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吕志兴)2 (课件)_第1页
中国法制史(吕志兴)2 (课件)_第2页
中国法制史(吕志兴)2 (课件)_第3页
中国法制史(吕志兴)2 (课件)_第4页
中国法制史(吕志兴)2 (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法制史主讲:吕志兴

西南政法大学法律史教研室1/27/20251目录绪论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法律制度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第三章秦朝的法律制度第四章汉朝的法律制度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法制的发展1/27/20252第六章隋唐五代的法律制度第七章宋元的法律制度第八章明清的法律制度第九章清末法律制度的改革第十章中华民国的法律制度第十一章人民民主政权的法律制度1/27/20253绪论一、中国法制史的涵义

(一)中国法制史概念中国法制史是研究中国历史上各种类型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特点、历史、作用及其规律性的科学。(二)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对象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历史上各种类型法律制度在其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本质、特点及其规律性。1/27/20254

二、中国法制史学的性质、地位与学习方法

中国法制史跨法学和历史学两个学科门类,既是法学的一个分支,又是历史学中的一门专史,是具有法学属性和历史学属性的二重性质的边缘学科。中国法制史法学历史学1/27/20255

但是,中国法制史的内容、研究目的和基本方法更具法学特色,法学属性居主导地位。法律史学为法学基础学科,为法学专业主干课程和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和研究这门科学,既需要有法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也需要有历史学的理论和知识。1/27/20256首先,要掌握中国法制发展历史过程中的主要阶段以及各个历史阶段法制的基本特征。其次,要掌握中国法制发展历史上主要的法律制度及其发展变化的关系。第三,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观和历史唯物观来分析和理解中国历史上的各种法律制度和法律现象。

学好这门课的基本方法:1/27/20257三、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意义

中国法制史其学科价值主要是通过对法律现象的历史总结,为当代的法制建设提供历史借鉴,同时也为各个部门法的发展提供理论底蕴。1/27/202581/27/20259中国法制史所研究的是历史上的法律,是过去的法。但是,它所面对的却是现在和未来,它以总结法制历史的经验来启迪人们的思维,开阔人们的视野。“以古为鉴,可知兴替”,这正是中国法制史的学科魅力和价值所在。1/27/202510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中国法律的起源一、关于法的观点(一)法律是国家社会的产物(传统的观点)法律至少与国家同时产生,我国法律产生于夏朝。1/27/202511

大禹

夏启

夏启受位于大禹,并且镇压了反对派有扈氏,确立了“家天下”的世袭制,建立了文献所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1/27/202512(二)法律是社会生活需要的产物(法人类学派的观点)有人类社会就有法律,我国法律产生于原始社会。法人类学经典著作——《原始人的法》1/27/202513二、中国法律的起源中国的法律由原始习俗演变而成,主要由礼和刑组成。(一)礼起源于原始人的祭祀礼最初是祭祀中的礼节仪式,后演变成习俗,国家形成后,涉及国家制度的礼演变成法。1/27/202514

礼——禮《说文解字》:“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1/27/202515(二)刑始于兵兵刑同一;法官源于军法官;刑源于军法、军纪。1/27/202516三、奴隶制法律体系及基本特征(一)奴隶制法律体系由礼、刑、训、誓、命、诰组成,礼、刑是一般法,训、誓、命、诰是特别法。(二)奴隶制法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临事制刑”,其目的是追求“刑不可知,威不可测”的效果。1/27/202517第二节夏商西周法制思想的演变一、夏、商的法制观念夏商奉行“天命”、“天罚”观念“天命”即“受命于天”,“天罚”即“奉天之命,行天之罚”。商朝将祖先神与上帝合一,使神权法思想达到顶峰。1/27/202518

