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人治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根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的。如果不根据法律,根据什么呢?望文生义地说来,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意思。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依据的规范的性质。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一一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像这一类的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之礼治秩序》,有删改)材料二:儒家伦理具有“情感理性”(“情理”)的特征。所谓情感理性,即以情感为出发点与价值标准的理性思维形式。自孔子开创儒学一脉,儒家伦理就以“仁”作为核心,并将“仁”奠基于血缘亲情之上,以朴素的孝、悌为“仁”的起点,以“心安”为这一基本价值的依据;又超越血缘情感,以“泛爱众”为终极目标,走向“爱人”,确立了儒家伦理的框架。基于人的情感而言“理”,成为儒家伦理的一种“基因”,影响深远。一般认为,孔子的伦理思想围绕“礼”与“仁”的关系而展开。“礼”是系统化的伦理规范与道德要求,贯穿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仁”,在一般的意义上是人内心的“爱人”之情。孔子认为,只有以“仁”为基础,才能有“礼”的规范,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人没有内心之仁,伦理秩序就失去了依据。孔子尊重人的情感,对儒家伦理来说意义深远。首先,孔子以血缘亲情为伦理的出发点,是儒家伦理的第一块基石,以后的儒家伦理思想无论如何发展,皆不离这一根基;其次,孔子强调仁爱,肯定先天的情感,为后世儒家“以情论性”定下了基调——情感是人性的内容,人性是情感的本质;再次,孔子看到了情感熏陶对于“成德”“成人”的重要意义。《论语•泰伯》中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此言成德、成人之修养,不但需要礼的约束,还需要情感的熏陶,即“诗”与“乐”的作用。乐对于人之情感的感染、陶冶也是成为人格完善的君子所必不可少的。(摘编自徐嘉《儒家伦理的情理逻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的秩序是可以由礼来维持的,维持礼的是传统,只有乡土社会才存在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的传统。B.礼和法律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不同的是:礼靠传统来维持;法靠国家权力来推行,并且法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靠有形的权力机构来规范的,而是由人们对礼的主动服膺而形成的,有社会的成规在。D.儒家伦理将“仁”作为血缘亲情的基础,肯定合乎自然的情感,认为情感的熏陶是达到“仁”的重要方式。(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开篇从“人治”“法治”的普遍性认知,引出文章的观点,然后指向“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的议论。B.材料一在论述人们为何“保守”于传统,认为这和乡土社会的安土重迁密切关联时,引用孔子的话强化这一观点。C.被孔子作为儒家伦理基础的“仁爱”,在不同语境中有多层次的内涵,从不同方面,确立了儒家伦理的框架。D.根据儒家伦理的情理逻辑,人们接受礼仪教育和情感熏陶,有利于让自己成为彬彬有礼、温润如玉的君子。(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礼治范畴的一项是()A.古人告朔饩羊。B.曾子临终易席。C.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4)材料二运用了比喻论证,请简要分析。(5)在提倡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现代社会,“礼治”有哪些意义?请结合两则材料具体分析。(二)文学类文本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各题。36号道班次仁罗布(藏族)司机刹住了车。我跟多吉的交谈也戛然而止。我从挡风玻璃向前望去,细雨蒙蒙的灰色天空下,目光所及之处,许多车子在Z字形的山道上静静地躺卧。雨刷器让这些画面一会儿清晰,一会儿迷蒙。虽然现在是盛夏时节,可在这个高海拔的半山腰上,加之这绵绵的雨,体感温度已经很低了。“前方不知道出了什么状况,我们只能待在车里等了!”司机刚把车停稳,就告诉我们说。“要等多久?”夏玉在后面的座位上问,语气里充满焦虑。“这个我也不知道,也许一下午,也许一整晚都要在山上。”①司机声音提高几度说,同时把汽车的火给熄掉。车里一下变得安静无比,我们坐在座位上望着湿漉漉的车窗,心想:但愿今晚不要留在这山上。我们是一支采访队伍,到每个县的乡村振兴示范村、民族团结村去调查、报道。今天走了半天多,就在这里被卡住了。汽车的玻璃上凝了一层水汽,外面的景色开始模糊起来。②司机打开了驾驶座旁的窗户,冷空气呼呼地涌进来,让我一阵哆嗦。咔嗒一声,司机把车窗关上,那冷气一下遁匿了。③我看到司机的后脑勺,上面的头发稀稀疏疏黑白掺杂,我想他驾龄肯定相当长了。一路上司机话也不多,提问就回答,不主动跟人说一句多余的话。突然,司机推开车门跳了下去,丢下一句:“我到前面打听一下。”“砰”地把车门关上。雨依旧在下,时间漫长得让人心里发慌。大致四十分钟后司机回到了车里,告诉我们说:“听说前方有泥石流,有几辆车被陷在里面,道班工人正赶来抢修呢!”“这得要多久?”曲珍问司机。“谁都说不准,这里是36号道班的地方,以前他们的负责人叫顿珠旺庆。”司机回答。“您认识这个人?”赤列问。“许多年前我陪央媒的人到36号道班去过,他们是专门来找顿珠旺庆的。”司机的语气里带些自豪。他把车子发动了起来,雨刷器开始摆动,汽车的暖气也打开了。不一会儿窗玻璃上灰白色的水雾开始淡下去,能隐隐约约看到同样灰白的外面。“这样坐着也是很无聊,师傅您就讲讲这个顿珠旺庆吧。”赤列请求司机。“我只是坐在一旁听他们聊,有些都可能记不准。”司机说。“随便说,要不这等待的时间真难熬。”赤列这样鼓动。这个叫顿珠旺庆的祖籍是在那曲,现在他可能已经退休了吧。他停顿片刻,像是在追忆,接着说,顿珠旺庆高中毕业没能考上大学,他父亲常年在川藏线上的道班工作,政府就照顾顿珠旺庆到36号道班来工作。这条路是最不好走又常常发生交通事故的地方,36号道班的工人每天都在奔忙。我跟着师傅学车时,常看到36号道班的工人推着小推车,或赶着马车在保证公路的畅通,后来他们有了解放牌汽车和拖拉机,再后来就是手扶拖拉机和东风卡车,这十年里他们用上了推土机、挖掘机、皮卡,这样他们就没有以前那么辛苦了,道路畅通率也提高了很多。这路面也是由以前的土路变成了沥青路,再到现在的水泥路,那变化大了去了。看看,我把话给扯远了,我们还是说说顿珠旺庆吧。按照顿珠旺庆的说法,他刚到36号道班时心里有一百个不愿意,他当时都有过逃离的想法,人整天无精打采的。有一次班长开着拖拉机,带他们去看路。到了中午,他们坐在路边煮茶,这时班长从包里取出一盒烟,一根根地点燃后插在地上,双膝跪地默默静坐。顿珠旺庆对他的这一举动感到不可思议,但一同干活的都安静地望着班长,每个人的脸上带着敬意。顿珠旺庆对这个叫刘思旺的班长充满好奇,偷偷问身旁的朗杰到底是个什么情况。朗杰说很多年前为修路抢运急需物资,部队组织车队进行运输,车队途经这个地方时遭遇塌方,有三辆军车掉进了下面的大江。出事故的就是刘思旺所在那个班的车辆。后来,刘思旺转业,就主动要求到这里来当道班工人。顿珠旺庆想不到班长还有这样的故事,开始悄悄观察和了解班长。他发现刘思旺走路腿有些不利索,年龄有个五十多岁却不见有媳妇和家人。后来听说他父母早已去世,他腿不利索的原因是,每年大雪封山的时候,他都要领着工人们去铲雪疏通公路,有时一干就是一天,长期的受寒导致他得了严重的关节炎。