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月考试卷292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依据所学知识;对下图中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进行分析,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A.曲线图中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最大承载能力B.全球气候变化及环境污染等是当前环境容纳量下降的重要原因C.人类可以通过改造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D.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优劣顺序依次为III、II、I2、下列环境中的生物,属于种群的是()A.一个池塘中的水草B.一个蚁巢里的蚁C.一条水沟中的水虫D.一个牧场的家禽3、如图表示生物科技工作者对某种群的λ值(λ表示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进行了12年的连续研究后绘制的变化曲线;下列对该种群的分析正确的是()
A.0~4年间,种群的数量先不变后下降B.4~8年间,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C.10~11年间,种群的数量都处于最低值D.10~12年间,种群数量不断上升,第12年达到K值4、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总能形成树林B.“螟蛉有子,蜾嬴负之”是一种共生关系C.森林生态系统具有群落垂直结构而草原生态系统没有D.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5、大规模饲养草食性动物的养殖场会产生大量粪便,若直接排放会造成环境污染,可用以粪便为食的蜣螂进行处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牧草的绿色吸引草食动物和粪便气味吸引蜣螂都属化学信息传递B.草食性动物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次级消费者,处于第二营养级C.食草性动物同化的能量用于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和生长发育繁殖D.蜣螂的活动促进了营养物质的循环,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6、种群增长率是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若某种水蚤种群密度与种群增长率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水蚤的出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而降低B.水蚤种群密度为1个/cm3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C.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降低D.若在水蚤种群密度为32个/cm3时进行培养,其种群的增长率会为负值7、长江十年禁渔令颁布后;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人工养殖。下图是一个生态环境改善型鱼塘物质循环流程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螺狮位于食物链的第三、四营养级,可以促进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增加沉水植物的种类有利于促进其对鱼、虾、蟹粪便中有机物的吸收C.对鱼、虾、蟹的捕捞强度过大会导致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D.不同年龄段的某种草食性鱼分布在不同水层,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8、下列关于生态足迹的理解,错误的是()A.生态足迹只能定性分析,不可计算B.生态足迹具有全球性C.人类消费的大多数资源和产生的废物是可以计算的D.生态足迹计算的土地是连在一起的9、某实验小组探究10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每位小组成员均独立做实验,实验过程中所用的培养液及培养条件等完全相同,计算每天该小组成员统计数据的平均值,再通过计算结果绘出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情况,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过程中,该小组成员未进行更换培养液的操作B.图中ac段和df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均呈“S”形增长C.图中b时对应的酵母菌数量大约是c时数量的50%D.该小组成员每天统计时,应采用抽样检测法进行统计10、“鱼菜共生”模式通过合理的生态设计,将水产养殖与无土栽培两种不同的技术相结合。在该模式中,水产养殖系统的水被输送到无土栽培系统,经由植物吸收过滤后再输送回水产养殖系统(如图),进而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生态共生效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B.从整体原理出发,该模式中应选择合适的“鱼菜”种类C.“种菜不施肥”是因为鱼粪中的有机物可直接被蔬菜利用D.该模式所收获蔬菜中的重金属残留远低于传统土壤栽培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1、演替的类型包括:初生演替和_______。
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指在原油植被虽然已不存在,但原有的_______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者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12、_______观念已是针对全球生态环境等问题形成的新思维。其含义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_______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13、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_______、寄生、_______、捕食等。14、种群数量变化增长曲线的两种类型是“J”型和“S”型。
(1)“J”型增长曲线:是无限增长曲线,呈指数增长的曲线。条件是在食物和_______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2)“S”型增长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_______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______,死亡率______。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______________,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_______,又称K值。15、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______和_______。这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物质作为能量的_______,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_______,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________与_______之间循环往返。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3题,共6分)16、如图为某条小河从高山湖泊汇入大河的示意图;其中食品工厂;村庄会向小河中排污(含大量有机物)。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该河流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有_________________。