殷人通过占卜与祖先神、上帝相沟通,甲骨文就是他们占卜的记录。1/27/202519

商汤

武王伐纣

商汤伐桀、武王伐纣都可以看作“恭行天罚”的神权法思想的体现。1/27/202520二、西周的法制思想

1/27/202521《尚书》中的《吕刑》可谓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法学专著,涵盖了西周的刑法、诉讼法等多方面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1/27/202522第三节夏商周的礼一、礼的制定与《周礼》夏朝制定了《夏礼》,商朝制定了《商礼》。西周初年,通过“周公制礼”,制定了《周礼》。《周礼》是调整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范围涉及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1/27/202523周公姬旦西周初年,周公姬旦摄政,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奠定了西周“礼治”的基础。1/27/202524二、礼的分类(一)以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为标准可分为“本”与“文”。本是精神原则,文是礼节仪式(二)以内容量的多少为标准,可分为“五礼”、“六礼”和“九礼”,以“五礼”之分为主。1/27/202525三、礼的实质、精神原则及作用(一)礼的实质:“差别”(二)礼的精神原则:“亲亲”、“尊尊”(三)礼的作用:维护政治统治和社会秩序,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1/27/202526四、周礼的内容(一)土地所有权土地王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田里不鬻”。(二)债权质剂、傅别、质人、司约;“凡以财狱讼者,正之以傅别、质剂”。(三)婚姻家庭与继承一夫一妻多妾制,“同姓不婚”原则。要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经过六礼程序。家庭内部维护父权、夫权。改夏朝实行的父死子继,商朝实行过“兄终弟及”、“父死子继”和嫡子继承为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度。1/27/202527第三节夏商西周的刑一、刑的制定夏商西周建国之初分别制定了禹刑、汤刑、九刑,西周中期制定了吕刑各朝还制定了大量单行法——誓、命、诰、训,其内容主要涉及刑法方面1/27/202528二、刑罚种类1/27/2025291/27/202530铜鬲上的刖足奴隶像1/27/202531法外酷刑——炮烙1/27/202532三、主要罪名不孝(不友)昏、墨、贼三风十愆、弃灰于公道违抗王命、犯上作乱盗窃、拐骗奴隶变礼易乐、改变制度、群饮1/27/202533四、刑法原则1/27/202534五、礼与刑的关系1/27/202535第四节夏商西周的司法制度一、司法官的设置(一)夏、商的司法职官夏朝主要有:夏王、士、大理。商朝主要有:商王,大司寇,正,史,贞人,内服、外服诸侯。(二)西周的司法职官审判职官主要有:周王、大司寇、小司寇、士师、士、诸侯、司寇、族长;司法行政职官主要有:司刑、司刺、司厉、掌囚、掌戮、司约、司盟、布宪。1/27/202536孔子曾任鲁国司寇,此为孔子司寇冠像1/27/202537二、诉讼审判制度(一)夏、商主要实行神明裁判,方法是占卜(二)西周起诉:案件分狱讼,分别缴束矢、钧金,禁卑幼告尊长,允许上诉和通过路鼓、肺石直诉。审判方面:要求“两造具备,师听五辞”,“明启刑书胥占,咸庶中正”。证据:以口供为主(盟诅、肆掠)参照地比、质剂傅别、伤创折断情况等;严惩司法官吏的五过之疵。执行:规定了圜土嘉石之制及弃市、磬杀等方法。1/27/2025381/27/2025391/27/202540

桎梏陶俑1/27/202541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春秋时期的法制变革一、礼法体系的崩溃(一)主要表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篡杀违礼事件层出不穷。(二)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生产关系、阶级关系的变化;重要原因:周王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丧失。1/27/202542

牛耕战国时期的铁器1/27/202543周平王东迁后,郑国日益强盛,周朝却每况愈下。为了打击新兴势力,周桓王用兵讨伐郑庄公。然而周军大败,桓王也被射伤,险些被俘。自此周王室的威信一落千丈。1/27/202544二、春秋时期各国立法及改革(一)立法晋国制定了“被庐之法”等,楚国制定了“仆区之法”等。(二)其他改革各国建立了新的任官、俸禄制度;出现了“刑法”、“刑罚”名称及新刑罚;制定了不少鼓励发展工商的法规。1/27/202545三、春秋成文法的公布(一)公布成文法的原因新兴阶级打破司法垄断与专横的要求;实行法治的需要。(二)成文法的公布铸刑书、铸刑鼎、造竹刑(三)公布成文法的意义1/27/202546公布成文法的代表人物

子产

赵鞅1/27/202547第二节战国时期封建法制的初步形成一、各国法制变革概况(一)法制指导思想主要是活动家思想,其具体思想原则为:以法治国、事断于法、布之于众;重刑轻罪、刑无等级。1/27/202548(二)各国改革及立法魏国:李悝、《法经》、《大府之宪》;赵国:公仲连、《国律》;楚国:吴起、屈原、《宪令》、《鸡次之典》;齐国:邹忌、《七法》;韩国:申不害,《刑符》;秦国:商鞅:《秦律》。1/27/202549战国时期法制改革的代表人物

李悝申不害

吴起1/27/202550二、战国时期法制变革的内容(一)《法经》的内容及特点、地位《法经》六篇:盗、贼、囚、捕、杂、具。前四篇是正律,杂法是杂汇,具法是刑法总则。特点:贯彻法家“重刑轻罪”原则;维护等级特权;保留奴隶制残余。地位:是第一部系统的封建法典,其精神内容、体例开后世刑法典之先河。1/27/202551(二)商鞅变法的内容剥夺旧贵族特权——贵族非有军功不得为属籍,奖励军功,取消刑不上大夫;奖励耕织,颁布垦草令、为田开阡陌令、奖励耕织令、纳粟买官令、分户令;加强中央集权和对基层的控制,实行县、乡、里制,实行什伍连坐、强制告奸;改法为律。1/27/202552

商鞅

奖励耕织1/27/202553第三章秦朝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立法概况

韩非1/27/202554二、立法活动(一)继承秦国的法令(二)法律的修订和统一秦朝统一后,除进行一些与统一有关改革外,立法上最主要的措施是李斯主持的“明法度,定律令”,实现了法律的统一。