从不抽烟喝酒的班长刘思旺,每个月都托人从县城买一瓶酒和一条烟来,一到27号就要走到曾经发生交通事故的地方祭奠这些故去的战友。顿珠旺庆对这个班长既敬重又觉得不可理解。第二个冬天到来时,班长刘思旺的关节炎犯了,只能躺在床上。交通局派车把刘思旺接到地区去治疗。临走时刘思旺宣布顿珠旺庆暂时接替他当班长,顿珠旺庆想推掉不干。但刘思旺说的一句话让他哑口无言。刘思旺说,在这群人里你的学历最高,知识比我们懂得多,这是理所当然的。顿珠旺庆只得答应暂时替代班长一段时间。一天,顿珠旺庆收到班长寄来的信,除了问他道路通畅情况外,恳求他在这个月的27号到曾发生事故的地方祭奠自己的老战友。顿珠旺庆泪水止不住地流下来,他给班长回信,让刘思旺班长放心。为了让班长安心治疗,顿珠旺庆每天带着一班的人认真巡逻,维护着道路的畅通。刘思旺班长是在半年后回来的,他跟大伙说,治疗期间他心神不安,想着自己离开了36号道班,就像人没有了魂一般。还告诉大伙他去找交通局的领导,要让顿珠旺庆来当36号道班的班长,现在上面同意了。顿珠旺庆看着路都走不稳的班长,决定一定要守好这个岗位。顿珠旺庆带领全班人员日夜坚守,公路年畅通率提高了很多,他被评选为全区交通战线上的优秀人员,36号道班多年被评为全区优秀集体。刘思旺要退休了,但他不愿离开这里,说要这辈子陪伴故去的战友。顿珠旺庆当时成了家,有了两个孩子。顿珠旺庆与妻子商量后,就让刘思旺跟着他们一起过。每月的27号,36号道班的人都会带着刘思旺去祭奠。刘思旺去世后,顿珠旺庆和36号道班的工人,每个月还是都会去祭奠。“车子动了!”赤列喊了起来。我们向前望去,车子缓缓向前蠕动,谢天谢地,我们能赶到县城了。当我们经过泥石流的地方时,看到六辆车被陷在泥石中,泥石将车门的一半都掩埋了,幸运的是没有一辆车被推下山去。“看,那个站在一旁指挥的人,好像是顿珠旺庆。”④司机惊奇地说。“不是说他退休了吗,怎么会在这里?”夏玉从后面喊。我看到一个穿着雨衣、雨靴的干瘦男人,他正在指挥推土机,将淤积的泥石往山脚推。车子驶过去时,看到对面也滞留着一百多辆车,从车牌上能看出,这些车子来自全国各地。“师傅,36号道班在哪里?”我情不自禁地问。“下到山脚就能看到。”司机不再说话了,专心地盯着前方的路。车子一路往下行驶,在烟雨蒙蒙中,我们看到了坡地上建的36号道班。水泥砖盖的两层房,房前有个简易的篮球框,不远处停着挖掘机和汽车。车子就这样一闪而过,把36号道班抛在了身后。但这个地方能让我们忘记吗?(原载于《民族文学》2024年第10期,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司机刹车的动作开头,迅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以问句结尾表现我内心疑惑,又引发读者思考,使读者沉浸于故事中。B.小说介绍“我们”采访者身份,为下文赤列请司机讲顿珠旺庆的故事作铺垫,而“我”对车牌的细致观察又体现了“我”的职业敏感度。C.司机讲述自己见证36号道班工人保证公路畅通时使用工具的变化,既体现了川藏公路维护的艰辛,又从侧面体现了国家的发展变化。D.讲述顿珠旺庆故事时,既有司机的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又有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语言显得平淡甚至沉闷,跟讲述者的性格有关。(2)关于文中划线部分对司机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①司机提高几个声度说话,表明他对道路又出状况充满了愤怒。B.②司机打开驾驶座旁的窗户,说明他情绪激动得不顾及他人感受。C.③突出司机驾龄之长,因为只有驾龄长才能了解顿珠旺庆的故事。D.④司机主动告知指挥者身份,与前面他不主动跟人说话形成反差。(3)随着时间的推移,顿珠旺庆对待班长刘思旺的态度逐渐发生变化,请简要概括这种变化。(4)为庆祝川藏和青藏公路建成通车70周年,学校文学社拟发动同学推荐相关作品编辑专刊。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篇文学短评,请以“坚守•传承”为关键词,请写出你的短评思路。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3.(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建武三十二年,车驾东巡狩。十五日,始斋。是朝,上山骑行,往往道峻峭。下骑,步牵马,乍步乍骑,且相半,至中观留马。去平地二十里,南向极望无不睹。仰望天关,如从谷底仰观抗峰。其为高也,如视浮云;其峻也,石壁窅窱,如无道径。遥望其人,端端如行朽兀,或以为小白石,或以为冰雪。久之,白者移过树,乃知是人也。殊不可上,四布僵卧石上,有顷复苏,亦赖赍酒脯。处处有泉水,目辄为之明。复勉强相将行。到天关,自以已至也。问道中人,言尚十余里。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往有绳索,可得而登也。两从者扶掖,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所谓扪天之难也。初上此道,行十余步一休。稍疲,咽唇焦,五六步一休。牒牒据顿,地不避湿暗,前有燥地,目视而两脚不随。早食上,晡后到天门。东北百余步,得封所,始皇立石及阙在南方,汉武在其北。二十余步得北垂圆台,高九尺,方圆三丈所,有两陛。人不得从,上从东陛上。台上有坛,方一丈二尺所。上有方石,四维有距石,四面有阙。乡坛再拜谒。人多置钱物坛上,亦不扫除。国家上见之,酢梨酸枣狼藉,散钱处数百,币帛具,问其故。主者曰:“是武帝封禅至泰山下未及上百官为先上跪拜置梨枣钱于道以求福即此也。”上曰:“封禅大礼,千载一会,衣冠士大夫何故尔也!”泰山东上七十里,至天门东南山顶,名曰日观。日观者,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长三丈所。秦观者望见长安,吴观者望见会稽,周观者望见齐。黄河去泰山二百余里,于祠所瞻黄河如带,若在山址。山南有庙,悉种柏千株,大者十五六围,相传云汉武所种。小天门有秦时五大夫松。始皇封泰山,逢疾风暴雨,赖得松树,因复其下,封为五大夫。日入下去,行数环。日暮时颇雨,不见其道。一人居其前,先知蹈有人,乃举足随之。比至天门下,夜人定矣。(节选自东汉马第伯《封禅仪记》,有删改)(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处1分,涂超过3处不给分)是A武帝封禅B至泰山下C未及D上E百官为先F上G跪拜置梨枣钱于道H以求福(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建武三十二年”使用年号纪年法,与《登泰山记》“乾隆三十九年”纪年法相同。B.“且”,大约,与《赤壁赋》“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的“且”意思相同。C.“狼藉”,乱七八糟,与《赤壁赋》“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的“狼藉”意思相同。D.“东”,从东面,与《劝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上”“下”用法一致。(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主要记叙了作者跟随皇帝祭祀泰山的过程,对上山过程的记录非常详细,让人仿佛体验到了攀爬泰山的艰辛。B.本文作者登山借助了大量外力,不仅有部分路程是骑马的,很多地方还要人扶持牵引,甚至有时还要依靠路旁的绳子。C.本文与《登泰山记》都描写了在泰山上远眺的场景,相比而言,本文的描写更为浩渺宏大,《登泰山记》的用词则更为严谨。D.在本文创作之前,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经封禅过泰山。两位皇帝都在泰山上种过树,也都保留到了本文写作的时候。(4)本文对攀爬泰山过程的描写非常真实详细。你认为这种“真实详细”体现在哪些方面?(二)课内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8分)4.(8分)请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黄河去泰山二百余里,于祠所瞻黄河如带,若在山址。