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高考高中新教材文言文基础考点梳理 古代文化常识-衣食住行及度量衡 专项练习(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4年新高考高中新教材文言文基础考点梳理 古代文化常识-衣食住行及度量衡 专项练习(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4年新高考高中新教材文言文基础考点梳理 古代文化常识-衣食住行及度量衡 专项练习(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4年新高考高中新教材文言文基础考点梳理 古代文化常识-衣食住行及度量衡 专项练习(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4年新高考高中新教材文言文基础考点梳理 古代文化常识-衣食住行及度量衡 专项练习(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文化常识一衣食住行及度量衡

同一:七代服脩

(一)头衣

【冕】从月,即古帽,字免声,是大礼帽,天子、诸侯、卿大夫在祭祀时所戴。冕

上有长方板叫延,前后有数串小圆玉叫旅(liu),天子有十二旅。

【冠】从月从人从寸,会意字,寸是手,以手执月戴人头上为冠。冠,与后世的帽

于在形制上明显不同。冠并不能像帽子那样把头顶全部草住,而是用一个冠圈套在发髻

上,上面有冠梁,自前至后,覆在头顶上。从冠的作用看,主要是捆住头发,同时也起

装饰的作用。

古时只有统治阶级,王公贵人才能冠(戴帽),奴仆只能用巾(黑纱)包头。如《释

名》说:“士,冠;庶人,巾。''巾,又称绡头、幅巾、幢(z€)。王公贵人在巾上再加

冠。

【巾】唐朝时,巾又称幡(f。)头,以纱为之,因纱质较软,就用桐木作一衬子垫

在里面。后又因两脚软垂,就用铁丝为干把“软翅”撑起来,就这样成了质硬的乌纱帽。

如《灌园叟晚逢仙女》:“那桂枝上挂的,不是大爷的软翅纱巾么?”

(二)体衣

原始人是蓬头跣脚,不冠不履,以兽皮树叶为衣遮体,后来才分为上衣和下裳。

【衣、裳】先秦时衣长而裳短,裳的上半截藏在衣内,后来变为衣短裳长,裳就加

衣上。

如《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湮背?身上衣裳口中食。”

《陌上桑》:“紫绮为上褥”的“褥”是小衣;

《羽林郎》:“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则是短袄。

【袍】本是一种简单便服,如《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汉以后成了朝服,

不分衣和裳。

【裳】古代指下衣」占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男女都穿,是裙的一种,不是裤子.

【裙与裳】古代的裙和裳不同,如《尔雅》说:“绕襟谓之裙。'‘意思是说要从衣襟

斜下通过右腋,往下绕至腰将间,以至前膝。后代的裙与古代的裳则接近。如《林黛玉

进贾府》:“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装饰。”

如《楚辞•离骚》:“制菱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着衣文化】古代体衣在质地、颜色上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如司马光《训检示康》

批评“近岁风俗尤为侈靡”时说“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这表明:走卒穿士服,农夫

穿丝履不合常规。五冕、九衮之类衣服只能上公贵人才有资格享受。他们寒冷时,有毛

皮大衣(裘):天热时,有高级丝织品。而那些寒士庶人则只能穿布衣(麻、葛所织)、

褐(粗毛编织的灰色粗布)和绵袍(旧票或乱麻填的旧袍)之类,如《七月》:“无衣无

褐,何以卒岁?”《送东阳马生序》:“同舍生皆披绮绣,带朱缨宝石之帽,腰白玉之环,

左佩刀,右配容臭,炸然若神人;余则维袍敝衣处其间。'‘颜色方面,隋唐及宋,紫、

朱、绿、青四色,只有士人以上才能穿。而庶人在隋穿白色,唐时穿黄白两色,明朝则

不许庶人用黄色。

(三)胫衣、足衣

【胫衣】上古时有裳无裤,但有挎,挎后无裆,只两个裤筒,类似后世的套裤。后

来加上裆,称释(kun)o粹提短的称犊鼻裤(因形状像犊鼻,即现在的短裤衩,一般为

贫贱者所穿)。

【绮】今称套绮,左右各一,分裹两胫。参阅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绮讥

【足衣】就是鞋,上古称展,汉以后叫履。上古时,鞋分革、丝、麻、草四种,有

钱人穿革履丝鞋,贫苦人穿草鞋或光脚,如《孔雀东南飞》;“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四)常见和服饰相关的名词解释

【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黔,黑色。黔首,即以黑门裹头,代指平民,具体而

言指本业为农业与小手工业,末业为小商贾等各种不事生产的人.如《过秦论》:“于是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苜。“

【白丁】指平民,没有功名的人。古代平民着白衣,所以常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

如《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布衣】布制的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后多称没有做

官的读书人。布衣之交,即指贫贱之交。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缙绅】原意是插笏丁绅带间,是旧时官宦的装束,亦借指士大夫。缙,也写作“措”,