李斯1/27/202555三、法律形式主要有律、令、制诏、法律答问、封诊式、廷行事、课、程等。律是成文的、稳定的法律;令是关于制度方面的法律;制、诏是皇帝的命令,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廷行事是判例;式是司法中的公文程式和实施细则;课、程是行政法方面的实施细则。云梦、龙岗、里耶《秦简》:研究秦国和秦朝法制的珍贵资料。1/27/202556秦诏版文云梦秦简1/27/202557第二节秦朝法制的内容1/27/2025581/27/202559

黥城旦舂1/27/202560(三)主要罪名谋反、贼杀伤、匿奸;不行君令、诽谤、妖言、偶语诗书、以古非今、非所宜言、投书;盗徙封、盗窃、守赃;匿户、匿田、弗傅、逋事、乏徭;不直、纵囚、失刑、不胜任、不廉、吏见知不举;重婚、夫殴伤妻。1/27/202561三、民事法律制度1/27/202562第三节诉讼法律制度一、诉讼审判机关(一)中央诉讼审判机关皇帝、丞相、御史大夫、廷尉。(二)地方诉讼审判机关分二级:郡守及决曹掾;县令及狱掾;基层的啬夫、三老、游徼等有一定的司法职权。1/27/202563二、诉讼审判制度(一)告诉分官吏纠举、自诉。自诉分“公室告”、“非公室告”、“家罪”。前者强制告奸,后两者禁止控告。(二)审理其特点:通过讯问,查清事实;注重调查,广泛收集证据;对办案过程作详细记录。1/27/202564第四节秦朝法制的主要特点1/27/202565第四章汉朝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汉朝法律的制定一、法制指导思想(一)汉初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原因:经济极为凋敝黄老思想的内容:无为而治黄老思想的具体体现:清静无为,轻徭薄赋,约法省刑1/27/202566

黄帝

老子1/27/202567(二)儒家思想的确立原因:黄老思想的不利于中央集权,儒家思想有诸多长处,董仲舒对儒学改造成新儒学。儒家法制思想的主要内容:“德主刑辅”、“礼法并用”。董仲舒《春秋繁露》1/27/202568二、汉律体系的建构(一)汉高祖时期的立法刘邦“约法三章”;萧何在秦律基础,增加三篇,制成《九章律》。《九章律》是汉律体系的主干。其他还有张苍制定《章程》,叔孙通制定《傍章》,韩信制定“军法”。韩信

萧何1/27/202569吕后汉武帝1/27/202570三、汉朝的法律形式主要有律、令、科、比、品。律是国家制定的法典或单行法;令是皇帝的制诏;科是定罪量刑的法规,是对律的诠注和补充;品是对律、令具体量化的细则性规定;比是中央政府确认的可以用作断案依据的典型案例。其他还有法律解释,如诸儒章句。1/27/202571

郑玄注律是汉儒以经注律的杰出代表。《晋书·刑法志》记载,秦汉旧律诸儒章句十有余家,魏明帝曾下诏但用郑氏章句,不得采用余家。

郑玄1/27/202572第二节汉朝法制的内容和特点汉文帝汉景帝1/27/202573

汉文帝受缇萦上书的启发,下令废除肉刑1/27/2025741/27/202575二、民事法律制度(一)民事权利主体汉朝民事主体有等级之分,有平民奴婢之分。歧视商人和赘婿。(二)所有权制度(三)债权制度有多种契约,其中对借贷契约的规制较多:禁止取息过律,可以“以身居作”或“以身作奴”偿债。1/27/202576(三)婚姻家庭制度一夫一妻多妾制度;七出三不去原则;维护父权:重不孝之罪,不禁复仇;维护夫权:同罪异罚,婚姻制度上亦不平等。爵位实行嫡子继承,财产实行诸子均分。遗嘱有效,女子有一定的继承权。1/27/202577三、经济法律制度桑弘羊《盐铁论》1/27/202578

汉五铢钱汉五铢钱范

从汉武帝元狩五年到唐高祖武德四年,五铢钱通行了七百多年1/27/202579第三节诉讼法律制度一、司法组织体系(一)中央司法机关有皇帝、丞相、御史大夫、廷尉。(二)地方司法机关实行司法与行政机关合一体制,西汉的郡、县和东汉的州、郡、县政府均有司法职权。

御史大夫印1/27/202580二、诉讼审判制度(一)告劾沿用秦制,但禁止卑幼控告尊长,(二)审判要求按照告劾范围审判;创辨告程序;审判方式是“五声听狱讼”。(三)复审主要有“乞鞫”和“疑狱奏谳”。1/27/202581三、儒家思想对司法制度的影响形成几种新的司法制度:《春秋》决狱、录囚、秋冬行刑、大赦。《春秋》决狱是以儒家经典的精神作为判案依据,又称“引经决狱”。其基本精神是“本其事而原其志”。录囚即由皇帝或上级官员直接审判下级司法机关审理的案件,以平反冤狱的审判制度,主要受儒家“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大赦于汉代受儒家仁政思想影响而形成制度。秋冬行刑制度受儒家“王者生杀,宜顺时气”及注重农时思想影响而形成。1/27/202582第四节汉朝法制的特点(一)开始了“礼法结合”的进程表现形式上,礼仪制度载入律典;内容精神上,开始引礼入法;司法上,创设《春秋》决狱、录囚、秋冬行刑、大赦制度。(二)律系庞大,律条繁杂1/27/202583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法制的发展