(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姚鼐《登泰山记》)(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5.(9分)阅读下面的这首清诗,完成各题。窘况为许衡州①赋郑燮〔清代〕半缺柴门叩不开,石棱砖缝好苍苔。地偏竹径清于水,雨冷诗情瘦似梅。山茗未赊将菊代,学钱无措唤儿回。塾师②亦复多情思,破点经书手送来。注:①许衡州:郑燮之友,生活困窘。②塾师:这里指郑燮。(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对柴门、苍苔的描写,烘托出许衡州生活环境的清幽。B.颔联运用比喻,进一步凸显许衡州所处之地的环境特征。C.颈联通过写用菊替代茶叶的生活细节,反映了诗人生活的窘迫。D.尾联写诗人给朋友送已标好句读的经书,表现了对朋友的关心。(2)本诗颔联构思新奇、用字精妙,请作简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6.(6分)请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人常用香草美人隐喻政治理想,例如《赤壁赋》中的“,”。(2)王维“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实际借鉴了陶渊明《归园田居》的“,”。(3)古人在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时,有时也会让景色与情感形成反差,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强烈,比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8分)7.(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杜甫《赠卫八处士》中有两句: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杜甫真是杜甫,特别好,美物抚人劳,美食慰人心。早晨,从冰箱里取出韭菜,就着流水冲洗韭菜,然后用刀切成小段,仿佛是一截一截的春天,清脆有声。放入面粉,敲几枚鸡蛋搅拌,往平底锅内浇一层菜籽油,黄澄澄的韭菜鸡蛋煎饼,不时出锅,儿子小豆须臾不离左右,食之无厌,且食且咂嘴。关于美食的典故,除了“莼鲈之思”,还有“春韭秋菘”,是《南齐书》里写的。文惠太子问颙:菜食何味最胜?周颙答:春初早韭,秋末晚菘。好了,我要准备午餐了,有一道菜是咸肉蒸春笋。咸肉,是去冬腌制的五花肉。春笋,来自此时的无想山。春冬缱绻,水汽氤氲,真是应了杜甫的那句:新炊间黄粱。(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好了”和文中第三段加点的“好了”,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你可不能好了疮疤忘了痛,把好人当歹人!”——张作为《原林深处》B.“好了,好了,已经完了,不必再提了。”——曹雪芹《红楼梦》C.完成这一切,你想,好了,又可以出发了。——蒋艳《江水拉响的提琴》D.钟扬在车站接她时突然开门见山地说,自己把证明开好了。——叶雨婷《“探界者”钟扬》(2)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早晨,韭菜经历从冰箱取出、流水冲洗、切成小段等一系列动作后,就等待下锅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2分)8.(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美食,是一方水土物华的萃取,是一方人口味的提纯。只不过,环视周遭的美食分布,一些变化的确在发生。回想一下,走进商场的B1、B2层,螺蛳粉、麻辣烫、奶茶果汁……这些摊位是不是大差不差?移步餐厅饭馆,一条街上11家店铺,其中10家的主打菜品都是火锅、烧烤、自助。有人总结说,这是餐饮“同质化”的一种表现。客观来说,①_______。比方说,连锁多了,食客们就不用为了一口“念想”而大费周章了;标准和服务统一了,那些卫生死角、管理盲区,按理说也应该越来越少了。当然了,求新图变始终是美食圈的生存法则。区别于炸鱼薯条、汉堡披萨的制式菜品,中华美食向来以别出心裁、()著称。从来没有什么“四海皆准”的生意经,②_______,那就是挖掘特色、造就出色。醉心于相似的菜单和(B)菜品,止步于“名厨”“名店”的“名头”,结果必然是固步自封。“那一串串冰糖葫芦,红彤彤的,晶莹剔透,像一串串红色的珍珠”“炸酱面吃起来香浓爽口,酱香、面滑、肉香”……老舍笔下,是斑斓的味道,是独特的回忆,更是缤纷的文化。③_______,不一样的故事。那些能抚慰我们胃口的存在,一定也能裨益我们的人生。(1)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3)根据前三段内容,请用一个表示转折关系的句子阐述“餐饮同质化”的利弊。要求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0个字。四、写作(60分)9.(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自古以来中国人尊崇“天地君亲师”,但现在人们普遍提倡“师生平等”。当今社会,你认为理想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怎样的?请了篇文章,体现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人治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根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的。如果不根据法律,根据什么呢?望文生义地说来,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意思。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依据的规范的性质。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一一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像这一类的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之礼治秩序》,有删改)材料二:儒家伦理具有“情感理性”(“情理”)的特征。所谓情感理性,即以情感为出发点与价值标准的理性思维形式。自孔子开创儒学一脉,儒家伦理就以“仁”作为核心,并将“仁”奠基于血缘亲情之上,以朴素的孝、悌为“仁”的起点,以“心安”为这一基本价值的依据;又超越血缘情感,以“泛爱众”为终极目标,走向“爱人”,确立了儒家伦理的框架。基于人的情感而言“理”,成为儒家伦理的一种“基因”,影响深远。一般认为,孔子的伦理思想围绕“礼”与“仁”的关系而展开。“礼”是系统化的伦理规范与道德要求,贯穿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仁”,在一般的意义上是人内心的“爱人”之情。孔子认为,只有以“仁”为基础,才能有“礼”的规范,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人没有内心之仁,伦理秩序就失去了依据。孔子尊重人的情感,对儒家伦理来说意义深远。首先,孔子以血缘亲情为伦理的出发点,是儒家伦理的第一块基石,以后的儒家伦理思想无论如何发展,皆不离这一根基;其次,孔子强调仁爱,肯定先天的情感,为后世儒家“以情论性”定下了基调——情感是人性的内容,人性是情感的本质;再次,孔子看到了情感熏陶对于“成德”“成人”的重要意义。《论语•泰伯》中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此言成德、成人之修养,不但需要礼的约束,还需要情感的熏陶,即“诗”与“乐”的作用。乐对于人之情感的感染、陶冶也是成为人格完善的君子所必不可少的。(摘编自徐嘉《儒家伦理的情理逻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A.