插。绅,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带子。

【青衫】黑色的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座

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后人也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

【巾帼】本是古代妇女头上的头巾或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自古以来把妇女中英

试卷第2页,共23页

雄豪杰称为“巾帼英雄

【裙钗】古代妇女的服饰,引用为妇女的代称。

【纨绮】亦作“纨挎古代富家子弟所穿洁白光亮的绸裤,引申以称富家子弟。

如《林黛玉进贾府》:“寄言纨挎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乌纱帽】古代官吏戴的一种帽子。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官员头戴乌

纱帽起源于东晋,但作为正式官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到宋朝

时加上了“双翅”,明朝以后,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做官为宦的代名词。

明代的一些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将“乌纱帽”作为官位的代称。

【顶戴花翎】清代官员身份的标志,分两种,一是蓝翎,一是花翎。蓝翎用料羽做

成,俗称“野鸡翎子'',供六品以下官员使用,而花翎是孔雀羽毛做成,须经皇上特赐方

可佩戴,必须是五品以上官员。

【东坡巾】又名鸟角巾,相传当时苏东坡因为贬官入狱,在狱中无法身着官服,故

想出此头巾。东坡巾实为狱服。东坡巾可用多种布料制作,有内外两层,内层有四面为

方形,比外层略高;外层也是四面,但四面都不相连,边缘为开口,前口开得最大,后

面有两条带子。

【方山巾】一作方头巾。古代儒者戴的一种方形软帽,又称方山冠。如李白《嘲鲁

儒诗》:“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

【褐】泛指粗布衣服,也指穿着粗布衣服。

如《诗•幽风•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郑玄笺:“褐,毛布也。”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嬖,从径道亡。”

【编素】白色的衣服,指丧服。如《唐雎不辱使命》:“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

五步,天下编素,今日是也。“

【缢袍】以乱麻为袍子。古为贫者所服。如《论语•子罕》:“衣蔽缢袍,与衣狐貉

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帷幄】帐幕,在旁边的称“帷”,四面合起来像屋宇的称“幄天子居处必设帷幄,

因此用帷幄借指帝王。或指天子近侧、朝廷,或指天子决策之处,或指将帅的幕府、军

帐。

运筹帷幄:常指在后方决定作战方案。也泛指主持大计,考虑决策。

【品色衣】官吏所穿的公服,即“品服以唐代为例,官分九品,三品以上着紫色,

四品深红,五品浅红,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着紫穿红者便是身

居高位者,而穿青色衣着者,官卑职微。唐代诗人白居易诗,江州司马青衫湿”句,便有

遭贬后官职卑微之意。

【帔】古代妇女披在肩背上的服饰。

用;二.快食"

【社稷】

士神和谷神的总称。

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

即祭社稷,后来“社稷”就被用来借指国家。“社稷之忧'"'社稷之患社稷之危”“谨奉社

稷而以从”都指的是“国冢’的忧虑、隐患、安危。

杜,山代指土地之神,按方位命名:东方青土,南方红土,西方日土,北方黑土,

中央黄土。五种颜色的士覆于坛面,称五色土,实际象征国土。古代又把祭土地的地方、

日子和礼都叫社。

稷,指五谷之神中特指原隰之祗,即能生长五谷的土地神祇,这是农业之神。明孙

承宗《答袁节寰(袁可立)开府》:“而世人省事者少从,有延挨日月,令当事者受其极

重不返之势,奈何惟翁力图,所以为社稷远计。“

(一)古代食物名词

【五谷】

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

菽;另i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

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向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

初可能无稻。

【五牲】

用作祭品的五种动物,有三说:一种指牛、羊、猪、犬、鸡;一种指麋、鹿、磬、

狼、兔;一种指磨、鹿、熊、狼、野猪。第一种说法流传较广。

【五味】

指酸、咸、甜(甘)、苦、辣(辛)五种味道。亦泛指各种味道。烹调上讲究“五味

调和

【六畜】

指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八珍】

指占代八种珍贵的食品。其具体所指随时代和地域而不同。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卷九云:”所谓八珍,则醍醐、鹿沆、野鸵蹄、鹿唇、驼乳糜、天鹅炙、紫玉浆、玄玉

浆也。“后世以龙肝、凤髓、豹胎、鲤尾、劳炙、猩唇、熊掌、酥酪蝉为八珍。

试卷第4页,共23页

【羹】

即肉汁。有两种:一•种是纯肉汁,供食饮;另一种是肉烫,制成五味调和的浓肉汤,

后泛指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在古代,肉是“肉食者”才能吃到的,贫苦

百姓只能用白水煮菜为羹,这就是所谓的菜羹。

【糟糠】

旧指穷人用来充饥的酒糟、米糠等粗劣的食物。借指曾经共患难的妻子。

【脍炙】

脍,切细的鱼、肉;炙,烤肉。古代鲜肉一般用火炙,就像今天的烤羊肉串;干肉

则用火烤。“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可见古代脍食需要很高的刀工技法。脍炙,是人们

