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外研版三年级起点选择性必修一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
2025年外研版三年级起点选择性必修一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
2025年外研版三年级起点选择性必修一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
2025年外研版三年级起点选择性必修一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
2025年外研版三年级起点选择性必修一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外研版三年级起点选择性必修一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168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参与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古文诺莫里斯曾说:“我们实在是在做一件奇怪的事情,我们要树立一个强有力的人来保护我们,同时又要把他的手捆到背后”。下列对美国总统的相关表述,符合这一言论的是A.总统是国家元首,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B.法院批准,总统可否决国会的立法C.总统是政府首脑,完全掌握国家行政权D.国会批准,总统可与外国缔结条约2、清朝时,朝廷通过奏销、解款拨款等制度,掌控着全国各省的财政,监控着各省的详细开销,并根据需要,将财政经费在全国各省间灵活调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清朝时A.地方各省具有相对的财政自由B.全国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C.中央强化地方财政的集权管控D.矿税为政府财税主要来源3、史学界研究发现,明清时期国家对乡村的治理主要通过宗族、乡里组织、士绅阶层进行,基层社会的自治化倾向越来越强。这表明()A.乡里组织是明清时期成立的乡村自治组织B.国家政治体制上的中央集权严重弱化C.宗族、士绅阶层成为动摇封建统治的重要力量D.国家控制与乡村自我管理相结合,共同维护基层社会秩序4、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新旧贵族,还是新兴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这一变化()A.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B.标志着选官制度的成熟完善C.进一步强化封建等级秩序D.是国家开疆拓土的主要手段5、18世纪末英国的执政党一,上台便利用权力巩固自己的政治基础,培植政治小集团,官员的任命只注重政治忠诚而非才干和品格。“政党分赃”造成英国政治混乱。这反映当时英国A.代议制民主尚需完善B.君主立宪制尚未建立C.封建势力根深蒂固D.国家权力被贵族控制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5题,共10分)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研究隋唐以前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机制的沿袭与变革情况:。朝代。

特点。

地方。

沿革情况。

秦。

传承开创。

郡县制。

秦朝建立后;全面推行郡县制,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汉。

汉承秦制。

西汉初年:

(1)_________(制度名称);

东汉:州;郡、县。

汉初(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来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基础上,汉武帝颁布(3)“_____”,_______。

东汉时“州”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成为郡以上的一级政区。

隋。

承前启后。

州;县。

隋废郡;由州直辖县。

唐。

发展完善。

道;州、县。

州的行政权力萎缩;

监察区“道”(4)________________。

7、中国古代的国家政治治理。

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其中治理国家的政治制度体系是共中的一个重耍组成部分。(1)完成下列提纲。(将字母分别填入相应空格中)

A.削弱地方权力与加强中央集权的地方官制。

B.选择标准的演变与不断制度化的趋势。

C.君主专制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D.由官员兼任到设立专门机构的演变趋势。

E;“家国一体”政治特点的先秦政治制度。

(2)若就提纲中的“二”展开论述;可选择下列哪三则材料?(选字母)

8、(一)官员的选拔。制度时期内容世官制西周至。

春秋官位世袭的制度,____世代垄断高官荐举功劳制春秋。

战国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____授予官职“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秦朝向官吏学习____而为官察举制汉代含义察举指先____而后____形成汉武帝时期形成汉武帝时期内容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分____(岁举)和____(无固定时间)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内容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分____(岁举)和____(无固定时间)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评价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评价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此外,积____为官和____等也是两汉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此外,积____为官和____等也是两汉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九品中正制魏晋。

南北朝背景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推行220年,魏王曹丕推行此制推行220年,魏王曹丕推行此制内容在各州、郡设置____、____,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获得____的士人,由吏部授官内容在各州、郡设置____、____,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获得____的士人,由吏部授官评价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____。但后来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评价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____。但后来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9、民族交融往往通过战争;和亲、改革与管理、经济交往等方式实现。按照这种分类;与下列事件对应,填写在答题纸上(填写序号和文字)。

