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体系构建提纲挈领·夯基固本[时空定位][总体特征]鸦片战争后的数十年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不断对中国的出路进行探索,但都没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随着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在全国迅速开展起来。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响应,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后,逐步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进行了不懈斗争。考向突破纵横捭阖·提升能力考向一列强侵略的加剧(五年3考)知识整合一、两次鸦片战争1.历史背景(1)世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英国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各国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日趋激烈。(2)中国:君主专制统治依旧顽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科技落后;社会阶级矛盾激化。2.鸦片战争(1)导火线:虎门销烟。(2)过程:1840年6月,英国发动侵略战争,以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而结束。(3)结果:中国战败,签订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①《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等。②《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英、美、法三国从中国获得了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等。(4)影响: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3.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①历史遗留:英国等侵略者未能达到鸦片贸易合法化的目的。②根本原因:列强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③直接原因:列强提出修约的要求被拒绝。(2)进程①1856年,英、法两国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美、俄两国以调停人面目出现。②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天津条约》。③1859年,英法联军进攻大沽炮台。④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3)结果:签订不平等条约。①《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英、法获取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内河航行权等大量权益;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②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还把俄方提出的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为此后大规模侵占中国领土制造根据。(4)影响: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1.西北边疆危机(1)俄英侵略新疆:英国支持阿古柏占领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区。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2)左宗棠收复新疆:1878年收复新疆南北两路。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2.中法战争(1)爆发:1883年8月,法国控制了越南,把侵略矛头对准了中国。(2)进程:1884年,法军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造船厂。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法军败退。(3)结果:签订了中法《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3.甲午中日战争(1)爆发:1894年8月正式开始。(2)进程:1894年9月,清军在平壤大败。黄海海战重创日本舰队。1895年2月,日军摧毁了威海卫军港,北洋舰队覆灭。(3)结果:签订《马关条约》。①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②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4)影响①《马关条约》丧权辱国,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②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5)台湾反割台斗争:1895年5至10月,台湾义勇军与以刘永福为首的留台清军一起,展开了反日斗争。4.瓜分中国的狂潮(1)三国干涉还辽: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但索取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2)瓜分狂潮: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租租借地,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三、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1.八国联军侵华(1)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2)过程①1900年6月,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第一批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发。②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阻击。7月,天津陷落。8月,北京失陷。2.东南互保: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3.《辛丑条约》(1)签约:1901年9月7日,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2)内容①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②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③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④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⑤禁止华北等地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3)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4)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①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②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③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成为“国中之国”。考点整合[考查视角一]两次鸦片战争典例1:(2024·浙江1月选考,7)有学者认为:“道光(皇帝)算是个幸运者,白莲教的事是他父亲嘉庆皇帝了结的;洪秀全的大动干戈则留给了他的儿子咸丰皇帝去担当。但是,他躲开了这些,却躲不开另一种灾难,那就是相继困扰的边衅与外患。”下列“边衅与外患”中,发生于道光时期的是(
)A.噶尔丹叛乱 B.鸦片战争C.大、小和卓叛乱 D.中法战争B解析:B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发生在道光时期的“边衅与外患”是鸦片战争,B项正确。噶尔丹叛乱,大、小和卓叛乱,中法战争分别发生在康熙、乾隆、光绪三个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A、C、D三项。[考查视角二]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典例2:光绪十年(1884年)清廷发布上谕:“前经左宗棠创议改立行省,分设郡县,业据刘锦棠详晰陈奏,由部奏准……添设甘肃新疆巡抚、布政使各一员。”此上谕的意义在于(
