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岳麓版选择性必修3地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岳麓版选择性必修3地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岳麓版选择性必修3地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岳麓版选择性必修3地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岳麓版选择性必修3地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岳麓版选择性必修3地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全球气候变化会对粮食生产产生较大影响,下列关于其影响正确的是()A.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B.旱涝灾害减少C.土壤肥力普遍下降D.物种将会灭绝2、在《2015世界能源展望》报告中;IEA预计2040年油价将由目前的37美元/桶回涨到85美元/桶。下图示意“2040年相对2014年世界不同能源技术成本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题。

图示油气开采技术成本发生了明显变化,对其直接影响程度最小的因素是()A.市场B.环境C.资源D.科技3、读漫画;完成下题。

图中漫画反映的环境问题,根据性质划分属于()A.生态破坏问题B.环境污染问题C.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D.自然资源衰竭问题4、下列地理事物基本不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是()A.南极冰川面积B.地震发生频率C.动物栖息地范围D.农业耕作方式5、下图表示我国水能资源的地区(按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划分)分布。读图,图中①②③④所示地区正确的是()

A.西北、中南、华北、西南B.西南、西北、中南、华北C.华北、西北、西南、中南D.中南、西南、华北、西北6、下图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2007-2016年人口和粮食10年变化图。根据图示信息可以判断()

A.甲区域生态脆弱,不利于粮食生产B.乙区域粮食难以自给,需从外省调入C.丙区域地广人稀,粮食增产潜力大D.丁区域人口增长缓慢,粮食产量下降7、读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主要循环示意图,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有()

①燃烧化石燃料②火山爆发③绿色植物被大量破坏④太阳活动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8、若图中三个圆圈表示有关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概念;根据图形所示的相互关系,①②③依次代表的概念是()

A.土地资源、自然资源、自然环境B.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自然环境C.自然资源、矿产资源、自然环境D.水资源、自然环境、自然资源9、关于马六甲海峡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侧与地中海相连B.在马来半岛与澳大利亚大陆之间C.在国际航运中占重要地位D.位于两个半岛之间评卷人得分二、综合题(共8题,共16分)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江苏省泰州市目前正在构建“一区一带、两源三片”的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一区:泰州都市区;一带:沿江绿色转型发展带;两源:蜈蚣湖群生态源和溱湖生态源;三片:北部里下河、中部高沙土及南部沿江农业片区。泰州市是江苏省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下图为“泰州市2020年~2035年规划图”。

(1)依据泰州“三片区”农业规划的差异;说明北部;中部、南部片区不同的农业区位条件。

(2)从“藏粮于地”的角度,简述泰州市为巩固全省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地位应采取的措施。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水稻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研究水稻种植面积及产量有助于分析我国口粮供需状况及其受限因素等问题。下图是1980~2010年中国水稻种植面积与总产量总体趋势图。

(1)结合水稻总产量与水稻种植面积数据关系;分别指出1980~1992年与1992~2010年两段时间内影响我国水稻总产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2)从单产角度说出提高水稻总产量的主要措施。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河南省延津县位于黄河故道的冲积平原,土壤上层为沙土,下层为黏土,被称为“蒙金”土壤,适合优质小麦种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近年来,延津持续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2019年延津县被批准创建优质小麦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吸引了多家知名企业入驻,逐步形成集生产、加工、科技、流通、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中国第一麦”的品牌越来越响。下图示意延津县地理位置及产业园范围。

(1)分析延津种植优质小麦种植的有利土壤条件。

(2)分析知名企业入驻园区对促进延津优质小麦生产规模化;机械化的作用。

(3)简述我国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必要性。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乌礁湾沙滩宽间平坦、沙白粒细、树木葱郁,被称为福建东山岛第一滩,当地全年最大风频为东北风,沿岸无天然河流注入,沙滩常年遭受潮汐流和波浪侵蚀,与相邻海湾泥沙交换少。2003年以来,乌礁湾海岸线附近的陆地密布海水养殖育苗场,养殖池的废水昼夜不停地直接排放到沙滩上,昔日第一滩景观受到影响。下图示意乌礁湾位置及1971-2012年乌礁湾近岸海域的等深线分布情况。

