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北师大版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北师大版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北师大版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北师大版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北师大版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北师大版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

①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②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③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H标记的细菌④用14C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以上4个实验,经过一段时间后离心,检测到放射性的主要部位是()A.沉淀、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B.沉淀、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C.上清液、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上清液D.沉淀、沉淀、沉淀、沉淀和上清液2、如图为某遗传病系谱图。两对独立遗传且表现完全显性的基因与该病有关(用A、a和B、b表示),且都可以单独致病(Ⅰ-1和Ⅰ-4婚配、Ⅰ-2和Ⅰ-3婚配,所生后代患病的概率均为0)。在调查对象中没有发现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个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B.Ⅲ-1与Ⅲ-2的基因型均为AaBbC.两种致病基因所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不相同D.Ⅱ-2与Ⅱ-5婚配,后代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4/93、下图为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自交产生后代的过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于()

A.①B.②C.③D.④4、已知玉米有甲;乙、丙三个基因型不同的纯合阔叶品种;现进行下面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一:甲×乙→F1(窄叶)F2(162窄叶:126阔叶);

实验二:实验一F1(窄叶)×丙→F2(49窄叶:151阔叶);

实验三:乙×丙→F(阔叶)F2(240阔叶)。

根据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由实验结果可推测该玉米的叶型至少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B.实验一F2的窄叶植株中与其F1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4C.若实验三的F1阔叶与甲植株杂交,则产生子代性状全为窄叶植株D.若实验二的F2中窄叶与阔叶植株杂交,则后代窄叶:阔叶=1:25、玉米是一种雌雄同株的植物,正常植株的基因型为A_B_,其顶部开雄花,下部开雌花;基因型为aaB_的植株不能长出雌花而成为雄株;基因型为A_bb或aabb植株的顶端长出的是雌花而成为雌株(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育种工作者选用上述材料作亲本;杂交后得到下表中的结果。则所用亲本的基因型组合是()

。类型。

正常株。

雄株。

雌株。

数目。

998

1001

1999

A.aaBb×Aabb或AaBb×aabbB.AaBb×Aabb或AaBb×aabbC.aaBb×AaBb或AaBb×AabbD.aaBb×aabb或Aabb×aabb6、下列有关减数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A.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B.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C.着丝点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D.其结果是形成四个成熟的生殖细胞7、如图是某个体的部分基因组成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B基因和b基因的碱基数目可以不相同B.A基因和b基因为非等位基因,可以自由组合C.A基因和a基因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对等位基因D.若该个体产生了部分Ab的配子,则该个体可能发生了交叉互换8、“13三体综合征”患者头小且患先天性心脏病,智力远低于常人,该病患者的体细胞中13号染色体有3条,而并非1对。某家庭正常父母亲生了一个“13三体综合征”患者。有关该患者产生的原因,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可通过遗传咨询或产前诊断确定胎儿是否患“13三体综合征”B.可能由患者母亲的初级卵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时同源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导致C.可能由患者父亲的初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时同源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导致D.可能由患者母亲的次级卵母细胞或父亲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染色单体没有正常分离导致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8题,共16分)9、时间:DNA分子复制是在细胞有丝分裂的_____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_____,是随着_____的复制来完成的。10、杂交育种的原理是_____,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____集中在一起,再经过_____和_____,获得_____的方法。在农业生产中,杂交育种是____,提高_____的常规方法。11、孟德尔让黄色圆粒的F1_____,在产生的F2中发现了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还出现了亲本所没有的性状组合_____和_____。进行数量统计时数量比接近于_____,并且发现每一对相对性状都遵循_____。12、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____,叫做_____。如豌豆植株中有高茎和____。13、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14、结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_____,_____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极少数的病毒的遗传物质不是_____,而是_____。15、基因重组有两种类型,第一种,在生物体通过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随着____的自由组合,也自由组合;另一种,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时期,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_____有时会随着_____的交换而发生交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16、1954年俄裔美国物理学家_____提出蛋白质的遗传密码是由___的排列组合而成的假说。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9题,共18分)17、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______)A.正确B.错误18、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21三体综合征是染色体异常遗传病(______)A.正确B.错误19、一个卵细胞一般只能同一个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______A.正确B.错误20、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随性染色体传递()A.正确B.错误21、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可保持该物种生物染色体数目的恒定。()A.正确B.错误22、若一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患病,则一定是伴X隐性遗传病。()A.正确B.错误23、非等位基因都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A.正确B.错误24、孟德尔在实验选材时利用了豌豆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特性,且豌豆的花冠形状又非常便于人工去雄和授粉。()A.正确B.错误25、人工诱变是创造动植物新品种和微生物新类型的重要方法,它突出的优点是可以提高突变率,加速育种工作的进程。(______)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4题,共12分)26、果蝇的眼色通常是红色的;遗传学家摩尔根偶然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果蝇,并利用这只白眼雄果蝇进行了一系列实验。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由实验一可知,红眼为________性状。若决定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实验一的F2中;白眼性状在雌;雄个体中出现的机会应该________。由此判断决定果蝇眼色的基因应位于______染色体上。