第一节主要立法活动一、立法指导思想和原则(一)“拨乱之政,以刑为先”和“壹刑”、“壹赏”(二)简直与“理直刑正”(三)变法、引礼入律曹操诸葛亮1/27/202584二、主要律典的制定(一)曹魏《新律》《新律》有很多创新,是三国时期立法成就的体现。(二)晋《泰始律》《泰始律》是两晋立法成就的体现,法典由繁入简的里程碑,当时唯一通行全国和适用时间最长的法典。

杜预1/27/202585(三)南北朝的主要法典南朝有《永明律》、《梁律》、《陈律》,立法建树不大;北朝制定了《北魏律》、《北齐律》、《大律》,其中《北魏律》在制度上有很多创新。《北齐律》在制度和体例上都有创新,如合刑名、法例为“名例律”,定律典为12篇,创“重罪十条”之制。《大律》内容繁杂,礼律不清。1/27/202586第二节法律内容的发展变化1/27/202587二、民事经济法律制度的变化(一)婚姻立法沿用汉律的内容,但是:强制早婚、严禁士族与庶族通婚。(二)土地立法曹魏实行屯田制,两晋实行占田制,北朝实行均田制。1/27/202588三、司法制度的发展1/27/202589第三节立法成就与律的盛衰一、立法主要成就(一)法律形式日趋规范(二)法典编纂由繁入简,趋于定型(三)引礼入律,儒家思想逐步法典化1/27/202590二、魏晋律学的繁荣1/27/202591三、律学对立法的影响(一)律学对立法的影响魏晋律的制定均受繁荣的律学的影响,取得了重大成就。(二)南北朝时,律学盛于北而衰于南北朝北魏律、北齐律受律学影响,有重大创新,而南朝则无甚建树。1/27/202592第六章隋唐五代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隋朝立法成就及其历史地位一、隋朝法律的制定(一)法制指导思想主要是儒家理论,后期倾向于法家理论(二)隋朝法律的制定《开皇律》、《大业律》、令格式及制诏1/27/202593二、隋朝法制的成就

隋文帝1/27/202594三、隋中后期法制的破坏隋炀帝1/27/202595四、隋朝法制的历史地位(一)地位隋《开皇律》是一部具有众多创新,承上启下的重要的法典。(二)影响直接影响唐律的制定,并通过唐律对东亚律典产生影响。1/27/202596第二节唐朝主要律典的制定一、法制指导思想和原则唐初总结隋亡教训,推崇儒学,仍以儒家“德主刑辅”、“礼法并用”为指导思想,认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并提出具体的立法原则:(一)主张立法宽简与划一(二)强调“法令不可数变”1/27/202597唐高祖唐太宗唐高祖总结隋亡教训说:“炀帝忌刻,法令尤峻,人不堪命,遂至于亡。”唐太宗强调:“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一罪作数种条。”1/27/202598二、主要律典的制定(一)主要律典《武德律》、《贞观律》、《永徽律疏》、《大中刑律统类》其中《贞观律》使唐律律文基本定型,《永徽律疏》是律疏结合的典范,礼法合一的杰作。(二)其他法典唐朝还制定了一些令、式法典。玄宗时制定的《大唐六典》是唐朝重要的官修政书而非行政法大全。1/27/202599唐高宗长孙无忌唐高宗永徽初年,由长孙无忌领衔,对《唐律》加以注疏,永徽四年编成《唐律疏议》。律疏阐明律文的精神实质与律文具有同等效力。1/27/20251001/27/2025101三、法律体系(一)唐朝法律体系的构成唐朝的法律体系由律、令、格、式等构成。律“以正刑定罪”,是刑法典。令“以设范立制”,是国家重要制度的规定。格“以禁违止邪”,是皇帝制诏的汇集。中唐以后有格后敕。式“以轨物程事”,是令的实施细则。制敕是皇帝针对具体事务的命令。1/27/2025102(二)唐朝各法律形式之间的关系律、令、式是较为稳定的法典;制敕、格或格后敕可对律、令、式进行修改、补充;法律适用的顺序依次为:制敕、格后敕、格、律令式。1/27/2025103第三节唐朝的刑事法律制度1/27/2025104

斗讼篇唐律疏议序1/27/2025105二、唐律的基本制度和原则1/27/2025106

十恶之恶逆1/27/20251071/27/2025108(一)谋反、谋大逆、谋叛、大不敬,基本都处死刑;(二)恶逆、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大都处死刑、流刑;(三)不道、杀人、伤害,不道处死、流,杀人分为谋杀、故杀、斗杀、误杀、过失杀、戏杀,故杀死刑,其他处流徒刑。伤害分兵刃、他物、手足和已死、已伤、未伤,分别处理。为确定死因,形成“保辜”制度1/27/2025109(四)强盗、窃盗,强盗可处死刑,窃盗累犯才处死刑;(五)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受所监临财物、坐赃,受财枉法可处死刑,其他罪处流、徒刑;(六)署置过限、稽缓制书官文书、乏军兴、临阵先退、应值而不值、应奏而不奏等,乏军兴、临阵先退可处死刑,其他罪处流、徒刑;(七)应授而不授、应还而不还、应课而不课、盗卖盗耕种公私田、擅卖口分田、占田过限、脱户、脱口、增减年状等,一般处徒刑;(八)诸不应得为,一般处笞四十,情节严重者,杖八十。1/27/2025110第四节唐朝的民事经济法律制度1/27/2025111唐朝舞伎壁画唐朝乐伎壁画