(1)描述1971~2012年乌礁湾等深线分布的变化特点。

(2)分析1971~2003年甲地附近海底地形变化的形成过程。

(3)简述养殖池废水对东山岛第一滩自然环境的影响。1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红碱淖(下图)位于毛乌素沙地和鄂尔多斯高原交汇处,是我国最大的遗鸥繁殖栖息地。红碱淖原为低洼沼泽地,1929年面积不足2平方千米,1958年周边地区疏通排水渠,20世纪60年代连年水灾,面积增至70平方千米,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湖泊水位不断下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2018年2月,红碱淖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说明红碱淖从沼泽地变为淡水湖的原因。

(2)下表示意红碱淖面积变化与湖水PH值变化相关数据。结合下表绘制红碱淖面积变化及PH值变化统计图。年份1965197519881998200920152020面积(km2)52.455.0553.450.537.531.238.4PH值7.07.07.28.28.89.69.2

(3)说明红碱淖自然保护区建立的意义。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亚洲象是世界濒危物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如下左图)。成年亚洲象食量极大,喜食灌木和草本植物,不同季节会在各栖息地间迁移。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以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栖息地为主,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区内亚洲象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人象生存空间重叠”问题逐渐凸显。2020年一群亚洲象“一路向北”迁移(下右图)引起了全球媒体的热切关注,成为网络上的热门话题。

(1)解释西双版纳亚洲象不同季节在各栖息地间迁移的原因。

(2)分析近年来西双版纳亚洲象活动范围向保护区周边扩大的原因。

(3)针对“人象生存空间重叠”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4)专家认为亚洲象的这次远行”映射着我国人与野生动物的和谐共处,简述其理由。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河砂的粒径和磨圆度适中,受力合理,杂质少,是天生的“建筑伴侣”。河流是天然的流动建材厂,粒径不同的砂石及泥沙会富集沉积在特定河段及河床分层中,有规律可循,但再生周期较长。近年来,巨量超采盗采使得一些富集优质砂资源的河湖遭受重创,建筑用砂价格暴涨,各地区出台了禁采河砂的政策。现在,砂子家族的新成员―机制砂正在登上应用舞台并大规模使用。机制砂原料来源广泛,除了各种岩石,还可以利用建筑废料和矿山尾矿。

(1)试对“河流是天然的流动建材厂”作出合理解释。

(2)根据材料;推断大量采砂深坑出现造成的不利影响。

(3)说明机制砂成为河砂良好替代品的原因。

(4)河砂巨量超采盗采问题突出,请你为解决该问题提出合理建议。17、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各题。

2018年9月,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发布首期成果,指出青藏高原近几十年来的气候变化显着。专家指出青藏高原气候的变化,从短期来看,确实有不少好处。但从长选的角度来看这种变化会对高原生态系统、工农业、交通、人民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的腹地,该地区地势高峻,冰川广布,湿地众多。下图为青藏高原1971-2000年的气候变化分布图(站点抽样统计数据)。

(1)据图,描述青藏高原气候变化趋势。

(2)有数据表明,近几十年以来青藏高原的升温速度增快,试从下垫面变化的角度分析原因。

(3)根据气候变化趋势,推测未来三江源地区河流流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4)简述高原的气候变化对铁路安全运营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A【分析】【详解】

全球气候变化会对粮食生产产生较大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即气温、降水的变化,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A对。旱涝灾害可能增多,B错。土壤肥力不会普遍下降,C错。有些物种将会灭绝,不是所有的物种,D错。2、A【分析】【分析】

本题考查世界能源问题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石油的开采成本主要来自于勘探过程中的成本;开发过程的成本、以及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油田不同,所埋藏的地质条件也不相同,因此在勘探的投资成本也不相同,因此地理环境会影响油气的成本,B错误;资源的埋藏状况和储量大小等条件都会影响开采过程中的成本,C错误;技术发展水平越高,生产率就会越高高,从而会使生产成本降低,D错误;市场条件的变化会对石油的市场价格产生影响,但不会对开采成本产生影响,A正确。故选A。