(2)食品工厂排污后,河流水体变浑浊,但是下游村庄附近河流又保持清澈见底,这说明该河流具有_____稳定性。
(3)有同学调查食品工厂附近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将土样带回实验室后,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忘记开装置的电灯,导致统计结果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不变”)。
(4)调查表明,村庄周围被踩踏过的地方,很难见到高大的植被,取代的是低矮的草,甚至有不长草、土壤板结的现象,这说明人类活动往往会___________________。
(5)小河边的芦苇,不仅可以用于造纸,还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价值。17、科学工作者为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在某湿地进行了人工引入互花米草的“种青引鸟”生态工程实验。在实验前后分别对该湿地植被类型;昆虫种类数、密度进行调查,结果统计见下表。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回答:
注:海蓬子和互花米草都生长在潮间带。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除图中成分外,该生态系统的成分还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调查该湿地中互花米草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______法。实验结果说明了人类活动能影响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演替类型为______________。
(3)①a、b、c过程中碳的流动形式__________________,而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中循环的形式是_________。碳进入该生态系统的主要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鸟的食物由互花米草和植食性昆虫,由原来的2∶1调整为1∶1后,鸟的数量变为原来的______________,(传递效率按20%计算)。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互花米草与植食昆虫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18、蚯蚓是森林中的土壤动物之一;主要以植物的枯枝败叶为食。为探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作用,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
(1)森林生态系统中全部生物的集合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看,蚯蚓能够将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分解者,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看,蚯蚓的行为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增强土壤肥力。
(2)研究者选择4个树种的叶片做了不同处理;于6-9月进行了室外实验。每种叶片置于两个盆中,与土壤混合均匀,将数目相等的蚯蚓置于其中饲养,统计蚯蚓的食物消耗量,结果如下表。
单位体重蚯蚓日平均食物消耗量(mg·g-1·d-1)。不同处理蒙古栎杨红松白桦未分解叶2.445.944.797.30半分解叶7.209.428.715.23
①实验所选择蚯蚓生长状况基本一致,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处理。
②据表分析,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明显________________未分解叶的消耗量,在不同叶片中,对__________最为喜好。由此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也证实落叶分解中蚯蚓与微生物具有__________作用。
(3)依据上述实验分析,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栋林中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蚯蚓的数量和__________,增加整个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继续研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分解效率,除以上研究外,还可以进行哪些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3题,共15分)19、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硕果累累的转基因成果在带给人们喜悦的同时引起了人们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争论,主要归纳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个方面。
(2)生态工程是人类学习自然生态系统“智慧”的结晶,是生态学、工程学、系统学、经济学等学科交叉而产生的新型学科。它遵循的基本原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协调和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和____________原理。
(3)“无废弃物农业”是我国古代农业的辉煌成就,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__原理。20、部分高寒草甸区由于长期处于过度放牧状态;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研究发现,在所有恢复草地的方法中,施肥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划分,牧草属于_________。
(2)科研人员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某高寒草甸区的影响,结果如下表所示。组别植被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植物地上生物量/(g·m-2)对照组(不施肥)6.511.46205.21农家肥组(有机质为主)7.531.54215.17氮肥组(尿素为主)12.921.94300.05
①分析表中结果,施_________(填“农家肥”或“氮肥”)更有利于高寒草甸区的草地恢复,理由是_________。
