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冀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_第1页
2025年冀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_第2页
2025年冀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_第3页
2025年冀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_第4页
2025年冀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冀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302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图示a、b;c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分解状况;则分解者的作用强弱是。

A.a>b>cB.c>b>aC.c=b>aD.a>c=b2、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从冰川泥上开始的演替及山区火灾后发生的演替都是初生演替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中所有种群的数量都呈“S”型增长C.演替达到稳定后,群落中的物种组成和生物数量不再发生改变D.群落演替的最终状况与群落本身及环境条件均有关3、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理解,不合理的是()A.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过程中一直遵循了物种多样性原理和整体性原理B.我国农民实施的“无废弃物农业”所包含的生态学原理主要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C.我国南方水网地区的桑基鱼塘模式体现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D.在对城市进行规划和布局时,要注意进行城市生态分区和垃圾分类等4、下列关于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增长造成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只会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B.生物种群的消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C.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可以通过发展科技解决D.人口过度增长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有密切关系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能量可以流向植物,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的能量全部流入狼的体内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具有全球性D.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数量越多,次级消费者能够获得的能量一定就越少6、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b过程主要代表光合作用,d过程代表呼吸作用B.甲所示的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C.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CO2的形式传递D.碳元素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7、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首批纳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成员单位。鼎湖山记录有高等植物2291种、鸟类260种、兽类41种、爬行类54种、两栖类23种、昆虫713种、大型真菌836种。该区域的亚热带雨林中自上而下分别是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该调查结果直接体现了()A.物种多样性和群落垂直分层B.基因多样性和群落垂直分层C.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的次生演替D.生态系统多样性与群落水平镶嵌8、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描写生物和环境的古诗词,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希望和力量,也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道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霜中蚱蜢冻欲死,紧抱寒梢不放渠。”体现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体现立体生态农业促进农业生产增收C.“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主要体现温度对叶绿体色素及花青素的影响D.“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9、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下列关于生态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A.开车与步行相比、吃肉与吃素食相比,前者均会增大人类的生态足迹B.建立沙滩保护区、种群数量略大于k/2时进行渔业捕捞,均有利于提高生态承载力C.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实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提高了能量利用率D.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濒危植物,最为有效的保护是建立植物园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10、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法国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做了以下实验:在一所被丛林包围的屋里,把一只雌性大天蚕蛾扣在纱笼里,纱笼周围撒满樟脑(樟脑有驱虫作用)。尽管外面狂风骤雨,还是有几十只雄蛾扑向纱笼,此现象不能说明()A.大天蚕蛾的种群繁衍与信息传递有关B.雄蛾受物理信息—无线电波的吸引扑向纱笼C.雄蛾受化学信息—樟脑气味的吸引扑向纱笼D.雄蛾受雌蛾释放的化学信息—性外激素的吸引扑向纱笼11、图为池塘中某种鱼的数量增长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ab段为理想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化B.c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C.死亡率逐渐增加直至与出生率相等D.改善生存条件可使K值提高12、池塘养殖普遍存在由于饵料、鱼类排泄物、换水不及时等引起的水体污染现象,研究者设计了一种循环水池塘养殖系统(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与自然池塘相比,人工养殖池塘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高B.该生态塘内若栽植水生植物、放养滤食动物会增加水体中的N、P含量C.水体富营养化会破坏生态系统稳态,这种调节方式为负反馈调节D.人工养殖池塘水体的N、P含量容易升高,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13、为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某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缸,各缸内的组成和条件见下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生态系统组成水草藻类浮游动物小鱼泥沙泥沙生态缸编号①-+++-+②++++-++③+++++++④++++

注:“+”表示有;“-”表示无。A.生态缸②③④应置于太阳光能直射的地方B.生态缸②中的氧气含量应该高于生态缸④C.生态缸②的稳定性最强D.实验说明消费者和生产者是该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14、下图表示夏季北温带常见湖泊不同水深含氧量、温度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有()

A.决定群落垂直分层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和含氧量B.自养型生物主要分布在表水层,分解者主要分布在底泥层C.群落分层越明显层次越多,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生态系统稳定性越强D.湖泊经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和灌木阶段可初生演替出森林15、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开展了持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数量/前一年末种群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不定项)()

