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华东师大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1页
2025年华东师大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2页
2025年华东师大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3页
2025年华东师大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4页
2025年华东师大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华东师大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49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有600多年历史,明末清初达到鼎盛时期,但到民国初年几乎成为“绝唱”。新中国成立后才又焕发新生,中国改革开放后被列为世界遗产,它属于A.自然遗产B.文化遗产C.文化景观D.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2、1979年奥斯维辛建造集中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的入选符合《世界遗产名录》的标准是A.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B.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C.可作为一种建筑物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阶段D.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3、在新加坡,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各类宗教建筑形式各异,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这体现了新加坡A.多元文化和谐共处B.当地传统文化消失C.殖民地文化特色D.移民文化阻碍发展4、在17-18世纪法国宫廷时尚文化的引导者和代言人;法国宫廷画家弗朗西斯—休伯特·德鲁埃为蓬帕杜尔夫人画的最后一张肖像中,她即身着一条缀满了东方自然主义风格花草纹样的"中国风"印花棉布长裙。这反映了当时。

A.中国文化在法国上层社会的影响B.法国艺术家热衷于代言东方商品C.中国纺织品已大规模进入法国市场D.学习中国文化成为法国社会的主流5、读如表相关信息。材料可用于说明。国别作家作品出版时间特点英国康拉德《台风》1903年都选取近代华工在拉丁美洲的活动作为写作主题美国克里斯蒂娜·加西亚《猎猴》2003年古巴玛尔塔·罗哈斯《黄色行李》2009年

A.欧美文学家对中国市场的关注B.近代西方列强掠夺中国劳动力C.近现代中外文学交流日益增多D.拉丁美洲是华工主要流散方向6、明清时期,我国书院藏书以经史子集为主。鸦片战争后,书院藏书领域不断扩展,涉及政治、经济、铁路、军事等;19世纪末20世纪初,书院中的英语、日语、法语等书目也随处可见。晚清书院藏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洋务运动的推动B.民族工业的兴起C.维新变法的需要D.救国思潮的发展7、下图是欧洲帆船的发展概况图。据此可知()

A.新航路开辟推动技术进步B.阿拉伯帝国垄断东西贸易C.欧洲造船技术领先于世界D.文化交流有利于技术发展8、有人认为:两次世界大战虽然对人类文化造成巨大的破坏,但战争中不同文化的交锋所带来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该学者侧重强调的是A.现代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B.思想文化在战争期间加速发展C.战争为文化碰撞交流提供契机D.战争的进步性往往大于破坏性评卷人得分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9、史实: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

推论:荷马史诗是欧洲第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题(共8题,共16分)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最初,英国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19世纪,英国殖民者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1851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1788年英国库克船长在悉尼登陆时,居住在澳洲的土著有30万人,500个左右的部落,人们从事狩猎和采集,通过以群体的家族集团形式居住在一起。到了19世纪中叶,澳洲土著只剩下5万多人,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摘编自《澳洲土著民族的历史与现状》等材料二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葡萄牙;英国、美国等国的殖民者往往迫使华工签署契约,让华工以未来若干年工资支付运输费用。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是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据1939年版的《加州志》载:“今天位于南部的肥沃三角洲地区在未开垦前,一些失意的淘金者集居于此,保值糊口。及1870年,中国工人于建造了中央太平漳铁路后,又接受低工资担任开垦三角洲地区的工作。他们推着单轮车筑起堤防,逐渐全部四十二万五千英亩水草丛生的沼泽地被开拓了。”

——摘编自杨国标、刘汉标、杨安尧《美国华侨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殖民澳大利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时期华工出国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留美华人的历史贡献。11、家规;家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艮,泰州学派的创始人。他师承王阳明,写下了《孝悌葳》,其后人发展为《王氏宗祠六规训》。一、孝顺父母生我育我苦万千,朝夕顾复不离手。二、尊敬长上分定尊卑不可逾,辈分前后毋相亢。三、和睦乡里见人争斗莫挑唆,闻人患难犹己事.四、教训子孙纵使不才休遽弃,教育还需父母恩。五、各安生理黄金本从勤俭生,安居乐业荣无比。六、毋作非为白书纵逃三尺法,暗中犹有鬼神知。——节选自《王氏宗祠六规训》材料二晚清是家训的革新时期。此时家训已经不是以传统的专著作为支撑门户的柱子了,而是以家书为主要形式。左宗棠在给长子孝威的信中说:“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李鸿章在《示文儿》-信中说:《(国人)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摘编自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氏宗祠六规训》所体现的传统儒家思想。

(2)根据材料二;指出晚清中国传统家训“革新”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家训文化现实价值的认识。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讲话:“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讲话:“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