乡土社会的秩序是可以由礼来维持的,维持礼的是传统,只有乡土社会才存在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的传统。B.礼和法律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不同的是:礼靠传统来维持;法靠国家权力来推行,并且法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靠有形的权力机构来规范的,而是由人们对礼的主动服膺而形成的,有社会的成规在。D.儒家伦理将“仁”作为血缘亲情的基础,肯定合乎自然的情感,认为情感的熏陶是达到“仁”的重要方式。(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材料一开篇从“人治”“法治”的普遍性认知,引出文章的观点,然后指向“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的议论。B.材料一在论述人们为何“保守”于传统,认为这和乡土社会的安土重迁密切关联时,引用孔子的话强化这一观点。C.被孔子作为儒家伦理基础的“仁爱”,在不同语境中有多层次的内涵,从不同方面,确立了儒家伦理的框架。D.根据儒家伦理的情理逻辑,人们接受礼仪教育和情感熏陶,有利于让自己成为彬彬有礼、温润如玉的君子。(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礼治范畴的一项是(D)A.古人告朔饩羊。B.曾子临终易席。C.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4)材料二运用了比喻论证,请简要分析。(5)在提倡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现代社会,“礼治”有哪些意义?请结合两则材料具体分析。【解答】(1)A.“只有乡土社会才存在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的传统”错误,文中只是说“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并不是说只有乡土社会存在这样的传统,其他社会也有传统,只是效力不同,该说法过于绝对。B.“法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表述不准确,材料一指出“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法治社会中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维持社会秩序,但这里表述过于简单,未点明其本质区别在于维持秩序的力量和所依据的规范性质;且原文说“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更强调两者在维持规范力量上的差异。C.根据材料一“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可知,礼治社会的秩序是由人们对礼的主动服膺而形成,有社会的成规在,该项正确。D.“儒家伦理将‘仁’作为血缘亲情的基础”错误,原文是“儒家伦理就以‘仁’作为核心,并将‘仁’奠基于血缘亲情之上”,即血缘亲情是“仁”的基础,而不是“仁”是血缘亲情的基础。故选C。(2)A.材料一开篇指出人们对“人治”和“法治”的普遍认知,接着通过分析指出“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依据的规范的性质。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引出了关于“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的议论,该项正确。B.材料一在论述人们为何“保守”于传统时,主要是从乡土社会的安土重迁,人口流动小,土地资源变动少,人们可以信任自己和祖辈的经验等角度来阐述的,并未引用孔子的话来强化这一观点,该项错误。C.根据材料二可知,“仁”在不同语境中确实有多层次内涵,如以血缘亲情为起点,又超越血缘走向“爱人”,从不同方面确立了儒家伦理的框架,该项正确。D.根据材料二“《论语・泰伯》中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此言成德、成人之修养,不但需要礼的约束,还需要情感的熏陶,即‘诗’与‘乐’的作用。乐对于人之情感的感染、陶冶也是成为人格完善的君子所必不可少的”可知,人们接受礼仪教育和情感熏陶有利于成为君子,该项正确。故选B。(3)A.“古人告朔饩羊”,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属于礼治中关于祭祀的规范,体现了礼的要求。B.“曾子临终易席”,是曾子遵循礼的行为,在即将离世时还要遵循礼仪规范,体现了对礼的重视和遵守。C.“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涉及到对礼的僭越问题,孔子认为这种行为破坏了礼的规范,体现了礼治的范畴。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更多的是一种道德上的推己及人,强调的是一种道德层面的仁爱,而不是具体的礼治中行为规范的遵守,不属于礼治范畴。故选D。(4)就像基因决定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走向一样,“自孔子开创儒学一脉,儒家伦理就以‘仁’作为核心,并将‘仁’奠基于血缘亲情之上,以朴素的孝、悌为‘仁’的起点,以‘泛爱众’为终极目标,走向‘爱人’,确立了儒家伦理的框架”,情感在儒家伦理中处于基础地位。例如在儒家伦理的发展过程中,从最初的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的“仁”,到后来不断扩展的道德和伦理观念,都是以情感为起点和价值标准的,如同基因决定生物的特性,情感决定了儒家伦理的发展脉络和特征。并且,“情感”作为“基因”,表明其具有稳定性和传承性,贯穿于儒家伦理的整个发展历程。如儒家强调的“孝悌”“爱人”等观念,都基于情感基础,且一直是儒家伦理的核心内容,这种情感基础在后世儒家伦理的发展中不断传承和演化,对儒家伦理的构建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影响着其体系的形成和完善。故答案为:比喻的运用:将“情感”比喻为儒家伦理的“基因”。作用分析:形象地说明情感在儒家伦理中的基础性地位,具有稳定性和传承性,影响其构建和发展。(5)从材料一“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可知,礼和法都属于行为规范,在现代社会中,礼治可以辅助法治。例如,在日常生活中,礼治的一些要求如遵守社会公德,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排队等候等,这些礼治范畴的规范,人们通过长期的教化和传统的影响,会自觉遵守,从内在约束人们的行为。“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而法治则是“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礼治的主动服膺能与法治的外部强制相结合,为法治的实施提供更好的社会环境,减少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材料一指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在现代社会的一些相对稳定的社区或传统习俗保留较好的地方,礼治的传统能发挥作用。如在传统的春节,人们遵循拜年、走亲访友等传统礼仪,“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像这一类的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大家遵循这些传统礼仪,尊老爱幼、互相祝福,能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增进邻里之间的和睦,使社会更加和谐融洽。