所共同喜好的,后来把诗文或事物为人所称颂叫作“脍炙人口

(二)古代食器

古代食器种类很多,主要的有:

【箧(gul)]形似大碗,人们从融(y如)中盛出食物放在箧中再食用。

【熊(fu)l是一种长方形的盛装食物的器具,用途与篇相同,故有“镀箧对举''的

说法。

【豆】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耨与肉羹了。

【皿】盛饭食的用具,两边有耳。

【盂】盛饮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圆形之足。盆盂,均为盛物之器。

【案】又称食案,是进食用的托盘,形体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人进食

讲究“举案齐眉”,以示敬意。

【匕】是长柄汤匙。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置于俎上,然后用刀割着吃。

【俎】

①古代祭祀、设宴时用以载牲的礼器。青铜制,亦有木制漆饰的。

②古代割肉所用的砧板。多木制,也有青铜铸的,长方形,两端有足。古人常以刀

匕、刀俎并举,并以“俎上肉''比喻受人欺凌压迫、任人宰割的境遇。

如《鸿门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箸】夹食的用具,与“住”谐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讳故取反义为“快”,又因以

竹制成,故加个“竹”字头为‘筷",沿用至今。

以上食器的质料均可选用竹、木、陶、青铜等。一般百姓的食器大多用竹、木、陶

制成,贵族的食器则以青铜居多。古代统治者所用的筷子,有的用金、银或象牙制成。

【箪】竹制或苇制的常用以盛饭的盛器。如《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

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后以“箪食瓢饮''为安贫守俭之辞。

《孟子•梁惠王下》:“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后用“箪食布浆''谓百姓对所爱戴的军队的犒劳慰问。

(三)古代炊具

我国古代炊具有鼎、.(hub)、甑(zBng)、甑(yAn)、鬲(li)等。

【鼎】最早是陶制的,股周以后开始用青铜制作。鼎欣一般呈圆形,下有三足,故

有“三足鼎立”之说;鼎的上沿有两耳,可穿进棍棒抬举。可在鼎腹下面烧烤。鼎的大小

因用途不同而差别较大。古代常将整个动物放在鼎中烹戒,可见其容积较大。夏禹时的

九鼎,经殷代传至周朝,象征国家最高权力,只有得到九鼎才能成为天子,可见它是传

国之宝。

【镇】无足的鼎,与现在的大锅相仿,主要用来烹戒鱼肉之类的食物;后来它又发

展成对犯人施行酷刑的J2具,即将人投入链中活活点死。

【甑】是蒸饭的用具,与今之蒸笼、笼屉相似,最早用陶制成,后用青铜制作,其

形直口立耳,底部有许多孔眼,置于鬲或釜上,甑里装上要蒸的食物,水或开后,蒸气

透过孔眼将食物蒸熟。

【鬲】与鼎相近,但足空,且与腹相通,这是为了更大范围地接受传热,使食物尽

快烂熟。鬲与甑合成一套使用称为“雕鬲只用作炊具,故体积比鼎小。

炊具可分为陶制、青铜制两大类。一般百姓多用陶制,青铜炊具为贵族所用。

(四)古代酒器

【尊】古代酒器的通称,作为专名是一种盛酒器,敞口,高颈,圈足。尊上常饰有

动物形象。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

【壶】是一种长颈、大腹、圆足的盛酒器,不仅装酒,还能装水,故后代用''箪食

壶浆”指犒劳军旅。

【爵】古代酒器的总称,青铜制,作为专名是用来温酒的,下有三足,可升火温酒,

盛行丁•商代和西周初期。

【角】口呈两尖角形的饮酒器。

【觥】古代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青铜制,腹椭圆形,底有圈足,有盖,多

作兽形,盛行了•商代和西周初期。

如《醉翁亭记》:“射者中,弈者胜,觥号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试卷第6页,共23页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义错杂,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

【杯】椭圆形,是用来盛羹汤、酒、水的器物。杯的质料有玉、铜、银、瓷器,小

杯为盏、盅。

【卮】也是i种盛酒器,《鸿门宴》中有“卮酒安足辞”之句。

【彝、卤(you),爨(1亩)、缶(防11)】都是形状不一的盛酒器。

【饮食文化】

神农氏,“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百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耙(固

si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教民稼稽(ii£s6农作劳动)。使用陶具作为炊具和容器,陶

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酶(hai,

用肉、鱼等制成的酱)、醯(xT醋)、酪(Do,用动物的乳汁做成的半凝固食品)、酢(zu6,

调味用的酸味液体)、醴(H,甜酒)等。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儿。因为当时没灶,