(1)在下面的资料夹中选择可以作为依据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描述国人对“孔子”评价的变化。(要求:写出变化趋向并用具体材料加以验证。)

[资料夹]①《史记》中写道:“(战国时)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汉)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②唐高祖李渊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释迦佛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③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为孔子加谥“元圣文宣王”;五年后又改谥“至圣文宣王”。④元成宗特诏命孔子加谥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并于大德十一年(1307年)刻《大成至圣文宣王追封碑》。⑤康熙皇帝亲题“万世师表”献于孔庙。⑥1917年,陈独秀发文强调:“旧教九流,儒居其一耳。阴阳家明历法,法家非人治,名家辫名实,墨家有兼爱节葬非命诸说,制器敢战之风,农家之并耕食力,此皆国粹之优于儒家孔子者...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此文在当时“批孔”思潮中颇具代表性。⑦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曾对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说:“(为说服一个青年军官加入国民党)我向他解释我是从孔子到现在的中国伟大的改革家的直接继承者,如果在我生前不发生重大的变革,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将推迟六百年。”一位国民党政要也回忆说:“(孙中山答复一位俄国革命家)中国有一个正统的道德思想,自尧、舜、禹、汤、文、式、周公,至孔子而绝。我的思想,就是继承这一个正统思想来发扬光大的。”

⑧2004年3月,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批示,将孔子出生地建成“中华文化标志城”,并将对外汉语传播机构命名为“孔子学院”。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说明人们对“孔子”评价变化的因素。⑨据张岂之等现代学者的研究,隋唐以前的崇儒政策以尊周公为主,但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周公的地位是不断下降的,孔子的地住是不断上升的。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诺曼征服后,英格兰社会出现三种文字共用现象∶王室及政府机构撰写文书使用法文和拉丁文,罗马教会曾一度极力反对将《圣经》翻译成英语,并对译者进行人身迫害;教会使用拉丁文,教士和社会上层垄断教育,“任何针对普通人的有关初等教育的证据都非常罕见”;民众使用英文,因为民众日常接触的是庄园里的成员,庄园生活与王室的联系非常松散,因此,即便王室想在语言政策上有所动作,其推行效果也会大打折扣。13世纪初,诺曼贵族失去法国领地后,社会语境发生显著变化。英语、法语的使用范围及功能随之发生或快或慢的变化。法语曾一直被认为是英格兰议会撰写重要文书的最佳语言,直至15世纪20年代,几乎所有的请愿书还使用法语。然而到15世纪中叶,印刷术的引进对于伦敦英语的传播具有重大意义。英格兰议会重要文书使用英语已非常普遍,到中世纪晚期英语逐渐上升为英格兰的官方语言。诺曼征服后,英格兰社会出现三种文字共用现象∶王室及政府机构撰写文书使用法文和拉丁文,罗马教会曾一度极力反对将《圣经》翻译成英语,并对译者进行人身迫害;教会使用拉丁文,教士和社会上层垄断教育,“任何针对普通人的有关初等教育的证据都非常罕见”;民众使用英文,因为民众日常接触的是庄园里的成员,庄园生活与王室的联系非常松散,因此,即便王室想在语言政策上有所动作,其推行效果也会大打折扣。13世纪初,诺曼贵族失去法国领地后,社会语境发生显著变化。英语、法语的使用范围及功能随之发生或快或慢的变化。法语曾一直被认为是英格兰议会撰写重要文书的最佳语言,直至15世纪20年代,几乎所有的请愿书还使用法语。然而到15世纪中叶,印刷术的引进对于伦敦英语的传播具有重大意义。英格兰议会重要文书使用英语已非常普遍,到中世纪晚期英语逐渐上升为英格兰的官方语言。英语的发展史是英格兰历史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早期的盎格鲁——撒克逊方言是英语的最初母体,接着凯尔特语、拉丁语、法语等外来语的涌入,大大丰富了英语的内涵和表达能力,奠定了英语作为英格兰官方语言的结构基础。随着诺曼征服、约翰王失地、英法百年战争等一系列重大政治、经济、文化事件,英语逐渐在欧洲广泛传播。材料二英语的发展史是英格兰历史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早期的盎格鲁——撒克逊方言是英语的最初母体,接着凯尔特语、拉丁语、法语等外来语的涌入,大大丰富了英语的内涵和表达能力,奠定了英语作为英格兰官方语言的结构基础。随着诺曼征服、约翰王失地、英法百年战争等一系列重大政治、经济、文化事件,英语逐渐在欧洲广泛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英格兰官方语言变迁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语的发展史是英格兰历史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的理由。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修昔底德全面继承并改进了希罗多德史学编纂方法,所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被认为是古代史家“如实直书”的典范,受到近现代史家的一致肯定和推崇。修昔底德面对丰富多样、可信度参差不齐的史料,提出了自己处理史料的原则:“在叙事方面,我绝不是一拿到什么材料就写下来,我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观察就一定可靠。我所记载的,一部分是根据我亲身的经历,一部分是根据其他目击其事的人向我提供的材料。这些材料的确凿性,我总是尽可能用最严格、最仔细的方法检验过的。”对于时代久远的史料,修昔底德主要采取理性主义的态度,用其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质疑、批判,保留信史的成分。“在探究过去的时代而给出结论时,我认为很难相信每一个具体的细节。大多数人不用批判的方式去处理所有的传说——就是对那些和他们本国有关的传说,他们也是这样不加批判地接受的。”——徐松岩《修昔底德选用史料方法刍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修昔底德史书编纂方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史书编写的因素。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社会变革是一种综合性的总体变革;在明清江南首先是从农村中挤出的大量过剩人口往往被封建贵族所吞噬,成为男优女婢,成为青楼娼妓,成为夫佣仆。江南大家蓄奴之风盛行,以至被人称为“第二次农奴化”,人口的价格低贱,一个婢女抵不上一斤人参,家养奴婢千人,在富绅之家是负担得起的。城镇中的手工业太薄弱,我们从地方文献与碑刻中看到,踹工;染工的仅有收入往往被胡乱花在酒肆、赌场与戏馆中,缺乏必要的储蓄欲望。有益于社会生产发展的,从质量竞争变为价格竞争的新消费经济没有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在明清江南,实在谈不上有所谓“市民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对抗。