乐伎、舞伎在当时都在贱民之列1/27/2025112二、土地所有权和债1/27/2025113三、婚姻家庭制度(一)婚姻制度结婚。确认一夫一妻多妾制,赋予尊长主婚权和婚书的法律效力。规定了禁止结婚的情形:妄冒为婚、同婚为婚和亲属为婚、良贱通婚、娶有罪逃亡妇女、娶部属之女。离婚。规定离婚的形式为和离、休妻和义绝。在休妻上,对三不去作了限制:犯淫及恶疾不受其限制。义绝指夫或妻有杀伤对方及直系尊亲属、旁系尊亲属或双方一定范围内亲属有相互殴打、奸、杀的行为。1/27/2025114(二)家庭制度维护父权:父母对子女有教诫权、财产权、主婚权。维护夫权:法律视夫妻如父子;夫妻相犯,同罪异罚:夫伤妻,折伤乃坐,减凡斗二等;妻伤夫,加凡斗三等。1/27/2025115四、继承制度(一)爵位继承爵位由嫡系子孙继承,其顺序为嫡长子、嫡长孙、嫡子、庶子、嫡孙、庶孙。(二)食封继承所封物随其男数为分,承嫡者加一分;若子亡者,即男承父分。若非承嫡房,至玄孙则总入承嫡房。女子可分男子份额的1/2至1/3。1/27/2025116(三)一般财产继承总原则是“诸子均分”,女子有一定的继承权。(四)户绝财产继承由女儿继承,无则均入于近亲属。死者可立遗嘱处分。1/27/2025117五、均田法、赋役法和专卖法1/27/2025118(二)赋役法租庸调法:租即地租,调即人头税,庸即劳役之庸金。隋唐对租庸调数量有明确规定,遇特殊情况可减免。两税法:唐德宗时由宰相杨炎所创,其基本原则是“量出以制入”,其特点是以财产为主要征税对象。(三)专卖法1/27/2025119第五节唐朝的诉讼法律制度一、司法机关(一)中央司法机关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司推事(小三司)。(二)地方司法机关京兆府、河南府、州、县。司户参军、司法参军。1/27/2025120二、诉讼制度1/27/2025121三、审判制度1/27/2025122第六节唐朝法制的特点和历史地位一、唐朝法制的特点(一)法制臻于完备法律形式体系化;法律内容空前完备;法律解释精当。(二)礼法合一礼典内容直接进入唐律;唐律修订一准乎礼;疏议以礼典为标准;罪名和量刑受儒家理论影响。(三)刑罚最为宽平重罪条款大为减少;废除了肉刑、酷刑;株连范围大为缩小。1/27/2025123二、唐朝法制的历史地位(一)唐朝法律是后世立法的楷模唐朝法律影响了后世的五代、两宋、辽、金、元、明、清,其中对五代和两宋的影响尤大。(二)唐朝法制是中华法系的核心唐朝法制影响了东亚的朝鲜、日本、越南、硫球等国家和地区,其中对朝鲜、日本的影响较大。从此形成中华法系,而唐法是其母法、核心。1/27/2025124第七节五代法制的发展及特点一、五代的立法及其特点(一)五代的立法主要有:《大梁新定格式律令》、《同光刑律统类》、《大周刑统》、《江南刑律统类》、《天福编敕》等。(二)五代立法的特点主要以敕、编敕和刑律统类为立法形式1/27/2025125二、五代法制的发展(一)刑法的发展创设了许多新的酷刑,多数罪名量刑幅度加重,滥施酷罚,滥杀无辜。(二)诉讼法的发展增设议狱堂、马步院、军巡院等审判组织;形成录问制度;要求各级长吏亲自审案;规定鞫谳分司方式;设立病囚院;法官责任进一步细化。1/27/2025126第七章宋元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两宋的法制的变化一、立法概述(一)立法指导思想和原则主要是儒家理论,提出了新的原则:加强中央集权;义利并重,重视理财;临下以简,哀矜折狱。(二)立法概况制定《宋刑统》,编敕和编敕令格式,编例。其他还有申明和看详。1/27/2025127《宋刑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印颁行的法典1/27/2025128(三)法律体系法律体系由律、令、格、式、编敕、宣、敕、诏、御笔、编例等构成。各法律形式间有属性、位阶、特别法与一般法等关系。1/27/2025129二、宋朝法制内容的变化1/27/2025130