②结合高寒草甸区的气候条件,分析两种施肥处理效果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
(3)草原毛虫是高寒草甸区的主要害虫。研究表明,草原毛虫的种群密度会随叶片氮含量的升高而增加,因此在施肥恢复草地的同时,除了考虑肥料种类外,还需考虑_________。
(4)生态工程中循环是指促进系统的_________,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我国古代先民正是依靠“无废弃物农业”保证了土壤的_________,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育了土壤_________,实现了土壤养分如氨、磷、钾及微量元素的循环利用。21、上海崇明东滩傍海依江;咸淡水交汇,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态资源,每年吸引数百万候鸟到此栖息;觅食。
(1)崇明东滩是天然湿地,该生态系统属于()。A.自然生态系统B.人工生态系统C.水域生态系统D.陆地生态系统E.海洋生态系统F.湿地生态系统(2)崇明东滩候鸟生物多样性高,且已形成有序的鸟类生态位。以绿头鸭和白头鹤为例,结合表中信息,分析崇明东滩鸟类物种相对稳定的原因可能是()。鸟类种类活动区域觅食种类觅食时间绿头鸭崇明东滩南部团结沙、东旺沙海三棱藨草、藻类、田螺等夜晚白头鹤崇明东滩南部团结沙、东旺沙海三棱藨草、藻类、田螺等白天
。A.活动区域重叠B.觅食种类相似C.觅食时间交错D.种间竞争剧烈(3)假设白头鹤的食物由50%海三棱藨草、30%田螺和20%藻类组成,田螺仅以藻类为食,且该生态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据表分析,如果一只白头鹤每日需要50kJ的能量,至少需要___________kJ的海三棱藨草。
(4)白头鹤以海三棱藨草、田螺和藻类为食,从中获得化合物和化学元素。那么,白头鹤与海三棱藨草、田螺和藻类相比,它们的元素种类和同种元素的含量()。A.种类差异较大,含量大致相同B.种类和含量差异都很大C.种类和含量都大致相同D.种类大致相同,含量差异较大(5)海三棱藨草体内糖类的储存形式是___________,作为食物被白头鹤消化吸收后,在白头鹤体内能以_________形式被氧化分解供能,也能以___________形式被储存起来。
20世纪90年代;崇明东滩引入外来物种“互花米草”用作固滩护堤。然而,互花米草繁殖能力极强,兼具耐盐等特性,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生物替代”是根据植物群落演替的规律,由本地物种取代外来入侵植物的一种生态防治技术。
(6)有人认为,用“芦苇”通过生物替代的方法来治理“互花米草”不合适。结合下图信息分析,以下证据能支持该观点的是()
A.芦苇的耐盐度低于互花米草B.芦苇在水淹环境中容易烂根而死亡C.芦苇与互花米草在分布上有重叠D.芦苇分布区域的数量高于互花米草(7)“围垦”是一种在沿江、海边等滩地上圈筑围堤,开垦土地的工程技术。然而,围垦工程对崇明东滩海三棱藨草和白头鹤的种群数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图所示。据相关信息,推测白头鹤种群数量变动的原因可能是()
。A.围垦施工的时间与白头鹤的越冬时间重叠B.围垦造成地理隔离从而影响白头鹤种群的出生率C.围垦施工的区域与白头鹤觅食和栖息的区域重叠D.围垦影响海三棱藨草的种群数量从而影响白头鹤的种群数量(8)在崇明东滩依次采用围垦、花期刈割(割草)和用芦苇进行生物替代的综合方法来治理互花米草取得成效。据以上两图及相关信息,简述上述综合治理方法的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_
(9)2012年启动的“互花米草控制和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采用人工收割、使用除草剂和生物防治等措施治理互花米草。该湿地鸟类种类与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互花米草的引入增加了新的种间关系,从而增强了种群间的协调与平衡B.将互花米草原产地的多种天敌一起引入即可避免物种入侵C.互花米草的治理有利于水鸟种群数最的增加,但对水鸟的种类基本没有影响D.引入外来物种的前提是该物种须适应当地环境并和当地物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D【分析】【分析】
分析曲线图:Ⅰ曲线中;开始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数量逐渐增长,但最终到达平衡状态,且人口数量总是低于环境容量;Ⅱ和Ⅲ曲线中,开始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数量逐渐增长,且能超过环境容量,但最终还会下降到环境容量之下。
【详解】
A;由图可知;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在平衡、协调发展的情况下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即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A正确;
B;随着生产的发展造成环境恶化;环境容纳量有下降的趋势,B正确;
C;人类可以改造环境;使环境容纳量提高,C正确;
D;图Ⅰ过程人口数量在环境容纳量之下;而图Ⅱ中人口数量增长过快,出现超过环境容纳量,但随后又恢复到容纳量之下,图Ⅲ中人口数量增多已使环境遭到破坏,结果使环境容纳量下降,所以按理想程度排列,三种顺序为Ⅰ、Ⅱ、Ⅲ,D错误。
故选D。2、B【分析】【分析】
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特点是个体间彼此可以交配,实现基因交流。
【详解】
A;一个池塘中的水草包括多个种类;不属于种群,A错误;
B;一个蚁巢里的蚁属于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是一个种群,B正确;
C;一条水沟中的水虫包括多个种类;不属于种群,C错误;
D;一个牧场的家禽包括多个物种;不属于种群,D错误。
故选B。3、C【分析】【分析】
1;据题意分析;λ值为相邻两年的种群数量相对比值,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在增长;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在下降。
2;由图可知:在第0~4年间;λ>1,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在第4~8年间,λ=1,种群数量维持稳定;第8~11年间,λ<1,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11~12年间,λ>1,种群数量增加。
【详解】
A;由图可知:0~4年间;λ>1,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A错误;
B;在第4~8年间;λ=1,种群数量维持稳定,B错误;
C;由于10~11年间;λ<1,因此第11年的数量比第10年时少,即此期间种群数量一直在降低,与之前相比始终处于最低值,C正确;
D;10~11年间;λ<1,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11年后,λ>1,该种群数量不断上升,到第12年并未达到K值,D错误。
故选C。4、D【分析】【分析】
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4、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5;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如森林群落中,最上层是由高大的树种构成乔木层,之下有灌木层、草本层,以及由苔藓与地衣构成的地被层,影响群落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