——摘编自王家范《明清江南史丛稿》材料二对基本品或奢侈品的需求及价格层次的巨大差异引起人口和商品新的流通。这些商业潮流的出现导致城镇特别是贸易城镇的兴起;这又引发城市运动。在由商人组成的第一批经济活跃中心周围很快聚集了一批手艺人,他们保证的商品流通促进了经济的专业化和城市中心人口的集中。当城镇成为一个地理单位并享有特别的法律特权时,便有条件使人口和商品具有更大的流动性。同样,在城镇内部,完全依赖财富提高地位的统治阶级将自己转变为政治上拥有特权的贵族阶层,因此能够使现实生活条件变得对他们更为有利。另一方面,在大约1300年或更晚一些,这些地方的低等阶级也能够有些许参与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利,他们也通过争取法令而影响经济生活,但其目的已不再是获得更高的生产能力,而是要求社会对现存财富资源进行更公平地分配。

——摘编自M.Postan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第二次农奴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人口迁移的特点,并对比欧洲人口迁移与明清时期中国人口流动产生的不同影响。16、人口跨区域的转移史。

材料一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此后,西欧国家争相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造成印第安人大批死亡。欧洲殖民者掳掠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欧洲人因各种原因也大批远涉重洋,到达美洲。随着西方工业化的开展,对原材料需求以及金矿的发现,英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人不断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明清时期,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生齿日重,地狭人稠”。郑和下西洋之后,东南沿海民众不断前往东南亚;印度洋一带谋生,这一现象被称为“下南洋”。19世纪,东南亚锡矿的开发,橡胶园的开辟,北美、澳洲、南非的金矿开采和铁路建设,南美洲种植园的拓展等,都需要大量的劳力。19世纪30年代,由英国殖民统治者组织首批印度“契约劳工”到达海外,此后,印度人大规模前往海外。1860年,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形成了前往美洲及大洋洲的“苦力贸易”。19世纪末,拉美国家鼓励外国移民进入,日本地少人多,很多人为改变命运移民拉美。

材料二16—20世纪世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路线图。

(1)读上图;分别指出欧洲与亚洲人口跨地域转移到哪些地区?

(2)人口的跨地域转移与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结合所学分析欧亚人口转移不同方向的历史原因。17、文明的联系。

中外交往历史悠久;无数人为之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1)依据提示和所学;完成下列提纲。

A.洋务派B.李大钊C.康有为D.李善兰E.传教士。

(一)古代的中外交往。

(1)张骞凿空西域;丝绸之路开通。

(2)盛唐开放包容;长安成为国际都市。

(3)经济重心南移;海上丝路趋盛。

(4)全球航路开辟;①来华。

(二)近代的西学东渐。

1.思潮的演进。

(1)千年变局;②提出“中体西用”

(2)甲午战败;严复系统介绍进化论。

(3)变法遇挫;革命党宣传共和革命。

(4)共和梦碎;陈独秀倡导新文化。

(5)十月革命;③传播马克思主义。

2.社会的嬗变。

(1)开启新式教育;奕䜣主持设立京师同文馆。

(2)引进近代科技;④传播数理知识。

(3)创办民间社团;⑤助建强学会。

(4)发展近代交通;李鸿章兴办铁路航运。

(5)推进社会变革;孙中山下令革除“旧染污俗”