由材料二可知,儒家伦理的“情感理性”以情感为出发点和价值标准,“孔子尊重人的情感,对儒家伦理来说意义深远……孔子看到了情感熏陶对于‘成德’‘成人’的重要意义。《论语・泰伯》中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此言成德、成人之修养,不但需要礼的约束,还需要情感的熏陶,即‘诗’与‘乐’的作用。乐对于人之情感的感染、陶冶也是成为人格完善的君子所必不可少的”,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通过学习传统的礼治文化,如学习传统的礼仪规范,能提升自身修养。像学习传统的礼仪文化,在祭祀祖先时的庄重态度、在婚礼中的尊重和感恩等,都能在情感上受到熏陶,进而提升道德品质,与以德治国的理念相契合,促进人们道德自律,提升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从材料一“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可知,礼治是基于传统的。在现代社会,像传统的祭祀仪式、传统节日的习俗等礼治元素是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例如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等习俗,中秋节的赏月、吃月饼等传统,这些都是礼治的体现,“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传承这些礼治元素能弘扬传统文化,“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人们在遵循这些传统习俗时,能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为社会发展提供文化支撑。故答案为:辅助法治:礼治可作为法治辅助,从内部约束行为,减少违法违规,为法治提供社会基础。促进社会和谐:在局部或传统文化保留区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如传统节日等场合。提升道德修养:通过情感熏陶提升道德品质,与以德治国契合,促进道德自律。传承传统文化:礼治元素是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有助于弘扬文化,增强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答案:(1)C(2)B(3)D(4)比喻的运用:将“情感”比喻为儒家伦理的“基因”。作用分析:形象地说明情感在儒家伦理中的基础性地位,具有稳定性和传承性,影响其构建和发展。(5)辅助法治:礼治可作为法治辅助,从内部约束行为,减少违法违规,为法治提供社会基础。促进社会和谐:在局部或传统文化保留区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如传统节日等场合。提升道德修养:通过情感熏陶提升道德品质,与以德治国契合,促进道德自律。传承传统文化:礼治元素是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有助于弘扬文化,增强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二)文学类文本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各题。36号道班次仁罗布(藏族)司机刹住了车。我跟多吉的交谈也戛然而止。我从挡风玻璃向前望去,细雨蒙蒙的灰色天空下,目光所及之处,许多车子在Z字形的山道上静静地躺卧。雨刷器让这些画面一会儿清晰,一会儿迷蒙。虽然现在是盛夏时节,可在这个高海拔的半山腰上,加之这绵绵的雨,体感温度已经很低了。“前方不知道出了什么状况,我们只能待在车里等了!”司机刚把车停稳,就告诉我们说。“要等多久?”夏玉在后面的座位上问,语气里充满焦虑。“这个我也不知道,也许一下午,也许一整晚都要在山上。”①司机声音提高几度说,同时把汽车的火给熄掉。车里一下变得安静无比,我们坐在座位上望着湿漉漉的车窗,心想:但愿今晚不要留在这山上。我们是一支采访队伍,到每个县的乡村振兴示范村、民族团结村去调查、报道。今天走了半天多,就在这里被卡住了。汽车的玻璃上凝了一层水汽,外面的景色开始模糊起来。②司机打开了驾驶座旁的窗户,冷空气呼呼地涌进来,让我一阵哆嗦。咔嗒一声,司机把车窗关上,那冷气一下遁匿了。③我看到司机的后脑勺,上面的头发稀稀疏疏黑白掺杂,我想他驾龄肯定相当长了。一路上司机话也不多,提问就回答,不主动跟人说一句多余的话。突然,司机推开车门跳了下去,丢下一句:“我到前面打听一下。”“砰”地把车门关上。雨依旧在下,时间漫长得让人心里发慌。大致四十分钟后司机回到了车里,告诉我们说:“听说前方有泥石流,有几辆车被陷在里面,道班工人正赶来抢修呢!”“这得要多久?”曲珍问司机。“谁都说不准,这里是36号道班的地方,以前他们的负责人叫顿珠旺庆。”司机回答。“您认识这个人?”赤列问。“许多年前我陪央媒的人到36号道班去过,他们是专门来找顿珠旺庆的。”司机的语气里带些自豪。他把车子发动了起来,雨刷器开始摆动,汽车的暖气也打开了。不一会儿窗玻璃上灰白色的水雾开始淡下去,能隐隐约约看到同样灰白的外面。“这样坐着也是很无聊,师傅您就讲讲这个顿珠旺庆吧。”赤列请求司机。“我只是坐在一旁听他们聊,有些都可能记不准。”司机说。“随便说,要不这等待的时间真难熬。”赤列这样鼓动。这个叫顿珠旺庆的祖籍是在那曲,现在他可能已经退休了吧。他停顿片刻,像是在追忆,接着说,顿珠旺庆高中毕业没能考上大学,他父亲常年在川藏线上的道班工作,政府就照顾顿珠旺庆到36号道班来工作。这条路是最不好走又常常发生交通事故的地方,36号道班的工人每天都在奔忙。我跟着师傅学车时,常看到36号道班的工人推着小推车,或赶着马车在保证公路的畅通,后来他们有了解放牌汽车和拖拉机,再后来就是手扶拖拉机和东风卡车,这十年里他们用上了推土机、挖掘机、皮卡,这样他们就没有以前那么辛苦了,道路畅通率也提高了很多。这路面也是由以前的土路变成了沥青路,再到现在的水泥路,那变化大了去了。看看,我把话给扯远了,我们还是说说顿珠旺庆吧。按照顿珠旺庆的说法,他刚到36号道班时心里有一百个不愿意,他当时都有过逃离的想法,人整天无精打采的。有一次班长开着拖拉机,带他们去看路。到了中午,他们坐在路边煮茶,这时班长从包里取出一盒烟,一根根地点燃后插在地上,双膝跪地默默静坐。顿珠旺庆对他的这一举动感到不可思议,但一同干活的都安静地望着班长,每个人的脸上带着敬意。顿珠旺庆对这个叫刘思旺的班长充满好奇,偷偷问身旁的朗杰到底是个什么情况。朗杰说很多年前为修路抢运急需物资,部队组织车队进行运输,车队途经这个地方时遭遇塌方,有三辆军车掉进了下面的大江。出事故的就是刘思旺所在那个班的车辆。后来,刘思旺转业,就主动要求到这里来当道班工人。顿珠旺庆想不到班长还有这样的故事,开始悄悄观察和了解班长。他发现刘思旺走路腿有些不利索,年龄有个五十多岁却不见有媳妇和家人。后来听说他父母早已去世,他腿不利索的原因是,每年大雪封山的时候,他都要领着工人们去铲雪疏通公路,有时一干就是一天,长期的受寒导致他得了严重的关节炎。从不抽烟喝酒的班长刘思旺,每个月都托人从县城买一瓶酒和一条烟来,一到27号就要走到曾经发生交通事故的地方祭奠这些故去的战友。顿珠旺庆对这个班长既敬重又觉得不可理解。第二个冬天到来时,班长刘思旺的关节炎犯了,只能躺在床上。交通局派车把刘思旺接到地区去治疗。临走时刘思旺宣布顿珠旺庆暂时接替他当班长,顿珠旺庆想推掉不干。但刘思旺说的一句话让他哑口无言。刘思旺说,在这群人里你的学历最高,知识比我们懂得多,这是理所当然的。顿珠旺庆只得答应暂时替代班长一段时间。一天,顿珠旺庆收到班长寄来的信,除了问他道路通畅情况外,恳求他在这个月的27号到曾发生事故的地方祭奠自己的老战友。顿珠旺庆泪水止不住地流下来,他给班长回信,让刘思旺班长放心。为了让班长安心治疗,顿珠旺庆每天带着一班的人认真巡逻,维护着道路的畅通。刘思旺班长是在半年后回来的,他跟大伙说,治疗期间他心神不安,想着自己离开了36号道班,就像人没有了魂一般。还告诉大伙他去找交通局的领导,要让顿珠旺庆来当36号道班的班长,现在上面同意了。顿珠旺庆看着路都走不稳的班长,决定一定要守好这个岗位。顿珠旺庆带领全班人员日夜坚守,公路年畅通率提高了很多,他被评选为全区交通战线上的优秀人员,36号道班多年被评为全区优秀集体。