)A.驱逐了阿古柏的侵略势力B.使清政府在对俄谈判中处于主动地位C.是新疆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D.有利于清政府加强对新疆地区的控制D解析:D根据时间“1884年”和材料内容“改立行省,分设郡县”“添设甘肃新疆巡抚、布政使各一员”等可知,此上谕体现的是1884年清朝在新疆设立行省,推行郡县制的边疆政策,这更有利于中央政府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联系,促进了西北边疆的开发,D项正确;此时阿古柏的侵略势力早已被驱逐,排除A项;此上谕有利于清政府加强对新疆地区的控制,并不能使清政府在对俄谈判中处于主动地位,排除B项;早在清朝之前,新疆就已归属中央政府,排除C项。[考查视角三]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典例3:(2024·浙江台州模拟)清政府向八国联军宣战后,南方督抚却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材料表明(
)A.清朝统治基础动摇
B.清朝统治土崩瓦解C.中央权力开始下移
D.列强放弃瓜分中国A解析:A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东南各省的督抚与列强洽商协议,拒不执行中央对列强八国宣战的诏令,说明清朝的统治基础严重动摇,A项正确;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是在武昌起义后14个省和上海脱离清政府独立,排除B项;清政府中央权力开始下移是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排除C项;列强放弃瓜分中国计划是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后,排除D项。[考情分析]规律总结(1)考试题型: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较少直接考查(2)必备知识:列强侵华战争(3)关键能力:学生对语境的理解能力(4)核心素养:从学者的论述切入,考查学生对语境的理解能力,关注了历史解释素养;从上谕的内容切入,考查学生对文本语境的理解能力,关注了史料实证与时空观念;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的“东南互保”切入,考查了学生对协议内容的深层理解,关注了唯物史观命题预测鸦片战争的影响;近代的边疆危机;列强瓜分中国迁移应用1.晚清时期某一外交条款规定:“如蒙大皇帝恩准西洋各外国商人一体赴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四港口贸易,英国毫无靳惜,但各国既与英人无异,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据此推知,这一条款直接导致了(
)A.朝贡体系瓦解 B.白银大量外流C.列强结成同盟 D.瓜分狂潮到来B解析:B根据材料“但各国既与英人无异,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及所学知识可知,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虎门条约》,规定“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由此英国获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形成了对华贸易的特权,这直接导致了中国白银的大量外流,B项正确;甲午战败后,清王朝维系的朝贡体系逐渐瓦解,排除A项;“列强结成同盟”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关,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甲午战败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D项。2.(2024·浙江衢州期中)1883—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李鸿章提出“宁失藩服(越南),毋损郡县(台湾)”,与法求和;驻法公使曾纪泽认为一味求和只会导致“各国之垂涎于他处者,势将接踵而起”。这表明清政府官员(
)A.深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B.固守天朝上国观念C.初具近代民族国家意识D.内部派系斗争激烈C解析:C根据材料“宁失藩服(越南),毋损郡县(台湾)”“驻法公使曾纪泽认为一味求和只会导致‘各国之垂涎于他处者,势将接踵而起’”可知,中法战争期间,李鸿章和曾纪泽虽然对外态度不同,但是都主张维护国家利益,说明清政府官员初具近代民族国家意识,C项正确;儒家思想强调的忠孝节义,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天朝上国观念强调的是中国的核心地位,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清政府部分官员对外的态度问题,非内部派系斗争激烈,排除D项。3.(2024·浙江丽湖衢二模)下图为刊登于1901年的漫画《令人不安的东方悬机》。该漫画反映出(
)A.民族觉醒引发列强不安B.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开始瓦解C.列强在华利益分配不均D.列强采用柏林会议原则瓜分中国A解析:A
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并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也推动了中国的民族觉醒,列强对此深感不安,A项正确;材料是列强对中国民族觉醒的担心,无法反映出世界范围内殖民体系的瓦解,排除B项;材料是列强与中国的关系问题,未体现列强内部的矛盾,排除C项;柏林会议原则包括“有效占领”等,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考向二国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五年2考)知识整合一、地主阶级的探索1.开眼看世界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徐继畬著作《四洲志》《海国图志》《瀛寰志略》内容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等影响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2.洋务运动(1)背景①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一些当权人物看到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②为了挽救国家的颓势。(2)代表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3)内容:推行一系列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新政。①军事工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都是官办企业。②民用企业: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等一批官督商办企业。③新式学校:开办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④新式海军:建成了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4)评价①进步性: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②局限性:抵抗外敌侵略的目的未能达到;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二、农民阶级的斗争1.太平天国运动(1)准备:洪秀全提出了“拜上帝”的主张。(2)过程①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②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都于此。③军事全盛:太平军北伐、西征,军事上达到鼎盛。④天京变乱: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内讧,太平天国在政治、军事上开始衰落。⑤后期防御:先后取得浦口、三河大捷,但在安庆战役中败于曾国藩统率的湘军。⑥最终失败:1864年,天京等地被攻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3)革命纲领①《天朝田亩制度》主张提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影响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②《资政新篇》: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4)影响①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②随着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2.