【点睛】

新能源发电的快速崛起,与世界各国日益重视环境保护,倡导节能减排密切相关。风电、光伏作为最为清洁的能源,受到全球青睐,各国纷纷出台了鼓励新能源发展的措施,促进了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的发展。3、C【分析】【分析】

本题考查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

【详解】

图中地球在锅中加热;其含义是全球气候变暖,它主要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和破坏森林造成二氧化碳增大所引起的,根据性质划分属于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C正确。

【点睛】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是由于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4、B【分析】【分析】

【详解】

随着全球变暖;南极冰川大量融化,使得南极冰川面积会缩小,因此南极冰川面积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A不符合题意。地震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地震发生频率,基本不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B符合题意。随着全球变暖,全球各地水热出现水热变化,从而直接影响植被分布,间接影响动物栖息地范围,C不符合题意。随着全球变暖,全球各地水热出现水热变化,从而影响农业耕作方式,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①气候变化使资源条件变化,如热量资源、水资源的变化。②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如洪涝和干旱。③气候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化。④气候变化对生产领域有影响,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⑤气候变化造成极端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传播疾病,危害人类活动。5、C【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我国西南地区河流流量大,且经过一二阶梯交界处,水能资源最丰富,为③;华北地区,地势平坦且水资源短缺,水能资源量最小,为①,图中①②③④所示地区分别对应华北、西北、西南、中南,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6、B【分析】【详解】

结合图示分析,甲区域粮食呈现负增长,但人口却大增,最高接近30%,极有可能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省区,产业结构升级,粮食产量下降,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对人口吸引力强,东部地区生态环境并不脆弱,A错误;乙区域人口和粮食都呈现增长趋势,但人口增幅略大于粮食增幅,说明粮食难以自给,需要从其他区域调入,B正确;丙区域大部分省区粮食增幅大于人口增长幅度,但有部分省区人口和粮食增幅不大且相差小,说明有部分省区位于我国自然条件好,粮食产量大的地区,也有部分省区粮食增产潜力小,C错误;丁区域人口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但粮食增长迅速,产量上升,D错误。故选B。7、A【分析】【详解】

读图可知,燃烧化石燃料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①正确;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如果破坏植被,会减少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③正确;火山爆发会释放二氧化碳,但不是增加的主要原因,②错误;太阳活动不会产生二氧化碳,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8、A【分析】【详解】

考查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自然资源是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的;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等。9、C【分析】【分析】

【详解】

马六甲海峡距离地中海较远;A错误;在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B;D错误;连通太平洋和印度洋,在国际航运中占重要地位,C正确。故选C。

【点睛】

马六甲海峡是印度洋与太平洋之间的重要通道,连接了世界上人口非常多的三个大国:中国、印度与印度尼西亚。另外也是西亚到东亚的重要通道,经济大国日本常称马六甲海峡是其“生命线”,实际上它不仅是日本的生命线,也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各国的生命线。二、综合题(共8题,共16分)10、略

【分析】【分析】

本大题以泰州市国土空间总体格局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粮食安全;区域发展差异,生态可持续发展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应用地理基本知识分析图文材料的能力。

【详解】

(1)农业生产存在区域差异主要是各片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导致的。北部里下河片区:地势低洼;水域面积广,宜发展优质水稻,兼顾特色水产养殖,发展生态休闲农业。中部高沙土片区:沙质土壤,蓄水能力差,水稻和旱作作物兼顾。南部沿江片区:离苏锡常等发达城市近,靠近市场且市场广阔,靠近江边水源充足,宜发展蔬菜种植。