交子完全具备商标全部特征的北宋刘家针铺的白兔商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最早的商标。1/27/2025131(三)诉讼法律制度增设许多并列的司法机关;规定了严密的审判制度,如鞫谳分司、多重录问、翻异别勘等;证据制度完备;法医学发达。宋慈洗冤集录图1/27/2025132第二节元朝法制概述一、元朝立法概述蒙古汗国时,只有“大札撒”。进入中原后适用过金《泰和律》。元朝建立后,先后制定了《至元新格》、《风宪宏纲》、《大元通制》、《经世大典》、《至正条格》等法典,及法律汇编《元典章》。1/27/2025133大扎撒是根据成吉思汗的训令和由忽里台大会批准通过的法律组成的。在大扎撒中加入了很多案例,以方便审判官对比量刑。

1/27/2025134元朝的法典,在内容上多沿袭唐宋律典的规定,又吸取了蒙古习惯法。在形式上,受宋朝编敕、编例的影响较大,主要是条格、断例的汇编,结构松散,内容庞杂。1/27/2025135二、元朝法制的特点(一)元朝法制的发展实行一省制,创行省、行台、行院制,科举始以程朱理学为考试内容;对婚书、媒妁管理等方面有一些新规定;其《市舶则法》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对外贸易管理法。(二)确认维护蒙古人的特权保持蒙古人对权力的垄断;对蒙汉民族同罪异罚;司法上对蒙汉民族分别管辖;加强对汉族官吏的监察。1/27/2025136(三)受蒙古习俗的影响,法制具有落后性皇位继承遵从蒙古旧制;尊崇佛道,赋予僧道法律特权;推行奴隶、农奴制的生产方式;婚姻家庭方面保留蒙古旧俗;司法管辖紊乱,司法黑暗。1/27/2025137第八章明清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明清立法概述一、明朝立法概述(一)“刑用重典,礼法结合”的立法思想刑乱国用重典;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朱元璋朱元璋的“重典治国”的理论前提——经过宋代理学家朱熹重新阐释的“明刑弼教”1/27/2025138(二)主要立法活动主要制定了《大明律》、《明大诰》、《问刑条例》、《明会典》。《大明律》是明朝基本律典,分七篇,前列二刑图、八礼图。《明大诰》是御制的案例、峻令、训词汇编,共四编,其特点是加重刑罚,用法外之刑。条例是明朝最主要的立法形式,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问刑条例》。神宗时与《大明律》合编,称《大明律例》。《明会典》,是明朝的官修政书,仿《唐六典》而制定,内容较《唐六典》丰富。1/27/20251391/27/2025140二、清朝立法概述(一)“详译明律,参以国制”的立法思想顺治

多尔衮清军入关后,摄政王多尔衮下令:“自后问刑,准依明律”,并且在《大清律集解附例》的序言中以顺治的名义强调“详译明律,参以国制”。1/27/20251411/27/20251421/27/2025143第二节明清的行政法律制度一、明朝的行政法律制度(一)中央行政体制明初废丞相,设五军都督府,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中后期设内阁大学士。(二)地方行政体制设省、府县三级,省设并列的承宣布政司、提刑按察司、都有指挥司。(三)行政监察体制除都察院外,明朝设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地方分13道,设监察御史监察各该道。设总督、巡抚作为地方军政大员的加衔,并赋予其监察权。1/27/2025144二、清朝的行政体制(一)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雍正时设军机处,为最高决策机关;后期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另设内务府、理藩院等机关。军机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27/2025145(二)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在省级以上设总督、巡抚;省下府上设道:由布政司派出的专管钱谷的守备道和由按察司派出的职掌刑名的分巡道,多加兵备衔,有权节制武官。此外有因事而设的专门性的道员,如茶马道、盐法道。(三)行政监察体制的变化设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作为总督、巡抚、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的加衔;另外,清朝实行科道合一和密折言事制度。1/27/2025146第三节明清的刑事法律制度1/27/2025147二、清朝的刑事法律制度1/27/2025148第四节明清的民事法律制度一、明朝的民事法律制度(一)所有权制度沿用宋元制度,对土地编有鱼鳞册进行管理。(二)债权制度主要沿用宋元之制,变化不大。(三)婚姻家庭继承制度其发展在:禁止收继婚和中表婚;禁止乞养异姓子。1/27/2025149鱼鳞图册:为征派赋役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以所绘田亩状如鱼鳞而得名1/27/2025150二、清朝的民事法律制度(一)所有权制度主要发展是对旗地旗产作特别保护。(二)债权制度主要发展是典权制度进一步完善:要求注明典、卖契;明确典权的最长期限;对典物灭失修复典期典价作了规定。(三)婚姻和继承制度变化在于不禁止同姓为婚和中表婚;立嗣中规定了“兼祧”制度。1/27/2025151光绪年间的典契1/27/2025152第五节明清的经济法律制度一、明朝的经济法律制度(一)赋役制度的改革明朝中后期,由张居正创设“一条鞭法”。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1/27/2025153(二)禁榷制度的变革实行的是“引”法,对私盐、私茶给以严惩。(三)钱法、钞法的制定钱法是关于铜钱的使用和伪造的规定,钞法是关于宝钞的使用和伪造的规定。(四)市场管理制度创牙行、埠头管理法规;规定市场管理人员职责;严禁欺行霸市行为。1/27/2025154二、清朝的经济法律制度(一)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法律措施(二)赋役制度的改革主要是雍正时期实行的“摊丁入亩”。(三)限制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定厉行禁榷制度;广设钞关,重征商税;颁布禁海法令;限制民间手工业和商业性农业的发展。1/27/2025155第六节明清的诉讼法律制度一、司法组织的变化(一)明朝的司法机关中央为三法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另有厂、卫特别司法组织。地方仍是行政机关兼理,省提刑按察司为专门司法机关。锦衣卫印1/27/2025156(二)清朝的司法机关中央仍为三法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其中刑部权特重。地方在省以上设院级,即总督、巡抚作为第四审级。清朝还设有审理满人案件和审理少数民族案件的司法机关。1/27/2025157二、会审制度的发展明清时期会审制度发达,其会审形式计有:(一)三司会审由三法司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的第官组成,审理重大、疑难案件。(二)九卿会审由六部长官及大理寺、都察院、通政司长官组成,审理特别重大、疑难的案件。(三)秋审和朝审朝审始于明英宗时,至清朝发展为秋审和朝审制度,用于复核死刑监侯案件,是死刑复核和会审制度的结合和完备形式。1/27/2025158三、清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司法管辖(一)少数民族地区司法机关各少数民族地方官府,派驻边疆的大臣、将军,理藩院,三法司。(二)少数民族地区案件的审理程序一般先由各该少数民族地方官府审理,中央驻边疆大臣将军有会审权和审批权。不服可上诉理藩院“理刑司”。军、流以上重案由理藩院会同三法司审理。死刑案件须经皇帝批准。1/27/2025159第八节明清法制的特点一、全面强化皇权二、加强国家对经济关系的干预三、刑罚手段日趋残酷四、监察制度更加完备1/27/2025160第九章清末法律制度的改革