义和团运动(1)背景①《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②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③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2)兴起: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3)清政府的态度:慈禧太后采用“招抚”义和团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4)八国联军的镇压:各国公使要求清政府取缔义和团。1900年5月28日,英、美、法、德、俄、日、奥匈、意八国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5)结果: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6)评价①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也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②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但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使外国列强认识到,任何国家瓜分中国的图谋都难以实现。考点整合[考查视角一]地主阶级的探索典例1:(2023·浙江1月选考,24,节选)现代化潮流浩浩荡荡,中国的现代化在探索中前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中国现代化的最初启动可以上溯到19世纪60年代的自强运动。从19世纪后期的世界发展来看,以内燃机和电动机带来的“电工技术革命”正以新的力量推动现代化的第二次浪潮。从国内形势来看,这时正处于一次全国性农民运动的平息与社会恢复时期,对外贸易大都是顺差,对外关系也有新近的调整(只有中法关系趋于恶化)。这正是幸存的清王朝得以推动改革的有利时机。在陈腐土壤上,嫁接若干近代工业的植株,其前景虽然未必美妙,但启动了中国早期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工业化进程。——整理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等根据材料概括19世纪后期中国“自强运动”面临的“有利时机”。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这场运动中最初创办的工业企业所体现的现代化因子。答案:时机:电工技术革命兴起;国内社会趋于稳定;对外贸易大都顺差;中外关系相对缓和。因子:机器大生产,工厂制度。[考查视角二]农民阶级的斗争典例2:1860—1862年,太平军先后攻占苏州、嘉兴、杭州、湖州等地,中国最重要的蚕丝产区全部落入太平军之手。在此期间,这些地区的蚕丝出口量分别是67874包、83000包、75000包,与1853年相比,几乎增长了一倍。这表明当时(
)A.太平天国主导中外贸易B.太平天国重视蚕丝贸易C.中国自然经济加速解体D.列强加紧对华经济侵略B解析:B
1860—1862年,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苏州、嘉兴、杭州、湖州等地,蚕丝出口量与1853年相比,几乎增长了一倍,这体现了太平天国重视蚕丝贸易,B项正确;太平天国主导中外贸易说法不符合史实,并且材料内容没有对比太平天国的经济占比成分,排除A项;中国自然经济加速解体符合史实,但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C项;列强加紧对华经济侵略无法在材料中直接体现,蚕丝出口也有可能是正常贸易,排除D项。[考情分析]规律总结(1)考试题型:选择题、非选择题均有考查(2)必备知识:地主阶级的探索,包括“开眼看世界”、洋务运动(3)关键能力:历史概括能力(4)核心素养:从19世纪后期的自强运动切入,考查学生的概括与分析能力,关注了家国情怀、历史解释素养;从江南的蚕丝出口切入,考查学生对历史信息的概括能力,实证太平天国运动对经济的影响,关注了史料实证素养命题预测太平天国时期的经济与社会;洋务运动的评价;义和团运动中的社会关系迁移应用1.太平天国实行“百工商制度”,百工商管理有工技艺。种类名目较繁,分工十分细致。产品除供应朝内和天京军民,也供给天京之外的太平军。这反映了太平天国(
)A.注重通过分配实现社会公平B.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C.经济制度服务政治军事需要D.否定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C解析:C太平天国推行的“百工商制度”属于经济制度,其生产的产品服务于朝内和天京内外的军民,这体现了经济制度服务政治军事需要,C项正确;题干主要说了太平天国推行“百工商制度”,来服务军民,未说明分配问题,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的是经济制度,未涉及向西方学习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经济制度,未涉及封建土地制度,排除D项。2.下表是关于义和团运动的部分研究资料。这些资料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B①《直隶总督裕禄折》1900年,见《义和团档案史料》②袁昶《乱中日记残稿》1900年(袁昶为清朝大臣,因反对义和团被朝廷处死)③《军机处寄各省将军督抚上谕》1900年,见《义和团档案史料》④佚名《拳匪起祸李鸿章外交文件》1900年A.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和起源B.清政府与义和团运动的关系C.列强对义和团运动的态度D.义和团运动对晚清时局的影响解析:B材料中的这些资料更多地反映了清政府内部对于义和团运动的态度和应对策略,以及清政府与义和团之间的复杂关系,包括官方如何决策、如何处理与地方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国际上应对列强的压力。因此,这些资料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清政府与义和团运动的关系,B项正确。与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和起源有关的主要是①②③这三份文件,A项只能体现部分材料,排除。材料主要描述清政府与义和团运动的关系,没有体现列强对义和团运动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中的四份文件主要表述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及其与清政府的关系,没有体现义和团运动对晚清时局的影响,排除D项。考向三戊戌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五年6考)知识整合一、戊戌维新运动1.历史背景(1)民族危机的加深。(2)维新思想兴起: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奠定了维新派的理论基础。2.“公车上书”(1)时间:1895年。(2)背景: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3)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但未送达光绪皇帝。(4)影响: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3.“百日维新”(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2)标志: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3)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4.变法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政变,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变法措施均被废止。5.历史意义: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二、辛亥革命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局势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清末“新政”①背景:1901年初,遭受重挫的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②内容:前期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1906年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组织“皇族内阁”。③认识: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不少立宪派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2)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①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②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创建中国同盟会。