A.在这4年中甲种群的数量保持不变B.第1~2年甲、乙两种群年龄结构类型相同C.第2年末乙种群的数量一定大于甲D.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16、群落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系统,发展着的群落可演化为顶极群落。与发展着的群落相比,顶极群落通常具有()A.较复杂的群落结构B.较快的演替速度C.较高的物种丰富度D.较快的能量积累17、研究者对某大型农场中不同种类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进行了相关研究,图中的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燕鹆和蝗虫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和当年的种群数量(Nt)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t+1=Nt。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当种群数量较少时,蝗虫种群会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B.不考虑迁入和迁出,当燕鹆种群数量长期低于X点时,该种群数量仍然会增加C.当燕鹆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高于X点)时,都会趋向S点D.乙曲线中A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小于S点对应的种群数量18、我国某公园湖中出现一条长80cm左右的鳄雀鳝,此鱼源于北美,尖嘴长牙,具有很强的攻击力和防御力,由于鳄雀鳝的存在,湖中的其他鱼类数量越来越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鳄雀鳝属于外来物种,引入后能迅速生长、繁殖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在本地缺乏天敌的制约B.外来物种的入侵可能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C.随意放生鳄雀鳍,会导致本地鱼类的生态位发生改变,最终可能会降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鳄雀鳝与湖中其他鱼类的关系为种间竞争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9、______________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20、动物的_______,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即_______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如雄鸟在求偶是会进行复杂的________。21、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还加大了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如_______,退耕还林、还草、还湖,_______;加强_______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以及推进_______。22、生态系统一般都包括以下四种成分:

_______:包括阳光、热能、空气、_______和无机盐等;

_______:自养生物(主要是_______);

_______: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________:

_______: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主要是营_______和________。23、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_______;食物链和_______。24、特点: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______;能量流动则不同,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是______的,而且是_______的流动,而不是_______。25、群落的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______的多少称为丰富度。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2题,共6分)26、图1表示两种类型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图2是某生态学家对某湖泊中鲫鱼和鲤鱼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监测结果(λ表示当年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请据图回答问题:

(1)一个生物小组对一支试管中酵母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统计后绘制成的曲线如图1中的甲曲线所示,在统计酵母菌数量时应采取的方法是______法。将酵母菌数量的变化绘制成这种曲线,这种研究方法属于构建______模型。在a点之后引起酵母菌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可能是______(至少说出两种原因)。

(2)图2中鲫鱼种群在t3后种群数量变化类似于图1中____曲线的增长类型,鲤鱼种群在t3时的数量____(填“>”“<”或“=”)t2时的数量。27、三裂叶豚草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北美,被我国列为外来入侵物种。

(1)三裂叶豚草刚开始入侵某地时,其种群往往呈“_____”形增长,种群出现这种增长的原因有_____。

(2)研究发现某锈菌对三裂叶豚草表现为专一性寄生,可使叶片出现锈斑,对其生长有抑制作用,为了验证该锈菌对三裂叶豚草的专一性寄生,科研人员进行了侵染实验。在三裂叶豚草和多种植物的离体叶片上分别喷洒一定浓度的锈菌菌液,将叶片静置于适宜条件下,观察和记录_____,实验结果应为_____。

(3)为了有效控制三裂叶豚草,科研人员开展了生物控制实验,样地中三裂叶豚草初始播种量一致,部分实验结果见表。组别三裂叶豚草生物量(kg/m2)第1年第2年第3年第3年A:三裂叶豚草8.0712.2412.24B:三裂叶豚草+锈菌7.656.434.77C:三裂叶豚草+广聚萤叶甲8.1012.4312.78D:三裂叶豚草+野艾蒿4.894.023.12

注:锈菌—真菌;广聚萤叶甲—昆虫;野艾蒿—植物。

表格中体现出的种间关系除了寄生外,还包括_____。分析表中数据初步判断可用于控制三裂叶豚草的生物是野艾蒿,做出此判断的依据是_____。

(4)有人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在尚未被三裂叶豚草入侵但入侵风险较高的区域可通过种植野艾蒿预防其入侵,在已经被三裂叶豚草入侵的区域可以通过喷洒锈菌以防治其入侵。请你评价一下上述方案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_____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2题,共8分)28、历史上塞罕坝林场由于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风沙肆虐。自1962年开始,塞罕坝林场三代建设者在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回答下列问题:

(1)建设者们的辛勤劳作,阻止了塞罕坝林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使其由荒原变为了林海,这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林场由荒原变为林海的过程属于____________演替,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2)当林场荒原演替至草本和灌木混生阶段时,一年生草本植物的数量减少,其原因是______。