第一节预备立宪与宪法性文件一、预备立宪的发生(一)实行“新政”八国联军入侵后,1901年宣布实行“新政”,整饬吏治、修订法律、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清末“新政”,各地广开法政学堂,推行新式法学教育,促进了近代法学教育的发展。1/27/2025161甘肃法政学堂学生成绩单山东法政学堂题名录1/27/2025162(二)五大臣出国考察1905年,派五大臣出国考察,他们回国后,提出实行宪政有三大利端(三)“仿行宪政”1906年,清政府宣布“仿行宪政”,但须作预备,并规定了“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的立宪原则五大臣出洋1/27/2025163二、预备立宪的内容(一)厘定官制主要对中央各部院进行调整,但对与皇权及与满族统治有关的重要部门,如军机处、宗人府、八旗等并未涉及。(二)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该《大纲》赋予皇帝几同于专制皇帝的权力,仅附带规定人民的权利,是预备立宪原则的集中体现。1/27/2025164(三)设立资政院和咨议局资政院和咨议局分别是中央和省级代议机构,但从其实际职权看,仅是咨询机构,民主的点缀品。资政院大楼及其会场广东咨议局1/27/2025165(四)颁布《十九信条》因该宪法文件在武昌起义之后制定,故略有一点民主意味:采用英国式的责任内阁制,限制皇权,扩大议会权力,但对人民权利只字未提。1/27/2025166第二节清末修律的主要活动及成果1/27/2025167二、刑事法律的变革(一)修订《大清现行刑律》该法典在修订《大清律例》基础上颁行的过渡性法典。其内容和特点是:取消六部分目;区分民刑;改革刑制,废除酷刑;删修律文,增减罪名。1/27/2025168凌迟,又名寸磔,剐刑,俗称“千刀万剐”。是中国历史上最残酷的刑罚之一。1/27/2025169(二)制定《大清新刑律》该法典是中国第一部近代化的刑法典。其内容特点为:采总则分则两编的法典编纂体例;采用资本主义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和罪刑等价原则;确立自由刑中心的刑法体系;设立一系列新罪名;保留部份封建法制的内容。该法典讨论时,引发“礼法之争”,并附《暂行章程》五条。1/27/2025170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封疆大吏张之洞1/27/2025171三、民商法律的变革(一)起草《大清民律草案》1908年开始,1911年完稿,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草案,分总则、债权、物权、亲属、继承五编,其中前三编由日本学者编写,后两编由中国修订法律馆、礼学馆编写。(二)制定商事法规清末商事立法由单行商事法规和商法典构成。公布实施的单行商事法规有《商标注册试办章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银行通则条例》等。1909年由日本学者起草《大清商律草案》,后结合商事习惯调查,修订为《改订商律草案》。