还有鬻(gui),其爪是空心的,鬻用来煮酒的。

伏羲氏,在饮食上,救民结网,捕鱼打猎和畜牧,养牺牲(牲口)以充庖厨。还根

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

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

肉而燔(伍n焚烧)之;②煲:用泥裹后烧;③烫:用石臼施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

熟食物;④焙(b®i)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五)古代家具

我国古代家具主要有席、床、屏风、镜台、桌、椅、柜等。

【席】最早由树叶编织而成,后来大都由芦苇、竹竣编成“古人常”席地而坐”,足

见席子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席子,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具。

【床】古代供人坐卧的器具,在席子之后出现。一开始,末极矮,古人读书、写字、

饮食都在床上放置案几。如《孔雀东南飞并序》:“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诗中的“床”

指的是坐具。和这种矮床配合用的家具有几、案、屏风、矮福等。因矮榻常与床并用,

故有“床榻”之称。唐代出现桌椅后,人们的生活饮食等活动不再在床上,床由一种多功

能的家具退而成为专供睡卧的用品。

【榻】狭长而低矮的坐卧用具。如《滕王阁序》:“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几】低矮的桌子。

唐宋以来,高型家具广泛普及,有床、桌、椅、髡、高几、长案、柜、衣架、巾架、

屏风、盆架、镜台等,种类繁多,品种齐全。各个朝代的家具,都讲究工艺手法,力求

图案丰富、雕刻精美,表现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气派,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独特风格与样式,对世界不少国家产生过深远影响。

(六)车马名词及行走说法

【辇】秦汉以后特指帝王或皇后所乘的车子。

【舆】本谓车厢,因即指车,乂转义为轿子。如《荀子•劝学》:“假舆马者,非利

足也,而致千里。”

【轼】设在车厢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形如半框,有三面。如《曹刿论战》:“下视

其辙,登轼而望之。”

【骈】古代一车驾二马叫骈,有“并列”的意思。如韩愈《马说》:“祇(Zhi)辱于奴

隶人之手,骈(pi如)死于槽(cao)杨(11)之间。”

【修】古代一车驾三马叫缪,乂特指驾车时位于两边的马。

【乘】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兵车多少是国家强弱的标志,天子是万乘之国,诸侯

是T•乘之国。

【蹉步】半步。古代称人行走,举足一次为“建”,举足两次为“步”,故半步称“国

如《荀子•劝学》:“故不积蹬步,无以至T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走】跑。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如《寡人之于国也》:“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趋】疾走,快步而行。如王勃《滕王阁序》:“他U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

喜托龙门。”

E三.官赏贵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堂、室、房】

古代宫室一般向南。主要建筑物的内部空间分为堂、室、房。前部分是堂,通常是

行吉凶大礼的地方,不住人。堂的后面是室,住人。室的东西两侧是东房和西房。整幢

房子是建筑在一个高出地面的台基上的,所以堂前有阶。要进入堂屋必须升阶,所以占

人常说“升堂《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青庐】

用青布搭成的篷帐,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此风俗c《孔雀东南飞并序》:“其

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掖庭】

占代营建皇室宫城时,都以一条南北向的中心线为主,再向东西两侧去延伸其余宫

区。在中央的了•午线上,除了建有君王上朝议政的朝堂,还有帝后的寝宫。而在帝后寝

宫的东西两侧,所营建的宫区和帝后寝宫相辅相成,就像两腋般护卫者帝后的寝宫,因

试卷第8页,共23页

此这两片宫区被统称为掖庭,且通常为宫嫔所居住。

【明堂】

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均在

这里举行。

【陛】

宫殿的台阶。古代臣子不敢直呼天子,就请在陛下的人代为传达,所以“陛下”成为

天子的尊称。

【东宫】

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亦借指太子。

【左祖右社】

所谓“左祖”,是在宫殿左前方设祖庙;所谓“右社”,是在宫殿右前方设社稷坛,这

种布局叫“左祖右社”。

北京四九城平面图。图中的红黄两地,即符合''左祖右社”的布局

【寝庙】

古代宗庙的正殿曰庙,后殿曰寝,合称寝庙。

【宗庙】

I.古代帝王、诸侯、大夫、士祭祀祖宗的庙宇。太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

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秦汉时起称为“太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