①征伐匈奴②设河西四郡③孝文帝改革。

④文成公主进藏⑤建立榷场⑥设宣政院。

。民族交融的方式事件战争

和亲

改革与管理

经济交往

10、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秦汉时期田赋秦朝“收泰半之赋”;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的税率,汉景帝改为三十税一人头税秦朝的主要有口赋。汉朝的分口赋、算赋。汉朝还征收________税秦朝的主要有口赋。汉朝的分口赋、算赋。汉朝还征收________税徭役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隋唐时期隋朝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唐朝实行________制,租、调之外的役,用“庸”代替唐朝实行________制,租、调之外的役,用“庸”代替780年,唐朝政府改行________,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780年,唐朝政府改行________,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宋朝征收两税,但________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宋朝除了征收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宋朝除了征收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王安石推行________王安石推行________元朝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元朝在税粮外又有“科差”明朝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________”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________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________清朝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实行“________”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9题,共18分)11、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庸调制。A.正确B.错误12、开创郡县制度和行省制度的朝代是秦朝与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化,是中国省制的开端。A.正确B.错误13、布雷顿森林体系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金融货币秩序。A.正确B.错误14、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如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并发挥了主导作用。A.正确B.错误15、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是具有独立主权的实体。A.正确B.错误16、从租调制到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有充分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国家赋税收入。A.正确B.错误17、《战争与和平法》标志国际法诞生;()A.正确B.错误18、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最高统治集团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A.正确B.错误19、地理环境并非雅典民主制度形成的决定性因素。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4分)20、现代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材料一18714年16月日,俾斯麦亲自领导制定的帝国宪法,在德意志帝国议会上原样通过。新帝国形式上作为一个联邦组织起来,各邦表面上并未失去各自的原有地位,但统治权属于普鲁士控制的帝国政府,而不属于各邦。陆军、海军、外交事务、关税和银行立法、间接税、货币、民法刑法、邮电都掌握在帝国政府手中,尽管帝国并没有自己的行政机构。保留在各邦手中的则是包括警察、部分司法、直接税、宗教和教育在内的邦内行政事务。联邦德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内容是《基本法》的制定,其政治体制的原则之一是联邦制。联邦制原则是指发挥地方的主动性,防止中央机构可能出现的滥用权力。市、县、乡的基层管理基本上实行自治。直接由联邦管理的有外交、国防、海关等。各州不仅是国家的行政区划,而且享有部分国家权力。各州均有自己的议会和宪法,有教育、部分环保和大部分警察事务的立法权。材料二联邦德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内容是《基本法》的制定,其政治体制的原则之一是联邦制。联邦制原则是指发挥地方的主动性,防止中央机构可能出现的滥用权力。市、县、乡的基层管理基本上实行自治。直接由联邦管理的有外交、国防、海关等。各州不仅是国家的行政区划,而且享有部分国家权力。各州均有自己的议会和宪法,有教育、部分环保和大部分警察事务的立法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71年德意志帝国联邦制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较于1871年的联邦制,二战后的西德联邦制有何新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新特点?21、人才选拔与培养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诏令郡国每岁向朝廷举荐孝者、廉吏各一人以备擢用,由此形成固定的“察举”之制。后孝者、廉吏合并为孝廉,它是汉代普通士人最主要的入仕途径。孝廉以外,还有一些临时性的察举科目,如茂才(秀才)、贤良方正、文学等。被举者一般都有符合儒家伦理道德标准、通晓儒家经书的共同特点。出身贫寒、40余岁始钻研《春秋》的公孙弘通过察举拜为博士,十年之内升至丞相,封平津侯,开创西汉建立以来以布衣身份拜相封侯的先例。在察举制度形成前后,武帝又在长安设立了太学。太学生由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博士负责教授,学成后经考试分等第录用,自此博士的主要工作由备顾问转向教学。同时推广蜀郡太守文翁的兴学措施,令郡国皆立学校。太学与郡国学皆以经学为主要教育内容。——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依据材料和所学,阐述汉武帝时期人才选拔与培养制度的影响。评卷人得分五、论述题(共3题,共18分)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支付方式越来越多,从以物易物到货币的出现,从现金到代金券的流行,从卡片支付到手机支付。这种变迁标志着人类交易活动趋于频繁,也表现了人们交易中对支付便捷方式的诉求。