(2)若研究与提纲(一)直接相关的史事;能选择的原始史料是下列的哪三则?(填写字母)

。A

B

敦煌文书经卷(4—11世纪)

西魏墓葬出土的东罗马与波斯金银币。

D

明万历年间利玛窦进献的《坤舆万国全图》

评卷人得分四、论述题(共4题,共8分)18、阅读材判;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历史事件(部分)

。时期。

史实。

秦汉。

张骞出使西域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自波斯湾而还。

中国的铸铜和制漆传到朝鲜。

隋唐。

唐朝高丽了盛行玄奘西行胡椒;波斯枣、无花果、开心果等传入中国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自己的文字。

宋元。

设置节舶式管理海外贸易指南针;火药相继传到欧洲刺桐港(泉州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

明清。

郑和七下西洋;远至非洲;红海沿岸传教士利玛窦来华《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流传海外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明确说明需史论结合。)19、中国古代;各地方言与“官话”并行并不断演变,折射着社会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等整理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写出关于中国古代语言演进的两条结论,并联系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依据。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重要贸易通道;围绕“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这一话题,深圳翠园中学;肇庆中学(珠三角组)揭阳一中和潮州金中(粤东组)的同学们展开了一次跨区域的交流。下表为两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请回答:

(1)哪两个结论是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同学们所使用涉及的史料哪些属于第一手史料?

(2)本次研究交流的话题是“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请任选一个组别加入,列举出当地与海丝之路相关的一处历史遗迹,同时谈谈你对海丝之路的认识。21、“协和万邦”是中华传统文化始终秉持和践行的人文取向和价值理念。阅读材料,问答问题。材料一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尚书尧典》“全球安全倡议引领世界和平发展”:中华民族一直崇尚“协和万邦,四海一家”,追求天下大同,对和平的向往根植于中华文明的深厚土壤。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从苦难中走过来,深知和平与发展的珍贵。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并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旗帜鲜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定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国家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环境,也促进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2022年4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契合现实需要,符合爱好和平发展的国家和人民的诉求,彰显了中国胸怀天下以及在全球安全问题上强烈的历史担当。材料二“全球安全倡议引领世界和平发展”:中华民族一直崇尚“协和万邦,四海一家”,追求天下大同,对和平的向往根植于中华文明的深厚土壤。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从苦难中走过来,深知和平与发展的珍贵。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并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旗帜鲜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定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国家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环境,也促进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2022年4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契合现实需要,符合爱好和平发展的国家和人民的诉求,彰显了中国胸怀天下以及在全球安全问题上强烈的历史担当。

(1)阅读材料一;简述尧所倡导的“协和万邦”的内涵。西周末年太史伯对“和”文化作了怎样的阐述。

(2)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一书中感叹:“在每一个时代,政治家们都尝试着寻求和平,然而和平总是地区性秩序,从未能建立在全球的基础上。”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以“立足中国‘和’文化构建世界和平”为题回应“基辛格感叹”。(要求:层次清晰;史实准确;逻辑严密;表述通畅)评卷人得分五、简答题(共3题,共15分)22、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二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2)阅读材料二,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23、阅读材料,探讨在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冲击下,中国青少年应该如何把握思想观念的定位。24、美国将选择孔子代表“世界传统的一部分”的合理性何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D【分析】【分析】

【详解】

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是中国“近代百戏之祖”,是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昆曲不是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符合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故选D;昆曲不是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文化景观,排除ABC。2、D【分析】【详解】

奥斯维辛建造集中营不是艺术成就,排除A;奥斯维辛建造集中营不是已消失的文明,排除B;奥斯维辛建造集中营并非建筑物的杰出范例,排除C。奥斯威辛建造集中营是德国纳粹政权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的铁证,是大屠杀、种族主义和野蛮行为的沉痛记忆,在人类历史中,对极端意识形态引起的悲惨后果,具有警示意义,故D项正确。3、A【分析】【详解】

材料“在新加坡,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各类宗教建筑形式各异”体现的是新加坡存在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现象,A正确;B说法不符合史实,新加坡仍然存在传统文化,排除;材料与殖民文化无关,C排除;材料体现的是移民文化的融合,并非是阻碍发展,D排除。故选A。4、A【分析】【分析】

【详解】

材料“蓬帕杜尔夫人”“她即身着一条缀满了东方自然主义风格花草纹样的‘中国风’印花棉布长裙”体现的是当时中国文化对法国上层社会服装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与代言东方产品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C项错在“大规模”,仅流行于法国上层社会,排除;材料与学习中国文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5、B【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近代史中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署的《北京条约》,使华工出国合法化,西方列强通过种种手段欺骗华工出国,出国的华工辗转流散到拉丁美洲,因此材料中的文学作品都以近代华工在拉丁美洲的活动为写作主题就是这一事实的反映,B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欧美的文学家对中国市场的关注,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反映中外文学的交流,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6、D【分析】【详解】