刘思旺要退休了,但他不愿离开这里,说要这辈子陪伴故去的战友。顿珠旺庆当时成了家,有了两个孩子。顿珠旺庆与妻子商量后,就让刘思旺跟着他们一起过。每月的27号,36号道班的人都会带着刘思旺去祭奠。刘思旺去世后,顿珠旺庆和36号道班的工人,每个月还是都会去祭奠。“车子动了!”赤列喊了起来。我们向前望去,车子缓缓向前蠕动,谢天谢地,我们能赶到县城了。当我们经过泥石流的地方时,看到六辆车被陷在泥石中,泥石将车门的一半都掩埋了,幸运的是没有一辆车被推下山去。“看,那个站在一旁指挥的人,好像是顿珠旺庆。”④司机惊奇地说。“不是说他退休了吗,怎么会在这里?”夏玉从后面喊。我看到一个穿着雨衣、雨靴的干瘦男人,他正在指挥推土机,将淤积的泥石往山脚推。车子驶过去时,看到对面也滞留着一百多辆车,从车牌上能看出,这些车子来自全国各地。“师傅,36号道班在哪里?”我情不自禁地问。“下到山脚就能看到。”司机不再说话了,专心地盯着前方的路。车子一路往下行驶,在烟雨蒙蒙中,我们看到了坡地上建的36号道班。水泥砖盖的两层房,房前有个简易的篮球框,不远处停着挖掘机和汽车。车子就这样一闪而过,把36号道班抛在了身后。但这个地方能让我们忘记吗?(原载于《民族文学》2024年第10期,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A.小说以司机刹车的动作开头,迅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以问句结尾表现我内心疑惑,又引发读者思考,使读者沉浸于故事中。B.小说介绍“我们”采访者身份,为下文赤列请司机讲顿珠旺庆的故事作铺垫,而“我”对车牌的细致观察又体现了“我”的职业敏感度。C.司机讲述自己见证36号道班工人保证公路畅通时使用工具的变化,既体现了川藏公路维护的艰辛,又从侧面体现了国家的发展变化。D.讲述顿珠旺庆故事时,既有司机的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又有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语言显得平淡甚至沉闷,跟讲述者的性格有关。(2)关于文中划线部分对司机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D)A.①司机提高几个声度说话,表明他对道路又出状况充满了愤怒。B.②司机打开驾驶座旁的窗户,说明他情绪激动得不顾及他人感受。C.③突出司机驾龄之长,因为只有驾龄长才能了解顿珠旺庆的故事。D.④司机主动告知指挥者身份,与前面他不主动跟人说话形成反差。(3)随着时间的推移,顿珠旺庆对待班长刘思旺的态度逐渐发生变化,请简要概括这种变化。(4)为庆祝川藏和青藏公路建成通车70周年,学校文学社拟发动同学推荐相关作品编辑专刊。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篇文学短评,请以“坚守•传承”为关键词,请写出你的短评思路。【解答】(1)A.以问句结尾:“但这个地方能让我们忘记吗?”此句并非表达“我”内心疑惑。从文中可知,36号道班的故事,如顿珠旺庆和刘思旺等道班工人坚守岗位、传承精神的事迹,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个反问句强化了情感,表明36号道班的一切难以忘怀,进而引发读者对道班工人精神的深入思考,使读者沉浸于故事所传达的情感与意义中。故选A。(2)A.①“‘这个我也不知道,也许一下午,也许一整晚都要在山上。’司机声音提高几度说,同时把汽车的火给熄掉。”司机提高声音,更多是为了让车内所有人都清晰知晓道路状况以及等待时间的不确定性,并非对道路出状况充满愤怒,所以A选项错误。B.②“司机打开了驾驶座旁的窗户,冷空气呼呼地涌进来,让我一阵哆嗦。”司机打开窗户这一行为,有可能是想通风换气,或者试图了解车外更多情况,不能简单归结为他情绪激动且不顾及他人感受,所以B选项错误。C.③“我看到司机的后脑勺,上面的头发稀稀疏疏黑白掺杂,我想他驾龄肯定相当长了。”虽然司机头发黑白掺杂可推测其驾龄长,但这与他了解顿珠旺庆的故事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不能说只有驾龄长才能了解,所以C选项错误。D.④前文提到“一路上司机话也不多,提问就回答,不主动跟人说一句多余的话。”而此时“‘看,那个站在一旁指挥的人,好像是顿珠旺庆。’司机惊奇地说。”司机主动向大家告知指挥者可能是顿珠旺庆,这与之前他不主动与人交流的表现形成鲜明反差,所以D选项正确。故选D。(3)随着时间的推移,顿珠旺庆对待班长刘思旺的态度逐渐发生变化,具体如下:初到道班时的抵触与不解:原文依据:“按照顿珠旺庆的说法,他刚到36号道班时心里有一百个不愿意,他当时都有过逃离的想法,人整天无精打采的。”“顿珠旺庆对他的这一举动感到不可思议,但一同干活的都安静地望着班长,每个人的脸上带着敬意。顿珠旺庆对这个叫刘思旺的班长充满好奇,偷偷问身旁的朗杰到底是个什么情况。”解析:从“心里有一百个不愿意”“有过逃离的想法”这些表述,能明显看出顿珠旺庆初到道班时对这份工作的抵触情绪。而对班长在路边插烟跪地祭奠战友的举动,他感到“不可思议”,只是出于好奇才去询问,这都体现出他此时对班长行为的不理解,态度是消极且抵触的。了解经历后的敬重与好奇:原文依据:“顿珠旺庆想不到班长还有这样的故事,开始悄悄观察和了解班长。……顿珠旺庆对这个班长既敬重又觉得不可理解。”解析:在知晓班长转业到道班的原因,以及他为了工作落下病根、坚持祭奠战友等事迹后,顿珠旺庆“想不到班长还有这样的故事”,开始“悄悄观察和了解班长”,这表明他对班长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从单纯的不理解变为敬重,敬重班长的奉献精神和重情重义,但同时仍对他的一些行为感到不可理解,所以还带着好奇。替代班长期间的负责与承诺:原文依据:“顿珠旺庆泪水止不住地流下来,他给班长回信,让刘思旺班长放心。为了让班长安心治疗,顿珠旺庆每天带着一班的人认真巡逻,维护着道路的畅通。”解析:顿珠旺庆起初想推掉班长的任命,但被刘思旺说服后答应暂时替代。收到班长的信,恳求他去祭奠战友时,他“泪水止不住地流下来”,并回信让班长安心,还“每天带着一班的人认真巡逻,维护着道路的畅通”,这些都体现出他此时对班长的承诺和负责,开始承担起班长的职责,重视班长的嘱托,态度变得积极负责。班长退休后的接纳与传承:原文依据:“刘思旺要退休了,但他不愿离开这里,说要这辈子陪伴故去的战友。顿珠旺庆当时成了家,有了两个孩子。顿珠旺庆与妻子商量后,就让刘思旺跟着他们一起过。每月的27号,36号道班的人都会带着刘思旺去祭奠。刘思旺去世后,顿珠旺庆和36号道班的工人,每个月还是都会去祭奠。”解析:刘思旺退休不愿离开,顿珠旺庆与妻子商量后接纳他一起生活,这是生活上的接纳。而每月27号的祭奠活动,从刘思旺到顿珠旺庆及道班工人的延续,表明顿珠旺庆不仅在生活上照顾班长,更在精神层面传承了班长的行为和精神,将对战友的怀念和敬重延续下去,此时他的态度已经上升到传承的高度。故答案为:①初到道班,顿珠旺庆对刘思旺的行为好奇,对其主动来道班工作的经历感到不可思议。②了解刘思旺的过往及事迹后,顿珠旺庆对他既敬重又觉不可理解。③刘思旺治疗期间及退休后,顿珠旺庆被其精神彻底打动,决定守好岗位,并传承其精神。(4)开篇引入:在川藏和青藏公路建成通车70周年的重要节点,《36号道班》这篇文章为我们揭开了公路背后那些默默奉献者的故事。正如文章所描绘的,“这条路是最不好走又常常发生交通事故的地方,36号道班的工人每天都在奔忙”,他们的工作是保障公路畅通,而他们的故事则承载着公路建设与维护的精神内涵,在这样的背景下,文章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班长刘思旺的坚守:刘思旺转业后主动来到事故发生地工作,不顾恶劣环境和身体病痛,坚持带领工人铲雪疏通公路,并且每月坚持祭奠战友,这些行为体现了他对工作的坚守,对战友的承诺和情感的坚守,展现出他对公路事业的忠诚和对战友的深厚情谊。顿珠旺庆的坚守:顿珠旺庆从最初对道班工作的抵触,到在班长的影响下,坚定地决定守好岗位,带领全班人员日夜坚守,提高公路畅通率,这一转变体现了他在工作上的坚守,他不仅完成了自身的成长,也传承了班长的精神,坚守在保障公路畅通的岗位上。精神传承:从班长刘思旺对顿珠旺庆的嘱托,到顿珠旺庆对班长的承诺,再到后来他们共同延续每月27号的祭奠仪式,这一系列行为体现了精神的传承。刘思旺的精神和信念影响了顿珠旺庆,顿珠旺庆将这份对历史和牺牲者的尊重与铭记传承下去,让道班的精神得以延续。