(2)若决定眼色的基因用A、a表示,则由实验二可证明F1中的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是_________。

(3)摩尔根继续将实验二中获得的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交配,则后代中雌果蝇的眼色表现为______,雄果蝇的眼色表现为____________。27、某学校生物小组在一块较为封闭的低洼地里发现了一些野生植株,这些植株的花色有红色和白色两种,叶片有宽叶和窄叶两种。同学们分析两组对该植物的花色、叶形进行遗传方式的探究。请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第一组:取90对亲本进行实验第二组:取宽叶甲和窄叶乙的植株各1株杂交组合F1表现型杂交组合F1表现型A:30对亲本红花×红花36红花:1白花D:宽叶甲×窄叶乙宽叶:窄叶=1:1B:30对亲本红花×白花5红花:1白花E:窄叶乙自交全为窄叶C:30对亲本白花×白花全为白花F:宽叶甲自交由于虫害,植株死亡

(1)从第一组花色遗传的结果来看,花色隐性性状为___________,最可靠的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组。

(2)若任取B组的一株亲本红花植株使其自交,其子一代表现型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

(3)由B组可以判定,该种群中显性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第二组叶形遗传的结果来看,隐性性状为_______________,判断依据的是___________组。

(5)如果F组正常生长繁殖的话,其子一代表现型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A、B两组杂交后代没有出现3:1或1:1的分离比,原因是______________。28、玉米的抗病和不抗病(基因为A、a)、高秆和矮秆(基因为B、b)是两对独立遗传的相对性状。现有不抗病矮秆玉米种子(甲);研究人员欲培育抗病高秆玉米,进行以下实验:

取适量的甲,用合适剂量的γ射线照射后种植,在后代中观察到白化苗4株、抗病矮秆1株(乙)和不抗病高秆1株(丙)。将乙与丙杂交,F1中出现抗病高秆、抗病矮秆、不抗病高秆和不抗病矮秆。选取F1中抗病高秆植株上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选出纯合二倍体的抗病高秆植株(丁)。

另一实验表明;以甲和丁为亲本进行杂交,子一代均为抗病高秆。

请回答:

(1)对上述l株白化苗的研究发现,控制其叶绿素合成的基因缺失了一段DNA,因此该基因不能正常______,功能丧失,无法合成叶绿素,表明该白化苗的变异具有______的特点,该变异类型属于______。

(2)上述培育抗病高秆玉米的实验运用了____________、单倍体育种和杂交育种技术,其中杂交育种技术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花药离体培养中,可通过诱导愈伤组织分化出芽、根获得再生植株,也可通过诱导分化成________获得再生植株。

(3)从基因组成看,乙与丙植株杂交的F1中抗病高秆植株能产生______种配子。

(4)请用遗传图解表示乙与丙植株杂交得到F1的过程______。29、几种性染色体异常果蝇的性别;育性等如图所示。

(1)正常果蝇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的细胞内染色体组数为________,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是_________条。

(2)白眼雌果蝇(XrXrY)最多能产生Xr、XrXr_______和______四种类型的配子。该果蝇与红眼雄果蝇(XRY)杂交,子代中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

(3)用黑身白眼雌果蝇(aaXrXr)与灰身红眼雄果蝇(AAXRY)杂交,F1雌果蝇表现为灰身红眼,雄果蝇表现为灰身白眼。F2中灰身红眼与黑身白眼果蝇的比例为________,从F2灰身红眼雌果蝇和灰身白眼雄果蝇中各随机选取一只杂交,子代中出现黑身白眼果蝇的概率为_____。