1/27/2025172四、诉讼法与法院组织法的变革(一)制定诉讼法1906年编成《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因受到中央官员和地方督抚的普遍反对而未颁行;1911年完成《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和《大清民事诉讼律草案》,未见议决,清廷即被推翻。(二)制定法院组织法1906年颁布了《大理院审判编制法》,1909年颁布了《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1910年颁布了《法院编制法》。1/27/2025173五、清末修律的特点(一)是中外法律的混合物;(二)建立起诸法分立的部门法体系;(三)确立了资产阶级国家的法律原则;(四)制定了商法,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五)具有封建性与买办性结合的特点。清末法制变革使中华法系解体,近代法制产生,客观上有重大进步意义。1/27/2025174第三节清末司法制度变化一、中国司法制度的半殖民地化(一)领事裁判权制度的确立领事裁判权制度,即有领事裁判权国家的侨民在中国成为民刑事诉讼的被告时,不受中国的司法机关和法律的管辖,而须由其本国领事依其本国法处理的。于1843年通过不平等条约确立。其是中国司法制度半殖民地化的标志。1/27/2025175(二)会审公廨的设立会审公廨是设于上海、厦门、武汉等地租界,审理中国人为被告的中国审判机关。后被外国人把持,是领事裁判权制度的延伸。会审公廨1/27/2025176二、清末的司法改革(一)司法机构的改革中央刑部改为法部,为司法行政机构;大理寺改为大理院,为中央最高审判机构;建立总检察厅,实行审检合署制度。地方设立初级审判厅、地方审判厅、高等审判厅。1/27/20251771907年,袁世凯在天津设立了我国第一个高等审判厅和地方审判厅,之后又在城乡设立四处乡谳局,实行审判人员专业化、审判公开、司法独立。据载,这些审判机构试办数月便“积牍一空,民间称便”。

袁世凯1/27/20251781/27/2025179第十章中华民国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中华民国立法概述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立法活动(一)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临时约法》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约袁世凯。(二)颁布单法令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专门起草法律的机构法制局,先后以总统令的形式颁布30个法规。(三)制定《参议院组织法》1/27/20251801912年1月28日,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成立1/27/2025181二、北京政府的立法活动(一)宪法方面制定了《天坛宪草》、《中华民国约法》、《中华民国宪法》;(二)刑法方面在《大清新刑律》的基础上制定《暂行新刑律》;两次制定“刑法修正案”;颁行大量特别刑事法规;1/27/2025182(三)民法方面沿用《大清现行刑律》中的民法部分,称《现行律民有效部份》,是为北洋政府实际施行的民法。颁行大量单行民事法规;编纂《第二次民律草案》;(四)诉讼及司法组织方面制定颁行了《刑事诉讼条例》、《民事诉讼条例》和单行诉讼法规。制定一系列司法组织方面的法规。1/27/2025183三、南京国民政府的立法概况1/27/2025184胡汉民胡适1/27/2025185《六法全书》目录之一1/27/2025186《六法全书》目录之二1/27/2025187(三)主要法典的制定宪法方面,有《训政纲领》、《训政时期约法》、《五五宪草》、《中华民国宪法》等宪法性文件及关系法;刑法方面,有1928年《中华民国刑法》、1935年《中华民国刑法》和大量刑事特别法;民法方面,有《中华民国民法》及大量单行民商事法;诉讼法方面,有《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法院组织法》和一些单行法。1/27/2025188第二节中华民国的宪法理论及宪法文件一、中华民国时期的制宪理论(一)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国民政府的政纲,也是其宪政指导理论。(二)五权宪法即宪法将政府权分成五项: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三)权能分治即将国家权力分为政权和治权,政权是人民权,治权是政府权。(四)宪政三阶段理论将建国分三时期:军政、训政、宪政时期,分别实行军法、约法、宪法之治。1/27/2025189二、南京临时政府的宪法文件1/27/2025190孙中山《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27/2025191三、北京政府的宪法文件(一)《天坛宪草》基本继承《临时约法》的内容,略为扩大总统的权力。(二)《中华民国约法》其特点是极力扩大总统权力,与《临时约法》相比:以总统制取代责任内阁制,以立法院取代国会;立法院成立前由参政院代行其职权。1/27/2025192袁世凯一手操控了《中华民国约法》的制定,为其专制独裁张目,并且为其复辟帝制铺平了道路。1/27/2025193(三)《中华民国宪法》由直系军阀曹锟以贿买手段召开国会制定颁布,又称“贿选宪法”,是近代史上正式公布的第一部宪法。该宪法以《临时约法》为基础,在实行责任内阁制的同时,赋予总统较大的权力。规定中央和地方实行分权制,人民的民主享有各种自由权利。该宪法的内容比较完备。曹锟1/27/2025194四、南京国民政府的宪法文件1/27/2025195(四)《中华民国宪法》1946年11月由国民政府单方面召开“国民大会”制定,1947年1月1日公布,是近代中国最完备的一部宪法。该宪法标榜三民主义为立国之本;赋予总统至高无上的权力;宣扬人民享有各项自由权利;借注重“民生”巩固和发展官僚资本主义。

国民大会会场1/27/2025196第三节中华民国的刑事立法1/27/2025197剪辫成风湖北军政府士兵为百姓剪辫1/27/2025198二、北京政府刑事立法的内容和特点(一)严刑镇压人民反抗活动规定了“内乱罪”、“盗匪罪”等罪,大量适用死刑。(二)确认帝国主义在华权益规定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