(3)为了解决荒漠治理种子匮乏的难题,有人提议引入外来抗旱品种的植物支援荒漠的改造。从群落的形成和种间关系的角度考虑,对引入的外来抗旱品种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29、资料一;鳄雀鳝为外来入侵物种;属于肉食性鱼类,具有极强的破坏性,只要是水里的活物,它几乎通吃。若投放到天然水域中,会对当地的水体生态系统带来灭顶之灾。

资料二:我国新设立的河北雄安新区将依托白洋淀生态环境建设;打造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有研究人员对白洋淀生态系统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设计。请回答下列问题:

(1)采用________法调查白洋淀中某种趋光性害虫的种群密度。

(2)某人工湖中发现外来鳄雀鳝,若要研究该人工湖群落的变化,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___________;鳄雀鳝主要通过听觉捕食,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类型中的_______信息的作用;从个体角度分析,该信息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人员在设计图示生态系统时,要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遵循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原理。需考虑各组分之间的比例关系,遵循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原理。我国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CO2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净零排放)的目标。植树造林是“碳捕集”的重要措施之一,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体系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A【分析】【详解】

分解者分解落叶形成无机物;森林中土壤有机物是落叶供给量分解后形成的有机物,所以根据落叶供给量与土壤有机物量的差值可判断分解者的作用强弱,即a地区森林中分解者作用最强,c地区森林中分解者作用最弱,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2、D【分析】【分析】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2;群落演替过程中优势种数量会增加;最终达到稳定,劣势种数量会减少甚至消失;

3;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和生物数量还会发生改变。

【详解】

A;山区火灾后所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错误;

B;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的数量会增加;而劣势种数量一般会减少甚至消失,B错误;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和生物数量还会发生改变,C错误;

D;群落演替的最终状况与生物群落本身有关;与环境条件也有关,D正确。

故选D。3、A【分析】【分析】

1;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从而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2;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是遵循物质循环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发展。

【详解】

A;“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要考虑到树种的生态适应性;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与平衡原理;还要考虑到树种的多样性,体现了生态工程的物种多样性原理,A错误;

B;“无废弃物农业”遵循的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主要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B正确;

C;我国南方水地区的桑基鱼塘模式体现了系统整体性及物质循环再生等多种原理;C正确;

D;城市环境生态工程:进行城市生态分区;推广“环境友好技术”和低污染清洁生产工艺;减少污染产出;治理污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立监督法制,D正确。

故选A。

【点睛】4、D【分析】【分析】

目前全球人口数量还没有超出地球的环境容纳量;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可用于人口增长规律,但不完全适用;不可再生的资源是无法通过科技来解决的;人口的过度增长导致资源被过度利用和环境的破坏,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详解】

A;人口增长造成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不只会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而且还会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等重大问题,A错误;

B;人口增长除受环境因素影响外;还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因此并不完全符合生物种群消长规律,B错误;

C;不可再生的资源是无法通过科技来解决的;C错误;

D;人口的过度增长导致资源被过度利用和环境的破坏;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D正确。

故选D。

【点睛】5、C【分析】【分析】

1;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一个来源(上一营养级);三个去向(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能量金字塔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传递效率为10%~20%。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特点: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详解】

A;使用粪便作肥料;其物质可以流向植物,实现了对物质的多级利用,能量被分解者利用和以热能释放,不能多级利用,A错误;

B;能量传递效率中的10%~20%指的是营养级与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并非个体与个体之间的,B错误;

C;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碳循环具有全球性,C正确;

D;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数量越多;次级消费者能够获得的能量不一定就越少,与能量传递效率相关,D错误。

故选C。6、C【分析】【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大气当中的二氧化碳库,b代表光合作用,c代表消费者的呼吸作用,d代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f代表微生物的呼吸作用;g、e代表分解作用;碳在生物群落之间以有机物形式传递,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以CO2形式传递。

【详解】

A、由图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大气当中的二氧化碳库,d代表呼吸作用,b代表光合作用;A正确;

B;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第一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B正确;

C;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甲→丁、乙→丁、丙→丁)是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的;碳元素在生物群落(甲→乙、甲→丙、乙→丙)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错误;

D;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是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而反复利用;D正确。

故选C。

【点睛】7、A【分析】【分析】

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详解】

记录的生物种类直接体现了物种多样性;该区域的亚热带雨林中自上而下分别是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体现了亚热带雨林的垂直分层现象,A正确,BCD错误。

故选A。8、A【分析】【分析】

提醒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详解】

A;“霜中蚱蜢冻欲死;紧抱寒梢不放渠。”气温下降是蚱蜢种群数量减少,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所以该句诗体现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A错误;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水稻→害虫→青蛙→粪便→水稻,体现立体生态农业促进农业生产增收,B正确;