(2)要“藏粮于地”需要保证耕地面积,提高单产,故应减少对耕地的占用,遏制耕地“非农化”,管控耕地“非粮化”;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应加强永久基本农田建设,保证稳产;受建设年限、投入水平、因灾损毁等因素影响,部分已建成高标准农田质量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需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田质量;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已建高标准农田存在的主要障碍因素,根据自然资源禀赋、农业生产特征,因地制宜确定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重点内容,需要优化耕地布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根据农田防护需要,新建或修复农田防护林、岸坡防护、坡面防护、沟道治理工程,保障农田生产安全,推广生态型改造措施,以生态脆弱农田为重点,因地制宜加强生态沟渠及其它耕地利用设施建设,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粮食质量;针对季风区的旱涝灾害,完善里下河地区农业灌溉与排涝设施,提升沿江地区农田防洪排涝水平,促进稳产等。【解析】(1)北部:地势低洼;水域面积广;生态环境优美。中部:沙质土壤(高沙土),土质疏松,蓄水能力差。南部:靠近发达城市,市场广阔。

(2)减少占用耕地,遏制耕地“非农化”,管控耕地“非粮化”;加强永久基本农田建设,保证稳产;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田质量;优化耕地布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粮食质量;完善农业灌溉与排涝设施建设,提升农田防洪排涝水平,促进稳产等。

11、略

【分析】【分析】

本题以1980~2010年中国水稻种植面积与总产量总体趋势图为材料;涉及粮食产量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

(1)1980~1992年间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呈波动减少趋势;但总产量呈增加趋势,这主要是农业技术的发展,使单产得以提高;1992~2010年我国水稻总产量与水稻种植面积变化基本一致,说明主要影响因素是水稻种植面积。

(2)从单产角度提高水稻总产量的主要措施有:加大技术投入,培育良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改良土壤、平整土地,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的使用;合理防治病虫害等。【解析】(1)1980~1992年间主要因素为技术因素(单产);1992~2010年间主要因素为水稻种植面积。

(2)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加强农业技术投入(培育优良品种)、建设高标准农田(改良土壤、平整土地)、增施有机肥、治理农业病虫害。(任答三点即可)12、略

【分析】【分析】

本体以延津县种植优质小麦为知识背景;涉及农业的区位因素,以及农业区位要素的变化产生的影响等知识点,考察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

【详解】

(1)影响农作物品质的土壤因素一般包括:土壤肥力,土壤透气性,土壤疏松度,土壤黏性等方面展开。结合材料延津县属于黄河故道的冲积平原,土壤上层为沙土,下层为黏土,可以得出结论;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沙土的土壤透气性和土壤透水性均比较好,利于小麦根系的发育,而黏土保水性又比较好,利于把水分和养分保持在黏土以上部分,利于小麦的生长。

(2)结合材料可知;现代农业园的创建,吸引了多家知名企业入驻,逐步在延津县形成集生产;加工、科技、流通、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可以判断出多家企业对粮食的巨大需求会促进延津县优质小麦的生产规模化,同时全产业链的形成,也有助于该地引进大型机械化设备,提升该地的机械化水平。

(3)结合材料,“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该战略的提出是基于当下的粮食安全中存在的问题这一条件下提出的,因此在分析必要性的时候要从当下国家粮食安全所可能面临的问题展开。我国人多地少,粮食供不应求,导致粮食供给压力大;另外由于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导致大量耕地资源被污染、侵占,导致粮食产量进一步下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解析】(1)地处黄河故道的冲积平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上层沙土疏松,透气透水良好,利于小麦发芽和根系发育;下层黏土致密,养分;水分不易流失,有利于保肥、保水。

(2)知名企业对小麦需求量大;可稳定或扩大小麦种植面积,实现规模化生产;知名企业利用资金优势购买大型机械设备,实现小麦的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3)“藏粮于地”:我国人多地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粮食供给压力大;我国目前存在过度占用耕地以及耕地污染、退化严重等问题,粮食安全风险加大。13、略

【分析】【分析】

本题以乌礁湾位置及1971-2012年乌礁湾近岸海域的等深线分布情况图为背景材料;考查海岸地貌的形成作用,以及海岸地带的开发和保护。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识水平;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详解】