根据以上不同时代的支付方式演变过程,选取至少两个以上支付方式,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纵观中国古代的乡村治理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古代长期是以宗法观念来对社会进行管理和控制,通过税收来集中乡村社会资源,通过科举制度将文化和知识联结起国家和乡村社会,使正统封建理论在乡村社会思想领域占绝对领先和主导地位。在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乡村治理模式以乡里制度和保甲制度为主线,结合各朝各代的具体实际情况,形成了具有当时朝代特色的乡村治理模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在潜移默化中,一直遵循其内在规律,即国家政权通过多种方式保持对乡村社会的有效控制,但是在治理的介入方面较为适度,以便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摘编自朱亮《中国古代乡村治理模式演变及其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某一朝代影响乡村治理的一个举措进行阐释。(要求:朝代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表是中国外交政策概念的历史分期表。。阶段特征主要概念1949年至1978年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中间地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东风压倒西风,三和一少,世界革命中心,反帝反修、两个拳头打人,两个中间地带;

一条线,一大片,三个世界。1978年至2012年和平发展、有所作为第三世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结盟,和平与发展,国际新秩序;不扛旗、不当头、不称霸,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和平发展合作,多极化,战略伙伴关系,与邻有善、以邻为伴;

和平发展道路,战略机遇期,伙伴关系,和谐世界,睦邻、安邻、富邻。2012年以来大国外交、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新型大国关系,亲诚惠容,正确义利观;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百年大变局。——摘编自周桂银《当代中国外交史的思想维度一概念史研究的视角》——摘编自周桂银《当代中国外交史的思想维度一概念史研究的视角》

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从上述中国外交政策概念的历史分期表中提取一个主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清晰,逻辑严密。)评卷人得分六、简答题(共3题,共18分)25、P41“史料阅读”并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从《考试法》可以看出南京国民政府选拔应试人有何特点?此法有什么进步性?又有什么局限性?26、简述新中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27、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领域取得重大成就,请回答:

(1)面对两大阵营尖锐对立的形势;新中国采取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中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方针是什么?

(2)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外交政策不断走向成熟,其成熟的标志是什么?哪次会议表明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国际重要会议?

(3)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打开建国以来的外交僵局,说出70年代前期我国在外交领域取得的三项重大外交成就。

(4)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什么政策?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D【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树立一个强有力的人来保护我们,同时又要把他的手捆到背后”可知材料体现了在树立一个权威的同时又以另一种方式进行制衡的特点,D项反映总统具有缔结条约的权力,但其缔约权力又受国会制约,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体现总统的权力而未体现对总统权力的制约,故不符合题意,排除。2、C【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中“朝廷通过奏销、解款拨款等制度,掌控着全国各省的财政,监控着各省的详细开销,并根据需要,将财政经费在全国各省间灵活调配”可知,中央政府掌控地方财政,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B项排除;封建政府的财税主要来源于农业税,D项排除。故选C项。3、D【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明清时期国家对乡村的治理主要通过宗族、乡里组织、士绅阶层进行,基层社会的自治化倾向越来越强。”可知材料中的含义是国家对地方的管理,除了正常的地方行政机构外,还特别重视借助于宗族、乡里组织、士绅阶层等力量管理地方,可见国家控制与乡村自我管理相结合,共同维护基层社会秩序,D项正确;材料中的“乡村的治理主要通过宗族、乡里组织、士绅阶层进行”,表明A项的说法是错误的,排除A项;通过宗族、乡里组织、士绅阶层进行管理乡村并未削弱中央集权,反而有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巩固了封建统治,排除B项;材料中“明清时期国家对乡村的治理主要通过宗族、乡里组织、士绅阶层进行”,说明宗族、士绅阶层成为国家维护地方统治的重要力量,而不是破坏力量,排除C项。故选D项。4、A【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中“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新旧贵族,还是新兴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可知,郡县长官由皇帝和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从而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A项正确;科举制使官员选拔更加公平公正,标志着选官制度的成熟与完善,排除B项;官僚为皇帝服务,官僚制度的建立并未强化封建等级秩序,排除C项;郡县制是管理地方,巩固统治的手段,不是开疆拓土的主要手段,排除D项。故选A项。5、A【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政党分赃’造成英国政治混乱”可得出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导致了权力的腐败,表明代议制民主尚需完善,A正确;材料内容不能说君主立宪有名无实,而是反映了君主立宪政体需要不断完善,B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封建势力的内容,C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国家权力被贵族控制,D错误。二、填空题(共5题,共10分)6、略