依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书院藏书领域不断扩展,涉及政治、经济、铁路、军事等;19世纪末20世纪初,书院中的英语、日语、法语等书目也随处可见。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逐渐加深,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为了救亡图存,向西方学习,推动了晚清书院藏书的变化,D项正确;洋务运动的时间是19世纪60—9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民族工业兴起于19世纪60、7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维新变法发生在19世纪末,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7、D【分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1——15世纪(世界)。据本题材料中的三幅图信息可以看出,中世纪后期,欧洲人吸取阿拉伯三角帆船技术,改造横帆帆船,制成了动力大,操作灵活,适用于远洋航行的三桅帆船,反映出文化交流促进了技术发展,D项正确;新航路开辟是在15世纪末,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阿拉伯垄断东西贸易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介绍世界其它地区造船技术,不能得出“欧洲造船技术领先于世界”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8、C【分析】【详解】

根据题干“战争中不同文化的交锋所带来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小觑”可知战争对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契机,C项正确;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题中没有涉及战争期间思想文化加速发展,排除B项;D项与题干说法不符。故选C项。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9、B【分析】【详解】

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是关于荷马史诗内容的描述,不能得出荷马史诗的地位,因此史实和推论逻辑不符,错误。三、材料分析题(共8题,共16分)10、略

【分析】【详解】

(1)特点:从材料所给时间来看;可归纳出持续时间长;从扩张的规模来看,可归纳出规模不断扩大;根据材料“澳洲土著只剩下5万多人”可归纳出种族灭绝;根据材料“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可归纳出经济掠夺和移植本国生产方式;根据材料“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可归纳出文化殖民。

(2)背景:根据材料所给时间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当时黑奴贸易受到限制;工业革命的影响、清政府的腐败、人民生活困难及经济落后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3)贡献:根据材料“逐渐全部四十二万五千英亩水草丛生的沼泽地被开拓了”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推动美国西部地区的开发、为美国工业发展提供廉价劳动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传播了中华文化及推动祖国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解析】(1)特点:持续时间长;规模不断扩大;种族灭绝;经济掠夺;移植本国生产方式;文化殖民。

(2)历史背景:黑奴贸易受到限制;西方国家工业革命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晚清政府腐朽无能;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人民生活困苦,难以维持生计;中国经济落后,就业困难。

(3)历史贡献:推动美国西部地区的开发;为美国工业发展提供廉价劳动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传播了中华文化;为后来祖国的革命、独立、建设做出重大贡献。11、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思想:根据材料“孝顺父母生我育我苦万千;朝夕顾复不离手”可知,仁爱忠孝;根据材料“尊敬长上分定尊卑不可逾,辈分前后毋相亢”可得,尊卑有序;根据材料“和睦乡里见人争斗莫挑唆,闻人患难犹己事”可知,修身立德,强调社会责任;根据材料“各安生理黄金本从勤俭生,安居乐业荣无比”可得,节俭持家;根据材料“毋作非为白书纵逃三尺法,暗中犹有鬼神知”可知,奉公守法。

(2)表现:根据材料“此时家训已经不是以传统的专著作为支撑门户的柱子了;而是以家书为主要形式”可知,形式上主要以家书为形式;根据材料“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可知,内容上强调学以致用,反对八股;根据材料“岂知世界文明,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可知,学习西方,工商强国。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时期民族危机出现;根据材料“岂知世界文明,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可知,晚清家训革新得益于西方思想传入。

(3)现实意义:开放性试题,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中华文化传播、促进世界文化进步等角度回答即可。【解析】(1)思想:仁爱忠孝;尊卑有序;修身立德;强调社会责任;节俭持家;奉公守法。

(2)表现:形式上主要以家书为形式;内容上强调学以致用;反对八股;学习西方,工商强国。

原因:民族危机出现:西方思想传入。

(3)现实意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利于中华文化传播;促进世界文化进步。12、略

【分析】【详解】

(1)变化:答案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指出变化的趋向,另一个是引用资料夹中的资料加以验证;通读资料夹可知,资料贯穿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又可以根据历代王朝统治者对孔子看法的变化,分为汉武帝以前、汉武帝至唐前期、宋元至清前中期、民国初年及新中国成立后几个阶段,分阶段指出趋向并列举资料夹中对应时期的资料序号即可。