【详解】
A;演替的最终程度取决于当地的气候;如干旱的内陆可能永远无法形成森林,A错误;B、螟蛉有子,蜾嬴负之属于寄生关系,B错误;C、草原生态系统存在垂直结构,只是垂直结构上分层现象不明显,C错误;D、不同群落物种组成不同,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故D正确。故选D。
【点睛】
易错点:草原生态系统是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的,只是不明显,高山上的不同景观实质是因为海拔的差异不同地带分布不同的群落,而不存在分层,应属水平结构。5、C【分析】【分析】
1;生态系统的信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生态系统的功能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其中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不能循环利用,但可以提高利用率,在食物链中,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食草动物为第二营养级,食草动物粪便中的能量还是属于第一营养级,食草动物并没有获得这部分能量,食草动物获得的能量为同化量,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详解】
A;牧草的绿色吸引草食动物是颜色引起的;属于物理信息,A错误;
B;草食性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B错误;
C;流经某一营养级的能量若分成四部分;则是指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流入下一营养级,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还有未利用的部分,后三者即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正确;
D;蜣螂属于分解者;分解者的活动促进了物质的循环利用,但能量传递效率不能提高,D错误。
故选C。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6、B:C【分析】【分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群增长率逐渐降低,当种群密度达到24个cm3;种群增长率为0,说明其数量达到最大。
【详解】
A;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斗争加剧,资源空间有限,所以出生率降低,A正确;
B、水蚤种群密度为1个/cm3时;种群增长率最大,但由于种群数量少,所以此时不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刻,B错误;
C、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不一定降低,例如当种群密度为1cm3,增长率为30%,增长量为0.3,而当种群密度为8个/cm3时;增长率大约20%,增长量为1.6,C错误;
D、从图中看出当种群密度达到24个cm3,种群增长率为0,说明其数量达到最大,可以推测当种群密度为32个/cm3时;种内斗争进一步加剧,出生率将小于死亡率,增长率为负值,D正确。
故选BC。
【点睛】7、A:B:D【分析】【分析】
1;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如森林群落中,最上层是由高大的树种构成乔木层,之下有灌木层、草本层,以及由苔藓与地衣构成的地被层,影响群落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
2;水平结构是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是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3;由流程图分析可知;沉水植物属于生产者,花津蟹、青虾和食草鱼类属于初级消费者,花津蟹还属于次级消费者,而螺狮属于分解者。
【详解】
A;螺虾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可以分解青虾、鱼类等产生的有机废弃物;属于分解者,不进入食物链,A错误;
B;植物无法直接吸收鱼、虾、蟹粪便中有机物;植物吸收的是无机营养,B错误;
C;对鱼、虾、蟹的捕捞强度过大;会使生物数量减少,影响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易导致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下降,C正确;
D;不同年龄段的某种草食性鱼属于同一种群;它们分布在不同水层,不属于群落的结构,D错误。
故选ABD。8、A:D【分析】【分析】
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在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例如;一个人的粮食消费量可以转换为生产这些粮食所需要的耕地面积,而他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可以转换成吸收这些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
【详解】
A;生态足迹可以根据人口单位的消费量进行转换;可以进行计算,A错误;
B;生态足迹可以以全人类的粮食消费量进行转换;具有全球性,B正确;
C;人类消费的资源如粮食可以转换为耕地面积;产生的废物如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可以转换成吸收这些二氧化碳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C正确;
D;生态足迹因生活方式不同;而大小不同,如开车出行会增大生态足迹,会增加汽车对道路、停车场的直接占用面积,也包括吸收尾气所需要的森林地面积等,而这些土地并不一定是连在一起的,D错误。
故选AD。
【点睛】9、A:C:D【分析】【分析】
S型曲线中;种群数量增长率:开始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种群的增长率在增大,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加快;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度最快,种群数量在K/2~K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率在减小,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减慢;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
【详解】
A;从图中信息可知;ac段酵母菌种群呈“S”形增长,df段酵母菌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小组成员未进行更换培养液的操作,A正确;
B;图中ac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但df段,酵母菌种群数量是不断下降的,B错误;
C、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即图中b时对应的酵母菌数量大约是c时数量的50%;C正确;
D;统计酵母菌的数量;常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D正确。
故选ACD。10、A:B:C【分析】【分析】
生态工程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能力为基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详解】