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

2.朝廷和国家政权的代称。依等级身份不同,宗庙规格也不同:天子七庙,诸侯五

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萧墙】

古代宫室内作为屏障的矮墙,是面对院门的门屏,可在门外,也可在门内,与后世

的照壁相似,有防人窥视之作用。相关典故有“祸起萧墙工

【庐冢】

庐,屋舍:冢,坟墓。为尽孝道,古人在服丧期间,于父母或师长坟墓旁搭建的屋

舍,叫作“庐冢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四、七久发4街

(一)度

【“寸”“尺”“寻”】

早期的度量衡单位像“寸叩尺”“寻”等,是以人体的身体部位为依据的。像“尺”字,

写法像极了一个人张开拇指和食指或中指在测量长度,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用手“挂

zhTL那么这个长度究竟是多少呢?《孔子家语》有这样的记载:“布指知寸,布手知

尺,舒时知寻。''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说:伸出一只手指,就知道了一寸:伸开一双

手,就知道了一尺;伸展开双臂,就知道了一寻。意思是说,一只手指的宽度是一寸,

十指并拢的长度是一尺,人张开两臂的长度,是一寻,在古代是八尺。“一寸”根据不同

时代,大体在1.58到2.31厘米之间;一尺,大体相当于现在的15.8到23.1厘米。邹忌

生在齐国,“修八尺有余”,大约是184cM左右。

【咫】

是妇女手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即八寸,因为一尺十寸,所以“咫''梢短于尺。

后来“咫”“尺”连用,表示距离短,所以“近在咫尺”,在现代汉语里面解释为距离近,仿

佛就在眼前。

【黍】

古代也有以‘漆''作为度导衡的标准物的。‘漆“是一-种产自今天山西的粮食作物,占

代用积“黍”之法来度量物体,•仃粒黍排列起来的长度为一尺。因此,-个黍粒的长度

为一“分”,十分为一寸。例如明代魏学洲的《核舟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

黍许是指核舟首尾大约有八粒黍排列起来那么长,高大线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仞】

“仞”作为长度单位,只是一个大概的高度,“一仞”相当于:尺或八尺,一般和“万千”

试卷第10页,共23页

连用,表示高或深。例如《列子•汤问•愚公移山》中“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高万仞”,形容太行、王屋二山极其高大。

秦汉以前诸侯割据,度量衡其实是比较混乱的。像商代:1尺=10寸=100分=15.8

厘米;而战国则是1丈=10尺=100寸=1000分=231厘米。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也统

一了度量衡,即1尺=23厘米,1升=200亳升,1斤=250克。

《汉书•艺文志•七发》中“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中的“尺”,通过换算,我

们知道这龙门桐树高达2300厘米,极言树之高。

秦汉以后,度量衡的单位量值有所增加,从秦朝I尺等于23.1厘米到魏晋南北朝

时期24.2厘米及29.6厘米,唐代达到最高值1尺=36厘米,此后开始下降,在32厘米

和35.5厘米之间找动。

【里、步】

我们现在用的“里”“步’也是古代长度单位。周代以八尺为步,秦之后,六尺一步,

300步为一里。由此推算,周秦汉时期,“一里”大致相当于415.8米,清光绪年间,一

里=576米;1929年以后,一里=500米。

王安石《游宝禅山游记》:“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二)量

中国古代容积单位,先秦时期有钟、釜、斛、斗、升、豆。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标准,

将容积单位规定为斛、斗、开三种,1角4=10斗;1斗=10升v秦代的1升约相当于今天

的200亳升。

汉代的容积单位又多了合、焦两种,其换嵬关系为:1斛=10斗=100升=1000合=2000

命。这时的1升也相当于今天200亳升左右。

隋唐时期,升有大小之分,小升仍相当于今天的200毫升左右,大升相当于今天的

600亳升左右。

《礼记•杂记》:“朝服十五升。“十五升就是3000亳升。

【斗】

李白《行路难(其一)》中“金樽清酒斗十千","斗’'是古代容积单位,1斗=10升,

相当了2000亳升,值十千钱,这句话形容酒美价贵。“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

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川斗”是说才饮一斗即2000亳升酒就能写出百

篇诗,写李白不但酒兴豪,而且文思敏捷。

【斛】

斛,中国旧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后来改为五斗。

如沈括《梦溪笔谈》:‘悔粗米二斛,酿成酒六斛六斗。”意为两斛米可以酿酒六斛

六斗。

【豆、钟】

“豆”“钟”都是古代的容积单位。

“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四升为一豆。如《孟子•鱼我所欲也》中“一

箪食,一豆羹

“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

我何加焉!”