(1)读图可知;1971年10m等深线为虚线,分布在西侧2003年10m等深线(浅实线)和其东侧2012年10m等深线(粗实线)之间,因此乌礁湾等深线的分布变化特点是,1971-2003年:乌礁湾10m等深线向岸(向西)移动;海湾中部出现一个闭合的等深线;2003-2012年:乌礁湾10m等深线向海(向东)移动;海湾中部闭合等深线范围缩小。

(2)读图可知;甲地是2003年10m等深线的闭合区域,并分布在外海地区,由等值线分布规律可知,甲地中心水深较10m要小,说明该处是外海区域的水下高地。由材料“当地全年最大风频为东北风,沿岸无天然河流注入,沙滩常年遭受潮汐流和波浪侵蚀,与相邻海湾泥沙交换少”可知,甲处的水下沙洲形成不是河流带来的泥沙堆积,是在受盛行风影响,乌礁湾海岸沙滩受波浪和潮汐流侵蚀,产生泥沙;落潮时的潮汐流将泥沙从海岸搬运至近岸海域;读图可知,甲处北侧有向海凸出的岸线,受岸线轮廓阻挡,海湾近岸海域中部流速较小,泥沙沉积;甲处水域形成水下沙洲(水深变浅/海底淤高)。

(3)由材料“养殖池的废水昼夜不停地直接排放到沙滩上”可知;养殖池的废水形成快速径流,对沙滩产生冲蚀作用,形成大量冲沟,地表起伏变大;在养殖池废水的冲蚀作用下,海沙流失,沙滩变薄,老地层或碎石裸露;海岸线后退;由材料“乌礁湾沙滩宽间平坦;沙白粒细、树木葱郁”可知,沙滩上的树木根系较浅,废水冲沙后,会造成树木根系裸露,沿海台风等的影响下,容易造成树木倒塌;污染沙滩后,影响沙滩上生物多样性;沙滩下渗强,污水下渗后污染地下水,沙滩水质下降。

【点睛】【解析】(1)1971-2003年:乌礁湾10m等深线向岸(向西)移动;海湾中部出现一个闭合的等深线。

2003-2012年:乌礁湾10m等深线向海(向东)移动;海湾中部闭合等深线范围缩小。

(2)受盛行风影响;乌礁湾海岸沙滩受波浪和潮汐流侵蚀,产生泥沙;落潮时的潮汐流将泥沙从海岸搬运至近岸海域;受岸线轮廓阻挡,海湾近岸海域中部流速较小,泥沙沉积;甲处水域形成水下沙洲(水深变浅/海底淤高)

(3)形成大量冲沟,地表起伏变大;海沙流失,沙滩变薄,老地层或碎石裸露;海岸线后退;根系裸露,树木倒塌;沙滩上生物多样性减少;污染地下水,沙滩水质下降。14、略

【分析】【分析】

该题以毛乌素沙地和鄂尔多斯高原交汇处的红碱淖沼泽湿地为材料设置地理试题;涉及湖泊湿地盐度;面积变化及PH值变化和自然保护区建立的意义等地理问题,考查湿地成因、水循环节、人类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和自然保护区建立的意义等,突出了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

【详解】

(1)沼泽地变为淡水湖的原因主要从湖泊中的盐分含量以及水位深浅入手。沼泽地与淡水湖的最大区别在于;沼泽地属于地表过湿或有薄层积水,沼泽地的水位比淡水湖的水位浅。从材料可以看出红碱淖原为低洼沼泽地,1929年面积不足2平方千米,这表明红碱淖地势低洼;1958年周边地区疏通排水渠,汇入淡水增加;60年代连年水灾,面积增至70平方公里,历次水灾有大量泛滥的河水汇入,导致水位升高,同时形成的时间为建国后,时间短,盐分含量较少,所以为淡水湖。

(2)结合图示可知红碱淖的面积为52.4km2;55.05km2、53.4km2、50.5km2;结合年份在图示中依次描点,将点用光滑的曲线连接以来即可。PH值变化统计图也是如此,但需注意的是面积对应左侧纵坐标,PH值需要对应右侧纵坐标描点连线。