A;“鱼菜共生”模式中;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投放的饵料中含有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A错误;
B;从协调原理出发;该模式中应选择合适的“鱼菜”种类,因为生物与环境的适应是生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前提,B错误;
C;“种菜不施肥”是因为鱼粪中的有机物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后变成无机物供蔬菜吸收利用;C错误;
D;重金属残留会随着生物富集作用在高营养级生物体内富集;而图示的该模式中通过无土栽培实现了对重金属残留的吸收,进而使用于蔬菜栽培的水体中含有的重金属残留下降,因而该模式中收获蔬菜中的重金属残留远低于传统土壤栽培,D正确。
故选ABC。三、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1、略
【解析】①.次生演替②.土壤条件1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可持续发展自然、经济、社会13、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互利共生竞争14、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空间种内竞争降低增高停止环境容纳量15、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能量流动物质循环载体动力无机环境生物群落四、实验题(共3题,共6分)16、略
【分析】【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点,能结合结合题意和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食品工厂;村庄会向小河中排放大量的有机污染物;由此可推知该河流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有太阳能和工厂、村庄排放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等。
(2)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
(3)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驱湿性特点;可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若忘记打开装置上的电灯,土壤中的有些小动物则不会进入捕虫器中,会导致统计结果偏小。
(4)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5)小河边的芦苇可以用于造纸,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小河边的芦苇还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解析】太阳能和工厂、村庄排放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等抵抗力偏小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直接和间接17、略
【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样方法;人类活动往往使得群落演替不同于自然的速度和方向;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沿着食物网(链)进行,而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的。
【详解】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乏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对植物(互花米草)种群密度调查常用样方法;该实验的结果说明;人类活动往往使得群落演替沿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该实验过程中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3)①图中碳元素在生物群落的各种生物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沿着食物网(链)进行。
②根据题意分析;如果按照原来食物的2/3来源于互花米草,1/3来源于植食性昆虫,按传递效率20%计算,鸟增重1克需要互花米草=2/3÷20%+1/3÷20%÷20%=35/3克,如改为各占1/2,鸟增重1克需要互花米草=1/2÷20%+1/2÷20%÷20%=15克,因此调整后鸟的数量变为原来的35/3÷15=7/9。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方面。
③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能够根据题干数据以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特点进行相关的计算。【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分解者样方法速度和方向次生演替含碳有机物CO2光合作用7/9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方面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18、略
【分析】【分析】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渠道实现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而能量又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态系统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详解】
(1)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生物构成群落;蚯蚓主要分解腐肉和遗体;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蚯蚓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分解者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从而增强土壤肥力。
(2)①设计实验应遵循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等原则;为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所选择蚯蚓生长状况应基本一致;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灭菌处理。
②据表可知:半分解叶的量比未分解叶的量多;说明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大于对未分解叶的消耗量;表中数据表明,蚯蚓对杨的半分解叶消耗最多,说明蚯蚓对杨半分解叶最喜好;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叶片种类和分解程度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蚯蚓与微生物均可对落叶进行分解,两者是协同作用。