(三)衡

【镒】

“镒”,是秦汉时期的重量单位,1镒=24两,1斤=16两,1镒相当于现在的375克。

如《汉书•艺文志•七发》“于是使射T•镒之重,争下里之遂'中的“T•锚”是说赛马赌注

非常大。当然,这是夸张的说法。

【钧】

“钧”,秦汉时候的重量单位,1钧=30斤,约相当于今天的7500克。

如《汉书•枚乘传》:“夫以一缕之任,系T钧之重”中,用一根头发,来系7500克

X1000的重量,比喻情况万分危急或异常要紧。我们现在所说的“千钧一发”就是这个意

思。

【石】

《马说》一文中说千里马”一食或尽栗一石“,"一石”这里指4钧,即4x30x250克,

是说毛里马的食量极大。

【锚、铢】

“镒,,”钧小石,,包括我们现在还在沿用的“斤”“两,,都是古代的重量单位,此外还有

“铢”“锚”等。锚、铢,都是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锚为一两的四分之一,铢为一两的二

十四分之一。我们知道的成语“锚铢必较”形容非常小气。《荀子•富国》“割国之锚铢以

赂之,则割定而欲无厌”中的“铢”“锚”也是这个意思。

【古代重量单位换算简说】

与长度和容积单位相比,中国古代重量单位要复杂得多。长度单位和容量单位之间,

大多是十进制的换算关系,而古代重量单位间的换兜关系则存在四进制、六进制、十进

制,十六进制、二十四进制等多种换和关系。

试卷第12页,共23页

1石=4钧;1钧=30斤:I斤=16两;1两=24铢,1镒=24两。这些重量单位一直

沿用至唐代初年。唐代初年,公元621年,由于“开元通宝''钱的铸行,出现了"钱''这一

新的重量单位,1两等于10钱。今天,我们早已习惯了1斤等于10两的换算关系,但

在中国古代2000多年间,一直实行的都是1斤等于16两的换算制度,因此就有了“半

斤八两”之说。直到1959年修订度量衡体系时,才将1斤16两制改为1斤10两制。

1.下列关于“乌纱帽''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晋成帝让在宫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这就是“乌纱帽”名称的最

初由来。

B.隋朝从文帝到小吏,入明都戴乌纱帽,都在乌纱帽上以玉饰来显示官职的大小。

C.宋太祖为防止朝臣们交头接耳,给乌纱帽加了双翅,朝臣们只要脑袋一动皇上都看

得清清楚楚的。

D.到了明朝,"乌纱帽''作为官服装束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式成为了官员的代名词。

2.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饭。多形容清贫者对长芈的供养,如成语“菽水承欢

B.鼎,形制多为圆腹三足两耳,在我国古代被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

C.仓膜,指贮藏米谷的仓库,如《史记》记载:“仓康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D.席,古人专用的坐具,不用作卧具,用草或苇子编成。古人习惯在地上铺席,坐在

席上。

E.刍粮,粮草v多指供军队用的饲料和粮食,与漕粮在用途上有相同之处u

F.“箪食壶浆、一尊还醉江月”“觥筹交错”中提到的壶、尊、觥都是盛酒的器具。

G.鼎、镂、鬲、甑、釜都是古代蒸或我东西的器具。豆、扬、箪都是盛东西的器具。

3.下列选项中,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衅钟是周朝的一种礼仪,在古代,钟被视为一种神器,新钟铸成,要用牛羊的鲜血

予以行祭。

B.布,是一种长颈、大腹、圆足的盛酒器,不仅装酒,还能装水,故后代用“箪食豆浆”

指犒劳军旅。爵,古代饮酒器的总称,作为专名是用来温酒的,下有三足,可升火温酒。

C.乘,古时一车一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D.锚铢,古代重量名,一锚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的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锚、

铢连用,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

4.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畜,指马、牛、羊、猪、狗、猫六种家畜,也泛指各种家畜、家禽。八珍,指古

代八种珍贵的食品,具体所指随时代和地域而不同。

B.席子,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具,最早由树叶编织而成,后来大都由芦苇、竹蔑编

成。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见席子的应用是很广泛的。

C.“脍炙”中的,脍”指切细的鱼、肉,“炙”指烤肉。脍炙是人们所共同喜好的,后来把

诗文为人所称颂叫做“脍炙人口

D.一开始“床”极矮,古人读书、写字、饮食、睡觉几乎都在床上进行。如《孔雀东南

飞》:“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诗中的“床”指的是坐具。

5.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谷”的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泰、

稷、麦、菽。

B.“五味”指酸、成、甜(甘)、苦、辣(辛〉五种味道。烹调上讲究“五味调和

C.羹,即菜汁。古代贫苦百姓只能用白水煮菜为烫,这就是所谓的菜羹。

D.脍,切细的鱼、肉;炙:烤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可见古代对饮食还是比较

讲究的。

6.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俎,是长方形砧板,两端有足支地。豆,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

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了。

B.镂,是无足的鼎,与现在的大锅相仿,主要用来烹点鱼肉之类的食物:后来它又发

展成对犯人施行酷刑的工具。

C.觥,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像一只横放的牛角,长方圈足,有盖,多作善

形,觥常被用作罚酒。

D.鼎,古代专用于表示祭祀的器具。最早是陶制的,股周以后开始用青铜制作。鼎腹

一般呈圆形,下有三足,故有“三足鼎立”之说。

7.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才”是唐代对琵琶师的统称,“鸡人”指宫中掌管时间的卫士,“优”的本义指表演