(2)因素:根据唯物史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受到动机、主体(立场或能力)、方法、对象以及外在环境(国内和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再结合对孔子评价的具体历史信息,从以上角度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变化:战国至汉初;孔子作为重要思想家受到统治者和儒生的祭祀和礼遇,资料①中《史记》的记载可验证这一点。汉武帝时期至唐前期,孔子的地位有所提升,但总体上地位不及周公,资料②⑨可验证这一点。宋元至清前中期,孔子的地位大为提升,专制统治者不断对其加以追封,资料③④⑤可验证这一点。民国初年,孔子遭到批判,但仍作为中华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代表人物,资料⑥⑦可验证这一点。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孔子作为中华文脉的延续者、世界文化名人,成为中外交往的重要名片,资料⑧可验证这一点。

(2)因素:春秋战国思想史研究的深入;国家建构思想“大一统”和传承中华文化谱系的需要;知识分子对儒家思想的解读;人民群众思想解放程度;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孔子的国际形象。(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

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3、略

【分析】【详解】

(1)(1)历史因素:根据材料一“诺曼征服后;英格兰社会出现三种文字共用现象。”得出基督教的传播的影响;根据材料一“13世纪初,诺曼贵族失去法国领地后,社会语境发生显著变化。”得出英法战争的影响;根据材料一“然而到15世纪中叶,印刷术的引进对于伦敦英语的传播具有重大意义。”得出印刷术的引进;根据材料一“英格兰议会重要文书使用英语已非常普遍,到中世纪晚期英语逐渐上升为英格兰的官方语言。”得出国家政治事务的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根据材料一“民众使用英文,因为民众日常接触的是庄园里的成员,庄园生活与王室的联系非常松散。”得出庄园经济的独立性。

(2)(2)理由:根据材料二“早期的盎格鲁——撒克逊方言是英语的最初母体,接着凯尔特语、拉丁语、法语等外来语的涌入,大大丰富了英语的内涵和表达能力。”得出提高了英国人的表达能力,丰富了英语的内涵;根据材料二“奠定了英语作为英格兰官方语言的结构基础。”得出奠定了英格兰官方语言的结构;根据材料一“英格兰议会重要文书使用英语已非常普遍,到中世纪晚期英语逐渐上升为英格兰的官方语言。”和材料二“随着诺曼征服、约翰王失地、英法百年战争等一系列重大政治、经济、文化事件,英语逐渐在欧洲广泛传播。”得出有利于英格兰民族意识和国家的逐渐形成;而民族意识的形成过程又极大地影响了英语地位的沉浮;结合所学得出为世界文化多元增加了亮色。【解析】(1)历史因素∶基督教的传播;民族国家的形成;英法战争的影响;印刷术的引进;国家政治事务的推动;庄园经济的独立性。(任答四点即可)

(2)理由∶提高了英国人的表达能力,丰富了英语的内涵;奠定了英格兰官方语言的结构;有利于英格兰民族意识和国家的逐渐形成;而民族意识的形成过程又极大地影响了英语地位的沉浮;为世界文化多元增加了亮色。(言之有理即可)14、略

【分析】【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修昔底德全面继承并改进了希罗多德史学编纂方法”可知;昔底德史书编纂继承传统并改进;根据材料“对于时代久远的史料,修昔底德主要采取理性主义的态度”可知,修昔底德史书编纂蕴含理性精神;根据材料“所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被认为是古代史家“如实直书”的典范”可知,修昔底德史书编纂严谨求实,追求客观真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修昔底德史书编纂有独特见解;有创新性。

(2)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史书编写的不确定因素多,比如作者的阶级立场、价值观;史料的选用,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还有时代变迁等等。【解析】(1)继承传统并改进;蕴含理性精神;严谨求实;追求客观真实;有独特见解;有创新性;

(2)时代变迁;史学家的立场、价值观;史料的选用、考证;历史研究方法;(4点)15、略

【分析】【详解】

(1)根据材料一“明清江南首先是从农村中挤出的大量过剩人口”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人口急剧膨胀,农村出现大量过剩人口流向城市;根据材料一“被封建贵族所吞噬”“人口的价格低贱,一个婢女抵不上一斤人参,家养奴婢千人,在富绅之家是负担得起的”可知,实力强大的官僚地主巧取豪夺;封建等级制度和等级观念根深蒂固;根据材料一“城镇中的手工业太薄弱”可知,城镇手工业发展水平有限,无法容纳更多的流动人口;根据材料一“踹工、染工的仅有收入往往被胡乱花在酒肆、赌场与戏馆中,缺乏必要的储蓄欲望”可知,明清时期奢侈消费风气盛行。