(3)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蚯蚓对杨半分解叶最喜好;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栎林中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蚯蚓的数量和种类;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其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4)利用上述材料继续研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分解效率;还可进行的研究有:“蚯蚓的呼吸量”或“温度或湿度等生活环境对蚯蚓摄食量的影响”或“森林种类(混交林;纯林)”或“蚯蚓与哪些种类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更优”。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和设计实验的原则,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和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解析】①.(生物)群落②.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③.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④.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⑤.灭菌⑥.高于(或“大于”)⑦.杨半分解叶⑧.叶片种类和分解(腐解)程度⑨.协同⑩.种类⑪.(抵抗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⑫.“蚯蚓的呼吸量”或“温度或湿度等生活环境对蚯蚓摄食量的影响”或“森林种类(混交林、纯林)”或“蚯蚓与哪些种类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更优”五、综合题(共3题,共15分)19、略
【分析】【分析】
1;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争论:
(1)基因生物与食物安全:
反方观点:反对“实质性等同”;出现滞后效应、出现新的过敏原、营养成分改变。
正方观点:有安全性评价;科学家负责的态度、无实例无证据。
(2)转基因生物与生物安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反方观点:扩散到种植区之外变成野生种类;成为入侵外来物种、重组出有害的病原体、成为超级杂草、有可能造成“基因污染”。
正方观点:生命力有限;存在生殖隔离、花粉传播距离有限、花粉存活时间有限。
(3)转基因生物与环境安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反方观点:打破物种界限;二次污染、重组出有害的病原微生物、毒蛋白等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正方观点:不改变生物原有的分类地位;减少农药使用、保护农田土壤环境。
2;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和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1)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主要涉及食物安全;生物安全、环境安全等方面。
(2)
生态工程遵循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和系统学与工程学原理等。
(3)
“无废弃物农业”实现了废物的充分利用;故体现了生态工程的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点睛】
.本题考查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生物技术中的伦理问题,要求考生识记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了解人们对安全性存在的争议,了解转基因技术存在的伦理问题,能结合所学知识答题。【解析】(1)食物安全生物安全环境安全。
(2)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3)物质循环再生原理20、略
【分析】【分析】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2、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有: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空气、水、矿物质、阳光、热能;②生产者:属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③消费者:属异养生物;④分解者:属异养生物,其作用为:分解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
【详解】
(1)草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因此草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
(2)①表中结果显示,施“氮肥”组会导致高寒草甸区植被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以及植物地上生物量均高于对照组和农家肥组,说明氮肥对高寒草甸区的植物地上生物量、物种多样性及植物丰富度有更好的促进作用,更有利于草地的恢复。②高寒草甸区的气温较低,低温降低了微生物对农家肥中有机物的分解作用,因而与氮肥相比,农家肥的肥料利用率下降,因而施用氮肥效果更好。
(3)草原毛虫是高寒草甸区的主要害虫。研究表明,草原毛虫的种群密度会随叶片氮含量的升高而增加,因此在通过施肥恢复草地时,除了考虑肥料种类外,还需考虑施肥的浓度(或施肥的方式),以便降低松毛虫的种群密度,同时也要考虑高寒草甸的恢复。
(4)生态工程中循环是指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我国古代先民正是依靠“无废弃物农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智慧社区屏幕广告投放合同(2篇)
- 服务提醒协议书(2篇)
- 1772会议记录-会议纪要表格模板6篇
- 支付银行贷款利息的合同模板
- 二零二五年度豪华汽车品牌转让合同范本集
- 2025年度私人车辆抵押借款合同(含车辆贷款提前还款便利)
- 2025年度酒店客房服务员培训聘用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私人房产使用权转让与社区文化活动策划合同
- 2025年度酒店客房销售旺季话术及服务提升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智能社区清洁服务合同(含垃圾分类)
- 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生产事故应急救援赛项)考试题库(含答案)
- 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诊疗专家共识2024
- 广东省广州黄埔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
- 学校安全工作计划及行事历
- 《GMP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数学家华罗庚课件
-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4
- 《纳米技术简介》课件
- 血液透析高钾血症的护理查房
- 北京房地产典当合同书
- 文学类文本阅读 高一语文统编版暑假作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