-2.0作物出现大面积枯死;水资源严重不足,对生产、生活造4.3单站气象干旱过程的判识单个气象观测站MCI日值连续10天及以上均小于等于-1.0,则判定为一次单站气象干旱过程,该过程开始日为MCI日值小于等于-1.0的第一天;在该过程中,MCI日值连续10天大于-1.0则干旱解除,同时干旱过程结束,结束日为首个MCI日值大于-1.0的前一天。4.4区域性气象干旱过程的判识单日区域内20%及以上的气象观测站监测到气象干旱过程,则判定为一个区域性气象干旱日。从第一个区域性气象干旱日开始,至最后一个区域性气象干旱日结束,且该过程持续10天及以上,则判定为一次区域性气象干旱过程。5等级划分5.1等级区域性气象干旱过程划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特旱、重旱、中旱、轻旱。5.2划分方法5.2.1单站气象干旱过程强度指数5.2.1.1计算公式见式(1)、(2): SDIDI-DIDIDIDIMi 式中:2DB50/T1125.2—2021SDI单站气象干旱过程强度指数,即该站点此次气象干旱过程MCI和值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数值,标准化处理方法见附录B;DI单站气象干旱过程的MCI和值; DI历史上所有站点DI值序列的平均值;DI历史上所有站点DI值序列的标准差;Mi单站第i个MCI≤-1.0的日值;d单站气象干旱过程中MCI≤-1.0日值的总天数。5.2.1.2等级划分根据历史上(可取气候常年时段或者更长时段)单站气象干旱过程强度指数SDI值序列,采用百分位数法(见附录C)进行强度等级划分,详见表2。表2单站气象干旱过程强度等级划分SDI值所对应的百分位数达95%及以上SDI值所对应的百分位数在60%以下5.2.2单次区域性气象干旱过程强度指数5.2.2.1计算公式见式(3)、(4): SRIRI-RIRIRIRISjj1 (4)式中:SRI单次区域性气象干旱过程强度指数,即此次区域性气象干旱过程中所有发生站点的MCI和值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数值,标准化处理方法见附录B;RI此次区域性气象干旱过程的MCI和值; RI历史上所有RI值序列的平均值;RI历史上所有RI值序列的标准差;Sj第j站在此次区域性气象干旱过程中的MCI≤-1.0日值之和;p此次区域性气象干旱过程发生的总站数。3DB50/T1125.2—20215.2.2.2等级划分根据历史上(可取气候常年时段或者更长时段)区域性气象干旱过程强度指数SRI值序列,采用百分位数法(见附录C)进行强度等级划分,详见表3。表3区域性气象干旱过程强度等级划分SRI值所对应的百分位数达95%及以上SRI值所对应的百分位数在60%以下5.2.3年度区域性气象干旱过程强度指数5.2.3.1计算公式见式(4)、(5)、(6): SYIYI-YIYIYIYIRIkk1 (6)式中:SYI年度区域性气象干旱过程强度指数,即年度内所有区域性气象干旱过程MCI和值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数值,标准化处理方法见附录B;YI年度区域性气象干旱过程的MCI和值; YI历年YI值序列的平均值;YI历年YI值序列的标准差;RIk第k次区域性气象干旱过程的MCI和值;q年度内区域性气象干旱过程发生的总次数。5.2.3.2等级划分根据历年SYI值序列,采用百分位数法(见附录C)进行强度等级划分,详见表4。任意时段区域性气象干旱过程强度等级划分可参照执行。表4年度区域性气象干旱过程强度等级划分SYI值所对应的百分位数达95%及以上4DB50/T1125.2—2021SYI值所对应的百分位数在60%以下5DB50/T1125.2—2021MCI计算公式中各分项物理意义式(A.1)为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CI)的计算公式。式中:MCI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I30近30天相对湿润度指数,计算方法依据GB/T20481—2017附录B;SPI90近90天标准化降水指数,计算方法依据GB/T20481—2017附录D;SPI150近150天标准化降水指数,计算方法依据GB/T20481—2017附录D;SPIW60近60天标准化权重降水指数,计算方法依据GB/T20481—2017附录G;aSPIW60项的权重系数,偏暖时段取值为0.5,偏冷时段取值为0.3;bMI30项的权重系数,偏暖时段取值为0.6,偏冷时段取值为0.5;cSPI90项的权重系数,偏暖时段取值为0.2,偏冷时段取值为0.3;dSPI150项的权重系数,偏暖时段取值为0.1,偏冷时段取值为0.2;Ka为季节调节系数,根据不同季节各地主要农作物生长发育阶段对土壤水分的敏感程度确定(见GB/T32136—2015),取值方法参见GB/T20481—2017附录H。6DB50/T1125.2—2021标准化处理方法B.1标准化处理方法采用Z-Score法进行标准化。Z-Score标准化方法在线性综合评价模型中普遍使用。 设A和A分别为数据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