(2)特点:根据材料二“这些商业潮流的出现导致城镇特别是贸易城镇的兴起,聚集了一批手艺人,他们保证的商品流通促进了经济的专业化和城市中心人口的集中”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人口流动,商人在人口流动中扮演重要角色;根据材料二“当城镇成为一个地理单位并享有特别的法律特权时使人口和商品具有更大的流动性”“在城镇内部,统治阶级将自己转变为政治上拥有特权的贵族阶层”可知,人口流动充实了市民阶级,增加了城市的财富积累;根据材料二“这些地方的低等阶级也能够有些许参与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利,他们也通过争取法令而影响经济生活”可知,低等阶级要求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即人口流动冲击了封建贵族等级制度。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的人口迁移为资本主义发展还来劳动力等条件,而明清时期的人口迁移没有推动中国向近代转型。即欧洲: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复兴、冲击贵族政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等方面回答。中国:从商品经济难以得到突破、阻碍技术进步、阻碍中国经济向近代转型等方面回答。【解析】(1)原因:人口急剧膨胀;人地矛盾尖锐;封建剥削沉重,人民难以维持生计;农村出现大量过剩人口流向城市;君主专制体制下,实力强大的官僚地主巧取豪夺;封建等级制度和等级观念根深蒂固;城镇手工业发展水平有限,无法容纳更多的流动人口;奢侈消费风气的侵染腐蚀。

(2)特点: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人口流动;伴随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的变迁;商人在人口流动中扮演重要角色;人口流动充实市民阶级;带来城市财富的积累;以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为主;人口流动冲击了封建贵族等级制度。

影响:欧洲: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复兴;冲击了封建专制王权和贵族政治;壮大了市民阶级,推动了城市自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城市商品经济难以得到突破;阻碍技术进步;固化了社会结构与思想观念;阻碍中国经济向近代转型。16、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根据路线图看出;西欧人向北美洲;南美洲转移;南非人口向澳大利亚、新西兰转移;俄罗斯人口向亚洲北部转移;亚洲:中国人向东南亚、美洲、大洋洲转移;印度人向非洲南部和东部海岸;东南亚和加勒比海地区转移;日本人向拉美移民。

(2)欧洲人口转移原因:根据“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此后,西欧国家争相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得出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之后,欧洲国家开展对外殖民扩张。根据“随着西方工业化的开展,英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人不断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得出19世纪,工业革命对原材料及商品市场的需求增加,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根据所学,还可从欧洲革命;战争导致政局的动荡;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促进思想解放;交通的进步等分析总结。

亚洲人口转移原因:根据“生齿日重;地狭人稠”“郑和下西洋之后,东南沿海民众不断前往东南亚;印度洋一带谋生”得出明清时期,东南沿海地区农耕经济发展,人地矛盾突出,受郑和下西洋影响,民众前往东南亚、印度洋一带谋生。根据“东南亚锡矿的开发,南美洲种植园的拓展等,都需要大量的劳力”得出19世纪,工业革命的开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根据“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得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北京条约》,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华招募华工。民众为生活所迫或被绑架欺骗,成为华工劳力。根据“英国殖民统治者组织首批印度‘契约劳工’到达海外”得出印度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被迫移民到英国殖民地。根据“19世纪末,拉美国家鼓励外国移民进入,日本地少人多,很多人为改变命运移民拉美”得出19世纪末,拉美国家实现独立后,发展经济的需要,鼓励外国移民进入,日本地少人多,移民拉美地区。

【点睛】【解析】示例:

(1)欧洲:西欧人向北美洲;南美洲;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转移。俄罗斯人口向亚洲北部转移。

亚洲:中国人向东南亚;美洲、大洋洲转移;印度人向非洲南部和东部海岸;东南亚和加勒比海地区转移。日本人向拉美移民。

(2)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之后,欧洲国家开展对外殖民扩张。19世纪,工业革命对原材料及商品市场的需求增加,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欧洲革命;战争导致政局的动荡,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及追求财富思想的推动,以及交通的进步,促使欧洲人口向美洲和大洋洲、南非、北亚不断转移。

明清时期;东南沿海地区农耕经济发展,人地矛盾突出,受郑和下西洋影响,民众前往东南亚;印度洋一带谋生。

19世纪;工业革命的开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北京条约》,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华招募华工。民众为生活所迫或被绑架欺骗,成为华工劳力,被迫前往东南亚;澳大利亚、美国等地。

印度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被迫移民到英国殖民地。19世纪末,拉美国家实现独立后,发展经济的需要,鼓励外国移民进入,日本地少人多,移民拉美地区。17、略

【分析】【详解】

(1)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之后,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来华,进献《坤舆万国全图》,即E;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即A;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即B;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李善兰传播西方数理知识,即D;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创建强学会,即C。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敦煌文书经卷、西魏墓葬出土的东罗马与波斯金银币以及明万历年间利玛窦进献的《坤舆万国全图》都属于原始史料,即A、B、D。【解析】(1)①E;②A;③B;④D;⑤C;