(3)红碱淖湖泊水位下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会使水质恶化;鱼类及以鱼为食物的鸟类减少,原有旅游项目难以开展,旅游人数减少,收入下降。因此国家批准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以首先遏制区域生态环境恶化,恢复该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保持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湿地生态功能进一步得到有效恢复,比如为遗鸥等珍稀物种提供生存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也可以作为科研基地为科学研究;环境监测提供天然实验室;也可以作为湿地自然保护区提供社会效益,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等。

【点睛】

红碱淖属于湿地,湿地的生态效益包含:(1)维持生物多样性。全球超过40%的动植物依赖湿地生存,其中有许多是珍稀、特有的物种;许多濒危鸟类、迁徙候鸟都在湿地中栖息和繁殖。(2)调蓄洪水,防止自然灾害。湿地在控制洪水,调节水流方面的功能十分显著,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3)提供水资源。水资源在人类文明史中被称为“生命之源”,专家特别指出,在考虑淡水资源的问题时,许多人都忽视了淡水湿地的重要作用。淡水湿地是大自然中最大的滤水池,可以有效地蓄水,抵抗洪水,并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水源。(4)降解污染物。随着工农业生产和人类其他活动以及径流等自然过程带来的农药、工业污染物、有毒物进入湿地,湿地的生物和化学过程可是有毒物质降解和转化,从而使当地和下游区域的环境免受污染。【解析】(1)地势低洼;疏通排水渠,汇入淡水增加;历次水灾有大量泛滥的河水汇入;湖泊形成时间短,盐分积累有限。

(2)如下图:

(3)遏制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维持自然环境稳定(保持其生态服务功能);为遗鸥等珍稀物种提供生存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为科学研究、环境监测提供天然实验室;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15、略

【分析】【分析】

本题以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为背景;并结合亚洲象的有关材料,涉及生物多样性;气候等知识点,旨在考查信息获取能力和阐释能力,体现了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的考查。

【详解】

(1)根据地理位置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西双版纳为热带季风气候。由材料可知成年亚洲象食量极大,喜食灌木和草本植物,不同季节会在各栖息地间迁移。由于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旱雨季变化,旱季植被较少,不能满足亚洲象对食物的需求,因此亚洲象群会迁移到其他地区或农田寻找食物。

(2)根据材料可知;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以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栖息地为主,随着森林的恢复,导致亚洲象采食的灌木和草本植物减少,需要迁移到保护区外寻找食物;由于环保力度加大,亚洲象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多,生存空间不断扩展,觅食和活动的范围扩大,继而出现“人象生存空间重叠”的问题。

(3)针对“人象生存空间重叠”问题;可以调整受野象侵害较重的村寨的种植结构,倡导当地的农民种植亚洲象不喜食的农作物,可以减少亚洲象对农作物的破坏;完善监测设施,及时向村民反馈大象的活动情况;研究亚洲象的食物结构和迁移路线;划定保护区的范围,并种植亚洲象喜食的植物,防止其迁移;寻找合适的安置点,把保护区内部及周边的村寨搬迁出来,尽量扩大野象栖息地的范围,扩大保护区规模;通过建立生态走廊带等措施,使各保护区之间;亚洲象栖息地和迁移区连通等。

(4)由于象群在向北迁移,说明北部的植被茂密,生态环境优越;象群可以大规模迁移,说明人类对其干扰较小,人们的保护意识增强;各级政府管控措施得当,有效避免了人象冲突,人象关系和谐发展。【解析】(1)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热带季风气候;野生植物的丰富度会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亚洲象食量大,旱季时植物有限不能满足其需要,象群会迁移到其他栖息地或农田寻找食物。

(2)随着环保力度的加大;亚洲象群规模扩大,觅食和活动的范围扩展;森林的恢复导致亚洲象采食的灌木和草本植物减少,从而迁移到保护区外寻找食物。

(3)引导当地村民种植亚洲象不喜食的作物,减少亚洲象对作物的采食和破坏;加强象群活动预警系统建设;及时向村民发出警报;建立国家公园,使各子保护区连通,将亚洲象栖息和迁移区域纳入公园范围;加强对亚洲象食物结构和迁移路线的研究,种植亚洲象喜食的植物,提前采取保护措施。