【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在地方推行的制度是郡国并行制;推行郡国并行制,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最终引发了七国之乱;后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强化了中央集权;唐朝时期州的行政权力萎缩,监察区“道”逐渐演变为行政区,权力扩大。【解析】郡国并行制推行郡国并行制,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权力扩大。7、略

【分析】【详解】

(1)一;贵族政治指的是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夏商周的制度都具有“家国一体”特点,所以1)应填E;二、根据材料中的皇权加强、地方管理由中央垂直管理等可知,这里强调的是中央集权,所以二出应填C;且2)处应填A;三、标题是选官制度的演变,而中国的选官制度的标准经历了从血缘到德才、门第和才学的演变,且不断制度化,所以1)处应填B;四、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封建社会初期往往由官员兼任,随着历史发展,后来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监察,所以1)处应填D。

(2)根据材料可知,“秦代行政图“,反映的是秦代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有关,故B项正确;“清掣签金瓶”反映的是清朝利用民族政策加强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有关,故C项正确;都护府是汉、唐时期中原王朝为监护边境各族而设置的军事机构,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E项正确;“清民间匾额”反映的是科举制的发展,与君主专制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无关,故A项错误;西周著作反映的是西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历史,当时还未产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D项错误。【解析】(1)一;1):E;二、C;2):A;三、1):B;四、1):D

(2)B、C、E8、略

【分析】【详解】

①结合所学可知;西周至春秋实行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②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为荐举功劳制,即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

③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官员选拔制度,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④⑤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实行察举制,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

⑥⑦结合所学可知;察举制分常科(岁举)和特科(无固定时间)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

⑧⑨结合所学可知;积功劳为官和征辟等也是两汉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

⑩⑪⑫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即在各州;郡设置资品、大中正,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获得中正的士人,由吏部授官;

⑬结合所学可知,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后来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解析】贵族军功大小律令考察推举常科特科功劳征辟资品大中正中正中央集权9、略

【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征伐匈奴属于战争方式;文成公主进藏属于和亲方式;设河西四郡、孝文帝改革和设宣政院属于改革与管理的方式;建立榷场属于经济交往的方式。【解析】战争:①征伐匈奴;和亲:④文成公主进藏;改革与管理:②设河西四郡③孝文帝改革⑥设宣政院;经济交往:⑤建立榷场。10、略

【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的分口赋;算赋。汉朝还征收财产税。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租庸调制,租;调之外的役,用“庸”代替。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780年,唐朝政府改行两税法,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推行募役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解析】财产租庸调两税法附加税募役法金花银一条鞭法摊丁入亩三、判断题(共9题,共18分)11、B【分析】【详解】

唐朝开始实行租庸调制,故题目错误。12、B【分析】【详解】

郡县制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并非秦朝开创,故该说法错误。13、A【分析】【详解】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二战后建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金融货币秩序。故正确。14、A【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这就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为此,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如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并发挥了主导作用,所以材料说法正确。15、B【分析】【详解】