(2)ABD四、论述题(共4题,共8分)18、略

【分析】【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表格,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予说明原因即可。“看法”,由表格信息可知,中国古代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对外交往促进了中外文明之间的交融,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促进中外文明的交融。“说明”,依据所学知识从汉武帝以来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在促进丝绸、瓷器、茶叶、四大发明等传到国外的同时,国外的胡椒、波斯枣、高丽乐等也传入中国,从而丰富了中外人民的生活、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等角度分析。【解析】示例:看法: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促进中外文明的交融。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中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交流。汉武帝时开辟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外传统贸易的重要通道。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中外使者、商人络绎不绝。丝绸、瓷器、茶叶、四大发明等传到国外,胡椒、波斯枣、高丽乐等传入中国,中外贸易互通有无,贸易品种多样,丰富了中外人民的生活,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19、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①结论:根据“雅言(西周王畿一带王室所用方言)成为贵族通用的‘标准音’”“(隋唐)长安音逐渐成为正统”;概括得出:官话的演进体现了统治者的意志。依据:根据所学可知,西周王畿一带是都成所在地,长安是隋唐时期的都城,说明各朝代;政权都将都城一带的方言确定为正统语言。②结论:根据“雅言(西周王畿一带王室所用方言)成为贵族通用的‘标准音’”、“(战国)雅言失去标准音地位,各诸侯国‘言语异声’”、“(隋唐)长安音逐渐成为正统”,概括得出语言的演进与政局的变化密切相关。依据:根据所学可知,西周、隋唐统一时期有统一的“官话”,语言融合步伐加快;战国、南北朝时期等分裂时期语言不统。任意两条,言之成理即可。

【点睛】【解析】(1)示例(任意两条;言之成理即可。)

①结论:官话的演进体现了统治者的意志。

依据:各朝代;政权都将都城一带的方言确定为正统语言。

②结论:语言的演进与政局的变化密切相关。

依据:统一时期有统一的“官话”;语言融合步伐加快;分裂时期(如战国时期;南北朝时期)语言不统。

③结论:语言的地域分布与地区社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依据:汉代南北发展差异较大;形成南北两派方言;魏晋以后南方发展加快,南方方言的地位提高。

④结论:人口流动;民族交融促进语言融合、传播。

依据:汉代官话随着疆域扩展向周边扩展;魏晋以来北方人口南迁;带动北方方言向南方扩展并与南方方言交融。

⑤结论:语言的演进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依据:古代早期各地方言多样化,随后逐渐融合,统一趋势明显。20、略

【分析】【详解】

(1)根据“合浦船行”“汉书”可得出汉代已经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结论1正确;根据“潮州志”“等处皆为出洋之口远达南洋日本”可得出结论2。

一手史料:《汉书》;南越王墓葬出土文物属于一手史料。

(2)历史遗迹。

珠三角:可列举广州十三行;黄埔古港、怀圣寺光塔、南海神庙、光孝寺、南越王墓等;深圳赤湾天后庙;佛山南风古灶等。

粤东:可列举汕头樟林古港;凤岭古港;潮州广济桥、龙湖古寨、笔架山宋窑;揭阳靖海港、石碑山灯塔、南门天后宫等。

认识:可从海上绸丝之路的发展概况、兴衰原因、影响力等角度进行阐述,要求至少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谈。发展概况:可从汉代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隋唐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兴盛;明清海上丝绸之路由盛及兴衰进行阐述。兴盛原因:可从国内商品经济繁荣;手工业品技艺高超,畅销海内外;北方战乱,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经济中心不断南移;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等角度分析阐述。衰落原因:可从近代中国遭受西方侵略,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新航路开辟,新的贸易路线的建立;中国国力逐渐走向衰退等角度分析阐述。影响:可从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等进行总结。【解析】(1)结论1;2

一手史料:《汉书》;南越王墓葬出土文物。

(2)历史遗迹。

珠三角:广州十三行;黄埔古港、怀圣寺光塔、南海神庙、光孝寺、南越王墓等;深圳赤湾天后庙;佛山南风古灶等。

粤东:汕头樟林古港;凤岭古港;潮州广济桥、龙湖古寨、笔架山宋窑;揭阳靖海港、石碑山灯塔、南门天后宫等。

说明:任答一处遗迹即可;没有说明选择的组别不得分。

认识:可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概况;兴衰原因、影响力等角度进行阐述;要求至少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谈,一个角度得分不超过。①发展概况:汉代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隋唐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兴盛;明清海上丝绸之路由盛及衰。②兴衰原因。

兴盛原因:国内商品经济繁荣;手工业品技艺高超;畅销海内外;北方战乱,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经济中心不断南移;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

衰落原因:近代中国遭受西方侵略,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新航路开辟,新的贸易路线的建立;中国国力逐渐走向衰退。③影响: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推动了中外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