(4)用红眼雌果蝇(XRXR)与白眼雄果蝇(XrY)为亲本杂交,在F1群体中发现一只白眼雄果蝇(记为“M”)。M果蝇出现的原因有三种可能:第一种是环境改变引起表现型变化;但基因型未变;第二种是亲本果蝇发生基因突变;第三种是亲本雌果蝇在减数分裂时期X染色体不分离。请设计简便的杂交实验,确定M果蝇的出现是由哪一种原因引起的。

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

结果预测:Ⅰ.若_____________;则是环境改变;

Ⅱ.若_____________;则是基因突变;

Ⅲ.若_____________,则是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评卷人得分五、非选择题(共2题,共12分)30、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重要药物。利用二倍体野生型青蒿;通过传统育种和生物技术可培育出高青蒿素含量的植株。请回答以下相关问题:

(1)不同性状的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有差别,假设青蒿白青秆(A)对紫红秆(a)为显性,狭裂片型叶(B)对宽裂片型叶(b)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则青蒿最多有____种基因型;若F1代中白青秆狭裂片型叶;白青秆宽裂片型叶、紫红秆狭裂片型叶、紫红秆宽裂片型叶植株的比例为3∶1∶3∶1;则其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_______________。

(2)四倍体青蒿中青蒿素含量通常高于野生型青蒿;低温处理野生型青蒿正在有丝分裂的细胞会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获得四倍体细胞并发育成植株。推测低温处理导致细胞染色体不分离的原因是_。

(3)四倍体青蒿与野生型青蒿杂交后代_____________(可育/不可育),原因是___________。31、一个Pendred综合征(又称耳聋-甲状腺肿综合征)家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1判断;该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遗传。

(2)科研人员研究发现该病致病基因为PDS基因;对Ⅱ-4进行基因检测,部分结果如图2。该患者的PDS基因的2168号位点发生了__________,导致其编码的肽链第723位的组氨酸变为精氨酸。

采用同样的方法对Ⅱ-5、Ⅲ-1和Ⅲ-2进行基因检测,发现该家系的四名患者的PDS基因发生了不同的突变(结果如下表),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__性。四名患者都携带__________种突变的PDS基因的等位基因,导致体内无法合成正确的P蛋白,这与Pendred综合征的遗传模式一致。Ⅲ-1突变基因的最可能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患者编号。

PDS基因的等位基因一。

PDS基因的等位基因二。

核苷酸改变。

氨基酸改变。

核苷酸改变。

氨基酸改变。

氨基酸改变。

Ⅱ-4

1174A→T

N392Y

2168A→G

H723R

Ⅱ-5

1548插入C

移码。

1541A→C

Q514P

Ⅲ-1

1541A→C

Q514P

2168A→G

H723R

Ⅲ-2

1174A→T

N392Y

1548插入C

移码。

(3)研究者发现,P蛋白是膜上的一种阴离子转运蛋白,主要在甲状腺和内耳等器官表达,说明基因在不同细胞中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P蛋白在甲状腺细胞膜上参与I-的转移而使碘活化,PDS患者的碘活化障碍。患者表现为甲状腺肿大,推测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P蛋白在内耳具有Cl-转运功能;PDS患者内耳液体的离子平衡受损,导致听神经纤维萎缩,兴奋无法传到__________,听觉丧失。

(4)结合以上研究,神经性耳聋没有好的治疗方法,为缓解PDS患者的甲状腺肿大症状,提出可行的方案:__________。建议通过__________预防该病患儿的出生。评卷人得分六、综合题(共3题,共30分)32、下图为基因与性状的关系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①过程合成RNA,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___________。

(2).在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①过程合成的mRNA通过______________进入细胞质中,与_______________结合在一起指导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3).②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____,需要的物质和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

(4).在玉米的叶肉细胞中,能够进行①过程的细胞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实现的。人的白化症状是缺乏合成黑色素的酶所致,这属于基因对性状的_________________(填“直接”或“间接”)控制。

(6).分析上图可知,生物的性状具有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33、如图为某家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设相关基因为B、b)的遗传系谱图;其中Ⅱ-3不携带该病的致病基因。

(1)该病是一种受______(填“常”或“X”)染色体上的_____(填“显性”或“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2)Ⅲ-7个体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是纯合子的概率是________。

(3)如果Ⅲ-8个体同时患有白化病(已知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设致病基因为a),则Ⅱ-4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34、细胞色素P450氧化还原酶缺陷症(PORD)是一种较罕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在正常人群中,其携带者概率为1/100。图1是PORD的患者家系图,图2中A、B、C、D条带分别是I1、I2、Ⅱ5、Ⅱ6的相关基因电泳检测结果(不考虑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请分析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结合图1、2分析,PORD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