(4)象群北迁途中的植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环境良好,为北迁提供了条件;象群沿途受人类活动影响小,说明人们保护意识提高;各级政府的科学管控有效避免了人象冲突,人象关系和谐。16、略

【分析】【分析】

本题以河砂开采为背景材料;考查河流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河砂资源的利用问题等。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和综合思维能力。突出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1)

根据材料“粒径不同的砂石及泥沙会富集沉积在特定河段及河床分层中;有规律可循,但再生周期较长”再结合图示,河砂是在地形;水量、流速的共同影响下,在河流侵蚀和沉积作用下形成的;河砂是河流从上游侵蚀搬运来的砂石,在地势逐渐变缓,水流逐渐变慢过程中,砂石逐渐沉积下来而形成的,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水平和垂直分类沉积规律。一般来说,颗粒最大的“砾石”会最先沉积下来,这些砾石不断的流水冲积相互摩擦,逐渐失去棱角,形成鹅卵石。继续往中下游地区前进,河流的流速和流量继续下降,那么颗粒居中的“砂石”就会沉积下来,到了河流的最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河流流速十分缓慢,河流中的携带物只能是颗粒十分细小的淤泥类物质,最终这些细小的颗粒也会沉积下来。(总趋势是粒径由粗变细,从上游至下游砾石减少,砂和黏土渐增);不同粒径的砂石和泥沙会富集在特定的河段及河床中,便于采砂。

(2)

采砂在河道中形成深坑;深坑破坏了水流和砂石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河床局部变形。砂坑边缘上的水体在流过砂坑时会形成“水跌”现象,水流运动速度加快,冲刷能力变强,河床面就会受到侵蚀,水流到此处会形成涡旋,加大对周边河床的侵蚀;造成径流溯源侵蚀并冲刷下游,使整个河段河床塌陷下降;砂层消失,河床基岩裸露;同时当采砂深度过深时,水流对护岸与堤防工程的冲刷强度变化,影响堤防工程的稳定,河流堤岸受到侵蚀而变薄,危及堤岸的安全;由于溯源侵蚀,使河床坡度变大,水流速度加大,也不利于泥沙沉积,下游泥沙量减少;在进行采砂作业时将不可避免的搅浑采砂水域及下游水域,使水体中悬浮物猛增;水体浑浊,河流的感官效果与水质比较差。当悬浮物浓度较高时,相对的水体中溶解氧含量就会降低,使河流中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降低了有机物的含量,将使河流水源的含氧能力逐渐降低,影响河道生态系统的平衡,使河流生态环境质量逐渐下降。破坏河流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减少)。

(3)

根据材料机“制砂原料来源广泛;除了各种岩石,还可以利用建筑废料和矿山尾矿”可知,原料来源广泛;机制,可以人工调节磨圆度和粒径的大小;加工工艺简单,利用建筑废料和矿山尾矿,成本较低。

(4)

根据材料,河砂巨量超采盗采问题,造成河堤失去保护,到了雨季的时候很容易就会引起洪水灾害。长期的开采河沙,在河床底下到处都是坑,水流就容易变成漩涡,这样就会影响航道上的安全。河床被破坏了,水里面的动植物也会遭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河砂的粒径和磨圆度适中,受力合理,杂质少,是天生的“建筑伴侣””,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修路、建房等方面需要大量的建材,市场需求量大,捣卖暴利催生了盗采现象,所以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要建立健全相关采砂法规,加强监督管理和违法处罚力度;合理采砂还能降低水位,可以起到防洪的效果,因此科学合理规划采砂量;发展机制砂技术,部分替代河砂;海砂淡化筛选,部分替代河砂等。

【点睛】【解析】(1)河砂是在地形;水量、流速的共同影响下;在河流侵蚀和沉积作用下形成的;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水平和垂直分类沉积规律(总趋势是粒径由粗变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