C;“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天气寒冷时,叶绿素被降解,叶片呈现出胡萝卜素和花青素的颜色,所以该句诗主要体现温度对叶绿体色素及花青素的影响,C正确;

D;“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黄蝶飞入菜花,可以躲避追捕,有利于生物生存,所以该句诗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正确。

故选A。9、D【分析】【分析】

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个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详解】

A;开车与步行相比增加了废物的排放;吃肉与吃素食相比增加了资源的消耗,因此,前者均会增大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即增加生态足迹,A正确;

B;由于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建立沙滩保护区、种群数量略大于k/2时进行渔业捕捞,均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进而可提高生态承载力,B正确;

C;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实现了废物资源化;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提高了能量利用率,C正确;

D;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濒危植物;最为有效的保护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即进行就地保护,而建立植物园属于易地保护的内容,D错误。

故选D。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10、B:C【分析】【分析】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

A;大天蚕蛾的繁衍与性外激素化学信息传递有关;A正确;

BC;樟脑气味有驱虫作用;雄蛾受化学信息性外激素的吸引扑向纱笼,BC错误;

D;昆虫的雌雄个体间通过信息相互联系;这种信息是化学信息性外激素,D正确。

故选BC。11、B:C:D【分析】【分析】

图示为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是在空间;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模式,表现为种群增长速率先慢后快再变慢,K表示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详解】

A、在空间、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生存压力一直存在,ab段生存压力较小;但不是理想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化,A错误;

B;c点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正确;

C;随着种群数量增加;死亡率逐渐增加,c点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死亡率与出生率相等,C正确;

D;环境容纳量决定于空间、资源情况;改善生存条件可使K值提高,D正确。

故选BCD。

【点睛】12、A:D【分析】1;抵抗力稳定性实质是保持自身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2;恢复力稳定性实质是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小;营养结构越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详解】

A、与自然池塘相比,人工养殖池塘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恢复力稳定性高,A正确;

B;水生植物、滤食动物会净化水体;吸收水体中N、P,降低N、P含量,B错误;

C、水体富营养化使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死亡后被微生物分解,水体中微生物分解消耗大量的O2;导致水体中鱼虾等动物死亡,进一步加剧了污染,这种调节方式称为正反馈调节,C错误;

D;人工养殖池塘水体的N、P等无机盐含量容易升高;则水体中的浮游植物会大量繁殖,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D正确。

故选AD。13、A:B:D【分析】【分析】

生态瓶制作要求:生态瓶必须是封闭的;生态瓶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瓶材料必须透明;生态瓶宜小不宜大,瓶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4/5,要留出一定的空间;生态瓶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选择生命力强的生物,动物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

【详解】

A;生态缸②③④应置于散射光下;不能置于直射光下,A错误;

B、生态缸②中的氧气含量应该低于生态缸④,因为前者泥沙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会消耗氧气,因此其中的溶解氧含量低,B错误;

C;生态缸③中成分齐全;而生态缸④中缺乏分解者(泥沙),生态缸②中成分齐全,且消费者数量较少,因此,生态缸③较生态缸④稳定性强,生态缸②稳定性最强,C正确;

D;生态系统应该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光能);由于四个生态缸都具有消费者,因此不能说明消费者是该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D错误。

故选ABD。14、B:C【分析】【分析】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陆生群落、水生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的影响;

2;水平结构: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即空间的非均一性,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形成了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详解】

A;植物的分层主要受光照强度的影响;因此水生生物群落分层现象主要取决于光的穿透性(光照强度)、温度、氧气,A错误;

B;自养型生物需要利用光合成有机物;因此自养型生物主要分布在表水层,分解者的作用是分解动植物遗体的残骸,水生生物的遗体残骸会遗落在水体底部,因此分解者主要分布在底泥层,B正确;

C;群落分层越明显、层次越多;生物多样性越丰富,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稳定性越强,C正确;

D;湖泊发生的初生演替过程会经历水生植物阶段、湿生植物阶段、和陆生植物阶段;D错误。

故选BC。15、B:D【分析】曲线分析:甲种群的L=1.5;表明甲种群数量不断增加;乙种群的L值由大于1到小于1,说明乙种群数量先增多,后减少。

【详解】

A;这4年中;甲种群的L值均为1.5,说明甲种群的数量逐年增加,但每年增加的数量不相等,A错误;

B;第1~2年甲、乙两种群年龄结构类型相同;都是增长型,B正确;