(2)Ⅲ8的致病基因来源于I代_____________号个体。

(3)若Ⅲ7与Ⅲ8婚配,他们生出PORD患者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若Ⅲ7与人群中一表型正常的男子婚配,生出PORD患者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请据此分析我国法律规定禁止近亲结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4)若与一表型正常的男子婚配且已怀孕,为避免生出PORD患者,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D【分析】【分析】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①研究者: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

②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

③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④实验思路: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⑤实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⑥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

①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35S将出现在新的噬菌体中;所以离心后主要在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

②用32P标记的噬閑体侵染术标记的细菌,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将出现在新的噬菌体中,所以离心后主要在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

③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H标记的细菌,3H将出现在新的噬菌体中;所以离心后主要在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

④用14C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由于14C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14C标记的蛋白质外壳出现在上清液中,14C标记的噬菌体DNA将出现在新的噬菌体中;所以离心后能在沉淀物和上清液中都检测到放射性。

故选D。2、D【分析】【分析】

分析系谱图:Ⅰ-1和Ⅰ-2号均正常,他们有一个患病女儿,而Ⅱ-3和Ⅱ-4号均患病,他们的子女均正常,说明该病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双显性个体正常,而单显性和双隐性个体患病,即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两对基因可单独致病,由于Ⅱ-3和Ⅱ-4的后代Ⅲ-1正常,所以Ⅲ-1基因型是AaBb,Ⅱ-3和Ⅱ-4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或aaBB、AAbb),Ⅰ-1和Ⅰ-4婚配、Ⅰ-2和Ⅰ-3婚配,所生后代患病的概率均为0,所以Ⅰ-1、Ⅰ-2基因型是AABb、AABb;Ⅰ-3;Ⅰ-4基因型是AaBB、AaBB。

【详解】

A;由分析可知;该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

B、由于Ⅱ-3和Ⅱ-4的后代Ⅲ-1正常,Ⅱ-3和Ⅱ-4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或aaBB、AAbb),所以Ⅲ-1和Ⅲ-2基因型是AaBb;B正确;

C;两对基因独立遗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不相同,C正确;

D、Ⅰ-1、Ⅰ-2基因型是AABb、AABb,Ⅰ-3、Ⅰ-4基因型是AaBB、AaBB,则Ⅱ-2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BB或2/3AABb,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是2/3AB、1/3Ab;Ⅱ-5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BB或2/3AaBB,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是2/3AB;1/3aB,Ⅱ-2与Ⅱ-5婚配,后代不携带致病基因(AABB)的概率是2/3×2/3=4/9,则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1-4/9=5/9,D错误。

故选D。3、A【分析】【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表示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②表示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产生后代的过程(受精作用);③表示子代基因型种类数;④表示子代表现型及相关比例。

【详解】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在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而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所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图中①过程,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睛】4、D【分析】【分析】

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详解】

A、实验一:甲×乙→F1(窄叶)⊗→F2(162窄叶:126阔叶)F2比例为9:7,是9:3:3:1的变形,符合自由组合定律,所以可推测该玉米的叶型至少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则设甲基因型为AAbb,,乙的基因型为aaBB,则F1基因型为AaBb;A错误;

B、据A分析,F1窄叶基因型为AaBb,则F2中窄叶基因型为1AABB:2AABb:2AaBB:4AaBb,其中与AaBb相同的概率为4/9;B错误;

C、甲、乙、丙三个基因型不同的纯合阔叶品种,则丙为aabb,乙×丙→F1(阔叶)⊗→F2(240阔叶),则F1基因型是aaBb,甲基因型为AAbb,则F1阔叶与甲植株杂交基因型为AaBb和Aabb;不都是窄叶,C错误;

D、由C分析,则丙为aabb,乙是aaBB,则实验二:实验一F1(窄叶AaBb)×丙→F2(49窄叶:151阔叶)即窄叶:阔叶=1:3,则F2窄叶为AaBb(产生的配子为1AB:1Ab:1aB:1ab),阔叶为aaBb、Aabb、aabb(产生的总配子比例为1Ab:1aB:4ab),则若实验二的F2中窄叶与阔叶植株杂交,后代窄叶为A-B-,共1/4+1/6×1/4+1/6×1/4=1/3,则后代窄叶:阔叶=1:2,D正确。