特别行政区与民族区域自治区都是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遵循宪法的前提下实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离的部分,是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故该说法错误。16、A【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租庸调制下规定输庸代役,保障了农民有充分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国家赋税收入。故题干表述正确。17、B【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战争与和平法》国际法”可知,《战争与和平法》是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创作的政治类著作,而国家法诞生的标志是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故题目错误。18、B【分析】【分析】

【详解】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主要表现为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拥有很大的实权,故最高统治集团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19、A【分析】【详解】

自然环境对文明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性因素。雅典民主制度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所以该说法正确。四、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4分)20、略

【分析】【详解】

(1)特点:依据材料“统治权属于普鲁士控制的帝国政府;而不属于各邦”可以得出普鲁士在德意志帝国内地位突出;依据“陆军;海军、外交事务、关税和银行立法、间接税、货币、民法刑法、邮电都掌握在帝国政府手中,尽管帝国并没有自己的行政机构”可以得出帝国政府拥有巨大权力,但没有自己的行政机构;依据“保留在各邦手中的则是包括警察、部分司法、直接税、宗教和教育在内的邦内行政事务”可以得出各邦保留了一定的权利。

(2)新特点:依据材料二“联邦制原则是指发挥地方的主动性,防止中央机构可能出现的滥用权力。市、县、乡的基层管理基本上实行自治”可知,注重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自治能力;防止中央政府滥用权力;依据“直接由联邦管理的有外交、国防、海关等。各州不仅是国家的行政区划,而且享有部分国家权力。各州均有自己的议会和宪法,有教育、部分环保和大部分警察事务的立法权”可以得出给予地方较大的国家权力。原因:结合所学可知,二战期间法西斯在德国建立了高度集权,由此可以得出使德国彻底摆脱法西斯化的需要;美国联邦制对西德联邦制的改造起到了重大的引导作用,由此可以得出是学习美国等国家联邦体制的结果;结合二战后德国政治现代化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出是实现德国政治现代化的需求。【解析】(1)普鲁士在德意志帝国内地位突出;帝国政府拥有巨大权力;但没有自己的行政机构;各邦保留了一定的权利。

(2)新特点:注重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自治能力;给予地方较大的国家权力;防止中央政府滥用权力。

原因:是使德国彻底摆脱法西斯化的需要;是学习美国等国家联邦体制的结果;是实现德国政治现代化的需求。21、略

【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汉武帝诏令郡国每岁向朝廷举荐孝者;廉吏各一人以备擢用;由此形成固定的“察举”之制”可知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度固定、常态化;“孝廉以外,还有一些临时性的察举科目”可知除了固定的察举制外还有临时性的察举科目,有利于多渠道选拔人才;根据材料“武帝又在长安设立了太学,令郡国皆立学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体系,为察举制培养人才;同时中央和地方官学教授儒家经典,推动儒学思想的发展。

第二小问汉武帝时期人才选拔与培养制度的影响,可以从材料中进行阐述,人才选拔和培养相互结合,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治理规范化和文化发展;中央和地方官学教授儒家经典,有利于巩固儒学正统地位;结合所选可知汉代选官制度对后世的选官制度和教育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解析】参考答案示例:

汉武帝时期;制定常态化的察举制度,以及采取临时性的察举科目,有利于多渠道选拔人才;为普通士人提供入仕途径,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设立太学和郡国学校,初步形成了中央和地方官学教育体系,有利于为察举制的实施培养人才;中央和地方官学教授儒家经典,促进儒家思想的发展。

汉武帝时期的人才选拔和培养制度相互配合,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助于国家治理规范化和文化发展,有利于巩固儒学正统地位,对后世的选官制度和教育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五、论述题(共3题,共18分)22、略

【分析】【详解】

本题相对开放,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中的内容可提取主题为论题: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支付方式的变革。阐述时选取宋元、明清时期,从商品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论述。农业、手工业发展为市场提供了大量的产品,城市贸易及对外贸易的繁,商业市镇的兴起。所以,纸币、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最后再总结,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和支付方式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其他的角度言之有理亦可。【解析】示例一:论题:政策推动支付方式的变革。