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③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④孙中山组织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巨大震动。2.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武昌起义①背景: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后出卖给列强,引发保路运动。②爆发: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③结果:成立湖北军政府,全国14个省和上海纷纷独立。(2)建立民国: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产生。(3)窃取果实: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4)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①时间:1912年3月11日。②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等自由和权利;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等等。③地位:实际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意义①政治: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②经济: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③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④风俗文化:促使社会风俗发生新的变化。(2)局限①表现: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②原因: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4.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局势(1)袁世凯复辟帝制对内独裁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随后展开独揽大权的活动1913年11月,解散国民党1914年5月公布的《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1914年底发布的《修正大总统选举法》,又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对外出卖国家1915年5月被迫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称帝1915年10月,参政院召开“国民代表大会”。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皇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2)护国战争①背景:袁世凯称帝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②概况:1915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袁世凯。③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纪年。(3)军阀割据: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发展为军阀混战与割据的局面。(4)“府院之争”:1917年5月,继任总统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5)张勋复辟:1917年,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解散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6)护法运动①原因:段祺瑞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②过程:1917年,南下的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决定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由于受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辞去大元帅之职,护法运动失败。(7)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随即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中国劳工前往欧洲前线,为协约国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考点整合[考查视角一]戊戌维新运动典例1:19世纪末,梁启超从探寻国家富强的角度出发,认为议会制度是西方国家富强的原因所在,通过力倡变法维新,试图用民权调和君权,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宪政框架,并认识到民权在中国的落脚基点在于开民智。这一认识产生的背景是(
)A.主流思想发生嬗变B.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C.革命运动蓬勃发展D.民主政治得到广泛认同B解析:B梁启超是19世纪末戊戌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封建制度的腐朽进一步暴露,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维新,变革封建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并通过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来“开民智”,为推动维新变法作准备。因此材料认识产生的背景是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B项正确。A项表述不当,排除。梁启超是维新派而非革命派,革命运动蓬勃发展是在20世纪初,排除C项。19世纪末的中国,主张民主政治的是少数人,包括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和其他少数先进分子,“得到广泛认同”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考查视角二]辛亥革命典例2:(2023·浙江6月选考,23,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900年以后,绅士在城里办商会、学校,建立各种组织,结社非常普遍,“社会”极为普遍地成为其总称。从1902年起,报刊中“社会”的使用次数开始增加,逐渐取代更具有传统政治色彩的“群”。1903年,革命刊物《浙江潮》发表的《新社会之理论》一文,广泛使用近代意义的“社会”概念;革命党人陈天华在《苏报》上撰文,强调学生与“各级社会”不同,是“祖国存亡之关键”。1904年后,“社会”一词高度普及。伴随“社会”一词的风行,时人开始思考如何进行政治变革和社会改造。部分革命党员意识到自己是“中等社会”的代表,必须以“下等社会”为依托,为根据地,并自信有能力领导“下等社会”进行“有秩序之革命”。尽管“中等社会”并没有真正把“下等社会”发动起来,但他们领导的革命则是一个承先启后的历史环节。——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整理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初“社会”一词逐渐取代“群”的原因。结合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房地产买卖代理合同范本4篇
- 二零二五年物流运输股权三方转让及协同发展协议2篇
- 2025年度专业市场场地租赁管理协议8篇
- 二零二五版建筑施工现场临时消防安全检查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厂房租赁安全责任保险配套协议4篇
- 2025版智能煤炭开采与运输一体化服务合同4篇
- 2025年度绿化树苗种植与环保技术研发合同4篇
- 2025年无纺环保袋环保标准研究与认证合同3篇
- 临时仓储服务协议模板(2024年定制版)版B版
- 二零二五版搬家搬运合同补充协议3篇
- 春节行车安全常识普及
- 电机维护保养专题培训课件
- 汽车租赁行业利润分析
- 春节拜年的由来习俗来历故事
- 2021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评估导则
- 佛山市服务业发展五年规划(2021-2025年)
- 房屋拆除工程监理规划
- 医院保安服务方案(技术方案)
-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实践应用课程:高级版
- 小数加减法计算题100道
- 通信电子线路(哈尔滨工程大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哈尔滨工程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