故选D。5、A【分析】【详解】

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子代正常株:雌株:雄株=1:2:1,即由1:1:1:1变形成来,所以亲本应为♂aaBb×♀Aabb或♂AaBb×♀aabb两种情况;选A

考点: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应用,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6、D【分析】试题分析: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A正确。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B正确。着丝点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C正确。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子,而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能形成一个卵细胞,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考查。7、B【分析】【分析】

图中A与a为一对等位基因,B与b为一对等位基因;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详解】

A、B和b基因是经过基因突变后产生的,而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因此B基因和b基因的碱基数目可以不相同;A正确;

B、A基因和b基因为非等位基因;但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不可以自由组合,B错误;

C;A基因和a基因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C正确;

D、正常情况下,该个体只能产生基因型为AB、ab的配子,若个体产生了部分Ab的配子;则该个体可能发生了交叉互换或者基因突变,D正确。

故选B。

【点睛】8、A【分析】【分析】

分析题文:“13三体综合征”的病人13号染色体有3条;其原因可能是父亲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精子中13号染色体多了一条,与正常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异常的受精卵所致;也可能是母亲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卵细胞中13号染色体多了一条,与正常的精子结合,形成异常的受精卵所致。

【详解】

A;“13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引起的遗传病;通过遗传咨询不能确定胎儿是否患“13三体综合征”,可经过产前诊断进行初步确定,A错误;

BC;若患者母亲的初级卵母细胞或父亲的初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而减数第二次分裂正常,则可能产生含有两条13号染色体的卵细胞或精子,其与正常的精子或卵细胞结合,会导致胎儿患病,BC正确;

D;若患者母亲的次级卵母细胞或父亲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染色单体没有正常分离;则可能产生含有两条13号染色体的卵细胞或精子,其与正常的精子或卵细胞结合,会导致胎儿患病,D正确。

故选A。二、填空题(共8题,共16分)9、略

【解析】①.间期②.间期③.染色体1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基因重组交配选择培育新品种改良作物品质农作物单位面积11、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自交黄色皱粒绿色圆粒9:3:3:1自由组合12、略

【解析】①.相对性状②.矮茎13、略

【分析】【详解】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解析】(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14、A:A:A:A:D:D:D:N:N:N:N:R【分析】【分析】

【详解】

略15、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非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非姐妹染色单体16、略

【分析】略【解析】伽莫夫3个碱基三、判断题(共9题,共18分)17、A【分析】【详解】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但这种适应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生物的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正确。18、A【分析】【详解】

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21三体综合征是21号染色体多了一条,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故正确。19、A【分析】【分析】

【详解】

一个卵细胞一般只能同一个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使染色体数目恢复成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故正确。20、A【分析】略21、A【分析】略22、B【分析】略23、B【分析】【详解】

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为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而不同位置上的基因为非等位基因,故非等位基因也可能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不同的位置,而不是非等位基因都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故错误。24、A【分析】略25、A【分析】【详解】

人工诱变的原理是基因突变,是创造动植物新品种和微生物新类型的重要方法,它突出的优点是可以提高突变率,加速育种工作的进程。正确。四、实验题(共4题,共12分)26、略

【分析】【分析】

本题考查伴性遗传,要求学生掌握摩尔根实验的推导过程,考查学生对伴性遗传的理解能力。实验一:F1为红眼,F2中出现白眼,所以红眼是显性,F2中红眼雌雄都有,白眼只有雄性,所以果蝇的眼色是伴X遗传。假设控制果蝇的眼色基因由A、a控制,则亲本的基因型为XAXA×XaY,F1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是XAXa,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AY,F2中的白眼雄果蝇为XaY。实验二中,白眼雄果蝇×F1红眼雌果蝇,即XaY×XAXa。

【详解】

(1)由分析可知:F1红眼的子代出现白眼;红眼为显性,如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子代白眼中雌雄都有,且概率相等,但白眼只有雄性,所以果蝇的眼色的基因应位于X染色体上。

(2)若决定眼色的基因用A、a表示,则由实验二白眼雄果蝇×F1红眼雌果蝇,即XaY×XAXa,可知F1中的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是XAXa。