工作传承:他们在传承工作使命的同时,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利用新的工具和技术更好地完成保障公路畅通的任务,这体现了工作上的传承与发展。故答案为:①先阐述36号道班工人在川藏公路恶劣环境下,长期坚守岗位保障公路畅通的事迹,展现其坚守精神。②再论述刘思旺与顿珠旺庆间,对公路事业的责任、对战友的情谊等方面的传承。③最后总结坚守与传承对川藏公路及社会的重要意义,点明其在纪念公路通车70周年时的价值。答案:(1)A(2)D(3)①初到道班,顿珠旺庆对刘思旺的行为好奇,对其主动来道班工作的经历感到不可思议。②了解刘思旺的过往及事迹后,顿珠旺庆对他既敬重又觉不可理解。③刘思旺治疗期间及退休后,顿珠旺庆被其精神彻底打动,决定守好岗位,并传承其精神。(4)①先阐述36号道班工人在川藏公路恶劣环境下,长期坚守岗位保障公路畅通的事迹,展现其坚守精神。②再论述刘思旺与顿珠旺庆间,对公路事业的责任、对战友的情谊等方面的传承。③最后总结坚守与传承对川藏公路及社会的重要意义,点明其在纪念公路通车70周年时的价值。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3.(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建武三十二年,车驾东巡狩。十五日,始斋。是朝,上山骑行,往往道峻峭。下骑,步牵马,乍步乍骑,且相半,至中观留马。去平地二十里,南向极望无不睹。仰望天关,如从谷底仰观抗峰。其为高也,如视浮云;其峻也,石壁窅窱,如无道径。遥望其人,端端如行朽兀,或以为小白石,或以为冰雪。久之,白者移过树,乃知是人也。殊不可上,四布僵卧石上,有顷复苏,亦赖赍酒脯。处处有泉水,目辄为之明。复勉强相将行。到天关,自以已至也。问道中人,言尚十余里。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往有绳索,可得而登也。两从者扶掖,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所谓扪天之难也。初上此道,行十余步一休。稍疲,咽唇焦,五六步一休。牒牒据顿,地不避湿暗,前有燥地,目视而两脚不随。早食上,晡后到天门。东北百余步,得封所,始皇立石及阙在南方,汉武在其北。二十余步得北垂圆台,高九尺,方圆三丈所,有两陛。人不得从,上从东陛上。台上有坛,方一丈二尺所。上有方石,四维有距石,四面有阙。乡坛再拜谒。人多置钱物坛上,亦不扫除。国家上见之,酢梨酸枣狼藉,散钱处数百,币帛具,问其故。主者曰:“是武帝封禅至泰山下未及上百官为先上跪拜置梨枣钱于道以求福即此也。”上曰:“封禅大礼,千载一会,衣冠士大夫何故尔也!”泰山东上七十里,至天门东南山顶,名曰日观。日观者,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长三丈所。秦观者望见长安,吴观者望见会稽,周观者望见齐。黄河去泰山二百余里,于祠所瞻黄河如带,若在山址。山南有庙,悉种柏千株,大者十五六围,相传云汉武所种。小天门有秦时五大夫松。始皇封泰山,逢疾风暴雨,赖得松树,因复其下,封为五大夫。日入下去,行数环。日暮时颇雨,不见其道。一人居其前,先知蹈有人,乃举足随之。比至天门下,夜人定矣。(节选自东汉马第伯《封禅仪记》,有删改)(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处1分,涂超过3处不给分)是A武帝封禅B至泰山下C未及D上E百官为先F上G跪拜置梨枣钱于道H以求福(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建武三十二年”使用年号纪年法,与《登泰山记》“乾隆三十九年”纪年法相同。B.“且”,大约,与《赤壁赋》“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的“且”意思相同。C.“狼藉”,乱七八糟,与《赤壁赋》“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的“狼藉”意思相同。D.“东”,从东面,与《劝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上”“下”用法一致。(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本文主要记叙了作者跟随皇帝祭祀泰山的过程,对上山过程的记录非常详细,让人仿佛体验到了攀爬泰山的艰辛。B.本文作者登山借助了大量外力,不仅有部分路程是骑马的,很多地方还要人扶持牵引,甚至有时还要依靠路旁的绳子。C.本文与《登泰山记》都描写了在泰山上远眺的场景,相比而言,本文的描写更为浩渺宏大,《登泰山记》的用词则更为严谨。D.在本文创作之前,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经封禅过泰山。两位皇帝都在泰山上种过树,也都保留到了本文写作的时候。(4)本文对攀爬泰山过程的描写非常真实详细。你认为这种“真实详细”体现在哪些方面?【解答】(1)句意:这是武帝封禅到泰山下,还没来得及上山,百官为先上山跪拜,又在道旁放上梨枣和钱以求福祉。“武帝封禅至泰山下”中“武帝封禅”是主谓语,“至泰山下”是谓语补语,中间不宜断开,故第一处是“下”后C处断开;“未及上”是说汉武帝还没来得及上山,语意完整,其后E处断开;“百官为先上”是说百官先于武帝前上山,“上”后G处断开;最后交代百官行为“跪拜置梨枣钱于道以求福”。故断句为CEG。(2)A.“建武三十二年”和“乾隆三十九年”都是使用年号来纪年,这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方式,A项正确。B.在《赤壁赋》的“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中,“且”并非“大约”的意思,用于引起下文,可译为“况且”或“再说”。B项不正确。C.“狼藉”在两处语境中都被解释为“乱七八糟”,意思相符,C项解说正确。D.“东”在题干材料中被解释为“从东面”,而在《劝学》的“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中,“上”和“下”都是方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或位置,D项解说正确。故选B。(3)D.“秦始皇和汉武帝都……都在泰山上种过树”错误,原文“山南有庙,悉种柏千株,大者十五六围,相传云汉武所种。小天门有秦时五大夫松。始皇封泰山,逢疾风暴雨,赖得松树,因复其下,封为五大夫”,可知在泰山上种树的是汉武帝,秦始皇是封松为五大夫,并非种树。故选D。(4)①登山经历中,作者详细描述了登山时的动作、状态,如“乍步乍骑,且相半”“四布僵卧石上”等,把艰难的登山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原文中描述了登山者在攀爬过程中的动作和状态,如“乍步乍骑,且相半”,意思是时而步行,时而骑马,两者交替进行;“四布僵卧石上”则形容登山者因为疲惫而四处僵卧在石头上。这些描述都非常真实详细地展现了登山过程的艰辛。②登山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自己如何克服困难,如“道峻峭”“石壁窅窱,如无道径”“有顷复苏,亦赖赍酒脯”,真实具体。原文中提到了登山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如“道峻峭”,形容山路险峻;“石壁窅窱,如无道径”,描述石壁陡峭,仿佛没有路可走。同时,作者也提到了自己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如“有顷复苏,亦赖赍酒脯”,意思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和补充食物,才能恢复体力继续前行。这些描述都真实具体地反映了登山过程中的艰难与克服困难的经历。③山上景色在作者笔下生动呈现,如“上山骑行,往往道峻峭”“仰望天关,如从谷底仰观抗峰。其为高也,如视浮云”,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原文中对山上景色的描绘非常生动,如“上山骑行,往往道峻峭”,形容山路险峻;“仰望天关,如从谷底仰观抗峰。