C;第2年末甲种群的L值小于乙种群;但第2年末乙种群的数量不一定大于甲,C错误;

D;只要L值大于1.0;种群的数量就在增加,据此分析题图可知,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D正确。

故选BD。16、A:C【分析】【分析】

顶极群落是生态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最稳定的群落阶段。一般来说,当一个群落或一个演替系列演替到同环境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了。在这个平衡点上,群落中各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生产量和消耗量(如呼吸)也都达到平衡。

【详解】

A;顶极群落的结构和物种组成已相对稳定;群落的结构复杂,A正确;

B;顶极群落是生态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最稳定的群落阶段,演替的速度较慢,B错误;

C;顶极群落是生态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最稳定的群落阶段,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C正确;

D;顶极群落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生产量和消耗量(如呼吸)达到平衡;发展着的群落的能量累积较快,D错误。

故选AC。17、A:C:D【分析】【分析】

1、虚线表示:Nt+1=Nt;即位于虚线上的点指该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没发生变化,低于虚线上的点指该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在减少,高于虚线的点指该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在增加。

2;环境容纳量指长时间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详解】

A;当种群数量较少时;乙曲线高于甲曲线,说明图中曲线乙代表的蝗虫种群会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A正确;

B、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当燕鹆种群数量低于X点时,Nt+1与Nt比值小于1;说明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逐年下降,甚至灭绝,B错误;

C;甲曲线中;S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其环境容纳量,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燕鹆的种群数量高于S点或低于S点(高于X点)时,燕鹆种群受到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素的负反馈调节,其数量都会趋向该平衡点(S点),稳定在环境容纳量的水平,C正确;

D;由图可知;乙曲线中A点~S点时,乙曲线仍在虚线以上,表示种群增长,即乙种群数量仍然在增加,故A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小于S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正确。

故选ACD。18、A:B:C【分析】【分析】

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该过程中会发生优势种的取代。演替可以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

A;鳄雀鳝源于北美;属于外来物种,引入后在自然环境中能迅速生长、繁殖的原因可能是在本地缺乏天敌的制约,且环境条件适宜,A正确;

B;外来物种的入侵会通过捕食或种间竞争对本地物种形成选择;可能会使本地生物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进而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B正确;

C;鳄雀鳝被放生后;它在大量繁殖过程中占据了大量的生存空间,使得本地鱼类的生态位发生改变,生物多样性降低,最终会引起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威胁生态安全,C正确;

D;鳄雀鳝不仅抢占其他鱼类的食物、栖息地等;还对其他鱼类等动物进行捕食,故其与湖中其他鱼类的关系为种间竞争和捕食,D错误。

故选ABC。三、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9、略

【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河流的自净能力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详解】

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点睛】【解析】负反馈调节20、略

【解析】①.特殊行为②.生物的行为特征③.求偶炫耀21、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植树种草防治沙漠化生物多样性生态农业。2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水生产者绿色植物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寄生性动物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23、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成分食物网24、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反复利用逐级递减单方向循环25、略

【解析】①.物种组成②.物种数目四、实验题(共2题,共6分)26、略

【分析】【分析】

种群数量的J型增长和S型增长是两种典型情况;其中,J型增长的形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在此条件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

【详解】

(1)用抽样检测法统计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曲线图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培养后期;营养物质的减少;有害物质积累等导致酵母菌种群数量下降。

(2)λ表示当年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图2中的鲫鱼种群在t3之后,λ>1且保持恒定,种群呈现J型增长,与图1中的乙曲线相似;t2~t3时间段,鲤鱼种群λ<1,种群数量下降,则鲤鱼种群在t3时的数量小于t2时的数量。【解析】(1)抽样检测(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数学营养物质的减少;有害物质积累等。

(2)乙<27、略

【分析】【分析】

1;“J”形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这些生物被叫做外来物种。外来入侵物种具有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等特点。

【详解】

(1)三裂叶豚草刚开始入侵某地时;由于生存资源;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的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无限增殖,呈现J形增长。

(2)在三裂叶豚草和多种植物的离体叶片上分别喷洒一定浓度的锈菌菌液;将叶片静置于适宜条件下,观察和记录发病情况。根据题干信息“某锈菌对三裂叶脉草表现为专一性寄生,可使叶片出现锈斑“可知,在三裂叶草和多种植物的离体叶片上分别喷一定浓度的锈菌菌液,适宜条件培养一段时间后,只有三裂叶草出现锈斑,其他植物叶片正常生长。

(3)由表格中各组的处理可知;三裂叶豚草和锈菌,种间关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