(3)摩尔根继续将实验二中获得的白眼雌果蝇XaXa与红眼雄果蝇XAY交配,则后代中雌果蝇XAXa的眼色表现为红眼,雄果蝇XaY的眼色表现为白眼。

【点睛】

常染色体遗传与伴性遗传比较。

①常染色体上遗传病与性别无关;即子代无论男女得病的概率或正常的概率相同;

②性染色体上的遗传病与性别有关;子代男女得病概率或正常的概率不同。

③伴X显性遗传病:女性患者多余男性;

伴X隐性遗传病:男性患者多余女性;

常染色体:男女患者比例相当。【解析】显性相等XXAXa红眼白眼27、略

【分析】【分析】

由A组红花与红花杂交的后代中,出现白花,可知白花为隐性性状。由D可知,后代宽叶:窄叶=1:1,可知亲本为测交,后代中的显性性状是杂合子,但根据该组合无法确定显隐性,结合E窄叶自交后代全是窄叶,未出现性状分离,可知窄叶是纯合子,即为隐性性状。设控制花色的基因为A、a;控制叶型的基因为B、b。

【详解】

(1)根据A组;红花与红花杂交,后代出现亲本所没有的白花,故红花为显性性状,白花为隐性性状。

(2)B组红花与白花杂交;后代中红花:白花=5:1,说明亲本的红花有两种基因型即AA和Aa,任一株亲本红花植株自交,若为AA,则后代全是红花;若是Aa,则后代红花:白花=3:1。

(3)根据B组后代红花:白花=5:1;可知亲本红花产生的配子为:A:a=5:1,红花亲本有AA和Aa,计算可知,Aa占1/3,即AA:Aa=2:1。

(4)D的后代窄叶:宽叶=1:1,可知亲本为测交,后代Bb:bb=1:1,结合E组窄叶自交后代全是窄叶可知,窄叶是隐性纯合子bb。即根据D;E可知;窄叶是隐性性状。

(5)由上分析可知,乙是bb,则甲是Bb;甲自交后代理论上宽叶:窄叶=3:1。

(6)A组后代红花:白花=35:1;不是3:1;B组后代红花:白花=5:1,不是1:1,是因为红花亲本的基因型均有两种即AA;Aa。

【点睛】

判断显隐性的依据: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后代只有一种表现型,则该表现型即为显性性状;亲本只有一种表现型,而后代出现没有的性状,该性状即为隐性性状。【解析】白色A全カ红花或红花、白花均有(红花:白花=3:1)2:1窄叶D和E宽叶:窄叶=3:1红花个体既有纯合子,又有杂合子,因此后代不会出现一定的分离比28、略

【分析】【详解】

(1)由“甲和丁杂交后代均为抗病高秆”可知,抗病和高秆为显性,据此推出各亲本的基因型:甲(aabb)、乙(Aabb)、丙(aaBb)、丁(AABB)。(2)基因缺失DNA片段后,其数量并未减少,变异类型为基因突变。突变后的基因无法正常进行转录和翻译,体现了变异的有害性。(3)乙和丙杂交得到的F1,其基因型为AaBb;可产生4种不同类型的配子。

考点定位:本题是遗传与变异类的综合试题,综合考查了变异、育种及现代生物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属于对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解析】①.表达②.有害性③.基因突变④.诱变育种⑤.基因重组⑥.胚状体⑦.4⑧.29、略

【分析】【详解】

(1)正常的果蝇为二倍体生物;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为3对常染色体+XX(雌果蝇)或3对常染色体+XY(雄果蝇)。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果蝇细胞中,含有4对即8条染色体,含有16个核DNA分子,含两个染色体组;在果蝇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而导致染色体及染色体组数目短暂加倍,此时细胞内的染色体数和体细胞相同即8条。

(2)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最后产生了染色体数目减半的配子。通过减数分裂可推知,XrXrY个体会产生Xr、XrY、XrXr和Y四种卵子。XrXrY与红眼雄果蝇(XRY)杂交,子代的基因型共有XRXr、XRXrY、XRXrXr、XRY、XrY、XrYY、XrXrY、YY,其中能存活的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RXr或XRXrY。

(3)用黑身白眼雌果蝇(aaXrXr)与灰身红眼雄果蝇(AAXRY)杂交,F1雌果蝇(AaXRXr)表现为灰身红眼,雄果蝇(AaXrY)表现为灰身白眼。AaXRXr×AaXrY,其子代F2中灰身和黑身之比为3︰1,白眼和红眼之比为1︰1,灰身红眼和黑身白眼果蝇之比为3︰1;F2灰身果蝇中杂合子占2/3,子代中黑身占2/3×2/3×1/4=1/9,F2红眼雌果蝇基因型为XRXr,白眼雄果蝇为XrY,子代中白眼果蝇占1/2,故F3中出现黑身白眼果蝇的概率为1/9×1/2=1/18。