乐舞、杂戏的艺人。

B.“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庐冢”,也叫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

护父母或师长坟墓所盖的房舍。

C.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代指有学问的人。‘'簪笏",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

东西。

D.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也常用于

试卷第14页,共23页

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

8.下列有关文言文常出现的文常,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折桂,折:摘取;桂:桂树的枝条。因桂树叶碧绿油润,我国古代把夺冠登科比喻

成折桂,古时科举考试正处在秋季,恰逢桂花开的时候,故借喻高中状元。

B.公主是古代帝王之女的称谓,始于战国。汉朝时规定,皇帝之女称公主,皇帝的姐

妹称长公主,皇帝的姑姑称大长公主,后代沿此制。

C.潜邸,指皇帝即位前所居的府第;也特指非太子身份继位的皇帝赘基之前的住所。

和“东宫''的含义是等同的。

D.古代贵族与平民的头衣(元服)区别很严格。贵族戴冠、弁、冕,平民戴慎。

9.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舆,指秦汉以后君后乘坐的车子。“肩舆''指轿子,起初只是作为山行的工具,后来

走平路也以它为代步工具。

B.古代称人行走,举足一次为“肆”,举足两次为“步”,徐行为步,疾行为趋,疾趋为

走。

C.古代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或套着四匹马的车称为“驷”,且常以“驷”为单位计数车

辆。

D.驰传是古代驿站的一种马车,也指驾驭驿站车马疾行。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乘,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三百乘”:即三百辆战车。干乘之国,拥有一千辆兵车

的国家。贾谊提及“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表明在春秋后期,“T・乘之国”已是大

国。

B.修,本意是古代驾在车前两侧的马。左修,基本意思指囚马中左边的马。参乘,亦

作“醪乘”,古时乘车,坐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C.衅鼓,上古时的一种祭孔。上古凡重要器物(如鼓等)制成后,一定要杀牛、羊、

猪等,把它们的血涂在新器物上表示祭,称作衅。“衅鼓”也是古代杀牲以血涂钟行祭。

D.衰绥,丧服,古人丧服胸前当心处缀有长六寸、广四寸的麻布,名衰,因名此衣为

衰;围在头上的散麻绳为首续,缠在腰间的为腰统。衰、绛两者是丧服的主要部分。

II.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轼车,一种礼节,在车上扶轼表示礼敬。“轼”是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

B.掖庭,古代既指宫中旁舍,也是宫中官署,负责掌管宫廷事务,“掖庭令将则婢诣御

史府以视吉''中指前者。

C.“束带”在古代有多种解释,作名词时,是指各种级别的官服的腰带的泛称,因而又

代指官服,可引申为公务。

D.结福:耦,通“铲,是古代妇女出嫁时所系的佩巾。结福代指成婚。

12.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茵,指睡觉或坐车时铺在下面的垫子,现在把足球场叫作“绿茵场”就是指绿草如茵

的意思。

B.箧朗盗豆,古代盛食物或酒的器具,也可供祭祀用。由竹、木、陶、青铜等材质制

成。

C.壶浆,即箪食壶浆,意指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与“箪食瓢饮''同义,常用

为福师拥军的典故。

D.糟棣,指穷人用来充饥的酒渣、米糠等粗劣食物,后多用来指曾经共患难的妻子,

如《东坡志林•梁贾说》中附,居富贵者不易糟糠

13.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庐,青布搭成的帐篷,是举行婚礼的地方。冢宰,又称太宰,为百官之苜。

B.室:本义是供人居住寝卧的房间,后来具体指堂屋前面正中的那个房间。古人房屋

内部,前叫室,室后以墙隔开,后部中央叫堂,堂的东西两侧叫房。

C.巾帼,巾和帼是古代妇女戴的头巾和发饰,后来引申为女子的代称。现在称女子中

的英雄为巾帼英雄。

D.章服,唐、宋官员公服:三品以上紫色,五品以上绯色(大红),有时官品不及而

皇帝特许服紫或服绯,凡服绯、紫者须佩鱼袋,称章服。

14.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玄端,或称元端,是古,弋中国的玄色礼服,是先秦朝服的上衣“

B.五谷,指五种谷物,古书中有不同说法,通常指稻、黍、稷、麦、豆,也常用“五谷''

泛指所有粮食作物。

C.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

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北面”,称臣叫做“南

面”。

D.“筱豆”是古代的食器,竹制为透,木制为豆,也作为盛祭品的礼器。这里指路上装

食物的器具。

15.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禁中,又称禁内,指皇室宗族所居之处,因所居宫室严禁随便进出得名。