其为高也,如视浮云”,则是形容山峰高耸入云,仿佛站在谷底仰望高峰一样。这些描绘都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到了泰山的壮丽景色。答案:(1)CEG(2)B(3)D(4)①登山经历中,作者详细描述了自己登山时的动作、状态,如“乍步乍骑,且相半”“四布僵卧石上”等,把艰难的登山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②登山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自己如何克服困难,如“道峻峭”“石壁窅窱,如无道径”“有顷复苏,亦赖赍酒脯”,真实具体;③山上景色在作者笔下生动呈现,如“上山骑行,往往道峻峭”“仰望天关,如从谷底仰观抗峰。其为高也,如视浮云”,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参考译文:建武三十二年,皇帝向东巡狩。十五日那天,开始斋戒。当天早晨,皇帝上山骑行,常常遇到险峻的山路。他下马步行,时而牵马行走,时而骑马前行,这样交替着,大约各占一半,到了中观才留下马匹。距离平地有二十里远,皇帝向南极目远望,没有什么看不到的。抬头仰望天关,就像从山谷底部仰望高耸的山峰一样。山的高峻程度,就好像看浮云一样;山的陡峭程度,石壁深邃幽远,就好像没有道路可走一样。远远望去,那些登山的人,端端正正地像行走在朽木上一样,有的被误认为是小白石,有的被误认为是冰雪。过了很久,白色的身影移动到树梢上,才知道那是人。山势极为险峻,难以攀登,人们四处僵卧在石头上,过一会儿才会苏醒过来,也是依靠携带的酒脯得以恢复体力。到处都有泉水,眼睛看到泉水就会变得明亮。又勉强互相搀扶着前行。到达天关时,自己认为已经到达了目的地。询问路上的人,却说还有十余里路。一直向上攀登七里路,依靠那蜿蜒曲折的山路,名叫环道。沿途常常有绳索,可以借助绳索登上山去。两个随从搀扶着皇帝,前面的人牵拉着后面的人,后面的人能看到前面人的鞋底,前面的人能看到后面人的头顶,就像画中层层叠加的人一样。这就是所说的触摸到天空的艰难啊。最初登上这条路时,走十多步就要休息一次。渐渐疲倦后,嘴唇干燥,五六步就要休息一次。脚步沉重,不顾潮湿阴暗的地方,前面有干燥的地方,眼睛能看到但双脚却跟不上。早餐后上路,傍晚时分到达天门。向东北走了一百余步,来到封禅的地方,秦始皇立的石碑和阙在南方,汉武帝的在北方。二十余步后到达北面的垂圆台,高九尺,方圆三丈左右,有两层台阶。人不能从下面上去,皇帝从东面的台阶上登上去。台上有祭坛,方一丈二尺左右。上面有方形的石头,四角有支立的石头,四面有阙。面向祭坛拜了两次。很多人在祭坛上放置钱物,也不打扫清除。皇帝上山后看到这种情况,醋梨酸枣散乱不堪,散钱的地方有数百处,钱币丝绸等杂物到处都是,询问原因。主管的人说:“这是汉武帝封禅到泰山下,还没来得及上山,百官为先上山跪拜,放置梨枣和钱在道路上以求福祉的地方就是这里了。”皇帝说:“封禅是重大的礼仪,千年才举行一次,为什么衣冠士大夫要这样做呢!”泰山东面七十里,到达天门东南的山顶,名叫日观。日观这个地方,鸡一鸣叫的时候,就能看到太阳将要出来的地方,有三丈高。秦观那个地方能看到长安,吴观那个地方能看到会稽,周观那个地方能看到齐国。黄河距离泰山二百余里,在祭祀的地方远望黄河就像一条带子一样,好像在山的脚下。山的南面有座庙,全部种植了柏树一千株,大的有十五六围粗,相传是汉武帝所种植的。小天门有秦朝时的五大夫松。秦始皇封禅泰山时,遇到狂风暴雨,依靠这些松树得以遮蔽风雨,因此在树下封赏它们为五大夫。太阳落山后下去,走了几圈。傍晚时分开始下大雨,看不见山路。有一个人走在前面,事先知道有人要跟随他,就抬起脚让后面的人跟随。等到到达天门下时,夜里已经安定下来了。(二)课内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8分)4.(8分)请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黄河去泰山二百余里,于祠所瞻黄河如带,若在山址。(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姚鼐《登泰山记》)【解答】(1)去,距离。瞻,向远处或向高处看。译为:黄河距离泰山约二百余里,在泰山的祭祀场所远望黄河,黄河就如同一条带子,仿佛就在山脚下。(2)或,有的。绛,红色。皓,白色。驳,一种颜色夹杂着别种颜色,不纯净。偻,弯腰。译文: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答案:(1)黄河距离泰山约二百余里,在泰山的祭祀场所远望黄河,黄河就如同一条带子,仿佛就在山脚下。(2)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5.(9分)阅读下面的这首清诗,完成各题。窘况为许衡州①赋郑燮〔清代〕半缺柴门叩不开,石棱砖缝好苍苔。地偏竹径清于水,雨冷诗情瘦似梅。山茗未赊将菊代,学钱无措唤儿回。塾师②亦复多情思,破点经书手送来。注:①许衡州:郑燮之友,生活困窘。②塾师:这里指郑燮。(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首联对柴门、苍苔的描写,烘托出许衡州生活环境的清幽。B.颔联运用比喻,进一步凸显许衡州所处之地的环境特征。C.颈联通过写用菊替代茶叶的生活细节,反映了诗人生活的窘迫。D.尾联写诗人给朋友送已标好句读的经书,表现了对朋友的关心。(2)本诗颔联构思新奇、用字精妙,请作简要分析。【解答】(1)C.“反映了诗人生活的窘迫”错。颈联“山茗未赊将菊代,学钱无措唤儿回”描述的是许衡州的生活状况,而不是诗人自己的生活。从这句可以看出,许衡州因为经济困难无法购买茶叶而用菊花代替,并且由于没有足够的学费而呼唤儿子回来,不再继续求学。故应是指许衡州的生活窘迫。故选C。(2)颔联“地偏竹径清于水,雨冷诗情瘦似梅”中,诗人运用了比喻手法,将竹林与小径比作清澈的水,将诗情比作傲骨的寒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许衡州居所环境的清幽和诗情的冷峻。同时,“清于水”和“瘦似梅”这样的比较,以及“冷”和“瘦”字的运用,都体现了诗人用字的精妙,通过这些字眼,传达出诗人虽然生活窘迫,但精神世界依然高洁的情感。答案:(1)C(2)①用字巧妙。“清”字突出了环境的清幽,“瘦”字写出了诗情的冷峻。②运用比喻。将竹径比作清澈的水,将诗情比作傲骨的寒梅,生动贴切。③对比。用“清于水”和“瘦似梅”比较,进一步突出许衡州居所环境的清幽和诗情的冷峻。译文:半缺的柴门敲了半天没有人开门,石棱和砖缝上长满了青苔。地处偏僻,道路上积满了水,下雨天天气寒冷,诗情柔瘦好似梅花。没有钱买来茶叶,只能用菊花代替,无处筹借学费只能叫孩子回来。私塾的师傅也是多有情思,送来了一些有点破旧的经书。赏析:《窘况为许衡州赋》是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写出柴门半掩、苍苔覆盖的清幽之境,暗示此处少有人至;颔联进一步描绘乡村的偏僻与冷寂;颈联通过生活细节展现了诗人的清贫与窘困;尾联点出塾师的慷慨。全诗语言简明、清新自然,写出诗人在窘迫生活中仍不失求学之心,对帮助自己的人有感激之意。(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6.(6分)请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人常用香草美人隐喻政治理想,例如《赤壁赋》中的“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2)王维“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实际借鉴了陶渊明《归园田居》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3)古人在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时,有时也会让景色与情感形成反差,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强烈,比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解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