(4)若白眼雄果蝇的出现是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其基因型仍为XRY,若是由亲本基因突变引起的,则其基因型为XrY,若是由于第三种原因引起的,则其基因型为XrO;它们分别与多只白眼雌果蝇杂交,后代表现型不同,据此可确定是何种原因导致的。

【点睛】

本题以果蝇性染色体数目异常为背景,综合考查了果蝇性状的遗传、变异的基础知识,考查了遗传实验的设计与分析能力,考查了识图与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属于对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解析】①.2②.8③.XrY④.Y⑤.XRXrXRXrY⑥.3︰1⑦.1/18⑧.M果蝇与正常白眼雌果蝇杂交,分析子代的表现型⑨.I子代出现红眼(雌)果蝇⑩.II子代表现型全部为白眼⑪.III无子代产生五、非选择题(共2题,共12分)30、略

【分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已知F1代中白青秆狭裂片型叶、白青秆宽裂片型叶、紫红秆狭裂片型叶、紫红秆宽裂片型叶植株的比例为3∶1∶3∶1,分别考虑两对性状,白青秆:紫红秆=1:1,为测交实验类型,亲本相关基因型为Aa、aa;狭裂片型叶:宽裂片型叶=3:1,为杂合子自交类型,亲本相关基因型为Bb、Bb,因此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aaBb。

(1)在野生型青蒿的秆色和叶型这两对性状中,控制各自性状的基因型各有3种(AA、Aa和aa,及BB、Bb和bb),由于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是独立遗传的,基因间可自由组合,故基因型共有3×3=9种;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aaBb。

(2)根据题干信息分析;低温处理野生型青蒿正在有丝分裂的细胞会导致染色体不分离,而染色体是在纺锤体的牵引下运动和分离的,说明低温的作用是抑制了纺锤体的形成,进而导致染色体不分离。

(3)四倍体青蒿与野生型青蒿(二倍体)杂交,后代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三个染色体组之间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因此不可育。【解析】9AaBb×aaBb低温抑制纺锤体形成不可育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31、略

【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基因突变;人类遗传病、体液调节;考查对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断、对基因突变特点、类型的理解、对激素分泌调节方式的理解。解答此题,可根据系谱图中“无中生有”的片段判断致病基因的显隐性,利用反证法判断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还是性染色体上。

(1)根据Ⅰ—3和Ⅰ—4表现正常;其女儿Ⅱ—5和Ⅱ—7患病,可判断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据图可知;该患者的PDS基因的2168号位点发生了碱基替换。该家系四名患者的PDS基因发生了不同的突变,产生了不同的等位基因,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四名患者都携带两种突变的PDS基因的等位基因,隐性基因纯合导致隐性性状的出现。Ⅲ-1的突变基因来源于Ⅱ-4和Ⅱ-5。

(3)P蛋白主要在甲状腺和内耳等器官表达;说明基因在不同细胞中具有选择性表达的特点。PDS患者的碘活化障碍,甲状腺激素含量较少,对下丘脑;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增加,促进甲状腺增生,导致患者甲状腺肿大。听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4)甲状腺肿大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含量较少所致;缓解PDS患者的甲状腺肿大症状,可以注射甲状腺激素。可通过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基因检测)预防该病患儿的出生。

【点睛】常用的系谱判断方法:

(1)双亲正常;女儿患病,则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双亲患病,女儿正常,则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解析】常染色体隐性碱基的替换/A-G不定向两Ⅱ-4和Ⅱ-5选择性表达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不足,促甲状腺激素增加,甲状腺代偿性肿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听觉中枢注射甲状腺激素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基因检测六、综合题(共3题,共30分)32、略

【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基因通过基因表达控制生物的性状;即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图中①是转录过程,②是翻译过程。【小问1】

图中①是转录过程。【小问2】

真核细胞中;转录形成的m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与核糖体结合在一起指导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小问3】

②是翻译过程;该过程需要的物质有:mRNA;氨基酸、tRNA、酶、ATP,该过程发生的场所是核糖体。【小问4】

玉米叶肉细胞能够进行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