B.羹,汉族传统食物,指以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状、冻状食物,如肉羹等。炙,烧烤,

把去毛的苦肉串起来在火上蒸烤,后可指烤熟的肉食。

试卷第16页,共23页

C.羽扇纶巾:汉末至魏晋时名士的装束,后来形容儒雅从容,举止潇洒。旧小说中多

用来形容诸葛亮的形象。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D.甦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蹄”,跨出两脚为“步”,引申为举步、迈步,也被用于形

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16.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箸,夹食的用具,与“住”谐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讳故取反义为“快'',又因以竹

制成,故加个“竹"字头为、‘筷",沿用至今。《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

颇为赵将。“其中赵惠文王十六年采用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B.践昨,“昨”,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昨阶,为主位;践昨,走上昨阶主位,

指皇帝登基。

C.《过秦论》中“黔首”指百姓。古代百姓的称谓还有“布衣”“黎民皿生民"苍生“唧生皿氓”

等。

D.冠是贵族男子所戴的“帽子”;冕,是一种最尊贵的礼冠,最初天子、诸侯、大夫在

祭祀时都戴冕;"冠冕''既可用作仕宦的代称,乂被用来比喻“居于苜位

17.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国序》中:“左修殖兮右刃伤。”左骏,左边的修马。古代战车由四马驾驭,

中间两匹马驾辕叫“服”,辕外两匹马助力叫缗

B."箪瓢”原文出自《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

其乐。贤哉,回也!“箪"和"瓢''是装饭和装水的容器。

C.樽俎:酒杯和礼器,泛指盛酒食的器具,后来常作为宴席的代称。古代酒器有很多

种,如卮、角、爵、觥、筹、利等V

D.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

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天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

家。

18.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巾,“巾”,象布巾下垂的形状,此处是头巾的意思;解巾,除去头巾,意指戴上

官帽,出任官职。

B.花翎,是清代官员插在帽上的一种装饰品,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各级官员可

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其中一种佩戴。

C.“萧墙”指国君宫门内迎门的小墙,古时臣子朝见国君,到此处便会肃然起敬。

D.太庙,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股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

堂”,秦汉时起称为“太庙

19.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死圈的木条,古时的车轮一般由三十根辐条构成。毂,车轮

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如“三十辐,共一毂

辐犊,是指人或物像乍辐集中于车毂一样聚集,也作“辐凑二

B.唐代官员分为九品,三品以上官服紫,四品、五品服绯•:朱红),六品、七品服绿,

八品、九品服青。白居易当时穿的青衫是黑色单衣,表明官职低。

C.古代汉语中有些与走路有关的词语,有其特殊的含义。如“鲤趋而过庭“的、‘趋",是

小步快走,表示恭敬;“企者不立”的“企”是踮起脚跟;“不积踏步,无以至千里”的“蹉”

是跨出两脚的距离。

D.“槌床便大怒叩床”是坐具。秦汉时,床榻开始成为坐具。汉时的床榻比较低。床一

股较笨重,多是室内固定家具;榻一般较轻便,多是待客的喷时用具,过后收藏。

20.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版筑,也做夯筑,指把土夹在两块木板中间,用杵捣坚实,筑成土墙。早在4000

年前的龙山文化人们就已掌握,后泛指土墙之类的工事或围墙。

B.古代驾车的马若是三匹或四匹,就有骏、服之分。中间驾辕的马叫服,两旁的马叫

骏。一说服左边的马叫骏,服右边的马叫麻,合称“醪啸骡服和骏酷,又泛指拉车的

马或车马。

c.菽水:形容生活的清苦,“斤斤延此二年之命,锣学之养无一U焉”中指对父母的供

养,菽是蔬菜的总称。

D.牖,指室与堂之间的窗子。秦代以前的“窗''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

窗叫“牖”,秦时多用牖,而窗少见v

21.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帷幄”,指室内悬挂的张幕,常代指天子的近侧或将帅的幕府、军帐。侍御史杜林

荐之曰:''窃见河南郑兴,执义坚固,宣侍帷幄,典职机密”,这里的“帷幄”就代指军营,

说明郑兴在军事指挥上能运筹帷幄之中。

B.明堂:宣明政教、举行大典的地方,明堂的主要意义是借神权布政,宣扬君权神授。

C.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春秋战国

时,中等诸侯国称“干乘”,大的称“万乘

D.饮食是一种文化,中华美食有八大菜系,即鲁、川、粤、闽、苏、浙、湘、皖流派。

苏菜是由苏州、扬州、南京、镇江四大菜为代表而构成的。其特点是浓中带淡、鲜香酥

烂、原汁原汤、浓而不腻等。

22.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试卷第18页,共23页

A.宗庙是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我国的宗庙制度是儒教祖先崇拜的产物,

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B.“与子同裳”和噗芙蓉以为裳”中的“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