阐述:可选取秦汉的货币政策;明朝张居正的改革,新中国成立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等角度展开论述。

示例二:论题:思想观念的变化影响支付方式的变革。

阐述:可选取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新时期思想;消费、价值等观念的变化进行阐述。

示例三:论题:时代的进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推动支付方式的不断革新。

阐述:言之有理即可23、略

【分析】【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所学可拟定论点为宋朝影响乡村治理的举措,可从宋朝崇文抑武政策带来文官地位提升,官员素质和治理水平提高,有利于和谐治安局面的形成、“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带来乡村阶层结构的变化,富民士绅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体、提倡理学带来伦理道德观念进一步增强,以乡约教化乡里、保甲法带来农村社会治安和秩序稳定,加强对基层有效控制等角度进行分析。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解析】宋朝影响乡村治理的举措。

一;崇文抑武政策:选官制度进一步完善;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士人地位,提倡文治,文官在乡村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官员素质和治理水平得到提升;在民间形成重学风气,崇文抑武,有利于和谐治安局面的形成。

二;“不抑兼并”土地政策:土地买卖盛行;土地兼并严重,从而在乡村社会出现“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现象。土地频繁流转,使得乡村阶层流动性进一步增强并出现分化。富民士绅依自身实力,扩大自身在乡村社会中的影响力和治理权,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体。

三;发展儒学与提倡理学: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以族规、家训等方式规范行为、维持秩序,伦理道德观念进一步增强;儒学士人积极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匡正民风。

四;保甲法:结合北宋积贫积弱的实际状况;实施保甲法,对乡村民户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民户接受军事训练后,有利于维持农村社会治安和秩序稳定,封建统治者通过“保”“甲”两级建制,推动建立基层民众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加强政府对乡里组织的有效控制。

结论:国家的大政方针会极大影响地方治理,从而影响基层社会的生存状态。24、略

【分析】【详解】

主题:根据材料1949年至1978年中国外交政策概念的特征是“独立自主;和平共处”,1978年至2012年中国外交政策概念的特征是“和平发展;有所作为”,2012年以来中国外交政策概念的特征是“大国外交、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外交概念变化呈现鲜明的时代特色。

阐述:根据材料1949年至1978年中国外交政策概念的特征是“独立自主;和平共处”,可知第一个时期(1949年至1978年)处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根据材料从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发展到“中间地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再到“反帝反修、两个拳头打人,两个中间地带”,可知随着中苏关系逐渐恶化,以及美国的持续敌视,我国的外交政策从“一边倒”到反帝反修、“两个拳头打人”等,这些外交政策反映了冷战时期对峙、动荡的世界局势,以及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时代诉求。根据材料1978年至2012年中国外交政策概念的特征是“和平发展、有所作为”,可知,第二个时期(1978年至2012年)处于改革开放时代。根据材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结盟,和平与发展,国际新秩序。”可知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我党提出了“不结盟,和平与发展,战略伙伴关系”等外交概念,根据材料“和平发展道路,战略机遇期。”可知这些概念体现了这一时期世界和平发展的潮流,以及我国和平发展、有所作为的时代要求。根据材料2012年以来中国外交政策概念的特征是“大国外交、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可知第三个时期(2012年以来)是新时代。根据材料“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新型大国关系,亲诚惠容,正确义利观;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百年大变局。”可知面对“百年大变局”,我国在外交上主张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积极有为,中国始终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理念,体现了当今世界局势和我国发展诉求。

总之,综合以上论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这三个特定历史阶段,我国外交领域提出了若干重要外交概念,用来界定国际形势、归纳外交原则、规划外交政策、指导外交实践,也体现不同时期的时代特色。【解析】主题:新中国外交概念变化呈现鲜明的时代特色。

阐述:第一个时期(1949年至1978年)处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随着中苏关系逐渐恶化,以及美国的持续敌视,我国的外交政策从“一边倒”到反帝反修;“两个拳头打人”等,这些外交政策反映了冷战时期对峙、动荡的世界局势,以及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时代诉求。第二个时期(1978年至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